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坦克設計為何普遍超重?

二戰德軍坦克雖然普遍火力強勁,裝甲厚實,但為何在重量控制上做的這麼差?虎式重量都有56噸了!可蘇聯坦克同等防護能力重量沒有這麼離譜啊?IS3防護能力超過虎式了,重量才46噸。

------------------------------------------------------------------------------------------------------------------------------------

添加一點,蘇聯人機工程差是得承認,可美軍的坦克也沒這麼重的啊。潘興才40噸。德國的設計師是不是在哪個環節犯了錯誤?


其實浪費噸位應該算從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開始,四號到最後型號炮的穿深不亞於T-34/85,個人感覺原因有幾點。

1,不要迷信德國製造,德國就是三流的設計師加一流的工匠。

2,別國是有什麼坦克在從現役炮上選炮,德國是選定了炮再選坦克底盤,由於德國的炮追求高穿深導致其炮的液壓復進系統過大,這樣子坦克炮塔就得大,然後.......就只能加大坦克底盤了。

3,設計指標不斷修改導致重量不斷增多,虎式坦克是從VK3601發展而來,豹式坦克是從VK3001發展而來,最後這倆設計都超了原型車很多,典型的水多加面面多加水。

4,變速箱問題,變速箱前置導致車體後面還得加一根傳動軸,車就只能高大上了外加浪費噸位。

5,為了追求在戰場上的防護以及射擊的一擊毀敵而把某些地方弄得複雜了,比如穿深過剩的炮(虎王的長88和豹D的長75)以及交錯負重輪,無意中增加了重量。而且裝甲上虎式坦克竟然還是垂直裝甲,為了防護力只能加厚和硬化裝甲。

另外補充一條,希特勒的決定權也很重要,畢竟三德子是他管的。虎式坦克就是在他的命令下開始研發的,Vk3002db因為入不上他的法眼被淘汰。


解釋一下什麼叫面多加水水多加面:

虎式超重主要來自於:

1 垂直裝甲

2 高車身

3 發動機

4 層疊負重輪

垂直裝甲對於裝甲的噸位浪費非常顯著,護士在設計時有要求裝甲能夠防禦蘇聯坦克的直擊,高車身更是大大加大了噸位。

裝甲超重導致不得不用更大的發動機,繼續加重。

傳動系統為了在超重的車身下正常工作不得不用了層疊負重輪這種作死的設計。

簡單的說就是

裝88炮,加厚裝甲—》超重機動下降—》加大發動機馬力—》進一步超重傳動吃不消—》改進傳動,層疊負重輪—》再加重量,可靠性爛

虎式設計上出現這種情況一是沒有傾斜裝甲和重點防禦設計,二是使用汽油機和前置傳動,三是德國人浪費噸位能力實在太厲害了……

人機功效是好,但是設計的時候主要考慮的並不是人機功效,這只是個安慰獎...

至於表面硬化,表面滲碳能夠提高密度?你這滲的是碳還是鈾啊。。。再說裝甲質量和密度關係不是很大,又不是密度越大越好。

虎式和豹式裝88L71是要換新炮塔的(還要加大炮塔座圈什麼的),這增重多少我就不說了。考慮射速什麼的最後表現估計還不如不換呢。

-------------------------------------------------------

最後表明立場,二戰最好的坦克是T-34,不服不客觀!


德國人在遭遇T34危機後的癥狀,加上保時捷博士和元首,病情惡化直接棄療,雖說也有武器六局某些智商上線的,但是就是一個螳臂擋車然並卵。

自虎式坦克開始德國人的坦克設計尿路是先找門一刻賽艇的炮,然後圍繞這門相當賽艇的炮加裝甲,這兩樣弄完了再考慮底盤啊發動機啊傳動結構,這尼瑪不超重才見鬼了


其實超重問題不僅存在於德國,也存在於蘇聯,從KV到後來的IS還不都是超重。早期的KV-1用的V-2發動機只比T-34用的多100匹馬力,但卻要驅到比T-34多將近20噸的重量。而IS-3的發動機還是那個600匹馬力的V-2,車重46噸相比KV-1隻重不輕,即便技術有所進步,但超重問題依舊是存在的。

