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韓國財閥政治?財閥在韓國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2月17日,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的獨子,現三星集團實際控制人李在鎔被韓國檢方逮捕。前日,檢方宣布將以行賄指控起訴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鎔。

圍繞李在鎔的入獄和被訴,韓國財閥問題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多年來,財閥控制韓國經濟,對政治乃至社會高度滲透,早已引發韓國民眾的高度不滿。這一次作為韓國首席財閥的三星李氏家族蒙難,更是將外界對韓國財閥的關注推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為什麼韓國會出現財閥?財閥的存在,對韓國究竟是利是弊?此次李在鎔案,是否意味著韓國財閥體制將由盛轉衰?雲石君在此做個簡單的分析:

首先要解釋的,是韓國財閥的崛起。韓國之所以會出現財閥,與韓國的特殊國情密不可分。

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達成,歷史3年的朝鮮戰爭落下帷幕。

戰後,韓國在國家重建和復興問題上,面臨著發展方向的戰略選擇。

通常來說,鑒於三年的戰爭幾乎將韓國夷為平地,接下來的韓國政府,在內政方面工作重點應該是努力發展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相對應的,對民生髮展有直接推動作用的傳統輕工業,理應成為韓國政府的重點培育對象。

一開始時,韓國政府也的確是這麼做的,在50年代,韓國的製糖、麵粉產業得到了高速發展,擺脫了國家在食品方面對進口的過度依賴。

但在基本的「吃飯」問題上解決後,韓國的產業結構發生改變,並未在傳統輕工業方面繼續深耕,而是轉而向建築、汽車、電子、制鐵、煉油、造船等重工業方向轉移。

韓國為什麼要這麼做?這與當時的冷戰大環境,以及韓國極其糟糕的國家安全形勢有關。雖然朝鮮戰爭已經結束,但冷戰仍在持續。韓國地處東西方陣營地緣博弈的中心,旁邊又有朝鮮這個死對頭,其國家安全所面臨的潛在風險可想而知!

這種格局下,韓國最緊要的任務,並不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而是為國家安全謀求更多保障。基於這種邏輯,與軍事工業高度相關,更能體現國家「硬實力」的重工業,就自然而然的受到韓國政府的青睞。而且,與傳統輕工業相比,重工業的財富創造能力也更強,對韓國綜合國力的拉升作用也更明顯。

所以,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經濟開始向重工業傾斜。

而與傳統輕工業不同,重工業的更加講究規模聚集效應,資金和技術的密集程度也更高。

而後者,正是韓國的一大軟肋。

韓國是個小國,總面積不過十萬平方公里,也沒有什麼礦產資源,地緣區位方面,也不是什麼國際貿易的樞紐(反倒是東西方地緣博弈的焦點),再加上之前的朝鮮戰爭,將韓國幾乎夷為平地,這種種劣勢決定了:韓國想發展重工業,沒有任何有利條件可以依持。

這可咋辦?對此,北方朝鮮兄弟的辦法是,直接化危為機,積極向中蘇等社會主義盟國要錢要物,用來自外部的經援,來充實自己的國力。

不得不說,朝鮮的這種做法,還是很有效果的。鑒於朝鮮身處冷戰前沿,是東西方博弈焦點,所以社會主義陣營對它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朝鮮也因此在冷戰期間得了個「乞丐社會主義」的綽號),這幫助朝鮮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在國家綜合實力上都力壓韓國。

但朝鮮可以這麼干,韓國不行。畢竟與當時社會主義國家普遍流行的政治挂帥不同;西方國家一直是典型的資本權力主導;既然是資本主導,那對經濟利益的看重程度自然要高的多。所以朝鮮可以直接向社會主義大哥們要錢,但韓國如果效法,受個小恩小惠可以,想靠經援養活一個國家,西方國家不會答應。

靠不了人,那就只有靠己。而國家貧弱的現實決定了,韓國只能將國家現有的財富和資源高度集中,舉全國之力,來發展重工業!

