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7月15日吉利博瑞品質直播間:中、日兩大車系B級車標杆同台對拆?


關於怎麼看暫時不說。先說說這麼做的後果:廣本要求代理公司,全天24小時監測,一旦有對雅閣不利的新聞要及時上報,並要求代理公司告知所有自媒體聯盟最好不要參與此報道。這可坑了公關公司那幫姑娘們了!


當年雷克薩斯初出茅廬之時選擇了去北美踢館,在展廳的滾輪式馬力機上飈到200+KM/H的同時,在引擎蓋上架了一座香檳塔,可謂技驚四座,據說把即將換代的賓士S級活生生的憋得回爐重製,可謂一戰成名

另附當時廠家的電視廣告 還原了當時場景

雷克薩斯LS400 1989年廣告

國產車進步有目共睹,博瑞的實際產品力也可圈可點,但是就踢館的逼格來說,國產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使不夠瀟洒,但這已經是目前國產車能夠擺出的最拉轟的pose了

期待國產的C級車甚至D級車能獲得市場認可的那一天


愛車的諾諾是該次拆車直播的拆車場地+技術支持+技術主持供應商,時隔這麼久, @吳越大王 來了一個詐屍答,回想起來那段經歷,我也有了新的理解,挖墳搶答一篇,先說核心想法:這是有儀式意義的品牌公關行為!

熟悉的場景諸如此類↓

人們很奇怪,總是喜歡追求有儀式感的東西,刻意去把一件當下稀鬆平常的事情賦予特殊的意義。

這是為什麼呢?或許所有個體或著集體都免不了「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樣的起點和終點。

那麼,在當下,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去標記出自己閃光的時刻,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不光是為了自我的銘記,同時,也是為了向世人們宣告,從那一刻起,他將衝破舊殼獲得嶄新的面貌

剃頭禮、成人禮、花甲宴、追悼會、成立儀式、慶功會、散夥飯、公司年會,都一樣,都是為了劃分出一個人、一件事物、一個公司的不同階段。

————————————————分割線————————————————————

OK!那麼有什麼階段?

按照吉利自己的劃分,分成了1.0、2.0、3.0(不知道他們自己內部還有沒有1.4、2.6、3.2的細分*^__^*)

1.0:就是把車造出來能跑了,能賣了。不管是「學習」也好,「借鑒」也好,或者依葫蘆畫瓢也好,開山創業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輛汽車,上萬個零件,研究明白再生產出來,對於一家民營企業來說,背後都是血與淚的付出。

可以說,2004年生產的豪情各方面都顯得毛糙,車身比例也很奇怪,多虧趕上了中國乘用車市場的紅利期,是賣方市場,吉利在時代浪潮下生存了下來。

3萬塊錢能買到一輛能跑的汽車!這曾給多少消費者帶去了生活的憧憬,想必,曾經的每一位豪情車主,也都會用獨特的方式紀念自己的嶄新生活。

2.0:追求有序的正向開發流程,製造可靠的產品,以性價比為賣點,爭奪二三線市場。

但在品牌運作上,我猜吉利和當時的奇瑞汽車一樣,都被諮詢公司帶進了誤區,「多生孩子好打架」這句話是我2010年在奇瑞實踐的時候多次聽到的戰略思想。

當時整個中國汽車行業充滿了「彎道超車」的幻想,強勁的行業勢頭下,相信吉利也沒少走彎路,但也有幸沉澱了不少拳頭產品。

2009年的吉利,主力車型帝豪EC7已經擁有了非常原創的設計,在內外飾上可以體現出品質感,在機械層面做到更好的可靠性。

在行駛品質上和人體工學上,雖然有些積累不足,但作為10萬以下能買到的A級車,依然很有價格競爭力。

3.0:不僅要造質量可靠的車,還要造精品車。換作誰,內心都不願意永久去叼食合資品牌不屑光顧的低端市場,自主品牌從來都沒有丟掉搶佔中高端市場的野心。道理大家都明白,光有野心是不夠的,有實力才能有話語權。

2015年,博瑞上市,開啟吉利的3.0時代,從市場表現和各方面口碑總結下來,這款車在產品定位上悄然刺進了合資品牌B級車的市場。相信,吉利對這款產品的定位是具有這樣的野心和慾望的,在得到初步的市場認可後,勢必要再高歌猛進。

於是,在2016年的7月15日,策划了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拆車直播。就像一場成人禮,通過宣誓,告別不成熟的青春,宣告自己正式殺入了20W級別的家用轎車市場。

所以說,這是一場精心策劃製作的品牌儀式。

更讓人敬畏的是,這還不僅僅是場儀式,從甲方出動的兵種(這些並不是皮尺部)和規模來看,這還是一次進軍4.0的前期偵測行動。

隨手翻了吉利2016年業績表,請問,那些依靠「拿來主義」混吃等死的合資品牌,你們怕不怕?


是營銷不假,畢竟是用C級車的配置碾壓B級車的乞丐版。但是從直播看到的,至少吳佩和顏宇鵬也沒有太過偏袒,解讀還是還是有道理的。

總體來說可以把這場活動看作是具有消費者教育形式的活動,花同樣的錢,為啥自主品牌用料東西好,好在哪裡,大家都有個直接的觀感。同時一些細節布置、工程細節的考慮都有充分的展現,還是比較有意思的。

我還想強調一點,這次吉利發起對友商的直接衝擊是很有標誌意義的。車企的營銷太傳統了,傳統到我只能看到各個廠家說自己的好,絕不說別人的差,這有什麼意思嘛。就是要跳起來黑,下狠手,有娛樂效果,大家看起來才爽,這一點手機屆有趣多了。車企領導們總是謹小慎微,一點點冒險的事情都不敢做,然後永遠那麼無趣下去,永遠自說自話。

吉利現在就邁出了這一步,相信後續也會有品牌會這麼搞,就怕合資車企不接招。反正我覺得這是群眾喜聞樂見的。


整個事件引起的關注熱度絲毫不亞於吉利博瑞上市那會兒,但來自各方的聲音也褒貶不一,針對幾個熱議的問題,當時在場的我也說說自己的觀點。

焦點1:為什麼一言不合就拆車?