相比之下,虎式700匹馬力驅動57噸的車體,簡短換算一下大概12.3匹/噸,相比IS-3的13.0匹/噸大致是處於同一水平的。

但虎式本身最大的問題在於其防護理念的落後,虎式的車體基本可以視為3/4號坦克的放大版本,垂直放置的裝甲為了達到足夠的防護水平,就必須得不斷增厚。而蘇聯自T-34開始就大量使用傾斜裝甲,利用斜置的裝甲來增加等效厚度,但缺點就是內部空間狹小。

虎式重量增加所帶來的後續影響主要集中在變速箱設計以及負重輪的設計,其中為了分擔車體的重量,虎式坦克需要使用16組扭力組成的懸掛系統。而為了追求行走的穩定性,又採用大直徑的負重輪,這就使得車體側面沒辦法塞下8個傳統的負重輪,由此便催生了那個坑爹無比的交錯負重輪設計。而蘇軍覺得行走穩定性根本不要緊,反正都是要停車才能有比較靠譜的射擊精度,行走的時候顛簸點那就讓坦克兵帶防護帽好了!

其實德軍的豹式坦克更好一些,同樣700匹馬力驅動45噸的車體,15.6匹/噸的水平明顯高於虎式和KV,但豹子的目的是要同時趕超T-34跟KV(都怪古德里安這個技術白痴把兩者搞混了),結果高機動能力、高火力、高防護的三高要求,使得豹子的結構相比虎式更加複雜,使得服役初期前線一直沒辦法搞掂後勤維護。

而之所以蘇德都存在超重問題,其核心關鍵還是在於兩者的反坦克手段單一,必須依賴坦克去反制坦克,這就對自身坦克的火力和防護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因為兩者都是在本土相連的歐洲大陸上作戰,在後勤負擔方面會比跨越大洋的英美低,而且在陸地上也有更多的鐵路幹線可以用作承運和戰略轉移工作,因此超重所帶來的影響並不明顯。

相反,在英美方面,對坦克的重量,以及後勤維護問題都是非常重視的。M4謝爾曼坦克30噸、克倫威爾坦克28噸,兩者都是與T-34、3號坦克、4號坦克相同定位的中型坦克,並且在英美軍隊中佔據了絕對主力。而且英美都奉行任務分工的原則,坦克的主要定位是支援步兵,而反坦克的任務,即便是在裝甲部隊中,也是由坦克殲擊車來承擔的,像M10、M18、M36,以及裝備有17磅炮的螢火蟲、MK VIII挑戰者坦克。

此外,美軍在二戰期間,在地面載具使用的引擎技術方面是不如在航空引擎方面那個強大的,早期謝爾曼裝備的Wright R-975僅能提供400匹馬力,比車體重量更輕的T-34裝備的V-2引擎還少100匹馬力。即便是後來升級使用的Chrysler A57也只有470匹馬力,仍低於同期蘇德坦克引擎水平。一直到M26潘興使用的Ford GAA,也只能提供最高500匹馬力的輸出,因此潘興最終還是將重量控制在41.7噸的水平,僅為虎式的73%,推重比控制在11.99匹/噸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潘興在推重比上已經儘力提升到那個時期相對合理的水平,並且在火力和防護上對比M4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事實上在美軍高層看來還是不滿意的。巴頓就曾經說過,他寧肯要2輛謝爾曼,也不願意接收1輛重量相近的潘興坦克。這是因為對美軍來說,保持數量上的優勢以保證應對快速進攻過程中的任何突髮狀況,比單純依靠少數但精銳的重型坦克「救火隊」要更好些。

而且M4的重量使得它無需太多的路橋後勤保障就可以保證通行無阻,相比之下,即便是僅42噸不到的潘興,都很難在沒有工兵及舟橋部隊支援的情況下通過一般未經加固的橋面。至於45噸重的豹式、57噸重的虎式、69噸重的虎王、45噸重的KV、46噸重的IS,無一例外地在通行能力上只會更爛,更加需要依賴工兵及舟橋部隊的支援。這無疑是美軍所不願意看到的,即便對於蘇德來說,也只會是條黑路!


