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貴族精神和中世紀歐洲的騎士精神有什麼共性和區別?

精神世界沒有國界,卻相隔萬里。


豈止是騎士。

由於采邑制,無論東西方當時的貴族,都是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由此,東方周禮得以貫徹,西方的禮儀得以傳承。

秦以後,中國的「貴族」逐漸變成一張長期飯票,對上不對下,光拿好處不盡義務。使得優雅的貴族精神在中國消失。現今一些暴發戶自認為是貴族。但是,沒落的貴族是貴族,有錢的庶人還是庶人。

得益於西方君主集權發展不完全,采邑製得以保留,依託其上的貴族精神也得以傳承。二戰前德國貴族近乎世代從軍。一戰中英國男性貴族戰死率達60%,而清朝滅亡時,滿洲王公都不願捐軍費。

秦以後,中國的貴族精神,逐漸被封建政治閹割。

下面的回復很精闢「嚴格意義上講中國貴族精神被「官僚政治」閹割比較準確」


我認為基本沒有共性,也就說不上區別,因為區別太大了。

春秋是傳統貴族政治開始失序的時期。政治上,周禮已毫無約束力;經濟上,井田制逐步鬆動、廢棄;社會文化上,教育開始在普通民眾中普及,士人開始崛起。從春秋、戰國到秦的統一,貴族政治逐步失序、崩壞並最終走向毀滅,封建制度最終被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取代。

春秋戰國時代,真正的貴族是一種沒落、腐朽的形象,在大爭的時代,頹廢無力,行將就木。曹劌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十分貼切。真正對這個時代發揮著主要影響的,是士人階層。他們縱橫捭闔,揮寫下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著書立說,開創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勝景。但是,士人僅僅是貴族的末流,他們不僅不能完全代表貴族,反而,他們的成就瓦解了貴族政治,並最終摧毀了貴族階層。

秦統一後,實行郡縣制,皇帝獨裁併通過各級官僚進行統治,貴族已無政治權力。秦末戰爭,更是掃蕩了苟延殘喘的傳統貴族。漢高祖劉邦起於草莽,成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一設問最響亮的回答。當貴族身份的認同不再以血統的延續、政治經濟權力的世襲、文化的傳承積澱為基礎,而屈從依附於權力,世上便已無貴族,只有權貴。

中世紀早期,歐洲封建貴族分成兩個階層,一是擁有大量土地的領主,二是追隨領主的騎士。到中世紀中期,領主和騎士之間的分界開始模糊,混合為統一的貴族階層(所有的貴族都是騎士,但騎士並不一定是貴族)。19世紀前的歐洲是典型的貴族社會,因為,不管政治、經濟、科學、工業發生何種變革,貴族始終擁有真正的政治權力和社會權力。他們是自己領地上的實際統治者,幾乎不受外部權力機構的制約,只對君主履行軍事職責。貴族的特權要通過血緣繼承,而不僅僅是通過財富或者權力流傳。

歐洲中世紀騎士精神是逐步發展建立起來的。我們往往把騎士精神過於浪漫化,實際上,中世紀騎士「不過是個武裝暴徒」,通過暴力擴張領地,攫取財富,獲得存在感。為了約束和改變騎士階層粗魯和殘忍的行為,基督教神職人員發明了「騎士精神」:勇敢、忠誠、慷慨、謙恭,渴望榮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貴族階層的物質條件不斷改善,逐漸形成了講求精緻文雅的宮廷式生活風格,「武裝暴徒」演變成「上流社會」,並最終形成了通過出身和品味區別於底層社會的身份識別方式。

由於種種因素,中國很早便形成了成熟完備的國家制度,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台,其後雖有反覆,但在強大的國家機器和朝代興替的歷史周期律面前,貴族難以長久維繫。中世紀歐洲,宗教神權與君主世俗權力並存,政治權力分散,無法形成權力高度統一的政治實體,貴族政治無可替代,貴族長久傳承。

至於貴族精神,歐洲騎士精神是被人為定義的;而中國的貴族,早早被消滅了,無從定義。如果非要說一個,可能就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了吧。


拿騎士精神跟春秋的貴族精神相比,我倒覺得拿騎士精神與春秋時「士」的精神相比更合適一點,貴族本身是沒什麼精神的。

士有兩層含義,一種是指士族,一種是指才能品格高尚的一群人。前者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世襲貴族,我這裡說的士,指的是後者。

騎士的精神與士的精神,首先弄清楚這兩者是什麼。前者騎士是貴族,雖然是最低等。而士不一定是貴族,如:春秋時期的很多門客。他們精神上是有共同點的,如:忠誠。因為這兩者都是崇尚高貴品格的,春秋時的士我認為豫讓算一個。就是智伯死後,千方百計為之復仇,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那個人。

二者精神都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所以共同點不少,但是個人認為,春秋時的「士」的精神更加脫俗一些,或者說更加可貴,而高尚。「士」的精神首先不拘泥與是否是貴族身份,因為春秋時的所說的士,並不是士族,與階級無關。騎士的精神就顯得狹隘了。騎士的精神有些地方個人感覺比較浮於表面,也就是說有點做作,榮耀即吾命,與豫讓之輩不惜吞碳毀容報主相比,也有所不如。

總而言之,騎士精神和士的精神相比,兩者都是當時高尚的精神,但都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性。個人認為士的精神是比騎士精神更深層次的。


共性是兩者都非常注重形象的塑造(內外兼修),以維持階級優越感;區別是前者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而後者則偏重於個人榮譽的維護。


春秋時期打仗都是有一套禮儀的 就和後來歐洲打仗都是要穿得整整齊齊的一樣

可能是封建土地制度的要求吧 以榮耀、宗族等觀念來束縛下層階級 將他們固定在封地上


我們那個最多叫……士人精神,後世演變成文人風骨。這片土地上從來沒有類似西方貴族精神的存在。


兩者都會給戰敗一方留下餘地/面子,都有通用的行為規範和經典(詩經/聖經)。區別在於前者依賴血緣決定親疏關係,若是親近血緣關係較遠的旁支會被視為「逆」行;後者最初為部落武士聯盟,依靠的是戰利品/封地的給予和效忠。


共性就是維護當時統治階級利益。區別就是維護對象不同。以上。


坐等姨學大師


推薦閱讀:

有哪些歷史知識顛覆了你的世界觀?
滿文寫出漢語同等信息量需要更多時間嗎?
三國時期,曹彰的戰力如何?
731部隊與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建立有關係嗎?
如何評價《羅馬帝國艷情史》?

TAG:歷史 | 騎士精神 | 中世紀 | 國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