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劇酷兒queers為什麼主要講述男性同性戀的故事?
出到第四集啦依然只見男性couple,就算有女性也只是擔任被騙婚者的角色(好像?那集我還沒看)。我可以理解當時的英國(以及一直以來)也許男性同性戀的現象比較引人注目、影響也比較大,但是就我了解,女性同性戀的數目一點也不少。有句話:「男同性戀者被反對,女同性戀者被當作不存在。」而今在那些專門討論同性戀問題的作品、或是專門針對同性戀者的產品中,男性都比女性佔據更大的比重(大了不是一點點),是否說明,女同性戀現象非但在百年前被人們認為是不存在的,且至今仍未走進許多人的觀念里、獲得與男性同性戀同等的重視?
今年對於英國來說真的充滿了紀念意義。
不止《哈利·波特》誕生20周年,還有英國同性戀除罪化50周年。
1967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廢除了猥褻法案。
從此以後,同性戀行為不再被視為犯罪,儘管還是設有必須年滿21歲的附加條件。
在這個歷史事件發生後的40周年時,英國的主流媒體平台都為之產出了誠意之作。
BBC打造了電視電影《迷情站台》,各組身份迥異的同性戀者,同時在倫敦延展著自己的生活。
來自恐同者的暴力和同志間的背叛,人人都怕成為異類卻又成為暗中的肉體動物。
就連1987年的電影《莫里斯》中,用情至深的「莫里斯」和甘願等待的「阿列克」,也沒有了一絲的溫柔。
兩個主演在這個現實到殘酷的社會,年輕不再的他們也只是各懷心事地在公廁約炮而相遇。
種種悲觀的行徑都在向世人訴說,同志解放仍未完全實現。
另一邊Channel 4則拿出了紀錄片《英倫性醜聞》,以一個關鍵的同志平權事件來獻禮。
50年代,公眾人物《每日新聞》的記者Peter Wildeblood在同性戀「大清洗」的高潮被捕入獄。
他在法庭上公開承認了自己的取向,獲刑18個月。
案後,他致力於維權運動直至1999年去世。
如今到了2017年這個更值得重視的50周年,BBC獻上了一部迷你劇作為賀禮。
《酷兒們》
豆瓣9.3分,這部劇在國內還沒有太多人看過。
劇名是根據「Queers」音譯過來的,這個單詞指代的是同性戀和任何非異性戀的族群。
不過貓醬還是更喜歡破爛熊字幕組翻譯的名字——《志愛》。
擔綱了本劇策劃,導演和編劇的馬克·加蒂斯,自己就是圈內有名的同性戀者。
他還參與過《神秘博士》和《神探夏洛克》的創作。熟悉的粉絲們都知道,他就是劇中卷福的哥哥。
《酷兒們》只有8集,一集20分鐘左右,分別由8位作者撰寫。
貓醬本以為它會是像HBO的劇集《當我們崛起時》那樣,激動人心地展開平權。
但事實並非如此,它的每一集都只有一個演員在一個固定的場景。
通篇面向鏡頭的獨白,100年來英國同志所經受的遭遇和小人物間的情感,都在每段標誌性的歷史時期得到詮釋。
這種大段台詞的表演,特別考驗演技。
可能天下只有素質超高的英國演員,才敢一個人撐起一台戲。
他們不是單純地朗誦,說話期間時不時就會伴隨喝水,摸鬍鬚的小動作,還有回憶的往事的自然停頓。
(字幕來源:Fantopia字幕組)
那感覺好像是他們把屏幕之外的你,當作一個善於聆聽的朋友,所以想把一切瑣碎或精彩的故事都傾訴出來。
如果不能聚精會神,靜下心來觀劇,就無法感受到代入其中的美。
第一集《站台上的人》,來到了1917年的一戰期間。
講述人是由本·衛肖飾演的士兵佩爾賽。
愛貓的本喵看起來軟萌瘦弱,但戲路一直很廣。
從《香水》中謀殺少女的嗅覺天才,《空王冠》系列中優柔寡斷的理查二世,再到《007》中的Q博士,他沒有被限制在任何一個固定類型的角色。
他本人是同性戀者,因拍攝《明亮的星》結識了澳大利亞的作曲家馬克·布萊德肖。
2012年兩人低調結婚,一段時間以後才被媒體曝光。
劇中的他蓄著鬍子,老成的面孔之下是一顆脆弱的心。
他坐在一間維多利亞時代的酒吧,這是英國少數幾家在過去的百年間內部幾乎沒有變化的餐廳之一。
迫於時勢,他隱瞞著自己的性取向,更沒有勇氣向家人出櫃。
縈繞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自己當時的指揮官泰倫斯。
透過那些充滿愛慕的形容詞,貓醬眼前也浮現出了一個金髮男子的高大形象。
火車站是一個觸動他兩次的地方。
