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法華經》的幾個問題?

後學最近讀完了《法華經》,由於根器愚鈍,尚有諸多不明,還希望諸位善知識能夠花時間指點一二,感激不盡!

1.原文:「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問題:這個「有」字當如何解釋?世尊是天人師並非造物者,怎麼說是「三界我有」?

2.原文:「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實不滅。」

問題:不是說只要證得阿羅漢過就已經可以脫離三界涅槃?為何說「而實不滅」?是否是按照化城喻而理解,其實阿羅漢只是不退轉,於若干劫之後一定是會成佛而不滅,所以才方便說法說阿羅漢涅槃?

3.原文:「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

問題:若讀經文不可以有一些疑惑么?譬如我在知乎上問這些問題,是否是要受罪報的?

4.原文:「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

問題:後文也寫到:「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這兩處是否有矛盾?為何有諸多不親近?這些諸多不親近的理由是什麼?

5.原文:「若與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

問題:之前知乎也看過說如見佛,多為心魔作祟。法華經的此處和」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是否有矛盾?如否,應該做何解釋?

6.原文:」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

問題:眾生因緣而生,這個「眾生之父」是否是在說大梵天王為造物主呢?

7.問題:在我的理解下,法華經的全文對於佛法說得很少(化城喻,火宅喻),而多數都是在說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法華經的種種好處和不信、毀呰法華經的種種惡報,還有諸菩薩顯現神通令人生信、普賢等菩薩勸信等等,好像此經旨在宣傳而不在說法,老實說,看起來有一點自賣自誇的感覺,為何一部經書要把說法的比例寫得這麼少而宣傳寫得這麼多?

懇請諸位指教,感激不盡!


1.原文:「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問題:這個「有」字當如何解釋?世尊是天人師並非造物者,怎麼說是「三界我有」?

回答:這句話出自譬喻品:

眾聖中尊,世間之父。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

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熾燃不息。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

寂然閑居,安處林野。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其中眾生,悉是吾子。

而今此處,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的意思是說:如今的娑婆世界,都是需要我教化的地方。並不是說這個世界是釋迦牟尼佛造出來的。他沒有統治權,更沒有征服三界的慾望。他只是順應時事、因緣,出現於世,教化我們。就像老師上課,今天上語文課,那麼語文老師就來了。上課時,老師對台下的學生說:你們啊,現在都是我的學生,都跟著我好好學啊,將來都能考上好大學!

有的意思是所有,引申為由我教化。作為佛祖,覺悟者,他可沒興趣造監獄。

2.原文:「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實不滅。」

問題:不是說只要證得阿羅漢過就已經可以脫離三界涅槃?為何說「而實不滅」?是否是按照化城喻而理解,其實阿羅漢只是不退轉,於若干劫之後一定是會成佛而不滅,所以才方便說法說阿羅漢涅槃?

回答:阿羅漢是小乘聖人果位,住於有餘涅槃。涅槃有四種:自性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所住處涅槃。釋迦牟尼佛是圓滿果地佛,成就無所住處涅槃。阿羅漢終有一天還是要回小向大,繼續修行至無所住處涅槃的。

但盡生死:只是了了分斷生死,(還沒有了變易生死)。所以並沒有真的滅度,達到圓滿成佛的境界。

3.原文:「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

問題:若讀經文不可以有一些疑惑么?譬如我在知乎上問這些問題,是否是要受罪報的?

回答:有疑惑正常,問這些問題不會受罪報。後面經文已經解釋了:只有對本經或受持讀誦本經的人輕賤、憎嫉、結恨,才會受罪報。

4.原文:「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

問題:後文也寫到:「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這兩處是否有矛盾?為何有諸多不親近?這些諸多不親近的理由是什麼?

回答:一個專門教授大學課程的老師,他可以去給中學生講授大學課程嗎?他可以去給小學生講授課程嗎?中學生和小學生能聽得懂嗎?——所以不親近。

中學生上大學後,這位專門教授大學課程的老師就會給大學生講授了,當年的小學生們,經過中學,也上了大學,他會同樣耐心的給他們講課來了。——所以「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5.原文:「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

問題:之前知乎也看過說如見佛,多為心魔作祟。法華經的此處和」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是否有矛盾?如否,應該做何解釋?

回答:不矛盾。神通、感應,都是工具。就像菜刀一樣,廚師用它做菜,罪犯用它殺人。有時候,見佛夢佛,多為心魔作祟;有時候,真的是「見妙事」了。讀經要懂得圓融。

《法華經》中「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者,是佛為修行人授記成佛準備的;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者,是為了開悟見性的人準備的。倘若開悟見性時,見到了如來,見到佛祖來跟你聊天了,那就是入魔了。

6.原文:」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

問題:眾生因緣而生,這個「眾生之父」是否是在說大梵天王為造物主呢?

回答:這裡的「父」,是統御、覆蓋、涵蓋的意思。大梵天王統御大梵天以下所有諸天、六道眾生;《法華經》覆蓋所有佛教經典,因為本經是佛所以出世講法的原因所在。

7.問題:在我的理解下,法華經的全文對於佛法說得很少(化城喻,火宅喻),而多數都是在說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法華經的種種好處和不信、毀呰法華經的種種惡報,還有諸菩薩顯現神通令人生信、普賢等菩薩勸信等等,好像此經旨在宣傳而不在說法,老實說,看起來有一點自賣自誇的感覺,為何一部經書要把說法的比例寫得這麼少而宣傳寫得這麼多?

