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的孩子,總離不開她的毛絨玩具,是徹底不讓她看到這個玩具,還是繼續讓她保持現狀?
女兒7歲,上一年級,有一個從小玩的毛絨玩具。睡覺時總抱著,近期發現她寫作業時,時不時會抱著玩具,擔心影響她的注意力,就藏了起來。但是她總是在睡覺前或醒來後哭著要這個毛絨玩具。想求教,能否通過其他方式讓她轉移注意力,或者繼續讓她抱著這個毛絨玩具會不會影響學習習慣或性格養成。
其實看著挺心疼的,不要把重點放在「7歲」、「毛絨玩具」上,要想想孩子這樣做的原因。
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曾做過實驗,讓孩子離開母親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一屋子玩具,孩子一開始會選擇他們感興趣的玩具放鬆的擺弄,比如一些光電玩具啊、沒見過的或是刺激好玩的,不過隨著時間流逝,當孩子發現媽媽怎麼還不會來時,他們會表現得擔憂、沮喪,轉而去依賴一些安慰型的玩具,即以題主說的毛絨玩具為代表的,能陪伴他們給他們安全感的玩具。試著放下大人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當時的內心變化,可能有害怕、擔憂、焦急、思念等等交織在一起,多麼令人心疼。
7歲的孩子還整天離不開個娃娃——這一現象令父母擔憂甚至有點生氣,可能還覺得丟人——這不取決於孩子的行為本身,而取決於家長對這種行為的評價。家長認為孩子怎麼這麼不獨立,還像個小孩兒似的,讓別人看到像什麼樣子;或者,幹啥都拎個那破玩意兒,耽誤事兒不耽誤事兒……家長沒有明白,那個毛絨玩具對於孩子而言意味著什麼,它曾經給過孩子多少陪伴,而那些陪伴本應該是誰給她的。
中國家長總害怕寵壞了孩子,而要從小把孩子培養的獨立、不愛哭、聽話,其實小時候越被滿足、越感受到無條件疼愛的孩子,長大後越獨立樂觀,敢於迎接挑戰。因為他們不用提防隨時可能被推開,他們就只需要注意前方有多新鮮好玩,反正害怕了、失敗了、沒意思了,一轉身媽媽就張開雙臂在等他。我家姑娘我從小就寵她,每次她要求抱抱,我都把她抱起來,她也覺得抱著視野好,從來不坐推車,我和她爸都練成肌肉了,抱到2歲半才能自己走一段路。每天都給她講書、玩玩具,每周末都至少一天去公園、遊樂場或博物館,不到一歲就去溫泉、海灘,總之花式陪玩。哭就抱著她哭,笑就打滾的笑,想買貼紙就買,貼滿牆滿櫃。想玩沙就玩沙,想蹚水就蹚水,夏天下雨後光著腳丫踩小區小廣場的水,濺的滿身滿褲,落湯雞式的回家洗洗換身乾淨的再出去玩別的。但是她從來沒被寵壞,現在反而比同齡的小姑娘更獨立,幼兒園公開課做軟陶,幾乎所有孩子都向身後的父母求援,她好像天然沒想過找我,悶頭一頓做,當天做的是熱狗,麵包餅不好做,她做了4、5遍沒做成,旁邊的家長說你快幫幫她啊,我說「人家也沒尋求幫助啊」,最後終於做好了,生菜葉階段更難,要很薄,最後撕漏個小洞自己在那嘟囔:「沒事,有的真菜葉也有蟲子咬的洞」,最後自己親手做成個熱狗,樂的不行。姑娘雖然得到的自由多,但是規則建立的也特別好,用底線約束慾望已經成為她的習慣,很以她為驕傲。在幼兒園,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見到我都一頓誇她,小朋友也喜歡和她玩,我不在意別人口中的優秀,我只是說,陪伴能給孩子莫大的安全感,而有了安全感,孩子在學習、生活上都有很大的勇氣,他們能更好的發展自我。
感覺題主家孩子應該是小的時候得到的接納和陪伴不夠,「首要安全感」——即「我是被無條件愛著的」的自我認定建立的不夠好,希望家長不要糾正也不要再苛責,彌補倒是首要之急,也是不晚的。盡量多陪伴,每天高質量的和孩子聊聊天,聽聽孩子高興和苦惱的事,陪孩子出去跑跑跳跳,不要覺得孩子的任何想法幼稚,也不要太功利化的在乎學習,別比較,多鼓勵少苛求,給孩子一個最放鬆、最溫暖的懷抱。真的需要時間,去彌補過去虧欠的時光,但是這些都值得。
------------------------------------------------------------------
