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如何看待《三體》?

歷史系的人、或者歷史愛好者眼裡的三體是一本什麼樣的小說?

這個問題的靈感來自於這裡

「…………早在三體危機出現之初,父親和我就開始認真思考這場戰爭最基本的問題。漸漸地,父親身邊聚集了一批有著深刻思想的學者,他們包括科學家、政治家和軍事戰略家,他們稱自己為未來史學派。」

…………

  章北海:「不是,他們研究的問題很基礎,討論從來都是公開進行的,甚至還由軍方和政府出面,召開了幾次未來史學派的學術研討會。正是從他們的研究中,我確立了人類必敗的思想。」

  艦隊司令:「可是現在,未來史學派的理論已被證明是錯誤的。」

  章北海:「首長,您低估了他們。他們不但預言了大低谷,也預言了第二次啟蒙運動和第二次文藝復興,他們所預言的今天的強盛時代,幾乎與現實別無二致,最後,他們也預言了末日之戰中人類的徹底失敗和滅絕。」

………………」


嗯好久不回答,謝 @麥克塔維什邀請

其實這個問題或許有一些學科分類思維所帶來的後遺症,因為無論你是什麼專業的,歷史系也好,哲學系也好,最後與小說起共鳴的往往不是專業知識,而是屬於你的人生經歷和思考。

前段時間有一些悲觀,或許是青春期還沒過完吧,總是胡思亂想一些東西,現在嘗試地結合這個問題說說:

歷史學的學生,當對一個問題進行深入了解研究時,通常會沉浸在其中,可能會有知識的充實感、滿足感。但是我這人比較奇怪,可能是我不務正業自不量力吧,總想著通博文史哲,會去看文學作品,去胡思亂想一些東西,接觸古典學、語言學、民族學、邏輯學,看本雅明、看埃斯庫羅斯、看加繆、看霍布斯鮑姆......總是就是什麼都來一點。

當我開始大範圍、多點式、深入地去嘗試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我感到了恐懼。

1.理性:

我在想,或許一個天文學家會嘲笑那些搞歷史的吧,學者們爭得面紅耳赤的一個甲骨文上的文字的考證問題在他看來可能只是幾個維度里某個星系某個星球的某個時期的某個地方的某個人寫的某個字罷了,無論從時間亦或是空間來說:微-不-足-道

於是在我接觸這些多得嚇人的知識的時候,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們學習的東西都有一個真實基礎。然後後現代闖進了我的眼中:現代性帶來的價值斷裂,尼采揭示的價值的顛倒本雅明的歷史進步觀、布里基的星體永恆論、福柯以及女性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解構,民族歷史的建構創造、而邏輯學和理性發展著卻始終找也不到一個堅實的基礎,告訴我們對一切不可言的應該保持沉默,正字法語義學語用學讓我感受到了似乎語言有時候也並不是那麼堅固,特別是當我看到世界語詞典和語言哲學的時候......斷章取義的來說就是——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我開始體會到「越讀書越無知」的道理,書本看了忘,知識記了忘,留下的破銅爛骨不知道是些什麼,不知道能幹什麼。我不是信奉悲觀主義,我只是在發現這世界有那麼多不確定的東西之後,我感到迷茫。理性和思考的基礎在哪裡?它給我們帶來了多少快樂?

2.感性:

我開始理解尼採在他那個時代所說的一些話,開始理解他所說的「如果知識不是實用的,那麼就是有害的」;開始明白他所追求的迷亂的、無意識、反理性的酒神精神是什麼。

這時候我明白了為什麼人總要訴諸情感、音樂、藝術、宗教亦或者簡單的娛樂

——

人總要有一些東西讓你能夠脫離理性的束縛,得到感性的表達和爆發。

看過 @孔鯉 大大的那個《英雄志》的答案,對他來說這個東西可能是《英雄志》

他在說他看到《回家》那一章的時候情感的爆發,進入的奇妙狀態。

看過 @姬軒亦的那個姬軒亦的學術水平怎麼樣?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歷史的畫面感,一瞬間的震動,就像冉閔北上時那一路的殘旗和慕容恪整齊到詭異的軍陣。。。。嗯,這才是有意思的東西,乾巴巴的史料分析會變成文獻學,然後歷史就死掉了。歷史不僅僅是史料,而是史料帶給每個人不同的震動。誰知道曾國藩和趙烈文長談的那個晚上有沒有下雨呢?但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突然確信那個晚上下著傾盆大雨。

對他們來說,可能歷史和文學帶來的震動就是最真實的

對我亦是如此。

3.《三體》:

金克木先生是雜學大家,也是我男神。他作為一個梵文大師,懂得許多天文知識,甚至還翻譯了兩本天文學的通俗著作,他認為人都需要去了解一些天文知識,這樣有助於開拓心胸,對於觀察歷史和人生直到讀文學作品,想哲學問題,都有幫助。——不能再贊同。

