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有個學校叫南開》?

大家暢所欲言。


剛看第一集,「南開應該是私立的,自由的!」南開南開,越難越開。為嚴修與張伯苓的救國先辦教育的理念所感動。經濟者,經國濟民,第一次聽到經濟毫無銅臭味的解釋,再反觀如今的所謂熱門專業,嚴修先生的品格與濟世情懷真乃可贊可嘆!


(多圖)利益相關:原重慶南開中學學生。

聽說《有個學校叫南開》在央視播出了,宿舍沒有電視,我在B站上看的。短短几十分鐘里,一幀幀熟悉的影像在我的眼前和腦中閃過,的確頗生感慨。和重慶南開有關的是第五集,於是我想聊聊這一集,尤其是緊扣這一集的主題:鄉愁

我是個多愁善感的人,對於影片中的那些熟悉的場景,每次確實地回到那裡,卻都又會生出「再也回不去」的無力感。於是「鄉愁」對我而言,其時間意味就更濃——如果用余光中的詩來說,就是「矮矮的墳墓」的意味更濃。

余光中《鄉愁》

說到余光中,其實他的中學記憶就留在重慶,不過不是在南開。他的詩《鄉愁》之中「小小的郵票」一行,寫的就是在重慶的經歷(而不是南京或者福建)。——這並不奇怪,由於抗戰的原因,很多異鄉人都把鄉愁留在了重慶,類似的還有寫「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的三毛。重慶南開中學,就是在這舉國鄉愁匯遷於重慶的大背景下誕生的。

不過與中大附中、復旦中學、清華中學和余光中所就讀的南京青學不一樣,重慶南開中學並不是1937年才隨著國民政府遷到重慶的,而是在那之前——早在1936年就已經落戶了。孔祥熙還因此向張伯苓調侃過:「不是你跟著國民政府,而是國民政府跟著你,一塊兒到重慶來了。」這裡一定要感贊張伯苓、喻傳鑒兩位老校長的眼光。

「不是你跟著國民政府,而是國民政府跟著你一塊兒到重慶來了。」

也由於這些特殊的歷史原因,南開中學在整個中國的中學歷史中近乎是一個開掛的存在:重慶南開培養和接納了30多名兩院院士,與天津南開合計70餘名,比現在很多雙一流大學還要多。說她是中學裡的西南聯大,也許是一個極為恰當的比喻。她所在的沙坪壩,走出的院士數量,更是超過百人

沙坪壩留有一百多位院士的鄉愁

南開中學走出的院士(天津37+重慶33),比現在很多雙一流大學還要多

不過在面積上,西南聯大還遠不及當時的南開中學。現在三峽廣場一帶,在以前都是南開的地。

面積是西南聯大的幾倍,「中學裡的大學」

余光中的「鄉愁」寄托在郵票上,而對於南開的老校長和老學長學姐們,他們的鄉愁,大概詮在「津南村」這三個字中了。

津南村

「津」即天津,「南」即南開:「咱們南開已經從天津退到重慶,現在不能再退了。敵人當真來了,咱學校就與大重慶同存共亡。」家國飄搖、不能再退、與渝存亡,這大概是當時學長學姐們心中共有之愁。

「咱們南開已經從天津退到重慶,現在不能再退了。敵人當真來了,咱學校就與大重慶同存共亡。」

重慶位於四川盆地東部的平行嶺谷之中,唐人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嘆,連南宋時不可一世的蒙古鐵蹄也在這裡崴了腳。但蜀道再難,中國國民也要千里來投,因為這裡是中國人最後的鄉愁。然而日本人不一樣,他們一研究:既然上青天比走蜀道簡單,那麼就上青天!——轟炸

是的,從1938年開始,日軍就對重慶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無差別轟炸。日本人的《航空部隊使用法》中,甚至明確規定了要對平民進行空襲,以「挫敗其意志」。我爺爺親歷了那時的轟炸,我小時候他告訴我,「人的斷手斷腳、腸子內臟都炸飛到杆子上面,掛起了」,這至今仍是我的童年陰影。無差別轟炸,對學校也是一樣。但重慶的「意志」沒有因為轟炸而被「挫敗」,南開也沒有因此而屈服。

重慶大轟炸

為什麼重慶不會屈服?這並不奇怪,因為重慶背後是中國人最後的鄉愁,是一個民族國家「不可再退」的家國之愁。就像張伯苓說的:「敵人當真來了,咱就與大重慶同存共亡。」

當時日佔區仍有成百上千的南開學子,而據考證,他們中沒有一個漢奸。都說抗戰八年是南開最輝煌的時刻,為什麼?因為這最後的鄉愁。

在懲治漢奸的名單里,沒有看到南開學生的名字

抗戰勝利後,有的人因為鄉愁回到了天津,有的人因為同樣的鄉愁而留在了重慶。中國生態農業之父、西南農學院(袁隆平母校)創辦人,重慶南開中學老教員葉謙吉,就是其中之一。他1938年哈佛畢業之後,就輾轉來到風雨飄搖的西南大地,在這裡奉獻了青春,也在這裡成就了家庭和事業。

