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楊威利在巴米利恩星域會戰把萊因哈特殺死,銀河的歷史會有哪些變化?

4月24日14時20分,「巴米利恩星域會戰」正式展開,萊因哈特以「機動性縱深防禦」戰法迎擊。當時帝國軍擁有艦艇18,860艘,士兵2,295,400名;同盟軍則有艦艇16,420艘,士兵1,907,600名。27日,楊艦隊突破帝國軍第一層橫列陣。至29日,楊艦隊突破第八層橫列陣。突破第九層橫列陣後,楊艦隊於4月30日後退80萬公里,躲進小行星群。帝國軍進入楊艦隊口袋陣,被包圍。

5月2日,繆拉上將率8,000艘艦艇增援帝國軍。5日22時40分,楊艦隊把萊因哈特之旗艦伯倫希爾納入炮列射程範圍;但同時,希爾格爾王妃率領帝國軍圍魏救趙,全線壓境自由行星同盟首都海尼森,最高評議會議長優布·特留尼西特下令無條件停戰,楊聽從了議長命令,開始撤退

我想請問,如果當時楊沒有聽從命令,而是一炮把萊因哈特打死(從書里看有這個可能),此後小說的情節會有什麼發展呢?

我大致想到了三條線

一條是楊被繆拉上將所擊敗——同盟軍元氣大傷,有這個可能。之後發展的線會如何?

一條是楊擊敗繆拉(這個更可能一些),回到同盟,繼續接受特留尼西特的統治

一條是楊擊敗繆拉,回到同盟,推翻特留尼西特的統治

還有很多其它線,比如王妃會不會滅掉海尼森為萊因哈特報仇等等,感覺各種關係錯綜複雜,實在不好推測和腦補下去


不會有任何變化,銀英的主題雖然是英雄,但卻是時代所創造的英雄。

楊的力量來自於同盟,但同盟所以敵不過帝國,歸根結底不是因為帝國強到無法擊敗,而是因為同盟的社會從精神,制度到組織,信仰都已經走到了末路。在這個大背景下,即便楊擊擊斃了萊因哈特,他也無力擊退帝國軍,即便擊退了帝國軍,也無力改組同盟,即便改組了同盟,楊本人也就成了萊因哈特一樣的獨裁者,不再是楊了,等於以更惡劣的方式抹殺了作為民主主義靈魂的楊威利這個人物。

所以巴米利恩的遺憾,實際上不但拯救了萊因哈特,反過來也是拯救了楊的。


我覺得這一套本來就是相當一廂情願的。我傾向於把這段當作楊安慰艾朗茲的安慰劑,而非可行的策略。

1. 從常理推斷,帝國軍完全可以臨時團結在為皇帝復仇的旗號下把同盟滅了再回去內戰,這比金毛一死就突然內戰容易多了,是遠比伯倫希爾一爆帝國gg更為可能的情況。

2. 如果1發生同盟就完蛋了。要阻止這件事發生,帝國軍必須金毛一死立刻內戰,甚至金毛快死還沒死就內戰。

3. 因為如果2不發生1必發生,所以同盟要活下去,2必須發生。

4. 為讓2發生,楊必須自身提前介入帝國政治鬥爭,在帝國內部重臣中間獲得盟友,提前準備好進行內戰,也就是找好內奸。否則金毛一死,帝國軍就陷入fight or flight抉擇,人在這種危急關頭很不可能作出捅隊友一刀的決定,捅敵一刀或者乾脆逃跑都是遠為自然的選擇。

5. 為讓4實現,楊必須a)有和帝國內部內奸合作的關係b)向內奸證明自己有十拿九穩打爆金毛的能力c)證明同自己合作對內奸有利。

6. 從之前小說的描述來看,abc哪個都不可能。更別提楊根本不是搞陰謀的人。要是有這個本事,伊謝爾倫後退役從政把特留尼希特幹下去自己做政治領導人為同盟保駕護航不是有把握得多,何必玩這個懸的。