突然看到下面有個人就我的回答做了些討論,看得出也是關注兒童教育的人,只要有更多的人關注教育,關愛孩子,就是好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但是把握一個「尊重孩子,接納孩子」的心就有希望。還是鼓勵大家多看看教育經典書籍,我看過了一些,給大家推薦幾本——科恩的《無條件養育》:這裡的無條件不是溺愛的代名詞,而是讓家長接納孩子的各有特點,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廢除懲罰、競爭、甚至獎勵,「我愛你,因為你是你,而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推薦給考慮孩子成功的未來多於關注孩子內心的力量的家長們。還有蒙特梭利的三部曲,《正面管家》,《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等,有些脫離時代,但是是永恆的經典,非常值得一看。《西爾斯親密育兒》是小寶寶的養育書,談了母子共床,包巾的作用,但它不僅僅是個育兒工具書,也是讓家長放鬆,遵從內心聲音,不要懼怕親密關係寵壞孩子的家長心理輔導書,西爾斯夫婦生育了6、7個子女後,又收養了一個嬰兒,他們對於孩子的愛和經驗都很多。國內的孫瑞雪老師的書我都喜歡,《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愛和自由》、《完整的成長》等等,例子豐富,論述有理有據,可讀性很強。武志紅老師的公眾號我有關注,裡面很多從成人世界反觀童年的文章,也很好。總之,我認為,育兒經典多讀一讀,你就會理解孩子,給孩子一份更科學的愛。
我丫頭小時候吃手,只要有空就把大拇指含在嘴裡,即使睡著 了也含著。拿下來~~~不自覺的又含進去。我們能做的就是趁她睡熟了輕輕地拿出來。吃就吃吧,吃手不說明她是壞孩子,不說明她是怪胎是異類。吃手之前要洗手。
後來到了4歲吧,說起去迪斯尼,我們忽悠她說可能人家不讓她進,人家不接待吃手的孩子。「啊~~~這樣啊,那我現在不吃了還來得及嘛?」從那以後,就再也沒吃過手了。我們覺得不是因為忽悠起作用了,而是丫頭長大了,自己覺得有比吃手更重要的事情了。
朋友的孩子,同齡,小時候有一條毛巾不離手,那就拿著吧,現在變成小帥哥了。
嬰幼兒對特定物品和行為的執著,是潛意識裡對安全感和秩序感的追求。什麼時候發育成熟了,自然就不再出現這些行為了。答主@dorothy說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做過實驗,引出後面的對兒童缺少安全感的結論,這個論述不嚴密,拿實驗舉證得附上實驗,如果有這個實驗,不大可能是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同時參與,因為安全感屬於心理學範圍不屬於教育學。
另外第三段黑體字『其實小時候越被滿足、越感受到無條件疼愛的孩子,長大後越獨立樂觀,敢於迎接挑戰。』也有問題。一般來說被滿足、感受到疼愛,除增加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外,同時也增加了自我,而過度的滿足和無條件的疼愛會帶給孩子過多的自我。什麼情況下被滿足和被疼愛的孩子不會被寵壞——才是關鍵。我可以舉出一堆被滿足和疼愛的敗家子,如著名人民歌唱家的兒子,ABB姓名的紅三代。。。個別孩子沒被寵壞的說服力太弱,個例總會有反例。『越被滿足、越感受到無條件疼愛』與『長大後越獨立樂觀,敢於迎接挑戰』之間的因果不存在。
被愛、被滿足被與寵壞的界限在哪裡?簡單說,就是心理需求全都滿足,缺點優點統統接納,該提的要求卻也一個不能少。愛不等於理解,理解不僅要有知識儲備,知道什麼階段有什麼心理狀態,知道哪些行為是退化,知道某個表現背後的發育程度和當時的情景,理解也需要預見,預見到教育的局限。
我認為dorothy答主想表達的是注重兒童的心理滿足,不以家長的看法來解決教育問題,缺少心理與教育知識的看法難免帶有偏見,偏見會導致錯誤的教育方式。觀點我同意,只是對論述有異議。
