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蓄水池的邏輯性在哪?

這個概念被大量使用。 那麼,他的邏輯性到底在哪呢?

我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於:

根據費雪公式 MV=PQ 無論你股市如何大跌, 貨幣難道會被蒸發嗎? 他對總量M不是未做任何貢獻嗎? 股市大跌,M照樣紋絲不動。

股市上的沉浮無非就是貨幣的左手換右手。或者說升斗小民的錢羅騰到達官貴人手裡。 這對貨幣總量M並未製造任何變化。包括樓市也是這樣。根據MV=PQ, 普通居民的消費習慣V是不會隨意改變的。除非發生諸如國民黨金圓券事件。但這是不應該被考慮的選項。 所以根據M,和Q 可以得出p不應該劇烈變化。就算考慮WTO之後對外貿易順差。 那也是多此一舉。因為通過貿易順差印刷出來的RMB不就已經在所謂的蓄水池裡了么,獲得這筆錢的人都是出口貿易的老闆。

那麼,股市和房市作為貨幣蓄水池的概念 邏輯是怎麼成立的?

如果真的就是左手換右手。那麼蓄水池就是個偽概念。 如果是偽概念,那麼其被宣傳的作用就不成立。如果其作用不成立,那麼其帶來的害處就顯得尤其的愚蠢。如果說股票還能讓企業融資的話。那麼房地產的價格高聳就是極其愚蠢的行為了。 這麼愚蠢的行為,今天被做到如此極致的地步。 那麼肯定不是掌舵集團真的愚蠢,而是出於我不能領會的目的。 那麼,請問大家,這種我無法領會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邏輯就是腦子不好使的接盤俠喜歡給自己找的似是而非的理由。從來不存在什麼經濟蓄水池,到是放水管更貼切一些。

房產也好,股票也好,都鎖不住哪怕是一分錢,原因簡單啊,有買必有賣,你買了房子(股票),賣你房子(股票)的人不就拿著這些錢去消費了?哪存在所謂的蓄水池?有蓄住一毛錢的水么?至於那個所謂的市值(股價或房價),沒人參與交易它就是虛的,可以由一個左手倒右手右手倒左手的韭菜任意改寫。

房產和股票不是蓄水池,但是卻有放水管的作用。房產質押和股權質押都能創造信用貨幣(m2),信用貨幣呢,則相當於寅吃卯糧,是要未來的現金流來還的。信用貨幣被貸出來,瞬時消費,然後慢慢還錢,還完就走完了他的一生,一借一還,便如沒來過這世上一般消失蒸發的無影無蹤。而目前,正是到期債務和新增借貸兩相平衡的轉折點,也就是相當於m2導數為0的位置,或者說m2極大值點,所以才有了各種亂相,之後,則是突如其來的即期債務大於新增信貸,m2突然消失的周期,也就是說,大量借錢的時候已經過去,該到了勒肚皮還錢的時候了。一句俗話,信用貨幣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有人說了,違約怎麼辦?首先,銀行得從存款人的手裡拿到錢,才能把款貸給你。舉個例子說明: a存10萬,b把a存款中的8萬貸出來(最多貸80%因為準備金制度)問c買車,c賣車後收到b的8萬存銀行,d把c存款中的6.4萬貸出來上學,學校e收到d的6.4萬學費存銀行,銀行再把學校e存的6.4萬學費中的5.12萬貸給f買種子種地,育種店在把從f那收的種錢5.12萬存到銀行。

這個過程中,銀行欠a10萬,欠c8萬,欠e6.4萬。b欠銀行8萬,d欠銀行6.4萬,f欠銀行5.12萬。

如果b.d.f違約,則損失的是a.c.e的存款,社會流通貨幣的總量(m2),也跟前述還錢一樣,大量消失了。雖然b.d.f沒有還錢,但事實上這個錢是存款的a.c.e幫忙提前還了罷了。違約的那一瞬間,同時是a.c.e大量幫b.d.f還債的那一瞬間。如果按正常合同正常欠債還錢,則錢是一點一點還的,m2也是一點一點減小的。如果違約,則是讓存款人突然把所有債務都還清,m2會突然大量蒸發,斷崖式下降,從而導致突然大規模的通縮(常見的崩盤)。

這裡要特彆強調一點,也是很多人的誤區: 不管房市股市怎麼漲或跌,如果不伴隨信貸,則錢既不會多一分也不會少一分,那個市值(房價和股價)是虛的,只要沒外人參與交易,可由一個韭菜左手導右手右手導左手任意的改寫,這個價格的改寫,本不會帶來任何總貨幣量的增減。但是伴隨價格改變的交易,雖然不會帶來總貨幣量的增減,卻可以帶來貨幣的流動。

但當涉及到信貸時,總貨幣量就會在借時增加,還時或違約時減少,一借一還(違約相當於貸方幫還)是信用貨幣派生與湮滅(蒸發)的唯一方式,也與市值(房價股價)的漲跌無任何直接關係。

有人又提到買房買股人為此準備大量的保證金實際上存住了,所以蓄了水,還是那個abcdef的邏輯,你可以看看你的存款,有沒被流通的時候么?在你存款躺你賬戶的時候,早被銀行拿去用了,你取錢的時候在把別人的錢給你。在頭幾年那個檔口,你存進去馬上就被貸出來,一直在進行流通,有蓄哪怕是一分的水?

