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晚期到三國時有什麼有意思的文物? 特別是武器,盔甲,生活場景復原方面相關的文物,謝謝!?


朱然墓確實是個大發現了……先佔個坑,有空補下裡面出土的「名刺」(名片);

另外東漢到後期有不少家族墓地,比如曹操家族墓,這個我有空也找下資料~

……………………………………………………………………………

正文開始~首先說明因為個人愛好文字,所以列出的文物中碑刻類會多一些。內容基本上都會關聯到漢末三國時期的名人。

長篇大論,請酌情觀看~

一、顯赫家族的見證:東漢袁安碑

上世紀20年代發現於河南偃師的東漢中期碑刻,現藏於河南博物院,立於漢和帝(東漢No.4)永元四年(AD92);相對於三國來說它的年代可以說是太早了,但它關係到東漢時期一個幾乎始終興旺的大家族。

碑文最下一行殘缺,但總的來說不影響閱讀理解:司徒公汝南女(汝)陽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學),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謁者……

這塊墓碑也是一份個人工作簡歷,介紹了墓主人漫長而一步一個腳印的宦海生涯。碑文全部用小篆,在漢碑中相當少見。同時後來的漢碑對墓主人或受讚頌者不惜鋪陳大量溢美之詞,袁安碑卻用語平實,體現出一定的早期特點。

不過這塊碑也是已知漢碑中記述對象地位最高的作品之一,司徒、司馬、司空是為東漢時期之「三公」,與前漢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略同。

所以這也可以戲稱為真正大佬的低調~

袁氏,位列三公,郡望汝南,《後漢書》亦有其家族五代人貫穿東漢一朝的列傳。沒錯,這位司徒袁公便是號稱家族「四世三公」的汝南袁紹、袁術兄弟的高祖父。

《後漢書》對袁家滿門評價甚高,稱其為家風優秀的典範之一。一代目袁安、二代目袁敞(袁敞殘碑差不多與袁安碑同時在河南偃師出土,當體現了袁氏的族葬地)皆堪稱國之柱石,深受皇帝器重而剛直不阿,堅決站在弄權外戚的對立面,而後幾代亦人才輩出。值得一提的是袁家不但盛產三公,到政治黑暗的東漢後期還出現了袁閎、袁弘兄弟這樣志趣高潔、不與官場同流合污、不受同族父輩高官賑濟的「處士」。可惜傳到第五代,袁紹背棄董卓而導致袁家一門男女二十餘人被戮,袁術野心膨脹卻志大才疏,輝煌一時的汝南袁氏最終走向了沒落。

二、洶湧暗流的體現:安徽亳州曹操家族墓地

上世紀七十年代配合農村基礎建設發現於亳縣(今亳州市)南郊,發掘五座,當地民眾一直傳言它們是「曹家孤堆」。發現時墓葬已遭到大規模盜擾,隨葬品流失、毀損嚴重,但仍搶救出一批非常有價值的歷史信息:

修復後的銅縷玉衣,墓主人可能是列侯;

和玉衣一同出土的玉枕,也是用玉片連綴而成,可見墓主人等級很高。

逃過一劫的精美牙雕,隱約可見東漢晚期那種厚葬之風。

殘墓碑和磚刻文字,磚文中有「倉(蒼)天乃死」這樣的詭異內容……

磚文,有的記錄了墓主人的身份,有的是一些看起來莫名其妙的話語。文字提到的人物不少,有些可以在史書中查到。其餘人雖然不見於史籍,但可以確定整個墓地為東漢沛國譙縣之名門望族——曹氏聚族而葬之地,也就是魏武王曹操的列位長輩、先人。

曹氏家族墓出土的銘文磚書法風格十分獨特,雖仍具備隸書的基本特點,但筆畫趨向於自然飄逸,具有一定的向行書、楷書過渡的趨勢。(註:韓裔日本學者金文京先生認為東漢晚期至三國時因書寫工具等因素的變化,漢字書法也迎來了重要的變革,是漢隸與楷書之間的過渡時期。)