對博瑞這款車型,吉利寄予了厚望,雖然包括造型、配置、工藝等方面都得到了廣泛認可,但整體銷量依然沒有達到吉利的期望值。吉利的品牌溢價能力還是跟合資車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買中級車的消費者還是需要「面子」。如何提升品牌形象?除了歷時漫長的口碑積累外,把看得見的實惠和厚道扒出來給所有人看也許是個較為快速有效的方法。

雖然是第三方拆車,還是無法剪輯的同步直播,但吉利敢於做這件事,很顯然,他們對博瑞的「里子」也是自信滿滿,根本不怕被「扒光」。

焦點2:為什麼選日系車對標?

這個問題是爭議最多的,單獨拆可能就不會引來非議。從吉利的角度看,他們敢於找一台很成熟的日系車型對比,就是有信心在拆車過程中表現出比這台車更「厚道」。吉利的車型在早期基本都是逆向日系車型研發的,並一直把日系車作為標杆,如今才慢慢轉變為更多的正向研發。換做幾年前,如果讓吉利跟日系合資車做對比拆解,這無異於給自己揭短。

另外一方面,無論吉利此次找來其他品牌競品同台拆解是否妥當,但此舉也的確讓吉利背負不少壓力。最直接的體現是,在直播當天,說好的「中美日」三車中,美系車的缺席。

焦點3:為何請第三方機構進行拆解?

雖然這個對比拆解是吉利牽頭舉辦,但活動也強調了整個拆解工作是請到第三方的專業機構進行的。在整個過程中,除了開始拆解前的領導致辭,之後再沒有來自吉利的人員進行任何評價和講解。很顯然,吉利想要讓這場對比拆解盡量顯得中立和公平,也希望觀眾自己去對結果進行評判。

焦點4:拆車對比有沒有局限性?

當然有。通過拆車,我們能看到車輛的內部結構、材料運用、做工、供應商品牌等「隱藏信息」,但看不到和體會不到的依然很多。即便拆散所有零部件,並請來專業工程技術人員一一講解,我們看到的也只會是一個表象,主要體現在成本確實不低,用料很厚道。然而就算我們看清了底盤結構,也不能代表這個看似更厚道的結構就真的能帶來更棒的行駛品質。準確地說,這些「厚道」的個體拼湊到一起後的實際效果怎麼樣,耐用性如何,這些都是無法在靜止狀態或短時間內估量的,但這些往往才是對一台車的「品質」來說更重要的評判標準。

焦點5:拋開局限性,吉利此次拆車對比是全勝的結果嗎?

也未必。幾乎在每一個部分,博瑞都體現出不輸日系甚至更加厚道的用料和成本。比如更粗的防撞鋼樑、更厚的車門鉸鏈、更厚實的隔音棉、更多的超強度鋼板的運用等等。但即便是拋開我們在現場無法估量的實際駕駛感受等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兩台車的拆車進度,日系車明顯比博瑞快,這一方面體現了這台日系車結構設計更加合理,更方便拆卸和維修,同時也證明日系車裝配精度和工藝精度更高,博瑞有不少內飾件需要螺絲固定,這並不利於車身的輕量化,更不利於後期的維修。另外,日系車經過很多代的進化,對成本控制運用更加到位,有些部分看似「偷工減料」,但實際展現出來的使用效果反而更優化,這也是成熟汽車企業的實力體現。而吉利這麼「厚道」的用料也會有一個直接的弊端,那就是輕量化無法有一個較好的表現,從而直接影響車輛的動力和油耗表現。

焦點6:吉利通過此次拆車證明了什麼?下一步又是什麼?

從前,國產車的核心競爭力一直都是便宜,用買合資車的錢買一台自主品牌往往能選一台尺寸更大、配置更多的車,但是整個用料、工藝、成本卻也差距明顯,這個階段的自主品牌還談不上真正的「性價比」,充其量只是價格便宜,一分價錢一分貨。

如今,吉利證明了自己可以在成本投入上不輸合資車,甚至更加厚道,這已經是一個階段性的長足進步,這一點值得肯定。但是很多世界級廠商早就進入了下一階段,而吉利要進入這一階段,要做的事可能比之前更加困難,那就是將這些成本不低的東西通過更加合理的設計融合到一起,產生更加優化的品質,讓自主品牌汽車實際的駕駛感受、行駛品質、可靠性各個方面都達到甚至超過合資車,然後再更進一步優化成本控制,做到既對消費者謀福利同時自己也能賺到錢。以上,是一個更加艱巨而漫長的過程,但我相信吉利已經在路上。

最後我想說,吉利這次的作秀,其實還是抓住了不少消費者的心理,如果這樣的拆車放在日本肯定是愚蠢的行為,因為那裡的汽車市場成熟,消費者自己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也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車,就好比一些看起來厚道的東西,對功能性來說可有可無,只是增加了一定的豪華感,但是來帶的是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車身重量,這除了買車時候要掏更多錢外,油錢也是跟自己利益相關的,畢竟這個級別,家用市場才是大頭。


拆是沒有用的,拉去試驗場按照最變態的工況跑三個月看看。。。。順便問問大家各個整車廠有誰做耐久驗證的時候做方坑和耐腐蝕試驗的?


yyp在直播間原話:一個車好不好,不用拆,駕駛開開就知道,拆車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yyp實力拆台,最後yyp又說:這次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這裡的,yyp非常謙虛。

