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句話解釋,鏈路狀態協議與動態路由協議之間的區別?

RT


從筆者不成熟的觀點而言,從距離矢量到鏈路狀態,到SDN環境下新的路由協議,是存在這樣一個發展順序的。

1)距離矢量的參考對象是中間節點的數目,假設我有很多條路徑可以到目的,那麼我選擇中轉最少次數方式,故距離矢量是基於最少中間節點( 或者域)進行設計的一個協議

2)鏈路狀態的參考中間鏈路的質量,簡單理解我們可以當做是帶寬(以ospf作為典型),從而我要到目的地,不是選擇中轉次數最少,而是更加關注所花費的時間最少,故鏈路狀態是以最少路徑開銷為核心設計的協議。

3)前面是傳統的路由,而到SDN情況下,這個場景則發生了變化。傳統的路由都是根據固件(比如路由器數目,或者網路線纜所提供的帶寬),從而從固件的角度,採用適當的參數進行設計的,而不是基於流量的角度進行設計的。SDN早期典型的B4網路的路由設計思維,就是基於流量的角度進行路由的設計從而核心的路由目的就從原來初始的最小割最大流的問題,轉變為了在約束條件下的某種公平條件下的最優化設計(這裡公平就引入了按比例,或者max-min公平),從而網路的精確優化,以及線路最大利用率就有很大的提高。從而SDN環境下雖然還是存在路由,但是設計思想已經得到很大的改變,從而總體實際性能也會有一定的提高。


好多年沒有用到基礎了。

我想鏈路狀態和矢量距離的區別應該是:

鏈路狀態協議只通告本機鏈路情況,矢量距離是通告路由表。由此帶來了演算法的本質區別。

鏈路狀態協議只通告本機鏈路情況,各路由器維護自身和從鄰居獲得的狀態信息,形成同區域內一致的資料庫,各路由器各自計算得出路由表。

矢量距離是通告路由表,各路由器通過收到鄰居路由表信息和介面權重值計算路由表,所以路由表計算依賴鄰居通告的路由信息。

不知道理解是否正確,歡迎大家糾正,互相學習。


動態路由協議分距離矢量協議,鏈路狀態協議,雜合協議三種。


我猜想樓主的問題可能是 鏈路狀態路由協議 和 距離矢量路由協議的區別!我有一個生動的對比:

鏈路狀態路由協議

80年代聰明而會過日子的上海人,個個都是活地圖,如果想到某個地方 ,只要幾秒就會算出該乘幾路車,然後在哪裡換乘幾路車…最短的路線到達目的地

距離矢量路由協議

在上海街頭,你對於去的目的地不熟悉,於是你不斷地問路邊的行人,就這樣你走一路問一路,最後也到達了目的地

很顯然鏈路狀態路由協議因為地圖在心中,即使某路公交車停止了服務(線路斷),也能快速換乘其它線路公交車(快速收斂,重路由)

而距離矢量路由協議因為都是打聽到的消息(路由通告),如果遇到路人不熟悉目的地(鏈路斷),則需要不停地問路人(超時等待),直到遇到熟悉目的地的行人(重新收斂)

很顯然鏈路狀態收斂速度更快!


你要去西湖,你問旁邊的幾個人,A告訴你「走我這條路要20㎞」,B告訴你「走我這條路要30㎞」,於是你選擇走A——這是距離矢量協議;你要去西湖,你問旁邊幾個人,A,B都把一個他們手中的地圖(鏈路狀態資料庫)給你,你把幾張地圖拼起來,然後腦里一合計(最短路徑演算法),決定走A,這是鏈路狀態協議。


路由協議分為靜態路由協議與動態路由協議。靜態路由協議由管理員手工輸入。動態路由協議常見的有兩種,距離矢量路由協議和鏈路狀態路由協議,分別以rip和ospf為代表。

rip,路由器選取最近的鏈路進行轉發。

ospf,路由器監聽鄰居節點的鏈路狀態,計算出最優路徑進行轉發。一旦發生鏈路失效,全網路由器將重新計算拓撲,重新選擇最優路徑。


補充一下最高票回答,鏈路狀態協議雖然速度較快的,但是它要求端系統已知所有的路由和鏈路,而動態路由協議則不用(或者說,因為端系統不能已知所有路由而必須採用動態路由協議)

借用最高票的例子,本地人可以直接規劃好乘車路線,因為他已知全城的交通網路,而外地人必須一站一站問路


後者是傳聞。

前者知道所有細節,自己算。


推薦閱讀:

OSPF的時間間隔不匹配建立不起鄰接關係,為什麼EIGRP的時間間隔不匹配卻能建立鄰接關係?
能用二進位做那些有趣或有用的事?
網線中傳輸的是電流還是還是電磁波呢?
HTTP 頭裡的 user-agent 可以隨便填嗎?
Trill、SPB與堆疊+埠聚合哪種方案更適合數據中心橫向流量呢?

TAG:網路安全 | 計算機網路 | CCNA | CCIE | ccna網路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