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三方支付的崛起是否觸及了銀聯的根本利益?第三方支付與銀聯的關係將會怎樣發展?

銀聯日前召集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解讀《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銀聯人士強調跨法人交易發送方式不得繞過銀聯,而央行相關規定並未出現類似要求。

銀聯欲獨享跨企交易清算蛋糕


謝邀!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很明顯,第三方支付的崛起觸及了銀聯的根本利益。

銀聯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通道費,也就是線下收單業務「721」分成中「1」的組成部分,其餘7是發卡行,2是收單機構。雖然銀聯只佔這其中的10%,但利潤也是相當可觀。如果失去這1的收益,銀聯將有很大的危機感,甚至是……

再來看線上,目前線上的業務,幾乎所有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不管是網銀支付、快捷支付、移動支付等都採用的是與銀行直連的模式,已經完全繞開了銀聯,銀聯根本無法從這線上業務中獲取任何一點利益。目前第三方支付機構向主要銀行支付的手續費平均在0.1%,遠遠低於銀聯網路內的0.3%。

如果此刻,在線下收單的業務里,第三方支付機構再與銀行進行直連,繞開銀聯,那麼銀聯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回答第二個問題:

至於兩家的關係,其實從7號文的發布,就意味著銀聯已成為這個市場化支付業務的一名參與者,它面臨著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競爭,那麼關係不言而喻。

而同時,銀聯又是銀聯卡標準的制定者,定位是銀行卡組織,因此,它與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又存在著合作關係。

記得半年前,我說銀聯出了套支付介面,允許第三方支付機構使用,並允許第三方那個支付自定義封裝用戶界面,而後很多機構都接入了,並很快推出了自己的無卡業務(實際是銀聯的),貌似百付寶就用了這套介面。

從這個舉動可以看出,銀聯的確推出了一些服務,完善了一些自身業務不完善的第三方機構,幫助它們利用便捷的支付方式快速搶佔市場。


銀聯對這個之前是有個內部規劃的,大約想在14年7月前把第三方機構都給收編了,方法大概是商業和行政並舉。

這個策略對銀聯是相當自然的,因為動的可是銀聯的蛋糕啊。央行自然不會支持這樣的作法,但在中國,法理不外人情,必然會有一些支付機構被銀聯收編的。

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發展,已經到了洗牌階段,強者越強的局面會漸漸顯現,除了有限的幾家,其它的不是被收編,也會慢慢離場的。


支持阿哲同學!其實個人認為在線下銀聯憑藉銀商幾乎壟斷,又是裁判又是運動員,第三方有苦難言而且只能交買路費,都是辛苦錢很不容易。但是線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支付寶繞銀聯直接和銀行合作的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第三方支付借鑒,銀聯分不到一杯羹,而且銀聯在線支付的互聯網支付業務起步太晚,隨著支付寶為代表第三方支付在線上的崛起,銀聯互聯網支付業務難有起色。

為什麼今年7月份之後銀聯才真正打壓第三方並豪言收編,我認為還是新的收單管理辦法的出台,國家監管部門已經不再擁護銀聯作為唯一銀行卡清算組織的壟斷地位,甚至鼓勵創新,強調減少行政干預,甚至整個收單管理辦法未提及「銀聯」二字,還是用「銀聯卡清算組織、卡組織」的字眼。

那麼大膽假設,如果有一天隨著支付產業各方參與者的努力,互聯網支付創新出更多形式,能夠更好滿足市場需求,線上不斷顛覆傳、滲透傳統線下銀行卡收單業務,到時候線上業務不斷搶佔線下支付市場份額,隨著快捷、安全等支付環境改善,大家帶個手機就能隨時隨時隨心所欲完成大額、小額支付,到時候傳統pos機都被其他新型支付終端取代,銀聯是不是真的會害怕。

不過短期銀聯和第三方還是競爭合作的關係,包括銀行,如果國內出現第二家、第三家銀聯卡清算組織,估計當前格局才會出現變化。


銀聯賺的就是通道費用,這必然是根本利益。

第三方支付能否直連銀行 央行、銀聯意見相左

早在7月底,央行已在金融機構官方培訓中公開明確態度。

據記者了解,來自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收單業務管理部門的負責人以及銀行卡清算機構和協會有關工作人員200餘人參加了支付清算協會舉辦的收單辦法解讀及風險管理培訓班。

