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社交網路在減少了一部分人孤獨感的同時,也使一部分人「感到更加孤獨」?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數字關係與新社群,更多「網路社會」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人們的孤獨感會被哪些社交網路的使用習慣影響?這種孤獨被稀釋但又更加孤獨的感受,有沒有更科學的表達……


其實前兩年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說法,叫越社交越孤獨,說的就是在社交網路應用日益普及的情況下,人們非但沒有感受到與他人交流的喜悅,反而越發的感覺到內心的孤單和失落。這對大多數從現實生活社交到虛擬世界社交轉換的人而言,都會有同樣的感覺,其背後的原因並非是網路社會下的社交變化了,而是社交網路作為一種新的社交方式確確實實與以往有所不同,並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社交模式。

網路社交最大的特點是淺層化,特別是在一個微信群或者QQ群里,幾乎沒有人會花費足夠的文字來表達自己深邃的思考,而充斥在屏幕上的可能是不停刷屏的讚許和誇獎,比如在同學群里某一個同學取得了一些成就,或者曬出了一張得意的照片,滿屏的誇獎會鋪天蓋地而來,卻很少有幾個人在群里深入的互動、聊天和討論。這種相對簡單化的、固定化的、儀式化的社交群內互動模式讓大家的交流愈加的淺層化。即便是個人與個人之間,通常也都是相互之間模式化、工具性的溝通,而不會涉及到深層的交流。

社交網路應用的便捷性是人們願意使用它作為交流工具的重要原因,即時化的溝通也會提高人們之間互動頻率,同時也會讓人們習慣即時性的答覆,這些答覆甚至有時候沒有經過大腦,看起來可能更像是一種敷衍。更糟糕的是,人們之間對話和互動的邏輯還會被經常的打斷,在現實生活中的對話通常是句與句、人與人之間相互連接,社交網路應用中對話和互動可能是斷斷續續的,也可能是有人在不停的說,另外一些卻說的很少。在一個微信群里情況可能會更糟糕,你說的一個句話,隨時可能被另外一個人的話打亂,甚至可能形成幾個人同時說話的「插播模式」。這種即時性對話的失序化,讓人們之間溝通的邏輯不暢,自然也就難以有深入的交流

而上面這些問題的根源還是網路社交去人格化造成的,在網路中每一個人背後雖然是鮮活的人,卻沒法表達自己鮮活的特點。眾所周知,人們說話時用不同的語氣、詞語、眼神,再配上不同的肢體語言,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有可能因為其他人的表達而產生改變。在網路社交中雖然可能滿足其中的一小部分,卻難以實現讓人們完全正確理解文字、表情、語音背後的故事。如果說,人與人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交流是完整的話,網路社交或多或少是殘缺的,這種殘缺的交流模式難以達到深層次交流的效果,也就會讓人們在網路社交中存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出現所謂的越社交越孤獨。

當然,對於沒與深層次交流需求的人而言,社交網路應用會讓他們感覺到很熱鬧,孤獨感會消失。說到底,孤獨與否只是個人的感覺,也與個人內心的需求層次有關。但無論如何,千金易得,知己難求,沒有靈魂的溝通,人始終是孤獨的。


微博視頻:俄羅斯走心短片,媽媽沉迷網路,女兒倍感孤獨...

那些還未連接網路或者拒絕連接網路的人,看到周圍的被吸進手機的人,想必是比過去孤獨了。


我很小的時候就體驗過孤獨。

那時候我們家住在一條小河邊上,方圓幾里只有我們家一間房子。旁邊是一片荒地和一座墳頭,村子在河的另一邊。

父母很早就出門干農活,很多時候我睡覺醒來,家裡面一個人也沒有。清晨的陽光穿過磚頭牆的縫隙,把浮塵照出斑駁的色彩。每次在這樣安靜的場景里,我都覺得整個世界像是只有我一個人。

後來我上學了,早上和小夥伴一起去,晚上一個人回家。大多數時候,我的父母仍然在田裡干農活。我到他們那裡拿了鑰匙,獨自回家做作業。冬天的夜晚來的很快,每次我一個人走到家門口,看著黑漆漆的門和窗,我都會感到深邃的恐懼。甚至每當我開門進去,我都會覺得屋子裡面有些什麼。家裡太安靜了,我聽不到外面的聲音。

