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慘淡的經濟形勢,銀行難逃罪責,各位覺得呢?一個金融人的良心拷問,想離開了

本人金融民工一枚,從業至今10年,深圳招行四年,後回老家,同樣在銀行客戶經理,也是全國股份制銀行前三。從業十年間,經歷了07年的瘋狂,08年的恐慌,09年的迷茫,以及現在的無奈!生活的需求和良心的拷問讓我身心俱疲! 原因無二,銀行已然成為政府資本吸血的幫凶和工具,而我又是這一個機器最前沿的匕首。

提出這個問題,只是想讓自己明白每天做的事情的意義,所以我想把自己的觀察,感受,想法與各位簡單聊聊,當然城市地域不同,很多情況也不一樣。如果大家都覺得沒有意義,我會決然得離開這個行業。

先說人,大城市銀行的基層人員一般通過校園招聘和熟人介紹社會招聘等,普遍人員年輕,而我目前這樣的中小城市的股份制銀行人員管理層大多是原來四大行跳槽而來,年紀大多40加,所以整個的風格就是非常實用主義又急功近利,大多關注眼前利益,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做大不做小,做快不做慢,這也引出了我想說的第二個地方

再說業務,做大不做小,就是說,只做大企業,不做小企業,而所謂大企業,有兩塊,一個是鋼鐵,建築,房地產,船舶,煤炭等企業,再經歷了前幾年瘋狂的放貸後,這些行業如今沒有一個不是過剩行業,另一個就是政府下面各種融資平台,非金融行業的人可能不清楚這裡的規模有多大,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這裡一個中等縣城,年財政收入70億,目前各種平台融資近800億元,按照8的年利率,每年財政收入不足以支付利息! 怎麼做到的呢?銀行基本是只要土地抵押,或者財政局擔保的,政府平台要多少貸款做多少! 這僅僅是一個縣城! 放到全國,大家可以計算一下! 為何如此,很簡單,計算成本,銀行同樣做一筆貸款,一單政府業務億元起步,一單中小企業200萬起步,而且政府短期不會出風險,因為財政兜底,而中小企業平均逾期概率接近百分之三,所以實用主義的銀行選擇顯而易見。做快不做慢,大家都知道一個行業發展需要時間去積累,但銀行只做短期目標,什麼對考核有益就做什麼,永遠做的都是眼前事,畢竟領導三年一個任期。

再說點感受,還是接著上面說,因為有一群急功近利的人,所以銀行大部分都是急功近利的業務,導致的結果是,百分之80以上的銀行信貸資金充實到政府中去,而這部分錢目前大多固化成了固定資產,包括土地,房產,路橋等等,同時還要考慮其中的流失給到各個環節的蛀蟲。所以,大家感覺,每年人行都在發行鈔票,資金面越來越多,但手上的錢越來越不夠花,實體企業發現流通的錢越來越少!核心問題就在這裡,錢如流水,銀行是資金中樞,當銀行把錢都給了政府,成了固化的固定資產,旁邊嗷嗷待哺的實體企業能喝到多少奶水?再加上,銀行給予客戶隨意的壓貸,抽貸,中小企業沒有辦法只能藉助民間借款。

所以,我真心覺得,如今行業瘋狂過剩,創新乏力,民間借貸頻繁,到底是銀行在政府的春藥下的無恥!這個和體制有點關係,和人關係大點,和目前銀行股東背景有點關係。

最後說說我自己,父親算是一個小企業主,我理工出身,懷抱著想做點事的夢想踏進了銀行,才發現銀行內部的信貸黑暗,以及社會誠信的喪失!每每看到父親以及做實業的企業主們,我真心覺得國家的福利應該屬於他們,而不是每年萬億利潤的銀行。

手機輸入實在太累,言之不盡,多多指正,最後還是想看看大家怎麼想?目前慘淡的經濟形勢銀行應該負有多大的責任? 過著抽貸,壓貸,關注位置而不關心中小企業死活的工作,我做下去還有意義嗎?或者就繼續當一個麻木的金融民工?生活亦或是精神?求答案