7. 假如2違背常理的實現了,帝國軍閥攻擊同盟不但有為皇帝復仇的大義名分,還有客觀軍力優勢,同盟的危險一點不比原來小。


不請自來。

首先不能同意關於楊並不想殺死萊因哈特的說法。不想讓楊殺死萊因哈特,繼續保持雙雄對峙的應該是田中,而非楊。這一點,可以從小說中對楊的描寫中看出來。

楊放下杯子說道,國防委員長的臉上瞬間充滿了迷惑。或許他認為這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在他的表情尚未由迷惑轉而為失望之前,楊一口氣直指話題的核心。「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公爵目前還是單身。我的目標就在這裡。」

愛朗茲委員長這一次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能滿臉不解之色地回望著年輕的元帥。即使是使他的勤勞意識覺醒的守護天使也因為這段話太出人意表,並沒有給他足夠的智慧去洞悉楊的真意。當然,楊是打算以理論來加以說明的。「也就是說,羅嚴克拉姆公爵死後若留有妻子,尤其是有繼承其地位的男孩的話,部下們可能會撫育幼子以延續羅嚴克拉姆王朝。但是他現在並沒有妻子及孩子,如果他死了,羅嚴克拉姆的體制就結束了。部下們的忠心及團結就會失去向心力而在半空中分解。他們會為了解為誰而戰而回到帝國去,或許還會為了繼承王位的寶座而產生激烈的對立。」 ——選自《風雲篇》第五章

從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巴米利恩會戰前,楊所做的戰略規劃的目的就是通過殺死萊因哈特,來達成分裂帝國的目的。可見,在條件允許下,楊是會做出殺死萊因哈特的舉動的。

其次就是楊是否考慮過殺死萊茵哈特後應該如何應對。個人認為是應該有的。按照田中所描述的楊所具有的戰略素養來看,楊肯定是對此有一個「近乎完美」的規劃的,但是這個規劃如同舒坦梅茲的艦隊自黑洞逃脫的雙曲線軌道一樣,是理論上存在但是絕對不會出現的,因為自一開始,田中就設計好了巴米利恩的結局。

最後是關於如果楊在巴米利恩殺死了萊因哈特,會怎麼樣這個命題。

帝國方面的話,分裂幾乎是一定的,這完全得益於「第二人有害論」,不過對於王妃是否能夠成為一派表示有待商榷,畢竟此時希爾德僅僅是伯爵小姐而已,並未確立其王妃地位。在帝國軍方面,三長官無疑是最高領導了,羅嚴塔爾肯定會獨立一派,疾風之狼是否會跟摯友一道並不明朗,因為田中有過多次暗示疾風之狼在羅嚴塔爾與王妃之間的動搖跟選擇。個人覺得奧貝斯坦也許會抬出安妮羅傑作為帝國方的凝聚,但是雙壁之戰跟因劍而亡還是會上演。

同盟方面就比較複雜了,個人覺得大概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楊成為獨裁者楊。

2、楊經過合法途徑獲得同盟最高權力

3、楊再次背棄一切旗幟

第一項中,又兩種情況,一是楊自願成為獨裁者,這個不符合小說中對於楊的描述,放棄。

二是楊因為外力(如部下的原因)等成為獨裁者,這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也比較小。小說中巴米利恩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否認了這種情況,楊再後來做出叛逃同盟的行為也是建立在某種「被迫」與「民主大義」基礎上的。

第二項,個人覺得可能性比較大。在外傳螺旋迷宮中,田中給出了這一方向的暗示,同時也給出了這一方向結局的暗示,即在勝利的最後時刻,意外身亡。至於背後的真相,則是「真實就像生日,每個人都有一個」。

第三項,基本上會歸結到原著軌跡上,獲勝歸來的楊如願退役,後來又被迫出走,之後是艾爾法西爾、伊謝爾倫奪回跟迴廊戰役,楊的結局會有兩個,一個是如原著般,一個是自己成為火種。

至於費沙和地球教方面,幾乎可以算作本書的反派了,楊殺死萊茵哈特,他們無疑是最大的得利者。

腦子有點暈,很多地方沒有表達清楚,先說這麼多,剩下的容我想想,待編輯。


如果楊殺了萊因哈特的結局只有一個,就是楊勢力最終取代他,君臨宇宙。

楊只要殺了萊因哈特,目的就完全達成,可以轉身就跑,遊盪於同盟廣袤的星系裡。就算海尼塞被滅,同盟在政治形勢上被消滅,只要他和楊艦隊核心將官沒掛,隨時可以建立第二第三第四同盟。忠心者想要決戰?繆拉等人根本找不到機會,何況除了雙壁和已經死了的齊格飛無人是楊的對手,這三人與楊也不是同一檔次,而是不至於被完爆。而雙壁根本就不會和楊算賬,因為羅因他而百分百會實際自立,米達麥亞百分百回國坐鎮中樞。其他部將會形成各種不同的聯盟,形式一如當年的馬其頓帝國。繆拉等人的單獨建隊報仇就是找死。

