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領地是如何發展的?

特別是那種一窮二白什麼都沒有的領地,它們的建材、食物從哪裡獲得的?有沒有人口遷移限制?糧食作物的種子是從哪裡獲得的?等等


一般就法國中世紀典型的領土製度變化可以參照馬孔社會變遷研究的La société aux XIe et XIIe siècles dans la région maconnaise。

愁容騎士的回答也提到。公共權威在此作中被區分成了兩類即sires和domini,分別對應源自王權的軍事指揮性質的領主權(seigneurie banale)和源自地產體制的地役領主權(seigneurie foncière)。

而前者主要是領內軍事指揮權和懲罰權,而組織核心卻是ban核心的徵收權。這類領地制度中除卻教會特許地和後期王權的軍管或司法轄區,在11世紀前基本以大量自由地持有和領內軍事義務分配來進行組織。此時領內並非完全統一規程的采邑體系(比如這種體系的騎士階級更多是所謂milites castri這種私權性的人身依附),還是以領內私權來進行分配。基本分為兩類人,擁有軍事義務(coutumes banales)的階級和勞動者階級,主要全都嚴格服從堡主的指揮權、司法權,並負擔各種捐稅。

而堡主基本上都是前朝地域顯貴,這種領主體制依賴於大量自有地的繼承和已經既成的村莊(villa)生產關係存續,不可能存在完全一窮二白的情況,沒資產沒土地很難搞起來。比如本作中提到的葛羅家族,

「11世紀中期,葛羅家的自由地雖然有所縮減(像當地其他家族一樣),但烏塞爾城堡周圍的自由地得以鞏固,並開始向外延伸,儘管這些領地中間分布著一些飛地,如教會、騎士和農民的自由地,但它在結構上仍具有罕見的嚴密性;由於坐落在格羅斯內河渡口附近,它就為確立強制領主制(seigneurie banale)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據點。」而這個所謂據點基本上是加洛林後裔的土地主在領地內慢慢建立依附性的武裝和自由地的義務分配。

而嚴格按照統一規程的采邑時代,也就是馬克布魯克的區分方式中,大約是1160-1240年才是采邑時代(temps des fiefs),而這種規範化的權益分配(類似的還有此時的弗蘭德)實質上帶有地域性。seigneurie territoriale這個術語描述的領主體制屬於剛才提到的變種,騎士階級被采邑授予正規化,而勞動階級分化出了農奴(hommes propres),此時堡壘主的私權關係變成領主的地域依附關係。

而對農民遷徙,明確有限制的是農奴階級,自由農佔有相當部分。但是自由農的遷徙依然是相對少見的,甚至未必比農奴逃跑的多,鄉土觀念不是單純的文化成因,更多是農村耕植這種生產方式的伴隨產物。

所以大規模的領民遷徙基本上是由有組織性的墾荒運動開始的。比較重要的是法國10世紀加強了各領地聯繫的森林墾荒和後來對歐洲中東部所謂的「東方墾荒」。這些大多都是貴族或土地主的資助下進行的,但10世紀這次比較特殊。

這次墾荒在文明的進程和開頭提到的作品中都有提到,甚至教會人士也在參與比如本篤會的修士們(Bénédictin)開墾了魯西榮(Roussillonnais)的森林和荒地、緬因(Maine)的森林等;西多會的修士們(Cistercien)為諾曼底(Normandie)的清林造田做出重要貢獻。在文明的進程這本作品中,將領主間交通和公共區域的打通,使得手工業流通帶來的貨幣經濟使得公共區域成為商業駐地,城市系統開始建成,貨幣和實物媒介開始取代領主不成文約定在早期商業的信用基礎,領主們反而處於經濟衰退狀態。那麼地產性權益的地役領主權(seigneurie foncière)開始上升,擁有地產的農民和新階級開始與領主,正在擴大期的王權開始交換一些權益,包括庇護和特許。年貢地(censives)開始出現,持有者須支付物質性義務,其數額由習慣法確定。雖然此時王權還未隨著路易六世擴張。但特許也導致了領主本身的變化,比如法蘭西王室頒布特許狀授權給王室莊園洛里(Lorris),宣布取消該莊園各種舊習慣費用、塔利稅(taille)、軍事服務、各種勞役徵用以及城堡的警衛工作等等,但居民們每年需要支付6德尼埃的住房租金和每阿龐6德尼埃的地租作為補償。實際上此時,無地當代自由農和領主關係更多也是土地承租關係了。

但這個大趨勢是衰落的貴族最後開始慢慢併入國家體系,從菲力二世到路易八世再到後來的菲力四世,王權擴張伴隨著巡視制度(Besitzergreifung durch Umschreiten)和司法轄區制度(bailli)的建立,事務性的行政官員慢慢滲透入領主體系,官僚系統真正意義出現,國王也與城市社團組織達成某種經濟協議,包括特許和行業法令。所謂13世紀的封建國(principautés féodales)時代到來。

