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館怎麼賺錢?

我在上海靜安別墅那一片看見超多一點點大的咖啡館,月租起碼一萬,但是那麼小一天也招待不了幾個客人,他們靠什麼盈利?


作為一個獨立咖啡館的管理者,我深深地表示一下我們賺錢並不簡單,但是我們也都在為此付諸努力。

如果說獨立咖啡館,想要出彩大致應該分為三種,環境優者/品質優者/兼優。在咖啡還算是一個小資消費或者奢侈品的年代,環境顯得要比品質重要的多,好環境可以吸引很多的人進來,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在一家追求品質的咖啡館,以優質的咖啡吸引顧客,有時候覺得賣賣環境賺賺錢多好呀,可是我們還是在用很貴的咖啡豆,在用很貴的牛奶,每天告訴客人什麼是好咖啡,怎樣喝咖啡。

那其實,咖啡館分兩類,懂咖啡的和不懂咖啡的,這點確立之後,咖啡館又兼顧上其它屬性,變成生活工作的中心,交流聚會的地方,等等,錢呢?

分割線---------------

我的天,這條答案其實已經是我兩年前的答案了,偶爾還是有人點個贊,這兩年我經歷了什麼?

雖然只是短短的兩年,但是咖啡行業已經天翻地覆,周末約著逛館子也變成什麼流行的事兒,畢竟大家都喜歡小資、有逼格的事物吶

而且,隨著接受度的提高,咖啡的價格相較於過去還是有下降,大家都可以消費得起,動輒上百的咖啡好像不是那麼受青睞了

雖然眼看咖啡市場不斷得變好變良性,整體經濟不怎麼景區的現在,房租和人工依然是咖啡館生存的最大壓力,同樣的商鋪給重餐飲/綜合咖啡館/純咖啡館,我們可以預料到誰的壓力會最大。

當然大城市賺這個錢也不是那麼難了,只要你有留住客人的點,再不濟你也會有一批老客人捧場,接下來就是賺多點賺少點了


我覺得,以下那篇文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題主的提問,請大家參考參考。

轉載自:台灣《聯合報》韓良露

開個咖啡館 賺錢賺生活

開一家孤零零的獨立咖啡館或許賺不了大錢(當然連鎖咖啡館可以發展成跨國企業),為什麼全世界仍有不少人夢想著要開個小咖啡館呢?因為,人們想的不只是賺錢,還有「賺到一種生活」。

開咖啡館首先是一種生活態度,決不像台灣企業家郭台銘先生所說的是「島國思維」。世界上有兩種島,一種島和整個大陸沒有牽連。世界上有的生意,除了賺錢外,和社會、人生並無太多的關聯。但還有另一種與大陸連在一起的島嶼,夢想開咖啡館的人,都以為他們的工作可以提供給其他做夢的人一個美學、思想、藝術、政治開放的空間,他們的咖啡館也許只是城市裡的一個小小島,卻是和整個社會文化聯繫在一起的島嶼。

郭台銘先生的企業做得很大,也許忙到在世界各國飛來飛去時,都沒有時間在那些國際城市裡的獨立咖啡館小坐片刻,因此他也許不會知道,他擁有古堡的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聯合」咖啡館,曾是布拉格人多麼重要的思想基地,幫助一代又一代人用詩、小說、冷笑話去對抗各種形式的極權。

開咖啡館絕非住在島國的人才會有的思維。世界上最早、最蓬勃發展的咖啡館文化都在歐洲大陸而非島國,不管是巴黎的「花神」、「兩個蒙古人」,還是維也納的「哈維卡」、「中央」,羅馬的「希臘人」,柏林的「狂想」,都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咖啡館的主人並不想把咖啡館經營成連鎖企業那麼大的生意,只想提供一個讓作家、畫家、舞者、哲學家、音樂家、演員和普通市民高談闊論、靜坐沉思的「家」。他們的小生意既不污染環境,也不掏空金融。不要以為這些賺錢較少的生意人對社會、民生的貢獻一定比大企業家小,巴黎的花神咖啡廳對觀光客的吸引力,並不小於重金打造的埃菲爾鐵塔。

