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澄《繁花》,因為我是北方人的緣故,讀不下去嗎?

也看了知乎有提問《繁花》好在哪裡。回答的大部分是上海朋友,說讀到裡面的文字,親切像是在心裡輕輕的念。可為什麼我讀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哮喘的病人,覺得氣喘,總想長處一口氣。裡面的標點符號吧文章切的七零八碎。為什麼,是我書讀的少嗎(??????? )


語言可能也是原因之一。《繁花》的吳語是一個很大的特色。但卻不能說《繁花》是用吳語寫的。《海上花》是用吳語寫的。《繁花》使用的是吳語的書面語。並沒有用吳語直接入文。

用金宇澄自己的話來說,即

「盡量少用方言字。上海人經常用『
儂』,就是『你』,我不用;因此《繁花》基本沒有『
你 』字 ……這是一種語言的轉換,方言用字是標籤,容易給非上海讀者製造障礙。句式是上海的,已經夠了,具體用字,我盡量可以去掉。因此刪去很多非常生活的上海市民本地話。」

它的語言環境是上海的,但不是倒具體的字。從這個角度上,他其實在盡量的避免對非上海讀者的困擾。

即便這樣,南北差異應該是存在的。我自己是非常好奇小說閱讀的南北差異的,如果真的存在的話。而我傾向於這是存在的。我曾經提過一個問題非南方人看一些比較有南方氣質的小說是什麼感受? - 文學

我不是北方人,不知道由於地域或是句式的原因,對題主的困擾究竟具體有多大,不過我覺得應該是有的吧。

但說到讀不下去,除此之外應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小說的形式。

《繁花》的「不好讀」原因可能也在於,它跟我們一般認知上的小說不一樣。他通篇句式單一,通過人物對話鋪排出事件,並且事件十分瑣碎,除了時代的背景,幾乎是沒有一個核心事件處於統攝地位,來凹陷出主次關係。並也由於此,我們常見的故事的鋪墊、高潮,矛盾的衝突疊加,最後的解決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所以這個小說給人的感覺可能會十分的瑣碎。並且在大部分的事件敘述,即通過人物對話鋪排出的事件,是非常世俗的,語言也用的非常世俗。除了那個俯瞰的敘事者的視角的語言是詩性的之外,其他的語言幾乎是刻意去壓干裡面美的東西,將其生活化處理,密密的排開,也許是會顯得有些枯燥的。

除了語言之外,在寫人物事件的時候,幾乎是寫不到人物的心理的。他在一個很旁觀的位置,不去描寫情緒的起伏,非常克制。代替這些情緒的,是一千三百多個「不響」的剋制。好像你路過許多人,他們在你旁邊,你可能體會到了一些情緒,但你不能直接探視他們的內心。因為作者給你的位置就是旁觀的位置。

我覺得比起地域性的語言,這可能是題主覺得不好讀的更大原因。

但這是金宇澄想故意追求的形式。回到中國傳統話本的形式,去區別和西方生活、西方小說不同的地方。雖然你可以說他舊瓶裝新酒,或是新瓶裝舊酒。

放棄『心理層面的幽冥』,口語鋪成,意氣漸平,如何說,如何做,由一件事帶出另一件,講完張三,講李四,以各自語氣,行為,穿戴,劃分各自環境,過各自生活。對話不分行,標點簡單……中式敘事,習染不同,吃中國飯,面對的是一張圓台,十多雙筷子,一桌酒,人多且雜,一併在背景里流過去,注重調動,編製人物關係;而西餐為狹長桌面,相對獨立,中心聚焦——其實《繁花》這一桌菜,已經免不了西式調味,然而中西之比,仍有人種,水土,價值觀念的差異。

這是他在後記裡面的表述。我覺得差不多是他以這種方式去寫的意圖了吧。

以中國傳統形式裝現代的生活,這是舊瓶裝新酒。去創新小說的形式來尋找一種新的表現方式,這是新瓶裝舊酒。

總之,這種預期之外與其他小說的差異,也許會造成一些讀者的困擾吧。但同時也是一種新的衝擊與嘗試。


這是我見過的,段落最長的一本書。

讀書需要入境,心裡不能寧靜,體會不出這之中的味道。

這本書在我眼裡極其有趣。

如果只會很快的語速,顯然會覺得像哮喘。三四字一個標點,裡面的神態分明是說話的語調。題主的問題在於讀得太快,不如讀慢點。


我也一直想問,看不進去《生死場》是因為我是南方人嗎(???︿???)