回答:你沒有讀懂本經。本經的中心思想,不是在做政治宣傳,而是指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以出現(下降出生)在凡塵的原因,那就是: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1、「有」的含義非常複雜,略有四類:針對「空」和「無」而說「有」;十二因緣之一名「有」;果名「有」;色界、無色界之定及依身名「有」。其中第一種,又有「實有」、「假有」、「妙有」的分別。「今此三界,皆是我有」的「有」是「假有」,也就是因緣依他之法而生的。

2、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就是所證之果。證入涅槃就出離三界了。

3、當然可以有疑惑。在知乎上問這些受不受果報(不是「罪報」),嚴格地講,是個太複雜的問題。但可以武斷地告訴你,不受你所想到的果報。

4、就好比一個班裡同學聽老師講課,從老師授課上說,是一切眾生平等說法;從學生聽課效果上看,有諸多差別。

5、夢裡見到如來,當然不是真如實相。真如實相是不可得見的。但佛菩薩可以有百千億化身,所見者是化身。這種見,源於「勝解」。勝解是個比較複雜的概念,不展開了。

6、這是善巧的說法。大梵天王不是造物主,但也不妨理解為它是所有的物體的總和。大梵天王可以理解為人格化的宇宙的全部。它和宇宙同壽命,同生同死。每個大梵天就是一個宇宙。宇宙死而它不壞的那個東西,就叫真如,也叫涅槃。

7、經就是這樣的。想明白教理,需要讀論。經是對大眾施設的,善巧的說法。


只答第一問。此處的「我」,是指法身第八識如來藏,而非世尊的肉身。如來藏能生萬法(包括三界),本身」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每個眾生的第八識,都是自身以及世界的造物主。


摘錄善知識講義供養大家,費了不少時間,所以請耐心看完吧……

【問題1】「今此三界皆是我有」,佛陀看三界就是自己的三界。也許有人想說:「這話未免太過,因為三界豈有可能都是佛陀你所有?且不說別的,單說我買的這間房子就是我的,就不是佛陀你的。」說的也有道理啦!只是眼光如豆,他的眼光所看見的距離就像一顆豆那麼遠而已。佛為什麼說「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因為它是度化整個娑婆世界,而娑婆世界是三個千的大千世界,三個千的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大世界,我們若以現在的天文學來講,就叫做一個銀河系的世界,我們這個銀河繫世界據十年前的天文學家說,有二千億顆恆星,不是二千,可是二千億顆哦,那是多少太陽系,應該至少有十億個太陽系吧!那又有多少地球?想一想,這些都是佛陀的度化的世間,那你如果說這個地球歸佛佗所有,講起來都還是很客氣。

就好比一個大富長者,他買了一大片山林,這一大片山林四周是山,中間是廣大的幾萬公頃的平疇原野,茂草豐美;他買了許多的牛羊馬養在那裡,然後這些牛羊馬就自己各劃地盤說,這是我所有,那是他所有,各自把一定範圍的土地認為就是自己所有的。有一天大富長者進來說:「你們都是我所有,這個山谷都是我所有,幾萬公頃的地都是我所有。」他們還出來爭執說:「你亂講,這個是我的,我已經佔有幾百年了。」是這樣嘛!眾生就像那一些牛羊一樣,所以不會如實了解整個狀況的人就以偏概全,都只知道一個小部分,用這個小部分來抵抗佛陀所說。如果真的了解佛陀化度的世間,就不會這麼說,所以佛陀說:「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一點都不誑語,說的全都是實話,但如來對這些沒有愛著。

不單娑婆世界如此,我們且劃限一個最小的範圍來說好了,譬如以前玄奘菩薩去西天取經,後來他依願決定回到中土來,也因為文殊菩薩指點他說,再經過幾年以後就應該要回中土,因為天竺的法數已盡,所以他準備要回中土,那些國王們捨不得他走,所以要求他說:「你來這裡受我供養,為我說法。」於是這裡住半年,那邊住半年,另外那邊也住半年,就這樣時間一直拖下去,後來眼看著時間快要到了,他知道這樣繼續拖延是不行的,決定日子就要走了。有一個國王就說:「你不要走,你來當我的師父,我把這個國家劃一半給你,你當我的師父,我當你的徒弟,我跟你學法,國家就我們共住,我就劃一半給你,你就成為國王,就這樣好了。」但玄奘沒興趣。菩薩本來就是這樣,世間法,說你划出半個國家給我,縱使你給我整整一國,我也不要;你再加上十倍,我也不要;因為這裡的法數已盡,不能再使正法常住了,那我留下來幹什麼?所以就離開了。想想看,古印度的國王們尚且如此,為了求法可以把半個國家割讓出來,你想那個國王心量當然夠大,玄奘菩薩當然要幫他開悟,怎麼可能不幫他開悟?但終究是要離開天竺,把究竟了義的大乘正法帶回華夏來。

所以依這個道理推究到佛地來看,娑婆世界的三界難道不是他的嗎?整個三界都是。既然已經看到三界都是祂自己所有的,這個娑婆世界中的三界眾生,難道不是他自己的兒子嗎?然後看到兒子們在這個世界中你爭我奪:「這是我的國土,那是你的國土,不可以侵犯我。」佛陀會不會來向大家說:「這都是我的國土,你們都別爭了。」不會呀!佛陀一定是想:「你們爭到什麼就算什麼,都不計較。可是佛陀在意的不是這些,因為佛陀已經看到這三界裡面很多的患難,而這一些三界中的患難沒有人能夠救護,只有佛陀能夠救護,所以佛陀就降生人間來教導眾生,因此說:「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節選自:平實導師著《法華經講義》第五輯 136-139頁)