開咖啡館也並非年輕人專屬的夢想。許多中老年人也有同樣的夢想,只是年輕人比較敢做夢,也比較願意把夢想說出來。我認識一些實踐了夢想的各個年齡層的咖啡館主人,也許是個只擁有十幾個位子的小咖啡館的中年主人,賺的錢足夠養活自己,在努力做好「咖啡達人」的同時,還可以組團玩樂器。另外兩個年輕的碩士畢業生,拒絕去當上班族,她們開的咖啡館還向年輕人提供免費展覽的空間,她們自己也有心情繼續作畫,目前還有空上課,學習做木工傢具。

開咖啡館是少數可以結合生活興趣的工作,也許不見得非是一生一世的工作,但村上春樹如果不是先開了十幾年的爵士咖啡酒館,恐怕後來很難成為寫《挪威的森林》的人。如果一個城市裡沒有願意開小咖啡館的人,那個城市無論多有錢,都只是一個內心空虛的城市,沒有人會說那裡是生活的好地方,因為那裡的人或許還只懂得賺錢,而不懂得賺生活。

我的香港、上海朋友,從藝術家、學者到企業家,來到台北,最驚嘆的就是台北的小咖啡館文化,從明星咖啡館成為小說家黃春明、詩人周夢蝶等的工作室,到現今城南新一代年輕知識分子聚集的小咖啡館,在這些地方,最能看見台灣的文化、創意和獨立的生活態度。


選擇開咖啡館,更多的是對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精神上的預約與富足,這可以用金錢來衡量,那是不是也和奢侈品一樣難得可貴呢?

我就是成都小咖啡館主兒, 給大家看篇我的隨筆,讓你體驗下,擁有一家咖啡館的生。 怎麼賺錢,調整自己對物慾的需求,把分母變小,收穫就很高---不要覺得我再偷換概念。----比如,天天睡懶覺,我願意花500來換, 天天可以看想看的書--1000, 遇到更種不同的客人,朝夕可聞道--1000. 有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畫畫,設計,烘培)--1000,天天成本價和現磨咖啡--1000。。。。。

正經回答: 1,增加客流-方法太多, 互聯網思維用起來 2. 增加單客消費額度(飲品+甜品+雜貨+周邊。。。) 3. 初期投資減少--- 懂行,裝修自己來,找業內人士(美鹿我)充分諮詢。。。。

以下是我的隨筆一篇。 文筆不佳,見笑。

我知道,你和我一樣,一直夢想著有一家自己的咖啡館。 或許是下面這樣的場景過於美好,讓人心底溫柔。

如我,在陽光灑滿的早晨,緩慢的整理小館,給植物修剪枝葉,給魚兒換一缸清水,稍顯不耐煩的呵斥下腳邊調皮撒嬌的小狗,對著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樹葉伸個懶腰。在側身對隔壁店家老闆給個微笑。 如我,在午後慵懶的陽光中,挑選本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用心給自己做杯卡布奇諾,窩在沙發里,抱著抱枕,一口氣讀完。(偷偷想著要不要看完後把兇手圈出來,寫句他就是兇手)

或者,如我,翻開一本筆記本,慢慢寫下心裡翻湧的文字,給自己和生活一個緩緩道來的記錄。

或者,如我。握起畫筆,開始認真研究自己的作畫的可能,為自己一直構思的小說認真的開個頭,開始研究烘培的分類或者葡萄酒的產地等 一切你感興趣卻一直沒有開始的閑趣。

或者,和各種客人聊聊不同的話題,開始相信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開始明白參差多態是幸福的本源,開始明白理解所有的「不理解」也變成一種理解。

又或者如我,每周安排一些分享和聚會,讓我們用一種更舒服的方式認識,更無所顧及的坦誠聊天,讓圍著燭火談著夢想變的那麼自然。

而這些都是我今天發生的故事,也是我之前和以後會享用的生活。 實星球與我,與其說是一家咖啡館,更可以說是一塊福地,一種入世的逃離,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必然發生,一種性格,一種釋然的不妥協。

實星球咖啡館,溫柔的女闖王美鹿邀請你和我一起踐行夢想,享受生活。

我在這裡,你來嗎?


