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犯焉識》改編為電影,能成功嗎?

《陸犯焉識》,據說是嚴歌苓最滿意的作品,的確,讀起來真是驚心動魄。昨日看新聞,說是張藝謀已經打算把這部長篇巨著改成電影,編劇還是嚴歌苓。可是,能成功嗎?

60年代初期,文藝界就曾經為蘇聯把《靜靜的頓河》改編為電影展開過熱烈的討論,許多人都認為是遠遠沒有表現出原著的魅力,記得謝晉還說過「每一次(對文學巨著的)改編,都是一次遺憾」。那時我還年幼,懂得的甚少,當然現在也懂得的不多。想聽聽各位的高見。


算了吧,根本不是改編。只是主角抄了書中的名字。


剛剛看了《陸犯焉實》的小說,對比著預告片 陳道明和鞏俐的形象,猶如在歷史的記憶中走了一遭。

電影從預告片以及張藝謀的採訪上看,是小說的最後一部分,突出一個老囚回歸家庭的各種情景和衝突。對於電影來說,我覺得也夠了,否則什麼都包含,就根本無法表現細緻。

電影和小說有幾處不同:

1、男女主角的年紀似乎變小了:小說中都是60-70,電影中貌似50上下——他們的女兒,也從30-40的年紀下降到了20上下。

2、女兒從生物學家換成了舞蹈員——其實嚴歌苓的母親就是舞蹈演員(另見嚴歌苓的小說《一個女人的史詩》),這點上,可能反倒回歸了實際的情況,而非小說中的設定。

我喜歡看一個人靜心下來的作品,即便不完美,我也能感受到用心之作的熱忱。——張藝謀不是完人,但是我對他的作品依然充滿希望——至少這兩個演員的選擇,讓我在看小說的時候,更加投入並且有即視感。

--------------------------------

看完電影后再說兩句:

《歸來》不取原作《陸犯焉識》之名,大概是因為戲都給了鞏俐——陸焉識只是人形大道具,給她一個執著的理由而已,不叫《馮婦婉喻》已經很厚道了;

一個導演一般一生只拍一種電影,王家衛要把疏離的孤獨拍到死,張藝謀要把純樸的執著拍到底——他電影中的女性都是值得歌頌的愛情偏執狂。

脫離原著看,這還算是部值得看的電影。反正按照原著拍也無法過審,不如選幾個出色的演員塑造好角色,然後再讓觀眾看小說的時候代入角色形象。苦心經營,善莫大焉!


真心被陳道明後來穿風衣的樣子帥到 沉穩內斂 鞏俐將一個女人複雜的內心表達的淋漓盡致 不需要過多需要 只需要一個表情 就能將婉瑜對焉識所有的愛表達出來。看一遍哭的稀里嘩啦 就算是疼 也要保護在她身邊 陪伴和等待 是最長情的告白。


看過原著《陸犯焉識》,很打動我,電影《歸來》還沒有看,只看了預告片,看了之後覺得陳道明就是陸焉識,鞏俐就是馮婉喻(雖然我原來心目中婉喻的形象應該更加瘦弱一些,鞏俐似乎稍顯粗壯,但是完全不影響她對角色的詮釋)。就目前的預告及宣傳來看,電影還是有很大可能成功的,但是到底會到什麼程度呢?

先說原著《陸犯焉識》:

整部小說最令我感動的地方是,陸焉識在西北流放期間,細節的描寫讓讀者的代入感非常強烈,此時的陸焉識對婉喻的愛真的很讓人動容,每封來自婉喻的信焉識都不想讓「藏」在信箱後面的那些臟眼睛看到,每封信焉識都要自己編號然後一個字一個字記在腦子裡。這時候焉識總是說他跟婉喻發生了一場誤會,也跟婉喻發生了一場誤會,他是愛的,卻認為不愛。翻了翻我自己看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有這麼一段話:

也許他的逃亡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要當面告訴婉喻,他什麼都記得,正因為記得,他現在知道那麼多年他自己誤會了自己,也誤會了婉喻。他要婉喻原諒,他最好的年華沒有給她。他一定要婉喻原諒他對她的心不在焉,在她身邊的他僅僅是一份面帶微笑的在場。