在這次培訓上,央行支付結算司組織監管處處長譚靜蕙對收單辦法進行了深度解讀,尤其對二十六條涉及的跨法人交易轉接與資金清算做了重點解讀。

譚靜蕙提到,跨法人交易轉接模式分四方模式和三方模式。四方模式即傳統模式,收單機構直接通過銀行卡清算機構(或通過其他機構代理接入銀行卡清算機構)將收單交易信息傳輸至發卡銀行。三方模式則為新型模式,收單機構直接將交易信息發送發卡銀行。

……

「……但是對於7月底央行的明確態度,銀聯刻意地視而不見,此次開會仍然一再強調要貫徹落實之前的銀聯業管委5號文,要對直聯銀行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追償,這個讓我們都覺得很費解。」 一位與會的第三方支付銀行合作部總經理告訴記者


銀聯在這裡充當的是交易所,除了仲晨知友所說的通道費用外,本身也是巨大的資源,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收益在其中。顯而易見的數據統計能力....還有對各大金融機構的影響力....對商家的影響力...

如果他們有足夠的進取心,還可以為需要的用戶開發現金流回購的融資產品....

不單單是動蛋糕的問題,而是主神和其他小神對系統的爭奪


這個好像是不需要討論的問題?第三方支付的本質在於能直接連結銀聯或各家銀行機構提供服務,銀聯的本質在於一個連結各家銀行的網路,如果今天第三方支付都自己連上銀行了,為什麼需要銀聯呢?我這樣比喻一下,銀聯就像百度,是互聯網時代的入口,不過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入口突然變為了應用商店(第三方支付),百度利益自然有很大衝擊


這個明顯是動了銀聯的乳酪。銀聯和Visa,本質上就是建設支付線路,然後各方通過線路進行金融交易,同時支付通道費罷了。銀聯就是賣渠道。

問題來了:有沒有其它選擇?之前它們是唯一的選擇,在我看來,原因有二:

  1. 沒有替代的中立網路,這些網路,是需要經年累月建設的,不會開放。君不見前幾年銀聯和Visa的糾紛,就是和這個相關。
  2. 支付和結算的綁定,作為消費者,你必須用銀行卡,銀行卡只通過銀聯進行交易。

而現在,隨著技術的進步,情況變化了:

  1.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3G/4G的建設,使得金融交易,可以通過公開的渠道進行。
  2. 第三方支付,提供了其它的支付和結算手段。

這意味著以後消費者隨身支付,除了用銀行卡走銀聯,顯然可以有更多選擇。舉個例子,今年我去參觀ChinaJoy,支付寶在現場擺出了許多台自動售貨機。這些售貨機,支持NFC,只要你的手機也支持,那麼就可以通過支付寶移動端直接付款。我現場試了一下,感覺整個流程很是非常順暢的。拿到可樂的那一時刻,我就意識到,銀聯/Visa等傳統支付通道公司的好日子結束了。

央行的態度也很好理解,從銀行來講,自身不建設支付通道,那麼自然希望有多種支付通道,相互競爭,防止一家獨大。

按這屆政府的思路,銀聯的想法不應該得逞,但是政治這種事情是不好預測的……


回觀過去三年,移動支付的戰役從線上打到了線下,從軟體打到了硬體。

按照央行的數據,從支付金額來看,包含了互聯網支付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金額近三年以大步快跑的節奏蹭蹭蹭往上躥,並在2015年第四季度一舉趕超了銀行卡交易消費業務的金額以及銀行卡信貸規模總額。

曾有分析稱,即使是瓜分了線上支付這塊蛋糕,BAT今天沒能拿下的地方主要是兩塊:一塊是線下,如機場、超市、專賣店等相對大宗消費場所,用戶還是習慣用銀行卡刷卡消費;另一塊是大單消費