回到原問題,是問7歲孩子離不開毛絨玩具,連做作業時都拿在手裡,家長該怎麼辦,拿幼兒階段的教育心得來談學齡兒童不對症。
幼兒的慰藉物會隨著年齡增長慢慢退出,個別兒童進入小學後仍會保留,正常情況下,慰藉物是逐漸退出的狀態,一開始上幼兒園時整天拿在手裡,後來只在午睡、晚上拿,到上學後只在晚上睡覺時拿,白天不需要,有其他事要做,等到再長大一些,晚上也不再需要慰藉物,戒斷過程可以在自然狀態下逐漸完成,所以一般不提倡強行拿走,家長干預應在特殊時期,有時兒童的行為會退化,比如白天已經不需要慰藉物的7歲兒童,突然寫作業時也拿著。但是,如果7歲兒童之前白天時不時拿著,寫作業時也拿著,這種不叫退化叫行為的延續。
延續,說明孩子的心理發育程度落後,不是全部心理落後,是個別方面落後於平均水平,需家長自我反省,看看是否平時生活照顧得太好,導致孩子自理能力較低,生活自理可以提高自我肯定,增加信心。退化則可能是兒童面對困難時的害怕、畏難引起的,放到原題中,家長應該觀察寫作業的狀態和完成速度,是否不想寫,不想寫的原因是不會還是懶得寫?
家長擔心的注意力會受到干擾,反而捨本逐末了。單論原題,究竟是生活自理導致心理發育沒跟上還是學校要求導致畏難、想退回到沒有作業的幼兒時期還不知道呢,也就是說根本不知道行為背後的原因究竟是心理發育過緩,還是畏難引起的退縮,注意力還得靠後。
從原題能看出,家長對兒童心理和家庭教育了解得太少,知道小學生要培養學習習慣,也知道慰藉物大概不能強行禁止(否則也不會來提問是不是該徹底讓孩子見不到了),但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捷徑,慢慢學吧。
綜上,徹底不讓孩子看到玩具能解決問題嗎?恐怕不僅得不到解決,反而引起別的問題,比如其他答主所稱的安全感。孩子回家也感覺不到家長的支持,她會怎麼做,你猜?
對7歲的孩子來說,那不是玩具,那是朋友
對某個物品有強烈的依賴感是很正常的吧。
我小時候有個睡覺蓋肚子的浴巾,我吃飯抱著睡覺抱著寫作業抱著,後來上寄宿學校,我爸為了我拿著方便把它捆成了一個小熊的形狀,我還是抱著,一周回家洗一次。後來發白了洗破了,我媽早早囤了條一樣的給我替換了。雖然換了不太舒服,但比沒有好。一直到二十多歲還抱著。這對我來說是童年,是記憶,是家,是本能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畢竟小孩的世界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呀。
不請自來,忍不住想答。小學教育大二學生,我的答案是:不要帶走孩紙的玩具。
在小學兒童教育心理課上老師給了我們一個討論課題:「小學生為什麼會吮吸手指」我一開始覺得可能是因為小孩子在斷奶時家長太過優柔寡斷,應該要斷的乾淨利落一點,然而我想錯了,錯的很徹底,剛好相反。……………………………分割……………………………㈠. 當小baby初次來到世界上時,他與世界建立了聯繫,這個聯繫是通過母親的乳房。在與母親接觸中(吮吸乳頭)寶寶感受到安全、放鬆、舒適。這時期被稱為兒童的口欲期。
㈡. 隨著baby長大到一定年齡(該斷奶了之後)他會以另一種方式來替代吮吸乳頭來獲得安全感。如母親的撫摸,言語安撫。他需要尋求與世界建立聯繫的替代品了,他不能再只是抱著媽媽的~來尋找安全感了。(孩子越是愛吃手指,咬筆頭的,就越說明這個孩子在口欲期缺乏安全感。數據顯示留守兒童,或是缺少關愛的兒童吮吸手指的比例更大)
㈢. 劃重點,如果在此期間寶寶沒有得到安全感或是安全感被破壞,如強行將母子分開(就是我之前說的斷的乾脆,這其實是怕麻煩而不負責任的行為)。這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終身的負面影響(缺少安全感)。
如果baby沒有成功的找到替代品,他就會用最原始的方法來獲得安全感。就像是吮吸手指,咬筆頭,如果是成人在不安或是煩躁的時候有人會嚼口香糖,有人會化悲痛為食慾,有人會吸煙。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往嚴重點來說,如果孩子處於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狀態下將來會出問題的,比如吸毒等等不好的事情。(聽起比較誇張,可以不管這句話)㈣.而題主藏起來的毛絨玩具就是女兒現在獲得安全感的替代品,所以不要拿走它,不要,不要。只要媽媽給了她明確的表示:「媽媽愛你」