我是南方人(廣東),看了第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在這裡單單談我的閱讀體驗,不做其他評價。我看得很慢,我看書從沒那麼慢過,看了一個月(我是吃飯排隊不看書會死星人),說明我看的很吃力。

首先,語言上的不適感,我對吳儂軟語無感,看這種類似方言小說的書,和看外國文學有類似體驗,就是膈應。但看久了也都慢慢習慣。

其次,瑣碎,幾乎沒有情節可言,看了前幾章幾乎都是生活瑣事,印象最深的是菜市場里的黃笑話。時間線亂,跳來跳去的。人物讓人捉摸不透,比如滬生到底對他老婆什麼看法?蓓蒂到底在大家都長大後回來了沒?感覺裡面的男人都是遊戲人間的花花公子,而女人則是到處招蜂引蝶的騷貨。

最後,有很喜歡的片段和文字,比如「桃花夢斷,鳳簫難續」和最後幾章,以及小毛老婆死的那章。

總的來說我看不懂繁花,我看不懂裡面人物的態度,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難道僅僅只是「人生無常」?

除了四大名著外幾乎沒有讀過明清章回體小說(翻譯成兒童版的除外啊),我是俗人但我不喜歡繁華裡面的世俗。


這是我這輩子見過的,逗號最多的一本書


從五月初讀到今天,剛讀完。

我向來讀書慢。但我很享受慢讀的過程。文中有觸動的句子會慢慢記下,小說提到的上海有故事的路名、提到的詩歌音樂電影也會去找來看看聽聽。感覺這樣能夠在讀小說之外獲得更豐沛的共鳴和感悟。

三月底剛去了趟上海,就住在蘇州河畔的一家青年旅舍。因此小說里經常描述的蘇州河,讓我格外有親切之感。

小說把阿寶滬生小毛三人的往昔和現狀交錯著來寫。一開始讀得雲里霧裡,加之人物繁雜,確實費功夫。其實到現在讀完了,還是對作者在小說里寫到的瑣碎人事不知其所指。大概這些看似無足輕重、曇花一現的人和事,能夠幫助作者更多面更豐滿地展現那個時代的風貌吧?

我讀到一半的時候,發現,作者在寫過去的章節的時候,用的章節標題是繁體字,寫現在的章節,標題用的是簡體字。到小說最後,標題就全是簡體字了。加之,小說的插圖都是金宇澄自己畫的。加之,小說的用語實在有葷有素、十分有趣。所以我覺得這個作者實在有意思極了。

最愛的兩個人物, 應該就是阿寶和李李了。

不記得那一章節里了,李李被咸豬手吃豆腐的那段描寫實在喜歡。

「碌亂之中,無人會想到,李李腰身後面,高級面料裁剪彎勢和盪勢之間,大提琴雙f線附近,迷人弧度之上,一隻陌生手,無聲滑過來,眼鏡蛇滑過草地,靈活遊動,停留,保持清醒,靜靜一搭的滋味。這種小動作,程度比一般紳士派頭超量,時間延長,指頭細節如何,春江水暖,外人無可知曉。」

之後有一章節寫李李跟阿寶坦白過去,讓我對李李有一種「不卑不亢,女兒本色」的崇敬感。文中說「李李講到此刻,四面像有微光」。真的是呢!

說回小說中喜歡的句子。太多了,摘幾句記在筆記本上的。

1.姝華說,羅蘭夫人臨死前講,自由,有多少罪惡,假爾之名實現。

2.男女之事,緣自天時地利,差一分一厘,就是空門。

3.滬生說,講得有葷有素,其實是悲的。

4.阿寶說,出家,就是絕財,絕色,絕意了。李李說,紅塵讓人愛,也會讓人忌。

5.阿寶說,一切可以解決,有的是時間。李李漠然說,女人覺得,春光已老,男人卻說,春光還早。

最後,穆旦的詩,實在喜歡。第一次在知乎回答,以此結尾。

靜靜地,我們擁抱在

用言語所能照明的世界裡,

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們沉迷。

那窒息著我們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語,

它底幽靈籠罩,使我們游離,

游進混亂的愛底自由和美麗。


當做枕邊書,每天睡前讀一點,剛開始確實看不下去,感覺和以前讀的東西都不一樣,都是一些瑣碎小事,慢慢看,就入進去了,上海的變化,阿寶滬生的經歷等,像《紅樓夢》,盛極必衰,再褻再玩,也沒有不散場的宴席。作者沒有過分的渲染,要自己體會其中的悲歡。記得春香和小毛去世前都說「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李李出家說「女人覺得,春光已老,男人卻說,春光還早。」

很喜歡書中穆旦的那首詩: 「靜靜的,我們擁抱在,用言語所能照明的世界裡,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們沉迷。

那窒息著我們的,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語,他底幽靈籠罩,使我們遊離,游進混亂的愛底自由和美麗。」


我看不下去紅樓是因為我是現代人,看不下去冰與火之歌是因為我是中國人(≧?≦)?