銀行在實體經濟中的角色比較複雜,有時像天使,有時像惡魔,有時推波助瀾,有時又落進下石。

銀行最喜歡資金密集型行業,而不是資金需求量小的小微企業。打個比方,一方是一戶5000萬元的一筆貸款,一方是是500戶10萬的貸款,銀行選擇的話,通常會選前者。因為大企業相對來不光運營成本低,而且風險還小。前者只需要看好一戶就可以了,後者需要管好500戶;大企業一般來說違約成本比較高,信用度肯定要比小客戶要好。所以一家銀行想在管理水平有限的情況下迅速做大,通常會選擇資金密集型行業。而資金密集型行業又是哪些行業?就是今天我們面對的這些產能過剩行業: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造船、平板玻璃,外加一個房地產,非常6+1的格局。那些資金需求量不大的服務行業、小型加工製造業,銀行做起來十分困難,成本高、利潤低、風險大。成本高是因為操作成本太高,做小額貸款需要大量有良好職業操守、有極高風險識別能力的經辦人員,銀行需要考慮人力成本和自身的管理能力。高成本是否可以通過高利潤來覆蓋?不容易,因為銀監會出台了「七不準」,不準以貸轉存、不準存貸掛鉤、不準以貸收費、不準浮利分費、不準借貸搭售、不準一浮到頂、不準轉嫁成本,這樣銀行就更沒有積極性了。風險大是因為小微企業調查起來比大企業更困難,信息更不透明,連個會計也沒有,外面究竟欠了多少個人借款也很給摸清楚。所以,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誰都不好解決。都說銀行傍大款、累大戶,嫌貧愛富,這不是沒有原因的。針對小微企業的金融也叫「普惠金融」,從全世界一般情況來說,小微企業享受不了金融的恩澤。

再說一說現在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行業形成產能過剩,銀行業今天的這些爛攤子是怎麼形成的?這話得從經濟繁榮期說起。在經濟繁榮的時候,周期性表現非常好,利潤要遠遠超過其他行業的利潤。按照庄吉集團鄭元忠的說法,在2005年左右的時候,造一條船的利潤抵得上一個服裝產業園的利潤。庄吉集團因為造船行業身陷債務泥沼,於2015年宣告破產。食品飲料行業巨頭娃哈哈,也忍不住在2012年搞起了房地產,時隔兩年便草草收場。這些周期性行業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規模效應,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利潤越高。建一幢樓也是這麼多手續,建100幢樓也是這麼多手續,越是大開發商,拿地成本越低、建設成本越低,買房人也越信任。出於利潤的考慮,企業會在這個時期拚命地借錢、拚命地擴張。

作為企業來說,如果說別人拚命擴張,那我保守一點、穩健一點行不行?不行,前面有競爭對手逼著,後面有政府趕著。周期性行業都有規模壁壘,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才有利潤,規模小了前期的投入都是沉沒成本。別人一款年銷量20萬台的車賣10萬元,你的銷量不足1萬,也賣10萬元,怎麼和人家去PK?別人的生產規模提升達到了10萬噸,成本降了1000元,你的產能還是5萬噸,成本比別人高不少,所以不上產能也會被市場淘汰。在行業競爭中,政府也參與。政府一般會「抓大放小」,產量達不到一定規模的會被淘汰,或者是通過行業許可(環評、安評)擋在門外,「小化工」「小煤窯」幾乎就是罪惡的代名詞。規模小的企業為了避免被淘汰必須做大,先拼規模同說效益,做大了才有做強的基礎,於是拚命融資擴張。結果產業政策導致企業出現逆向選擇,產能越淘汰越大。「淘汰落後產能」在經濟繁榮的時候喊的越凶,到了現在倒不用說了。鋼鐵行業最賺錢的2000年前後,淘汰的越凶,「鐵本事件」就是發生在那個時期;煤炭行業最賺錢的2009年,恰恰也是山西省出台煤炭整合政策的時間。

在經濟繁榮的時候,企業過度擴張,銀行也出於利潤考慮,過度授信。例如上海鋼貿行業,銀行所有的擔保手段都用了,存貨質押、擔保公司保證、市場管理方保證、聯保,總之是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企業放大金融槓桿。那銀行不會自身謹慎一些嗎?不行。用銀行人的一句話說就是:如果放貸,可能是三年五年之後死,如果不放,當時就死。銀行的考核制度在那裡擺著,當別人的市場份額在增長、當別的員工大把大把領著績效工資,無論是基層客戶經理,還是行長高管,誰都不可能坐得住。

在銀行的推波助瀾之下,泡沫越吹越大,終於有一天,泡沫撐不住了。因為產能擴張得太猛,出現開工不足、供過於求的情況。這些行業的產品大都是大宗商品、原材料,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手段主要是價格戰。你一噸賺100,我就一噸賺50,甚至寧可不賺錢以求保現金流。價格戰開打後行業效益就開始下滑了,有的出現行業性虧損,那些多元化投資、槓桿率過高、競爭優勢不明顯的一些企業率先扛不住掛掉了,第一波最不健康的企業先被淘汰。銀行一看形勢不妙,抓緊閃人,能抽的快抽回來,看誰跑得快,甚至吸引了踩踏。銀行的情緒接著從貪婪轉變成了恐懼,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可是企業己經把錢投到固定資產上了,建了高爐、上了裝置、買了煤礦,流動資金變成固定資產了,十個鍋五個蓋,沒有那麼多現金,瞬間資金壓力就大了。銀行在這個時候收貸就是上樑抽梯、落井下石。第二波不健康的企業就被抽貸抽死了,僅有的流動性被銀行收走了。