放水管就是放水管,把放水管指鹿為馬說成是蓄水池的,不是腦子有病就是別有用心。看起來,提這個概念的人大概不是腦子有病,而是別有用心。後面信這個概念併到處傳的人,大概就是腦子有病了。

全是常識……還得費勁吧啦的解釋這麼久。。。


這個問題我也是這麼思考的,首先,水是從銀行通過貸款流出來的,說白了,不是超發貨幣帶來了房價上漲而是房價的飆升帶來了M2的增加。

2016年幾個數據,M2增加15.7萬億,M1增加8.66萬億,人民幣貸款增加12.65,房貸6.33萬億。

不考慮因果性地進行分析,假設國家M2增速是國家設定的,貸款是一定要放出來的,則這個貸款該流入哪裡?這裡就出現了所謂的蓄水池理論,房地產以其龐大的體量、極差的流動性和行政調控這個更改遊戲規則的外掛,使其成為極佳的蓄水池。

如果貸款或者說熱錢沒有流入房市和股市,而是流入了實體經濟乃至食品領域,就會造成價格的波動,比如算你狠唐高宗姜你軍等。

但是本質上,流入房地產的錢必須找到新的接盤俠才能套現,而房價的紙麵價值無論是漲是跌,其實是不影響M2的,真金白銀的M2才不會蒸發。也就是說,只要銀行縮表,則M2甚至有可能負增長,反過看房價,則上漲乏力,缺乏有效需求支撐,價格下行。至於踩踏得能有多慘,就看投資比例有多高了。


謝謝有人點贊我再多說一些

六幾年的時候,國家財政赤字很高

當時主管財經的陳雲搞了個小手段

就是加大供應高級點心和糖果(當時奢侈品)

而且不用糧票,只要錢就可以

結果是國家回籠了不少貨幣

這個做法的另一個好處就是

增加了生活必需品的資源利用率

那時候的人都不可能浪費糧食

但是人吃飽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這樣相當於把能夠吃飽吃好的部分人的糧食

轉給了一部分快要餓死的人

個體上簡單的事實邏輯

在樣本足夠大之後就能發揮大的作用

北上廣的房子和有故事的股市

就是陳雲的高級點心和糖果

注意這不是他們的主要作用

股市就是要給企業直接融資的

樓市就是給人投資給人住的

只是由於這倆體量太大

所以順便就產生了貨幣蓄水池的影響

所有投資品都有這個屬性

只是影響和宏觀可控的程度不一樣而已

「房產也好,股票也好,都鎖不住哪怕是一分錢,原因簡單啊,有買必有賣,你買了房子(股票),賣你房子(股票)的人不就拿著這些錢去消費了?哪存在所謂的蓄水池?」

另外有人這樣說,得到了很多贊同

其實這是非常糊塗的看法,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搞清楚

只要市場某個時期的一定成交額存在

你不用去管這個市場里的每個個體

是拿錢走了還是又有人拿錢進來了

這個成交額一定會對應相應的資金在這段時期內沒有去其他市場

另外資金是分屬性的,有偏消費的,有偏投資的

偏投資的資金不會大規模的突然的去消費

投資有不同的偏好,消費也分層級

這些邏輯,偏好和層級在大樣本上動態的就是通過交易量交易額反應出來的

這些都導致交易額對一個市場

一段時期內所容納的資金具有很強的指標性

下面是原來的回答:

。。。。。。。。。。。。。。。。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啊

費雪公式MV=PQ這個是按照單一市場來講的

股市和樓市作為貨幣蓄水池是相對其他市場來講的

假設全社會貨幣總量M1=M(股票)+M(樓市)+M(零售)+M(其他)

對於單一的股市來說,M(股票)*V(股票)=P(股票)*Q(股票)

牛市開張大家都想掙錢,所以M(股票)和V(股票)都在增加,然後推動P(股票)和Q(股票)都增加了。

那麼M1是不變的,M(樓市)+M(零售)+M(其他)必然減少。。

樓主也說人們的消費習慣是不容易突然劇烈改變的,同理Q(樓市),Q(零售),Q(其他)

也不容易突然劇烈改變。

所以就只剩下P了。

也就是說一個市場突然變火,會壓低其他市場的商品服務價格。股市樓市都是交易額巨大的市場,所以他能產生吸收貨幣的蓄水池的作用

。。。。。。。。。。。。。。。。。。

下面是通俗的直觀的解釋:很簡單的道理

貨幣總量是一定的,某個市場上交易金額越多,他就會更加擠占其他市場的資金啊。。

比如去年2015年,A股兩市的日成交額最高都突破2萬億了,而最近跌落到只有三四千億的水平。。

剩下的每天一萬多億的閑錢都跑哪裡去了?

一線樓市這半年來的瘋狂可以理解了吧!


這個蓄水池的意思是,把貨幣的流通速度放緩一下。而不是把貨幣封存起來。

例如樓市,交易周期都是比較長的,而且需要提前準備大量資金。這就能把流通速度放緩一下。

相當於把公式中的V變慢了。


實名反對 @沈雅涵

貨幣蓄水池的邏輯性在哪? - 沈雅涵的回答 - 知乎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篇文章論點彼此矛盾,而且絲毫不符合現實,整個文章沒有幾句話是正確的。

首先:高價會減緩交易速度?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高頻交易。

在資本主義市場,當你的錢達到了一定程度,追求快速的回報成為了資本市場的主題。鬱金香市場的賣入賣出是十分頻繁的,交易速度並不因為高價格而下降。很多時候,隨著資本的積累,交易的速度正在加快,而非減慢。

你房子在成交的那一刻,錢已經從銀行流通到了賣家,到了流通領域。

這句話是正確的,既然賣家採取了這樣的手段,何來的高價減緩交易速度?