因為德國坦克需要執行反坦克任務。坦克如果要進行反坦克作戰,就必須有一門可以擊穿敵人坦克的火炮和不被敵人坦克擊穿的裝甲,火炮和裝甲都是很占重量的。

而反觀大洋彼岸的美利堅


不請自來……

手機寫的,如果有排版錯誤請見諒

首先,虎式,豹式,虎王確實都要比蘇系坦克高大許多,但這個鍋不該傳動系統來背,而是老司機的鍋

德系坦克的乘員與機械分布是一脈相承的,從四號坦克到虎王,一直沒有變化

首先我們來看四號坦克

這是外觀

(取了量產最高的成熟型號J)

這是內構

大家有沒有發現,傳動系統當時就是前置了,而且傳動並不在駕駛員和通訊兵腳下,而在他們腳前,所以變速箱並不是增加底盤高度的主要問題

下面我們再來看爭論的焦點,虎式坦克

外觀

(尼瑪,這不就是四號放大版?!)

沒錯,這貨就是個四號放大版,不僅外殼是四號放大版,內構也是個四號放大版

這是虎式坦克的內構

可以看到,虎式坦克的內構與四號坦克幾乎完全一致,所以虎式坦克就是一門扛了88炮的加強版四號坦克(有位答主說德軍坦克是跟著炮走一點都沒錯)

虎式坦克車身偏高,豹式也是一樣的

豹式外觀

還有它的內構

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這尼瑪豹子的內構和四號也沒啥區別啊握草,沒錯,豹子的內構和四號區別也不大,就是首上強行拉成斜面了,但是決定車身高度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下面我們來看大名鼎鼎的蘇聯慈父2(IS-2)坦克

這是外觀

車身果然比虎豹低矮了不少對吧,事實上是,慈父2整個車體的體積大概也就是德軍四號坦克的大小,甚至還要小一點……小車體當然重量輕啊,現在再回頭看四號坦克,能把一個本來重25噸的方塊變成重46噸,這防護力和火力變強那是應該的,這也正是慈父2設計的優秀之處

那麼現在我們就來揭秘慈父2為何車身低矮了!

看到了吧!蘇維埃老司機是躺著開車的哈哈哈哈哈哈!躺著開當然底盤就矮了!

這也就是蘇系坦克為什麼底盤低矮的主要原因了~

也有可能有人不服,說即使這樣,變速箱前置也有大傳動桿在底盤底下呢,還是增高了車身

那我們就來看一款被小鬍子pass掉的虎式原型

沒錯,保時捷博士設計出來的虎式坦克是長這樣的~感覺很怪異吧

和量產型虎式比較

保時捷博士設計的虎式,採用了炮塔前置(學習蘇維埃坦克,這樣有利於巷戰轉角打伸縮炮)

內構和量產型虎也有極大的區別

前置變速箱不見啦!

那麼變速箱去哪兒了呢?

在這裡!

保時捷虎採用了雙發動機電傳動,成功的解決了德系坦克變速箱前置的問題,但是由於小鬍子很生氣:「這個外形不德意志!」

於是就採用了亨舍爾公司的方案,也就是現在的量產型虎

但小鬍子和保時捷博士私交還是很好的(私下裡也許有py交易 )於是這一批已經量產的保時捷虎的底盤,通通被改成了坦克殲擊車

就是這貨,「象」式坦克殲擊車

拉了一門虎王的71倍徑88mm炮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傳動設計,虎式的底盤高度還是沒有降下來,原因其實就是——

德系的萌新司機都是坐著開車的,蘇維埃老司機都是躺著開車的……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虎王

下面是內構

可以看到虎王的內構還是一個德系傳統布局,甚至炮塔下面一大部分空間是被浪費的,所以虎王才是德三比較失敗的一輛車

話說前面的答案有說豹子裝不上88炮的?

