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在羅馬分裂後仍然堅持1000多年的原因?


你好

開始我想述說一下,鄙人喜將這個西歐人稱之為「拜占庭」的帝國叫作東羅馬,有時也會稱為羅馬,切勿見怪。(「拜占庭」一名為後世德意志學者所冠,取名於古希臘的一個殖民邦,用於方便區分東西羅馬分裂時期的東羅馬帝國,並非歷史上所稱既是「拜占庭」

1.概念混淆

首先我想闡明的是,國家和王朝不是一個概念,特別是在泛基督教文明中。但是在整個儒家文化圈中,這一意識十分模糊,所以會導致這一問題的出現。譬如世人可能會把漢朝稱為漢帝國,而鄙人想,幾乎不會有人將其稱為「中華帝國」罷。

被稱為千年古國的東羅馬,一共經歷了十一個正統王朝。

狄奧多西

利奧

查士丁尼

伊拉克略

伊蘇里亞

馬其頓

杜卡斯

科穆寧

安格魯斯

尼西亞

巴列奧略

(譯名偏帶個人色彩,或許有出入,望見諒)

①其中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十字軍更是攻下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人稱之為新羅馬),東羅馬帝國之名一度被尼西亞帝國代替,直到1261年巴列奧略家族的米海爾攻下君士坦丁堡,復辟了羅馬帝國,並且登基成為東羅馬帝國的皇帝。

2.版圖、地理和文化

我們不妨來看看6世紀東羅馬全盛時期的疆域圖。

查士丁尼的文治武功緻使其幾乎恢復了整個羅馬帝國。

如果你說整個東羅馬帝國史只是一個殘存的文明的苟延殘喘史,那麼初期東羅馬疆域之巨大,足以讓空間換時間。遺憾又恰巧的是,後世君主示範得很好。

在征服的同時,落後者就必為先進者所同化。如果說羅馬共和國時期的羅馬是希臘化的羅馬,那麼東羅馬時期有希臘化的安納托利亞和巴爾幹,甚至希臘化的黎凡特和西西里。其中巴爾幹和小亞細亞更是東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區。

這些已經完成希臘化的地區地形十分複雜。

在巴爾幹半島,有喀爾巴阡山脈的阻隔和多瑙河的天塹,在希臘也是山地遍布。

在小亞細亞,高原和山脈連綿起伏,南方的阿拉伯半島更是大漠蒼穹。整個東羅馬可以說有地利之勢,一旦這些天險被佔據,那麼帝國就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馬扎爾人、保加爾人、佩切涅格人和羅姆人等就是這樣的幸運兒)

所以就算是五六個世紀的勉力支撐,整個帝國的希臘化核心地區也處於掌握之中。當然,此時的東羅馬已是大廈將傾,無力回天了。(除了曇花一現的曼努埃爾一世,整個「科穆寧中興」私以為也只是一部希臘化羅馬人抵抗外族入侵的血淚史。)

3.經濟、政治和軍事

4~7世紀的東羅馬商業和手工業十分發達,新羅馬也處於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處、貿易繁榮。所以相對於西羅馬,東羅馬的奴隸制經濟解體更為緩慢,因此它有一個雄厚的商業和手工業的基礎。

所以就算後世逐漸步入惡劣的封建制經濟,整個帝國的經濟實力就如同人之心腑,供應著它的活動。在此就不多介紹了(真是懶哇_(:з」∠)_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政體上,東羅馬一直保留了帝國制。皇帝是最為尊貴的一個頭銜,皇帝既是權力之象徵。

直到11世紀前夕,東羅馬還是完全的自己的特色。而一切改變,要從一個帕夫拉戈尼亞公爵說起——阿萊克修斯.科穆寧,科穆寧王朝的奠基人。此人將西歐的封建制度引入東羅馬,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毀譽參半。因為這一決策,也宣告了東羅馬軍區制的徹底分崩離析。

軍區制

每個軍區都是指派將軍領導的,但軍區並不是家族世襲的,有點類似於中國的節度使。軍區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募兵制度,但是此「農」不是一般的鄉間老農,而是有土地的自耕農。但是到了後期,封建軍事貴族漸漸開始擁兵自重。(阿萊克修斯的祖父伊薩克一世就是一個活脫脫的例子。)