當然是用行動,也要說出來。當她長大後自然而然的就不需要毛絨玩具來獲得安全感了。就像其他回答中說的一樣,在孩紙眼裡那是朋友,那是有生命的,孩紙眼裡有另一個世界。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護孩紙的世界。所以題主麻麻,你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拯救世界,保衛世界」 ( "ω" )
(多抱抱,愛的撫摸)所以口欲期媽媽要做的就是給baby無盡的愛,不僅僅是要在心裡想著寶寶,而是要表現出來,多抱抱他,多誇誇他,多說你愛他。(多比小心心)在口欲期安全感的缺失是後期無法彌補的無法彌補無法彌補
無法彌補 只能緩解 只能緩解 只能緩解 重要的事說三遍在斷奶的時候(也可以任何時候都是)要給baby愛愛愛愛愛,讓他感受到無限的安全感,這樣他就能擺脫原始方法找到獲得安全感的替代品,比如他有了小夥伴,他有了更高的人生追求尊嚴,自我價值,他人認可。他以後得到了更多的愛,收穫愛情,成為又一個偉大的麻麻。
霧(≧ω≦)希望有幫助,我的回答可能有些不夠好的地方,希望指正。我只是個學生所以對麻麻的角色還沒有什麼深刻的理解。但我明白作為一個麻麻要付出的東西太多了,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寶寶不知道要用多少精力。願所有的麻麻都辛福快樂。(第一次答題,小激動,捂臉,啊,我晚修都幹了些什麼,我寫作業去了?_?,好多作業,好多,好多)有什麼關係呢,你應該開心你家孩子有一個可以說話的朋友,為什麼要藏起來。太殘忍了
補充下答案,其實題主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孩子會對一個沒有生命的玩具產生如此深的感情,這樣的感情寄託其實從本質上來講是不好的,但是你卻不能強行剝奪她。因為她可能是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或者說她覺得在家裡沒有可以說心裡話的朋友。一件特別事情的發生,肯定有它更深層次的內因,你如果想要糾正她,不讓她繼續依念某一個物品,那你可要認真回想,你作為一個媽媽,是忽略了她哪一方面的成長讓她擁有了這樣一個隱形的朋友,每一個小孩都是有自己獨立思想的完全獨立的人,不要試圖用你的價值觀和思想強行讓她接受什麼,你只有追本溯源,找到她產生依賴的真正原因,你才能改掉她。正常很多孩子都有一種依賴,不過大部分孩子的依賴對象是自己的母親,你要反思為什麼她沒有將你作為她無話不說的朋友,沒有把你看成黑暗中無所不在保護著她的神而把這麼重要的一個角色給了一個布娃娃。在幼兒園上班的時候,就經常遇到這樣的孩子。上面有一位說的很好,長大後出現的問題可以去幼年期找原因。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否過早的讓孩子獨立睡覺並沒有做好安撫工作,或者媽媽太早就回歸職場而導致親子關係不夠、照顧孩子的對象經常變化等等,這樣都會導致孩子的內心緊張、恐慌,同時上述情形滿足不了孩子的觸覺需要(在適當的觸覺接觸中孩子會感到心理放鬆),於是將自己的安全感和對家人的依戀轉移到這個玩具上,從而獲得情感的慰藉。
這種行為可能是暫時的,但是也可能是永久性的,但是不建議媽媽擅自將玩具撤離孩子,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傷害。可以嘗試和孩子共同舉辦一個告別儀式,如果孩子沒有辦法離開玩具,也不應該強求。
憨豆先生表示:呵呵~~
我覺得你現在需要趕緊再囤一個一模一樣的,以防將來壞了找不到新的替代。
我小的時候也一定要抱著毛絨玩具睡覺,一直到我20歲以後,才慢慢的可以接受不抱玩具睡覺!
