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使用某地方言(或某國語音)會改變人的嗓音嗎?
感覺各地到了一定年齡的人說話音色有一定差別。我感覺是每個地方方言的發音習慣造成的。比如北京人較為尖銳,我老家那邊很粗,男女都一樣。有人有同感嗎?
會的,比如英語。
大家可以去聽一聽ABC們的中文,比如王力宏、李玟是相對渾厚的。美國男生很講究丹田發聲,非常低沉,我同學的解釋是這種聲音顯得成熟。女生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說:趙小蘭和華春瑩,兩個人年齡不會差太多,但是發音就差了很多。趙小蘭女士的中文在她上《開講啦》里有表現,華姐可以隨便搜到。
同樣是中文,我們發音不太會可以往下、往後,甚至受到日本台灣的影響,還會可以把發音靠前:嗲。
我在美國上過日語課,歐美同學的問題主要是發音太靠後,聽起來沒有日本人說的那種輕快感。想像一下周迅說日語的感覺或者楊洪基老師說日語:嗯,和動漫差太遠吧。
中文發音,除非是學美聲的,一般人不會特別在意丹田和用氣,說英文時間長了特別是用美國人發音時間長了,確實會影響說話用氣的習慣。
泰語的感覺超級明顯啊,男的說話都很尖細。
我帶過的語言進修(留學生)班級里曾經有一位台灣裔法國女孩。她講法語的時候和說普通話的時候嗓音明顯有區別,她自己也承認這一點。
會,你仔細觀察,葡萄牙語,這裡沒巴西人事兒啊,由於葡葡的語言特點,你聽葡萄牙女人說話,聲音都會很低沉,真的,你們優酷上可以聽一段兒女人播報的葡葡的新聞
謝邀。可能會。就如同你說的,我也覺得上海人說話聲音普遍比北京人低沉。
我個人沒有改變。我覺得自己講普通話和講方言用的完全是兩個聲道,講外語的時候用的是普通話那個,只是兩個聲道都不怎麼好聽
會。
先講漢語:
我是廣東話母語使用者,在學習普通話,發現我講粵語聲音會更像英語時靠後。有時交流,即使說廣東話時,明顯能聽到北方人講話都會更靠前。有一些中國西南地區來的人,他們似乎用鼻腔發聲。下面是英語(圖侵刪):
中國夥伴有沒有曾經覺得英音比美音更易於聽?一個留學生朋友如此告知我。這可能是因為英音(倫敦)發音位置靠前,似漢語的情況。而北美英語里,加拿大英語可能有比美國英語慢緩,也許更易聽。總體來說,英語比漢語要發音位置靠後。
舉例一個華裔Sam Tsui,如果你認為他是一半白人不算,那麼還有台裔美國人歌手Jason Chen(節省錢),他的聲音聽起來就十分北美。
這就是為什麼人已經在一個語言環境下居住很久,就算在另一個環境中沉浸了很久,還是帶有一定口音——肌肉群的形成,使聲帶一震動便會帶動肌肉向既往已習慣了的共鳴位置去運動。會
英語說的時間長了自己的中文語言習慣會大規模的被英語反噬,但是這題題干強調是語音(嗓音),所以這次我們只說嗓音…
說話時的聲音會越來越小
&> 使用前:人聲鼎沸&> 使用後:輕聲細語說話語速會變的超快
&> 使用前:妙語連珠&> 使用後:meow-yulien-ju(英語讀法音節會粘一起
&> 使用前:字 正 腔 圓
&> 使用後:zì-rèniányüán(漢語拼音嗓音略低了一點點,雖然能改過來
&> 使用前:蘿莉/正太&> 使用後:熟女/大叔漢語拼音的h音的顫抖幅度越來越小
鼻音很重(n、m、ng)、音節結尾會很明顯
bo po men ke te → b p m k t (結尾母音消失
jin jing → kin king (部分辭彙
zh → jsi zi er … → s z r …r(帶顫音) → r(沒顫音)語氣詞的使用大規模增加別人說成都人說話嗲我不服nan
會,晉語區的同學說話一股濃重的鼻音,我還以為是慢性鼻炎
會。
說英文的時候是女權鬥士和sex educator,普通話是普通青年,日文是晨間劇女主,粵語是師奶。我覺得倒不是改變,而只是形成了在需要使用某種語言的當地的大家普遍的共鳴習慣。如果有意識地調整是可以有不同的聲音效果的。舉個例子,北方人普遍覺得南方人無論說普通話還是說當地方言都是軟綿綿的,其實這並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而是當地人習慣使用的共鳴方式和發聲位置的問題。換句話說,只要有意識地調整發聲,東北口音也可以聽起來像腎虛,吳語也可以聽起來很雄壯。
每天都會用到中日英三種語言。感覺講英語的時候發音最低,日語的音調最高,漢語的話看心情。
有同感。武漢話講起來比較粗魯,普通話就溫柔些。我以前有個女同學,她生活中也說普通話,但她哥生活中講的就是武漢話,
不會。不會。不會!
嗓音和語言沒有關係。嗓音變化(不是唱歌那種)是生理結構和它的生長變化導致的。喉嚨是人的發音器官,聲帶振動發聲的音高,和振動頻率以及聲帶質量和結構有關。兒童的嗓音很細很清脆,而運動員尤其是高大類型比如籃球排球運動員(兩米類型)往往聲音很粗厚。姚明、王治郅、還有科比都是粗嗓子。人越高大粗壯,往往發音器官越大,包括氣管、口腔空間都大,這樣加上聲帶健碩,振動發聲就會渾厚。那麼相反的一類就是天生的「小嗓子」,往往聲音尖細。當然嗓子結構和體型沒有必然聯繫,受「嗓子眼」、口腔和氣管的影響,小個子也可以有個厚嗓子。但是多數時候,成年女性的嗓音總是比成年男性尖細。
打噴嚏,笑,哭,只要聲帶振動了,就是嗓音。這些聲音是不會因為我們學了英語就改變的。
但為什麼會有學了某些語言嗓音會變化的錯覺呢?