墓葬發掘者認為銘文磚除一些基本信息外,還反映了替達官貴人們修建墓葬的勞苦群眾的不滿情緒,如「頃不相見」(終於馬上就不用再見到這幫傢伙了)、「當奈何」、「反是怒皇天」以及前面提過的「蒼天乃死」等等。出「蒼天乃死」磚的墓,根據其中發現的紀年文字可知大略下葬於漢靈帝建寧三年(AD170),十四年後即爆發黃巾起義;這樣的歷史與曹氏一族的奢侈葬儀兩相對照,真可謂相當諷刺。

三、東漢晚期亂象的親歷者:曹全碑

東漢晚期紀功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陝西省的鎮省之寶乃至國寶之一,明萬曆年間出土於陝西郃陽(今合陽縣),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碑文書法風格為古拙中帶著幾分秀麗、洒脫,是漢隸書法最為經典的「法書」之一。

碑的歌頌對象曹全為敦煌人,史書無載。碑文記述其曾擔任西域戊部司馬,領兵征伐背叛漢朝的疏勒國,令殺父篡位的國王「和德」「面縛歸死」、西域諸國聞風歸服;後升遷為右扶風槐里(今陝西興平)縣令,但隨即因親生弟弟去世而棄官奉喪,又遭到「禁罔」,「潛隱家巷七年」。漢靈帝中平元年(AD184)黃巾起義爆發,素有聲望的曹全被舉薦為左馮翊郃陽縣令,成功平定了當地的民變,並且將郃陽縣治理得有聲有色,成為亂世一方凈土。

儘管不見於史籍,曹全其人一生縱橫大西北也可謂傳奇。他一生中的三個重要經歷分別對應了東漢帝國西北邊防、黨錮之禍和黃巾起義三大歷史背景,這三件國家級別的大事正是東漢滅亡的前兆——長期難解的西北邊患不斷虛耗國家財政,朝堂內外兩股主要政治勢力相互傾軋不休,長年天災和黑暗的政治最終引發了聲勢浩大的民變。這些事相互關聯:「黨人」落敗使宦官勢力掌握大權,外戚、大將軍何進呼叫在西北邊防事業中起家的董卓進京謀誅宦官,黃巾起義以來各地軍閥紛紛趁勢坐大……漢末群雄的時代就這樣順理成章地被引了出來。

所以曹全當真是一位歷史的見證者~

附:《曹全碑》全文(可酌情閱讀,感受一下漢碑的別樣文風~)

君諱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也。

其先蓋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勛,福祿攸同,封弟叔振鐸於曹國,因氏焉。

秦漢之際,曹參夾輔王室,世宗(漢武帝的廟號)廓(擴)土斥竟(境),子孫遷於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風:或在安定,或處武都,或居隴西,或家敦煌,枝分葉布,所在為雄。

君高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史,巴郡朐(qú)忍令,張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鳳,孝廉,張掖屬國都尉丞,右扶風隃(yú)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大守。父琫(běng),少貫名州郡,不幸早世(逝),是以位不副德。

君童齔(chèn,小孩換牙,代指年幼)好學,甄極毖(bì,謹慎)緯,無文不綜,賢孝之性,根生於心。收養季祖母,供事繼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禮無遺闕(缺),是以鄉人為之諺曰:重親致歡曹景完,易世載德,不隕其名。

及其從政,清擬夷齊(伯夷、叔齊,商末北方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以「不食周粟」、「餓殂首山」而聞名),直慕史魚(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以直言敢諫、以身作則而受到孔子的讚揚)。歷郡右職,上計掾(yuàn,輔助)史,仍辟涼州,常為治中、別駕,紀綱萬里,朱紫不謬,出典諸郡,彈枉糾邪,貪暴洗心,同僚服德,遠近憚威。

建寧二年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時疏勒國王和德,弒父篡位,不供職貢,君興師征討,有兗(吮)膿之仁,分醪(láo,酒的一種)之惠,攻城野戰,謀若湧泉,威牟諸賁,和德面縛歸死。還師振旅,諸國禮遺(wèi,送予),且二百萬,悉以薄官。

遷右扶風槐里令,遭同產弟憂棄官,續遇禁罔,潛隱家巷七年。光和六年,復舉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祿福長。

