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科普,羅馬共和為何被帝製取代,未來帝制會不會復辟?

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有利有弊,但歷史還是選擇了帝制,近代以來,帝制國家紛紛崩潰變為人民主權的國家,這種變化有什麼人類學上或者社會學上的規律嗎?歷史是不是不斷循環往複的?導致羅馬共和被取代的共和制的缺陷在今天的共和國家中,是否依然存在並最終導致帝制的復辟呢?


羅馬共和的崩潰,與走向帝制的原因這個題目太大了,足足可以寫個大著作出來。我簡單的說下羅馬共和的真實含義,以及他的帝制情況。

羅馬的共和,不是民主。共和的原意其實是一種社會精英的聯合統治。Republicanism最初被翻譯為共和,深得其意(厲王出奔,共伯和干王政)。

共和體制的最大問題,其實是要求社會精英必須是具有相當的高度與深度。以我們中國人的角度來講,就是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實講,這是一個相當困難的要求。一旦社會精英層面開始「墮落」,放棄了對自身的嚴格要求,整個社會非常容易向專制主義滑落。

另一方面,精英體制本身就不是大部分人的統治,因此很容易與寡頭政治結盟。

羅馬的帝制與我們熟知的帝制,即東方式的專制主義有很大差別。渥太維真正的身份是第一公民和終身執政官。羅馬帝國的後續幾任皇帝,均經過針對性的培養和逐個層級的實地鍛煉,五賢帝個個如此。直到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開始,才微微有了東方帝制的樣子。

羅馬共和的缺陷,目前依然存在。我朝的賢人政治就是如此。但如果說羅馬帝制會不會再出現?父死子繼,萬世一系的這種應該很難了(朝鮮算一個)。不過,羅馬的帝制可以用另一種形態出現,比如各個寡頭的內部推舉,候選人的賢能要求等等,只是這種統治,不太可能出現終身的情況了。

要怎麼解決,我覺得唯有以法治。一切政治行為均以法律為準繩,而且務必需要一部穩定、符合公平正義原則、以及經過嚴肅討論和大部人授權的憲法進行輔助。

題外話若干:

古典意義上的民主與共和從某種角度來說,是相反的統治體制。民主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更容易成為暴政。雅典後期就是個例子。

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國家,基本都混合了共和、民主、憲政幾大要素。一些西方國家自稱為自由主義陣營,而非民主主義陣營,是有其深刻含義的。

再廢話一句:美國,根本不是啥民主國家。


羅馬的共和制嚴格意義來說是一種寡頭政治,三大家族把持了整個共和時期絕大多數的執政官、總督和元老院席位。

羅馬推選執政官的票選權重取決於投票公民的財富等級,貴族,元老與騎士佔了絕對性的票選權重。而當時由於奴隸制的存在,羅馬城內的大部分自由民被奴隸搶走了工作,都是好吃懶做的無產階級,只想著吃低保賣選票(羅馬城內的成年男性公民每月能領取一定數額的穀物)。

所以,在這種極度的貧富不均與社會階級矛盾衝突嚴重的環境下,這種由富人與貴族選出的執政官並不能完全代表民意,羅馬的共和制從現在來看是弊大於利的。

其實仔細研究當時泛希臘系的城邦王政制度之後,就會發現羅馬的共和制是當時王政制的進化改良版,當羅馬快速擴張之後,作為城邦政治制度的王政制度已經不適用於當時的羅馬了,於是我們能看到羅馬非常自然地從王政制進化到了共和制,而當高盧戰役結束之後,在環地中海已無敵手的羅馬共和國,也非常順應歷史潮流的進化成了更適合集權統治的帝制。

然而羅馬這種「王政--共和--帝制」的進化過程,究其本質,都與現在的民主相去甚遠,只是隨著羅馬版圖的擴張與文明的發展程度進行的一種自我改良。不過當時政治體制中包含了不少西哲賢人的觀點,都成為啟發後人的民主制度的基石。

這其中除了著名的三權分立,還有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即權力越大,任期越短;軍無長帥,帥無長軍。在共和國早期,代表軍團最高統帥和最高行政長官的執政官只有一年任期,且一年需選出兩人共享權力。不得不說羅馬早期真是人才輩出,軍政兩部如此高頻率的進行換帥,還能統一義大利、山內高盧,征服迦太基。

由於執政官手握軍政大權,且在戰爭時擁有類似於現在美國總統的戰時決斷權,可以先做決定再報告元老院,這為後來凱撒利用征服高盧一役,一舉獲得巨大的軍事力量與民心,迫使元老院授予其終身獨裁執政官這一行為埋下隱患。

不過回顧歷史,凱撒與奧古斯都這跨越共和與帝制的兩叔侄,卻恰巧是為羅馬創造其鼎盛繁榮的兩人,共和羅馬死的不冤。

所以我的結論是歷史潮流是不可逆的。然而古往今來已無新鮮事,若不想帝制復辟這種事發生,我們一定要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雖然我覺得TG的正直制度更像羅馬的共和制)。


沒有什麼必然。那種形式更適合人類的狀況,有更加強大的力量,那種制度就會成功。


太陽底下並無新鮮事。

民主的對立是獨裁(專制)。

帝制的對立是共和。

共和制的確是跟帝制互相轉化的,但新帝制不見得就一定是專制的,也可能是民主的帝制。


這個問題可以簡單回答,也算是個觀點,

經過努力奮鬥,羅馬人征服了世界,享受到了一切征服者該享受的。只有被人奴役的滋味

還未體會,所以他們為自己祈求一個主子,於是蘇拉馬略凱撒奧古斯都等應運而生。

ps:現在米夷的制度,大約相當於民主(眾議院)和共和(參議院)的結合體。在征服世界之前,是不會轉成帝制的。

還要強調的是,很多人對帝國這一概念理解有誤,並不一定要有皇帝才是帝國,廣義上,突破了民族,語言,空間的統治實體都可看成帝國。如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國一書,並沒有明確的說是民族國家或是其它,而是一個全球性的統治網路。

補充一下

維基的帝國列表詞條。該詞條實際就是廣義的帝國定義,威尼斯共和國也被算成帝國。突破空間的意義是指1
該國統治著遠方非同族的文明 或2 該國人民獲得了遠超過生存所需土地的通知區域。維基的英文定義為:An empire is
a geographically extensive group of diverse states and peoples (ethnic groups) united and ruled by a central authority, either by a monarch (emperor, empress) or an oligarchy. 目前正在學習奈格里和哈特的帝國一書,後面有時間的話準備專門寫一下這個問題。

還有一個感想就是:帝國是西方人心中的一個夢,是聖經中巴別塔在塵世的投影。從查理曼到拿破崙到希特勒,都在做著這個夢。


若發生大災變,資源嚴重匱乏,人群形成小團體小部落的情況下,獨裁和帝制是可能實現的。但是只要歷史沒有被抹除,人類不是從頭開始發展,我認為像中世紀那樣的成體制的專制政府系統是不太可能的了。 嗯,歸根到底政治體系是和資源分配掛鉤的。


羅馬共和國本質上仍然是奴隸制,而之後的帝國成了封建帝制。歷史是前進的,永遠不會倒退


推薦閱讀:

哪些共和制國家事實上是世襲制?
澳宋的貴族共和制度是不是很快就成為一種落後的制度,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推翻清朝在當時是錯誤的嗎?

TAG:政治制度 | 共和制 | 羅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