論拆車的話,吳佩和yyp都和夏冬差遠了,底盤哥夏冬才是懂拆車。

看樣子吳佩和yyp能來,吉利給了不少錢啊,他們兩人來純粹是托,撐撐場面,為直播間增加點人氣。

再說說雅閣躺著也中槍,為何要拿雅閣比,秀優越,肯定的是博瑞在用料方面,一些地方比雅閣強一些,但是組裝工藝,焊接工藝,裝配水平呢??要是一個車好不好看用料厚道的話,那麼汽車就成了組裝電腦,不用車廠自己買零件自己組裝就行,這個可能嗎?絕對不行,對於汽車這樣的綜合性非常高的產品,裝配水平,設計優化非常重要,什麼可靠性,安全性,車身結構,安全設計等等,都不是單單通過拆車去衡量的,最終的駕駛體驗,用車體驗,與拆車後看到的用料什麼的一定沒有完全對應的直接關係。用料好不等於成本高,不等於體驗好,還得看裝配工藝和車身設計還有最後綜合匹配的效果。你去把NBA每支球隊里最牛逼的球員找來組一個隊來打,效果也不一定是最厲害的,還得看匹配。

綜上,這次活動算是場作秀廣告,商家就是想盡辦法讓你掏腰包,這是商家的本質。

先不看這次直播活動,單看博瑞這款b級車,外觀,空間,配置,性價比,營造出的檔次水平這價位沒誰了,產品力吊打某些合資。博瑞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自主b級車,用自己的實力打破15W天花板。產品力如此高的車,為何銷量還是沒有大的突破?消費者向來對自主品牌不看好,第一是因為品牌影響力不如合資,第二是因為整車品質、返修率,確實目前這兩項超不過某些合資品牌。所以銷量達不到廠商預期(PS:雖然博瑞銷量在自主B級車裡算老大,已經很不錯,但還沒達到預期值,賣的比合資便宜,比合資厚道,銷量卻只是合資一個零頭,確實不服,也算是一種商家的貪婪吧)。

再來看看這次直播拆車活動,我以前從來沒見過這種活動,廠家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證明博瑞這車非常厚道,雅閣,蒙迪歐都比不過我們的博瑞。實際上反映了吉利博瑞懷才不遇的無奈,和對消費者蔑視自主品牌的不滿。非要扒光博瑞外殼,把用料都掏出來證明博瑞是個良心好車,有種對市場不服氣的怨氣。吉利的進步大家都是看在眼裡的,比某些自主品牌強多了,但是這次活動看出了吉利還是沉不下心來,急功近利,做法略顯幼稚。商人嘛,一切向錢看齊。


進口車也有爛車,國產車也有好車,不能依據血統一棍子打死。

好了,在表明上述基本立場後再發言,我覺得用對比是否用料足的方式來評價車的好壞,是糊弄傻子的。理由如下:

首先,用料足並不完全等同於可靠性高和耐久性好,我在這方面有過慘痛教訓。以前摩托羅拉的有些手機真是用料足啊,越級配置,但可靠性簡直讓人淚奔,隔三差五自動關機或自動重啟。從那以後我就樹立了人生理想:努力做到只買貴的不買性價比高的。

其次,在保證性能和可靠性不變甚至提升的前提下,用更少更便宜的原料代替用量多且價格貴的原料,恰恰是工業界技術進步的驅動力之一啊。在承載式車身誕生前,家用轎車很少有重量在兩噸以下的,而現在即使大型豪華車也很少有重量在兩噸以上的,也沒看誰大罵偷工減料啊。畢竟我們買的是可靠耐久的功能,而非一堆材料。


下次別同台對拆了,還是不夠火爆刺激。

不如來個博瑞與雅閣正面對撞,沒錯兩台車分別以64km/h的速度40%偏置硬肛。同樣請吳佩和YYP,車就讓他倆開,看他倆怎麼搶車哇咔咔咔咔咔~


的確吉利在往正確的方向在走,但通過拆車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差距,人家成熟的造車工藝在設計用料上達到的是精準二字,而我們還處於不知極限的堆料階段,輕量化這種話題更是根本沒法談了,如果去找台邁銳寶XL來比一比估計那小拇指都能抬起的機蓋要被黑出翔了,堆料最後的結果就是造成博瑞較高的油耗和孱弱的動力。

如果大家有真的仔細看直播的話應該能看出來,夏東、吳佩、YYP都還算是比較中立的,那個胖子主持人一直在引導他們去說博瑞如何厚道如何好,他們也沒上當去隨意附和。夏東說博瑞堆料大家都知道了沒啥好看的,更想看雅閣被拆之後有些怎樣的製造亮點值得學習;吳佩更是點出了成熟車企用料精準,日積月累一代一代改進的優勢;YYP說的最多的是人機工程,一直在強調駕駛體感才最重要。

從各大網站的長測情況來看,發動機、底盤懸掛、油耗、可靠性、故障率,這些核心內容還是存在短板的,並且駕駛體驗動力系統匹配調教等等都還有待提高。

國產車要達到合資水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的打磨技術,正向開發不是沒有前途,博越、帝豪GS、帝豪GL這些吉利最近發布的車型都比博瑞更進一步。可以說吉利發揮的是中國人的工匠精神,厚道的用料紮實的做工,但技術上的缺口還有待更多的時間去研發去突破,最終體現汽車產品力的是駕駛體驗,體現廠商技術實力的是頂級汽車賽事,什麼時候中國廠商才能夠支撐起一支方程式賽車隊?

更新回答評論內容

---------------------------------------------------------------------------------------------------------------

@可可龍

看來你是不明白其中道理,不知道你能不能耐著性子把我下面的都看完,也希望你能放下偏見和膨脹,客觀中立的好好思考一下。

第一,我說了別假設,任何假設都是沒意義的,博瑞如果用環保材料為何要黑它是黑心棉?至少我不會,客觀中立才能好好看車,所以我的答案下面請你勿要再提,你所說的雙重標準並沒有任何事實支撐,你要說雙重標準去找那些車黑,謝謝。

第二,說C級車標準導致難拆的朋友也是不明白其中緣由牽強附會的,車造出來不光是開的,還要更換耗材和維修,這都是一個車正常生命歷程中要經歷的過程,如果一個車的工業設計只考慮如何造出來,不考慮如何造好,不考慮以後維護維修的便利,你摸著良心能說這是一個好設計嗎?不是說外國車好就是什麼站在道德制高點什麼雙重標準,這句話就不通,我們要擺事實講道理,人家通過研發得到的更先進的製造工藝如果你選擇無視一味的認為堆料才更好那就太膚淺了,正視不足才是正確的做法,你如果說雅閣工藝不如博瑞,那為什麼吉利造不出雅閣這種車呢?很多技術吉利壓根就沒有,只能通過堆料來顯示誠意,這個誠意我們也接收到了,但是不足不要迴避呀,逃避不是辦法,迎頭趕上才是正道。

