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率地閱讀彭一剛的《建築空間組合論》這種圖文分離的書籍?
最近正在讀,讀到了第三章,說說自己讀時的一些經歷和感受吧。一開始其實並不知道後面還有圖- - ! 讀第一章時20頁差不多用了兩個小時,很多東西都不懂,要去想,要去百度,看得很枯燥,都想放棄了。後來發現有插圖後,就立馬把第一章插圖遛完,發現對之前文字部分的很多疑惑之處有了解答,許多地方頁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了(或者說,有了和自己之前不同的理解)。所以到後來第二章(包括到現在第三章)閱讀的時候也是先文字後插圖的順序,但文字部分的不懂之處會先用鉛筆標記一下(我是用空心三角)然後繼續往下讀,後面插圖部分能搞懂的話就把三角形塗實,搞不懂的話...自己再去想辦法搞懂吧,哈哈。這樣閱讀效率提高了不少。
總之就是遇到不懂的地方先標記一下不要影響整體閱讀速率啦~後面再集中解決問題(看插圖,網路,老師),跟高中時做英語閱讀類似啦~
第一個在知乎上認認真真的回答,嗯...祝題主閱讀愉快~圖文並茂――圖文並茂――圖文並茂――重要的話說三遍!題主既然知道是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書,為什麼不一邊讀文字一邊臨摹圖片呢?我沒畫過《建築空間組合論》,但是我畫過它至於效果,誰畫誰知道。
先說閱讀順序建議:1.前面文字部分分段通讀2.按照分段對照插圖消化3.翻回再讀文字部分
4.個別詞語及時查詢
5.讀書筆記---題主的原問題是:如何有效率地閱讀彭一剛的建築空間組合論這種圖文非並茂的書籍?
「圖文非並茂」真是好萌的說法哈哈哈哈。
我覺得「茂」在此的意思應該是「豐富的樣子」,「圖文並茂」也就是指圖片和文字都很豐富,顯然《建築空間組合論》是圖文並茂的。---回到正題,當初讀這本書的時候,也像 @翟晉弢 同學一樣不知道後面有圖...
所以硬著頭皮很難讀下去,常常不知所云。後來結合插圖來看效果還是蠻不錯。---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配圖全部放在了全書的後半部分,並且不僅僅是配圖,還有相關的插圖解釋。彭老這樣安排的緣由應該是不想打斷前面理論部分的系統性。當你閱讀完成全書之後,若日後想要複習理論內容,閱讀前面文字部分會更有連續性,也便於查閱。如作者在「第三版補綴」中寫道:當今,是多元化的時代,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著一種被普遍認同的設計手法。再說一句綴上了一章,再綴下去豈不成了串糖葫蘆,這樣的書還有什麼嚴謹的結構可言!
彭老充滿魅力的語言,大家自己去體會吧。。
---之前說到的「段」在本書中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劃分就好,比如我把一章分為2-3段。按照順序,先把第一章讀完一半,翻到後面對照插圖消化。
值得注意的是,《組合論》與大家提到的《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不同,每章插圖配有一定的文字說明,之前有知友提到《組合論》容易限制人的思維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書里講的太透。但是事實上彭給出的每個插圖很有代表性,我建議把插圖結合理論部分,歸納成一個索引,每個知識點自己再去尋找幾個案例再發散聯想與之對照,推薦參照李叫獸的學習方法論: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154592/answer/51489241讀完插圖,再回過頭複習一遍文字部分,基本上就能夠理解了。例如:書中在講述「對比」時寫道:我國古典園林建築所採用的「欲揚先抑」的手法,實際上就是借空間大小的強烈對比作用而獲得以小見大的效果。
作者描述:
在通往主體大空間的前部,有意識地安排一個極小或極低的空間,通過這種空間時,人們的視野被極度的壓縮,一旦走進高大的主體空間,視野突然開闊,從而引起心理上的突變和情緒上的激動和振奮。
蘇州留園進入園內需先經過一條狹長的道(紅線)
想到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
在達到B「觀海廣場」之前要先經過A廣場,倒喇叭口的形狀指向性極強。到達B的時候也就海闊天空了。再如聯想到:
-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 陸遊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過空間與光影的對比來營造心理體驗)
「欲揚先抑」本是一種寫作手法,除了作者在建築空間的思考,還可以對照:音樂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白居易在描寫琵琶聲的場景:在高潮之前先安排一段極靜的過渡。
電影通常從地面升起至航拍廣闊鏡頭前,先給人物表情以細緻的描寫。戲劇
角色在集中情感宣洩之前,通常製造一系列人物矛盾衝突。說回來。
在書中出現的個別不懂的詞,當即查閱。
看到「圓光罩」,查詢知道是一種隔斷的構件。不解「因借」,查知源於「巧於因借,精在體宜」,和古典園林造園之法有關。流暢讀完全書之後,把段落勾畫和簡單的筆記整理到Evernote,再細化筆記。
-----
題外話:樓上有人說臨摹圖片,《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的圖片精美,但程大錦的LineWeight表現非常高深,模仿難度很大。彭老的小顫線相對簡單,而且出效果,也很適合臨摹。那書蠻厚的,不知道你說的效率是快還是記的效率。我自己考研複習時候把書抄了一遍,當然不是一字不落了,就是大部分非照片的圖,每年考研都會從這本書出題。對書的內容還印象深刻,如果再出書本內容的題我一定都會(^O^)題主不抄字光抄圖應該能快點。^_^
很煩,我真的很煩這樣的圖文分離的書,每次看文字找對應的圖還要後面再翻,很浪費時間。我最近在找這種書的正確打開方式,也許他有他的用意只是我暫時沒有發現。彭一剛院士似乎蠻喜歡這種著述方式么?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也是這樣圖文分離。
膠佬們習慣的一件事:雙入
很好的書,一直沒時間看看
有章節編號,對應起來看就好了。
有時候真的很懷疑《建築空間組合論》對設計水平或者對建築的理解能有多大程度的提高,雖然並不否認能寫出如此抽象的理論是件很偉大的事情。我還是認為讀書,當你知道哪些書好好在什麼地方,哪些書不好為什麼不好,哪些書適合自己為什麼適合,哪些書不適合自己為什麼不適合,這樣才可以叫做是會看書。起碼對建築的理解上,還不如去看沈克寧的書。
推薦閱讀:
※如何在三個月內拿下註冊城市規劃師考試(非規劃專業)?
※如何評價李興鋼的績溪博物館?
※如何解讀"一級註冊建築師執業資格認定"的取消?
※rhino導入revit出平立剖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