現在我已為人母,前幾天去聽孩子早教中心的講課時,老師說了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對,長大後有什麼不同於常人的地方,就去童年找原因!我就是因為6個月斷奶後,媽媽就去做生意,把我扔在姥爺家,後來6歲接回家的時候,也是自己睡一個房間,我從來沒有被父母摟著睡覺的那種安全感,所以我一定要抱著娃娃才可以睡著!即使到現在,我也無法和父母說親密的話,或者做出親密的舉動!
你不妨考慮下,孩子這麼做是不是因為缺少安全感,或者你們對她的陪伴和關心不夠!不要一味的指責孩子,多自我檢討一下!建議你們可以多陪陪孩子,睡前給孩子講講故事,讓孩子慢慢的習慣!把你家房產證扔了好不好
你都不知道這個玩具對於他的重要性,和意義!
居然敢給藏起來?
幸好沒武斷到丟掉!
趕緊改正吧,凡人!
看到你的問題,我都氣到不能和你好好廢話講道理……該扶著牆走的時候把人家扔大路上不許扶牆走,路上撿了個拐棍好不容易走上了你又惦記給人家拐棍也撤了才能顯得你牛逼么?
真是不摔個二級傷殘不肯承認這歲數就該有的扶著才能走么~( ̄▽ ̄~)~
題主~你知道毛絨玩具是有癮的么。。。我剛上班那兩年,我們派出所的寢室里起碼有三個毛絨玩具!但是!所里只有一個女民警!不說了,曬我的公仔去了。。。取決於孩子父母有沒有意識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嬰兒期的依賴關係沒建立在人和人之間,而是人和物之間。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方法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尋找,可能很難,很久,但這是最好的方式。這有什麼,我兒子9歲了,還天天抱著毛絨玩具親呢,一大堆毛絨玩具擺在床上「侍寢」,還要定期給送到乾洗店去「洗澡」。
其中有一個最喜歡的玩具,睡覺的時候要抱著,寫作業的時候要放在身邊,練鋼琴的時候要放在鋼琴上。
我小時候有一條蓋肚子的浴巾,我還給它起了名字…
睡覺一定離不開它,摸著特舒服。連洗都不肯我媽洗,因為晒乾後發硬手感就不好了…一直到大學畢業,都被我摸破了,才被忍無可忍的我媽偷偷扔了…然而天理循環啊… 我女兒現在也有床迷戀的毛毯…
毛毯啊!!還不如浴巾呢!!(╯‵□′)╯︵┻━┻這叫安撫物或者過度物安全毯,在歐洲都建議主動提供的,對於幫助安撫孩子情緒安撫分離焦慮很有幫助。跟缺乏安全感無關。即使父母能提供高質量陪伴的孩子在類似斷奶這種分離焦慮的時期也一樣需要。持續年齡不同一般都會自動脫離,不要強行脫離。在國內好像對這個都沒認識反而覺得是不好習慣給戒了。
我覺得您聚焦如何讓孩子離開玩具,不如聚焦如何給他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安全感。孩子有心裡話了,應該對誰說?孩子有喜悅了,應該跟誰分享?孩子害怕了,應該找誰?孩子現在有個真正能陪伴他的可愛的小夥伴,你卻想把它扔了。。。
推薦閱讀:
※五歲孩子比較懂事但是似乎有委屈不說?
※人之初是善是惡?為什麼有的小孩子不教而善,有的卻充滿負能量?為什麼同一家庭同一個學校的倆孩子完全兩樣?
※國內外有哪些是兒童心理學領域的專家,或者兒童心理學領域的拔尖論文?
※怎樣看待現代兒童的自然缺失症?要怎樣的環境才利於此類兒童成長,同時也避免正常兒童患所謂的自然缺失症?
※孩子嫌棄父母做飯不好吃,父母應該怎麼做,怎麼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