第三,並不是越高檔的越複雜,車內的模塊化程度越高結構就越簡單,但技術含量反而更高。見過全鋁合金、全碳纖維車身嗎?這比衝壓車身簡單無數倍,但是造價和科技含量卻高很多倍。其實博瑞的中控就集成的很好,整個中控台能夠一起拆下來,這點雅閣是不如的,但是儘管如此,博瑞還是更難拆,真的是配置高導致的嗎?多拆個ACC最多多幾個螺絲。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的工廠我都參觀過不少,真的差距不下,你可以去新車評翻翻YYP參觀天津大眾的視頻,再百度百度自主品牌的車間,差距就一目了然了。

第四,難的不是做加法,堆料誰都會,但每個配件都用最好的這車造出來就一定逆天嗎?並不是,做減法才是最難的,車門內飾板螺絲用100顆鄉下小廠都能固定的又牢又好,但是削減到6顆甚至更少依舊能夠保證結構強度,博瑞暫時還做不到,人家雅閣做到了,每削減一個螺絲所要經過的理論論證和實驗再到耐久測試這些都是研發成本。這就和做木工一樣,能工巧匠用兩個小榫頭就接上了不用膠水不用釘子,而水平差的工匠只能多用釘子和膠水,看上去釘子更多的更牢固,其實都一樣而且榫頭的工藝更高。為什麼博瑞後排座椅後面有V型加強梁?正常車可沒有這個部件,哪怕是那些後排座椅配置很豐富也不能放到的車型也沒這個部件,那為什麼人家不需要呢?如果可以假設的話(假設也是你喜歡用的)那有理由相信是博瑞的整車鋼性不夠這裡要補一塊(我這也就是假設,你可以說是沒意義的,畢竟我沒有事實證據支撐,但是目前也沒有證據表明這個V型加強梁有其他功能性)。

第五,我客觀中立的說明了也不是所有合資品牌的工業設計水準都很好,法系車的反人類設計就是事實,還不如我們自主品牌的設計人性化。 但是,目前的博瑞從事實上就不是C級車,只能說是一款全自主設計、正向開發製造、用料良心的國產B級車。要知道這樣的評價已經超過了所有自主品牌以往造過的所有B級車,千萬別膨脹,博瑞也只不過是過度車型,從整個產品的成熟度來說甚至不如吉利自己的帝豪。你要說國產家用車,我基本上是無腦推帝豪、帝豪GS、帝豪GL的。

第六,不知道是這次拆車的成功營銷讓你和很多人產生錯覺,覺得博瑞已經能打C級車了還是怎麼回事。我們拿過廠方給的博瑞試駕車,開了超過1000公里,我用切身試駕體驗告訴你一些拆車看不到的,由於過分的堆料,1.8T已經拉不起博瑞的自重,影響到了動力和操控,駕駛品質真的只能說是合格,油耗跑了這麼長的高速依舊不低於10L每百公里,就和這次一起拆的雅閣比差距也是很明顯的。要知道車買回來是用來開的,開起來不順暢,油耗也不給力,後排不能放倒實用性也一般,最後可靠性也一般(各大網站長測數據證明異響普遍也發生維修的情況),真的自主品牌的路還很長。當然雅閣也不是全優,隔音那個狗屎的也是可以,日本人就是頑固,就是道理都懂就是不改。

最後,希望你也能夠理性看車,忠言逆耳,你的很多對車認知還停留在很簡單的層面,喜歡看拆車可以去看看《拆車坊》,看看中立機構是怎麼評價工業設計的,也不要動不動就說什麼秀下限,我沒有一點黑博瑞的意思,吉利目前的確是數一數二的自主品牌廠商,很多產品非常值得推薦,切勿膨脹,有進步是好事,一味的捧非但不會促使自主品牌進步,反而會讓廠商過度自滿停滯不前。真的我還是那句話,博瑞是目前自主品牌最優秀的B級車,但是還是有發動機、底盤懸掛、油耗、可靠性、故障率等我們看得到的問題,希望自主品牌能越做越好,先不論國家強盛民族品牌什麼的,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國產車也肯定更實惠,如果品質能夠幹道合資,那最終獲利的是全球消費者。

--------------------------------------------------------------------------------------------

和說我是日舔的人吵了好幾天,竟然還有覺得我吹博瑞吹過頭的。。。

難道非要站邊嗎?難道就不能客觀實際的好好評價嗎?


這問題有一段時間了,下面也有不少很有料的回答,最近閑的蛋疼把大家的觀點都看了看,持各種態度的都有。正好不久前我有機會乘坐了一次博瑞,也算是近距離接觸過,有些心得體會,隨便閑扯幾句。

拆解對比這種事情,已經有很多人干過了,招了很多人罵的拆車坊可能是拆車對比這個行當的始作俑者,後面還有同樣招罵的小強實驗室,而廠家直接赤膊上陣這麼干,吉利應該是頭一次。

我一直在琢磨一個問題:為什麼拆車對比這種事情這麼招罵呢?尤其是小強實驗室,在汽車之家、知乎這些地方基本上已經臭大街了,追著罵的人估計都有幾條街~

我簡單匯總了一下大家的意見,大概有下面幾條:

1.總喜歡比較個別零部件,然後以偏概全,輕易對車輛下結論,其實存在很多誤區;

2.評價方法片面且不科學,經常避重就輕,傳播錯誤觀念,誤導消費者;

3.放大一些表面又明顯的細節,隱藏其他信息,來達到引導民眾視線,聚焦並引爆輿論的效果,是明顯的炒作;