再到後來,銀行想撤己經撤不動了。首先是企業被政府看起來了,再好的企業抽貸也會被抽死。要不儲戶一起到銀行取錢你試試?其次企業也學會了和銀行談判,這些大企業的貸款不是一筆放的,往是是多筆,還一筆、放一筆,剩下的就還,要是有一筆不放,剩下的就不還了,大家乾脆同歸於盡。所以後來銀監會又出台文件,要求各家銀行一致行動,不得抽貸、停貸。這個時候,也只有銀監會能約束各家銀行,防止出現「囚徒困境」。

總之,銀行喜歡資金密集型行業,大部分資產集中於這些行業,資金密集型行業又是些周期性行業,所以銀行業也具有了周期性。經濟形勢好的時候,銀行能夠瓜分各個行業的利潤;經濟形勢差的時候,銀行也要分攤各個行業的損失。

遺憾的是,銀行前腳還沒有從這些授信過度的行業中拔出腿來,後腳又陷入了對非周期行業的過度授信。現在周期性行業產能過剩、效益不佳,非周期性的衣食住行又不想做,於是又一窩蜂地湧向政府融資平台、教育、醫療這些非周期行業。不必懷疑,銀行在這些行業身上會犯同樣的錯誤。「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加班狗說的很對,銀行不是搞慈善的也不是搞風投的。

銀行和一般的企業一樣,以賺取利潤為目的,賺不到錢了銀行就該關門了。

有可能在銀行賺取利潤的同時,解決了一些企業的問題,為企業起到潤滑的作用。

但也有可能銀行為了賺取利潤規避風險,直接或間接搞死一些企業。

企業垮了,或者經營的不好,這是誰的錯?能推給銀行嗎?

我見了太多已經死掉和將要死掉的企業,可以這麼說,他們各有取死之道,但都是自己作出來的

反正我是沒見過冤死的

那些小微企業看似可憐,其實可恨的更多。

真正的好項目是不愁融資的,資本會蜂擁而至。

只有那些真是讓人看不到希望或無知到可笑的項目才會四處求爺爺告奶奶的到處找錢,找不到就罵政府不公銀行勢利眼是劊子手。


作為曾經的銀行人,理解題主的疑惑或者說憤憤不平來自於何處,特別是處於微觀操作崗位中看多了種種行業不堪,還會進一步加劇這種印象。

問題在於,任何事物其實都是可遠觀不可褻玩,了解的越多,關注的負面因素越多,從而這山望著那山高。其實呢,天下烏鴉一般黑,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問題,每家企業也是。基於個體經歷來控訴行業,是相當偏頗的。

作為一個大行業,受很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個體的混亂與整體的有序是可以並存的。可以看看《失控》裡面舉的蜂群的例子,追蹤單個蜜蜂的行為,是雜亂無語的,從群體的角度來看,就會展現出另外一面。所以,評價銀行業,還是要先跳出行業,跳出來後就會發現,原來關注的那些問題或者說固疾並不會對整體產生任何影響。

銀行業作為經濟體資金融通的中介,仍然是無可替代的,資金融通的效果也是大致通暢的。經濟體之所以會出問題,主要還是經濟周期的影響,而為何會有周期?哲學層面,任何事物的發展演變均有周期。行業層面,各行業都有自己的原罪。比如房地產,很多人控訴房價暴漲時也曾歸罪於開發商,現在大家也慢慢發現,問題真不是這樣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最後,不會存在這樣的行業,本質邪惡卻又能在陽光下存在。

以上。


1、題主的父親是做實業的企業家,題主有退路,辭職可以繼承父業。

2、銀行貸款自始至終是為正常經營的企業加註潤滑油的作用,不是風投也不是慈善,所以註定了不會投向創業公司和經營狀況不正常的小微企業。現在產業在轉型,國家在去產能,很多行業抓住機會整合,大魚吃小魚,國企收購有競爭力的私企,留下的都是競爭力較弱的私企。這些很多都在行業政策「退出」類,更造成融資難。

3、從近年來國務院的文件來看,政府是引導鼓勵銀行資金流入小微企業,支持實體,我所在的四大行已經在實施,從上至下鼓勵做小做短做快。然而小微餘額仍然少的可憐。因為三四線城市又不是產業集群地,小微競爭力太弱,風險太大,這個相信你也懂。做個政府背景項目貸億起步,吃很多年,風險小,和做小微貸百萬起,吃一年,風險大,換你你會做哪個?