其次:朱鎔基上台之後,進行了房地產市場化與股份制改造(資本化);中國的經濟增加了資本這一變數。

什麼是資本?資本的定義是生產資料。換言之,經濟永遠不可能拋開資本這一變數。就算是在國有經濟,計劃經濟,也有資本,只是資本被國家控制了而已。既然如此,中國經濟一直都有資本作為變數,其論述邏輯在根本上錯誤,其結論也跟著錯誤,更何況論述過程和結論毫無關係。

==============

如果政府禁止樓市交易(中國的房市其實是金融市場),消滅了股份制(股市),或者樓市與股市突然下跌,那麼現在貨幣市場上天文數字的貨幣量必然流入貿易領域,導致物價上漲,影響國計民生;反過來就是金融空轉,錢必然會留在資本市場。

我們要拿這個論點和另外一個論點進行對比:所以,國家必須將房價鎖定在高位防止資金外逃,以保護匯率(匯率不穩定會引起外交糾紛的,sdr)與外匯。

我先不討論這兩句話的正確與否,我們先來看看他的邏輯。

第一句話,房價下跌,會導致貨幣流入貿易領域。

第二句話:房價必須鎖定在高位,以保護匯率,防止資金外逃。

我的天,@沈雅涵 什麼叫做匯率?

匯率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係,而貨幣市場流入貿易領域,是國內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關係。

既然資金會外逃,為什麼貨幣一定會流入貿易領域,導致我國的物價上漲呢?

簡單來說,要麼你第一個論點是錯的,要麼你第二個論點是錯的,事實上,我等下就會指出,你兩個彼此矛盾的論點都是錯的。

你的消費習慣不可能因為突然多了一筆錢而發生大的改變;最多添加一部車,一般說來,一家人有一部代步車足夠了;

你有了錢,只會給一家人買一台代步車?

這不符合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

追求利潤是遊資的本性,必然要尋找出口,如果房價(資本市場價格)節節攀升,這些貨幣只能進入房地產行業,最終就是貨幣始終在房地產這一個產業(領域)循環,這就是就是我們所說的金融空轉(金融無法進入實業)

完全搞錯因果關係,為什麼呢?討論我國的房地產,竟然不討論貸款?

他將遊資當成了影響房地產價格的全部,進而得出了完全錯誤的結論。

這就是資金的蓄水池作用,高房價決定了資金其實只是在房地產領域循環,相當於房地產領域的資金只是在房地產行業內的人士之間相互倒騰,不可能進入其他領域,這就相當於鬱金香泡沫,只要鬱金香在不斷地漲價,鬱金香泡沫就如日夜不停地在抽水的抽水機,源源不斷地將社會上的資金抽到鬱金香行業;為了民生,國家也會限制資金進入其他領域,比如進入國計民生領域,會引起動亂的

仔細閱讀會發現,答主根本沒有為這些現象提出任何證據。

================================================我是正經答案的分割線。

要了解貨幣蓄水池,首先要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

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之一,是因為上層的消費不足,他們發給工人的工資在邏輯上,不可能買得起整個社會所有的商品。

為此,資本主義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解決問題。

其一:就是貨幣的增發。

高房價有幾部分原因組成。

第一部分:真實需求,指的是真的要買房的人的需要。

這包括了:一線城市的工作崗位的高工資,決定了假設我國各個城市的勞動力能夠相對自由流動,地租和物價這種東西,會使得各個地區的勞動力成本,也就是工資處處相同。

因此,一線城市的房價必然高,這是因為有需要居住的人的需求保證,這是根本前提。

而不是像@沈雅涵所說的,一線城市的房子只能用來投資,不能用來居住,這是本末倒置。

第二部分:投資需求

所謂的遊資,並不具備抬房價抬得這麼高的能力,真正抬高房價的,是銀行的貸款。

我們叫做貨幣的增發。

簡單來說,銀行需要發送更多的錢

銀行貸款本質上是國家貨幣的增發,換句話說,它需要給那些可以投資到國計民生上的人,讓他們去發展經濟,而不像@沈雅涵所說的,國家不希望資金投入到其他領域,相反, 國家十分希望資金投資到房地產以外的領域。

這是個很基礎的常識性問題。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出現了,按照以前計劃經濟時代的罪名,這叫做投機倒把。

簡單來說,貨幣投入到一種有需求的商品當中,投資需求和真實需求共同構成了需求,因此推動了商品價格上漲,這叫泡沫。人們買房子不是為了住,而是為了將來賣更多的錢。這種情況下,因為人們可以通過銀行貸款去買房子,因此,價格進一步上漲。

泡沫一旦出現,要去掉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銀行貸款壓在房子當中,一旦抽走泡沫,房價往下掉,銀行收不回來錢,會跟著垮,導致整個社會的經濟崩盤。

