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不聽話,早一些送去幼兒園,能否鍛煉她的自理能力?

孩子兩歲半,看到身邊很有幼兒園開始開設了小小班,接受 3 歲以下的寶寶,值得試試嗎?


女票教過小小班,她說基本上小小班的一個個都是天天在神遊哈哈。 特別好玩,你根本不知道他們想什麼,大一點中班大班的就活潑多了。 而且小小班孩子有一點也特別好玩,一個孩子哭了其他孩子喜歡跟著一起哭,這真的沒有道理可講。至於你這個問題說實話,都是這樣的,在家一個個都是小祖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兩代人都寵著。你現在不培養他一定的獨立能力其實蠻不好的,我女票去過官二代幼兒園實習也去過民辦幼兒園實習。官二代幼兒園就是小朋友自己來盛飯自己吃,吃完了自己打掃。民辦的幼兒園都是老師喂到手上。我女票說家庭教育太關鍵了,送到差幼兒園的家長沒有培養孩子獨立的意識,你在學校教他自己吃飯自己喝水,回家爸媽就給毀了。所以培養獨立意識還是早一點好⊙ω⊙


聽不聽話和自理能力完全是兩回事。

有自理能力也可以不聽你的話。

有時候越有自理能力越不聽你的話。

我還見過留學生做了家長之後覺得國外幼兒園把孩子教得太獨立太不聽話最後送回國內養的慘劇呢。

覺得孩子不聽話,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首先回答題主問題:兩歲半的孩子可以上幼兒園。

會不會培養孩子良好自理能力: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請這位媽媽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1、孩子是否非常黏媽媽?會不會在離開媽媽後一直哭鬧?甚至是媽媽反覆解釋自己去做什麼、什麼時候會回來之後還是如此?

2、孩子能否意識到自己如廁的需求?有沒有徹底戒掉尿布?會不會自己擦屁股?

3、孩子是否可以用杯子喝水、用勺子和手吃飯?

如果問題1的答案是「否/偶爾」,2、3的答案是「是/大部分時候是」。那麼恭喜你,你的孩子已經完全可以去上幼兒園了。

如果答案相反,也不用灰心。可以推遲半年到一年的入學時間來開始訓練孩子的如廁習慣和進食習慣。

可能你會問難道這些幼兒園不會教嗎?其實是會的。只是我作為一個幼兒園老師,強烈建議你在家裡完成這兩項訓練。

1、家裡的環境私密、熟悉、放鬆,可以減輕孩子在嘗試失敗時的心理壓力。

比如,小朋友如果在學校里尿褲子/尿床,通常會引起老師和其他同學的注意,而老師在幫忙換洗時難免會碰觸到小朋友的私密部位,有些小朋友會對此產生抗拒,從而因為焦慮而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有需求也不敢提出來,造成更加頻繁的失禁。

2、幼兒園的用餐時間是固定的,而剛剛開始練習自己吃飯喝水的小朋友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吃完一餐。在家裡,媽媽可以用逐漸縮短用餐時間的辦法來幫助小朋友養成好的進食習慣。另外家裡沒有那麼多干擾因素,小朋友可以更好得集中注意力在進食上。

另外關於你所說的「孩子不聽話,去上了幼兒園就聽話了」,我也想多說幾句。

幼兒園老師都有方法來訓練小朋友遵守規則、聽從指揮,也就是「聽話」,但是這只是在學校這個特定環境里。小孩子大概在1-2周內就會意識到「學校」和「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處事規則。所以並不是送到幼兒園就萬事大吉,作為父母也要反思自己家庭教育的方式,雙管齊下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我並非幼兒教育科班出身,我的專業是和教學法有關的。我所有的班級管理技巧和家校合作技巧全部來自於實踐。所以我不能拿出很多專業文獻來佐證我的觀點,但是我手上有大量實際案例,可以分享幾個給題主,題主可以看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情況。