妖賊張角,起兵幽冀,兗豫荊楊,同時並動;而縣民郭家等,復造逆亂,燔燒城寺,萬民騷擾,人褱(懷)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於時聖主咨諏(zōu,商議),群僚咸曰:君哉!轉拜郃陽令,收合餘燼,芟(shān,剪除)夷殘逆,絕其本根。遂訪故老商量,俊艾王敞、王畢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撫育鰥寡,以家錢糴(dí,買糧)米粟,賜癃(lóng,年老多病)盲。大女桃婓(fēi)等,合七首葯神明膏,親至離亭;部吏王皋、程橫等,賦與有疾者,咸蒙瘳悛(chōu quān,治癒)。惠政之流,甚於置郵,百姓襁負,反者如雲。輯治廧(牆)屋,市肆列陳,風雨時節,歲獲豐年;農夫織婦,百工戴恩。縣前以河平元年,遭白茅谷水災害,退於戌亥之間,興造城郭。是後舊姓及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閔(憫)縉紳之徒不濟,開南寺門,承望華岳,鄉(向)明而治;庶使學者李儒、欒規、程寅等,各獲人爵之報。廓廣聽事官舍、廷曹廊閣,升降揖讓朝覲之階;費不出民,役不幹時。

門下掾王敞、錄事掾王畢、主簿王歷、戶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顓等,嘉慕奚斯(春秋時期魯國公子,《詩經·魯頌》公認的作者)、考甫(正考父,孔子先祖,春秋時期宋國大夫,《詩經·商頌》公認的作者)之美,乃共刊石紀功,其辭曰:

懿明後,德義章,貢王廷,征鬼方,威布烈,安殊荒。

還師旅,臨槐里,感孔懷,赴喪紀。

嗟逆賊,燔城市,特受命,理殘圯(pǐ,倒塌)。芟不臣,寧黔首,繕官寺,開南門。闕(缺)嵯峨,望華山,鄉(向)明治,惠沾渥。

吏樂政,民給足,君高升,極鼎足!

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四、據說是魏武王的唯一真跡:「袞雪」題刻

這個有答主說過了,做點補充~

魏武王曹操於漢獻帝建安二十年(AD215)征服了張魯勢力,將漢中這一寶地盡收囊中,此時英雄雖已垂暮(61歲,曹操66歲崩)卻仍難免老驥伏櫪、意氣風發。相傳曹操曾登臨褒中石門棧道,望見谷中河水湍急擊石、如大雪傾瀉般滾滾而下,頓時書興大發,提筆寫下「袞雪」二字。從者不解,斗膽提問為何「滾滾」的「滾」字無水,曹公大笑:「袞在水邊,何以無水!」遂令眾人嘆服。

漢中地方的金石古籍曾記載褒谷間有三處「袞雪」刻石,但只有一處是魏王真跡,位於滾滾浪濤中的石尖之上,其餘兩處是南宋、清代文人臨摹。這至少能夠說明「袞雪」刻石在南宋時期就已出現於谷中,懷疑是曹操手跡有些道理。不過也有書法研究者認為「袞雪」二字楷書筆法明顯,應是後世好事者偽刻。

「袞雪」刻石附有「魏王」落款,補刻痕迹明顯,當為後人懷古時追加。

曹操題字的完整傳說被收錄於白壽彝本《中國通史》,不見於正史,真實情況無從知曉。1970年漢中修建石門水庫,文博工作者為保護褒谷石刻,將「袞雪」、《漢石門頌》、《北魏石門銘》等一系列重要的作品鑿下,現皆藏於漢中市博物館。(我有空一定要坐高鐵去看哈哈哈!)