關於線下消費場景,銀聯的勢力已經在逐漸瓦解。現在用手機付錢這件事已經相當普遍了,無論是三四線城市的社區便利店或者一線城市的個體戶水果攤,常常都能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來結賬。此外,微信和支付寶為了爭奪用戶,補貼一直沒停過。你在餐館、便利店用支付寶/微信付錢的時候,常常會隨機減掉幾分、幾毛或者幾塊錢,雖然你可能不差些錢,但用戶體驗絕對是棒棒噠。

大單消費場景,今天看來,是銀聯仍保有優勢的為數不多的支付場景之一了。例如在珠寶店購買首飾,幾乎沒有人會採用支付寶、微信支付或是百度錢包進行付款,還是會老老實實地使用信用卡或是銀行卡。

在第三方支付工具出生之前,可能從來不會有人想到,銀行的支付系統會在何種程度上受到挑戰。

最初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出現,是為了解決電子商務中的支付問題。中國第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首信易支付的網關支付平台,誕生於1999年。當時中國的金融基建環境還不足以支持電子商務的發展,第三方支付機構便有了生存空間。

對比習慣用信用卡進行網購支付的美國,雖然當地也有PayPal作為第三方支付方式,但PayPal在美國本土的支付市場份額很小,與龐大的信用卡支付比起來微不足道。Paypal的跨國支付優勢十分顯著,但其在美國的規模佔比遠遠不能與中國的支付寶相提並論。

第三方支付工具出生之後,也曾有人操心另一個極端的事會不會發生,即互聯網支付是否會「脫媒」。

「脫媒」是指交易時跳過中間人,使交易直接在供需雙方間進行。具體到支付的場景,可以簡單理解為,當A方想要付錢給B方,A方可以直接把錢打給B方,而不用在銀行間倒騰。金融脫媒其實是金融高度發展的產物,與金融市場的完善、金融工具和產品的創新、金融市場的自由進入退出等都有關係。

支付層面的「脫媒」是否會在中國發生?央行的回答是否定的:

互聯網金融的典型特徵之一是金融「脫媒」,但就互聯網支付而言,「脫媒」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銀行賬戶服務。因為無論哪一種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最初和最終的資金轉移都必須通過銀行才能完成。除非現行的法定貨幣發行權和貨幣發行機制被徹底改變,或者支付機構依法轉變為銀行。

可能覺得這麼說有些言重了,央行文章後面也承認:

當然,非金融支付服務機構通過提供支付賬戶服務,在有限範圍內和一定程度上還是實現了支付「脫媒」。正因如此,才形成了支付機構與銀行在支付市場的競爭。

雪梨醬來總結一下,中國第三方支付的誕生是當時金融工具的發展滯後於經濟生活需求的發展而造成的,但這種新興的支付方式要真正做到脫離傳統銀行、甚至是取代銀行而獨立發展生存,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以上。

雪梨醬為此寫過一篇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23741124

對此話題有興趣的小夥伴也歡迎私信交流~


短期內一定是削弱了銀聯的利益,但這僅是表象,各家支付公司為了適應市場在不斷的改變和進步,相信銀聯亦是如此。就長遠來看,四個字可以概括:共襄盛舉


第三方繞開了銀聯 銀聯沒了手續費分成 當然不願意 。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必然是動了銀聯得羹了!畢竟銀聯銀聯就是連接各家銀行!吧各家銀行連接起來!但第三方支付就不同了! 比如只要一個手機一個客戶端我就可以直接用手機連銀行直接刷!那銀聯還要來幹嘛!但並不希望都收編掉!這樣對體系得發展和消費者商家等等來說都沒有好處!銀聯與其想變成一家獨大不如利用自己強大得資源去競爭更適合


報告看點梳理:

①支付行業概況及第三方支付領域發展趨勢概覽

②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發行與受理、行動電話支付四大產業鏈布局解讀

③投資動向及企業資本市場狀態分析

④161家關聯企業介紹及融資信息詳情

第三方支付行業研究報告(附161家關聯企業介紹)