想多了,每個人都有喜歡的類型不喜歡的類型,跟哪人沒多大關係


放心

廣東人也看不進去

我TM還受過七年哲學教育

感覺比看哲學書還痛苦


看不進去《鬼吹燈》,是不是因為我前世是一個粽子?


是的,少見所以多怪。


我是北方人。 人們處於一個浮躁高速運轉的社會,很容易讀不進去稍微有一點吃力的東西。我之前大概是前年知道繁花,看了個開頭就放一邊了。我把這種情況歸於當時我根本沒有靜心看小說的心態。直到上個星期累得筋疲力盡,機緣巧合又把繁花拾起來看,正巧又看了梁文道對繁花的推崇的一期節目,講到繁花的寫作技巧和作者的文筆獨特之處。因為方言小說雖然不多,但寫得好並不容易。這裡我推薦葉廣岑的《採桑子》,我雖然不是北京人,葉老師寫得也不是她自己,而是她父輩滿族沒落貴族的往事,卻讓人沉浸在她創造的京味世界裡不能自拔。

跑題了。因為我是很喜歡有自己寫作風格的作家,就是並不只是胡編亂造編人物編劇情或者像某些暢銷作家一樣只知道擴展句和名牌名,而是飽滿的,科學的,有沉澱的小說框架和敘事風格的作品。書首先是為自己寫的,戲永遠是先演給自己看的,這點永遠不假。有些作協作家的實力也確實是不行。

扯這麼多我就是想說想看看得到梁文道推崇的,得到矛盾文學獎的《繁花》到底有什麼能耐????然後我就讀進去了??而且金先生寫方言也沒有完全方言口語,更像是書面文話。我覺得這樣處理十分洋氣。


我也是讀了幾次都讀不下去,按單雙號章節讀勉強再讀一讀,還是讀不進,心疼花了68元買的書,再時不時讀一讀片段。其實是因為之前喜歡看寫上海的故事才讀的,但是《長恨歌》我竟然看了兩遍都很喜歡,這個獲什麼獎的怎麼就看不進去呢


實在看不下去,就像面對著一碗被筷子杵得亂七八糟的紅燒肉,心裡知道這是紅燒肉,理論上應該好吃,但是外觀上慘不忍睹,讓人實在下不去手。勉強看了一章,心裡像吊著半口氣,不上不下,完全沒有讀《塵埃落定》或者《1966》的那種一氣呵成的愉悅感,無奈棄之。


吳語區表示毫無壓力啊23333

我感覺怎麼說呢,裡面好多語句與其說是方言,不如說是方言口音的普通話


我看的懂聽得懂吳語,照樣看不下去,我自知我聽不下去崑曲和評彈是因為京劇也聽不下去,而不是有些人聽不懂在說什麼。


我也讀不下去,不過上學時我有幾個江浙的朋友,她們聊天有時會說些我聽的半懂不懂的話,我看這個書的時候就腦補是她們在聊天,那語速很快,那發音像詠春拳似的,這書就相當於同步的字幕,然後我就能看下去啦。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讀不下去跟語言沒關係,跟敘事風格沒關係,跟文學素養更沒有關係。

寫上海人,就突出個人情世故,會有大篇幅的社交場面描寫,但處於某些原因,作者寫砸了。

為什麼砸了呢,人物雷同,性格模糊,動機薄弱,反正就看出上海女人都想扎姘頭,男的都想佔便宜,但是都覺得自己小時候的出生可高了。

作者怎麼寫的原因不在乎。一,他其實沒有混社會的經歷,二,他覺得我們上海人的事,我自己知道就好了,幹嘛說得那麼清楚,也許他這是他的姿態

結論是作者適合用上海話寫些靜物散文,寫人物小說不夠看


我就想求求出版社,上海話寫的你們能在封皮或者書腰封上表明一下好不好,你們知道我看下來多累嗎?


是的,我們學校的語文課留了個讀書筆記作業

它被列入和《白鹿原》作為比較閱讀

我們寢室6個人,到現在誰也沒讀下去

愁死了

我覺得我讀不下去的原因

1.上海話 (本人東北狗)

2.上海這地方不熟 哪是哪 給個地圖插畫我也不是很明白

3.人物對話的方式太拗口了 誰在和誰對話得想好一會兒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然後」一詞在人們口語中的濫用?
如何靠聽力識別全世界的語言?
尖團音是怎麼回事,並且怎麼發出來啊?
基里爾字母手寫體與印刷體差別為何這麼大?
怎樣用各國漂亮精緻文藝的語言稱讚女孩的美並附帶中文發音?

TAG:小說 | 語言 | 南北差異 | 茅盾文學獎 | 繁花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