而後期的農民遷徙就是對新領土的墾荒運動了 ,動因非常複雜,可以寫個專著。大致包括農村分工的擴大;土地地產的支持;生產過密化;農產品經營方式隨商業擴散;適用於東方墾殖的新田制;大量閑散,喪失義務的武士階級等等。這次墾殖說到底是新的生存空間和發財機會,促進了一波人的階級上升。

這也使得原來依賴於鄉土的農民遷徙變得更為自由和常見。甚至農奴都可以在新的墾荒獲得一些財產後,在這個時代也買回自己的權益。比如Constance H.M. Archibald的The serfs of Sainte-Geneviève裡面提到了一個Hubert de Procheterre 的判例,就是拿四分之三的土地換了全家的自由,然後帶著財產到了外地。於是領主時代的安土重遷,此時被新的生態取代了。


應該確定明確的概念。

比如,在討論較多的典型的封建地帶,即從萊茵河到盧瓦爾河之間的地區,有關封建統治的概念很多,如法語中的seigneurie,domaine, 拉丁語中的dominium 或 seinnoria,現在用得較多的是seigneurie, 他來自senior——「長者」。而domaine更多地跟王權聯繫在一起,比如人們會說,早期卡佩王朝的 domaine royal 在法蘭西島。

seigneurie是封建制度探討中的關鍵概念,漢語可以翻譯成領主制或領地。不可單純地把它理解為一個地域概念,實際上,seigneurie往往是各種權益的聚合,它可以指領主對某塊土地擁有的年貢徵收權,也可指領主對磨坊、榨酒器的專營權,還可以指他對其轄區內的農奴與轄區外的農奴結婚時徵收的「外婚捐稅【formariage】」,或者對穿行在自己領地上的商人徵收過路費的權力,等等……都可以是領地權力的一部分。

當然,要談論seigneurie,就必須論及中世紀的封建化。曾經流行過兩期封建制的說法,即加洛林時期有過一次,加洛林衰亡後又有一次。在西歐大陸,封建領主制真正的形成、確定和普遍化,應該是在11世紀。簡單地說,它是加洛林國家結構瓦解之後,國家權力的行使逐漸從國王、伯爵、主教,下放到地方城堡主人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領主制形成是舊有的政治-社會結構的一次轉型,並不是領主到某個荒地白手起家——雖然後來也不乏這種情形。

應該區分兩種領主制:seigneurie banale和seigneurie foncière。當然,這也是後世學者為描述中世紀領地制而發明出來的概念。前一個概念中,banale這個形容詞來自ban,後者是拉丁語bannum的法語形式,在加洛林時代,bannum指的是軍事指揮、司法等帶有強制性的公共權力,在10-11世紀封建化的過程中,這種本是公共屬性的權力,變成了領主【這裡特指佔有城堡的領主】個人行使,他可以以防禦的名義徵收特別軍事捐稅【如taille】,可以設置領主法庭進行審判——而這些在過去是由國王的地方代理人伯爵行使的。這種來自原來國家權力的強制性的權威,就是seigneurie banale,這可能是西歐封建制度最特殊的地方。而後一種領主權或領地制,是一種經濟關係,如年貢cens和其他捐稅 redevance,任何土地租賃都會導致此類租稅,即使在現代社會。

因此,領地制度不是在荒野中產生的,它的基礎是過去加洛林的村莊villa。

領地是舊統治機構瓦解後出現的社會-政治結構。在11世紀,比較典型的情況是,村莊中的某個富有的強者【很可能是原來加洛林貴族的後裔】,在當地建起一座城堡,挖起壕溝,以防禦的名義要求農民向他繳納捐稅,負擔相關的勞役。城堡就是他統治的中心。有人認為【G. Duby】,在11世紀封建化初期,各個城堡主之間基本是平行的,與過去的伯爵也無直接的上下級關係,即城堡為中心的領地完全是獨立的司法-行政-軍事單元。

當然,封建化的程度在各地不一樣。相比而言,諾曼底和佛蘭德爾的諸侯【公爵和伯爵】對地方城堡主【可簡稱領主】的控制較強,因此那裡的法律規章更為統一。但其他地區情況不是這樣。

關於人口遷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農奴的遷徙肯定受到嚴格的限制。但農奴只佔當時人口的少數,封建時代的西歐有大量的租地農【tenure】和自由地【alleu】持有農。

中世紀早期,西歐各地荒地森林很多,有的領主為了招募農民,許諾了很多優惠條件,比如在墾荒最初若干年免納捐稅。而荒地或許就在其城堡控制範圍的邊緣地帶。因此在11-13世紀的大墾荒運動中,出現了很多新村莊和新城。這無疑意味著很多農民是有遷徙權的。

簡單回答一下題中的問題:很難想像一個一窮二白的人能夠建立領地權,因為這需要相當雄厚的資財。當領主建起城堡後,他還須動用財產分封其他小貴族騎士chevalier。有種看法認為,封建化時代的城堡主,與加洛林時代的地方顯貴存在直接的繼承關係。