根據上面這些問題可知,其實拆車對比這個方式,本身的出發點是沒有問題的,而在於拆解內容的呈現和解析,是否是站在中立客觀的立場上進行,是否由具備專業水準的人士實施,這才是決定拆解對比這種方式是否可信的關鍵。

回過頭看吉利組織的這次拆解,首先毫無疑問吉利花這麼大力氣拆車,肯定是為了通過這次活動進一步增大博瑞的影響力。吉利特意邀請了幾十家汽車媒體到現場參觀,光是各路媒體曝光的浩大聲勢,以及後續在網路上掀起的輿論熱潮,可以說無論拆車結果如何,吉利的營銷目的都已經達到了,大大增加了博瑞的曝光率,不論廣大受眾最終能不能轉化為消費者,最起碼很多人通過這次活動,聽說了博瑞這款車。

而為了體現這次營銷活動的相對客觀中立性,吉利還邀請YYP顏宇鵬、夏冬、吳佩三位汽車媒體業界大V進行現場點評。也許有人說這些媒體人都是收了吉利的好處費去給吉利背書的,稱不上中立客觀。可是如果全程看完這幾位大V的點評,還是會感覺到他們講的還是很客觀的,對於對比的兩款車都是有褒有貶,對於博瑞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大家都是不吝美言、讚賞有佳,而對於不合理的地方也毫不客氣的指出來,比如車門隔音處理,博瑞雖然用料更多更厚實,但是沒有包邊處理,比較鬆散,而雅閣的門板雖然隔音材料比較少,但是包邊處理的很整齊。

具體到拆解細節上,這次拆解的結果體現了博瑞與雅閣完全不同的設計思路:

博瑞作為吉利的旗艦車型,在用料方面吉利可以說是不計成本。尤其是在隔音止振方面,堆了大量的高品質材料,不同的地方用了多種隔音材料,各處隔音墊的覆蓋面積很大,車門、保險杠等處的鋼材也相對厚實很多,而且懸掛也使用了鋁合金材料,這些越級的選材和用料,給了博瑞超越同級的NVH表現,同時帶來的是超重的車身、過大的油耗、偏弱的動力,這跟我的實際乘坐體驗相一致,而細節方面,博瑞比起雅閣確實還有差距;

而雅閣作為日系B級車的標杆,採取的是一種相對均衡的設計理念,突出了精而實用的特點。各種材料的選用本著夠用即可的原則,更長於細節的處理,例如車廂里電纜線束的包裹非常精細,線束走向流暢相互不交錯,底盤的保護很平整,車門下側保護腰部的安全設計等等。日系車的設計充分發揮了精益的理念,用相對簡單的選材用料和精妙的設計結構,實現了很好的效果,這也是非常值得吉利和其他自主品牌車企學習的。

總體來說,作為一次營銷活動,吉利博瑞的這次拆解對比是很成功的,不僅吸引了很多眼球,達到了增大品牌曝光度的目的,也成功的向消費者傳達了一些正確的理念,一方面讓消費者們看到自主品牌的長足進步,讓大家認識到我們自己的國產車也能夠在很合理的價格下用上高品質的材料,能夠提供越級品質的產品;另一方面也讓大家認識到,國產車與合資車中的標杆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尤其是重點展示了一些細節上的布置和設計區別,還糾正了一些錯誤理念,例如車的安全性不是靠按鋼板就能判斷的等等,這一點尤為寶貴。當然拆解對比這種方式,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的,拆解出來的零部件只是一種靜態的現象,而汽車的動態表現、駕駛和乘坐舒適性、可靠性、耐久性等等,都無法通過拆解來展現。建議吉利和其他自主品牌企業以後可以採取更多樣化的方式與合資車進行PK,比如跑10萬公里後再拆解對比,看看整車的靜音效果、動力性能有沒有衰退、零部件的老化情況如何等等。


吉利的宣傳,公關還是一如既往的low,而且low到爆!

從之前的「最美xxx」,博瑞我還能看出點意思,博越那根本就是生套上博瑞的臉弄得非常不協調,還有臉說什麼「最美SUV」

而且,真的違反廣告法。東半球第二好用的手機都已經被勒令改正了,說最美的怎麼可能不違法,只是背景問題而已。

當然我們普通消費者沒法去影響大局,但是不能阻止我認為吉利這個品牌的營銷手段low,以至於我對這個品牌有一定的好感,但是始終心存芥蒂。

這次的拆車同樣low,車輛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用料只是其中一方面,拆車也只能表現出用料中的一小方面,還很難體現出裝配工藝。設計考量的縮減,吸能設計等可能在簡單的拆解中反而被誤解為偷工減料。

就像煮菜,同樣弄個清蒸鱸魚,同樣的鍋和佐料,我做出來的味道肯定不如我媽做的。也不可能因為我在上面放了辣椒說明我料足,反而會讓這道菜無法下口。

在車輛中,用料的重要性遠低於三大件的調教水平,甚至ecu的編程水平對車輛行駛的影響都會更高。即使用料不錯,裝配工藝和經驗都會造成試用一段時間後的異響和鬆散,進而帶來一些麻煩的小問題,而這些問題過去國產車中真的是不算少見了。

說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我是國產車黑啊?

錯了,前3年,某品牌硬把自己的車定價到合資車價位然後全方位被吊打。到現在,不只是吉利博瑞,其他純國產品牌都或多或少能拿出一些亮點能和合資車形成競爭力。

個人感覺自主品牌正走在正確的路上,這兩年進步非常快

過去的自主品牌總脫不了城鄉結合部的風範,做出來的東西連山寨手機的成熟度都不如,但是愣是這樣的情形吉利能把沃爾沃給收了,byd能把電動車的動力和電池部分都做得還不錯,哈弗H6從出生那天開始SUV榜霸榜到現在都快3年了,德原朗在轎車榜都沒做到的事情。。。。

不得不說算是非常的有出息,特別是和一汽,上汽這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主機廠對比,真的長臉了

而且每個品牌之間的優勢都不同,各自的性格取向也非常明顯,這是很好的一件事。相對於中國其他的行業比如彩電,手機等行業的競爭白熱化,同質化來說,汽車中的自主品牌現在的路數非常健康。

3年前根本不敢想有哪個自主車敢跟合資車拆開來對比,現在拆開來還能看到一些方面比如nvh吊打雅閣,內飾設計和用料(不談裝配)能吊打凱美瑞。放3年前你看著熊貓,全球鷹,跟你說吉利以後能整出這麼一台車,你信嗎?