隨著移動支付的飛速發展,中國已經走在全球移動支付行業的頂端,成為最大市場。不僅在中國國內,現在美國、英國、日本、東南亞地區、澳大利亞、北歐眾國都開始紛紛接入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已經踏出國門走向世界,一步步向海外擴張。

第三方支付再迎強監管 合規創新成未來主旋律

中國的第三方支付特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一般通過和銀行合作的方式,提供交易支持工具和平台,以此實現資金轉移的一種新型支付模式。

目前主要媒介有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互聯網支付和以手機為媒介的移動支付,以及交易量比較小的預付卡支付和銀行卡收單業務。支付工具目前以手機掃描二維碼以及NFC近場支付為主。

「第三方支付」行業相關政策:

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112號文)

2017年11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整治工作的通知》(217號文)

2017年12月21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規範支付創新業務的通知》(281號文)

21日晚最新發布的《通知》主要涉及到八個方面,包括開展支付創新業務應事前報告,維護支付服務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加強收單業務受理終端管理,規範小微商戶收單業務管理、加強代收業務管理、加強支付業務系統介面管理、嚴格遵守跨行清算政策要求、強化監督管理等。

在此之前金融支付創新往往帶來一定的市場混亂,《通知》發布之後,將對金融支付創新嚴格管控,在合規之下創新將會是未來的主旋律。

支付牌照受限,企業該如何發力?

2011年5月26日,央行頒發了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自此第三方支付行業進入正規化發展階段。從2015年的3月央行宣布暫停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至目前為止,持有牌照的支付機構總數下降到了僅有247家。

除此之外,近幾個月來央行和網聯的聯合監管打擊也將一部分不合法不合規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清除出市場。支付行業里的監管力度日趨嚴格,再加上已經有九成的市場被微信和支付寶所霸佔,迫使越來越多的支付機構選擇退出或轉型發展。

冷靜分析自身的資源和優勢,選擇明確的業務方向正成為這個行業的趨勢。支付寶、財付通分別依託淘寶和騰訊龐大的個人客戶群迅速搶佔市場,這無疑給快錢、通聯支付、環迅支付等其他平台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因而,快錢轉向深耕企業端,把為企業打造專業高效的流動資金管理解決方案作為發展的重心。通聯支付則走出了類似銀聯商務的路子,在全國30個省市設立了分公司,大力拓展收單業務;環迅支付則選擇在境外卡收單、行業資金歸集方面發力。

移動支付引領第三方支付發展

我們正步入一個移動支付無所不在的時代,多樣化的移動支付服務將為用戶和商家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目前第三方支付牌照分為好幾類,移動支付則是市場主流趨勢。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僅今年第一季度,就有46.2%的移動支付用戶選擇第三方移動支付,由第三方支付引發的變革正在加速。

據《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7)》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商業銀行處理移動支付業務共計257.1億筆,金額達157.5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5.82%與45.59%。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移動支付業務共計970.51億筆,金額達51.0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3.47%和132.29%。

另外央行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381.35億筆,金額523.47萬億元。其中,網上支付業務120.87億筆,金額439.8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4%和1.37%;移動支付業務97.22億筆,金額49.2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65%和39.42%。

查看完整版報告及161家完整企業介紹請戳鏈接:第三方支付行業研究報告(附161家關聯企業介紹)


柳文龍大道長,
第三方支付的崛起是否觸及了銀聯的根本利益?第三方支付與銀聯的關係將會怎樣發展?支付業務本身是高度同質化和標準化的生意,第三方支付的確是在搶奪原本的支付是啊長,必然會觸動傳統支付通路的根本利益。未來的競爭核心還是在於對支付場景的真正理解和響應,和企業資源(包括政治資源)的競爭


無聊根本是一家 櫃銀雲與各家銀行合作 資源多


實在想不明白,第三方不是肯定有託管銀行嗎,那麼給支付寶打錢的過程不就是跨行付款么。

這個支付發生時難道沒有任何費用?


推薦閱讀:

中美移動支付發展差異在哪裡? NFC和二維碼支付哪種前景更好?
你們認為哪一種支付方式最方便?
Apple Pay 要進入中國的話需要與哪些監管部門或行業進行溝通?

TAG: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