至於所謂的「害怕資金投入到其他領域」,當然是民間經濟學家的囈語。

第三部分:國家對策

國家的對策是讓國民的真實需求接盤,限制投資性買房,提高土地出讓金以縮減房地產商利潤。

簡單來說,就是學區房,戶籍制度,限購等等制度。

這些制度的目的,在於讓真實需求接替投資需求,讓房價平穩著陸。

結合以上結論:我們知道,所謂的貨幣蓄水池,指的是針對於銀行放貸的貨幣的蓄水池。

當銀行放貸的時候,因為貸款會流向房地產市場,進而產生了蓄水池效應,放貸的貨幣對於經濟的刺激效果下降。

房地產很容易作為這種蓄水池存在,所以我們說,房地產是貨幣蓄水池,因為房地產影響了銀行放貸的效果。

=================其他閑談。

為什麼我國資本難以外逃,這是因為不可能三角。

簡單來說,一個國家雖然希望實行下面三種政策,但是最多實現兩種。

1、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

2、穩定的匯率。

3、國內外自由流動的資本市場。

中國第一種第二種都是開啟狀態,因此,就註定了國內外必須強制結匯,因此川普才會說中國政府操縱匯率,他這句話是有道理的。那麼,自然註定了第三種是關閉狀態。

因此,民間經濟學家@沈雅涵的偉大構想,我國資本可以隨意外逃的想法是空想,沒有現實基礎。

黑市可以外逃掉一部分資本,但是中國政府的應對將會是強烈打擊黑市,而且黑市是小路,民間資本外逃的速度極慢。

PS:2012年,我國已經退出了強制結匯。

然則:現在採用的是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必要的情況下,中國仍可實行資本管制。

正如同不可能三角所述,中國只要堅持獨立的財政政策以及穩定的匯率,就不可能實現國內外資本的自由流動。


這是個好問題 M1 m2 ?m3 m4

之間互相變化和的關係 其實是現代金融學的 關鍵性問題

至今未有普遍認同的理論

從實證看 美國房產牛市是創造了貨幣m2 34

危機爆發後 是極大地毀滅了m2 3 4


哈哈,看來題主上了大學學了新知識,小學做的數學題就全忘光了。

一個水池現在只有10立方米的水,但它能裝200立方米的水,每分鐘進水3立方米,每分鐘出水1立方米。

那麼,請問我們可以叫它是蓄水池嗎?

==========本來寫完上面就可以停止了,但為了防止題主看不懂,咱接著啰嗦==========

1. 股市現在3000點,而「人們」都認為它能衝上5000點。(先不考慮股市槓桿)

2. 假設沖5000點所需要的沉澱資金為5萬億(實際上我確實不知道沉澱資金怎麼算,但肯定是要有一個量的。【澤平宏觀】我在春天等你——當前市場的幾個關鍵問題)。

3.
而現在股市沉澱資金只有3萬億。

4.
但因為人們的信心,所以每天流入股市的新增沉澱資金500億,而沉澱資金流出到普通市場的只有50億。

那麼我們可以叫它蓄錢池嗎?

1. 假設一線和准一線樓市現在均價2萬每平,但因為城市化進程、城市規模效應等因素,人們普遍有需求在這些地方買房,保守估計可以把均價衝上4萬每平。

2. 假設現在房市沉澱資金有10萬億(應該被計入的資金有:房地產行業繼續投資於房市的錢,即房產行業短時都不打算流通到其他領域的錢;剛需買房者存著的錢;炒房團屯著繼續炒房的錢;其他行業眼紅房地產行業而投的錢;考慮到普遍有槓桿,還要算上銀行的存款準備金這個大頭。以上均可類比股市各類投資者)。

3. 衝上4萬每平需要沉澱資金變為20萬億。

4. 由於剛需人群的推動,每個月上面這幾方都會向樓市投入新的沉澱資金5000億(包括買房者向未來『借貸』的錢,也就是銀行通過放貸創造的貨幣),而從樓市流出的沉澱資金幾可忽略(沒錯,我就是這麼悲觀)。

那麼請問,樓市可以稱作是一個超大的蓄錢池嗎?

=============ver.1 結尾=============

看完上面的幾個描述,我相信你應該懂了,各行各業都有大大小小蓄水池,而且都是人們『理性逐利』下的結果(如果行業不賺錢,人就把錢從這行抽走了,這池子也就完了)。

所以,稱股市樓市這倆大型蓄錢池為「 貨幣蓄水池 」並無不妥。

當然,你如果願意引伸聯想一下,池子蓄水滿了爆了或者還沒蓄滿就爆了會怎麼樣,這就不是我能知道的了╮(╯▽╰)╭。


謝邀。

本來想多講幾句實話,被知乎要求修改了……

費雪方程不是完美的,它成立的前提是沒有槓桿……中國教科書上沒寫…很多外國課本上也沒寫……加了槓桿就有龐氏騙局,房產股市都是龐氏騙局的外殼而已,他們既不能計入M,也不能完全計入pt~

槓桿的本質就是用「虛擬的」購買力購買「虛擬的」資產,整個社會都盲目加槓桿會造成某樣東西價格暴漲時就會產生泡沫,也就是社會財富沒有增加,但是「市值」莫名其妙上去了,突然增加的部分就是虛擬的,最後會跌落,並且波動式跌落到價值以下……這種由貨幣推動的經濟運行最後都會陷入經濟周期中down的部分~換句話說槓桿和貨幣經紀造成了經濟周期——俗稱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政府調控不能阻止周期運行,只會使波浪越大~~