今年2月28日,葉老在重慶去世,享年108歲。

葉謙吉

我是南開初2011級和高2014級畢業生,現在離開重慶在外求學。我的妹妹前幾年也進入了南開,成為了我的學妹。幾年後,她和她的同學也會去往世界各地,延續各自的「鄉愁」。

同樣是重慶,同樣是南開,它是那個烽火歲月中無數艱難靈魂的「鄉」,也是今天無數年輕人心心念念的「愁」。重慶和南開就是這樣,在我們一屆屆畢業生的鄉愁中,變得「南以離開」。

同樣是重慶,同樣是南開

不只是重慶,不只是南開,鄉愁是一個永恆的題,他沒有答案,只有青春、自由和筆。「只要心在跳動,就有血的潮汐」。

(終於更完了。瞳孔擴縮肌有些疲,讓我先揉揉...

相關回答:在重慶南開中學就讀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 唐乾桐的回答 -


我覺得對我來說,這可能是這學期最意想不到的驚喜,原本我只是跟風看個學校的紀錄片,沒想到看完一集後,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感悟。

身在南開,可能看到了很多南開的不足,也常常吐槽南開的各種不好。又因為在新校區,建築是新的,雕塑是新的,道路是新的,文化底蘊確實差點,即使入校時有校史教育,也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有時候很難感受到南開背後的精神內涵。

但是這部紀錄片,從南開之初說起,講其起源,論其精神,傳其故事,把南開的各種精神內涵呈現出來,對我來說,非常震撼。我想與其他歷史相對短一點的學校相比,這種一百年來流傳下來精神內涵是南開重要的價值。以前我不知道南開對我來說意味什麼,現在知道,它將以何種精神滋養我,這種滋養與學術上的滋養不同,那是人格上的滋養,真正可以讓人受益一生。


與南開之間的羈絆已經無法割捨了。

高考前的目標一直是南開,ta對我也一直有種莫名的很強大的吸引力。可能因為我最喜歡的兩位總理都是南開系列的校友,也可能因為我是個真·天津人所以不願去遠方吧( ̄▽ ̄)/

好久沒這麼認真關注並觀看一部紀錄片了,即使手頭事沒忙完也不願錯過直播,不願錯過每一個鏡頭。看完第一集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根本沒看夠好不好!!啊啊啊真是吊人胃口→_→

不過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片尾時的校徽底下的年份變成1904了=_=

此生無悔入南開!!!!!


利益相關:南開大學歷史學院2015屆本科畢業。

能在中央九正兒八經播六集,是非常令人驚喜的。裡面的校史,熟悉又親切。

有許多熟悉的面孔,我們歷史學院的侯傑老師,熟悉的天津口音,他課上也會時不時地用天津話講課;王昊,我院負責行政方面的老師,也是天津人,基本沒聽他說過普通話;還有位文學院的朋友,在第四集露臉兩秒。

回到紀錄片本身。有厚重感,讓南開學子很容易產生共鳴,更加追思景仰校父嚴修、校長張伯苓,不熟悉南開的人也會對他們產生敬佩。缺點嘛,敘述有的時候略顯不清晰。總體而言肯定是瑕不掩瑜,畢竟一個南開人看到此片總是難掩激動的。


第二集這水災是啥時拍的,這麼應景2333


服務於南開大學創新創業工作,每天帶著南開的氣味回家與貓貓玩耍。 對於這部精彩的紀錄片,橘貓小棗兒看的比我還認真


南開南開,越難越開。 不可否認,南開是國人驕傲,當時私立南開為民族發展,強國強種做過無比艱難決定與犧牲。為顯「國人脊骨」,調研「滿洲」招來日軍敵視。 日軍無恥地首先把南開這個私立的,沒有政府背景的學校給炸掉。 相比國立學校清北,私立南開的命運更是一個骨氣國人的縮影,憤慨無奈,但還是前進! 然而,南開終究還是「變成國立學校」。 這「國立」的變身,給南開帶來了命運的「改變」。國立頭號給南開帶來了前期的可貴資金,也讓張校長沉痛與無奈地「違背」與校服嚴校長的約定---「不入政壇不做官」。這」國立「也給南開帶來了「沉浮與無奈」 。 經歷民國的「國立」,經歷新中國的「國立」,不可避免的受害於政治——「民國時,蔣變相的從南開張校長那裡獲得支持,威逼利誘」「新中國時期、、、比如經歷文革與校企領導貪污(這領導貓咪十幾年剛被抓)」。 所以說!! 南開的雄風在於「國立與否」在於「去行政化」!!! 南開雖然還是中國的一流好學校,在於精在於質,規模很小,但是中國需要脊骨志氣,需要往日南開精神!! 願南開不被流行的「排名」牽制,依然重於質量不重規模!