【問題2】「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實不滅。」

佛陀來了,馬上讓大家先可以出離三界,但是這個離開火宅出離三界,從來都說是「滅度」,沒有說過是「生度」的。所以「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也就是說定性聲聞出離三界生死取無餘涅槃,是滅掉五陰十八界的自己,才成為度過生死的彼岸,那當然是滅度;然而,菩薩卻是要生度,不要滅度。菩薩活生生地住在世間利樂眾生,卻已經同時住在無生無死的彼岸,因為世世的生死都是在無生無死的彼岸中生死。聽起來好奇怪呵?生死是在沒有生死的彼岸中生死。為什麼呢?因為從來都沒有生死的涅槃彼岸,其實就是如來藏自身的境界。定性聲聞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以後,還是他們各自如來藏獨存的境界,也就是他們的五陰十八界的境界。然而,菩薩現見有生死的五陰自己從來都在如來藏中,而如來藏沒有生死,那不就是在沒有生死的彼岸中現有五蘊的生死嗎?所以沒有生死的涅槃彼岸,菩薩是現前清楚分明地看見了,這是第七住位菩薩在善知識說明了以後就可以看見的。

因此佛陀既然演說了大乘經,度化舍利弗等大阿羅漢們證悟佛菩提,這時候該圓滿一代時教了,當然要為大家說明清楚:「我雖然先前說你們已經滅度,但其實只是了盡生死而已,只是生死永盡而已,可是本質上其實不是斷滅的空無。」因為所應滅的是我見、我執而不是斷除五蘊的存在,譬如說假使有人在這個三界監獄中——我把他譬喻成監獄,比如在這個三界監獄中,你已經有能力出離監獄,不必被獄卒所虐待或掌控,可是出了監獄以後你卻是一無所有。你住在監獄時,還有房子住,有熱水洗澡,有食物吃,當你出了監獄以後就完全沒有了;雖然住在監獄很苦,那些獄卒百般虐待,可是當你隨時可以出離監獄,獄卒們都辦不到;那時獄卒們都得恭敬你、供養你,都不敢來管你,那時你是不是還要出離於監獄外呢?都不必了嘛!

所以這時你有能力出離監獄就行了,然後繼續住在監獄裡,幫助監獄裡面所有的無明眾生,也就是罪犯,都能修成可以出離三界的功夫,幫這些罪犯每一個人都修行清凈,滅除所有的罪業,讓獄卒恭恭敬敬的,這樣好不好?好哇!這樣才有意義嘛!這個譬喻說完了,諸位就聽懂了,所以用監獄來譬喻三界最好。阿羅漢們出離三界就是滅度,所有定性聲聞四果人都是這樣,都是把自己滅盡而一無所有,再也無法利樂眾生了;而他們住在無餘涅槃中有沒有意義?沒有!只是離開三界生死苦而不再有苦,但對眾生沒有任何利益,自己也無法因此成佛。就像那個能出離監獄的人,出離了監獄以後死掉,因為處理監獄就是捨棄五陰。他想:「我如果住在監獄裡面,但我隨時都可以出去,獄卒管不到我;因為獄卒自己也出不去,而我隨時可以出去,連獄卒都得要恭敬供養我;那我何不來幫助三界監獄中的其他人,連那個獄卒都可以一起幫助,這有什麼不好?」這就是佛說的「但盡生死而實不滅」,道理就在這裡。

(節選自:平實導師著《法華經講義》第五輯 191-193頁)

【問題3】「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

好在現代台灣這個時機是可以百花齊放的年代,有著言論自由,宗教自由,所以我們現在就努力把大乘法講出來,真的要百花齊放,而使佛菩提一朵又一朵地,把非常美麗優雅的大乘法教等等大花朵,不斷地綻放出來,讓他們瞧一瞧,才會知道佛菩提是如此地富麗莊嚴不可想像。我們的書出了這麼多,沒有二本書的內容是完全重複的,是從不同的面向講出廣泛而且深奧的大乘法……所以,我們沒有出來弘揚佛菩提,讓那些落入六識論破壞佛法的僧人繼續搞下去,真的會斷盡「一切世間佛種」,他們這樣子「斷一切世間佛種」,罪業是非常大的,要承受的罪報很難想像;因為即使只是皺起眉頭、撇著嘴,心中對《妙法蓮花經》有所懷疑、迷惑不解,這樣的人都已經有罪報了,何況是他們毀謗大乘經教「則斷一切世間佛種」。

(節選自:平實導師著《法華經講義》第五輯 267-268頁)

說明:《法華經講義》將陸續出版25輯,迄今已出版9輯,所以部分問題對應的講義還未出版,末學把現有的講義內容通過打字分享到這裡,以便利益有緣的知乎網友。

若要請購原版講義,在淘寶網搜索即可(正版為台灣原版書,每輯50元,已不足以收回成本,低於50則為盜版)


我造次來回答一下,拋開所有的長答案,題主是否想一下,自己的認知在哪個層次?