還有人在糾結蒸發一詞,我就再解釋一下~~從央行角度來說,央行放水只是把錢借出去,你們加槓桿的時候和銀行簽訂的貸款契約已經透支你們未來的收入把央行放出來的貨幣還回去了,貨幣總量是沒有變,但是加了槓桿的資產價格下跌,你高價買入的時侯貨幣流通量減少,然而你最後卻賣不出去或者要折價賣出,不是幫央行蒸發市場上的貨幣是什麼?媒介是啥?就是你的貸款呀~建議你看一些正經的金融學書籍,央行不送錢只借錢,放水也不是真的「印」錢,只是放給銀行的數字而已…央行的錢轉了一圈給gdp助了一波興回來了,市場上的貨幣就是通過加槓桿者還回去的貸款蒸發了…

言歸正傳…價格的定義是圍繞價值應供需關係上下波動;加了槓桿後,一飛衝天的價格早就脫離價值了,p都不是那個p了,一限購V也不是那個V了~再算不是鬼畫符?

ps:雖然如此,但是人類社會總體還是螺旋式上升的,原因在於科技提高了生產力~

~~我知道很多人不理解我在說什麼,還有很多人會來噴我,但是who cares?我會刪了你們…

至於貨幣蓄水池上面那位的前半部分已經解釋了~我就不贅述了~


有朋友在《 今年的大蒜為什麼漲價那麼多?這其中有什麼經濟學原理嗎? - 沈雅涵的回答》的跟帖問我:房產是貨幣蓄水池的邏輯已經有另外的專題,被證實,因為高價會減緩交易速度,從而降低房子通貨的速度,你房子在成交的那一刻,錢已經從銀行流通到了賣家,到了流通領域

答:否定房產蓄水池的作用其實是漏掉了一個關鍵要素:資本市場(或者說是金融)

咱們假設一個國家只有貿易市場(沒有資本市場),相當於改革開放之後到朱鎔基取消福利分房之前這段時期,只是貨幣化(沒有資本化),按照費雪方程式MV=PT,那麼PT的總量即為商品價格(P)乘以交易量(T)。

問題在於,朱鎔基上台之後,進行了房地產市場化與股份制改造(資本化);中國的經濟增加了資本這一變數,但是,貨幣流通速度(V)不可能馬上增長,只能增加貨幣(M)需求。

所以,如果政府禁止樓市交易(中國的房市其實是金融市場),消滅了股份制(股市),或者樓市與股市突然下跌,那麼現在貨幣市場上天文數字的貨幣量必然流入貿易領域,導致物價上漲,影響國計民生;反過來就是金融空轉,錢必然會留在資本市場

所以,儘管房子在成交的那一刻,錢從銀行流通到了賣家,確實可能到了流通領域,但是流回到房地產行業的概率更大;原因很簡單,這筆賣房款變成了遊資;

追求利潤是遊資的本性,必然要尋找出口,如果房價(資本市場價格)節節攀升,這些貨幣只能進入房地產行業,最終就是貨幣始終在房地產這一個產業(領域)循環,這就是就是我們所說的金融空轉(金融無法進入實業)

以,國家必須將房價鎖定在高位防止資金外逃,以保護匯率(匯率不穩定會引起外交糾紛的,sdr)與外匯

舉個例子,比如你賣了一套房子賺了一筆錢,真正能花錢的地方並不多;

  • 你的消費習慣不可能因為突然多了一筆錢而發生大的改變;最多添加一部車,一般說來,一家人有一部代步車足夠了;
  • 剩下的錢只能投資,問題在於經濟蕭條,能投資的領域不多,你只能投資房地產(房地產行業的資金仍然留在房地產);所以,只要房價不下降,遊資就源源不斷地進入房地產(外面的資金進入房地產);現在的大部分人除了買房在花錢上都是死摳死摳的,房價又嘩嘩地漲,所有利潤都被房子吃了

這就是資金的蓄水池作用,高房價決定了資金其實只是在房地產領域循環,相當於房地產領域的資金只是在房地產行業內的人士之間相互倒騰,不可能進入其他領域,這就相當於鬱金香泡沫,只要鬱金香在不斷地漲價,鬱金香泡沫就如日夜不停地在抽水的抽水機,源源不斷地將社會上的資金抽到鬱金香行業;為了民生,國家也會限制資金進入其他領域,比如進入國計民生領域,會引起動亂的

順便說句題外話,相對新房買賣,二手房交易更加接近放水;

  • 新房交易是在政府與民間人士之間進行,政府回收大量的貨幣(土地出讓金),對於政府來說,這筆錢在自己手裡,是可控的;

  • 而二手房的交易大多發生在民間人士之間,賣房之後的錢在民間,是不可控的,可能去投資其他項目(比如炒作大蒜 生薑等,當然,如果房價節節攀升,這筆遊資仍然會回來的)

所以,限購的本質是為了減少二手房交易;


馬克思認為:「為了使實際流通的貨幣量總是同流通領域的飽和程度相適應,……,這個條件是靠貨幣的貯藏形式來實現的。」「貨幣池」完全彈性地調節了流通中的黃金的量。「貨幣永遠不會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

房價上漲,一部分貨幣就會被貯藏。


打比方比如房地產之前三個月每個月成交2000億,現在三個月每個月成交8000億,然後突然限購限貸,買進去的最近半年的上萬億流通資金進去了,這些資金本身是居民流通資金,很多變成了政府、房地產商還給銀行的我債務和在銀行的存款,不流通了,鎖定幾年在高位


買賣新房有一些蓄水功能,雖然通過信貸增發了m2,但大頭讓zf拿走了,相當於房奴未來20年要替zf打工

買賣二手房是純放水,完全是買家預支了20年的收入直接轉移給賣家,賣家拿去幹什麼完全不可控

所以,zf限購的本質是為了減少二手房交易

其實最符合zf"利益的是所有人都買新房不買二手房,但這種事沒法限得太明顯,太明顯房價就直接崩了~


問題1: 國家可以隨意給自己印錢么?

