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看多了,為什麼感覺自己表達的慾望反而沒有以前那麼強烈了?
01-14
以前讀書不是很多,但特別有訴說的慾望,對時政,對生活,對周圍的人和事,各種不滿各種想說。但上大學以來這兩年,隨著看的書多了起來(跟以前相比),反而對於很多事喪失了表達意見的興趣,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對於一些事情沒了中二時期所向披靡的堅定和自以為是的執著。內心有了畏懼和猶疑,覺得一些事情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無可無不可。主流點的說法就是價值觀多元了。就像小時候總喜歡分辨好人壞人,長大了,這些標籤就模糊化了。年少輕狂,狂總是跟表現欲聯繫在一起的,是外向的。在書堆里浸久了,會磨去一些狂氣,想著有這麼個大到摸不著邊的世界,會自謙、自省。而這兩者皆是內向的。所以書讀多了的人會少年老成。
還有就是懶得說了。你們這群凡夫俗子,說了你們也不懂。勞資才高如此,生來就是孤芳自賞的,像黃老邪,「說是我殺的就是我殺的!」這倒是跟前面說的截然相反。
文人有種怪象,極度的自卑與自傲合為一體,形成一股扭曲的合力。書讀多了,便會陷入這樣一種自我抗爭的狀態中。面對外人,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何苦多費唇舌?只好面對自己,可又彷徨、不自信,書讀得多了,便容易陷溺於自我認知的囹圄里無法自拔,說出來的話連自己都不能信服,於是索性住口…因為不明白的不應說,懂得了的不必說;能說的話,大都是無聊的重複罷了。
在知乎上呆得越久,我就越喜歡抖機靈
就個人感覺,讀的書要思考要消化,要變成自己的語言,再說出來用出來,去觀察世界影響世界。總是進行輸入而不鍛煉輸出的話,腦子會變呆的,最後會成為一個裝滿各種別人信息的存儲箱子,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發現能力逐漸喪失掉。題主以前讀的書也沒有不多啦,只不過讀的是「社會」這本大書而已。
「讀萬卷書」之後還有一句「行萬里路」。可能看的很多書,會讓你發現這個世界原來這麼廣無邊際,並且看到自身的缺點和局限,會在面對世界的時候顯得自卑,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抽時間出去旅行,到處走走,嘗試脫離開熟人,與陌生人溝通交流,會發現不一樣的事物,而不應該只是把自己困在書的這個小格局裡。這只是我自己一些小見解。
看完書後總會有個消化吸收的過程,思想交流碰撞後的破碎,融合和再生,隨表現欲和控制欲的驅使交流產生。
也許和看書沒有關係,環境變了等其他因素會有更大的影響,
考慮的多了吧,我也有這樣的感覺。話出口前總感覺有不妥。話是否會傷害一些人?這樣說是否片面?待到考慮好之後,話題已經過了,久而久之,就這樣了吧。
看的越多,知道的越多,越發感覺自己的渺小,也越發對自己曾經堅定不移的答案產生了質疑
有同感 大概長大了吧
看書看得越多,覺得自己懂得越少,感覺自己真卑微,不好意思在外面獻醜
不過呢,和別人一起交流,開心就好,不用刻意當聽眾也不用刻意當演說者,讀書充實了自己,愉快的交流滿足了雙方,多好樓上的回答,給個贊
推薦閱讀:
※結婚兩年,妻子不肯同房怎麼辦?
※你曾經對哪些人或事物決絕地說不愛或不再等了,但等對方轉變或出來後卻歡天喜地的接納了呢?
※人什麼都不在乎了是不是會活得更好,還是心理出現問題?
※不管談多少次戀愛,每一次我都無法信任對方,怎麼辦?
※如何看待日本九州島地震國人新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