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質行星/類地行星可能可能擁有行星環么?


理論上有可能,不過很困難。簡單的解釋是類地行星尺寸太小,離太陽太近,所以很難有。

從Blogstronomy: How are Planetary Rings Formed?查了一下,行星環的成因主要有兩方面:

1. 行星形成之初在洛希極限(不能翻牆的看洛希極限_百度百科)之內的dust有一部分沒有落到行星上(參與行星形成),但是又在洛希極限之內,所以不能自己結合形成衛星,慢慢就變行星環了。這裡的行星環基本在洛希極限之內。

2. 行星的衛星被撞碎了或者被潮汐力扯碎了而形成的行星環,這樣環可能落在洛希極限之外。

先討論第一種情況。這需要一開始有足夠的物質在行星洛希極限之內。那麼洛希極限有多大呢?

想引用一下維基但是發現圖片過不來,大家自己去看好了,大概是這個:

R是宗主星體半徑,倆密度大M是宗主星,小m是衛星。

於是我們知道,洛希極限和宗主星體的半徑,密度成正相關。意思就是說,宗主星體密度越小半徑越大,洛希極限也越大,其內部的dust也越多,形成行星環概率越大。一般類地行星密度都在5倍左右水密度,又都在太陽旁邊而且很小(dust本來就少,氣體液體又會被太陽加熱太陽風吹跑,所以就剩一個很小的核。以上內容不展開說了,我高中研學科目做的就是這個。),所以洛希極限也會非常非常小。氣態行星吸收了很多東西(包括被從類地星星上吹走的氣體液體),所以很大(比如木星),又因為全是小分子所以密度很小,一般比水多一點點,所以洛希極限也很大。尤其是土星,0.8的密度更是喪心病狂。

所以稍微算一下,把行星環按0.9(冰)~2.7(土)的密度帶入,地球的洛希極限大概是兩倍半徑(真的真的太小了),而土星的洛希極限就是大約10-20倍地球半徑,木星更是

15-30倍,所以外層空間足夠形成很大的環

但是以上並不能完全否定類地行星行星環的形成。不過還有一點,就是太陽的熱量。類地行星基本是因為離太陽太近被加的太熱(&>-150攝氏度)而失去了很多能形成行星環的物質,他們升華然後被吹走了。。。所以行星環的形成更困難了。

對於第一種成因,大概就醬,比較困難。不過還有第二種不是么,把月亮炸了人類就有行星環了啊,我認真的。等待自然飛來一顆足夠大的小行星把月亮撞碎實在是太漫長了。所以我們沒有行星環。


宇宙皆有可能


推薦閱讀:

哪裡可以看極光?
在 2017 年底展望,未來幾年的航天界的發展會出現怎樣的新方向和新趨勢?
2017 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學事件有哪些?
關於主序星問題?
南方周末:《宇宙大爆炸不曾發生過》?

TAG:天文學 | 天體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