漢末三國時期的孫策能力如何?
歷史上的孫策與同時代的其它軍閥頭領相較如何?(比曹操,劉備,劉表,袁紹等)
如果孫策未亡,江東的命運會改變嗎?
首先回答問題:若孫策未亡,江東的命運會改變嗎?答案是:肯定會。孫策領導的東吳和孫權領導的東吳,完全是氣質不同的兩個集團。因為就是在孫策和孫權進行交接的那一刻,東吳政權確立了其割據屬性。
孫策死的時候,只有二十六歲(虛歲)。之前幾年間,孫策征戰江東,幾乎是百戰百勝,無一敗績,幾年之間便將江東之地盡數納入麾下。同時,他還上書朝廷,遣使納貢。後來,曹操以漢廷的名義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一切都很好,可就在這樣的時候,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孫策在出城打獵時,被仇家門客伏擊,終至於不治。
臨終之前,孫策將自己的的印信授予了弟弟——時年十九歲的孫權,然後又向孫權說了一番話。這番話,可以算是這個軍事集團的創業者,對於後來守成者的政治遺囑。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策對孫權說:率領江東兵士,在兩軍陣前臨機決斷,與天下英雄爭衡,這種能力你不如我;而至於舉賢任能,各盡其能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這段話,其實有兩層意思:
首 先 ,孫策在臨終前最後一次發揮他超強的識人能力,準確地把握住了兩人在能力上的差別。
然 後 ,根據兩人能力的差別,孫策為孫權制定了江東軍事集團日後的執政路線:保守江東。
孫策為什麼要跟孫權做這種遺囑呢?
既是無奈,又是現實。
所謂無奈,是孫策自己的悲哀。當時天下大亂,自己又正當壯年,本來是有問鼎天下的機會的,可誰曾想竟因一時不察,命喪幾個小人之手;而幾個弟弟,又都沒有表現出像自己一樣的軍事能力。所以孫策在臨死之前可能就已經斷定,天下一統的事,應該與江東孫氏無緣了。
既然如此,那就要退而求其次了。什麼是「其次」呢?那就是解決現實面臨的問題:保守江東,著力消化之前的戰爭成果。
孫策十九歲起兵,到二十六歲去世,不足七年之間便佔據了江東。但他的統治,卻始終有一個致命缺陷:合法性不足。
當時的江東與中原情況不同。中原有董卓為禍,各路英雄幾乎都是打著正義的大旗在搶地盤。但在江東,從揚州刺史劉繇到各地郡守——如許貢、王朗、華歆等,都是之前朝廷任命的官吏。這些人平日素無大惡,卻被孫策所驅逐。因此在當地的士民看來,孫策一夥與強盜之間,行事並沒有多大區別。如何取得統治的合法性,是江東軍事集團繞不過去的坎。
此外,另一個難題在於,江東的開發程度不深。當時,官府的統治只能到達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口聚集區域,尚有大量未開發的地帶依然被山越人所佔據。這些人不歸王化,不納編戶,動輒作亂,一直是孫氏集團頭疼的問題。
這些問題,孫策在世時均已存在。只是孫策軍事實力強悍,能通過對內對外戰爭,壓制住這些矛盾。可等到他一死,後繼者們沒有他的能力,這些問題終究會逐一爆發。
所以,孫策選擇了孫權,而且給他指明了接下來江東的核心政策:消除內部矛盾。
而作為守成者,孫權也忠實地踐行了集團開創者的臨終囑託,並最終得以稱帝。
從表面上看,東吳肇始於孫策,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核心地帶都是孫策打下來的。但是,東吳能真正以鼎立之態稱雄於三國,大部分的任務卻是在孫權時期完成的。若沒有孫權的深耕,孫氏集團對江東的統治,更像是一種軍事殖民;直到經過了孫權前後幾十年的努力,吳國才最終能在江東立足,生根發芽。甚至於,在三國之中,最後一個滅亡。
從孫策到孫權的權力繼承及政策轉化來看,這次權力交接是成功的。
可它完美嗎?並不見得。
從孫策到孫權,東吳喪失了進取之心。
這種喪失既是主動,又是被動。說主動,是因為孫權作為領導人,在軍事能力方面天生欠缺;而說被動,是因為政策轉向以後,整體戰略自然會向內收縮。
因此儘管贏了赤壁之戰,東吳最終也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和勇氣。在孫策和孫權進行交接的那一刻,東吳政權的割據屬性,就已經被固定。
從這裡,我們也就能夠看得到指定接班人的問題所在了,那就是視野窄化。
上一代領導人固然能找得到可以彌補自己不足的下一代,但是,卻很少能找得到可以全面超越自己的接班人。
不是嗎?你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代目,你真的能找得到一個眼界比自己高、能力比自己大、還願意在自己離職以後,忠實施行自己政策的二代目嗎?
所以一代代的指定,到最後,基本上都變成了一代更比一代差。
歷史上還有此類例子嗎?——有,而且更為人們所熟知:康熙 - 雍正 - 乾隆 - 嘉慶 - 道光 - 咸豐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以上,節選自:政治遺囑與繼承者們:孫策身後的江東
謝邀。
這個邀請很是猥瑣。
翻了翻就幾個答案,當然最高贊的回答有點感人。
孫策能力如何?人各有愛,強弱自有品鑒,結合標題來說,得人死力上孫策>曹操、劉備、劉表、袁紹。除此之外孫策給這幾位提鞋都不配(當然,你也可以把個人武勇除外)。
不是很懂為什麼各種覺得孫策橫掃江東=強無敵的?
