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可以打一天的遊戲看一天的電影卻不肯每天花半個小時堅持學習一門外語?該怎樣提高自己的學習熱情?

作為一個赴日留學的學生,本以為終於可以擺脫英語的束縛,結果大學院申請條例中寫到,需要提交託福or托業的成績作為參考,否則則要參加大學院「日譯英」的口語考試。沒錯,現場口譯日文論文…雖然經歷了16年的英語學習但大多都是應付筆試,我個人對於英語的學習熱情也不是很高…甚至有些迴避…得到大學院的這個通知,其對我來說簡直是個噩耗…

那麼究竟該怎樣提高學習熱情及口語表達能力呀?


謝邀。大學生明顯的一個標籤就是「窮」,不是故意黑大學生,而是事實確實如此,網上隨便搜一下「大學生生活費」就會出來一大堆搜索數據,一名普通大學生的月生活費用在500~1500之間,注意,我這裡說的是普通大學生。

假設一個月1500元的生活費能幹啥呢?去掉吃吃喝喝基本剩不下什麼錢,但是大學生還要娛樂啊,不然大把的時間留著幹啥?你說可以學習、可以泡圖書館,是的,這僅僅是理想中的狀態,你隨便挑一所大學,隨便打開一間大二以上的寢室(任意時間),你會發現,八成以上的寢室都拉著窗帘,一堆光膀子的大學生在裡面「開黑」,為啥不開大一學生的門呢?他們新鮮感還沒過,還沉浸在精彩的社團活動中不能自拔,可以說人缺少了壓力、管制(家長、老師)也沒啥遠大理想的話,很容易「自甘墮落」。

現在僅需花費4000多元,即可在剩下的四年當中,把大把的時間投入到無止盡的遊戲生涯中,你的課餘時間、無聊時間、放空時間、甚至是休息時間都可以用來打遊戲,而且大多數遊戲設置都是沖著「人性弱點」來的,運用即時反饋、多重系統,多樣玩法,小目標漸進、激發成就感等等套路,讓你上手快,刺激感強,成就感滿滿,不知不覺中就上癮了。

其實冷靜的想想實在可笑,把大把大把的時間投入到遊戲上面,為的僅僅是所謂的升級進階,但事實上什麼也沒有得到,不管你在虛擬的遊戲世界獲得了多麼寶貴的獎勵,它都不能滿足你的實際需求。或許你認為自己獲得了快樂,但這不是真正的快樂。

很多時候,「快樂」是植根於「獲得成就」的,不管是賭贏、通關都是這樣,你以為自己獲得了成就,你很快樂,因為你不需要經歷任何「學習數學」般的痛苦,就可以獲得比拿一百分還「優越」的成果。人們總是這樣,如果讓他在不需要付出那麼多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就和刷奧賽題拿金牌中間選擇,他一定選擇前者,即「懶得要死,心比天高」。遊戲滿足了人的「惰性」+「成就感」兩大基本屬性,所以一旦開始,極易成癮。

可是它能帶來的成就有多少含金量呢?每個玩遊戲的人內心深處都是清楚的,這成就價值為零,因為不是職業玩家,不能靠闖關賺錢(反而會因為充了遊戲幣而賠錢);打出的裝備,自己不能穿著取暖蔽體,也不能兌換人民幣(某些「稀世裝備」可能能賣給其他玩家,但跟你的投入相比,產出還是少得可憐,而且這往往需要極佳的運氣),更不能摺合成北大錄取通知書。

人追求快樂的天性不可違背,但遊戲帶來的快樂又能持續多久呢?我們喜歡把遊戲帶來的快樂成為「快感」,因為它持續時間不會超過一分鐘,即所謂假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比如考了一百分,能高興三周;收到北大的錄取通知,能高興四年;而且新鮮感褪去後的時光里,無論何時想起,都會獲得「二次快樂」。遊戲的快感不能給予那麼多,所以只能靠不斷地重複,闖了一關又一關,而遊戲所花掉的時間,正比於獲得「一次性快樂」的次數。所以你上癮了,像賭博,像抽煙喝酒,像吸了毒,無非是想多獲得一點快感。

但凡有點遠見的大學生都會抓住大學這最後的機會多學習幾項技能,文章開頭也說過了,大學生很「窮」,但對有的大學生來說只是窮這一陣子,但對有的大學生來說真的會窮一輩子。

有點跑題,答題主問,那學習一門語言真的很難嗎?怎麼能提高學習的熱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弄清楚大腦學習一門新語言或新技能的工作機制。

腦神經學理論告訴我們:在科學家看來,學習一門技能(語言也是技能),本質上來看就是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建立連接的過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退休名譽教授Michael Merzenich認為,每一項新技能的習得,都需要在大腦神經細胞之間中建立億萬個新的連接。這樣艱巨的任務當然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在這耗時費力的過程中還存在所謂的「平台期」——即,某一段時間無論如何大量訓練都看起來毫無進步。神經可塑性研究的鼻祖,Paul Bach-y-Rita教授認為,「平台期」只是一種表象,在此期間大腦並未停止發展,神經細胞之間新建的連接在不停地被鞏固;如果中斷練習,那麼大腦就會遵循「不用即廢」的原則丟棄那些無用的連接。那麼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需要鞏固多長時間才能變得「難以棄用」呢?Paul Bach-y-Rita 教授的解釋是「六個月」——這個時限與人類生育普遍需要十月懷胎一樣很難跨越。