身為一個在長春支撐了三年的咖啡店掌柜,可以告訴你咖啡店本身是不賺錢的。利潤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高,通過咖啡店賺錢只是一部分收入,大部分人都是有副業的。否則根本支撐不了一個店。順帶一提,長春身為一個二線城市,有一百左右家咖啡館。競爭之惡劣可見一斑。


我們是一家研究有個性的文藝店鋪的生活方式公司,採訪過超過200多家國內小而有趣的店鋪,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咖啡館。2016年底到2017年初,有好幾家曾經很有特色,也經營不錯的咖啡館陸續關閉了。整體的實體經濟彷彿進入了一個重新洗牌的階段。北京上海超高的房租,不停變化的商業政策,讓踏實做生意的小商戶受到很大的衝擊。外來人口的管控,也讓小店招人的人力成本提高了很多。

如果有好朋友問我怎麼開一家咖啡館賺錢,我會問她投入資金夠大嗎?夠大的話,在北京買個商鋪,隨便開著,賠著都行,過一兩年賣掉就好了。如果有餐飲執照,轉讓費都能有幾十萬;更別提高額的地產增值了。其他方式,開咖啡要賺錢,投入的精力就大了。

首先,咖啡只是一個很簡單的載體,老闆需要策劃不停地內容進來,才能讓場子不空,不被浪費。我具體展開說幾個方式:

1.讓品牌IP價值變高。比如上海曾經最MINI的咖啡館, Manner Coffee ,號稱2平米,月收入10萬。雖然我們仔細算賬之後,發現10萬的數字有泡沫,但不能否認它的IP已經足夠被芮歐百貨用超低房租引進了。是的,一家熱門IP店,會被商業地產用超低房租,甚至長達一年的免租期引進。

2. 裝修極具特色,吸引了不少品牌租場地辦活動。這是現階段,我知道賺錢最多的咖啡館模式了。比如廈門的鍋爐咖啡, 前身是一個廢棄的鍋爐廠,如今是廈門最新的Loft工業風設計空間,也是不少劇組的取景地。

除了擁有1000平的超大空間,更是自帶持有投影巨幕,DJ台及音響燈光。承辦過不少公司年會,情人節主題活動等等。當然這樣的運營,你需要一個人脈廣闊的SALES。

3. 除了咖啡,開發自己產品線、培訓,和其他店鋪聯合舉辦周末沙龍。比如花藝課,咖啡品鑒課、品酒會等等。這個做的很多了。我不具體分析,北京的BERRY BEANS有長期做,可以看一下。

上海的Brut Cake CAFE研發了自己的一系列家居產品,用的是江南老布,也很有意思。

4.選址!選在有自帶客流的地方,如果要開這樣的咖啡館,直接參考星巴克是一條路子。另外一條,就是選擇在現在火熱的聯合辦公里。比如廣州的APE 咖啡,本身就是聯合辦公的一部分,因為整體設計是上海的芝設計工作室設計,開在一個老小區內,居然每天下午都客滿排隊。當然他們沒有服務員,只有5個精品咖啡師,咖啡的質量控制,和客人的溝通都做到了酒吧調酒師的程度。

雖然我寫了這麼多咖啡館運營的方式,但實際上,我想建議你還是慎重進入咖啡圈,真的不太容易賺錢。


作為業內人士,我想告訴各位朋友的是,咖啡館是否能盈利,跟店面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關鍵在於你自己要清楚你賣的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容易,很多人就回答說,開咖啡館當然是賣咖啡啊。你要很清楚顧客購買你的咖啡,其實是購買什麼。