假如面對一個還不具備數學知識的人,一股腦把全部的數學內容都告訴他,而不注重教授的順序——先告訴他整數,然後又馬上開始方程式,再來一些分數和小數、趕緊又轉向立體幾何、然後拿個微積分的題目來考核他的學業。

這必定會得到一個荒唐的結果。

對於教授知識的人和接受知識的人來說都是在荒廢時光。

題主的問題根源其實是自己在盲休瞎練,產生的問題便是疑難雜症。

修行的事情是有次第的,如果一味的堅持自修中得到頓悟,恐怕也是我執吧。況且在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下對經典自解,很容易走火入魔。

最後奉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參加一些僧團針對初學者的短期共修,這樣會比較容易糾正一些觀念,找到合理正確的修行辦法。

不管你是凈密禪律,自己去找就好了。希望題主能夠早日脫離盲休瞎練的境地。


第一個問題,因為有「我」就出不了三界。

第二問,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把妄心的我斷掉,仍有涅槃本際,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的真我在。


我來聊一下,樓主的第七個問題。法華經,三乘歸一,想必樓主已經看明白了~那麼來聊聊說法,聽法者,並非僅僅是人類,說法也未必僅僅局限於言語,佛陀眉間放光,此處放光,就是說法,東方世界,按佛法風格,談的是報身成就,可參看法華經後文的藥王品,以及藥師經、觀藥王葯上二菩薩經等,其中各類世界的修行者的行為都是現成的教材,觀其行徑即使聽法;多寶佛與釋迦佛分半座,相當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自力他力不二的說法,無縫塔即眾生報身,富貴貧子喻和破衣寶珠喻,也是各位尊者們的自他不二的說法比喻,類似還有觀音菩薩分瓔珞而獻多寶、釋迦的供養佛和為眾生做福田之喻。類似細節說法處極多,如果樓主有興趣,可以對比法華經記載的歷代諸佛說法華經時,對經文的描述,會發現,似乎法華經不止這二十八品,而應該極多,吳信如《法華奧義》也提過,當前的法華經實則是法華經的簡本而已。無論如何,樓主既然知道法華經的三乘歸一,一切都是佛法的道理(也是華嚴經的著名法義),那就下手實修的好。


問題四,「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無所希望。」先應離四種惡緣。國王、王子、大臣、官長,為一時有權力之人,以世緣深重,故其行動未必盡合佛道。若與親近,不隨順則受種種煩惱糾纏之逆境損害,若隨順之則受非分名利供養之順境損害,均為害道之增上緣,此應離損害緣者一也。外道、梵志、尼鍵子,雖離於人間羈縛,即現在之瑜伽外道。其生活簡單,亦修禪定,求神通,自謂用得解脫,與婆羅門教已稍有異。世俗文筆贊詠指詩文詞言。外書,指教外文字。攻世俗文字者,易令道心散亂。路伽耶陀,即順世外道,其說謂萬有悉由四大而成,四大不外質、力二者,物質不滅即四大不滅,無輪迴之法,無出世之法,悉順世人之心欲而行。反其說者,即為逆路伽耶陀,以其學說務與相反,故名為逆,亦稱左順世外道,言與順世外道相左也。以上諸外道,皆為互相諍論斗義之法。由其具有種種惡知見,自執以為是,故於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應,親近則有妨於正見,此應離惡見緣者一也。凶戲及相扠相撲為戲,皆兇惡遊戲之事。那啰能塗面扮演,變現幻狀,蓋優伶之類。言此種種遊戲,能敗壞善業,擾亂心性,故菩薩不應親近,此應離壞亂緣者又一也。旃陀羅,為婆羅門四巨姓外之一,號稱劣種人,執諸賤業。畜豬羊等及畋獵漁捕者,為造惡業以資生活之人。近之則增長惡緣,故不當親近,此應離惡業緣者又一也。以上四種,菩薩不但不應與之親近而已,並非拒不與言。若有來者,亦應隨宜說法,而不希望其有所利養與受其讚歎也。「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無所希求。」此應離劣友緣,求聲聞果者志在小乘,若菩薩具有佛智,遇此小乘人,亦可隨緣攝受。但此系初發心菩薩,始獲聞一乘境之行者。一與親近,則彼聲聞人亦自各有其修證獨得之處,菩薩或為所移以致退墮,或因所見互異致起諍論,反礙進修,故不與親近為最合宜。若來問法,則亦當隨宜為說。然亦即說-此大乘妙法-之即也,並不希求其必能領受也。「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與女人……以為親厚。」此應離長染緣,能生欲想,言菩薩不應存此心而為女人說法,非謂不應與女人說法也。小女,即幼女;處女,守貞不字者;寡女,已無夫者。五種不男之人,謂生來不具男根者;以刀去除者-如閹宦是;遇男變男、遇女變女,嫉妒不能淫者;半月變男、半月變女者;或男或女隨時變移無定者。以上各種,菩薩不應樂見、不與語、不與親厚者,為此非法器,徒致增長不清凈法,於弘法無益。「不獨入他家……亦不樂於同師。」此應離譏訶緣、非軌緣,及散亂緣。獨入女子家,非即便有過失,特易漸生過失,且招譏嫌,故不獨入。乃至不得已獨入時,則如入險途,應即一心念佛。即以攝心清凈,兼望佛力加被護持凈戒也。露齒笑為輕笑,現胸臆為無威儀,均屬非軌,並應遠離。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及與同師,則均不免任教育保護之責,事至紛擾,亦非菩薩志存宏道之時所適宜也。以上種種,皆是教菩薩之律儀。離此十惡緣,即為菩薩之修戒行也。


法華經,就是給各位羅漢,菩薩打氣.

不要急,都會成佛的.

羅漢的,小乘,你給我轉向,走大乘菩薩道.

什麼是不滅.

真相就是不滅.

因為不生(不生妄心),所以不滅.

不滅,住在哪,常樂我凈處.

或者說就像如來一樣,想來就來.

想去就去,想在哪在哪,別人怎麼找也找不著.

三界為我.

即是我心.

虛空於汝心,如片雲點太虛.

這個世界是假,唯有真心是真.

我即一切,一切即我.

佛祖成道前菩薩道時,就做夢夢見一切眾生入於佛祖之身心.

各位在理解佛經的時候,一定要知道.