黑豹II一定是被你吃了不過要說第三帝國第一笑話啊,那一定就是巨型耗子了

這種超大的傳動,我看了確實想笑

帥氣不,高大上不


德國坦克顯而易見,裝甲相對車輛重量來說是比較薄的,裝甲厚實不知道是哪來的說法,當然在對應時間段內一直算夠用。

炮比較猛倒是並不假。

還有,虎式設計指標沒什麼問題,用起來也一樣沒什麼問題,只是設計的時候各種妥協,出了很多問題,導致重量超過了實際不少。

德國的技術能力本來就差,還不願意妥協的同時,還喜歡在車子上使用各種莫名其妙,但對戰鬥力提高卻有限的技術。

只在單車能力上不計代價的堆參數和技術,當然看上去似乎不差,但實際詳細分析一下的話,恐怕水平也沒多高,畢竟坦克是消耗品。

對比同期時代的坦克的話,在開戰早期恐怕都無法對蘇軍有質量優勢,就別說米國這類了。

你花別人5輛坦克的成本,琢磨一輛好一點的坦克出來當然不會很難,然而你家底壓根撐不住這麼玩顯而易見就不是什麼好選擇了。


超重主要是來自於裝甲部分,裝甲布置是個數學題,山姆和毛熊是立體幾何,第三帝國則是..........加法運算...........


美國指揮官:恩……我要一輛車,要完成如下戰役戰術指標……123,哦對了快速生產回扣大利益大,你就說我們已經可以打穿老虎了....對,就說可以打穿了,趕快投產騙經費。

蘇聯指揮官:我要tm一輛車,撕爛敵人,我看你們的腦子現在都餵豬了吧,你們要是再拿不出來我就把你們的肛門撕下來喂噴糞屎大林(崔克夫同志差點犯錯誤了)

英國指揮官:無論地形再顛簸,紅茶也是不能撒的(你不會設計就明說吧,英國人比德國人還不如呢)。我看你們還是設計戰艦比較好,比如tog2巡洋艦就是海軍典範。

小鬍子:那啥,把xx炮搬上去。長長的,biubiu,吔屎啦屎大林。

好吧,其實是德國佬工業設計能力有限所致,他們對這些履帶式載具實際不太在行,而毛子環境惡劣,拖拉機是常見必備的,很多地方還是出行和運輸工具需要載貨,所以經驗很豐富。

所以德國人搞20到30多噸的平台可以做到最好,精細設計。

但是一旦輕了或者重了就都不行了,因為德國不靠拖拉機拉貨,這方面技術儲備(尤其是在考慮到可生產性上)不如毛子有經驗

而輕型拖拉機就更別說了,毛子輕坦比德國好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光頭蔣介石:恩,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租不如放到自己口袋裡去,反正別人自己來提貨(黑心的快遞公司),管什麼設計啊,看回扣啦。

光頭阿毛:卧槽,坦克大贈送,還管馬勒隔壁的設計啊,都拿來。


首先想說的是,二戰德軍裝甲車輛的素質是優秀的,但是這個優秀更多來源於德軍對裝甲車輛的重視,而不是技術上的優勢。

當美國人還在為造不造重坦撕逼的時候;

當蘇聯人還在努力從拖拉機製造大國轉型的時候;

當英國人還在沉迷於步兵坦克喝紅茶的時候;

德國人堅定不移、傾家蕩產、喪心病狂地打造了動物園系列。

倘若虎式坦克44年才服役,就壓根不會有今天的這些 」虎式傳奇」 了。

關於題主說的德國工程師的 」錯誤「,其實就是坑爹的變速箱前置布局。

德國坦克身上的很多特點,包括高大輪廓、垂直裝甲、交錯式負重輪,都是源於這一布局的限制。

首先來看看黑豹和虎王的結構圖:

我們可以看到,變速箱位於車體前部,傳動軸穿過車底。

這會帶來什麼問題呢:

  1. 變速箱前置-&>傳動軸貫穿車底-&>車高提升-&>裝甲帶尤其是前裝甲面積增加

  2. 變速箱前置-&>前裝甲傾角受限-&>前裝甲絕對厚度增加

  3. 裝甲帶尤其是前裝甲面積增加、前裝甲絕對厚度增加-&>重量上升

  4. 重量上升-&>更大的發動機、更複雜的行進機構-&>可靠性下降

  5. 可靠性下降-&>更多更好的零件-&>重量上升

  6. goto 4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德國人擁有了全重57噸裝備8,8cm kwk36 L/56火炮的虎,全重69噸只能裝備8,8cm kwk43 L/71火炮的虎王,還有全重45噸卻裝不了88炮的黑豹。


你咋不看蘇聯坦克人機工效很差呢。

內部空間都特小,坦克兵還限制身高。不帶坦克帽保證撞頭。

虎式形狀橫平豎直的,內部空間特大,否則也不可能讓你帶著軍帽坐進坦克里。

只看最大尺寸M26和虎式差不多,但實際上M26的內部空間連虎式一半都未必有。

用反裝甲銼刀把虎式所有直面都銼斜了,50噸以下問題不大吧。


我來扯幾句沒用的,大家都是超重……坦克跑起來都是超負荷。

什麼東西不超重?地獄喵估計不超重。美帝的m1不超重?問題人有錢啊~裝飛機引擎還管你超不超重?動能夠大板磚一樣飛上天……德國一樣,人超重人能跑~

雖然是德棍,但是我還是承認虎式的設計到底還是有問題。但只要他能跑,能打。在戰場上就不是問題

那麼我問問各位,平心而論 俾斯麥就沒問題么?問題大了……可偏偏就這麼一個東西攪的大西洋不得安寧。戰場不看設計,只已時勢造英雄

那最後呢?一騎當千的虎式還是輸給了逆襲的屌絲 t34 。更能打,更抗揍的 才是最好的炮灰 與設計無關 end……

鑒於評論,我來說明一下這段論證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歷史上歷代的傳奇兵器都有著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當我們以上帝視角來審視他的時候。總會發現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但只要他在哪個時代鑄造了屬於自己的傳奇,那麼他就是一個出色的炮灰。」

另,虎式趴窩這個事我為什麼避而不談……很簡單。t34是火車運過去的,虎式是自己開過去的。不趴窩不幸福。雖九死而由未悔,這就是兵器的信仰,所以這個沒什麼可談的


個人覺得只有孟德爾說到了點子上了!

這個問題,推薦去讀下以前陳朴的老虎,這裡面把老虎這種傳統德式思維坦克解析得非常專業,完全可以解答題煮的問題。

本質上說,德國人超重,只是因為以他們當時能夠擁有的技術,為了獲取對應的技術優勢,只能把坦克做那麼大那麼重而已,沒有別的原因。

蘇聯人的坦克是輕點,可是他的單車質量能夠勝過德國人嗎?傾斜裝甲板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嗎?在二戰的時候,有誰可以用T-34或者M4的重量,做出老虎那樣的技術指標嗎?

在遇到T-34和KV1之前,德國人不知道裝甲板可以做的傾斜,垂直裝甲板要獲得足夠的防護力,當然只能把板子做厚點,再厚點。

在西線遇到瑪蒂爾達和法國人的重型坦克之後(型號記不得了),刺激德國人發現24倍口徑長的75mm炮威力嚴重不足,88mm炮的優異表現讓德國人獲得了長久的火力優勢。

車做得那麼重,原來在三型四型坦克上的行走裝置搞不定,多排負重輪可以讓德國裝甲兵只用帶軟邊帽。

車裡那麼多事情,五人車組當然協調得好一些,JS-2放4人車組是因為他實在裝不下去了,不然為啥M4也裝了5個人,空間大了,炮彈裝得多也是好事情,總比JS-2的28發分裝彈強。

至於表面硬化到底帶來的多大的額外重點,這個沒見到過統計數據。兵器在虎王一期也只提到過這個表面硬化使得虎I的裝甲板硬度非常高。在美國人轟炸鉬礦,切斷了鉬礦供應之前,德國人是可以生產硬度非常高的裝甲板的。