作為天大的學生,我想說,南開的分數線是不是又要變高了……這絕對是宣傳南開的好機會啊,希望南開的同志不要錯過。乾杯 []~( ̄▽ ̄)~*


如果要我用幾個詞概括該片,我認為是:厚重而青春,用心且獨特。

紀錄片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與嚴肅、深沉難以分割。誠然,紀錄片的對象大多是歷史或帶有研究色彩的食物,必要的嚴肅厚重是不可或缺的。此片自然不例外。據說劇組查閱的相關資料重達一噸!我讀過多本張伯苓的傳記和南開的史料,自認為對南開的歷史還是比較了解的,但看此片還是讓我看到了此前很多從未接觸過的史料,足見劇組在史料挖掘上絕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讓人感覺很是新鮮。此外,該片採訪了許多南開創始人和學校重要學者如嚴修、張伯苓、梁啟超等人的後代,留下了非常珍貴難以復現的影像資料(如嚴修的外孫女已於去年11月去世)。

但另一方面,嚴肅認真絕不是死板的代名詞,這就是該片青春、獨特的方面:幾乎每集都緊貼當下,緊貼學生,有時候直接就以南開中學或大學學生的生活學習為主展開,這些孩子們在片中都佔有重要的成分。歷史和現實,就這樣巧妙地交融在了一起:《一元錢》多少年前的大學部首屆學生周恩來演過,今天的南開學生也在演;當日南開學校以重視體育聞名遐邇,「南開五虎」威震北方,連大學生和外國選手都不是對手,今天的南開大學龍舟隊一樣活力四射………凡此種種,歷史就不再僅僅是故紙堆里看似枯燥的時間人名地名,而是和今天的一切息息相關,有著承前啟後的關係,它就是我們生活的前身,我們可以觸摸和感受到它仍然鮮活的躍動。何況,南開從成立初,就不止於嚴謹學問,而是於學生社團、體育競賽、愛國運動都高度重視,培養學生健全全面的綜合素質。青春,現實,與時俱進,確實是南開有史以來便有的標籤,這樣的拍法獨特而貼切。

小小不足也有幾處。一是部分重要史料沒有涉及,如張伯苓、南開與張學良密切的聯繫。張學良晚年說過對自己一生影響最大的就是張伯苓。二是部分演員如嚴修和年輕張伯苓實在不像,比較齣戲……三是有時結構顯得略鬆散,主旨不是特別明確。比如「青春」一集,雖然要表達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但一會兒話劇一會兒體育的,難免給人主線不明朗的觀感。一般來說這種歷史類紀錄片恐怕還是按時間先後編排比較好。

當然,瑕不掩瑜,總體還是開頭說的,一部厚重而青春,用心且獨特的紀錄片,值得一看。現任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說的很好,這部片子的播出,對今天的南開人,既是榮耀,也是鞭策。「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歷史可以懷想,應該銘記。但絕不該沉溺。帶著歷史賦予的起點,不斷開啟新的航程,譜寫新的史實,這就是該片於今日最好的意義吧。


天津南開中學畢業生,說實話,南開的教育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在平常的學習中,在話劇節,電影節,合唱節中,南開就自然的融入自己的血液了。剛到南開,對入軌教育有些抵觸。一群人大談特談自己的歷史,一遍又一遍的講,感覺很無趣。但是現在我也成了這樣的人。遇到不了解南開的人,就會特別想給他(她)講南開的一切。講一講海棠果有多酸,桃李園有多美,講一講從1904年以來的南開人。就是這樣,在我們這一屆畢業生群里,大家每天晚上八點就會打卡。聽著紀錄片里自己已經聽過甚至講過的南開歷史,看著視頻里自己曾經的樣子,追憶。不知道紀錄片在非南開系列的人們中反響如何,但對南開人來說,是一個排解對家的思念的寶物。(或者加重了?)


剛看完第一集。

南開大學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是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

期待接下來的內容。


作為重慶南開全系列的經歷者 從幼兒園到高中,我說幾個梗

1 我的學校是體育老師建的

2 我校最厲害的是出來的戲精可以做總理。包含姚文元

3 我校的歷史說明,屌絲,只要堅持得久,也可以成為教育大家

4 和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對應,美校們是南開教師預備學校


配合第四次學科評估結果服用,效果更佳。


南以離開的歲月~


軍道殺拳周總理,南開十八銅人。


南開校領導,你們清醒一點,南開墮落好多年啦。。


至少現在的南開,我覺得是對不起老祖宗的。


基本上每天看完paper後,晚上都會在網上一集一集看完,很高興看到數學學院的顧沛教授精神矍鑠出鏡。


與有榮焉。

作為一個南開學子,只有發自內心的驕傲。


推薦閱讀:

知識類紀錄片中專家的訪談是如何連貫起來的?
請大家推薦關於英國歷史的紀錄片?
如何評價網遊《劍網三》紀錄片形式進行的遊戲宣傳?
關於汶川地震有哪些優秀紀錄片?
紀錄片的真實性如何?

TAG:紀錄片 | 南開大學 | 南開中學 | 央視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