佛祖說法是說給普通人聽的.你按照普通人的思維理解就行了.但是你得思考.

是不是,對不對,為什麼.

法華經,你看六祖壇經就知道,六祖一句話就點完了:

&<止。此經元(原)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

所以看佛經,你要以為很難,總想找意義之中的意義,這種方法不對.

佛經中文字,仔細看,看重點,最後一定會落在幾個字上.受持這幾個,那麼你就會受益無窮.

這就是金剛經所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受持就是接受並堅持,寧死也要堅持(一心).

許多人討論四句偈等是什麼,不要執著於名相.只要你認為這句話對,你就受持.那麼你就方法對了.剩下證道的過程就是受持,這才是真正的難點.

所以悟不難,難在行.這也是為什麼六祖呵斥法達,心有驕慢.心有驕慢即是有我.有我則沒堅持(受持)無人相,無我相.

所以佛法其實重點在行(實踐受持)中.

也說明法達念經千遍,卻並沒有思考,這就說明其還不知道正確的學佛方法:聞,思,修.

先聞,聞了後要思維,思了就修,修就修正自己原來不對的行為,學習佛祖的行為.一步一步達到自身清凈.

清凈心達到了,你就成佛了.

有字,就是萬法唯心,唯心所見,唯識所變.

這樣理解,你看到的都是夢而已,如果你醒了(你已經找回自己本來面目了),你還會去想你的夢嗎?

在佛祖地位,你即是我,我即是你,你心即我心,我心即你心,眾生即我,我即眾生.心心交流融入.就像光.佛祖的光和阿彌陀佛等等的光都是相通的.所以有時也說心光.心就像光一樣.

實不滅才是人生之真相.

我們知道六道輪迴,輪迴的是我們的心,變化的是我們的身.但是我們的心滅沒有,沒有!

真心是沒有生滅的!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思考一下,10年前的你和現在的你,身體應該是變化的吧.但10年前你的心和現在你的心有什麼變化嗎?沒有!

即使你死了,你的心並沒有滅.真心不生不滅!

為什麼許多人不知道其前世呢,因為我們都忘記了,或者可能喝了那個孟婆湯啊,還有胎獄(除非你是不退菩薩才不會迷).

有有功夫的和尚,曉得這個玩意厲害,就不喝.玩意兒,這個和尚有功夫,別人制服不了他,可是他又要投在人間.怎麼辦呢,就讓他受胎獄,受了再拉回來,這個時候和尚就迷了.再讓他喝湯.這樣,你總記不得了吧.

所以靠自己修,難啊.修到這個程度了,還是不究竟.

所以祖師們都推薦念佛一門,萬修萬人去.

如果不修,就很容易墮落,最後落在地獄裡受無量苦.

至於夢中,本來一切都假了,你還在夢中繼續做夢.當然可能你心地稍微清靜了.不過這些東西全部是假的.

只有真心是真的,其餘管他什麼都是假的.

為什麼,因為有生滅,因為非常.因為他的存在是有條件的(有緣).

而真的東西,無論什麼條件下都是真的.真本身就說明了不生不滅.

真就是常.常就是不變.無論什麼情況都不變.

真心是什麼,真心在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真心.

不親近那些人,是因為那些人不清凈.


作者:蕭三刀

鏈接:請教各位前輩,讀《法華經》的困惑? - 蕭三刀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法華經說的是什麼?且看下文。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家學博淵,故讀古文經典,是從來不看什麼註疏的,包括十三經註疏之類,因為讀經注基本上就會受到干擾,不如讀原文來得暢快清晰。

法華經讀了一遍,然後下文是個人筆記和領悟,以彌勒佛託夢大乘佛法度化他人。

下文都是以鳩摩羅什的譯文為準:

序品第一

主要是介紹了佛放光芒照的三億六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加尼吒天,講解佛法,彙集眾生。佛入三昧,涅般,出現祥瑞之兆。

同時也簡單介紹了,佛法眾生的幾個等級:菩薩&>天人&>龍王&>緊那羅王&>干達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比丘&>比丘尼等等;菩薩之首如文殊,觀世音,天人如四大天王,龍王有八龍王,干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王都是四個,其他都是眾人。

彌勒佛看到佛光現了,心中疑惑,但是心思文殊菩薩是如來之子,且不發問,便自己心中來推測為什麼佛光雜現的原因,並且做了一個揭語。

文殊聽到彌勒的揭語,便和彌勒等其他菩薩討論,認為是佛準備講解大乘佛法,準備講如何度生老病死,涅磐,四諦法,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以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顯出這等瑞兆。而且講了佛法傳承的經過。

先是日月燈明佛--&>傳八王子,燈明佛講解大乘經,叫做無量義,然後結迦夫坐,進入三昧禪定境界,身心不動,然後放出大光明,妙光菩薩知悉因緣,然後六十小劫身心不動也進入禪定狀態。然後燈明佛經六十小劫後,即將涅般,並且將佛印傳給德藏菩薩。妙光菩薩待燈明佛死後,經過八十小劫,然後持蓮花經講解世人,雖然佛傳給了德藏菩薩,號凈身佛。燈明佛八子都是師從妙光菩薩,最後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王子眾多,最後一個悟道的事燃燈佛。然後有一個弟子俗氣,叫做求名。然後彌勒對號入座,說自己即是像妙光菩薩也像是求名,然後文殊在大眾中就把這段話宣揚出去。

這段主要是講了佛的歷史吧。

方便品第二

主要是佛從禪定中醒來,然後給舍利弗(佛子)講了佛的本義:諸法即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並且做了個揭語。