不知道孫策被祖郎打得兵敗如山倒、被王朗打得數戰皆敗時,都是靠誰全力馳援軍勢復振的?
是不是真以為袁術就只是個冤大頭?
連孫策基本都是袁術分割孫賁所部給的,更勿論孫策前後慘敗時,袁術不是分遣孫堅舊部就是孫氏姻親南下馳援了,鼓吹孫策強無敵,確定讀過《三國志 吳書一、五、六。。》?
當然更別笑當時江東才什麼級別存在的,畢竟蠻夷居所,中原看不起的。
順帶提名下徐琨,對,就是孫權那倒霉岳父,這個人渡江前後功勛著重,被孫策各種忌憚給冷遇了。
至於那位建安二年孫策叛袁術,建安三年才選擇放棄袁術的周瑜也就不多說了。
當然了,這麼說不是看不起孫策,我是很佩服孫策,畢竟莫名其妙袁術就真把他當親兒子對待了,也莫名其妙孫氏姻親、舊部前腳還是孫策眼巴巴前來依附後腳就變被孫策驅策了,更莫名其妙袁術在建安二年做大死,給了孫策跳反的完美機遇。孫策這個人,就是這麼的強運。
順帶做個假設題,孫策不死能不能成功北上或者說破滅曹操的?被陳登按在地上摩擦的是誰?覺得有機會=能成功,不知道孫策被王朗、祖郎隨便打時,怎麼沒人吹王朗、祖郎的?當然也別笑話孫策死前遺言都是勸張昭找機會投降,畢竟孫策不是鍵盤俠,到底有沒有能力跟北方對決,孫策心裡沒點逼數?
以及就別拿來跟孫權比了,是沒有孫策就沒有孫權,但沒孫權,孫策算幾分的?孫策死前在袁術全力支持下各種浪,然後最大疆域六個郡。孫權死前在曹操全面攻勢下愣是六郡變揚州、荊州、交州(大部或部分),跟孫權比?怕不是覺得王朗、祖郎隨便碾壓曹操吧。
PS:
六個郡跟二州半比進取心、比實力,講真,你敢信?
被王朗、祖郎數敗跟四敗曹操比軍事能力,講真,你敢信?
被誅戮豪傑的門客隨便反殺跟玩的諸臣高潮迭起比手腕,講真,你敢信?
死後六個郡中的五個出了問題這個就別比了,畢竟漢末三國自己一死就六分之五所領出問題的,應該就這獨一號吧。
以及,談歷史,最忌諱爛比爛(雖說我上面也搞了一把,畢竟比爛,孫策的下限還真是孫權望塵莫及的),總覺得孫權慘敗過就譏笑孫十萬不配跟孫策談,不知道張遼和王朗、祖郎哪個厲害的?
最後再笑下光榮公司三國志系列遊戲里,郝昭挫敗諸葛亮攻城一次=統率80-90間打轉,數敗孫策的王朗統率不及格,數敗孫策的祖郎,對不起,沒這個遊戲角色。
果然這個世界還是看臉的。
以前看過類似的問題,回答過一次
三國中如果孫策不死,是否會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 張a費t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526354/answer/243382436
1二十幾歲的和歷經事故的半百大軍閥比,能力還用說嗎。孫策周瑜加起來都沒活過這裡面的一些人,可以說是個天才了,可惜沒有成長的時間,比如這次暗殺他沒死估計會慫起來,二十幾歲喜歡浪不是很正常,劉備曹操袁紹二十幾歲哪個不浪?恰好孫策在很小的年紀被蓋上了太高的要求2孫策不死有可能劉備沒什麼機會了,官渡時候孫策幹掉劉表的希望還是很大的。可能就沒有三國了
那就沒劉備什麼事了,原本孫策這頭是二分天下。
群雄林立仍然傲居江東 奈何奈何,
此處我想@我狗哥(孫策轉世)前段時間還跟二狗子抱怨為啥不給我兒子封王二狗幽幽的說給你兒子封王給你封帝啊(二狗當時沒稱帝)
攻亦難,守亦難,攻後守千秋集於一人之才的更是罕見,曹操攻下來了也沒有守住!所以,孫策和孫堅都是人才,他兩互補,但如果孫策還在大概率以孫策為主,一則孫策為兄長,二則江山是孫策攻下來的,三則孫策相對孫權更強勢;那麼大概率沒有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現,魏吳兩強火拚,吳被滅掉。操沒有一統天下,關鍵人物就是孫權,三足鼎立的戰略決定了後來的歷史。這也是孫權善守的一大決策讓格局達到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講孫權用蜀做棋子守住自己減少風險,在用人上孫權也一樣以守的戰略為主,所以好幾個有能力但善攻的將才在任用上,讓觀眾不滿意。
推薦閱讀:
※王莽專權,劉秀起兵,兩軍混戰時,中原是一片混亂。那匈奴為什麼不乘機打回來?有什麼顧忌嗎?
※東漢末年時的教育情況如何?
※如何看待關毛的這句話?
※評價下漢光武帝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