4、題主當地或許會有銀行會偏好或者說擅長做小微,十幾萬幾十萬的貸,手續簡單流程快,你若真心支持小微,就該跳槽到這裡。畢竟不能認同這家銀行的經營理念,工作起來會很痛苦。


銀行的角色只是出納員。


個人認為在現在L型的經濟環境下,央行去年多次降息實際上對真正的實體及小微企業的幫助一般,最大的受益人是政府融資平台、大型國企及上市公司等。題主說的這個情況是國內銀行界的普遍現象。實際上人行,銀監及各級政府都在大力宣導支持小微。但是各家銀行的信貸規模也符合28體系的,即20的大企業,政府融資平台佔據了80以上的貸款。

借貸實際上是資金(人民幣、美元、黃金等)的出借,價格就是利率,而價格的確定主要是根據風險、期限及同期該幣種無風險收益率決定的。通常來說同一企業抵押類貸款利率小於保證類貸款小於信用貸款利率。一年利率低於三年低於五年。

在現在的中國信用體系下,國有企業基準利率銀行也得擠著送禮放;小微企業擠破頭借不到銀行一毛錢。

究其原因,一是小微企業特別是從事製造業的小微企業,實際上做了一年不被壓賬欠錢的前提下,利潤率一般也不會高過12,在被別人欠下錢,利潤就更低了,甚至可能虧損。那麼銀行到底該不該借錢給你?考慮到小微企業貸款傾向於單戶小規模、廣撒網的投放策略,利率低了,考慮到小微企業較高的壞賬率,低利率根本就覆蓋不了可能產生的不良。利率高了,小微企業的利潤根本不足以覆蓋上述利率,銀行也怕被拖死。從小微企業的角度出發,很多小微企業實際上是無法拿出抵押物來支持銀行抵押貸款所需要的抵押物的。

後面再更新。


各位說的我也挺能贊同的,銀行不是慈善,銀行需要生存,銀行需要做做性價比更高的事情,比如政府或者房地產。其實我想探討的是,

其一,風險和收益的真實反應是否偏離,也就是說,政府或者房地產風險低,收益高,中小企業風險高,收益低,這貌似是一個事實,然而如果考慮系統風險,其實我覺得真的未必,我還在收集數據,相信數據可能會有一些說服力,此前做小微企業比較多的是招行和民生,目測小微整體壞賬率低於大企業,如果考慮到以後政府項目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我想,風險收益比二者孰高孰低很難講,需要數據。

其二,經濟形勢慘淡,當然會有很多原因,這很正常,但根本我以為是資金流動性太差,就像大家都有很多車,但在高速公路堵著,那麼整個交通效率就是低下的,也就是我所說的大部分資金被固化到了固定資產,被配置到了資金使用效率較差的政府手中,因此出現了流動性差的問題,而這裡,銀行有一定的責任。

其三,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是否應該主要靠銀行,這裡先界定下客戶群,貸款額在100萬以下的我覺得銀行基本不可能操作,我接觸的小企業客戶大部分貸款平均餘額500萬,這部分企業算是一個起點有一定的規模,能發展起來就是一個不錯的公司,而有時如果資金面被銀行或者市場佔用了幾百萬資金,基本發展空間有限,或者面臨生存危機。現實的問題是,銀行信審,有些水平還可以,有些也就做了兩三年客戶經理,這樣的審貸官對企業或者行業了解的實在很膚淺,能看的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假報表和假數據,外加房產土地抵押或者擔保單位擔保,這或許符合風險政策,我覺得這委實是懶政,不是說銀行不對,只是希望你做得更好。

最後,大家都是同行的,謝謝大家的關注,我對現狀沒有什麼不滿,挺好,只是想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謝謝


不會騎馬的,怪馬脾氣不好,也是醉了;更醉人的是,馬也說自己脾氣不好,想去做溫順的騾子。

銀行只是個出納,總經理糊塗,出納能怎麼樣?

客戶經理這幾年,你凈琢磨了啥?


