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類 APP 該如何實現盈利?

有幾個可選擇的模式,想看看從業者的看法:

1. 社區的作用是什麼?

2. 如果做電商如何與綜合性電商平台競爭?

3. 會員模式是可行的嗎?

4. 課程售賣?

5. 還有什麼其他可操作方式?

參考信息:

【首發】Keep 完成 3200 萬美?C輪融資,用戶量突破 3000 萬_36氪

硬派健身獲 1000萬人民幣 Pre-A 輪融資

FitTime睿健時代獲數千萬元B輪投資,國內外6起投融資


這個問題應該源於keep的最新融資信息:【首發】Keep 完成 3200 萬美?C輪融資,用戶量突破 3000 萬_36氪

1、社區的作用是什麼?

談論社區作用前,先說下為什麼建立社區:

王小川在極客公園大會上曾表達過對印象筆記等工具類app的觀點「「我不看好 Evernote 這樣的工具在中國的發展,這很難做成真正賺錢的生意。」」、「「不是工具沒有價值,而是說成不了真正賺錢的大生意。」王小川幾乎是在用自爆的「姿勢」說,「沒人比我更對此有體會了。」」(一場未完成的「賭局」)。

舉個例子來講王小川的理論:他認為扳手在互聯網時代不能僅僅只承擔「擰螺絲」的需求,扳手在具體的使用場景中,施工人員可能會抱怨太磨手(假設市面上還沒有手套),這時候扳手可以結合用戶需求、具體使用場景做手套,更好的滿足用戶使用場景。

總結而言:工具類app「錢途不大」,不應該僅僅解決一種需求,而應該是一系列「服務」。互聯網領域正在面對「工具的沒落和服務的崛起」。

這個觀點如果是3年前印象筆記未做其他業務(電子商務)且極其火爆的時候,可能還有點難以接受。不過印象筆記在估值高壓下,不斷嘗試新的業務(儘管失敗)便可以證明:單純的工具屬性(且目前未有匹配固執的盈利模式)不足以支撐這個估值。所以印象筆記估值下跌符合情理。

「提升盈利預期、拓展變現途徑」應該是工具類應用建立社區的主因,同時這兩點也是建立社區的作用。具體而言:

1)增加用戶粘性,建立更高的競爭壁壘;

2)提升活躍數據,獲取更高估值;

3)增加傳播點,降低獲取「單個用戶成本」。

當然,「建立社區」的決策者不一定都和王小川一樣的思考,不過就依照Keep而言,融資到C輪關鍵指標就不僅僅是活躍用戶,還要給出清晰的盈利模式和盈利數據,不然估值隨時崩塌。

2、 如果做電商如何與綜合性電商平台競爭?

從垂直電商角度而言,最具典型的案例是化妝品領域的聚美優品;從社區到電商的路徑而言,最具典型的案例是美麗說(蘑菇街)。

而現在聚美優品市值7.7億美元,美麗說、蘑菇街合併後估值30億美元。

雖然電商格局目前看來已定,但是垂直電商一直都有機會。沾上「電商」二字的項目又極其值錢,拿下細小份額都是過億美元估值。

所以針對垂直領域做電商,雖然會受綜合性平台壓迫,不過生存空間一直都有。值得警惕的是:由於目前移動商業化相比PC商業化時間太短,目前沒有一家app在電商領域取得優異成績。

3、會員模式是可行的嗎?

在競爭格局未定的領域或者沒有獨特價值的app而言,會員模式是不可行的:

如果優酷在視頻領域一家獨大,沒有競爭對手,那麼會員收費可以成為支柱營收;愛奇藝由於始終開發獨特內容,所以會員營收不斷增長。

據我所知,健身領域並沒有形成一家獨大的格局、內容也還沒出現差異化競爭,目前會員模式應該無法成為支柱營收。

參考視頻領域的話,未來健身領域會員模式絕對可行。不過由於中國特殊國情,無法做到像國外那麼流暢。

4、課程售賣?

「課程」即是「內容」,當有獨特內容時,當然可以售賣賺錢。「標準化課程售賣」在PC時代已有先例。而「課程售賣」和「會員營收」多有重疊:獨特內容觀看特權肯定會包含在會員服務中,類似視頻領域的愛奇藝。

5. 還有什麼其他可操作方式?

1)健身達人直播,切入垂直領域直播時代,依照直播平台慣例收費;

2)出版等延伸的經紀服務(包含一切經紀服務);

3)廣告;

4)遊戲;

5)建立商業互助平台:讓健身達人、機構提供服務賺錢,平台收取中介費;

等等。

可盈利的商業模式太多,不過如果想走出匹配估值的商業模式,就需要看運氣了。

關於app商業化,純銀V老師表達過觀點:

2010年到2014年,業內流行的觀點是,只要有用戶規模,總歸能賺到錢。這個前提是PC時代通過搜索引擎帶來的免費流量,以及通過廣告和頁游帶來的用戶變現。2014年以後,移動時代的規則基本清晰,用戶規模和盈利能力沒有必然聯繫。獲取用戶的成本太高,APP變現的途徑太窄,很難搭建出合理的投入產出公式。

從商業角度評估APP時,獲取用戶的能力和創造營收的能力,缺一不可。獲取用戶的能力又分作2000萬以內和2000萬以上,存在明顯邊界效應;盈利模式則需要配合獲取用戶成本來計算——現在有用戶又有收入的產品,可能還是巨額虧損,無法持久經營。

從商業角度評估APP時,獲取用戶的能力和創... 來自純銀V

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活得好,這就要看兩個指標:獲取用戶成本、創造營收的能力。


健身類App想盈利?掙用戶不健身的錢!