墾荒運動首先意味著墾荒者有一定的生產條件,可能還有領主【包括世俗貴族和教會領主】在物質上的支持,而且往往是有組織的活動,比如12世紀著名的西多會。


那推薦一些文學作品吧

顯克微支 《十字軍騎士》

簡直完美符合題主的要求

《飄》 很多人都說美國南方是騎士精神最後壁壘,斯佳麗他爹就是從無到有發展起的塔拉

還有俄國那一代作品

像是獵人筆記 死魂靈之類,說的都是農奴制末期

現代奇幻的話

羅平荷布 的《士兵之子》系列,第一本基本講的就是這事

不過。。。不管哪一種都是要按十年為跨度的

古代要建設一件事是沒有這麼容易的,搞破壞和現在一樣快

不管幹什麼都是要有人,尤其是從無到有的時候這最為關鍵

怎樣得到人?生在一夫一妻,嬰兒死亡率極高的中世紀效率不高,移民是個更好的選擇

最簡單的移民就是通過親戚關係,中世紀的人非常注重家族利益,通過嫁娶或者抱大腿這樣的方式

可以弄到農奴甚至貴族人口,例如上面十字軍騎士中某修道院長(大地主)就很想促成主角(他遠親)和當地一個慷慨的地主的女繼承人的關係,兩家的地還是連在一起的。

貿易活動也可以帶來很多移民,中世紀是一個城市興起的時代

缺乏經濟活動的偏僻地方在戰亂年代可以成為大群流民的避難所,比如三國時候各種塢堡

養活人需要糧食,糧食可以部分靠進口,但需要商路

為了農業目的開墾原始森林那真是百年大計……除非是國家行為比如附近要蓋個阿房宮

灌溉荒地或者排干沼澤就迅速多了,或者復耕荒廢了沒多久的地

荒地可以放牧,沼澤森林可以漁獵,沙地可以種葡萄橄欖什麼的

建材……小石頭和普通的木材可以就近取

燒磚的粘土 石灰等要從特定的地方挖

能夠蓋大型建築的條石等就要去專門的採石場了,大木材多數地方得讓專門的人去找

硬木大理石等高級貨更可能是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的了,比如古典世界的大理石主要產自地中海一個島上。。我國建築用的硬木現在都產自東南亞,過去是雲南之類的地方

鐵製品、工具、油漆等如果要大蓋房屋一般也要進口

鋪房頂的稻草本地產,裝飾要找專門的工人,進口專門的貨物(玻璃、顏料等)

所以要蓋房屋,運力是很重要的,要麼大車,要麼水運,不管哪一樣都是很貴的

做不到的那就是看上去就很窮的地方了,屋子低矮,歪歪斜斜,沒有油漆,沒有裝飾

像英格蘭這樣交通發達的地方鄉下房子也很好

種子不重又不大,交易起來不是什麼大問題,而且古代並不是現在一樣有專門的種子公司,就是糧食留種的,所以糧食貿易就是種子貿易

沒錢買可以借小額高利貸,什麼猶太人,聖殿騎士團,都有這種業務

糧食怎麼採購……嗯共和國時代有很多這樣的小說,什麼糧食採購隊之類的,可以看一下

另一個答案說到的交代役租的農奴……那還是算挺先進的

俄羅斯這樣的偏僻的地方很多人是不相信商業活動,不相信經濟增長,不相信美好生活的

另外自耕農/小封建主是需要國家保護才能生存下去的,中外皆然,不然會被地主兼并的

但是由於國家需要他們的稅收和兵源,保護得好的就可能成為中世紀強大的國家


想起了霍亨索倫的家族種地史


中世紀一窮二白的領地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信奉奧丁諸神的 Norse,

他們從8世紀開始造船業突飛猛進,有組織的出海劫掠,範圍東至黑海,西至紐芬蘭,南抵西西里島。

最著名的是一支維京人是諾曼底公國,先從北歐出海用武力脅迫法蘭西國王,順利搬到諾曼底定居,過了200年又征服了英格蘭。

中世紀一窮二白的維京人靠遠航劫掠改變了命運,甚至又過了800年,英格蘭人駕船打敗了中國,間接結束了中國的2000年封建統治。

香港大部分人口屬於漢族,但有100年時間算英國子民,英國人只需派總督維持城市發展就行。和中世紀的領地雖然差異很大,但還算留有歷史的痕迹。


推薦閱讀:

知乎用戶琅邪楊文理是什麼圈子的?圈友又是什麼?
從希特勒上台到二戰前期,德國的民生狀況如何?
文博專業學生如何擁有更大的就業競爭力?
為什麼東羅馬能持續統治這麼久?
如何評價《鼎力推鑒》這個節目?

TAG:歷史 | 社會發展 | 中世紀 | 帶有假設的問題 | 封建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