第一次是年幼的他,看到了被押送的奧斯卡·王爾德。
王爾德的審判案也是同性戀平權運動史中最矚目的一樁。
這位唯美主義的先鋒藝術家,風生水起的事業和自在的生活毀於同性的情事。
他與美少年道格拉斯·波西伯爵以情人的身份交往多年,波西的父親昆斯伯里伯爵發現此事後將王爾德送上了法庭。
1895年在接受了三次審判後,王爾德以「嚴重有傷風化罪」被判入獄,出獄後僅三年就因腦膜炎而去世。
1997年油炸叔斯蒂芬·弗雷和裘花裘德·洛出演的《王爾德》,講的就是這段真實故事。
另一次同樣是在火車站,被發配到其他地區的佩爾賽在車內,見到也被轉移到別處的指揮官泰倫斯。
就在他們眼神交匯後,站台停了電,瞬間漆黑一片。
窗外的泰倫斯走過來牽起佩爾賽的手,用一個不言而喻的吻表達了含蓄又熾熱的情誼。
隱忍之愛在話語的詩意間流淌,本·衛肖的眼淚也讓貓醬感同身受地心碎。
第二集《偉大的一天》發生在1994年。
出演了《敦刻爾克》的年輕新星菲恩·懷特海德是本集的主角。
他在劇中表現出的害羞狀態,和諾蘭電影里那個二戰的英國小兵截然不同。
此時,英國國會投票決定將同性戀合法年齡從21歲降低到18歲,而不是16歲。
白天,這個少年爭取權益時勇敢地反抗,態度堅決。
但講起當晚他享受了與一個中年陌生男子的溫存時,又像是一個青澀的小孩。
第三集《更多憤怒》則由小狼拉塞爾·托維主演。
身為同性戀者的他,也曾出演過HBO大熱的同性題材美劇《尋》。
在劇中,他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同志演員,抱怨著人們對同性戀角色的刻板印象。
他被要求在拍戲中表達出對英國保守黨政府更多的憤怒。
那個時候,艾滋病並不是唯一可怕的事物,還有排除不掉的偏見。
不需要消費性場面,也沒有數以百萬的預算,《酷兒們》同樣也可是是部傑作。
它就這樣簡簡單單地把傷感,喜悅和辛酸娓娓道來。
也許非娛樂的形式和涉及的內容,產生的影響終歸是小眾的。
主創馬克·加蒂斯表示:
這是慶祝LGBT生活和文化的絕佳機會,我覺得有必要反思法律,我們所在的地方,以及我們所獲得的和失去的東西。
貓醬想說,任何人都力所能及的,是讓這些邊緣的群體不再邊緣。
本劇是為了紀念1967年英國議會通過Sexual Offences Act 1967 第50周年,該法案使得在英格蘭和威爾士,21歲以上的 【男性之間】 自願的同性性行為不再為犯罪(不包括商船隊和軍隊,也不在蘇格蘭生效)。
本身該法案就是針對男同性戀的,此劇既然為紀念該法案而拍攝,那麼自然所講的故事也就是男同性戀相關的了。
當然女同性戀一直被忽視也是客觀事實,即使是在同性戀領域也是男性沙文主義主導的。腐女到處都是……腐男你聽過?……
同妻問題討論的很多很嚴重……同夫你聽過多少(雖然也很嚴重…但是女性一般處於弱勢……所以……)?……男同本身各種問題都比較突出……受到的關注本身也更多……兩個男的膩在一起,肯定有問題……兩個女的就不一樣了……而且事都是分圈子的,你不進這個圈是了解不到與之有關的事的……………比如……作為一個gay就很少了解les的事,看的,了解的也大多與gay有關……更何況別人一個劇難道非得把lgbt都帶上嗎 ……lgbt是性少數,只是一個方面……不代表他們一定要聯繫在一起……這個問題就和「中國為什麼在太平洋西岸」一樣可笑。作者就是想拍這樣一部劇,就是想拍內容是男同性戀者生活的劇,這有為什麼可言嗎?
一個最簡單的答案:
你在任意一個社交平台上發一張兩個男的手牽手的照片,然後又再發一張兩個女的手牽手的照片,看看哪一張照片受到攻擊性的評論最多?
再引用最後一集的那段台詞
社會把誰罵得越多越厲害的,就把誰擺上熒幕來噁心他們才帶來更大的衝擊。並不是說社會對lbt更寬容,更易於接納,而是僅因為男人之間擁有了愛情,大眾就能輕易抹去他們作為男人的身份,甚至是抹殺作為人的權利,貶為二等民,稱其娘炮諸如此類的,那queers的其他群體又能好到哪裡去呢。所以男同更像是基底,若大眾連最基礎的都不去了解不給予認同,其後的更沒有機會去參與反抗
推薦閱讀:
※說說與前任在一起時想共同去做然而還沒來得及做的事。遺憾嗎?
※怎麼評價韓國電影《戀愛談》?
※同性戀們怎麼看待《上癮》這部劇?
※Apple Watch 廣告是不是拉拉啊,為什麼用這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