答: 如果能,還去什麼鳥庫存,置換什麼狗屁地方債? 自己印錢還自己的債

問題2: 錢怎麼印出來的?

答: 這世界上有個詞叫平價購買力,雖然他是以美元計價的,但不妨礙這個計算和對比的邏輯。國家層面不存在所謂的購買力,但是會以錢和債作為衡量。學過會計么?

問題3: 什麼是蓄水池?

答: 水壩每年水量都會減少啊,沒見它蓄住水啊。 武漢安徽又發大水了,這三峽大壩鳥用沒一個。你拆了大壩,開閘放水試試!?

低級經濟學的問題,怎麼一堆的回答連基本邏輯都沒了


反對高票答案,我認為有「蓄水池」的效應。

按照費雪方程式MV=PT,並非是股市大跌造成了M的變化,而相反,是造成了PT的變化。

證明如下:

假設一個經濟體(某國)只有貿易市場,沒有資本市場(房產、股市、債市等),那麼PT的總量即為貿易市場商品勞務的加權價格P,乘以商品勞務交易數量T。而增加了資本市場這一變數之後,在V(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的情況下,無疑增加了M(貨幣)的需求。

其實很簡單,假如現在的樓市、股市立即關閉禁止交易,那麼現在市場上天文數字的貨幣量,必然流入貿易領域,導致物價上漲。


瀉藥,我反對@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學經濟法的給我邀請個金融領域的問題,沒深入研究,一點思考希望有啟發,通俗易懂,歡迎質疑。

我了解過貨幣蓄水池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核心,就是市場流動性的問題,不要執著於貨幣總量的問題,搞清楚側重點,蓄水池並不是當然的讓貨幣滅失,而是減緩貨幣直接進去市場流通領域,一般市場流動性很大,那面臨的通脹壓力隨之上升,通常央行的做法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發行國債和央票應對通脹壓力,這就是三板斧,通常認為這是強力的蓄水池。

儲蓄的蓄水池功能,關鍵在於銀行利率,利率高,儲蓄功能相對較強,反之較低,房地產和股市也是差不多的道理,雖然貨幣最終指向還是市場流通領域,但是流入這兩個領域的貨幣中間有很多環節導致並不當然的立即進入流通領域,都在為流通預備階段,相對舒緩的進入流通領域利於緩解通脹壓力,當然這兩個領域最終能發揮多強力的蓄水池功效,還要看各種外部環境。

以下十月八號補充內容

我反對@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信用擴張否定貨幣蓄水池理論,我恰恰認為信用擴張理論大大作證了蓄水池理論,我以前還沒想到,你給我提出來了,謝謝。

你也說了我們央行超發貨幣量,但是至今還沒發生噁心通貨膨脹,就是通過信用擴張,把通貨膨脹從實體領域的商品市場,轉移到了虛擬的資本市場,我們國家金融市場的投機性,誤導投資者投資虛擬市場,刺激虛擬經濟,投資者有限理性驅使他減少生產性資金,造成相對隱性的通貨膨脹,在一定程度上推高金融資產價格換來了實體商品流通領域相對平穩的通脹,用一個瘋狂的領域換來了一個相對平穩的領域,還不能說明它的蓄水池作用嗎?所以你還要站在一個更宏觀的層面考慮問題,還不懂的話,我講通俗點,雖然我已經講的很通俗了,二戰的時候,英法禍水東引到蘇聯,你卻說沒有,他其實一直在流,那只是新增了個禍水流動方向,站在英法的角度,不正是以引水之名,行蓄水之事嗎?沒多大差別,你想保住商品領域,就要引水至其他領域,上面那位仁兄說的比你有道理多,誰會做最後的接盤俠呢?周小川作為央行行長,他在的維度是全局性宏觀性的,難道他真的是個白痴讓中央強行給他個副國級位置續命五年?還是陰謀論又盛行了?

十月九日補充內容

我上面只是拿金融領域舉個例子,房地產領域的內容很相似,什麼都寫出來我覺得沒必要,舉一反三的思考能力可以沒有,但是知乎上有些人理解能力相當落後,甚感悲哀。

十一月十二日補充

本人歡迎質疑交流,不歡迎撕逼,所以拿出點東西反駁我,我會很虛心的學習討論,反之犬狀怒吠之流,請自重。


貨幣蓄水池的意思不是在河上修一座大壩,一下子把河水留住。而是在一個游泳池子兩邊,各有一個進水管,一個出水管。當樓市利好,或者雖然不利好但比其他投資市場有更好的條件,進水的速度就大於出水的速度,大量的資金就存在這個水池內,其他市場的資金就減少了。正常情況下進水的速度和出水的速度一樣多,流動性就是正常,現在出去的水少了,流動性就降低了。樓市,股市,前十幾年溫州人來山西炒煤礦,前幾年炒房子,炒紅木都是這種情況。前幾年也有炒房子的,但都是局部地方房價上漲。因為都是民間地方上的資金,浙江,溫州啊,所以規模有限。這幾年隨著實體經濟的下滑,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資金從各行各業抽離,進入房地產的這個大池子,規模不同以往。