高中的時候我選擇了住宿。到了周末,同學們都回家了,我有時會呆在宿舍里不回去。空蕩蕩的校園裡沒有了喧鬧的場景,夜幕降臨的時候,水滴聲在整個宿舍樓里發出清澈的迴響。偶爾會從其他宿舍走出來一兩個和我一樣不回去的同學,大家彼此打個照面,也不說話,又安靜地回到宿舍里。

大學裡我學會了DOTA,我沉浸在英雄的世界裡,並不感到孤獨。有陣子我甚至成了班裡的遊戲領袖,每個打DOTA的同學都想和我一隊。我在現實和虛擬的遊戲世界裡進進出出樂此不疲。在某個國慶長假,我一個人我在宿舍里,連續戰鬥了五天。每天早上起來凌晨入睡。直到我發現,宿舍里的同學都不見了,那晚我又體驗到了巨大的孤獨感。

這個世界彷彿又只有我一個人。

是的,我想說,孤獨感永遠不會消除。他從小就和我在一起,伴隨著我一起成長,一起體驗這個世界。我在社交的時候,他會默默的在一旁看著我,結束之後又會回到我的身邊。他時而離我很遠,時而離我很近。有時候,他讓我感覺到和他融合在一起。

理查德.耶茨在《十一種孤獨》里寫了十一個故事,故事裡充滿了社交式的對話,卻又充滿了令人難過的孤獨。

當你認真看完每一個故事,你就會知道,孤獨,是一種與世界隔離的感受,也是一種被無限自我包圍的體驗。


你有多久沒寫過信了?


如果是在現實世界中認識的人的話,在社交網路上的話語可能很多時候會加以思考,反而不如面對面可以看得出真心與否。

如果是社交網路上聊得很好的話,奔現也存在類似問題。


(謝邀)孤獨感來自我與非我,鏡與像,能覺與所覺的對立感。

越是自我意識強烈的人,或者說個性強烈的人,越執著於離開(獨立於,孤立於)所覺的非我另有一個能覺的(單個的)我。越容易感到孤獨。似乎與上不上網無關。

如果有關的話,可能是因為越上網,越容易找「同類」取暖,越是加強「個性」……


人在人群里,心在人群外。越熱鬧,越孤獨。

社交從來不是解決孤獨的最佳方案。事實上卻一直被誤認為是。因此大家都不假思索奮不顧身的跳入「社交可以更快樂」的怪圈飲鴆止渴,以至於越喝越渴。

* 有了叔本華,不知孤獨為何物。


謝瑤,你好!

說得太多,做得少;獲取容易,珍惜難。

書信,是過去異地的人們互相聯絡溝通情感信息的方式。提起筆,再三思量每個字每個詞,卻任然無法將自己積累的情感完全表達;等回信,一天三趟往收發室跑;收到信,一個字一個字的看了一遍又一遍,見信如晤……見了信,積累的情感卻反而越來越深。

通訊的發達,使各類資訊信息通過各種媒介鋪天蓋地的迅速傳播著。快節奏的生活、快節奏的信息傳播,人彷彿是坐上超光速的飛船,一睜眼已經看到了冥王星,但實際上,可能連自己身邊的人今天穿的什麼衣服說過什麼話都記不得。

每個人都在不停刷新的各類APP、網頁,以獲取最新的信息,但是,有幾條對於你來說是有意義的?人的情緒思想,隨著這些信息輕而易舉的被表達傳播出來,快樂、傷心、憤怒……像病毒一般蔓延傳播;但是,除了情感的宣洩,你又為之做了什麼?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重陽節……微信微博QQ上全是祝自己父母快樂健康的,但是,回到家可能連碗都不會幫忙洗。人的精力情感大部分都被浪費在了這些然並卵的事情上,你還能用剩下的一點換來些什麼?