1、家裡大人太過溺愛從而導致孩子不服管教。

「閱娃無數」的幼兒園老師完全可以搞定這一類型的小朋友,但是往往也是這一類型的小朋友最先認識到如何「看人下菜碟」。在學校是乖寶寶,回家變成小霸王。

應對方法:說起管教,就是既要「管」,又要「教」。不能管而不教,也不能教而不管。為什麼要管?因為小孩子天生並不知道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什麼話是可以說的;他們更不會知道什麼事情是有益的而什麼是有害的。幼兒的行為往往是遵從自己的慾望,而非體現社會性。父母和家人是幼兒接觸的第一批「別人」,幼兒是在和父母家人的相處中慢慢學會管理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來使之適應周圍環境和社會。因此,家長要配合老師,把在學校學到的禮儀習慣(比如使用禮貌用語,不打人不罵人,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情緒而非哭鬧等)、生活技能(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東西掉了自己撿,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手洗臉刷牙等)帶回家,讓孩子不分場合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主能力。從而避免「一出校門就換人」的情況。

2、家人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不聞不問。

說實話,很多家長並不重視早期教育,認為幼兒園就是替他們看孩子的地方。殊不知教育猶如建築,地基雖然深埋地底無人得見,但沒有基礎何來上層?因為父母的漠不關心,時間久了,自然孩子越來越不把父母放在眼裡,也不會聽從父母的要求。我班裡一個小孩子的家長忙於生意,每天都是來去匆匆,把孩子放下就走,從來不和老師交流,家長會也常常缺席。畢業那一天,這對家長竟然抱怨說他們的孩子不認識字母、不會數數。直到我拿出來這位小朋友的習作給他們看,他們非常驚訝:「她都會寫自己的名字了?在家裡叫她寫字她從來不寫啊!」得不到讚揚和鼓勵,就算是孩子也會失去動力呀。

應對方法:至少每周一次,和老師詢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本周學了什麼東西。如果是負責任的幼兒園和老師,通常會主動和你探討孩子的情況。所以請不要一副事不關己的表情,或者滿滿不耐煩的態度。老師只能陪伴孩子一時,跟隨孩子大半生的人還是父母自己。

3、孩子對於幼兒園的環境適應非常好,非常喜歡來幼兒園,反而父母感覺到寂寞。

這種情況多發生於獨生子女、媽媽又是全職主婦的家庭。從新生兒到幼兒,媽媽和孩子幾乎是每天24小時待在一起。上學帶來的分離,不僅孩子需要適應,媽媽也需要適應突然無事可做的情況。有的孩子適應能力強,很快就可以和老師同學混熟,有的媽媽反而會感覺失落,好像孩子不再需要自己了一樣。有的媽媽會選擇回家後加倍縱容孩子,甚至可以把孩子帶離群體,例如頻繁請假、不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等等。長此以往,孩子會意識到自己「似乎與眾不同」,不尊重家長,對家長的話充耳不聞。

應對方法:剛剛開始上學時可以和老師商量是否可以從半天開始,媽媽和孩子都可以用1-2周的時間來適應分離。全職媽媽也可以利用孩子不在家的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做兼職、在幼兒園做義工。健康的親子關係會使整個家庭受益。上幼兒園只是開始,孩子總會有羽翼豐滿離開父母的一天。


其實,這就是傳說中滴「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無論男孩女孩,都有這個必經階段,不再乖巧聽話,轉而和你各種做對。

該怎麼解決呢?

幫孩子發展語言

2歲多的寶寶,同時也處在語言敏感期,但鑒於辭彙量不足,他往往思維走在嘴前面。有想法卻不會表達,一急眼可不就光說不!不!不!了。

父母要多跟寶寶交流,教他說話的同時,也認真傾聽他的表達。孩子感覺到你的尊重,自然不容易起急,會說的詞多了,當然也不會只說NO了。

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感

當寶寶積累了一定辭彙量,父母就要教他將辭彙與對應的情感聯繫起來。比如:

食物好吃,玩得開心,就要用高興、喜歡、舒服這類詞語來表達。

被搶玩具,沒實現願望,要用生氣、不高興、不舒服這類詞語來表達。

要告訴寶寶,心裡想什麼要勇敢的說出來,而不是用扔東西、打人這種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

讓孩子做選擇題

既然寶寶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想要自己的事自個拿主意,與其生硬的命令他,還不如聰明的讓他做選擇題。

你是想先看繪本還是先聽音樂?你想現在睡覺還是十分鐘以後睡?等等這樣的,既給他權利又不無原則的依附…麻麻們自己領會哈。

和孩子玩「定規矩」遊戲

凡事有商有量,不拿大人的威嚴來強迫孩子,也不無原則的妥協。

既然這時候的寶寶對秩序很敏感,那就用「規矩」來說話,反正誰說話不算數,誰是小狗~哈哈!