然後其他旁聽的四眾不明白佛講的是什麼東西,然後舍利弗就代替眾人做了個揭語,請求佛講明白點。佛就讓舍利弗不要再說,因為說穿了,會令世人包括天、人、阿修羅驚疑。但是舍利弗還是再三問,佛沒有辦法,就準備說了。然後比丘尼等人知道自己資質不夠,地位卑下,自動離席,所謂增上慢,壓根不配明白佛,佛也沒有制止,默認讓比丘尼等地位卑下者滾蛋,然後給舍利弗講解。

說種種譬如其實歸跟到底法皆一佛。就像是曇花一現,原文是優曇缽華,時一現而,個人覺得曇花一現更貼切。最重要的是所為三乘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因為十方世界,二乘都沒有,當然沒有三乘,不過是佛為了讓菩薩明白佛理做的譬如。

佛出現在五濁惡世,什麼是五濁, 劫,煩惱,眾生,見,命。因為眾生太惡,所以佛一說三。

對於自稱阿修羅,辟支佛,但是不知道佛教化菩薩的這段歷史的都不是佛弟子,不是真正的阿修羅和辟支佛,而比丘和比丘尼等人,只曉得涅磐而不追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增上慢人。佛是

無有餘乘,唯一佛乘。然後做了個揭語著重強調了十方佛土,只有一乘。

譬喻品第三

開頭舍利弗就明白了其實所謂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根本都一樣,然後以為只有大乘佛法可以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他自己修行的小乘佛法達不到一直自責,然後聽到佛講敘,然後覺得快意,並且做了揭語:「佛於大眾中,說我曾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惑悉已除「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焉」--當時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好像看到引用這段揭語,以為此人讀過點書,現在看來,十有八九是裝逼。

然後佛就讓舍利弗講大乘經,也就是妙法蓮華,告訴舍利弗佛出世的時候要歷劫,名為」大寶莊嚴「,並且說」三乘法「。告訴舍利弗華光佛要歷十二小劫,而國民要經歷八小劫。華光如來之後是堅滿菩薩作佛,號華足安行,三藐三佛陀。

華光佛滅度後,經歷三十二小劫,像法也是三十二小劫,然後說舍利弗來世當作佛普智尊,號曰華,具備菩薩行、光、正、無上道,度無量劫,劫名大寶嚴,十力功德。

也就是舍利弗來世當是作為華光佛的化身,行菩薩道,神通波羅蜜。然後其餘四部眾看到佛傳法輪給了舍利弗,舍利弗在佛前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很高興,諸天子就說了揭語記錄這件事情。

然後舍利弗就替天人們向佛請教佛法,如何脫離生老病死,究竟涅磐。佛就打了個比方。

就說有個有錢人,家裡有豪宅美苑,還有一群年齡很小的兒孩在院內玩耍,然後突發火災,有錢人想要兒子們離開起火的庭院,但是兒子們不聽,然後有錢人說出了庭院,便給他們各種好處,名車寶馬等等,這些兒子聽說誘惑,便紛紛擠出庭院唯一小門。然後這些孩子找父親要名車玩具,最後父親給了他們名車玩具。

佛說這段故事是比如眾生是小孩,無法擺脫玩具等貪嗔痴妄念,然後佛法就是一種勸說眾生的法門。所謂三乘法,也就是聲聞、辟支佛、佛乘都是為了勸導眾生的玩具。如果信眾聰明自省,自求涅磐,則是聲聞乘,如果信眾求自然,樂得善寂,是辟支佛乘,而求得利他,則是大乘。菩薩求此乘,是叫做摩訶薩。

根本上菩薩要以三乘引導眾人,然後以大乘佛法度化的原因在於,佛愛世人,佛有大智慧,根本上不令人獨得滅度,而令如來滅度而滅度。

然後做了揭語告訴舍利弗,有些人可以說解此法,有些人不可解說。

信解品第四

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等人聽到佛給舍利弗授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自己只求涅磐,沒有想得佛印,還是因為聽到前所未有的佛經感到欣慰預約,然後講了個故事:

有個富人的兒子,少時離家出走,然後流浪四方成為乞丐,有一天重歸故里,其父家大業大,只是年齡漸增,膝下無兒,感到悲涼不知道萬貫家業如何繼承,心思要是兒子回來繼承家業,就算散盡財富也無所謂。

忽然聽到兒子歸來信息,心中喜悅,然後叫兒子見他,結果他兒子看到他父親的財富權勢嚇跑了。他父親看到兒子,一下認出,然後看到兒子被嚇跑立刻派人去捉強行抓了回來,兒子不滿,自己沒犯罪為什麼要被捉。

然後他父親知道兒子身陷貧困之中,不能夠一下子給予富貴,然後讓人先僱傭他挑糞,然後慢慢地讓他除盡臭味,穿上華衣,繼承家業。

所謂富者長者就是如來,而挑糞的窮苦兒子就是菩薩們了,因為佛為父,當然菩薩為子了。經中說一乘,但是佛以三乘教化,其實是以大乘佛法教化。摩訶迦葉尊者做了個揭語。核心是

「一切諸法,悉皆空寂,無聲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

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在此開頭用花草樹木不同特性譬如眾生,講了什麼是一相一味,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磐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一切智,眾生相體性,然後做了一段揭語。有智若聞,必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

核心大意就是佛如雨雲,眾生平等施捨,根據眾生上中下不同,然後滋生眾生相。

這裡講的最好的一段話是:

「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於人華,各得其實」。這段揭語適合誦讀,有種上天不仁,以眾生為芻狗的感覺。但是佛性慈悲,則是平等愛人,多讀自然明了佛法無邊智慧。此處讀一遍,自當開悟,如果不明,不必再讀。