為什麼會寂寞?因為內心的依靠所託非人……

以上為之前在另一個有關寂寞問題下的回答。


簡而言之,降低你的社交成本,並不會提高你的社交技能。

之前,別人有10個朋友,而我有五個,那是因為村裡就10個孩子,而五個和我是親戚。

現在,別人有200個朋友,而我的親戚並沒有增加。


1.孤獨是比愛情更永恆的人類謎題。孤獨和社會進步與否,和交流方式無關。「古來聖賢皆寂寞」什麼的,有關孤獨寂寞的詩詞歌賦比比皆是。

2.產生孤獨的原因有多種,有些可以孤獨的原因是「社交」可以解決,比如玩伴兒,比如各種社團,古代的斗蛐蛐,遛鳥兒,讀書會現在的各種社團,俱樂部,同好會等等都可以把這種玩伴兒性質的孤獨解決,無論有沒有網路都可以,網路是社交的一種,網路讓愛好更廣泛,讓相同愛好的人相聚在一起更方便,尤其有些小眾愛好,轉筆啊,外文書法啦,摺紙啊等等。如果沒有網路很可能周圍沒人與自己有相同的愛好,會覺得孤獨,而網路讓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相同愛好的人可以互相交流,所以網路讓這種孤獨的人不再孤獨了。

3.有一種孤獨是自己所思所想不為他人所理解,這麼說也許孤獨的反義詞就是理解和共鳴。「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別人不懂你,沒辦法與你有共鳴,那有沒有網路有什麼幫助啊?你在網上各種表達自己所思所想,很多人來湊熱鬧了,各種評論解讀,裝作很懂的樣子,好像他們真的是鍾子期,而這些人只會孤獨的你更孤獨,因為你明明白白的看到這些人對你的誤解、猜測、揣測,更氣悶。能怎麼辦?幾千年前的莊子都感慨夏蟲不可語於冰者,對牛彈琴有什麼意思?沒有網路你還不知道人心這麼黑暗,這麼多人這樣妄自揣測別人。網路自然不能把這樣的孤獨寂寞消除,反而讓人更寂寞孤單了。

4.還有一種孤獨是你的所思所想不為某一個人所知所理解。那個特定的人,那個唯一的人。不是有一首歌叫「他不懂」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除了那個特定的人,什麼都難以消除這種孤獨,社交網路也無力,或者讓這種孤獨更明顯。

5.社交網路讓我們的交際範圍擴大,社交面廣了,而社交深度變淺了。泛泛之交變多了,深入靈魂可共一生的朋友變少了,最實際的、有效的減少孤獨的方法就是可信賴的朋友在身邊,網路生活只是我們生活的一小部分,而且可以粉飾,可以欺騙別人也可以欺騙自己,而更艱難更實際的生活是那麼不完美,那麼殘酷冰冷黑暗,那麼赤裸裸的現實。而網路社交上的的朋友可以幫助到我們現實生活的案例太少了,小概率事件需要太多的運氣加持。

6.社交網路是伴隨社會發展而來的,社會發展也讓人們之間的聯繫越來越難以深交,難以維持一輩子的朋友。一是我們的教育,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出國深造,等等每一次升級都面臨友誼的丟失和新建,各種原因有些惺惺相惜的友誼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升學可能就沒有更多的機會繼續深入,慢慢的不了了之了。本來可以一輩子的友誼,一個升學就各奔東西了,友誼的後續也不知不覺就沒有後續了。

二是工作。現在工作流動性很大,曾經的好好的滿滿一個班,最後天女散花散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想聯繫想交流,就算有網路,但和左鄰右舍,同一個單位的,常見面的交流還是差了很多,想找他/她聊聊,想找個人喝個茶、唱個歌、做個頭髮。。。也不是什麼實質大問題就是想休閑聊聊,東拉西扯,但是合適的那個人那些人遠在天邊啊,網路也不能讓我們感到近在眼前。時間一長曾經深深的友誼都變淡了。這樣的事兒來上兩三次後真的是傷不起啊,孤獨感是一次又一次不得不獨自消磨,社交網路是為了彌補這些問題而製造出來的,但是如同無論多麼精妙的醫術也不能讓開過刀的傷口和好如初,多麼強大的網路都是修補工具,不是原裝。

7.網路信息爆炸讓人迷惘。唯一的選擇的缺點是唯一性,其優點也是唯一性,什麼都不要想、也不用想,沿著一條路簡單快樂往前跑就是了。選擇需要智慧、勇氣和見識,否則選擇只會讓人更累、更無措。網路信息真假難辨,眼花繚亂,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更不自信,更覺得自己是個廢物,自己是個失敗者。尤其是在知乎,讓我覺得我拉低了國家的各種平均水平,除了體重這項,誰叫咱是重量級的人物啊。


最近天氣好冷。所以我泡在了溫泉里。

但當我起來的時候,我還是冷。

因為我需要睡覺,總不能一直泡著。

後來我終於明白了,假如很冷,得多穿衣服,瞎泡木有效果啊!