在歐洲,像義大利很多咖啡館就很小,客人買了咖啡之後要麼站在店面外的吧台旁喝,要麼打包帶走。因為在義大利,喝咖啡是一種習慣,就像我們的豆漿,所以他們的價格也都很便宜,通常打包或站著喝的咖啡就1歐左右一杯。對於這些咖啡館來說,賣的是一種生活必需品。

在日本,很多裝修精美的咖啡館,店面不大不小,90平左右,這些咖啡館大多賣精品咖啡,味道很有講究。像公認的咖啡大師田口護在日本開的「巴哈咖啡館」超過100家,他們的客人中有很多老人,基本都是街坊鄰居,有的也會慕名而來。咖啡賣的也比較貴,一杯40人民幣左右,很多人是專門為了喝咖啡而來的。對於這些咖啡館來說,賣的是一種品位。

而星巴克和這些咖啡館都不同,星巴克店面通常很大,咖啡也主要以深烘意式咖啡加奶、糖和奶油,是一種飲料。星巴克的理念是發展「第三空間」,也就是家和工作地點之間的一個空間,在星巴克約見客戶、談生意、見朋友都是不錯的選擇。對於星巴克來說,賣的是一種空間。

每一種類型的咖啡館都有盈利的,也有虧得一塌糊塗的,所以咖啡館是否盈利,和店面大小沒關係,關鍵是你要清楚你的事業是什麼,而且你要知道在顧客心中,你的咖啡館能提供什麼。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後,你再來根據這些來選址、裝修、購買器材等等。我們就是根據這個原則去告訴我們的加盟店的,全國80多家加盟店,至今還沒見到關門倒閉的。

至於壇主的問題,我覺得可以親自去找一家店坐一天,看看他們賣出多少杯飲料,送出多少外賣,再考慮他們是否在盈利,或靠什麼盈利,恩。


在國內,選擇一個有力的地理位置是選擇你客戶主力軍的主導因素之一。 與其開一個咖啡館,我會更加傾向於開一個bistro, 會制定一系列的早餐,早午餐,午餐和下午茶。 好的裝修也是一個成功咖啡店的一部分。 目前在紐西蘭一家西餐廳做主廚,之前做過澳洲連鎖的咖啡 和私人的咖啡館。雖然沒開過咖啡店卻深得老闆人心,沒事能跟老闆坎兩句。第一家連鎖咖啡叫the coffee club(目前好像只有在廣州有吧), 兩人店主都是中國人,第二個是一家可以賣酒做早餐到晚餐的小店,老闆洋人,在當地算小有名氣。 分開講,第一個連鎖咖啡 價格普遍比較貴,食物都很普通,食材選的比較跟的上市場人們的口味,但是價格普遍高於市場。但是每天的sales大概在2400 -3000 紐幣,大概10個人從早到晚經營這個店。廚房2-3格人,做service基本上7個人輪流倒。因為有分班制。 食材成本基本上都比較貴。在高額的成本下,還要向總部交連鎖經營費,當總部推出新品的話另外要交marketing 費, 老闆天天跟我說不賺錢。第二個店是一對洋人夫妻開的,男的做廚師,做主廚,廚房裡大概七個人。女的做外面, 與客人聊天,打咖啡大概5個人外面。 咖啡店的規模要小於the coffee club。 但是每天的營業額也卻在2500-3000左右。這種店的掙得一分一毛錢利潤都是自己的。其實我想說,隨著國內的經濟高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咖啡店日益並存,儘管你佔據有利的位置和不錯的裝修,自己還要的懂咖啡,要分清latte和 flat white的區別, 基本上我發現國內做美式咖啡店的沒有flat white. (不知道flat white, 請自行百度。。。)咖啡的利潤個人覺得不是很高,重要的是有廚房,每出的一道菜要讓顧客覺得有照相的衝動和有一種在家做不出來的感覺。在這基礎上,有一個更重要的東西叫做ownership. 其實說白了,就是倆字 能侃。之前工作的地方,老闆能跟洋人聊到體育,政治,娛樂。見到中國人能聊faya wong 就是王菲的音樂, 其實這個知識儲備不是一般人擁有的。。 能跟路過的遊客聊到他們自己城市的文化,能跟都市白領聊到他們自己的煩惱,這就是一種ownership.讓人有一種去跟你聊天的衝動,順便買咖啡吃早餐。 而並不是在買早餐的同時跟你聊天。