比如看動畫片的事,提前商量好就看15分鐘,取得孩子的認可後,家長也要嚴格執行。這樣都不是小狗啦~皆大歡喜!

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寶寶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如大人,正在做件開心的事如果被打斷,肯定用會哭鬧錶示不滿。

比如寶寶在公園玩得正嗨,你不能突然就對他說要回家,至少提前30分鐘開始,不斷提醒他我們一會兒要走了。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孩子自然就不會耍賴。

允許適當發泄情緒

畢竟只是個2歲多的小東西,就算再懂事,有時難免還是想哭鬧一會兒,這沒毛病啊,男人哭吧都不是罪了,更別提幾歲小娃~

我們不希望孩子無理取鬧,可喜怒哀樂是人的正常情感,他想抒發,我們一定要理解。

可以對寶寶說:媽媽知道你心情不好,可以哭一會兒,平靜了咱們再聊好不好?

耍點「心機」說反話

孩子喜歡跟你對著干?這太好了~家長可以盡情滴說反話了,嘎嘎!

孩子不愛吃菜,你就故意對他說,寶寶啊,媽媽知道你最不愛吃菜,正好,全給媽媽啦!

以前我跟米粒就用過這套,當時他小眼一瞪:我要吃,我要吃,不給媽媽吃…雖然偶「心碎」一地,嘿嘿,騙他吃菜的目的達到啦~哇卡卡。

尊重孩子的意見

有了自我意識的寶寶,對自己穿衣打扮,吃飯,玩樂都有了小想法。你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擺弄「布娃娃」似的,啥都直接替他做主。

今天想穿哪件衣服?想吃什麼?想去哪兒玩?都可以先問問寶寶,充分尊重他的意見。無論大人或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情緒都會更加舒服,平和。

不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

如果孩子有不願意「分享」,或大聲說「不」的行為,就算家長生氣,如果跟前有別人,也絕不要當人面大聲批評孩子。

寶寶有了自我意識,有了物權意識這都是好事,他的「不合理」行為,只是因為沒學會正確表達。

當外人直接責罵,會很傷害他的自尊心,激起更強烈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很可能孩子真就變成你口中的自私鬼,煩人精了。

利用榜樣的力量

孩子幼小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他會明白任何是非好壞,家長的言傳身教功不可沒,榜樣的力量也絕不能忽視。

帶孩子讀一些情緒管理的繪本,和他一起看相關的動畫片,當那些主角成為小人兒心中的榜樣,不用你多說,他也會很積極的有樣學樣。

因為人,都有想變得更好的意願,無論是2,3十歲的你,或是2歲多的他。榜樣,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力量!


孩子所謂「不聽話」,如果是由於過於活潑好動,早去幼兒園可能有助於學會規則。

如果是由於缺乏安全感(表現為黏人、一不滿意就發脾氣),那會適得其反,分離焦慮會加重安全感不足。


2歲,Terrible Two,是小寶寶自我意識萌發,寶寶開始第一次叛逆期出現,他能分清我,我的,我要,我不要啦,小小的人兒要自己做主啦。。。

老人們也有一個說法,小孩子長到差不多桌子高的時候最討嫌,不就是說的Terrible Two么

所以啊,你家寶寶不聽話是正常的

舉個栗子,快秋風起給他穿長衣長褲,他非要穿背心

寶媽:這裡兩套秋衣你要穿哪一套?