雖然在銀行工作,題主屁股還是坐在小企業主這邊的。立場自然在小企業主這邊。要是題主父親入股了家銀行,就不那麼想了。


關心一個行業不是關心你無聊的內心,那玩意街邊30塊的麵攤就能滿足到,主要是看能撈回多少信息,畢竟自己家又不是善堂,知乎也不缺地命海心,知道了沒辦法才是歷史常態。如果你能放棄所謂這種無聊的幻想,你的家人會很開心。 如果你想做點什麼,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和階級,找到缺乏自己信息的地方,提供出儘可能不對稱的信息,試圖說服他人專攻的某種利益,賠不收費,賺則分成。資本逐利從羊吃人那時候就開始了,好好工作,就醬。


首先全球經濟都不好,中國這樣也沒什麼可罵的,現在各國都是比誰更爛。銀行只是執行政府政策而已。

但是,做生意的事後講良心 這和婊子立牌坊沒區別,賺錢賺到手軟的時候一個個悶聲發大財,現在經濟不好了講良心,天亮了,雨停了,有些人又覺得自己在道德高地上了。現在講的良心,也不過是銀行內的打工仔,精神資產階級或者小資產階級在經濟下行時期講的基於本身立場的良心。用歷史教科書的話來說,就是革命性和反動性並存,經濟下行講所謂良心,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和客戶尤其是貸款困難的中小企業綁在一起,但是一旦經濟好轉,他們自然會貸款給高利潤客戶,那自然是大企業了。這些都是由他們的立場和客觀條件決定的。

講良心?說的好聽,倒不如自己去做幾單中小企業貸款。


企業本來就是賺錢的,銀行更是用錢賺錢,而銀行的錢其實就是「信用」,他的信用是無限的

這種東西目前是無解的,因為銀行信用基本可以無限擴張,因為銀行背後是五星紅旗,五星紅旗的背後是現役200多萬軍人和在線8000萬黨員,信用額度從這裡來。

要破這種局只有幾種情況

1.成為世界霸主,跟美國佬一樣到處印廢紙別人還愛用,愛收藏。

2.犧牲一代人,讓他們成為國家前進的炮灰

3.極大的壓榨老年人的剩餘價值

4.科技有巨大革新,比如時間拉伸,空間縮放,外星移民什麼的

5.列強戰爭且中國不參戰

意淫就到這啦


馬上離職的對公客戶經理只想說一句,他媽的十個項目就給批一個,這比例老子真心伺候不了。上市公司都看不上,非得他媽的國企央企或者子公司,活該銀行挨罵!

利益相關,CMBC


小微要是不搞假報表,不騙貸,我當然願意做


世界世道世風

人心人意人情

不惑不解不堪

自信自心自新


慘淡的經濟形勢怎麼就成了銀行的罪責?銀行是參與經濟活動的一份子,也是經濟下行的受害者,如今銀行業的巨額不良就是表現之一。至於其它的,就是國有體制下市場化經營的表現。


銀行只是執行者


不看以後持續發展,只要爭第一,大領導發話,任務就一層層壓,最後的結果就是唯業績論,管你什麼以後,以後誰還知道在不在這裡做了!只要完成,只看這個月這個季度,今年有沒有完成!一直都這樣,前面殺雞取卵,後面的人收拾爛攤子~


作為同樣的金融人,我想說,不是銀行的錯,是體制問題,銀行也是受到體制所限制的,在中國什麼都是受到體制限制的,包括民營企業。

整個體制都是做回報率高,攻擊性,回報快的行業,比如房地產,金融,而不是回報慢,沒有太多利潤的製造業,因為這樣可以讓各個地方政府的統計數據好看些,官員政績好看些,從而使他們撈取了政治資本。

所以,中國經濟到此,不能歸咎於銀行,而要看各個地方政府體制問題。

即使你離開銀行,各大行業也是會受到體制影響,擺脫不了的現實,這就是中國國情,推薦你看看吳曉波先生的《大敗局2》,你就會明白我說的,也不會輕易去辭職了。很多東西是無奈之舉,改變不了現實你就得接受現實,體制和地方政府利益永遠高於老百姓利益。


銀行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嚴格來說銀行目前的經營模式根本就不適合做小企業的業務,微企業那就更不合適也不應該去做。

如果樓主真的有心提供普惠金融,可以先去深入研究下阿里小貸、京東金融等供應鏈金融類的模式,這些通過流水和系統經營收集數據來做風險定價的模式可能更適合樓主。


推薦閱讀:

銀行新員工想學習信貸和貿易融資,都有哪些書值得推薦?
信用卡一直拖欠會有什麼後果?
對於昨天宜信平安為搶客戶大打出手,最終一死兩傷的事情你怎麼看?
上海清算所這家公司怎麼樣?
為什麼大部分的銀行都沒有對外開放的廁所?

TAG:銀行 | 銀行貸款 | 銀行業務 | 銀行系統 | 銀行客戶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