10.9更新

先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一個普通人貸款買房子,錢去了哪裡了呢? 開發商花了50萬蓋了一座房子,普通人買不起,貸款100萬買下房子,開發商得到了100萬,這100萬中有土地出讓金,有稅費,這一部分政府拿走了,有建安成本,這一部分重新回到社會,變成小老闆的利潤,工人的工資,有開發商的利潤,這一部分開發商拿來還貸款,日常運行,然後再拿出來開發下一塊土地。在這個循環中,買房人得到了房子,政府拿土地賣得的錢用於財政開支,參與建設的企業工人付出了勞動獲得了回報,開發商得到了利潤。並不是簡單的左手換右手。問題在於,當實體經濟欣欣向榮的時候,房地產市場內的資金處於正常水平,大家做實業能賺錢,做房地產也能賺錢,資金流動處於合理範圍。但當實業蕭條,全球經濟遇冷,到處都不賺錢的時候,資本就會到處尋找價值窪地。原本踏踏實實幹實業的都去買地皮修房子,地皮價格上漲,房價上漲,有利可圖,進一步循環。到這一步後,其他行業的資金就源源不斷的被吸入房地產這個水池,所以說房地產是個大蓄水池。

第二個問題,你說的問題其實是貧富差距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目前的利益分配製度。目前我國是市場經濟,資本滾雪球的速度遠遠大於普通人正常工作,所以造成貧富差距加大。並不是掌舵集團不希望民眾有錢,形成橄欖型社會,而是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普通人只能緩慢的積累財富,貧富差距還是會進一步加大。提高人均收入不能靠國家給每個人按人頭髮錢,而是要依靠產業的發展,轉型。

第三,錢在富人手中是沒有效率的嗎?並不是,如果現在實業繁榮,富人可以把手中的錢投資辦廠,創造更多工作崗位,增加了內需,看起來很好。但如果實業不好,房產有利可圖,他把錢拿來炒房,普通人買房花的錢更多了,消費的少了,內需萎縮,經濟下滑。但是富人賺錢了,雖然很殘酷,但事實就是這樣。

第四,有本事的真正的達官貴人正在通過上市公司的海外併購大量買入海外的資產,避免國內經濟的影響,還在國內炒房的並不能算是真的貴人。他們只是在吃市場紅利,而有的人可以影響政策的制定。參考最近萬達在海外的投資,併購。外匯管制只是針對普通人的,對於真正有錢的人來說,有一萬種方式把自己手裡的人民幣換成美元。


就是吸引著資金在這個領域不願意離開


我完全不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贊最高票回答.....

最高票回答確實解釋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性的東西, 解釋的也沒錯....但是最後導出的結論就讓人無語了....

我們來回答這麼幾個問題:

1.錢從哪裡來?

2.錢去了哪裡?

3.錢進了蓄水池是什麼意思?

4.為什麼要這麼玩?

最高票的回答沒有解釋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說對了一半, 但是完全沒有告訴提問者第三個問題的答案

下面的回答模型很簡單, 但是能把理說清...實際當然沒這麼簡單,要複雜的多

1.錢是從央行來的,而不是個人存款賬戶, 所以最高票回答中的a b c d的例子, a的10萬哪裡來的?難道是a創造的?

2.那麼央行超發了貨幣(央行超發貨幣基本不通過印鈔, 而是增加信貸. 比如降准1%就可以做到大量創造貨幣)的錢到底去了哪裡呢? 當然是變成了貸款給了商業銀行,然後商業銀行貸款給了其他人, 不管是企業還是消費者. 假設你是消費買房, 那麼錢就又回了開發商那裡, 開發商存到銀行,又可以貸款, 由於準備金的存在, 這個等比數列的過程是有限的.

3.再來解釋蓄水池到底怎麼玩. 比如央行創造了10萬, 貸款給個人買了個房,開發商存在銀行, 這個時候因為準備金(假設10%), 銀行能再貸款9萬出來, 然後又有人買了個房,循環這個過程, 這一點和最高票的解釋沒問題. 一直到最後這筆錢所剩無幾, 比如最後還剩下的存款3.4867萬元, 這個時候這筆錢可能因為不夠所以就被用到別的地方了, 那麼樓市就蓄住了61.2579萬元.(別問我這個數字怎麼來的, 等比數列求和你要是不知道我就沒轍了)

那麼這60多萬元錢呢?答案是需要還貸的人通過30年慢慢把這60萬給還起來. 所以蓄水池實際上不是說把錢鎖在蓄水池裡, 而是一下子蓄住60萬, 然後通過30年慢慢把這60萬流出來.股市其實也是類似的道理, 也有相應的"貸款"讓你去買股票.

4.現在來回答第4個問題, 幹嘛要這麼玩? 因為這60萬會被記在今年的GDP增長里. 你的經濟增長了. 但是其實你是透支了未來.