再舉個栗子,

寶寶:我要買這個玩具

寶媽:(本來不打算買),我只有××錢哦,如果買了玩具等一下去吃奶昔就只點媽媽吃的,寶寶沒得吃哦

吃奶昔中…

寶寶:媽媽我也要

寶媽:你自己選的啊,要玩具沒奶昔吃,你下次自己想清楚再選啊

寶寶哭鬧不肯時不能妥協

看懂沒?盡量在可控的範圍內讓寶寶發揮自主權利,教會他如何做選擇,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什麼?你要把寶寶這麼重要的階段推給幼兒園?還是不要吧


不聽話不等於沒有自理能力。

同樣,聽話也不代表有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需要家長在把小朋友送到幼兒園之前在家裡訓練的,而不應該指望幼兒在其他地方得到在家裡應得的訓練。你會指望別人教你的孩子喊爸爸媽媽嗎?那麼為什麼要指望幼兒園培養你的孩子有自理能力?

還有,不要把你的孩子當作試驗品,什麼叫值得嘗試?

家長把你作為父母的工作做好,再去操心幼兒園教育的事吧!


孩子不是小狗,不是送去讓別人訓練一下就乖了,即便去了幼兒園,他也不是就會變得所謂乖,而你對乖的定義是什麼呢?鍛煉自理能力就會乖嗎?

教育是先有家庭教育才有學校教育的,學校教育存在的意義也從來不是取代家庭教育,而是輔助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一生的成長中是佔據著主要地位的,而你的孩子才兩歲多,你就想讓學校教育來替代你的家庭教育,這樣的想法很危險,不難想像,如果你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那麼將來你會一次又一次推卸自己的教育責任,最終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

那麼孩子不乖怎麼辦呢?你要清楚乖的要求到底是什麼,聽話安靜就是乖,就是好嗎?用一個乖字就來定義孩子嗎?你得清楚孩子的每個具體問題是什麼,去找導致問題的原因,再去對症下藥解決問題,總之送去幼兒園小小班絕對不是一個好辦法,甚至是一個爛辦法,因為這是你在逃避屬於自己的責任的辦法。


題主描述我沒看懂,什麼叫做孩子不聽話?

兩歲孩子要求他怎麼聽話?

聽話的具體標準是什麼?

如果是忙不過來,看護人需要一定的時間處理自己的事情,送寶寶去幼兒園裡玩一會兒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如果是想幼兒園取代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孩子還是得自己教。

另外我很贊同一句話:孩子的缺點都是身邊大人缺點的折射。


我覺得自己特別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我家女兒6個多月上的幼兒園。

自理不錯。特別活潑。 但也很粘我們。平時不上學就掛在我們身邊。

講真,休完產假丟給老人帶vs專業幼教+幼兒園+一堆小孩,我覺得後者靠譜多了。

說我不負責任的我就呵呵了,除非你生完就不工作全職了否則有啥資格說我,丟給老人就負責了。笑話。


孩子的不聽話,是他們在探索世界,難道幾歲的孩子要完全遵守成人世界的規則嗎?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階段性發展的,網上都有幾歲時可做什麼行為的對照表格,三歲孩子是不太可能有什麼自理能力可言。我記得女兒當時自己換衣服都很費勁,但是五歲以後就非常熟練了。你要求三歲孩子自理,那根本就是揠苗助長。再說過早送幼兒園,有人說很好,孩子不會像大點兒以後再送那麼反抗。得了吧,那隻不過是孩子太小,沒辦法表達自己的情緒,看起來就是貌似很適應而已(其實是說不出來)。總之,我看這些都是有點兒出離憤怒,是什麼讓家長焦慮三歲孩子的自理能力問題?這種問題難道成立(或正常)嗎?孩子小時候乖,不過是大人為了養育省事的借口罷了,送幼兒園也是省去自己培養孩子生活能力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很麻煩。明明是家長懶,卻賴孩子,並且推給幼兒園。我們難道不能允許孩子就像個孩子一樣自然長大嗎?


問這種問題的題主都是一個意思:孩子聽話就好,我才不管他別的怎樣。我對他那麼好!什麼?孩子會焦慮?什麼孩子缺愛?什麼?什麼?扯淡!他不聽話!

這邏輯跟那些送孩子去楊永信哪裡送死的家長都是一個邏輯,「不聽話」電一下就好。「不聽話」送學校去讓老師管教就好。「不聽話」就是罪大惡極。

如果做父母的自己都不能全心全意教養孩子,沒有任何血緣親情的人就能管教好嗎?