五、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完整的皇權交接手續:《上尊號碑》和《受禪碑》

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兩方東西並列的記事碑,發現於河南臨潁縣的受禪台遺址,現存於當地的漢獻帝廟。《上尊號碑》記華歆、賈詡、王朗等人勸曹丕領受「天命」之事,《受禪碑》則完整記錄了曹丕如何德高望重、時人見到何種天降祥瑞,以及曹丕進行即位大典的全過程。

太古「禪讓」之事為後世儒生追述,不足為信。西漢末年,王莽藉此學說製造聲勢,以儒生哀章獻上的祥瑞金匱為契機,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皇位。但王莽此舉缺乏完整的政權交接文件和儀式,魏文帝曹丕才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真正意義上的禪讓第一人。從曹丕開始,「禪讓」的把戲在改朝換代的歷程中不斷上演,成為中國古代史上一道亮麗的景觀(……)。

有趣的是曹丕的第一個年號為「黃初」,這在《受禪碑》上也有體現。按照五德終始學說,漢屬火德、色尚赤(漢武帝主張尚土德、尚黃,但到東漢時期又重新固定為火德;所以東漢首都洛陽的名字也抹掉了克火的水,改為「雒陽」),曹魏從漢朝領受了天命,所以五行應屬土(火生土)、色尚黃。

緊隨其後稱帝、與魏爭奪正統地位的漢昭烈帝劉備似有效法大漢中興之祖光武帝的野望,年號「章武」。於是好玩的事情發生了:仍在曹家面前裝孫子的孫權雖未稱帝,卻自己用起了年號——黃武。

兩家的名字各取一半,好一個悶聲發財!

儘管大家對漢末群雄更加津津樂道,可真正意義上的三國到這才算要拉開帷幕呀~

六、邊疆風云:魏毌丘儉紀功碑

原石殘甚,清末發現於吉林集安,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集安古為高句麗都城——丸都山城之所在,發現的殘碑雖僅剩一角,但明確體現出曹魏大軍於正始(齊王曹芳)年間出遼東反擊高句麗入寇的歷史事件。這場戰鬥的統帥毌(guàn)丘儉(複姓毌丘)為三國後期名將,《三國志》記載了其攻破丸都幾乎滅亡高句麗,隨後刻石紀功而還的事迹,與紀功碑的出土幾乎完全吻合。

毌丘儉東征是曹魏後期對外大展天威的一件大事。但後來大權在握的司馬師將皇帝曹芳廢黜為齊王,當時正於南方邊境駐守的毌丘儉遂聯絡魏揚州刺史文欽一同起兵「清君側」,組織不善,不久即被司馬師親自率兵擊潰,一代名將終在倉皇逃亡中被民兵射殺。

七、諸葛孔明到底走了多遠:雲南地區的蜀漢墓

雲貴高原一帶,漢晉時期稱為「南中」,在中國歷史上這裡長久以來被視為化外之地,流傳至今的文獻記載也不多。但翻開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南中志》,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個地方雖然神秘,卻不像中原漢地人們想像中那樣荒蠻,許多吸引人的神話故事和歷史事件自上古到漢晉,就在這片土地上發生。

眾所周知諸葛孔明北伐之前做的一件大事是平定南中,對孟獲為首的「南夷」「凡七擒七縱」、以德服之,遂使「南人不復思叛」(文獻沒背下來,大概是這麼個意思= =)。隨後蜀漢在南中地區設庲降都督進行監督管轄,並在漢代原有開發的基礎上又分置了建寧、雲南、興古等新郡。平定南中一方面保證了蜀漢後方安寧,使孔明可以專心北伐,同時南中地區豐富的牲畜、金屬等自然資源也為蜀漢提供了重要的戰備物資。

今天雲南大理喜洲鎮的弘圭山以及保山市的城郊,都曾發現過蜀漢時期的墓葬,只可惜損毀嚴重;且雲南省如今比較缺乏考古人才,對發掘資料的整理工作還遠遠不夠,發表的簡報上亦無甚引人矚目的文物圖。

不過至少我們可以從中知道:雖然蜀漢經濟相對落後,戰亂凋敝使得兩漢時期繁榮的西南文化光彩不再,但云南發現的幾座蜀漢墓都是東漢時期流行的形制結構(儘管因遭逢亂世而有所簡化)——券頂(直接用磚在頂部擠壓成拱形)磚室,出土的銘文磚也明確寫著這樣一個年號——延熙(後主劉禪)。