但是這仍然改變不了吉利這次營銷活動low到爆的結論。自己有沃爾沃不拿來對比,拿雅閣比肯定是違法了,這是其一。

最主要的是拿電鑽鑽鋼板是怎麼回事,到了夜場,不停的搞一些偽科學的東西試圖去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是赤裸裸的誤導!yyp也是愛惜羽毛的,這個時候都不說話,留下那個胖子在那自high。

low,如果吉利的營銷水平跟不上造車水平,以後影響銷量的瓶頸就在這個營銷部門上。畢竟如果誰是沖著行政用車去買這個品牌的,肯定看不上這種營銷手段。

而雅閣也不需要因為這次拆車好像忽然感覺質量不行了,迭代了10代車了,動力操控和可靠性都是實打實的市場檢驗過的東西,雅閣車主應該有這個自信。就現在讓我買博瑞還是雅閣,我還是選雅閣。

但是我相信自主品牌將來會發展的更好,也許3,5年後的厚積薄發可以一舉逆襲合資車,到時在買國產車就不需要去考慮可靠性是不是真的像用料一樣靠譜了。

如果你非要我現在支持國產,我買沃爾沃。


其實國產車黑沒找到正確的黑點。我來示範一下正確的黑法:

1、同樣是一顆螺絲,三年就上銹的和十年不銹的能靠拆車分辨嗎?

(時隔半年回來補充,車門上銹的問題不光是帝豪的通病,博瑞也有了)

同樣是橡膠密封圈,三年開裂的和十年不裂的,能靠拆車分辨嗎?

十年的老雅閣不少還在路上跑,可靠性久經驗證。吉利呢?新車經過時間的檢驗嗎?

2、沒聽說過哪輛雅閣的車門掉下來過。雅閣可以用比你薄三分之一的車門鉸鏈保證強度,這明明是優勢啊

3、博瑞拆車花的時間遠遠長於雅閣,卸掉的螺絲幾倍於雅閣。與其說是設計複雜,不如說是工業設計水平有差距。想多加螺絲很簡單,想少用螺絲還保證緊固,難。相應的,博瑞維修會更加困難

4、發動機,底盤,變速箱。三大件不敢拆?

(發動機效率低,油耗高得簡直了,平均比雅閣多2.5個油。嗯,肯定又有人說車重,為了安全值得的。不知道1.7噸的博瑞和1.6噸的沃爾沃S60L誰更硬。

換代博瑞要上雙離合…好好活著不好么…)

5、後排座椅放倒是如今眾多轎車都有的功能。博瑞為什麼寧願犧牲這麼重要且實用的一個功能、來換得後排V型加強梁?車架強度不夠嗎?

6、電動座椅的調節模塊為什麼固定在地板上而不是集成在座椅內部?無法實現小型化?

7、博瑞座椅短一截,對大腿的支撐性不好。既然都拆下來了,還不敢給個特寫的對比鏡頭?

更新,黑出新高度

拿樓下鄰居的豐田致炫來說吧,入門的手動1.3致炫,現在裸車5.7萬,便宜得不要不要的(當然現在這麼便宜是因為馬上要換代,這裡僅用於舉例)。這乞丐版簡直了,連收音機都沒有,車門沒有遙控,需要用鑰匙捅開,霧燈什麼的全無。

這算簡配吧?

但是人家小到一個塑料卡子都是日立的,渾身上下找不到一個雜牌零件。樓下鄰居家的開了兩年多,尚未見到任何小毛病,並且抱有迷之信心。

用料多少跟偷工減料還真沒關係。

博瑞確實厚道,捨得下本,但我仍然對它缺乏足夠的信心。你用料比人家都好,但價格打了6折(11.98萬起),還想保持盈利,我真的難以腦補應該如何做成本控制。莫非吉利是來送溫暖的?


我很好奇吉利拆完了雅閣裝回去後,有沒有原來的可靠?


隔了大半年才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除了汽車圈裡的人,大概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早就忘了吉利有這麼一次營銷事件了吧。而且從實際的銷售數據上來說,整個2016年最終的成績單表明,博瑞全年銷量總計為51957台,不僅是自主品牌B級車裡賣得最好的,在國內乘用車市場里,也是細分市場排名第九的。這個成績非常不錯了。但和雅閣全年的143416台相比,差距也還是很大的。

所以從客觀的拆車事件本身的影響力和後續傳播效能來看,對博瑞的銷售促進作用是有的,因為下半年的月均銷量是大於全年的月均銷量的。但遠不足以達到加快速度趕上對手的地步。

不過,有一點我認為很重要:消費者是需要「被教育」的。

對天天泡在汽車圈的專業人士和汽車愛好者而言,似乎熟悉汽車品牌、汽車技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似乎任何一個關於汽車的話題都會是一個熱點。

可是要知道,這僅僅是對汽車圈如此。對於更大範圍的、並不在乎汽車圈事情的、對汽車沒什麼概念的人,他們根本就不會在乎你汽車圈裡發生了些什麼。

就比如喜歡足球的就會談論BBC或者MSN,可一個不懂足球的,知道這幾個字母代表什麼嗎?

就比如喜歡手機的就會談論驍龍835和跑分,可一個不懂手機的,驍龍是什麼?