你們才是父母,其他都只是「教育機構」而已。

請儘力認真的愛你的孩子,所有的壞習慣背後都是對父母愛的渴望

以上


幼兒園教師,只是家長在養育孩子方面的一位專業合作夥伴,而不是保姆!

孩子在家不聽話,寄希望於幼兒園。只會有兩種結果:一、孩子稍微養成習慣----這都是我家孩子長大了,懂事了。

二、孩子習慣沒養成----幼兒園不行,老師不行,沒教好。

總結:家長不行。

誰的問題,誰解決。自己的責任不要指望別人彌補。


擼袖子必須答。先說結論,不贊成。題主,你這種想法有問題哦,我們分條說。

1.有的幼兒園是會開設小小班,也稱托班,不過呢,正規幼兒園的托班一般是親子班,半天入園,入園這半天還需要有家長一直陪著進行集體活動。目的在於給有需求的孩子和家長提前適應幼兒園的機會,但不是家長完全放手。

2.自理能力的培養大部分得益於家庭而非教育機構。家長要一點一滴不厭其煩地跟孩子交流,樹立規則,絕不是把孩子脫離於家庭就完成了哦,如果是這樣的話,教育史上著名的狼孩豈不是應該是自理能力最高的人。請審視這是不是家長自我懶惰或者說苦於無策找的借口。

3.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是連續的「秩序期」和「叛逆期」的迴環往複,兩者不斷地交替進行,2.5歲正處於其中一個叛逆期,所以會出現你口中的「不聽話」,不聽話源於幼兒自我意識的覺醒,人的一生就是在這種不斷地叛逆中獲得個體成人以後的完全獨立。所以要培養優秀的孩子,一定要審慎而又善待她的「叛逆期」哦。這個態度是非常重要前提,在此前提下,我們建議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有一個很核心的原則--「溫和而堅定」,也就是用規則約束,但不要以權威打壓。確立一些基本性的原則(注意這個原則是共同空間內所有人都必須遵守,而不僅僅限於孩子),例如,不能看電視超過多久,小孩子要這樣,大人也要這樣,不要以成人身份找借口,做不到,懲罰也是一視同仁的。在確立的原則之外,給孩子該有的自由。題主表現出來的很嚴重的一點,也是中國家長很普遍的評判標準「不聽話」,是成人本位的一面之詞,在這種評判面前,幼兒沒有發言權,這種評判不利於個體自我的發展。

4.非常非常非常關鍵的一點,任何階段,無論幼兒園還是高中,不要把孩子的教育責任轉嫁給學校,小學及其以後階段的教育,其主要目標在於知識獲得。幼兒園階段雖然有保育和教育,但半數以上的教育責任(包括學習品質和社會性養成),應該而且只能在家長手中。

祝好


考察下幼兒園,設置合適的話兩歲半和三歲上沒大區別。我家倆娃都是一歲半左右開始的,兩歲半的時候都是幼兒園裡的「老兵」了。總的來說上幼兒園的孩子會比在家帶的同齡小朋友潑辣,自理能力強。但是聽不聽話,特別是聽不聽爸媽的話可就不一定了。父母權威還是得父母自己建立。


兩歲半是不聽話的年紀,是孩子第一個叛逆期,我建議家長不要偷懶,好好陪著孩子度過這個年齡段,我女兒也是兩歲到三歲脾氣特別大,到三歲就好多了。這才兩歲你就想甩鍋,送幼兒園省事,到十二歲怎麼辦?送到楊叫獸那兒點擊去?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首先,我有兩個兒子,其次我家兒子在家也不聽話。我就是那種看了很多美式幼兒教育書籍卻還在大吼大叫天天萌生180次意念要揍孩子的家長。

