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還沒達到拼天賦的地步」這句話?

我理解的這裡指的「大多數人」前提條件是資源相同的一群人。可事實是每個人的資源都不一樣,家庭環境、人脈、存款甚至是否有個叫李剛的爸。

你又是怎麼理解的?


你以為努力的時候不拼天賦嗎?有人腦子好使,一看就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人家看書一小時相當於普通人看一天。

天賦是一個人的基本屬性,也就是說天賦是時時刻刻都在發揮作用的,根本不存在什麼在努力過後才顯示作用的天賦啊。


這句話的問題在於,其實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拼努力,同時每時每刻也都是在拼天賦。

而不是「我努力到了這個程度,然後看天賦了」。

比如有很多人根本就安於用自己的天賦達到一般的效果,人家追求的就是輕鬆,而不是優秀。

還有人多人沒啥天賦可以拼,僅僅靠努力也只能到一般了。

其實以很多人的努力程度,也只能拼天賦了 XD

其實以很多人的天賦程度,也只能拼努力了 XD

這兩句話也都是對的。

順便還有一句話:以大多數人的天賦程度之低,還沒有輪到拼努力的地步。這句話,在一些領域也是適用的。

所以這句話,終究是要放在上下文來看的,沒有上下文的話意義不大。


一個人能努力到什麼程度,也是天賦之一。


因為有天賦的人根本就不在拼天賦那群人裡面……………………


我想,這句話應該是說在初始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造成最終成績上的巨大差異,主要在於努力程度而非天賦或智力。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大腦的許多屬性類似與生俱來的「硬體」,我們成年後大腦能改變的東西很少,性格、天賦、智力等在經歷了嬰兒關鍵期後就決定了。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逐漸動搖這個根深蒂固的觀點,他就是2000年諾貝爾獎得主埃里克·坎德爾。

他說:「人類哪怕只是學習一條最簡單的信息,也會涉及參與這一學習過程的神經元結構的物理改變。」這些物理變化導致了大腦功能的重組。因此,當大腦不斷學習新東西的時候,也在不斷重塑自己。

其實,最初坎德爾是在海參身上發現這一事實的。不過,他很快就發現,人類神經和海參神經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學習新東西的,且處在人類與海參之間的大量動物也是如此。這就是說大腦具有一種重組能力,它可以打破舊的神經連接,建立新的神經連接,從而實現大腦結構的改變,科學家將大腦的這種能力叫做神經可塑性,也叫腦的可塑性

儘管大腦的可塑性在最近幾十年才被科學家們普遍接受,但其實遠在18世紀,義大利科學家文森佐·馬拉卡尼通過一系列生物學實驗,已經揭示出生物的大腦可能是可以變化的。他先訓練了一群鳥學會做複雜的動作,然後將它們殺死以便對大腦進行解剖。結果發現,這些鳥的大腦某一區域比未經訓練的鳥類大腦同一區域有更廣泛的褶皺圖案。

50年後,查爾斯·達爾文發現野生動物大腦與家養動物大腦之間也有類似的區別。野生動物的大腦要比家養動物的大腦大15%~30%。由此看來,複雜的野外環境迫使野生動物處於不斷學習之中。

對人類神經可塑性的研究最出名的當屬對倫敦計程車司機的研究了。在倫敦,想要開上著名的黑色計程車,需要通過非常嚴格的計程車司機測試。司機需要記住超過25000條街道,以及所有相鄰街區標誌性建築和旅遊景點的名稱。因此,准司機們不得不花數月時間學習這些「知識」,仔細研究倫敦地圖等。

2000年,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埃莉諾·馬圭爾教授及其團隊對這些准司機在掌握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產生了興趣。經研究,他們發現這些准司機的腦結構在尺寸和形態上都出現了重大的變化(當來現在不用再解剖大腦了)。

特別是在海馬體上,這個與記憶力和導航能力密切相關的腦結構,掌握這些知識的人明顯要比沒有掌握的普通人大。在2003年的一項後續研究中,研究者又對參加計程車司機測試的司機們進行了一次測試,結果發現與未通過測試的司機相比,那些通過測試的司機後背海馬區的灰質隨時間推移顯著增長。可見,即使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因此,大腦其實就像肌肉,你讓它運動的越多,它就變得越大、越複雜、越強壯,這意味著智力絕非固定不變,而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發展的。正是大腦的這種可塑性使我們可以不斷發展各項能力。

