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Drive的前景如何?引申看機械錶的前景
先說一下背景。區別於傳統的機械錶與石英錶,Spring Drive用機械驅動,沒有電池,石英校準。這一技術研發了28年,目前日本只有5個人可以做,產量較小,售價較高。
目前只有精工有Spring Drive。我有幾個問題1、石英錶在短時間內被大量廠商採用,為何Spring Drive不可以?其難點在哪裡,為何只有5個人可以做
2、是否可能出現機械動力驅動,但靠電波、GPS校準的表(與Spring Drive一樣,不採用電池儲能及驅動)3、Spring Drive的壽命如何?按木桶原理,壽命最短的部件決定整體壽命,所以包括電容和其他元器件在內,預計能用多久?4、勞力士聽說過幾十年不用保養的,即使保養,也可以在世界各地找到維修點。但Spring Drive只能到日本保養,如果2~3年就要保養一次的話,那其價值就大打折扣了我看Spring Drive就像看汽車中的手動與自動檔一樣,不排斥的。只要能解決壽命、保養的問題,同時其特性保證了不能被大量複製推廣,我覺得它就會是一款能保值的表,而不是一款易貶值的電子產品。
希望與大家共同討論一下
謝謝邀請。1、精工麾下的兩個頂級品牌:Grand Seiko(特優精工)與Credor(貴朵)都有Spring Drive的型號。Spring Drive機芯每年的產量在五千隻以內,這裡說的「手工裝配」,指的是將包括Spring Drive擒縱組件在內的所有零部件(包括飛輪、發條、螺絲、底板、夾板等)組裝成一套完整機芯,進而裝配出一隻完整的腕錶。其中最核心的控制電路、線圈、永磁體定子等並非由工匠手工製造。出於保證品質的需求,同時為了營造逼格,這些工作被交給少數資深工匠來完成(反正產量也不高)。我看過上條潤哉的演示,並沒有營銷故事渲染的那麼神秘。負責裝配這些機芯的好像有兩個工房,應該不止5個人——即使只由5個人來完成,也不等於說只有那5人才有裝配的能力。2、技術上肯定可以,但沒這個必要。Spring Drive的研發初衷是在不破壞觀賞性的前提下解決困擾傳統機械錶已久的擒縱調速問題。如果引進更多的科技成分,就破壞逼格了。
3、Spring Drive的動力來源是發條,電容作用僅是參與處理IC信號,老化前壽命相當長(肯定長過其他易損機械件)。
4、勞力士也要定期保養,只要是機械錶,每隔一兩年最好都要送去維護。5、其實……絕大部分手錶都沒有保值功能。轉一篇文章吧,覺得很對味。
孫德銘 - SEIKO放棄Spring Drive了嗎?
很久沒寫SEIKO的長篇文章了,這個星期一口氣寫了兩篇,忽然開始思考一些之前沒好好想過的問題。
回想2007、08年,那個時候我真的是一天到晚在寫SEIKO,然後寫的都是Spring Drive,那個時候著實讀了不少資料,Spring Drive的相關知識我可以說是滾瓜爛熟,沒想到這次寫到他們的計時機芯9R86的時候才發現我已經忘記Spring Drive的日差是幾秒了,算算原來我從2009年以後就沒有好好寫過Spring Drive,而SEIKO差不多也是在那個時期將重心轉往機械錶的。
2007、08年是SEIKO推Spring Drive(以下簡稱SD)的高峰,而計時機芯9R86則是他們的終極產品——當然,論複雜程度的話它的上頭還有CREDOR小自鳴、睿智和130週年的三問錶,不過那些大錶只是用來炒熱氣氛的,SD真的做起來的話計時碼錶這種基本功能才會是他們的主力。SEIKO從2005年開始差不多把全副身家都壓在SD上頭了,接下來的幾年間他們可以說甚麼招式都出過了,9R86推出的那一陣子更是做了不少怪錶,看得我有點提心弔膽的。策略上SEIKO對SD的期待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想要靠一門獨家技術跟瑞士品牌拉出區隔,但在我們外人看來,它的失敗也是可以預期的。講失敗可能有點言重了,不過我們看了幾年就很明白,SD最多做到所謂的「第三隻錶」,想要打進第一線幾乎可以斷定是不可能的了。然而這個發展我們看得出來,SEIKO自己難道看不出來嗎?SD對SEIKO來說是一場非打不可的敗仗,只是這次重新檢視這一切,我開始猜想他們一開始是將停損點設在哪哩?而經過了這一役之後,他們到底獲得了甚麼? 我認為打從一開始SEIKO就將停損點設在計時碼錶,因為想想,如果到這裡都還做不出個成績的話,接下來也沒什麼好做的了,所以在9R86推出的那兩年SEIKO可以說是精銳盡出,既然是最後一仗了自然也沒什麼餘地好留的了。打完這一仗之後SEIKO也很乾脆地退場了,集團的主力開始轉往機械錶,SD也交出了救世主的棒子,改以一種非常慵懶的方式推出新產品,像是最近Prospex最近跟探險家三浦雄一郎聯名推出的新款就是一例,這種商品鎖定的族群非常小眾,而錶款搭載的是甚麼機芯他們也不太在意,在這種產品中使用SD無關勝敗,另一方面又為SD保持了曝光度,對SEIKO和SD本身來說可能是最好的安排。
但回顧幾年前SD那轟轟烈烈的一戰,SEIKO在這裡頭又得到了甚麼?簡單來說,我認為是發言權吧。憑良心講,SEIKO狂推SD的那幾年並沒有對市場造成甚麼有感的變化,我猜SEIKO在這裡頭應該也沒賺到甚麼錢,不過他們的的確確秀出了他們有多少技術力了,也許那些主力消費者最後仍然對SD沒興趣,不過下次SEIKO推出新款的時候,他們應該願意多花幾分鐘看看他們在搞甚麼。我認為這就是SD這一戰的成就;至於代價呢?那我就算不出來了。
推薦閱讀:
※買了一個4000多的阿瑪尼手錶是不是虧了。?
※浪琴1965年的表?
※積家1000小時測試和日內瓦印記誰更可靠?
TAG:機械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