看了很多回答,都在說不聽話和自理是兩回事,還有嘲諷題主的。

我想說,你們大概都是沒有過孩子的,你們不能理解題主的心情。

孩子是一種什麼生物呢?就是他臨睡前想吃糖了,你蹲下來很正經滴告訴他,寶貝我們已經刷過牙了,再吃糖會傷害到牙齒哦,牙齒疼了就會很久很久不能吃糖,媽媽上床給你講故事好不好…………此處略去500字。小傢伙臉一變,在床上蹦噠,嘴裡始終一句,我要吃糖,我要吃糖,媽媽我要吃糖。頗有今天不沾糖就別想睡覺的意思。而娘親此時的心理是,這是我親生的娃么?怎麼好說歹說不聽呢?太欠揍了。

所以,孩子鬧起來鬧心得很。

所以,題主的意思大概就是,每天喂個飯都要追半天,會不會送幼兒園看到別的小朋友都能好好自己吃飯他也就學會了,不要餵了?會不會孩子上幼兒園就能願意溝通聽道理了?我看隔壁家小孩上了幼兒園學會自己吃飯尿尿穿脫衣服了呢,會不會孩子上幼兒園就能省心一些?

幼兒園的確是一個可以鍛煉孩子自理能力培養孩子紀律意識的場所。但是你要想說送到幼兒園就能願意跟你講道理,聽話,自己按時好好吃飯什麼的,很嚴肅地告訴你,不能,不能,不能!

如果喂飯習慣了,就算在幼兒園學會了頓頓自己吃,在家他也會說媽媽喂,甚至不吃,餵了也不好好吃。

家是安全感最強的地方,所以也是孩子完全表現天性的地方。嗯,他們的天性就是隨心所欲。嗯,想跟你講道理的時候你的道理就是有效的,不想聽你瞎bb的時候,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嗯?我這樣叫搗蛋嗎?這個搗蛋還蠻有趣的,搗蛋,搗蛋,搗蛋!

不要覺得誰家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變更乖了,那也許是因為人家又長大了一歲。兩歲的孩子和三歲的孩子是完全不一樣的。


首先謝謝邀請,第一次被邀請,很榮幸!

針對這個問題,首先,兩歲多的孩子在家不聽話,這個描述就很……其次,家長指望兩歲多的孩子「聽話」。那這個聽話如何界定?

其實早點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意識都是必要的,但首先是要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及保證每天都有定量的高質量親子陪伴的基礎上。那兩歲多的孩子,不太建議全日制的幼兒園或托班形式,比較建議,可以先從親子早教開始著手,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先試著去融入小集體,一開始爸爸媽媽帶著引導著去和小朋友交往相處,慢慢的父母弱化存在,讓孩子去自主與他人交往,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慢慢的他就能夠適應親子分離,再去進行較長時間的親子分離。

當然,孩子成功的親子分離了,上了幼兒園了,前期也一定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情感。關心他在幼兒園的感覺感受,並表達對孩子的愛和對孩子獨立的讚許。

嗯!以上!


呵呵,我家娃本來挺憨厚的,幾乎每天戶外,不會強求大人買東西,也不搶人玩具,摔倒也不哭。(缺點是不叫人,動手能力差)

9月1日他初進幼兒園到昨天,我猜是模仿學習到別的小朋友的手段了,發現『原來可以這樣?』『我們還有這些人權?』。現在這三點問題都嚴重顯現,順便還學會了罵人(所幸不是粗話髒話)。快一年不尿床,這二十幾天(在家)尿了三次。

另外,有個小朋友咳嗽咽喉疼未痊癒就來上學,兩天後(前天)我家寶回家也開始偶爾咳嗽,越來越嚴重,今天準備請假看病。

好處是吃飯速度加快,早上不能睡懶覺。

T_T對我而言,因為老師相對最不重視他,拍N多照片算上當背景他出鏡率也小於5%,目前憂鬱中。

還有,有些小朋友會不願去幼兒園,會嚴重哭鬧或裝作哭鬧,我家孩子雖然傻乎乎不哭,但有些孩子是會哭的。


孩子3歲之前要不要入托,這個問題我們幾個海外媽媽一直在討論。

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我們得到的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三歲之前最好還是由主要看護人照看寶寶——一對一的看護方式是最理想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主要看護人是媽媽。親密的母嬰關係對寶寶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寶寶需要和這個主要看護人在大多數時間裡在一起,有良好的互動,寶寶的需求最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滿足,寶寶能和該看護人建立起信任的關係對寶寶的心理發展非常重要。