同盟方面,贏是楊艦隊的功勞。被米達麥亞消滅的話,楊艦隊在實際與名頭上都會成為領袖。

如果殺了萊因哈特,楊的威望將達到頂峰,而軍方一直想搞掉同盟的政客,包括楊艦隊。一個集團的政治訴求來自於集團中層,不是頂層,即使是頂層也有先寇布這樣的。楊性格思想如何已經不重要,因為楊是一個重視家人的人,楊艦隊就是他的家,如果他不站出來,楊艦隊就會分裂,然後被消滅。

楊只要等帝國的大軍退回帝國(少量報仇部隊根本不是他的對手,這個少量在楊這裡是楊三倍的軍力,因為雙壁不會留下,雙壁有楊的兩倍兵力,可以和楊平手,別人則需要五倍,沒有任何一個帝國將領有楊五倍兵力的實力,將領同盟報仇則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就算有,同盟軍無統一指揮官照樣會被一一擊破)便可振臂一呼,重建自由同盟,這時的自由同盟環境與多留尼當政時完全不一樣,楊可以比萊因哈特對帝國的改革做的更徹底。以他的能力內政不是問題,同盟國力不如帝國,但比分裂的帝國各軍閥要強太多。待帝國內訌達到頂峰,楊出兵一一擊破,楊宇宙正式達成。

但是楊這麼做,同盟就會變成他的獨裁國,帝國也會陷入無窮內戰,到時宇宙內民主消亡,戰亂不休。他最後終結戰亂也不過是讓明日即到的和平穩定推遲N年,並搭上幾十億人命。實際得利的只是他和他的楊艦隊。楊看到了這一點,才下令停戰。

還有其實楊這個人物並不科學,以他的設定來說,他行事風格應該是優柔寡斷,但書中的他實際作戰卻是現實主義,有時甚至有心狠手辣的苗頭。是田中刻意搞出了一個能力強大的殉道者,楊的性格和能力,思想,行為有很多衝突。反而萊因哈特的性格,思想,行為十分符合其成長經歷,讓人感覺更真實。因為萊因哈特的原型更多,如亞歷山大,拿破崙,秦始皇。而追求共和的悲劇英雄往往因內外因素質變成為獨裁者暴君,要麼能力不足早早掛掉。如楊威利般為整體人類社會考慮,又有強大到可以讓社會產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能力和實力聲望基礎,且毫無野心的人,起碼我不知道歷史上有這樣的。


殺死萊茵哈特,楊的結局只有兩種,且不死不休:

1. 獨裁者。起碼能用權力保證自身的安全。

2.死於同盟政客的暗算,因為他們更怕1的出現。

以楊的個性,他基本不會走獨裁者路線。那麼這麼一個功勞震天的人早晚死於暗殺,因為他的存在對政權就是威脅。

所以他的結局是註定了的。


失去了萊茵哈特,缺乏二號人物的帝國軍團分崩離析,失去了統一指揮,又擔心後路被斷,帝國將領們第一時間開始撤退。隨後分裂成以雙璧為代表的前線派和以希爾德,奧貝斯坦為代表的軍部派,展開了漫長的內戰。另一方面,回到海尼森的楊文里,將特留的投降命令向全體市民公布,特留一時間陷入被動,楊對海尼森實行軍管,薔薇騎士奉命襲擊並逮捕了特留。楊脫離軍籍,攜祖國救星之聲望成為最高評議會議長,中年女性這一特留原來最大的票倉,轉投楊集團旗下。開始進行復興和政治改革工作。若干年後,連任數屆的楊宣布不再參加新一屆議長選舉,並推薦作為青年政治才俊而崛起,近年工作十分優秀的的敏茲先生參選議長。中年女性這一威武的票倉為英俊和藹的敏茲先生所全面繼承,並獲勝,以40歲之資,成為同盟史上有數年輕的議長。楊再入軍籍,恢復元帥軍銜,率領經過修整和重建的第一,五,七,八,十,十三等六隻艦隊,數萬戰艦,踏上了新的征程,目標正是帝國軍部派的重鎮伊謝尓倫要塞。銀河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楊當然不希望把萊因哈特殺死(即便是他自己提出了唯一獲勝方案就是殺死萊因哈特的計劃)