大概掃了一下現有的答案,沒看到什麼有新意的,因為純互聯網產品的盈利模式無非就是廣告、增值服務(道具、會員)和電商/O2O這三類,萬變不離其宗。不過這裡可以引出一些有趣的話題。

首先,常見的商業形態中,健身房利用了人性的什麼弱點?

以Keep為例,每天晚上七點五十和八點兩個時段會彈出消息提醒用戶鍛煉。相信大多數用戶和我一樣,已經習慣於這種提醒,以及「朕知道了」的心理反應。換言之,我們並不會因為一個App彈幾個消息就突破了自身的惰性,開始挑戰六塊腹肌之類。我們能做的,就是安裝一個健身App,然後告訴自己,啊,我已經儘力了。(所以Keep擁有如此巨大的裝機量?)

生活中類似的體驗太多了。我們會因為別人的推薦或者上進心去買書,然後時隔半年發現塑封還沒拆開;我們報名參加各種培訓,然後上了幾次課就因為周末賴床開始逃課,或者到了課堂上也是全程玩手機,安慰自己說「我沒逃課就很不錯了」;下載了N多課件,卻存在硬碟上好多年都不看;瀏覽器打開一堆虎嗅文章的頁簽,每次開電腦都使用「打開上次未關閉網頁」來恢復,然後不去看,直到重裝系統……

我稱這種現象為「健身房效應」。即,以學習或者改善自身為目的開始了一項活動,卻由於惰性而無法堅持下去。但是「開始這項活動「的動作,比如買書、比如下課件、比如報班、比如辦健身卡,本身給了我們很強的心理滿足感,即「朕儘力了」,花錢消費會讓我們覺得「這件事已經辦妥了」。於是書買回來就扔在書架上,健身卡辦了,買了全套服裝,一年只去過一兩次健身房。

我們可以看看具備「健身房效應」的商業模式,有哪些特點:

  1. 付費,只是擁有了享受服務的資格以及產生效果的可能性。產品和服務的交付,並不意味著產品或服務效果的達成;

  2. 產品和服務效果的實現,需要用戶進行持續的投入(時間、精力、體力等);

  3. 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效果是不確定的;

  4. 由於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效果不確定,一部分用戶會進行復購或者對更高級進階產品的消費,例如健身房辦卡後買私教課;

  5. 人員、場地等資源存在有限性,服務的兌現能力存在天花板。

於是我們不難看到一個悖論,即:健身房掙的,是大家不健身的錢。如果辦卡的客戶都以有實際健身效果的頻率來健身,則健身房要麼因為人滿為患而環境迅速劣化,要麼因為無法持續賣會籍卡而現金流出現問題。當然,這兩個問題也可能同時出現。

以健身這個典型場景而言,會發胖、身體條件差的人,多半是沒有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他們出於對自身健康的擔心和改善形象的欲求,會有健身的需求,會為此花費也許是不菲的金錢辦健身卡,買裝備。然後,大多數人覺得錢已經花了,健身這件事已經做了,於是心理平衡了,繼續好吃懶做。我們都是善於欺騙和安慰自己的俗人。

另一個有趣的話題是:互聯網產品的能為用戶做什麼?

眾所周知,互聯網的作用在於讓信息更有效率地傳輸和分發,並非能增強和複製某些現實中的能力,除非這種能力本身依賴於信息傳輸和分發的效率。健身類應用的編輯會讓你看到很多曬健身成果的帥哥美女,並且不忘附上他們感謝這個應用、感謝CCTV之類的話語。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沒有健身應用,這些人是不是就無法健身了?

顯然不是。以當今互聯網的發達,以及年輕人獲取資訊的能力,獲取常識性的健身指導信息並非難事。我們不談更高級的健美型健身和競技性運動,那是需要因人施教和引入更加科學複雜的輔助體系的。一個普通人能夠通過健身應用達成某種健身效果,很大程度上只是因為這個人具備健身所需的技能、意志力和精力。健身App從健身信息的聚合上是有一定價值的,但價值也僅此而已。

這裡有個常識性的誤區。大家很容易把某些需要持續或者看起來辛苦的付出作為勤勞和美德,卻無視作為生物的人,個體間的基因和生活習慣差異才是這種付出的基礎。拿破崙一天睡三四個小時不是因為他勤奮,是因為他天賦異稟只需要睡這麼多覺;華誼的老闆王中軍喜歡睡懶覺,也沒耽誤他兄弟倆的事業如日中天。裝個健身App就能健身,好比認為癱瘓了就能變霍金、紅褲衩外穿就是超人。國內那麼多人穿黑皮鞋白襪子,也沒出一個邁克爾·傑克遜啊。