換句話說,當你要跟一個足球「文盲」介紹這項運動的時候,你多半會說BBC和MSN是當今足壇最牛逼的兩大組合,C羅和梅西是兩個最牛逼的球員。那他們就記住這是「最好」的了。

而我們的汽車消費者們,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早已被大眾、豐田、本田、福特、別克、賓士、寶馬、奧迪……等等一眾國外品牌「教育」好了——這些牌子必然都是好車,質量必然都是過硬的,買車的時候必然先從這些品牌里挑,不合適的或者預算不到位的,再看其他。

即便不是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諸如馬自達、斯巴魯、沃爾沃、雷克薩斯等這些夠不上一線的品牌,也早就「收納」了眾多的擁躉和潛在客戶。

與此同時,過去的幾十年里,除了一個高高在上的大紅旗,自主品牌基本上就是低端的、粗糙的、質量差的、沒檔次的、上不了檯面的形象。這跟我們國家汽車工業發展落後不無關係。

但凡有點經濟基礎的人,當然不會先想著買個自主品牌車。所謂的「愛國情懷」在現實的用車需求面前不過是個pi。絕大多數人買個車,首要考慮的終究還是可靠性和身份地位的認同。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的消費者是沒什麼興趣、沒什麼精力天天盯著汽車圈看的。就憑你在汽車媒體上做些試駕、做些廣告,消費者就願意花這個錢去買你的產品了?就算有了買車的打算,以消費者固有的認知,人家還不是先看看大眾有什麼新車,奧迪有什麼優惠?

所以,我們的消費者需要接受「二次教育」,否則,就永遠不會認為自主品牌也有趕超合資品牌的一天,就永遠下意識的認為自主品牌是比不過合資品牌的。

吉利博瑞拆車對比雅閣這檔子事情,就屬於「二次教育」的示範課程。就好比去年上海的一些教師跑到英國的學校里,按照中國的教育方式教課,最後英國教育界發現,原來中國的教育方式還是很有特點的,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然後從現在起,英國也開始在部分學校里推行上海出版的教育大綱和教學模式。12*12這種數學題以後也不會難倒英國人了。

這個「二次教育」的結果,從直接的影響上看,並不會在短期內對整個汽車行業的自主合資結構產生重大變化,但它至少證明了一點——中國最好的自主B級車,已經不比主流合資車差了。

這是一個突破口。如同攀爬珠峰,自主品牌已經從「珠峰大本營」上升到了「前進營地」,抬頭就能看到「C4營地」了。再往上努力一下,就是「突擊營地」,然後就是成功登頂。

不僅對品牌自身而言是一種鼓勵,對一些關注這個事件的普通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種觀念上的改變——原來自主品牌是可以做好的,原來自主品牌也是可以給人以高檔感的。

接著,這種觀念會隨著博瑞、博越這些優品自主車的不斷增加而不斷擴散。同時吉利後續的優秀產品不斷地推出,也會進一步支撐「優質自主品牌」的概念。兩種因素相結合,也會加速推動自主品牌向上衝擊。

回顧吉利從成立到現在的近20年發展史可以看到。這個品牌也是走過很多彎路的,曾經也確實是不懂怎麼造車的。但是跟中國很多行業的發展一樣,跟中國整體的發展速度一樣,吉利在不斷吸收學習、不斷改進梳理之後,已經很清楚後面的路要怎麼走了。特別是在收購沃爾沃乘用車之後,從生產流程、供應商體系、企業管理到產品規劃和設計,如同吃了一顆「神丹」一般的漲了幾十年的功力。這筆財富可不是18億美金收購標的可以衡量的。

其實博瑞也好博越也罷,都還是吉利整合了沃爾沃過去既有的一些技術開發出來的「次新」產品。真正代表吉利未來品質的,是它跟沃爾沃合作開發的CMA平台。在那個平台上誕生的吉利新產品,意味著吉利真的爬到了「C4營地」,可以非常自信地拿來和任何一款最優秀的合資品牌車型做比較了。

當然,也和手機行業一樣,用不了多少年,中國的消費者也不會再腦殘一般地鍾情於蘋果和三星了。


1. 沒有任何意義,純屬作秀;

2. 高級版的《小強熱線》;

3. 只為了給觀眾和消費者「不明覺厲」的感覺,或者所謂「專業」的感覺;

4. 因為普通車迷和消費者,根本不了解什麼才是汽車工程,什麼才是專業;

5. 要是拆車就能讓媒體老師們看出來這樣那樣的工程問題,所有的工程師都不用幹了;汽車不是衣服,零部件的價格、所謂「用料」的貴與否,與車輛的工程設計水平、性能、可靠性等等都沒有直接關係;

6. 一輛車,是多少位工程師,付出多少的精力,做過了多少嚴謹的設計、分析、實驗,需要多麼艱深的專業知識,這些,媒體老師們甚至連見都沒見過;

7. 專業工程人員在觀察車輛的相關設計時都不能對於設計和工程水平做評判,需要參照相關論文和資料;

8. 我不是針對某個人或者某家媒體,而是,目前中國所有的車評人,在工程水平和專業素養上,都是垃圾。

媒體老師們吶,連自己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


吉利敢對拆,說明吉利的工程師認為博瑞在部分用料上很「厚道」,而大部分不懂機械設備的國人很在乎這個,他們認為用料厚或者梁粗一點就是好,金屬就是比塑料好,吉利這個廣告應該會起一點作用。但咱作為一個天天和機械打交道的工程師肯定不揉他這一套啊,就像上面說的,有種一起跑惡劣工況下的耐久試驗啊。


三個品牌參賽,美國品牌緊急退賽了,聽說是被福特連夜危機公關了,福特公關果然NB。

吉利作為自主品牌的確存在很大提升空間。日系的優勢、劣勢也非常顯著。福特連面都不敢露,慫!!!!!!!!!!!不說了,一輩子和美國車緣分盡了。


兩台車都沒開過,說點不專業的看法。只說車本身。

以下圖片摘自【說客】拆車對比,部分自主中型車已不輸合資?,侵刪。

性價比:

從可視的東西看,似乎博瑞性價比完虐雅閣。體現在:

1、隔音棉,EPDM材質與普通的各種混紡結構?隔音棉。隔音降噪效果以及價格,差的不少。

2、18#與16#輪轂與輪胎,本身就差很多。大四條胎,怎麼都要多個二千吧。

3、後備廂/機艙多了兩塊裝飾板,單車成本大幾十塊錢。何況都是看不見的地方。

考慮到其他配置均超過或與雅閣平齊,博瑞,從可視的東西上,性價比很高。

但是,其他的看不見的呢。ESP,天窗,空調,線束,電控等,都是誰家的,不清楚。這些貨比貨得扔,每家的價格都不一樣,一分錢一分貨。

工程學:

博瑞明顯存在過多的工程冗餘。可能是由於工藝難以勝任,另外就是畢竟人家是第八第九代產品了設計師們肯定各種老油條了,咱們畢竟是第一代,預留安全量總會多一些。

1、V型梁,很少見,後排靠背四六放倒是很常見的設計。這麼設計是由於車身剛度不足?側圍內板熱成型鋼不足?焊接工藝無法勝任熱成型鋼板?