好睏,。奧克蘭十二點了,滾去睡覺,明天還要上班。。。。


在IT互聯網的圈子裡,車庫咖啡,3W咖啡,貝塔咖啡等做咖啡的都在賺錢,他們的經驗或技巧或許值得樓主借鑒。

以下資料可供參考

互聯網從業者 咖啡館靠圈子賺錢

3W-這就是互聯網的圈子

車庫咖啡

貝塔咖啡館 | BetaCafe Club


好多人說是生活方式…也許就是一個月一萬的造,啥時候造完了就旺鋪轉讓,換下一個對生活情趣有追求的繼續造…


目前大陸的咖啡市場還沒有發展完善,認知程度還比較低,但是還是要堅持,我堅信還是有前景的。

我們店裡目前沒有配餐,主要就是咖啡、其他飲品、輕食和甜品。

摩卡

拿鐵

帕尼尼

部分甜品

店內主要還會合作各樣的活動,沙龍、讀書會、零基礎繪畫,這些都會幫你引流。

祝好。


開咖啡館實在是一件很費勁的事情,很多人都想開,尤其是抱著文藝夢想的年輕人,但是感覺最近網紅奶茶這麼火了都,怎麼沒出現幾個網紅咖啡館呢?

巨頭太多了啊,前有深耕多年,攤子已經完全鋪開的Starbucks、Costa的巨頭圍剿,後有肯德基、麥當勞、711這些新秀的強攻,中間還要受著雀巢速溶的氣。

在這種前後夾擊的態勢下,開一家咖啡館,似乎並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也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於是逼得很多咖啡館轉為了眾創空間。

其實開咖啡館首先要了解,人們究竟為啥要去咖啡館喝咖啡。

  1. 逛的太久了,找個地方歇歇腳,無聊消遣,人們拎著大包小包購物袋坐在裡面補充能量,準備著體力充沛之後再戰一場。
  2. 約朋友,找地方嘮嗑,而環境優雅的咖啡館甚至也是相親約會的不錯選擇,兩杯咖啡一塊糕點就可以暢聊很久,性價比蠻高啊。
  3. 工作,常見於自由職業者和商務出差人士。
  4. 裝逼,就為了來拍張照片。不過隨著滿大街都是星巴克,好像也沒什麼可裝的了。
  5. 看到新品廣告來嘗試,其實主要也是為了曬照。
  6. 忠粉,就為來喝口咖啡。
  7. 口渴……

這樣捋一遍就會發現,其實正兒八經就為了在咖啡店裡喝咖啡的人很少嘛,畢竟大多數人對於星巴克和速溶的區別也分不出來額。

那咱們再來說說,人們心中一個好的咖啡館,需要有的三個基本因素——產品、服務、環境,其實大多數的咖啡館巨頭都把這幾個方面做的很好了。

  • Starbucks和Costa為首的咖啡館深耕多年,品牌深入人心,佔盡地理位置優勢聚攏流量,產品、營銷都是花樣頻出,在全球籠絡了一大批粉絲。
  • 而肯德基和711這種新玩家,則是通過爆款產品突圍,主打服務方便快捷的高品質咖啡,順便利用自己本身的渠道、品牌、營銷推廣資源,鼓勵大家在街頭喝咖啡,現在也是風生水起。

那作為一個聲量細微的,不怎麼出名的小咖啡館應該怎麼玩兒呢?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直接做加法。

很多老闆都會聲稱:我們提供質量更好地咖啡產品,提供更加優質人性化的服務,提供更加舒適的環境!

