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如何看待《三體》?
01-14
歷史系的人、或者歷史愛好者眼裡的三體是一本什麼樣的小說?
這個問題的靈感來自於這裡「…………早在三體危機出現之初,父親和我就開始認真思考這場戰爭最基本的問題。漸漸地,父親身邊聚集了一批有著深刻思想的學者,他們包括科學家、政治家和軍事戰略家,他們稱自己為未來史學派。」…………章北海:「不是,他們研究的問題很基礎,討論從來都是公開進行的,甚至還由軍方和政府出面,召開了幾次未來史學派的學術研討會。正是從他們的研究中,我確立了人類必敗的思想。」 艦隊司令:「可是現在,未來史學派的理論已被證明是錯誤的。」 章北海:「首長,您低估了他們。他們不但預言了大低谷,也預言了第二次啟蒙運動和第二次文藝復興,他們所預言的今天的強盛時代,幾乎與現實別無二致,最後,他們也預言了末日之戰中人類的徹底失敗和滅絕。」………………」
嗯好久不回答,謝 @麥克塔維什邀請其實這個問題或許有一些學科分類思維所帶來的後遺症,因為無論你是什麼專業的,歷史系也好,哲學系也好,最後與小說起共鳴的往往不是專業知識,而是屬於你的人生經歷和思考。
這時候我明白了為什麼人總要訴諸情感、音樂、藝術、宗教亦或者簡單的娛樂
——人總要有一些東西讓你能夠脫離理性的束縛,得到感性的表達和爆發。看過 @孔鯉 大大的那個《英雄志》的答案,對他來說這個東西可能是《英雄志》他在說他看到《回家》那一章的時候情感的爆發,進入的奇妙狀態。看過 @姬軒亦的那個姬軒亦的學術水平怎麼樣?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對他們來說,可能歷史和文學帶來的震動就是最真實的歷史的畫面感,一瞬間的震動,就像冉閔北上時那一路的殘旗和慕容恪整齊到詭異的軍陣。。。。嗯,這才是有意思的東西,乾巴巴的史料分析會變成文獻學,然後歷史就死掉了。歷史不僅僅是史料,而是史料帶給每個人不同的震動。誰知道曾國藩和趙烈文長談的那個晚上有沒有下雨呢?但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突然確信那個晚上下著傾盆大雨。
一個現代生物學家寫道:「比起地球上有機生命的歷史來,人類區區五萬年的歷史不過像一天二十四小時中的最後兩秒鐘。按這個比例,我們文明的歷史只佔最後一小時的最後一秒的最後五分之一。」 而現代作為救世主時代的典範,以一種高度的省略包容了整個人類歷史,它同人類在宇宙中的身量恰好一致。
——本雅明: 《歷史哲學論綱》,十八
如果一個研究歷史的人看完 &<三體&> 三部曲沒有任何感覺, 我只想說他並不真正懂歷史. 三體僅僅是一部精彩的科幻小說嗎? 難道它影射的不是地球上人類社會不同種族的鬥爭和生存史? 只不過把人類史放大到宇宙的光年尺度而已.
我就是歷史系的,答:看了十幾章,不愛看,看不進去。
小說嘛,各花入各眼,不愛看不代表不好。
什麼?
要我從歷史角度舉證分析?
我只是看小說啊!看小說還要分系嗎?都是文革惹的禍……
最好不要拿歷史的教條和已有史實史虛來預先置入看看就好了,別當真因為故事需要背景
對研究環境史蠻有用的每次聽到人說環境史研究中人自平等或者人類征服自然的理論時我就想一邊抽他一邊讓他看三體丫 你征服自然一個試試?
《三體》最大特點在於將「宇宙史」化約為一部【人類文明】的「戰爭史」,於是——
《三體》告訴我們如下的「宇宙真理」:1,宇宙【各文明】處於戰爭狀態;2,戰爭狀態下的社會沒有道德;3,宇宙社會學:宇宙【各文明】沒有道德。如果歷史系的人對此不能莞爾一笑,反而正襟危坐的話,此人倒不妨轉去國際關係……看完三體我們頓時醒悟,人類文明在宇宙面前,只是滄海一粟,我們就是射手假說和農場主假說中自認為有成就的二維科學家和火雞科學家。
歷史學科是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史料基礎上,研究過去的人與事的學科。《三體》是一部科幻小說,內容基本都是虛構的,用歷史學方法來研究也基本沒有意義。最多就是多年後,我們回顧中國科幻史的時候會發現,有一部經典叫《三體》。
推薦閱讀:
※既然人類有能達到15%光速的飛船,人類為什麼不去把三體母星轟爆?
※如果地球將要毀滅,僅有少量人類逃上飛船,那麼飛船上的中國官員會發表什麼講話?
※誰能告訴我《三體》強悍在哪兒?
※《三體》汪淼為什麼後面完全沒有出場了?
※如果《銀河英雄傳說》的楊威利成為了三體世界中的執劍人,他會選擇按下按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