這聽起來,有點「舉國體制」的意思。不過韓國的「舉國體制」,與中蘇又大不相同。作為西方陣營的一員,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韓國沒有搞公有制經濟的條件,所以重工業的發展,不能通過打造國有企業來實現。

這就讓財閥得以崛起。財閥利用自己的既有資金、人脈以及工商業經驗優勢,大舉轉向重工業,並在此過程中獲得了政府的大量支持。

相對於輕工業,重工業更加講究規模優勢;而韓國作為一個小國,國內市場有限,所以必須開拓海外市場,而在此過程中,又會面臨西方大型企業的強勢競爭。而這種殘酷的市場搏殺,又反過來倒逼韓國必須要將企業做大,通過規模優勢,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這樣一來,財閥們的實力越來越強,在國家經濟重的權重佔比也越來越高。

而到了上世紀8、9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效應逐漸顯現,技術研發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持續增加;而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需要持續不斷的大量投資,創新成果也需要大型生產製造平台來消化,所以韓國財閥在這波革新浪潮又佔盡優勢,最終發展成今日的龐然大物。

說完了財閥的發跡,再來說財閥對政治的影響。

最開始時,韓國財閥對政治權力,還是頗為敬畏,高度依賴的。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財閥當時實力尚弱,需要政策的培育;二來,韓國曾長期處於威權政治時代,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於總統之手,政治權力的集中,使得掌權者有足夠的實力,對財閥進行壓制、甚至摧毀。

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情況逐漸起了變化。一來,財閥實力已經壯大到一定層級,壟斷大量國家資源,干涉政治的資本增加;二來,80年代後,韓國開始民主化轉型,大權獨攬的政治強人退出舞台,國家政治權力也被拆解,這意味著政治權力的內耗增加,對資本權力的約束力下降,政商關係逐漸逆轉。

在現行西式民主框架下,政客要打選戰,就必須要財閥提供資金,必須要財閥控制的媒體提供輿論支持;而政客當選後,要維持國家經濟正常運轉,要踐行自己的經濟政策,同樣離不開財閥的配合和支持。

而在民主機制下,政客的權力邊界被大幅壓縮,政壇反對派勢力長期虎視眈眈,這使得政客的政治抗打擊能力嚴重下降,所以要更加對財閥加以討好,否則惹鬧了他們,用經濟手段挑起些社會風波,用不了多久就會民怨沸騰,讓政客如坐針氈

再加上韓國民族成分單一(這意味著韓國人的思維模式趨同度較高),民族性格又相對偏激極端,這意味著很容易出現「舉國皆反」的局面,政治鬥爭失敗後的下場也因此不會太好(韓國歷任總統除了李明博,就沒一個有好下場——眼瞅著朴槿惠也遲早得蹲大牢),這更削弱了政客的抗壓能力,使他們在跟財閥叫板時底氣不足。

資本權力不斷增強,政治權力卻不斷走弱,財閥由經入政的趨勢自然難以扭轉。

但話又說回來,放眼這個星球上的主要工業國,除了中國,其他基本上都是資本權力主導(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權力強大,且經濟上公有制也佔主導地位),可為什麼其他國家的財閥(或者財團)都沒有這麼囂張,唯獨韓國財閥,對政治的影響如此明顯呢?

這還是跟韓國的特殊國情相關。

韓國為了發展經濟,充實國家實力,就必須培育優勢產業。但韓國終究只是個小國,國家潛力有限,所以不可能像中國這種大國一樣,鋪開各種工業門類,而只能挑選少數幾項重點產業經營;同時,由於韓國國內市場過於狹小,螺螄殼裡做道場似的內部競爭,因為格局有限,對企業的發展起不到太大促進作用,還不如整合做大,以更好的應對海外市場的搏殺。

這就意味著,韓國的資本權力,高度集中在極少部分人手中。由於圈子太小,他們通過利益交換,妥協以及家族聯姻等方式,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體,在國家經濟政策上齊心向政壇施壓,逼得本就四分五裂、底氣不足的政治權利不得不妥協退讓。

最後,再談談韓國財閥對社會的影響。

眾所周知,財閥對韓國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首先,由於前文所列到的原因,韓國財閥對韓國經濟高度控制,所以民眾也不可避免的被財閥綁架——要更好的生存,就只能為財閥服務。

其次,由於韓國本身土地貧瘠,資源有限,再加上龐大的軍事投入,以及長期對輕工及民生產業的相對忽視,這造成了兩項嚴重的後果:一方面,物價騰貴——財富和人力資源都高度集中到與民生直接關聯較小的重工、電子科技行業;另一方面,進入門檻相對較低,財閥控制程度相對較淺的民生產業,由於發展受限,所以普通人很難通過其發家致富。(財閥企業過分強大後,不受節制的橫向擴張,而國內市場的狹小和財閥的過分強大,使得這種擴張可謂如入無人之境,也使得普通人在這些產業的創業成功概率更加渺小)

這既堵死了民眾自由上升的空間;也使得民眾如果不能進入財閥企業,並在其中獲得相應地位,那麼將很難在社會上體面立足——高昂的物價以及民生行業創富能力的有限,將把這些民眾逼入生活的困境。