一方面萊因哈特死了以後,楊自己就是飛鳥盡良弓藏,必然被同盟的政客迫害

另一方面這也會給帝國民眾造成深重災難,對楊這種心懷天下的人來說是很難下這個決定的。


飛鳥盡,良弓藏,留下萊因哈特,魔術楊的性命都危在旦夕,更何況沒了萊因哈特這個大敵。功高蓋世的楊回國要麼就索性進入政界參與角逐,但他的性格又不大可能這樣,一個韓信式的人物就算是賦閑也是大隱患啊。

再說本來就是假命題啊,楊和萊因哈特又沒仇,出來打仗也只是為了保衛聯邦而不是撈取功名,幹掉萊因哈特的楊就不是楊了。


銀河帝國會變成幾個上將混戰的「戰國時代」:

米達會竭盡全力保護希爾德,主力留在海尼森;

如果老楊沒有火速撤回伊謝爾隆的話,羅嚴塔爾會佔據伊謝爾隆,坐收漁利;

繆拉只能跟老楊拚命,看老楊的決定如何;

奧丁那邊,歐貝斯坦應該既不會支持羅嚴塔爾也不會支持老楊;

老楊一炮打出去,後面徹底沒法收場了,被繆拉拖著,去救海尼森應該是來不及了,自己艦隊沒有基地也慢慢會沒有補給。他自己也沒有想過如果海尼森被佔領,他違令轟死黃毛之後怎麼處理。他極端反對專制統治,手下又是只會處理軍務的軍人,想從零開始組建民主政府都沒機會。

地球教也許能囂張一下,不過開始的發展得看羅嚴塔爾和老楊誰先佔領伊謝爾隆。


楊回國後先是英雄一般的人物,而後不想與優布·特留尼西特為伍,選擇隱退,他的手下等人確還在軍隊服役,最後被優布·特留尼西特一黨給一一處掉,楊最後在自己家裡寫下自傳悔後當初將萊因哈特皇帝殺死


有趣的問題。佔個座再答

首先,不論會戰勝利與否。楊逃脫不了被殺的宿命。

楊本人擁有的才能讓他不可能過上腦中荒蕪的閑適生活。而他的天真又會招致無可規避的殺機,他的死是一開始就註定好的。

其次,獅子薨後,帝國會陷入更深沉的亂局中。皇后皇后控不了局的,狼王受傷後只會在一次又一次挑戰中虛弱死去。樹倒猢猻散,二十四將會分裂出一批勢力,其中陰陽瞳可能會取得一點優勢,成為類似後唐之類的區域霸主,風狼灰頭髮都是軍頭打手,不是成事的主。貴族渣滓又會泛起來。

泡沫劇行星同盟會重新暫時取得戰略優勢,讓我想想後續發展……

狐狸商人自治領是最開心的。他們絕對會支持楊這麼作。哪怕楊這炮打偏,他們也會盡全力扶正的。

容我再想想


- -怎麼都提王妃,那時候她還不是王妃好吧

再說,能成王妃還不是因為有人提大公刺激了金毛

金毛死了,黑槍會第一個爆豆,然後羅某人沒準會幹以攘外來安內的事兒,法論海特繆拉什麼的可拉攏。但是大家都討厭奧貝斯坦。大米沒準會支持羅,也沒準是安妮羅傑。大米是個忠君思想比較重的人。這時候沒有王妃好么,要動搖也是在安妮羅傑和羅嚴塔爾之間動搖。希爾德為首的幕僚集團會跟奧貝斯坦聯合。

同盟的話..楊先是會成為大英雄,然後同盟滅國之後褒貶不一,一面被口誅筆伐成大罪人,一面被仰慕的民眾追隨身不由己走上獨裁者楊的道路。畢竟撂挑子不幹也領不到退休金了。他那時候自保的唯一出路就是裂土分疆。當然,分了之後新海尼森新華盛頓都行。但肯定是得先做一陣子軍閥了