「改裝」自己的語音過濾器絕對是有可能的,甚至連「重建」自己的過濾器都是有可能的。可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做不到呢?Paul Bach-y-Rita 教授的解釋給了我們一個相對清楚的線索,大多數人很少能夠堅持六個月以上。更為可惜的是那些堅持了五個月的人,因為他們明明快跨過平台期了,但由於提前那麼一點點放棄,於是,「前功盡棄」——腦神經細胞的突觸可不知道惋惜,它們只有一個原則:「不用即棄」。如若想要重建,對不起,還是需要至少六個月——而且這個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長。

所以,我們要學好一門語言,沒有一個可以讓你每天持續一兩個小時的英文聽力輸入環境和教學法論,是不可能的。而且單靠英文輔導班的「應試」教育是不可能通過題主的「日譯英」口語考試的。

其實學好英語我還是主推自學,你可以看看復旦女學霸張安琪的例子,很多英語大牛是不靠輔導班的,靠自己花時間對於語言學習的投入,看原版書,聽英文廣播,看美劇英劇……而且現在各類學習英語的app、公眾號也很多,如果想速成(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下載一個英語流利說app,我認為裡面最有用的一個功能就是流利說可以自由選擇話題、電影台詞、工作場景、對話、真正做到了個性化和自我興趣主導。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而且裡面的流利吧是目前做的最好的語音社區,但我更看好他們的AI技術。可以說目前人類陣營里沒有一個老師可以做到即和我們興趣相投,又能快速洞察我們的真正短板,並且為我們的學習量身定做課程,孔老先生提出的「因材施教」到現在依然沒有任何機構落實到位。

我們在學習一門課程或技能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溝通,授課老師把知識點傳授給我們,我們再反饋給老師,老師根據我們的反饋及時的修改、制定新的教學計劃,但老師有一個短板就是無法了解並記憶全部學生的學習表現,並且了解能力還會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多急速下降,真是「師傅請進門,學藝在個人」,而AI智能老師本身不存在「忘記」或「疲勞」這兩個問題,他們只需要聽到和聽懂,即可給出最佳意見。

老師必須先精通一門學科,才能教學生。而且每個老師的授課方式並不一定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口味,這就造成了不同學生上同一門課程,結果卻大相徑庭。我們需要很努力的去適應老師的授課方式,才能真正學好一門課程。但AI英語老師,卻可以根據全球學英語的海量數據,通過幾步測試,就可以為我們量身定做最適合的教學大綱。

其實AI英語老師跟阿爾法狗(人工智慧)都擁有的核心能力是學習能力的跟蹤。學習能力的跟蹤指的是用神經網路代替知識圖譜,通過大量數據學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從而形成知識上的閉環。簡單講就是學生的AI和老師的AI之間互相訓練,學生的AI是指前面提到的知識跟蹤。當知識跟蹤做到一定水平,可以模模擬實學生的行為(阿爾法狗就是通過對圍棋圖譜進行不斷的訓練、優化、建立知識網路,從而打敗了李世石)。

再多的功能就不多介紹了,放張圖你們自己感受下就好。

真心的希望看到這篇帖子的大學生都是「有遠見」的,獲得快感的途徑真的還有很多很多,沉迷於遊戲真的毫無意義。


我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被動找虐:

紋身,泡夜店,染頭髮,拿酒瓶子cei別人腦袋,徹夜不回家,花錢如流水。這些不是你受了刺激,而是主動尋找刺激。所以不用怎麼學你就會了,而且越來越溜。

被動找虐是什麼

比如我:經常被人喊圓胖胖,或者介紹的時候說:就那邊那個白胖子。由於胖,嗜睡,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胃潰瘍,面部浮腫,實在不行了,於是交了好多錢去健身,真的太痛苦了,但想想那些油膩膩的昵稱,就堅持下來了,甚至能咬著牙往上加重量了。

別的組的同事甩給我英文brief,並用流利的美音給我講解,我說你等下我找個英文比較好的文案一起來聽,妹子睜大眼睛說:你不是總監嗎?(後半句沒說出口:英文都不靈你怎麼混到這個位置的)。於是我開始學英語。

能做到每天除了打開微博微信知乎之外,再打開英語流利說或者什麼滬江英語之類的app超過30分鐘,就已經很難得了。總能自己幻想到一些尷尬場景,比如英文提案什麼的,一想到就焦慮,一焦慮就看會兒app。