這種情況下,普通民眾除了考公務員(韓國公務員職位也很吃香),否則只能擠破腦袋進入財閥企業,並試圖在其體系內部獲得上升。但大型家族企業的僵化模式,以及壟斷地位帶來的強勢做派,使得普通人很難在財閥企業內部出頭,反倒不得不忍受嚴苛甚至帶有侮辱性的的管理,以及過度的盤剝(韓國人勞動強度全球聞名)。所以韓國民眾對財閥的憤怒,也就在情理之中

而從國家層面來說。韓國這種財閥經濟模式,也存在著很大的風險。由於財閥數量稀少,主要分布行業的集中,以及其內部權力架構的高度集權化,這使得韓國經濟,乃至國運,都承擔了很大的風險。

對單一行業、單一商業集團的倚重,意味著一旦該集團,或者該集團所主攻行業在市場上受到衝擊,甚至失敗,那麼韓國就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嚴重影響(所謂三星感冒,韓國打噴嚏,其邏輯便在於此)

而財閥掌門人作為私人資本的掌控者,作為商業主體,他又天然不像公權力擁有者那樣,必須接受各方各面的監督、掣肘,進而更加註重妥協、平衡以追求穩定;相反,相對不受約束的權力,以及商業競爭的殘酷性,決定了他有權力,也有必要根據自己的判斷採取一些激進措施。這使得韓國在政治民主化後,經濟上,卻依然不得不被少數寡頭所捆綁——這意味著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一旦經濟寡頭主觀判斷失誤,對韓國的傷害就立竿見影!

那麼,這種局面能否改變呢?老實說,不大可能。作為一個地域狹窄、資源匱乏、區位邊緣的地緣小國,韓國本身並不具備成為準中等強國的天然資本。它今日能做到,全靠後天努力——直白點說,正是這種集中國家資源培育少數規模化商業集團,培育少數尖端優勢產業的做法,才造就韓國今日之地位。

這種情況下,韓國如果想削弱財閥對國家的影響,辦法有兩種:

第一,擴充工業門類,多點並進,培育更多的規模化商業集團——也就是更多的財閥,進而攤薄單一財閥對國家的影響;然後利用財閥之間的利益衝突和彼此間掣肘,來增加政治權力的相對話語權。

這是最好的辦法,但對韓國並不實用。韓國作為一個地緣小國,先天條件有限,能做到如今這份上,已經是把後天的主觀努力發揮到了極致。所以不管韓國再怎麼努力,但它的有限地緣實力,決定了它只能做到小而美,而不可能像中美這種的大國一樣,天然具備大而全的潛力。

除此之外,第二種辦法,就是煽動民粹,民眾與政治權力聯手,壓制以財閥為代表的資本權力,然後將其大幅拆解。

這個也不是做不到。但如果這樣做,意味著韓國企業將喪失規模化優勢;而在重工、電子科技這些資金、技術高度密集的行業,支離破碎的小型企業,是無法跟大型外國同業競爭的。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體,韓國如果在海外市場失勢,就算狠下心關起門來搞貿易保護,如此狹小的市場,也根本無法支撐起現有的二流發達國家地位。

綜上所述,儘管財閥綁架了韓國政治,綁架了韓國社會,綁架了韓國國民,但現實決定了,韓國人依然不能擺脫財閥的控制。也許,他們可以齊心協力,對財閥集團中的某一個人施以懲罰(比如李在鎔),但對財閥這個整體,對財閥這個扭曲的機制,不管他們多麼憎恨,但終究不能從根本上將其剷除。

這就是小馬拉大車的附帶品,這就是作為三流地緣小國的韓國,要想維持自己二流發達國家和准中等強國地位,所必須承受的代價!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財閥政治整體上不可能取消。但只要民眾與政治權力攜手逼宮形成聲勢,那麼財閥們為保證自己的整體利益,也不排除將團伙中的某一個,或者某一家拋出來,以他的犧牲,換取大家的平安。而現在,三星太子李在鎔,就面臨著這樣的風險。那麼,面對近在眼前的圍剿追殺,李在鎔還有什麼底牌?他還能不能翻盤?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海外風雲系列之1709章節——韓國財閥之第一節。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可訂閱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全部原創系列文章。


雲石直接出個專欄多好,一定要自問自答


這次怎麼沒標自問自答。


推薦閱讀:

張玉安的行為表現在「幫助外國了解中國」的作用上是否弊大於利?
如何評價zion.t 新專輯 《OO》?
北京哪裡有正宗的、好吃的韓式炸雞?
怎麼看待韓國娛樂公司為了JYP事件罵中國人是豬?

TAG:韓國 | 國際政治 | 朝鮮 | 三星集團 | 財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