推斷,如果當初楊威利在巴米利恩星域會戰把萊因哈特殺死:

1. 帝國分裂,羅嚴塔爾是一定要崛起的。

2. 米達麥亞和王妃估計會對同盟做象徵性的報復,繼承黃金獅子王朝。

3. 奧貝斯坦很難講,聯合費沙勢力是有可能的,也可能扶直傀儡,但是他的人望不夠做主君,除了萊因哈特估計也沒有人能讓他看得上眼。

4. 楊威利自己是被迫流亡的,不過因為這次勝利會建立一個新的政權,然後看帝國里誰來和他對戰了。楊的個人聲望將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峰。

5. 帝國流亡政府會死灰復燃,羅嚴塔爾和奧貝斯坦都不是什麼有政治潔癖的人,利用他們做些廢物利用也不是不可能。


帝國分裂,大概分別以羅嚴塔爾和王妃為核心,奧貝斯坦怎麼站隊不好說,費沙會有更大的機會


討論楊抗命擊斃萊沒有意義,這種情況下還能遵守同盟政府的命令才是體現楊性格和思想的關鍵點。如果真的擊斃萊,回國擒殺特留,迎娶白富美,出任大總統,登上人生巔峰,那是楊傲天,不是楊提督。

楊擊斃萊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戰事進展順利,在投降命令前就已經擊破伯倫希爾。二是同盟政府堅決抵抗,拒絕下達投降命令。但是這會導致特留OOC,所以也不討論。

那現在假設楊搶在投降命令前擊斃萊。討論戰局接下來的發展

雖說戰場上什麼都可能發生,但繆拉擊敗楊的可能性太渺茫。繆拉雖然因為在此戰中四換旗艦而獲得"鐵壁"的諢名,但是旗艦被擊沉必然導致士氣的低落和指揮的混亂,而繆拉被打的四換旗艦可見繆拉的參戰雖然拖住了楊艦隊的腳步,但是卻未能扭轉帝國軍的頹勢。萊被擊斃必然導致帝國軍的徹底崩潰,繆拉即使不戰死,也只能帶著少量部隊突圍逃走。

巴米利恩以楊艦隊的完全勝利告終後,短期來看,同盟依然軍力匱乏,無法抵擋帝國的各個大佬的侵蝕,而且雙壁已經包圍海尼森,同盟政府的解體已成定局。深入同盟領的各個帝國大佬和地方上的實力派將瓜分割據舊同盟領,留守帝國領的各個大佬也會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

長期來看,帝國方缺乏一個有足夠宣稱權的繼承人來進行法理繼承,也沒有一個有足夠權威的實力派來壓服其他勢力。短期內可以以「誅楊者為帝國共主」的口號來凝聚人心,但是這勢必不能長久,而且這手段有天生的缺陷,從開始的爭功諉過互拖後腿,隨著軍閥化的深入,勢力範圍的犬牙交錯(割據舊同盟領的大佬的在帝國境內的原根據地問題),必然導致內訌。宇宙最終將陷入軍閥林立的戰國時代,楊在其中也能團結舊同盟勢力成為一方各方不可小覷的力量。

至此,隨著舊同盟政府的解體,楊在本勢力內的絕對權威確立,即使因他本人的意願放棄政治方面的權力,強行民選政府,但是巨大的民心壓力下,新政府對於楊的掌控力無限接近於0。軍方內部,舊同盟大佬死傷殆盡,所剩大多出身楊艦隊或者與楊艦隊關係匪淺。即使不說功績,單論在資歷上能壓楊一頭的舊同盟大佬只剩動向不明的前統合作戰本部長席特雷,前第一艦隊提督庫布里斯,前第九艦隊提督沙列姆。其中席特雷和庫布里斯都明顯的欣賞楊,在巨大的功績加成下,軍方內部也不可能有人與楊爭權,楊成為有限意義上的「獨裁者」。

楊是否能在眾多軍閥中脫穎而出,重建同盟,同時拜託事實上的獨裁者的身份,這樣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口胡 口胡

魔術楊殺了皇帝的話,楊要麼被地球教殺要麼被特留尼西特殺。

不把一二三四五號主角都殺光,那叫殺人的田中么?