這個研究結果對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是一個巨大鼓勵,我們並不比那些天才人物差多少。事實上,少年時期的牛頓、達爾文和愛因斯坦並未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就像達爾文所言,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只是熱情與努力。因此,我們無法達到期望的成績,不是因為沒有抽中智力大獎,而是自身的努力還不夠,就像一句話說的,我們大多數人遠沒有努力到拼天賦的程度。


天賦比如智商其實就是90隻烏龜和五隻兔子、五隻蝸牛一起賽跑。

除了那四隻沒睡覺的兔子,剩下96個人就是大部分人。

這九十六個人里,除了五隻蝸牛,剩下91個動物只要努力就可以跑到前排。

世界排名4%—10%水平的各行業專家,已經是精英級別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部分連努力做到沒天賦的人中比較好的水平都沒做到,何必去和有天賦又努力的變態比較自取其辱呢?


我覺得應該是

以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還達不到一些人天賦的起點。


很好理解啊,比如一道題A看一眼就會,B要看幾遍才理解,那B看幾遍就是用時間和努力彌補天賦不足啊,你說你考雅思托福,你有天賦,你對語言理解能力超群得高分,我天賦不足我刷題、背詞典,照樣高分。現代社會工作最優狀態都有一個範圍(此處為廣義工作如:學生的考試滿分要求,工作目的達成),最優範圍不可能無限擴展下去進行天賦區分吧,如數學高考難度不可能把所有數學內容都列上去進行區分篩選天賦吧,只要智商正常(夠用水準之上)應該都都能勤能補拙,在我看來像科學研究,當精英科學家級別大家都把該利用的時間都利用了,這種才是剩下的只能拼天賦。


謝謝邀請!咩嘿!

「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還沒達到拼天賦的地步」,咳咳,我們來解讀一下這句話……(ˋωˊ)

「大多數人」 = 「除去少數精英(?)之外的庸碌無為的愚民們!」

「努力程度之低」 = 「哼!你們到底知不知道什麼才是努力?你以為看了×××,做了×××就算努力了?嗯?(此處遭受白眼攻擊)」

「還沒達到拼天賦的地步」 = 「你們這些渣渣!你們的努力等級只有1級,如何與努力等級100級的人比?呵呵,天賦,你以為你有那東西咩?」

解讀完畢!說這話的人,鼻子一定長到珠穆朗瑪峰去了!你們說,我是把用過的餐巾紙糊他臉上呢?還是一個手刀「咔」地斷了他驕傲的長鼻子呢?


沒有天賦的努力是白費勁,能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是第一位


天賦決定了你的上升速率,是無時無刻不陪伴著你的。

但是呢,這句話作為鼓勵人努力的雞湯,還是很好的。比看一集日劇花的時間要少吧。

又但是呢,不管是喝雞湯還是怎樣,努力的人沒有資格看不起不努力的人。(自力更生的情況下)人生苦短,我就想好好享受,干你何事?反過來,也是一樣。


完全是雞湯,努力程度,天賦論,哎,天賦佔比很大的,不然你看多少人為了生活不都是在努力,但是能力以及各方面受限,這又看出了天賦的作用,嘛,偏題了


這句話有這麼難理解嗎 ,意思明明是說大多數人都不是很努力,如果你做到很努力了就可以幹掉大多數人 ,根本不需要天賦,只有碰到強筋的對手時才需要天賦


除了努力和天賦之外,還有種東西叫爹。 素質教育真偉大,不看分數進北大。張副廳長兒子保送北大的事情,山東人都知道。


有天賦的都在少年班呢


說自己天賦不如人的時候,其實只是努力不夠。我是這麼理解的,事實怎麼樣,自己感受吧


沒有那個前提。


推薦閱讀:

對於職場中的「關係戶」你怎麼看待?
如何看待血色浪漫里奎勇和鍾躍民說的話:「爹什麼樣這孩子怎麼蹦蹬也逃不出這個圈子?」
哪些行業、工作拼爹的現象比較少?
我國古代、近現代有哪些名人及事件與「拼爹」有關?
拼爹時代父母對兒女鋪路會對兒女有什麼負面影響?

TAG:人脈 | 天賦 | 拼爹 | 家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