授記品第六

開頭世尊就說摩訶迦葉將會來世成佛,叫做光明如來,國名光德,劫大莊嚴,十二小劫,正法二十小劫,像法也是二十小劫。

須菩提等人聽說,心中驚悚,然後做了揭語,請求世尊也賜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世尊就說,須菩提最後也會成為名相如來,劫名有寶,國名寶生。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二十小劫,像法二十小劫。然後世尊又作了揭語,說大迦旃延也會成佛,是叫做閻浮那提金光如來,其他待遇一樣。而大目犍連也做了個揭語,成佛叫做多摩羅巴旃檀香如來,劫名喜滿,國名意樂。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四十劫,像法也是四十劫。

這一段主要是佛對其弟子們的安排和授印,無他。

化城喻品第七

開頭談到阿僧祇劫,談到大通智勝如來,國名,好成,劫名大相。經歷百千億年,一塵一劫,然後到了現在,世尊做了揭語談到過去佛經歷的阿僧祇劫,說通達無量劫。

大通智勝佛經歷十小劫,未出家前有十六個兒子,第一叫做智積,聽到大通智勝佛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拋棄珍玩來跟隨,其祖轉輪法王也是,跟隨到道場。其他親戚聽說,也是紛紛道賀。當時六屆震動,各種異像。大通智勝如來坐在菩提樹下,十六王子求傳法輪,大悲天王見到世界光明,也是做了揭語問大通智勝如來。然後一堆人以為佛要出世,紛紛求光明。

佛進行了三轉十二法輪,講解了苦集滅道,講解了十二因緣法,佛並且授了十六沙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第一,阿出在歡喜國,第二,須彌頂,東南方二佛,師子音和師子相,南方二佛虛空住和常滅,西南,帝相和梵相,西方二佛,阿彌陀和度一切煩惱,還有什麼須彌相、雲自在、雲自在王、壞一切世間震怖還有就是釋迦牟尼他自己。然後他是在於婆羅國土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認為應該從法漸漸入佛道,世界無有二乘而入滅度,只有唯一佛乘而入滅度。

談到涅磐的觀念,世尊認為本來沒有涅磐的概念,不過是為了達到類似如望梅止渴的效果,讓世人以為達到涅磐就很爽的境界,然後這裡用了個比喻,就是說要率領一群人爬山涉水要去艱難地方,怕眾人心生恐懼,就說中間有座安穩的城池,然後眾人信以為真,其實只是世尊幻象。

同樣一佛乘說三,也是為了教化眾人。

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所化也。

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

這段講了釋迦牟尼的父親大通智勝如來,以及如來的經歷和為什麼要涅磐的概念和其他二乘佛法。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開始就說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各種牛逼第一,然後讓他當法明如來,劫名寶明,國名善凈,以二食,一為法喜,一為禪悅。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

同樣對於大弟子矯陳如比丘,為普明如來,其他羅漢也一樣應該授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都叫做普明如來。

五百羅漢開始自責,講了個故事,有個人在朋友高官家喝醉酒,高官將寶珠藏在此人衣袖,此人到外地乞討而不知身藏寶珠,然後有一天高官碰到此人,見到此人四處乞討,告訴他身藏寶珠而不知到自己。

五百羅漢以為為菩薩的時候,聽到世尊將要發一切智心,便廢寢忘食,不知不覺到得阿修羅境界,認為滅度很困難,然後今天世尊點撥說我們所達到的境界並不是究竟滅,我令你們種善根,做出涅磐相,只是點撥,其實你們達到的只是滅度而已。

這裡也說下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簡單來說就是《楞嚴經》裡面提到禪的最高境界,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是色,色不是空!」 換言之,薛定諤的貓,量子的測不準原理,同時向左向右看,一直悖論和變化,一個從來不給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理髮師如何給自己刮鬍子。

這裡主要是給五百羅漢們講解真正的追求應該是究竟滅,而非涅磐。

無學人記品第九

阿難求授印,世尊就讓阿難當了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國名常立勝幡,劫名,妙音遍滿。也是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正法住倍壽命,像法復倍正法。羅喉羅也被名為蹈七寶華如來,其他待遇和阿難一樣。

見學、無學兩千人,也被同號命為寶相如來。

法師品第十

藥王菩薩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授印,世尊說法華經是最難解最難信,並且說在佛陀滅度後,如果有人誦法華經,就能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能夠度化世人,更是為無上功德無上菩薩。

大概鄙人所謂,也算得上是功德一件吧,讀過此文再去讀法華經,必不難也。

並且如來對藥王說,如果有人講解法華經,應該起七寶塔供奉。並且談到法華經的地位究竟有多崇高,如果有人聽到法華經感到恐怖,畏懼是增上慢者,而是菩薩的話,則是新發意菩薩。

這裡有個巧妙的比喻,一個人口渴,在高原掘土,如果土干,必然離水源遠,如果土濕,必然離水源近。

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

奇怪的是,這裡世尊沒有給藥王菩薩授印!