這就是我學習的動力


首先 相比於學習 打遊戲的獎勵來的太快 太明顯

當你打一個副本的時候,你知道這個boss怎麼能打死,也知道這個boss死後可能會掉哪些裝備。摸屍體的時候還有一些彩票開獎的色彩在裡面。

第二 相比於學習 失敗也來的很快 但是重來的成本同樣也很低

為什麼你玩跳傘會不知不覺就玩一天,因為雖然你很快就死了,可是只要點一點就能立刻開始新的一局,在這一局中你能修正自己上次的錯誤。

第三 相比於學習 玩遊戲大部分是用你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去做重複的事

而學習卻是要不斷的記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但是卻沒有立刻讓你體驗的地方。

當然還有一點是 當你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的時候會很快疏忽掉時間。

前幾天我晚上畫畫 一不小心就畫到凌晨。

也有自己寫遊戲忘記時間寫到半夜的時候。

還有在玩瑜和伽的遊戲時候也不知道時間,以為挺久呢/捂臉哭


最近在看&<自控力&>這本書,想說幾個點:

1. 一個人的自控力有三個核心點: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

從題主留學日本原本以為可以遠離英語了,說明題主「我不要」學英語的信念挺強。

我覺得解決的辦法,需要「我想要」的力量,——即理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學英語不是為了英語,而是為了你能夠更好地完成以及享受你在日本的學習時光。

2. 壓力,緊張,焦慮都是意志力自控力的敵人。

現代社會太迷信壓力使人進步了。結果大家很多時候會先浪費一些時間,然後直到最後一刻才發憤圖強。實際上,很多時候看一天的電影什麼的,已經不是爽了,而是會給你產生巨大的焦慮和內疚。結果這種情緒反過來又削弱了你的意志力,使得你整個被不好的情緒和壓力綁架了,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3. 題主應該很喜歡日本文化的吧,推薦多試試冥想,學習下劍道等等,可以在放鬆以及鍛煉身體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意志力,精神力。能夠幫助你抵禦誘惑和焦慮,做出正確的選擇。


並不是大學生會這樣吧,成年人下班後很少人也會專註在學習上。看劇,打遊戲成為了大多數人的常態。自己作為半路出家的金融狗,當時因為領導的一句「別人學金融專業的就是比你理解能力強」,賭氣地去讀了個在職研究生。一開始什麼都不懂,但到後面慢慢聽,慢慢學也懂了,專業課都過了,統考考了兩次還沒過,明年繼續。銀行從業也考了2次。最近跳槽去了一家和基金相關的公司,要求考基金從業,我只能悲催地在考試的路上越走越遠。雖然自己不是學霸,有時候明明很努力了也沒考出來,經常考試差幾分想把書都摔了,但是還是會重新去考。考試的目的還是希望獲得某方面認可吧,希望在金融領域裡有一定的建樹,周圍人優秀的人很多,雖然自己並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最聰明的那個,但是還是希望可以自己證明自己。樓主如果有一定的目標,相信你就不會再糾結這個問題了,而是去好好看書了。


我覺得你的問題有一點奇怪,你既然是要去日本留學,那至少日語已經過了N2,那換成英語的話,應該也就是英語六級的水平,如果是N1,那應該也差不多是英語雅思7分-7.5分以上的水平了,既然你日語都能學下來,那用同樣的精力去學習英語不就可以了。我是雅思7分,目前正在學習日語,我感覺英語比日語容易得多,所以我覺得你既然日語都可以學,那為什麼英語覺得難了?

還有回答你的問題,如果你學習日語是看動畫片,那你學習英語可以通過看美劇和好萊塢大片,然後每天花一點時間來總結。你問的為什麼有人可以打一天遊戲,那是因為遊戲很多是即時的,很快就有獎勵和回報,而語言學習是個長期的過程,你需要至少堅持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看到進步,所以很多人都最終沒能堅持下來。

還有就是看電影之類的,因為這些事情你可以不動腦子,電影就在那裡,你可以有一搭無一搭的去看,沒有任何壓力。而學習語言就需要你完全記在腦子裡面,你的心裡有一定的壓力,所以會感覺到累,因此大腦和精神上會潛意識的排斥。雖然原理我覺得大家其實都明白,但是語言學習就是一個堅持,相信只要你堅持下來一定會有回報的,加油!


感覺就是懶+沒有危機感。

對現實沒有危機感,沒有強烈的提升慾望。

我自己也好懶,曾經有段時間一點也不懶,每天可以22點多睡覺,6點40左右起床,看書學習,然而後來沉迷遊戲,現在依然沉迷遊戲,以後可能也一直沉迷遊戲了。。。。但是時間擠擠總是有的,拉扯著進步也總比不進步好。

沒有危機感,意味著危機真來臨時會毫無抵抗力,所以想了想還是早早準備吧,雖然盛夏剛剛開始,但是雪花也不遠了,凜冬將至,下一個冬天沒有人知道怎麼樣的。

我也背單詞了,背完再說。。。


因為你懶啊


可能是和當下的痛苦未來的快樂比起來 人們往往會更喜歡當下的快樂吧 即使知道這種快樂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個目的性比較強,建議報班吧


推薦閱讀:

程序員如何深入學習計算機工作的原理 (而不是忙於解決問題)?
Microsoft Word 排版書籍哪本好些?
作為一個壓線的進入重點學校感到自卑怎麼辦?
請教一下學習製作編譯器後端的方法?
一到冬天手腳冰涼,如何改善體質?

TAG:學習 | 習慣 | 外語 | 學習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