嚴歌苓的故事很多都有「千帆過盡,原來你還在那裡」的這種感覺。

但是這本小說的不足在於嚴歌苓既然把故事架於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中,卻沒有把這樣的歷史很好地表現出來,或者說,在陸焉識的身上表現得還遠遠不夠。

再說電影《歸來》:

還沒觀影,所以可能觀影之後還會做一些修改。就說說電影內容之外的事情。

電影是小說的結尾改編,所以重要的不是陸焉識對婉喻感情變化,可能只是想要相伴一生的愛情和雋永的親情。一直在關注這部電影,時不時就會看到宣傳中提到《活著》,私以為,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不會達到《活著》這樣的高度和這樣的成功,你可能會被陸焉識和馮婉喻感動,但是你不會覺得陸焉識馮婉喻身上會有太多自己或者自己熟悉的人的影子。

不過我覺得《歸來》的宣傳做得很好,就是恰好在母親節後上映,而母親節當天也有點映,打了一下親情牌,估計會賺足眼淚。


以票房大賣為成功的標準的話,想成功難度很大,因為電影能表現的東西很多,卻仍然有限制。


拋開《陸犯焉識》的改編,先來說說我對於小說改電影的理解。我一直都堅信著「一千個人的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論電影怎麼改編,它體現的都是導演對於作品的理解,無論電影拍的好壞,都已經不是自己的理解,所以一種主觀上的排斥就已經產生了。這種排斥可以來源於許多方面,譬如某個演員的選擇,是否忠於原作,甚至還可以是與之前相同影視作品的比較(如新老三國演義)。當然,看改編的電影也可以視為一種欣賞他人理解方式的途徑,相信當抱著這種心態去看改編電影時,就會客觀許多。

先寫這麼多,之後有時間再補


歸來有太多限制不敢拍


其實挺喜歡嚴歌苓的《陸犯焉識》,之前看過原著,對比預告片,覺得鞏俐和小說里的婉瑜不太搭,感覺婉瑜應當是一個小巧文弱的老太太,而鞏俐似乎不能帶給人這樣的感覺。。。。不過說實話,是沖著陳道明才對這部電影有興趣的,希望不會失望。。。。


不知為何 鞏俐始終不是我心目中的馮婉喻與家珍 張藝謀拍的很好體現了老一代的生存狀態(若不看原著) 但我更忠實於原著 拿《歸來》與《陸犯焉識》來說影視作品與閱讀文本 無論在對愛的闡釋上還是在親情面前都有極大區別 因而就不應在將歸來 與陸犯焉識「 混為一說」———僅個人觀點


《陸犯焉識》和《一個女人的史詩》一樣,是時代的大背景下,不算大人物也不是小人物的多數人的史詩。嚴歌苓許多這類的小說,可能更適合翻成電視劇,電影——尤其是張藝謀這樣以場景的宏大來取勝的電影——是不能夠傳遞出這樣一個用時間來衡量的故事。因此他只截取了故事的一段,然後失去了這個故事精華的東西。


剛看原著,覺得更適合拍成電視劇而不是電影,不過電視劇的話很難過審核的吧,電影除了第一個天橋的戲碼比較感人之外,其他的地方過於平淡。


張藝謀的《歸來》就是其中一個片段。


陸犯焉識有很多記憶和現實轉換的部分,排成電影可能感覺比小說還要清晰,但是信息量太大,所以還是很有難度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電影通常是 2.35:1 但可下載影片常見格式 1080p / 720p 都是 16:9 ?
看了《9号秘事》第六集,一点儿没想明白,不可能真的只是恶作剧吧,大家是怎么理解的?
如何評價12月08日國內上映的災難片《勇往直前》?
為什麼當今中國總是通過小說改編為電影,而很少採用原創劇本?
為什麼前衛牛逼的藝術都要和性相關?

TAG:電影 | 歸來電影 | 陸犯焉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