可這樣做的話,運營成本很高不說,也沒什麼特色,依舊培養不起用戶忠誠度,而且也沒有自身的競爭力,仍然容易被巨頭碾壓……

還有一些老闆就開始走主題咖啡館的風格,HelloKitty主題、貓舍主題、分手主題、自行車主題、球鞋主題、星座主題、實驗室主題等等……

這樣的主題咖啡館雖然是很搶眼也很獨特,不過比較適合在旅遊景區附近,吸引一波波新的遊客來參觀曬照,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換句話就是,當人們的好奇心用完了,這樣的主題咖啡店不容易吸引回頭客,沒有用戶忠誠度,你真的會願意每次為了喝口咖啡都先來做一場實驗嗎?

那對於一家咖啡館來說應該怎麼突圍呢?

  • 單點突圍,不要試圖一次性滿足用戶所有的需求;
  • 開闢新戰場,不要在巨頭們的優勢戰場作戰;

咱們再來看咖啡店的三個主要因素——產品、服務、環境,當下所有的咖啡店都在竭盡全力地把這三個方面都做得特別好,而顧客也已經習慣了這種方式的咖啡館,在環境優雅窗明几淨的咖啡館裡聊天喝咖啡。

而如果想突圍的話,就要以單點突破,甚至可以放棄某些方面的水平,而儘力把其中的一部分做的極其的好,競爭對手追不上的好,無法模仿的好,而其他不重要的地方,就可以不用那麼上心了。

按這麼來說大體三個方向:

  1. 重視環境、輕視產品服務:竭盡全力為用戶創造出一個可以嘮嗑、裝13、滿足好奇心和分享欲的地方,而咖啡就只有基礎款,也沒什麼特別服務;
  2. 重視產品、忽視環境服務:竭盡全力為用戶提供與眾不同的咖啡,而不太在意銷售環境和服務;
  3. 重視服務、忽視產品環境:竭力提供最便捷最優質最貼心的服務,而不太在意產品和環境;

大概想到這裡,如果你要開一家咖啡館的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性的滿足一部分客戶的一部分需求,如果想面面俱到的話,那樣只會把自己拖死。

個人看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感謝。


樓上針對的是是精神意義上的聚集地,但並沒有回答實際問題。

其實咖啡館還有一些其他的利潤來源,而且常規咖啡館咖啡的銷售佔比其實也才35%~40%

大部分人來其實是為了環境,亦像星巴克說的,第三空間。

休閑和主題沙龍聚會之類為主。

場地的出租,還有外賣都不是可以直接看到的。


個人認為,國內的本土連鎖咖啡館,最成功的還是王森的參差咖啡,雖然沒去過,但已經開了近20個店,每一家店都生存得很好。


開的是咖啡館,但其實賣的是飲料,並不是咖啡。


轉行比較靠譜!


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

很多咖啡店在使用牛奶的時候,會選擇一半牛奶一半淡奶,我就不說是哪些了。

淡奶就是植物奶,奶精,很香很香但是不健康。

這個基礎成本降低了一大半,剩下的隨意了。


咖啡館想要賺錢是一個很大難度很有挑戰性的問題,而且現在的咖啡館並不是單單賣咖啡了,已經是特飲+咖啡,麵包+咖啡,中西餐+咖啡。如果單是咖啡是很難盈利的。還要結合店面的裝修,地段,人員的培訓,產品等多方面。


賣咖啡+西點賺錢


去咖啡館,要的是一種愜意和安靜。一個人,一杯咖啡,一個下午。所以要從,裝潢、產品、環境、音樂等多個方面下功夫,才能留住客人。


現在沒有單純賣咖啡能賺錢的店家了。

先賣各種特飲+咖啡。堅持咖啡品質。

才有機會在賺錢之後用好的咖啡賺錢。


推薦閱讀:

為什麼發達國家大多洗衣服時會選擇烘乾機烘乾而不自然晾乾?
怎樣快速去除嘴裡的蒜味?
飯後怎麼能讓老公心甘情願去洗碗?
空調調特別低溫度真的比稍微低一點製冷效果更快嗎?
洗衣粉和洗衣液有什麼區別?哪個好?

TAG:咖啡館 | 生活常識 | 酒吧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