孤獨也好、寂寞也好,都是自己的內心或行為模式出了問題,解決辦法就是從自身找原因。社交網路可以解決一時的問題,也就是表面問題,但你終究是活在現實生活里,而不是社交網路上。


正是因為太方便了。如果是公事,可以提高效率。但如果是情感聯絡,我覺得有時候需要時間去慢慢回味,這麼樣子我反而不喜歡頻繁聯繫了。


謝邀,網路方便了聯繫,同時溝通也變得更廉價了。隔著屏幕我們誰知道是人是狗,信任變少猜疑變多,我們都不會輕易敞開心扉。

所以可以打發時間的人多了,真正的朋友變少了。


因為很少有人會一直陪你,狂歡過後的孤獨更深入骨髓。找回獨處的感覺吧,那會是醫治孤獨最好的方法。


很多年以前通訊交通都不發達,但一生也總有幾個知心好友。

現在通訊交通都很發達,但一生也不見得能多幾個知己,反而可能更少,因為參與社交的人更多了,平均每個人交流的時間就變得更少了

社交的本質並不在於解決孤獨,而在於創造利益,或者說解決慾望。

但孤獨與否從來不是一種慾望。


不得不說,現在很多人總覺得孤獨,空虛,想要排解,於是更依賴手機,對陌生人敞開心扉,卻對家人冷漠、無話可說。

但網路終究是虛擬的,它可以給你短暫的美好,一旦回到現實,會有很大落差。

因果循環,只會更孤獨。

最重要的,還是豐富自己的內心,人生這條路,終究會一個人走,孤獨將是一種常態,所以學會接受孤獨,學會享受孤獨,方可開心。


謝邀~

人生而孤獨,為了不孤獨人們聚集,人們去認識新的人,人們開啟社交。而網路,真的可以讓世界都在眼前。

我剛剛接觸QQ 的時候,懷著興奮的心情加了很多陌生而又遙遠的人,大家興緻勃勃,你言我語,世界好像也不過是指尖的距離,那時候閃動的頭像就是熱鬧的排除孤獨的慰藉。後來,社交網路越來越發達,認識一個人的成本越來越低,隨便打開都是陌生的人,或者活在現實里的周圍人,遠的人看他們的生活好像近在眼前,近的人突然發現他們好像真的不是你二維世界認識的那個人那麼簡單。侃侃而談的時候,你覺得對面的人填充了你的寂寞,而當一切寂靜起來,好像只有另一個不停的紅色小提示才是能夠重新填充,不然就是不停的翻朋友圈,刷微博,看公眾號。。。只是瀏覽的越多,越停不下來,好像挖空的海綿吸得水很多擰乾了,還是那些空空的洞洞。

孤獨的是,網路不能拯救你自己,除了你自己。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瀉藥。人與人就是這樣,不交流會孤獨,交流多了會更孤獨。


謝邀與熟人爭論

與陌生人談心

但是落實到實際生活里

想到都沒有能和自己喝杯酒的人的時候

心裡還是蠻酸楚的吧


很簡單,對仍然孤獨的人來說,社交網路只是充當一個減壓玩具的角色,它並沒有真的解決了孤獨。對於解決了孤獨的人來說,那些人本來就傾向於找人社交,不管有沒有網路。網路只是讓他能更容易的找到同好,這對某些特定環境不方便社交的人來說很有幫助。比如說封閉學校里的學生,邊防戰士,深山老林野外工作人員,身體殘疾天天只能在家的人,等等。


推薦閱讀:

你最欣賞自己身上的哪一點?
讀過心理學的人會有哪些特有的習慣?
怎樣才能做到少去在意別人的看法?
基督教在中國是否沒有市場?為什麼?
為什麼天越冷,越有一些人喜歡吃雪糕、吃冰、喝冰水?

TAG:心理學 | 情緒 | 孤獨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