非常簡單,羅嚴塔爾元帥娶了安妮羅潔,獲得了政權的合法性。然後以為萊因哈特報仇的目的再次殺回來,新王朝替代了舊王朝。


楊應該考慮過幹掉萊的後果。如果萊被幹掉而帝國軍還在返回的途中,那麼帝國軍會陷入混亂和分裂,很可能就此打道回府,這也是楊在開戰前的設想,可惜萊的行動使得楊的計劃落空了。

如果萊被幹掉而帝國軍已經在海尼森上空了,那麼帝國軍首先會做的就是對同盟進行報復,面對著充滿了復仇情緒的屬下,即使是雙壁也不可能進行阻止,海尼森上面的十億同盟公民將無一倖免。其次,帝國軍已經分散出去的各個艦隊,也一定會在雙壁的指揮下摧毀所有的同盟基地。由於同盟除了楊艦隊以外沒有任何戰力,因此同盟面臨的可以說是一場全面屠殺。

在發泄完怒火後,帝國軍在雙壁的指揮下可以經由費沙和伊謝爾倫返回帝國,並留部分艦隊駐守費沙。在帝國軍一心返回的情況中,即使楊艦隊進行追擊也不會有多大戰果。

在返回帝國後,帝國軍高層可能會發生分裂,也可能在雙壁的領導下暫時維持團結。

在產生新的領導人以後,帝國肯定還將討伐同盟,而楊艦隊在失去後勤基地和補給的情況下,最好的結果就是搶回伊謝爾倫要塞,但同盟的滅亡是肯定的了。


帝國方面:

皇帝死,麾下部將會為皇帝報仇而血洗所到之處,即使有明智的將領約束部隊,憤怒的士兵也會這麼做(其中黑色槍騎兵所為最甚,所過之處皆為焦土)。之後撤回本土,分裂派系,其中必然以大米小羅為最大一派;奧貝斯坦成為標靶,又沒有相應的軍事實力支撐(又是畢典的鍋,最先衝上去剛尚書的一定是他),最可能第一個崩盤;然後諸將互相鉗制,如無意外大米和小羅會花相當長的時間重整破碎分裂的帝國,最後也許雙壁能再次將其統一(如果希爾德帶領新貴族派系倒向他們的話,這個結局就會很容易達成,對帝國來說也應該是最好的情況),否則帝國將就此分裂,但是其國力必將耗盡,而且其內部非常不穩。

同盟方面:

皇帝死,所有生還者再次確認帝國的殘暴,同時將會把殺死皇帝的楊奉為英雄。同時因為首都被帝國軍血洗,最高軍政領袖全部遇害,楊在同盟成為實際上的獨裁者的路上再無任何障礙,只是看他願不願意做。當然以他的性格是不會幹的,估計重組政府之後會申請退休失敗,繼續當十三艦隊的司令(十三艦隊的將士是他放不下的負擔,在怎麼樣也要背著),整個同盟唯一成編製的武裝力量——第十三艦隊應該去搶回伊謝爾倫繼續蹲守迴廊,而楊則以活著的姿態成為民主的守護神。因為有楊這個強大外力存在(信仰度爆表+手握兵權),新政府應該比之前的要收斂,相對的廉政高效,但是由於之前帝國的報復行動,人口和生產設施等等都會受到非常嚴重的破壞,那麼同盟剩餘的人口會進入一個漫長的自主恢復期。

綜上所述,就是經歷短時間的腥風血雨,之後雙方國力崩潰(感覺帝國崩潰的要更嚴重些),帝國雖然擁有強大兵力,但派系林立,互相制衡,更因畏懼楊的存在而不會主動進攻同盟,反之同盟兵力單薄而且楊並沒有主動求戰的想法,攻擊帝國的計劃也不可能實行。從此進入一種暫時沒有戰爭,但是物質得不到保證所以生活質量不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只能慢慢恢復和發展經濟重整實力的平衡之中。


萊因哈特死了的話,對全局沒有任何有利的影響


推薦閱讀:

大劉的《三體》放在歷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中是什麼水平?
為什麼知乎上一部分人總喜歡提起《三體》系列,是炒作嗎?
古詩《楓橋夜泊》是否是一篇關於外星人襲擊地球事件的新聞報道?
你認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是哪一部?
銀河帝國為什麼要用「秒差距」計量距離?

TAG:科幻小說 | 小說 | 田中芳樹 | 銀河英雄傳說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