吉利博瑞車身使用了屈服強度在1400MPa以上的鋼材,數據真實嗎? - 汽車奇談高小強的回答

反正沒見到具體的熱成型鋼使用情況。至少沒有公布車身的材料情況。

2、副儀錶板結構非常複雜。就其中各種加強筋,我實在是無法想像這個零件的注塑模具是要多複雜。。。同時根據這個結構,猜測整個副儀錶板總成至少分為四塊,最終焊接在一起的。

模具工藝難/成本高,焊接工序多,這換來的可能是,整個副儀錶板總成剛性非常好,但實際上,他並不是個運動件,側面所受的NVH很小,何況下面還有地毯幫忙緩衝,個人認為沒必要做的這麼複雜。

3、天窗管線各種複雜。。。。

4、座椅電控居然裝在車身上?不應該是集成到座椅中?工藝上無法再把電控單元縮小塞進座椅中?

再說說雅閣,有些地方確實無力吐槽,也不得不佩服成本控制能力。

1、先肯定一下,產品迭代了第九代,工藝確實很成熟。所以體現出來的就是,好拆,好認,乾淨。同時,有些有的也沒有。。。

2、開黑。。。作為B級車,那個隔音墊那樣子不是很好意思吧。。。上面吐槽過了這裡就說點其他的。車門裡的阻尼墊片(就是下面說的「襯紙」)哪去了,這東西降低一點點分貝還是有用的,又不貴。所以,剩下了全車百來塊錢的阻尼墊片,以及安裝的工藝費用等等。

3、下圖,嗯,衝壓鋼板少了一個沖孔,總裝少了一個安裝。又省下一點點。如果海綿沒了,或者位置不對,敲擊聲會非常明顯。

從文章里看到的主要槽點就這些了。

綜上,我覺得吧。

博瑞在感知到的地方用料確實很好,其他感知不到的無法評價,但由於工藝/設計思路等的限制,造成工程上的冗餘過多,造成一些後果,比如說,車比較重。。。。。。

日系車吧,成熟。該有的都有,可以沒有的都沒有,就醬。


一場自賣自誇的廣告秀而已。而對於廣告策劃和市場營銷來說,幾乎任何兩個產品都能拿來隨意對比,並且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他想推薦的產品的優勢。

以前給銷售做培訓的時候,我經常舉這樣一個例子,一隻圓形筆桿的鉛筆和一隻六邊形筆桿的鉛筆的對比:

- 把它們放在一個傾斜的桌面上,做滾動試驗 --- 會滾動的造型俏皮,不會滾動的設計用心

- 握筆,比較在手指上留下的壓痕深淺 --- 壓痕深的不打滑,壓痕淺的舒適度高

- 對比筆桿粗細 --- 筆桿粗的用料紮實,筆桿細的更環保

- 對比顏色 --- 彩色的明快心情好,傳統墨綠色穩重踏實

... ...

所謂的產品優缺點,在大部分情況下是跟宣傳側重有關的,也跟消費者喜好相關。同樣的特徵,在我的眼裡是優點,在另一個人的眼裡就可能是缺點。

我們在節目里看到了吉利用料足,嚴格說來只是他show出來的部分用料足。相信用料足就是好車的消費者就會被這種節目打動。

但是我想吉利可能不敢再辦個節目直接對比發動機的實際表現,測扭矩測功率之類的。

一輛車,那麼多零件,每個零件都有自己的特點,齒輪可以比加工精度,鋼材可以比強度,塑料橡膠可以比老化速度... ... 把它們都放在一起可以比設計比裝配... ...

這種營銷秀可以不斷的比下去,今天踩車門比鉸鏈強度,明天拆保險杠看看有沒有防撞梁,後天跑跑賽道比加速和操控,大後天擠進高峰車流比油耗。

車評人就是靠這個吃飯的,廠家就是靠這個賣車的,消費者則根據自己的個人偏好放大產品「優點」或者忽略「缺點」

那麼最後誰說了算?

市場說了算。

廠家的設計和宣傳方向能不能打中目標人群?成功打動目標人群才算數。

瞧人家多成功,消費者希望車子可以開100年的時候宣傳自己如何耐用,消費者剛剛開始有點安全意識的懵懂的時候吹吹鐵皮,消費者追求國際化的時候說自己用最新的技術,後來斷軸了自燃了燒機油了也都不是事兒,因為自己可以在老舊平台上改一改打親民牌,仍然穩坐銷量榜第一。

至於吉利實際怎樣,我是不敢根據這樣一個營銷節目就下結論的。

用料足可以很好,也可以很差。

負面例子就像我那親愛的丈母娘,她把雞肉牛肉豬肉魚肉蘑菇粉絲韭菜芹菜豆芽啤酒巧克力五香面孜然羅勒味精生抽老抽米醋料酒通通放在一起亂燉,還自信滿滿的說這些都是好東西混在一起肯定好吃... ...

而正面例子... 有道菜叫佛跳牆...


推薦閱讀:

保時捷跑車 911與918之間是否缺少一款車型?
有哪些公認很帥的車?
有哪些車舊款比新款好看?
對汽車一竅不通,怎樣選購汽車?
人生第一輛車應不應該選擇雙座敞篷車?父母極力反對怎麼辦?

TAG:汽車 | 本田雅閣 | 吉利博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