這實際上帶來了一個地理問題:墓葬發現地點有何地理優勢,使當年的蜀漢政權將觸角伸到了這裡?雲南地區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幾乎與世隔絕,僅憑三條狹窄而艱難的通道才能與外界相通:滇東北烏蒙山區的「五尺道」、滇西北與今四川涼山地區連接的「靈關道」和滇東南通往兩廣、越南地區的山區河谷。其中靈關道可通往今天的大理喜洲,那裡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後世茶馬古道上還出現了著名的「喜洲商幫」,西晉時期大理一帶也是新設的寧州刺史的駐地。此處交通相對便捷,既可聯絡蜀中漢地又可進一步深入經略「蠻夷」,三國時期有蜀人出現於此的確十分正常。

而另一個發現蜀漢墓的地方——保山市是個怎樣的地方呢?從大理出發更向西南邁進,穿過位於今天永平縣的博南山、跨越深峻兇險的瀾滄江——也就是地理條件極其複雜的橫斷山區,才能到達。如今從省會昆明出發前往保山,縱有現代公路,仍然要一番耗費。但漢代的開拓精神在今天看來是很神奇的,漢武帝為了另闢蹊徑找尋與西方往來之路,竟然讓人找去了艱險的滇西南,那裡在當時還是與世隔絕的「哀牢」人的地盤。鑿通博南山、索橋跨越瀾滄江,於今保山市一帶設立二縣並徙民實邊。其中一縣有一波主要的外來人口來自已經滅亡的南越國,為南越丞相呂嘉的宗族,漢武帝很惡趣味地把這個敵人跟歷史上另外一個姓呂又不夠光明正大的人聯繫了起來,把這個縣命名為「不韋」。

東漢時期增設故哀牢地為永昌郡,通過這裡更進一步與今天東南亞北邊的部分地區建立了聯繫,還得到了意外驚喜:有來自「海西大秦」身懷絕技的「炫人」(魔術師)經由此地朝見了大漢皇帝。這件事至少能說明兩漢皇帝不惜耗費人力物力經營此地的一個動機(雖然不一定經濟實惠,這就是漢代人奇妙的探索精神)。

孔明南征期間,永昌郡呂氏一族歸附,家主呂祥被任命為本郡太守。孔明安撫南中的手段之一就是以當地人管理當地人,就連庲降都督建寧郡李恢也是一樣,雖然姓李,卻和其同郡的土著豪強爨(cuàn)氏有著親戚關係。後來曹魏滅蜀接管了南中,孔明留下的那些家族班底也被直接沿用。永昌呂氏雖然一度不是「正統中原王朝」的順民,從此以後卻兢兢業業地為皇帝固守本邦,兩晉之交巴氐入蜀的戰亂中甚至出現了為晉王朝死節的忠臣……

辛亥革命時的漢地十八省有雲南一個。長久以來一直是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但實際上「入華則華」的特徵也十分鮮明,看來這個「漢地省份」也可謂「自古以來」(滑稽)。

八、何處是老家:雲南昭通後海子壁畫墓

昭通市位於雲南東北角的烏蒙山區、金沙江河谷,南臨曲靖、北接四川宜賓,自古以來就是滇、蜀之間的交通要隘,且盛產銅、銀。這條道路即今日的川滇公路、唐以後的石門官道,秦漢時期因其艱難阻峻、僅寬五尺,而得「五尺道」之名。因雲南高原古來物產豐富,很早就有蜀人不懼艱險前去溝通,久而久之位於蜀、滇之間的昭通一帶兼備了南邊的財富和北邊的中原王朝文化,《華陽國志·南中志》言其地「地瀕犍為(漢代蜀地三郡之一),號多士人,為寧州(晉代刺史轄部,即從蜀漢繼承下來的南中地區)冠冕」。

先主劉備入蜀後增設其地為朱(shū)提(shí)郡,後遭逢三國兩晉時期歷次戰亂,《晉書·李雄載記(「載記」即五胡的傳)》雲「蜀人流散,東下江陽(今四川瀘州),南入七郡(南中地區的晉寧、建寧、朱提、雲南、牂牁、永昌、興古)」,一些新的漢地文化由此被帶進了南中。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昭通城郊發現了一座西南地區少見的壁畫墓,還是因為亂世,其藝術水平很成問題:

但中國古代墓葬藝術的基本傳統之一——分區域表現完整的天、地世界,在這裡仍然五臟俱全。可以看到上圖中間的界格,上方用雲氣和神獸表現神仙世界;下方墓主人的形象端坐中央,按照中國古代人像繪畫的一個基本要求——畫得尤其突出,旁邊就是他生前享受的世俗生活。墓主人頭上戴冠、手持拂塵,類似形象在晉、南北朝時期的其他墓葬壁畫中也有出現,大概表現了一種超脫凡塵的理想境界。

四方形墓室三面有畫,另一幅圖描繪的是「仙人玉女」以仙草餵食青龍的仙界場景和世俗中墓主人生前的奴客部曲(家丁武裝)。

而墓中最重要的信息莫過於此:

墓主人像旁邊的墨書墓誌:

晉故使持節都督江南交、寧二州諸軍事,建寧、越巂、興古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寧二州刺史,成都(縣)侯霍使君之像。

君諱□,字承嗣,卒是荊州南郡枝江牧,六十六(歲)薨,先葬蜀郡,以太元十□□二月五日改葬朱提。越渡□余魂來歸墓。

「晉太元中」,此年號屬晉孝武帝司馬曜,距離三國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但這份墓誌告訴我們:墓主人乃是蜀漢遺民。

墓誌的作者可能身為「南夷」,漢語水平有限,有些話讀起來並不通順,而且墨書也脫落了不少。但可以確定墓主人祖籍荊州南郡枝江縣、姓霍,這正是漢末隨劉先主入蜀的荊州士人霍峻的子孫。

孔明治南中,除本地人之外也提拔了一些內地人前去督察、治理,其中一位便是霍峻之子霍弋。蜀漢滅亡後司馬氏令霍弋繼續擔任原有職務,同時由孔明整頓起來的一套南中班底實際上都是家族勢力,於是來自遙遠的江漢地區的霍氏一族就這樣在南中落戶生根。

兩晉之交五胡勃興,巴氐李氏入蜀,隨後成漢政權的開國君主李雄也將兵鋒指向了南中。此時的霍氏家主霍彪(霍弋之孫)力戰不克,無奈投降,成漢政權為保安穩仍未動搖其地位。但前面說過南中地區有個「入華則華」的特點,儘管有人投降,成漢畢竟缺乏一個正統王朝的名分,已受過兩漢、三國、西晉三代整飭熏陶的南中仍然有不少人心向中原。於是倒霉的霍彪被一名部將帶兵執拿歸晉(見《晉書·成帝紀》,可惜沒具體說把人送到哪了;按當時蜀地屬於成漢政權的情況,很可能是順著滇東南西江谷地送到了廣州);不久桓溫伐蜀,成漢滅亡。

以上事情發生於兩晉之交,到晉孝武帝時又過去了數十年。但昭通壁畫墓的墓誌說墓主人「先葬蜀郡」、後「改葬朱提」,他的名字雖然脫落,殘餘部分與「彪」字也有幾分近似,有可能便是這位霍彪。有趣的是雖然墓誌明確指出墓主人老家很遠很遠,結語卻用了「魂來歸墓」;中國人自古講究落葉歸根,看來霍氏已經從湖北人變成了雲南人……

由此也可以初步推測,成漢滅亡後它的一些舊人可能被晉王朝就近安置在了蜀地。從墓誌來看,儘管本人或者家族一度做過貳臣,這位霍使君卻仍然得到了作為封疆大吏、侯爵的喪葬待遇,這大概就是《華陽國志·南中志》結語那句「要荒之俗,不與華同,安邊撫遠,務在得才」的深意吧。

對了補充一件小事:桓溫滅成漢之後,一批蜀中士人隨同回到了都城建康(今南京),由於做過貳臣又沒什麼其他資本,這些人很不受待見。中有一人名曰常璩(qú)放棄了官場,以自己多年的學識和見聞潛心寫作,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也是最經典的之一)地方志——《華(huà)陽國志》,對兩漢、三國、西晉時期整個西南地區最詳細的歷史、地理記錄就在這裡了。

(未完待續)


