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做事喜歡一窩蜂?

比如說最近的鋼鐵、水泥、光伏等產業的產能過剩,互聯網企業做手機,大學開設MBA課程,高考考生報考熱門專業,我覺得這些問題都有相通之處。似乎也不能說是政府誤導的,頂多說是沒攔住,起因還是在行為人自身。請大家幫忙分析這種行為模式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了解國外情況的也請介紹一二。

編輯:題主不認為目前的提問方式是基於主觀判斷或帶有傾向性,而主要是描述了一種社會現象。希望大家在回答時不要簡單地歸因於國民性,而是能分析這種行為模式的產生與發展,它的心理因素以及與其它社會因素的互動。


因為槍打出頭鳥。不一窩蜂,容易被瞄準打死。


降低風險的好方式。

缺乏獨立思考的教育的影響。

大多數人認可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對的,但一般也是有一定價值的。


產生了風險會被別人承擔的幻覺


一開始是沒人願意淌渾水 有人開始下水了 大家都看到他賺到錢了 剩下的人就順著他的路來了

這屬於利益驅動

又像過馬路 有個帶頭闖紅燈的 後面的人就都跟上了

這屬於跟隨行為

第一種是判斷 第二種是現象


法不責眾。


不會思考,沒有自己觀點。隨大眾成本最低。還有害怕被別人看成異類。社會對不同看法的不寬容。。


「上若有好,下必甚焉」,中國樹立了那麼多典型,模範不就是為了讓大家去學習和模仿嗎?

從眾心理,看到別人做的好,也想去分一杯羹或者趁火打劫一番。

想到了猶太人和中國開加油站的故事了

一個猶太人來到小鎮上開了個加油站,生意很火;第二個猶太人來了,發現加油站生意很不錯,想到加油站的客戶需要吃飯,所以投資開了個餐館;第三個猶太人來了,想到來小鎮的人多了需要住宿,於是開了個酒店;第四個猶太人又發現住店的人需要生活用品,於是開了超市;第五個,第六個……來的人越來越多,吃飯住宿旅遊經商的人又需要加油,於是加油站、餐館、酒店、超市們的生意相繼更火了,逐步小鎮就成了個一個經濟繁榮的小鎮,很多猶太人都富裕了。

一個中國人來到小鎮上開了個加油站,生意很火;第二個中國人來了,發現第一個人投資的加油站生意真令人羨慕,趕緊開了第二個加油站;第三個中國人又來了,看見前面2個同胞的加油站生意很好妒嫉得眼紅,火速開了第三個加油站;第四,第五個同胞過來都是一樣,開加油站還打折促銷……最後惡性競爭,然後紛紛倒閉,小鎮又回到原點……


其實比較複雜。我覺得主要跟教育和文化有關。心理學上區分過「集體主義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前面的代表就是中國、日本這些國家,後面主要是歐美的國家。集體主義強調對集體、團體等的依賴和服從,後者強調自我、獨立等的價值。處在我們這樣的文化中自然就會對別人的看法意見等很重視,而處於歐美文化中的人則會認為自己的看法更重要。如果說老美認為「我覺得好就是好」,我們則會覺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身邊不少人認為考研好就認為考研好,一窩蜂跟風考研。身邊的人囤鹽巴和板藍根,都認為有用很好,就一窩蜂跟著去搶購。如果是換做老美,他們會怎麼想怎麼做呢?他們也許會先想,真的是這樣嗎?跟我有什麼關係?對我有意義嗎?我要鹽巴幹嘛?刷牙嗎?我已經有黑人牙膏了。。。隨他們去吧,跟我無關。這裡的差別在哪裡呢?一種是服從於眾人的思考,而另一種則是獨立的思考。強調自我的文化,不是只強調自己要有「個性」,要與眾不同,還強調自己的想法,自己獨立的思考。而強調服從的文化,則是鼓勵你接受大家給你的「答案」,認同大家的所作所為。

那我們怎麼就變成一窩蜂地「盲從」呢?怎麼就不去獨立思考呢?我們是怎樣被「文化」這大泳池給浸濕的呢?主要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服從家族、集體、組織,從不鼓勵我們獨立思考。我們的諺語成語俗語歇後語里充滿了對順從群體的褒揚,卻鮮有對特立獨行的稱讚。我們的父母、老師、周圍影響我們的人都是傳遞這種文化的」使者」,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培育我們成為」接班人」,從而順利地成為下一代使者。。在這個大泳池裡泡了這麼久,你穿得再厚也早濕了身,你爬上了岸,身上也會帶有泳池的味兒。。