換言之,早起、愛運動、愛閱讀愛學習,並非後天的勤奮,而僅僅是個人的一種習慣或者愛好,本質上與貪吃貪睡並無區別。於是第二個結論就是,成功的互聯網產品,往往聚合了有能力滿足自己某種需求的用戶,來製造一種「他們是通過這個App實現需求」的假象給其他用戶看。至於Keep每天定時彈窗的作用,也只是雞湯文而已。真的要起到打雞血的作用,還不如彈「不健身你個廢柴就娶不到媳婦」「你個死胖子快來一發HIIT」之類。

結合上邊的兩點,回到本文主題。一個工具屬性的健身App,除了賣一些服裝和健身道具外,怎樣賺到大多數葉公好龍型的用戶的錢呢?請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一項押金功能,用戶必須預存一定費用才能開啟課程,如果沒有按時完成課程,則押金不退還。以這種方式,App要麼賺到了用戶健身效果的好評,要麼賺到了錢,名利雙收,好不快活。

概括一下:健身類App要賺錢,就聚集一批健身達人做榜樣,賺大多數人不健身的錢


@henu 前輩說了非常詳細的商業模式。非常全面。

想補充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角度。

就是健身類APP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在於他需要持續的付出來達到投資自己的目的。

這和背單詞或者學英語的模式很像。

最近我就在用扇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模式就是,我需要預先支付一定數目的『抵押金』如果我成功堅持了一定時間,那麼抵押金原數奉還,甚至還有利息。

然而實際上呢?實際上這是一個盈利點。

我們都知道不要考驗人性,然而更不要考驗或者相信自己的品質。堅持這種事情,難度其實要比每個人自己評估的高一點。

這非常有意思的盈利角度。

當然,我還沒用過交押金設置一個每月跑20公里目標的APP。但我估計應該會有。

再補充一下:

扇貝官方的計算認為賠錢啦!

不是很懂(?? . ??)

詳情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717806


做了兩個健身app的創業項目,也算是有些回答的資本

互聯網大部分項目都是前期不賺錢,打的是未來的市場。

健身項目與在其中。

那就說一說我能想到的盈利模式吧

電商化

服務化

定製化

線上線下結合

廣告

健身周邊產品

賣流量

收費課程


社區的作用是什麼

增加用戶黏度,在APP內的停留時間。讓用戶知道,我的訓練方法是有效的,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如果做電商如何與綜合性電商平台競爭?

參考下廚房

可以做的有很多

1.APP收費下載

2.訓練計劃收費

3.私教系統

4.會員系統

5.點贊送花什麼

6.健身器材

7.健身館會員購買

8.健身食材定製

=.=


個人認為還沒到考慮盈利的時候;活躍用戶沒成規模,過早變現會毀掉APP。健身類APP現在要考慮的重點是留住用戶,此類APP的留存率直接和用戶的意志力捆綁,同時還要和私教搶客戶,日子並不好過。

拿自己用的比較多的KEEP舉例,堅持用了近半年,只要能堅持下來效果相當好,也推薦給很多朋友,但是大部分人鍛煉幾次就沒毅力了,有一個請了私教後也不再使用。即便我一直在用,可除了鍛煉時間平時不會打開KEEP,所以也談不上有社交屬性。

KEEP現在做到了很好的示範和課程制度作用,讓想健身又有毅力的菜鳥知道怎麼去健身。

下一步該做的是改變普通人的健身習慣。融入一些日常指數,讓用戶不健身的時候也會處於某些需求打開APP看一看。比如記錄每日步數及消耗卡路里,與硬體廠商合作記錄體重和體脂,自定義減肥或增重目標生成任務由系統監督。推薦三餐。後期可以增加VIP功能,增設線上教練給出訓練建議,有針對性的制定課程和三餐。

今天私教的水有多深,規範的線上私教服務市場就有多大。

用BBS功能替換用戶動態,以具體話題為紐帶拉動社交。(一直覺得現在的動態功能做得很爛,起不到想要的社交互動效果,又不便於自己查詢;)

留住了用戶,流量變現的手段還怕不夠么?


廣告、電商、增值產品(會員、服務等)


做平台先要做成壟斷態勢。之後才存在操作空間。壟斷態勢形成後,內容和用戶都被控制住,才是開始營收的時候。

健身社區如果不走專業化,提供特殊的內容,是不可能勝過ins類的。ins加一個類別就把你整個基於秀照的社區破壞了。


萬變不離其宗,廣告!廣告植入是無孔不入滴!!!


同性交友……霧……


健身補劑和器材、健身餐外賣、廣告、健身卡團購……


像在線課程那樣?


和線下更多的結合。

以活動組織大V為合作對象,以線下活動為切入點,從而變成進行相關產品銷售的平台,收取服務費,活動報名費等


推薦閱讀:

線上馬拉松報名哪個APP靠譜點?
Keep 這款健身 App 如何?
如何評價健身 App「Keep」?
健康貓是否能超越KEEP?

TAG:互聯網商業模式 | 健身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