1.06更新

他吳人薛秋的木名刺,六朝館。朱然墓里也有名刺,跟這個形制相似。根據名刺印章,薛秋是東吳中晚期折鋒校尉。

他吳銅耳杯盤,六朝館。

下面的雖不是文物,生活場景復原也是很有意思的。強烈推薦吳粉去六朝館。

(註:陶憑几是明器)

他吳的陶院落,國博。門樓、角屋使用來武裝防衛的。

======================================================

不謝不邀,多圖預警,說幾個我見過的,圖都是我自己拍的。

烏楊漢闕,重慶三峽博物館,漢末至魏晉,據說可能是嚴顏墓闕。

曹植墓陶耳杯,國博(我覺得我有必要提醒一下這是明器,曹植活著的時候不用這樣陶制的,曹魏薄葬,曹丕遺令「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

三體石經,國博

司馬芳殘碑,碑林(一開頭就寫君諱芳,所以大概蘇馬麗的老爹、曹操的伯樂司馬防應該叫司馬芳才對。再就是魏晉多禁立私碑,但也不是什麼人都不準立碑的 )

背面是杜畿、韋誕等的題名。

東吳人吃剩下的骨頭蚌殼,南京六朝博物館(手機圖片找不到了,從我微博扒下來的,有吐槽文字請忽略)

人面瓦當,南京六朝博物館

六朝館還有很多,不一一上了。

魏正始三年銅弩機,陝博

蜀銅馬刺(定軍山出土),直百五銖,陝博

壓大軸的曹老闆·摩崖石刻·袞雪,漢中博物館

漢中博物館的玻璃反光反的喪心病狂,只好把鏡頭貼著玻璃拍出這種喪心病狂的角度了。

先貼這些吧,有空再找找。應該還有一些他吳的。

看到這些文物我都激動的繞著看了再看拍了再拍,它們證明著我著迷的那個時代和那些人物確實存在過。


我在考慮要不要打馬賽克。。。

這塊畫像磚出土於四川新都一座東漢晚期墓中,名《桑林野合圖》。生動的表現了(此處省略四十八個字),應該是田間地頭,旁邊還有倒在一邊的農具,桑樹下,三男一女,一個在。。一個在後面推,後面一個在排隊等著,樹上有幾隻吃瓜的鳥和猴子,猴子明顯很開心的樣子。

這幅圖有很多學者關注,有很多種說法,一種認為表現的是繁衍後代,期望子孫繁盛;一種說法是可能與漢代的房中術有關,表達了時人的升仙思想。

為什麼在桑樹下呢,桑樹其實在先秦時期就是很多男男女女的相會之所,比如《詩經》:爰采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又比如《墨子》: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大禹與塗山氏野合也是在桑樹下: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桑台?——《楚辭·天問》

孔子不也是野合所生嗎?那會男女之間這種事要比我們想像的開放一些,尤其是在民間。

這種題材的畫像磚不只這一例,很多,而且出土地很集中,絕大部分是在現在的四川,四川人會玩啊~


山東沂南漢墓

頂上那塊畫像石的拓片

可以看到畫的是右側的漢朝軍隊與左側白人形象的游牧民族作戰

而這些游牧民族也裝備了漢朝制式的環首刀,說明受到一定的漢朝影響

畫像石中橋上戰爭,橋下捕魚的情況倒和三國志中的某段關於董卓的記載相似:

(董卓)遷中郎將,討黃巾,軍敗抵罪。韓遂等起涼州,復為中郎將,西拒遂。於望垣硤北,為羌、胡數萬人所圍,糧食乏絕。卓偽欲捕魚,堰其還道當所渡水為池,使水渟滿數十里,默從堰下過其軍而決堰。比羌、胡聞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眾而還,屯住扶風。拜前將軍,封斄鄉侯,徵為并州牧。