既然做了這麼大這麼重的坦克,動力不足和初期可靠性不足,也就是認了,甘蔗哪裡有兩頭甜的。

所以說,超重,你要看技術指標和戰場優勢。超重影響德國人的作戰優勢了嗎?老虎一出,大家都瘋了,原來坦克可以做成這個樣子,大家一起老虎恐懼症。美國人在北非破口大罵:這不公平,你們的炮太大了! 美國人英國人俄國人不停地把大口徑炮往坦克上搬。你看看戰爭初期大家使用的火炮口徑和戰爭後期大家的火炮口徑就知道了。

至於虎I之後的黑豹,虎王,鼠,獵豹,獵虎,那會俄國人已經有JS-2,SU-100,英國人有17磅炮,美國人的90毫米高射炮都出來了,當然主要是俄國人的威懾。德國人雖然已經吸收到了很多其他技術思想,不再是傳統的德國坦克思維了,比如傾斜裝甲板,但是想維持足夠的技術優勢,當然只有越做越大了,反正老虎也不輕了,不在乎了。四號坦克是不重啊,40倍口徑長的75mm威力在戰爭後期能PK得過幾個人啊?

最後,如果拿日本人做標準,那全世界坦克都超重。如果按照德國人和蘇聯人的標準,其他國家絕大部分坦克都弱爆了。

我們將贏得戰爭,因為我們有老虎!


因為沒有人邀,我就不謝了

————

為什麼會超重,我們要回來看看坦克的指標與性能要求。影響坦克重量的因素,裝甲,載重,外形,結構設計。德國走的是高精尖的道路。要求單車裝甲厚,火力強。虎豹的作戰地區是遠離本土的戰場。要求有較高的補給,彈藥,油料都是重量,相比較慈父2隻有28發的彈藥基數,好在本土作戰,補給方便(估計28發還沒打完就被爆了)。要求較高的舒適度和戰場通過能力,雙層交錯負重輪,滿滿的全是重量,高大的車體,增加了防禦面積,不得已在沒有增加防禦力的情況下增大了車體質量。黑板45噸的質量側面才40mmO_o。使用的是硬化裝甲,比同等裝甲密度大,質量高。高高的車長指揮塔,厚厚的炮盾,,,,,,都是質量


簡單點說,

德國是琢磨怎麼找一個適合炮的車,

別人是琢磨怎麼找一個適合車的炮。


德式坦克粉絲來答一個。

先說技術上的,德國坦克由於變速箱前置導致車高過大,是超重的一大罪魁禍首。其次,表面滲碳硬化裝甲使得裝甲板密度增加,又是增重原因之一。再加上絕對裝甲厚度的增加,使得德國坦克重量普遍高。

設計思路方面,德國坦克必須採用精兵戰略,因為你的黑豹再怎麼簡化,你能比T34簡單嗎?很難。何況多一輛坦克不單單是多一分戰力,也是多一分負擔,不僅僅是戰場後勤,也是針對後方的青壯年勞動力減少和原材料油料彈藥運輸的負擔,德國幾乎不可能負擔得起。

在看到德國坦克普遍超重的時候,題主也應該看到這樣也還是有好處的,IS3潘興之流戰鬥力肯定在黑豹老虎之上,但是黑豹和老虎幾乎都沒有進行過火力增強的改進。從戰鬥全重來看,黑豹和老虎裝上71倍口徑的88炮應該問題不大(參見30+噸的謝爾曼都能裝上90炮),戰鬥效能未必比不過潘興。IS3之所以給人無窮的恐懼,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西方瞎猜,具體應用,參見埃及的IS3被以色列吊打。

除了改裝餘地更大,德國高大坦克的一大好處在於人機工程要好太多,而且備彈也多,這對於持續作戰的意義是非常大的。

對抗蘇聯的裝甲洪流,這個思路不能完全說是錯誤的。所以冷戰期間,北約的坦克特色很大一部分也算是師承德國(私以為尤以英國的百夫長和酋長為最)

私下認為二戰最好的中型坦克是彗星,只可惜出來的太晚了。


做個簡答

實話實說德國二戰的坦克發展史就是告訴人坦克不能這麼做。

首先是客觀因素:

現在國內比較喜歡炒黑科技,然而德國在凡爾賽合約後軍工發展被全面限制。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金融危機,各國都在貿易保護,作為重新發展起來的德國沒有那麼多市場,不可能有充沛資金。

希特勒33年左右才全面推進戰備,從33年到39年只有6年時間,技術的形成需要實踐,沒有一段時間的驗證,無法保證技術可靠性,這個可以算二戰德國坦克可靠性差的禍根。

於是乎,他們的坦克首先走了123號,讓4號去打重裝坦克。想法很好,高速坦克和機械化師突破穿插分割包圍都可以,配合了閃電戰,在打完波蘭後迅速調整優化,突破了法國防線,如同摧枯拉朽一般。然後發現了炮不行,打不穿瑪蒂爾達!怎麼辦?

然而隆美爾底下的部隊想到平射防空炮,嗯效果拔群,好正在設計的重坦就用這種炮好了!但是出問題了,上了這個炮,原來的實驗車,武器平台不對稱,配重,裝甲,負重,動力一通魔改,改了個虎式。

在這期間,東線被t34虐了,才發現有傾斜裝甲這個東西!回頭一看,虎式來不及改了!

趕緊先做了個黑豹。傾斜裝甲有,高穿深火炮有,機動也還行,但是一看,30噸的設計目標出來一個40多噸的傢伙(〝▼皿▼)

虎式也閃亮登場,嗯60多噸,今天的m1a2也是60多噸

問題就在於:始終保持動力裝置前置,車體的傳動軸墊高了車身,體積更大,重量自然上去了,然而這個重量很悲劇,它不能增強裝甲厚度,增加受彈面積,降低發動機功耗比,增加工時。而德國的工程師也一心一意的慢工出細活。。。

還是重量,這個重量導致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因為,曾經的機動再見了,遷就重量,整個傳動系統變得很不可靠,早期經常有因為趴窩而自毀的虎式。垂直裝甲的設計落後於時代

還導致了一個問題,在43年左右,除了黑豹和虎式,其他主力車無法抵抗t34大軍,所以虎式就成了消防員,這也培養出了一大批戰神。

再到後來從德國認識到傾斜裝甲的問題後就開始做虎王,嗯,找了更厲害的炮,什麼?_?,沒稀有金屬做合金鋼了!性能不夠就堆料。好的,虎王就成了70多噸的傢伙。。。

到處已經到44年了,雖然有個傳說的e系列構想,動力艙也終於後置,但是已經成了末日科技了。

當然,德國二戰中期間的做法還是可以的,給早期就給每輛車陪電台,實現協同作戰,尚可的88炮,炮塔設計的空間也還行,所以能保證一定的射速等等但是等他摸索出來套路時,戰爭已經結束。

有一些老兵倖存下來。作為國防軍的他們一直否認自己是納粹的幫凶,因為他們認為,他們作為一個職業軍人,只是在戰爭中履行職責。


德系坦克傳動裝置前置(蘇美都是後置),傳動裝置與發動機之間有傳動軸貫穿車底,增加了車高。高度對車重的影響比長度、寬度更明顯,貌似是1:3:7吧。冷戰蘇聯坦克比北約坦克輕很多也是因為玩命壓車高,雖然在人機工程上代價很大。

另外德國缺乏鎳、鉬等金屬,虎豹坦克的裝甲鋼大量使用表面硬化技術,把碳滲進去,會大大增加鋼板密度。


KV系列不是個好老師,直接把三德子帶溝里去了


人家是先有底盤後有炮 一個底盤可以做多款坦克 德國反過來了 先有炮再造車 炮越做越大了 但是當時的水平想托起越來越粗的炮管 車總體就沉了 鼠式188噸 那機動性...


推薦閱讀:

坦克的編號含義是什麼呢?
坦克世界怎樣快速提高技術?
現在版本的坦克世界9.20,怎麼改動能夠提高遊戲體驗?
如何評價WOT即將推出的C系TD?
如何評價坦克世界新版本「尖兵奇襲」更新內容?

TAG:軍事 | 戰爭 | 坦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坦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