最後要強調一下。先補充一個心理現象,稱為「從眾」。就是說一個人會迫於團體的壓力而做出跟團體成員一致的行為。如果你在一個飯館吃飯,突然,響了一聲,身邊所有吃飯的人都起身跑了出去,你會怎麼辦?我想你會不加思索地跟著跑出去,最後,廚師拿著勺子衝出來問你是怎麼回事?我想你會說:不知道。從眾是普遍的,不管是在什麼文化都存在。在心理學研究中,從眾的壓力甚至會改變一個人的知覺。人是群居動物,社會影響是普遍的,有進化的基礎。所以,這裡要強調的是並非老美就不會受別人的影響,就不會一窩蜂的去打醬油、買iphone,區分只是在於我們的文化可能使我們更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更容易去干一窩蜂的事。而且,並非所有的「一窩蜂」都可以這樣去理解,因為現實中的情境總是複雜的。前面中出現的所有「我們」也都只是大寫的、一般的,代表不了所有的人。也許有的」一窩蜂」,就是經過審慎地、獨立的思考的,比如。。移民(不知道恰不恰當?)、暫時想不到別的例子。。總之,問題越寬泛,涉及到的東西就越多越複雜,就越難以回答,我也就是選取了一個角度來回答


家長制度的體現。家長覺得對的會鼓勵,家長覺得不對的會反對,然後自然覺得自己的想法對不對得看別人的,最後失去獨立思考能力。


自己不能做出比這更有效益的選擇,那麼隨大流是一個平均水平的保證。至少不會比這更壞不是麼。


從眾不僅是中國人,所有人類包括動物,可以百度「羊群效應」


魯迅說:「中國人不但『不為戎首』,『不為禍始』,甚至於『不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

------------------駁論開始的分割線----------------------

@李紹唐

1 語言是微妙的,「一窩蜂」,是偏貶義詞,更應當理解為「亂從眾」的意思。當然也有很多正確的從眾行為,但混一起說就亂套了。而我們的社會是否嚴重「一窩蜂」,這個不需要站隊,只需要「憑心而論」。

3 不從眾,並不等於就必須創新。比如「中國式過馬路」,如果我沒有跟著大多數人沖紅燈,就說明我創新了?選擇小眾,不能算是「一窩蜂」吧?

4 樓主說中國 XX,並沒說國外不 XX。


又是黑中國人的是吧。

首先這一窩蜂說的就是形成複雜社會的群居動物,還要大群,是生物發展到複雜層次的表現。如蜜蜂,也如人類。

再如牛群,羊群一起遷徙,過河,才能保證存活率,落單的,你要不是強壯的犀牛大象,那就等死吧,人也一樣,你要不是洞悉先機,或掌握了充分的信息,那麼隨大流是優選策略。

高考大家都考你就不考了么,地震大家都跑你跑不跑。商機也是這樣,大家都做做了確實有風險,但淘汰一大批剩下的就發達了。當初的互聯網泡沫剩下的現在不都發達了,當初的人現在不都是行業資深人士?

還中國,國外不是這樣嗎,互聯網泡沫的時候《世界是平的》不就提到國外的光纖不也是一窩蜂的上最後泡沫破了,但泡沫破了後數據跨洋傳輸的成本大大下降。

尤其是年輕人,想想自己有沒有資格嘲笑別人吧,沒事喜歡喊創新,其實新的東西大都死在沙灘上,先等別人做一會剛有眉目再上代價就低很多,騰訊的微信不就是這樣的么。

————————————————

既然被@安安這個年輕人提到了,那麼就繼續回答他的幾個初級的問題:

明治維新是中國的說法,通用的說法是明治復辟,天皇從將軍手中奪權而形成軍人政府,信奉專制與征服,埋下日後的隱患,沒什麼冠冕堂皇的。

任何一個國家傳統的實力都是很強大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歐亞大陸上漢,伊斯蘭,中國三大文明各領風騷而已。西方的中世紀對人民的禁錮你怎麼不提了?說中國喜歡借古抗今,那西方的文藝復興是幹什麼的?不過是打著希臘羅馬的旗號革宗教的命。西方人要不是重傳統,科學和宗教會爭這麼多年?

不願意一窩蜂的高考,那麼你也可以選擇一窩蜂的出國,當然去技校也許很適合你目前的水平。


之前看過一篇類似的文章。結合說下自己的觀點。一個原因是中國人長久一直處於資源匱乏的時期,因此逐漸養成了對事物盲目的追求,認為別人有的我就得有,沒有自己的觀點和主見。另一個就是社會氛圍問題。思想僵化,不鼓勵創新。


少數人掌握真理,多數人決定現實


不搶就真的沒有了!


請百度 阿希從眾實驗


隨大流,風險小。


不要亂扣帽子,做事不一窩蜂難道就不是中國人了?樓主這樣偷換矛盾主體轉嫁給所有中國人,然後再把所有中國人一棍打死,得出中國人劣根性的提問方式是嚴重錯誤的。


人是社會動物。


推薦閱讀:

個人種地越來越不划算,不遠的將來會不會農民這一工種會消失,被農場主代替?
一個成功人物的誕生,「貴人相助」因素有多大?
為什麼許多公司總願意不惜重金地做廣告?
水果店的水果是怎麼保存的?那麼多水果一定都會賣的出去嗎?

TAG:經濟 | 教育 | 商業 | 社會學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