所以樓主的問題其實很簡單, 如果沒有信貸, 自然也沒有蓄水池這個概念, 除非有人拿著錢放在家裡鎖著不用, 否者怎麼蓄?但是只要你把錢放在了銀行, 這筆錢就流入了別的地方. 所以蓄水池這個概念請務必記住, 除了水之外, 還有時間, 蓄水池下面是有一個水龍頭在放水的

信貸的增加包含在GDP里這個早就已經是全世界的玩法了.不過中國有辦法讓錢不流入實體經濟而是流入蓄水池, 所以你感受不到通貨膨脹.所以中國能比其他國家超發更多的貨幣

多餘的錢流向哪裡, 哪裡的價格就會上漲, 反之亦然, 哪裡的價格上漲, 那一定是有多餘的錢流向了那個地方

那中國的錢流向了哪裡?不用我多說了吧,央行現在大概頭都是大的, 他多想控制錢往哪個方向流啊!可惜錢不長眼, 全流到了不該流的地方

只不過很多人沒能參與到這場遊戲里去, 所以超發的貨幣沒能分到羹


作者:高師傅搞事情啊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貨幣大量寬鬆,市場上貨幣過多引起物價上漲,但是政府不想物價上漲以至於引發民眾不滿於是乎動用了兩個蓄水池:一是股市;二是樓市。兩市蓄住了超發的貨幣以至於1:股市瘋長然後崩盤;2:樓市價格居高不下。

蓄水池理論是否正確呢,爭論挺多。我們來試試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建立一個很原始的社會,貨幣是貝殼,總量100個,人口只有10人,人民的消費主要是食物,次要消費是衣物。

這個時候很容易就知道人均貨幣是10貝殼/人。再假設每人消耗食物是每天1個單位。產出則由7個人負責:他們負責不同的食物,有的打獵,有的捕魚,有的農耕。設定他們的總產出為10個單位的食物。剩餘3人負責零工和製作衣物等。這個時候假設這個社會的貨幣和商品流通處於穩態的:每人每天消耗掉1個單位的食物,剩餘生存需要由剩下3人負責,每個人用10個貝殼作為自己的貨幣,根據自己的需求消費,然後根據自己的貢獻又賺取貝殼,一天結束後回到他們手裡的又是10個貝殼。

我們的社會初步形成了。這個時候我們來放水:這個社會的領導一生令下,我又造了10個貝殼,我要向你們消費,他於是在某一天就花費了20個貝殼購買力2個人生存需要的物質,這個時候10個人就會有一個人買不到自己需要的物品而過上挨餓的一天 或者 所有人都只換到了比之前少一點的所需品。這個時候市場上的貨幣就變成了110個貝殼。第二天,大家都調整了商品的價格。物價平均的上漲了,生活又回到了穩態。

例子初步形成了,那麼我們進一步靠近這個所謂的蓄水池理論吧:10個人之中有一個是打獵的,他的肉是最受歡迎的產品。這個時候所有人經過前一天的痛苦經歷(吃得少挨餓了)於是就在幹完活之後第一個衝到打獵的家裡買肉吃。這裡定義「肉」是大家偏好的產品。那麼當所有人來哄搶這個產品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答案很明顯了:肉的價格上漲高於其他商品的價格上漲:每人本來花費2個貝殼買肉,現在花費3個貝殼買肉。所以超發的貝殼被肉的漲價給消耗掉了,每人每天還是消費11個貝殼,但是賣肉的人賺取的貝殼比別人多了,那麼賣肉商人就有2個選則:1.消費;2.儲蓄。如果他選擇「1」,那麼他每天都花費比別人多的貝殼,於是他每天享受到的物質也就比別人多。如果他選擇"2",那麼當他的存款達到10個貝殼的時候,貨幣又回復了均衡,消費也回到了和之前一樣的水平。

所以將肉兌換成房產,邏輯大致出來了:蓄水池並不是蓄水,而是「被人們認為優質的商品或者資產在貨幣超發引起通脹時需求上漲而引起的價格上漲,這樣的價格上漲某種程度上有利於穩定其它商品的物價。

還有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推論:「一些房地產是中國公認的優質資產。」;「股市的快牛和閃崩說明了大多數資金在股市裡都是中短期的套利而非長線看好。」

=====================================================================

比較簡單的想法,簡陋的模型,現實情況肯定複雜的多。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房價貨幣資產


在學CFA正好碰到這個問題,當時也想了下總覺得蓄水池理論不對,但是貌似針對中國市場效果卻蠻好的。

直到最近才想明白,蓄水池理論是有效的,只是解釋不對。

根據MV=PQ,高房價鎖住的不是MV而是P。

PQ是所有產品乘以價格的和,可以寫成sum(p*q)

如果MV保持不變的話,如果房價跌下來了,而社會上的產品量q不變的話,那麼必然需要其他價格上升才能保證等式兩邊平衡。

用通俗語言來說的話就是,高額的房價為國內經濟的貨幣流轉量貢獻了巨大的比重,如果其房產價格下降,只有其他商品價格上漲或者總量增加才能使等式配平,考慮到社會上商品的量不可能短期內得到增加,所以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其他商品價格上漲。

其實根據這個結論可以再推一步房價如果崩潰了會造成的後果。 如果房價崩潰了,社會物價上漲,根據供需曲線可以得知必然會促進其他產品的生產,但是這部分產量並不是社會真正需求的量,再考慮到出口乏力,內需不足等問題,房價崩潰會造成其他領域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


推薦閱讀:

如何搜集金融類數據?
金融學入門適合看什麼書,準備考frm。?
為什麼流通中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負債?
聽 Andrew Ang 教授上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金融學 | 房地產 | 經濟學 | 股票市場 | 中國房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