阿萊克修斯引入的封建制度雖然防止了軍區制帶來的分裂危機,但取而代之的是半西方化的普羅諾埃制,這只是延緩帝國的死亡罷了。 在軍事技術方面,前期的東羅馬無疑是一個強者,其也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尚武。但是到了10-11世紀,因為技術的停滯不前,其開始走向下坡。但是騎兵技術的探索,無疑是東羅馬相對於羅馬帝國的一大革命。步兵方面,東羅馬也延續了羅馬帝國的傳統,一向偏好於發展、培養重裝步兵。

具裝「鐵甲聖騎兵」

私以為,東羅馬騎兵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具裝騎兵,應該是承蒙東方波斯的影響。

帝國後期的重裝步兵(魚鷹社出品,請僅供參考,具體的細節不再一一講解)

單一的兵種和裝備不能影響戰局的變化,但是軍事制度的完善在軍事技術的輔佐下,能有效發揮其最大威力。整個歷史縱向發展是宏觀的、不受一人所左右的。綜上所述,東羅馬可以支撐千年之久是為地利、人和之成;而它的滅亡,也正是壽終正寢了。晚期的東羅馬千瘡百孔,完全交織於內憂外患之中,而之前科穆寧王朝的統治也正是應了李商隱那句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原因如下:

一、緊隨軍事技術革命

公元5世紀的亞得里亞堡之戰後東羅馬帝國就開始吸收這些騎馬民族在軍事上的優點,他們引進了騎兵裝備與技術,尤其是馬鐙,而且又開發出了希臘火,不僅如此由於西面、南面、東北面三面環海,又不得不發展海軍,也就是說:未分裂前的羅馬帝國算是陸軍向的帝國,東羅馬帝國則更重視海軍,但是後期因為財力有限買不起當時正在走紅的火藥武器所以失敗了;

二、君士坦丁堡

雖然君士坦丁堡是做為首都而存在的,但是就是因為它是首都,再加上羅馬城的關係(此城號稱永恆之城,自其形成以來千年間從未被任何人拿下,雖然也遭遇過三次威脅),那就更有必要加強它的城防工事,也就是說羅馬城僅僅是個單純的首都,而君士坦丁堡則:既是帝國首都又是帝國最重要的軍事要塞,外敵可以深入帝國腹地,但是只要它拿不下君士坦丁堡死多少人、打了多少城池都是可以免談的,而這裡有個條件:在冷兵器時代下(正是這一時代下,君士坦丁堡及其背後的帝國屹立於東南歐千年不倒);

三、靈活的外交策略

羅馬人可以說是外交天才般的存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正是靠著政變與外交使努米底亞王國不再向漢尼拔提供戰馬進而導致了漢尼拔的扎馬之敗,而信仰東正教(1054年基督教分為天主教與東正教)的東羅馬人非但沒有放棄這一看起來屬於商業性質的東西反而發揚光大,歷次十字軍東征中東羅馬人總是積極為十字軍籌辦到東方的船隻,名曰送客出境,而且早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時東羅馬人就打算借著十字軍幫自己打擊塞爾柱土耳其人,壓根不管十字軍所謂收復聖城開拓東方,而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尼西亞王國的拜占庭貴族搭上熱那亞人這條線一方想復國,一方想擠兌威尼斯人,於是東羅馬帝國再度復國了;

四、經濟

東羅馬帝國既是農業國家也是航運大國,靠著農作物與船舶以充實國庫,這為復國戰爭、反侵略戰爭與侵略戰爭(早期東羅馬帝國發動過數次侵略戰爭)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但是無論如何也為窮兵黷武埋下禍根,就拿查士丁尼一世時代來說吧,這位法學皇帝窮盡一生都在為統一羅馬帝國而奮鬥著,可是打了那麼多年到他死後版圖最多只到小亞細亞、東南歐這兩塊。


與西羅馬相比,東羅馬帝國它的內外形勢相對穩定,而且經濟相對更發達……

而且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的統治,雖然有改變統治者,但它以東羅馬帝國之名而存在。


延續的並不是朝代,還是換過不少人的,按照我的觀點其實他已經滅亡不知道多少次了


推薦閱讀:

所謂的「奴性」,是中國(或東亞民族)特有,或體現最明顯,還是世界各民族發展史上皆有,中國尚未擺脫罷了?
古代為何會實施「夜禁」?
諾貝爾獲獎者真的說過「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那裡汲取智慧」這句話?
怎樣客觀評價希特勒?
台灣成立海巡署的時代背景?最初為何要用憲兵改制而成?

TAG:歷史 | 羅馬帝國 | 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