因為不同語言的母音和輔音組合差異,造成了不同語言的聲音特徵差異。比如粵語,「香港」 的「香」字,發音時舌尖是不會碰到雙齒的,雙唇收攏半閉(請指正),發h。而普通話的「香」字,舌尖幾乎抵在下齒齦,唇是張開的,發x。這樣普通話的「香」字口型舌位變化的差別在粵語和普通話中很普遍,粵語發音的輔音更加靠後(舌頭往後),而普通話則靠前。靠後的音多了,這門語言聽起來就渾厚。
英文沒有類似漢語拼音「雞七西」這樣的輔音,這些齒音,舌位靠前,雙唇還要橫向張開。還有「阿波冊的」,舌位都靠前。英文唇齒音比如/f/ /v/ 舌頭都躲在後面,英文十二母音中八個舌位靠後。所以聽起來好像英文比漢語普通話更加渾厚。
有的語言因為有小舌音,聽起來更有特點。比如德語的生硬。還有的聽起來像含著熱土豆,比如丹麥語。法語則因為含有大量的鼻音而聽起來柔和綿軟。這些都是語言本身的語音特徵決定的,和嗓音無關。
除了語音,語調也會影響語言的聲音特徵。漢語普通話四聲,tune language。文字組合的語調也會讓語言聽起來與眾不同。比如泰語「薩瓦底卡~」(拖長)和「好奔卡~)這類特徵也會讓我們誤以為這門語言很軟。
這種不同語言的感覺是相對的,德國人聽法國人可能覺得太軟了,法國人聽英國人可能覺得太尖了,英國人聽德國人可能覺得太刻板了,德國人聽西班牙人覺得太大舌頭了,而美國人聽中國人都覺得我們在噴子彈:嗖..嗖嗖嗖..嗖嗖!齒音多。
所以,回到方言的語音差別,吳語、粵語、滿語基本分屬不同的語言,不能簡單歸為方言。各地有豐富的語音語調變化,但這些特徵沒有被記錄和廣泛傳播。如果覺得北京話聽起來尖細,那麼就是你的方言在語音語氣語調和北京方言存在區別,而主要體現在上面幾種。比如北京方言說「好多人」的「好」字,語調上很多人不發三聲,而是一聲(請指正)。再比如母音和輔音區別,陝北地區方言:「陝北」能說成「蛇北」。這些語言都有自己的語音特徵,為了模仿,必須改變原來語言的發音習慣,適應新的語音和語調,就是舌頭在口腔里要找到新的發音位置,摸清語音語調。這樣就造成了「嗓音變化了」的錯覺。跟義大利人舌吻一次,你就會體會到什麼叫語言改變身體結構了,當然前提是你得攻
想聽故事?
我(我同學)是在巴黎的上學的學生,認識了一個非常熱情的學文科義大利妹子,義大利人嘛,說個法語一不留神就能把R發成大舌音,他們的舌頭從小彈到大,一點點氣流就能帶起來。那個舌頭軟得不得了。結果跟那個義大利妹子在一起了,一步步發展,有一次一起出去吃晚飯,送她回去的時候在一條陰暗的小路上,把她壁咚了,然後上嘴了。既然在法國那試一下法式的吧,然後舌頭就頂開了她的門牙,徑直搗入,沒想到她的舌頭真的是沒有一點反抗,柔軟無力得癱倒在口腔里,任人(舌)擺布,時不時還配合著發出喘息...重申一遍,真的不是我,是我的某一個數學超級牛逼的同學。人不帥,但很壯實,勾搭到一個學LEA的義大利妹子,然後那天滿臉寫著我很牛逼,屁顛屁顛得朝我撒了一把狗糧看到有不少圍繞低沉爭辯的。低沉這件事無非就是濁音的影響。英語算一般的,斯拉夫那些會完全把普通話的清不送氣發成濁的。至於上海(以賅吳語區)有濁音但很尖,確實,新派上海話尤其是小姑娘的,那叫一個「浮」,完全沒有他們父母的渾厚沈濁。可以參考「上海話爲何會有痞味」(不會加鏈接,問題大概是這樣)原因也很簡單,母語教學的缺失及使用的限制,濁音基本功不紮實,要清不清,要濁不濁,像是變聲期想唱海豚音的小男孩。
粵語聲音比較低沉,長期說粵語的人說話聲調都不會很高,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
PS:根據知友 @卜曉明 的補充,粵語調值具有如下特點特點,三個平調,三個揚調,而且揚調幅度都不大。普通話陽平調跨三度,上聲調是拐彎的,去聲調從5跌到1,所以聽起來大起大落。感謝科普!絕對會,現在大家都反映我講英文帶韓國口音,講韓語帶日語口音,講日語帶本地口音,講國語帶不明口音??
會,前提是要在聲帶發育完成前。
同粗,我們那從屬於贛語語系,發音靠後,聲音粗。鮮明的對比就是上海,蘇州那邊講吳語的發音普遍細。
我們本地人講普通話聲音就不粗了,可能跟發的音有關推薦閱讀:
※鄉音很重,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如何學習普通話發音?
※如何看待新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
※自己怎樣練習才能改正大舌頭?
※如何練成播音員水平的普通話?
※播音腔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