第一次看《三體》是在高考前五十天左右,圖書館泡著無聊就去看了,看到第十頁就欲罷不能了,後來因為學習緊張以及自己的強迫症匆匆翻完。高考後的那個暑假意猶未盡又看了一遍,仍然像第一遍一樣激動。就像哪些作者的書讓你讀起來有孤獨感? - 葉默哲的回答我說的孤獨感

這書對我來說,可能就是那個把我拽出理性的痛苦世界的那個東西。我認為這樣的東西對於所有學習人文科學的人必不可少。星空真的很迷人的,我已經不想再用康德那句被用爛的話了。我們和三千年的古人看的是同一片星空啊。當我的目光停在那些閃亮的滿天繁星之中時,我會覺得我脫離了現在,拿學術一點的話說就是進入了——「彌賽亞時間」,在這樣的時間中,過去和未來被連接且模糊了,此時(Meantime)變得毫無意義:

如夢似幻,恍若隔世

這是我理解的另外一種孤獨感——因為你會覺得你身邊的人,你所處在的這個社會離你離得好遠。這樣的感覺和去電影院看過一部好電影的感覺是一樣的,比較明顯的是《盜夢空間》。

4.總結:

我打了這麼多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東西是要說什麼呢?原回答答得匆忙更是混亂,讓我總結下:

作為一個歷史系的,我不是要對《三體》此書的歷史觀進行具體的批評

我想說:對於《三體》這類科幻書甚至是很多文學作品文藝作品,無論其內容是否科學,文筆是否優美,它做到了讓我脫出了狹隘細化的具體歷史問題的研究,讓我脫出了略顯痛苦的理性世界

它沒有把讀者當作是個體,而是把我們放置在了一個人類共同體的位置,站在了如此廣袤綿延億萬光年的的宇宙黑暗森林之中,跨越著從文革到未來數千年——我開始發現自己是多麼微不足道,甚至讓我發現了我們這個社會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這樣的思考問題的角度恐怕是很多人文學科的學生、甚至是大部分人都欠缺的。

最後以本雅明歷史哲學論綱中的一段話結尾,是關於反思現代性的:

一個現代生物學家寫道:「比起地球上有機生命的歷史來,人類區區五萬年的歷史不過像一天二十四小時中的最後兩秒鐘。按這個比例,我們文明的歷史只佔最後一小時的最後一秒的最後五分之一。」 而現代作為救世主時代的典範,以一種高度的省略包容了整個人類歷史,它同人類在宇宙中的身量恰好一致。

——本雅明: 《歷史哲學論綱》,十八


如果一個研究歷史的人看完 &<三體&> 三部曲沒有任何感覺, 我只想說他並不真正懂歷史. 三體僅僅是一部精彩的科幻小說嗎? 難道它影射的不是地球上人類社會不同種族的鬥爭和生存史? 只不過把人類史放大到宇宙的光年尺度而已.


我就是歷史系的,答:看了十幾章,不愛看,看不進去。

小說嘛,各花入各眼,不愛看不代表不好。

什麼?

要我從歷史角度舉證分析?

我只是看小說啊!看小說還要分系嗎?


都是文革惹的禍……


最好不要拿歷史的教條和已有史實史虛來預先置入

看看就好了,別當真

因為故事需要背景


對研究環境史蠻有用的

每次聽到人說環境史研究中人自平等或者人類征服自然的理論時

我就想一邊抽他一邊讓他看三體

丫 你征服自然一個試試?


《三體》最大特點在於將「宇宙史」化約為一部【人類文明】的「戰爭史」,於是——

《三體》告訴我們如下的「宇宙真理」:1,宇宙【各文明】處於戰爭狀態;2,戰爭狀態下的社會沒有道德;3,宇宙社會學:宇宙【各文明】沒有道德。

如果歷史系的人對此不能莞爾一笑,反而正襟危坐的話,此人倒不妨轉去國際關係……


看完三體我們頓時醒悟,人類文明在宇宙面前,只是滄海一粟,我們就是射手假說和農場主假說中自認為有成就的二維科學家和火雞科學家。


歷史學科是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史料基礎上,研究過去的人與事的學科。《三體》是一部科幻小說,內容基本都是虛構的,用歷史學方法來研究也基本沒有意義。最多就是多年後,我們回顧中國科幻史的時候會發現,有一部經典叫《三體》。


推薦閱讀:

既然人類有能達到15%光速的飛船,人類為什麼不去把三體母星轟爆?
如果地球將要毀滅,僅有少量人類逃上飛船,那麼飛船上的中國官員會發表什麼講話?
誰能告訴我《三體》強悍在哪兒?
《三體》汪淼為什麼後面完全沒有出場了?
如果《銀河英雄傳說》的楊威利成為了三體世界中的執劍人,他會選擇按下按鈕嗎?

TAG:歷史 | 三體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