墓里沒有發現屍骸和能夠證明墓主身份的東西,因此對墓主人是誰有種種推測,甚至還有猜測墓主是諸葛亮之父諸葛珪的

《博物館》走進山東 揭秘「沂南漢墓」墓主之謎ent.qq.com圖標

我猜是顏良墓

曹真碑,道光年間出土,出土後上面的蜀「賊」諸葛亮,和「蜀」賊的字眼都被鑿掉了,曹真活著的時候也不會想到一千六百年後這片土地上還會有這麼多人尊劉貶曹

另外聽說東吳的宗室墓葬里似乎都有一種類似四合院的陶屋模型,不知道是不是有特殊的象徵意義


是不是因為我回答了幾個虎嘯龍吟的電視劇的問題。。。現在三國的問題都開始問我了。。。。

那就說幾個

說道東漢時期的文物,這件未必是最有意思的,但可能是最著名的文物了。

擊鼓說唱陶俑

東漢

明器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

高56厘米

此俑頭上戴幘,額前有花飾,袒胸露腹,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說唱的形象。

漢代俳優大致以調謔、滑稽、諷刺的表演為主,並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賞者的笑顏。他們往往隨侍主人左右,作即興表演,隨時供主人取樂。表演時,他們一般邊擊鼓邊歌唱。當時的皇室貴族、豪富大吏蓄養俳優之風甚盛。漢武帝「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丞相田蚡「愛倡優巧匠之屬」。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云:「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儛像。」這些均可為證。漢代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中經常可以看見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和動作滑稽的表演者,漢墓中也不乏此類形象的陶俑出土,均顯示了俳優表演在當時的盛行。

漢代民間極為盛行說唱表演。這件陶俑袒胸露腹,著褲赤足,左臂挾鼓,右手舉槌,作擊鼓說唱表演,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在四川的東漢墓中先後出土多件形象類似的擊鼓說唱俑,這說明當時蜀地說唱表演頗為流行。

這是上了中學歷史課本的一件文物,而且我覺得這個形態也的確很有意思。

亳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銀縷玉衣。

曹老闆的墓穴雖然現在依然難以確定,但是曹老闆他爹曹嵩的墓我們是挖到了,還找了這件珍貴的銀縷玉衣。

漢中博物館館藏的袞雪刻石

現存唯一的曹老闆書法真跡,漢隸精品。

長沙走馬樓吳簡

1996年在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了三國時期吳國的簡牘數量大約有10餘萬片,多達200餘萬字,這批簡犢包括木簡、竹簡、木牘、簽牌和封檢等。

這麼大量的歷史資料的珍貴性用任何語言去形容都不為過,這些簡牘夠所有研究三國的學者吃上個幾十年沒問題。

這些簡牘把吳國當時政府的黑歷史算是扒了個底兒掉。

說兩個不談歷史意義,不談知名度,一看就覺得很有意思的文物。

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六博木俑。

這兩個小人真的是萌翻了。應該出相關的文創手辦的。絕對不少人買。

陶豬圈

漢魏時期,非常流行墓葬里陪葬陶豬圈。那個傳的沸沸揚揚的曹操墓中,就出土了陶豬圈。被很多學者認為這充分證明了絕對不可能是曹操墓。


謝邀,朱然墓里發現了一個用於保密的漆盒子,那個盒子的材料是從蜀國進口的,那個盒子好像是先把密信放進盒子里,然後用泥土還是什麼東西封住,如果該盒子已被打開,那麼其封條、泥土會被破壞,就能知道這盒子有人打開過,敵人要想用假密信替換真密信,就必須破壞外部,這簡單的保密技術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


蟹妖!安陽曹操墓,出土了,魏武王用格什麼大刀的牌子,魏武王用格什麼的枕頭。最有趣的是,在主墓室發現,一塊成年的頭蓋骨和一塊未成年的頭蓋骨。有段子說:一塊是曹操的,一塊是曹操小時候的。寫段子的人,真有才啊!隔著屏幕,我都能聞到「段子手」的「人渣味兒」。


謝邀,對文物不了解,幫不到您了。


謝邀,對文物沒有研究。


推薦閱讀:

《鑒寶》之類的節目里對文物估出來的價格,真的能賣到那麼高么?
鑒定文物為何不使用碳元素檢測?
專業的參觀,國博需要幾天?哪些區域與展品最值得一看?
像台北故宮的東坡肉這類「肉石」的美感在哪裡,為什麼會這麼珍貴?
為什麼博物館裡青銅器古董的銅銹有紅色、紫色等各種鮮艷的色澤?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文物 | 東漢 | 漢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