日托的一對多的看護方式並不是最理想的選擇,最好等到寶寶三歲之後心智和自理能力較為成熟、對主要看護人的精神依賴不再那麼強烈後再考慮送托。

如果家長想給呆在家的寶寶多創造社交機會,可以一周兩次帶寶寶參加一些社區、圖書館組織的兒童活動,或給寶寶尋找一兩個固定玩伴。而對那些不得不送寶寶入托的家長,最好能在和寶寶相處的有限時間裡和寶寶多多互動,增加親子時間的質量。

這麼說有點抽象,跟大家分享我們一個做日托媽媽的朋友的故事吧:

她帶的一個三歲女孩。這個孩子原本在託兒所寄託,後來父母決定轉給她。來的第一天她發現小女孩每每吃飯和玩耍的時段都是用搶的,搶完就跑然後躲在角落自己吃自己玩。她被震驚到了。這就是過早進託兒所體驗「弱肉強食」環境的弊端。

家長每一次的決定都可能是一個對寶寶影響深遠的指引,對於早教等問題,很多時候還應慎重,切莫跟風。

寶寶的獨特性和創造力以及未來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慢慢發掘的。我希望我的孩子活得精彩活的個性活得健康活出自我,而不願她成為批量生產中的其中一個機器人。

  • 不過如果因為雙方工作的原因,有的父母不得不去工作而送去全托的,我覺得也不要因此太焦慮覺得自己沒有盡責,做你們認為該做的。

畢竟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那麼多選擇的自由。下班後、周末都可以和孩子有高質量的相處時間,這才是關鍵的。

沒有絕對的對錯,做出了選擇就去做好就是了,工作開開心心去,下班專心陪孩子,不要選擇了又瞻前顧後導致兩邊都做不好,不是更浪費時間精力嗎? 愛孩子的表現不是由一堆無效的時間(孩子在旁邊父母自顧玩手機看電視打牌等)堆砌起來的才是愛,而是你每一次蹲下身專註的看他們、陪他們說話玩耍。

要知道,早教不早教其實真的要看每個家庭具體情況:

  • 經濟原因,要麼選擇好的可以信得過教育機構,相對的經費就高;要麼父母帶,就要自己不斷的與時俱進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斷自我修行和學習才能給孩子優良的家庭教育;

  • 環境原因,以前的社會環境孩子很多都是一群一起玩,在群玩中學會與人互動,交流。今天,獨生子女成為主流,加之城市化發展,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孩子從小缺玩伴,尤其是缺同頻、同層次、高品質玩伴。我送Livia每周去兩個早晨和其它小朋友玩也是這個原因,因為我家這邊玩伴實在太少了。

最後,希望每個父母不要太功利太目的性的去教育孩子,保護好他們的童真和探索的好奇心,能放手就放手。也不要以自身的感受或者為了自己方便而過多干涉孩子的成長,比如怕臟不好收拾就不讓孩子自主進食,不讓孩子玩沙土,不讓孩子和動物接觸玩耍(非危險動物),一個勁的跟孩子說:這個臟,那個危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碰…不斷的以我們自身的認知去限制他們童趣的探索,讓孩子從此變得膽小不敢嘗試都躲在大人的背後,覺得這個世界都是危險的。衣服髒了換洗就好,小磕小碰了吃一暫長一智,而孩子的心智健康發展不能重來。

——

如果你想看到我們幾個海外媽媽對這個問題的完整討論,點這裡:

海外媽咪圓桌會 | 三歲前,寶寶入不入托?

歡迎到海外媽咪聊育兒的微信公號上找我們聊天和提問~(微信:海外媽咪聊育兒

這是我和20多個國家的海外媽媽組成的育兒聯盟,我們每周二四六在上面分享海外的育兒經驗,並解答你們的各種問題。:)


推薦閱讀:

身為蒙氏教師如何向家長介紹蒙特梭利教學的好處?
如何看待守望先鋒贊優先點給奶媽肉盾的情況?
國內幼兒園設計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理想的幼兒園是怎樣的?

TAG:兒童教育 | 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