見寶塔品第十一

開頭談到七寶塔,高五百旬,長寬二百五十旬,瓔珞寶鈴,雕妍斗角。寶塔從地湧出,發出聲音感嘆佛法。然後摩訶薩菩薩,名大樂說,然後就問世尊,這個寶塔為何因緣湧出發聲。

然後佛告訴大樂說菩薩,這個寶塔有如來全身,有佛叫做多寶,國名寶凈,經過千萬億阿僧祇劫,然後多寶如來滅度的時候發誓說,要是聽到有人說法華經,他的塔廟必然湧現,去聽該經。

這個寶塔所以從地湧出,並且發聲的原因就是聽法華經。

然後大樂說菩薩就說想見多寶佛,然後多寶佛又立了個誓,就是有人想見他,必須是十方世界的分身都到一處,才行。然後大樂說菩薩說我的十方世界分身,今天就在一處。

然後出現奇蹟,十方諸佛光照世界,並告菩薩,要去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奉多寶如來寶塔。

然後很長一段都是將多寶如來為了聽釋迦牟尼講解法華經,讓出多寶塔半個寶座,然後世尊就坐並且開始給三億六千諸佛講解法華經,這一段有些玄幻。

但是總體還是講法華經難解,然後佛陀和一切過去佛未來佛對於能講並且傳播法華經之人,都是予以厚待。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佛告菩薩和天人四眾,曾於無量劫中求法華經,於多劫中為國王,為求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並且下令,說要是有人能夠給他講解法華經,終身為之奔走效犬馬之勞。然後仙人給他指點,才得以悟道。

然後仙人是誰,仙人就是提婆達多。於是說提婆達多百年後會成為天王如來,世界名天道。

然後談到多寶佛名下的智積和文殊菩薩論說妙法。

智積問文殊菩薩教化眾人的數目如何。

文殊菩薩化身千萬共說六波羅蜜,也即教化無數。

智積又問有沒有速成佛的捷徑,然後文殊說有個八歲女童悟道成佛,然後智積不信,說自己歷經三千大世界,至今還在求道,不信八歲幼兒能夠悟道成佛。

此時龍女現身,說自己乘大乘佛法,度脫眾生。舍利弗對龍女說,女人比較臟,不是法器,並且有五障,不能夠悟道。

然而龍女把一個價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寶珠獻給了佛,然後就問智積和舍利弗,我把寶珠獻給佛祖,佛祖很快就接收了,那麼同樣我成佛也是這麼快。

然後龍女忽然變成男的,給諸人講解法華經,然後大家都服了。

這段有點男女平等思想,在印度那個遙遠的年代還有這等思想,實屬可貴。

勸持品第十三。

開頭就是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等人發誓,即使佛滅度後也要朗誦法華經,五百羅漢也發誓。

但是六千比丘有憂色。然後佛陀說是不是我沒有授印你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要緊,我授你們為法師,你們為喜見佛。

耶輸陀羅就對佛說,所有人都授印,但是我沒有。

然後佛說,你以後當大法師,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也是阿僧劫。

這裡還有幾個菩薩漏掉了,但是沒辦法,一群菩薩作獅子吼發誓要遵守法華經。然後共念揭語。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主要是講了在惡世如何傳法準則。

開始文殊菩薩問如何惡世護法

基本上:「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處,亦無起滅。」

然後,是如何末世護法, 根本原則,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法滅時如何護法,也是聽誦即可。

然後談了碰到魔王如何交戰等等,基本上也是講護法講法看場合。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開頭有外地菩薩說要在婆娑世界護法,然後佛說,不用他護法。因為婆娑世界有菩薩傳法。然後無數菩薩便從地中湧出,禮佛。

菩薩眾四導師,上行,無邊行,凈行,安立行,說揭語。

然後彌勒看到無數菩薩忽然聚會,不明所以,自決疑,做揭語問世尊。

世尊答疑,因為彌勒此後作佛。

這裡主要是彌勒質疑世尊一天講解佛法,然後讓許多菩薩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講解了自己悟的得道的經過。但是彌勒觀點要勤修苦練才行。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彌勒為首諸菩薩三請如來說法,

如來辯解自己為什麼不滅度,而是不滅教化眾人的理由,並且以老夫救一眾兒子為例說明。這段主要是如來講解自己悟道的長短和渡劫的時間問題。

功德品第十七

這裡主要是佛說滅度之後,後人能夠講解並且立塔者,能夠功德無量。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此處講的是普通人如何聽到法華經的表現,個人福報。

法師功德品十九。

這裡講到法師如果傳授法華經,聽覺,嗅覺,味覺,凈,心,都能夠聽到各種美音,聞到各種香味,嘗到各種美味,能夠各種乾淨,口才了得。

即眼,耳,鼻,舌,身,意,清凈!

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威音王如來,說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磐,求辟支佛,說十二因緣,說應六波羅蜜。

常不輕的悟道經歷。

主要是談頓悟也是可以的。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主要是定了佛的道場,在哪裡轉法輪,哪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哪裡涅磐。

囑累品第二十二

世尊摸摩訶薩菩薩頭頂,命各人如何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且傳播出去。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日月凈明德菩薩的自焚獻佛。

主要是藥王菩薩和宿王華菩薩,主要是講了如何供奉舍利子的禮儀。

本品有太多不適合於現有法律世俗情節,不宜告諸眾人。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雷音王佛的故事,談到妙音菩薩的變化之道,最重要的是妙音菩薩得法華三昧。

觀世音菩薩品第二十五

觀世音為何叫做觀世音,因為觀世音菩薩解脫眾生羅剎難。

這裡主要講到觀世音菩薩神通,可以變梵天,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等等;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主要是一些咒語

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莊嚴王和藥王葯上菩薩關係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主要是普賢菩薩的一些咒語和威力加持。


問題7,答:因為《法華經》是佛法的序言。目的之一就是讓你產生興趣,你要的乾貨在《楞嚴經》《華嚴經》里。


佛悟道後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法化經應該就是佛開悟後悟到的,你就是佛。

而後佛陀講了很多經,均是引導你相信:「你就是佛」。

最後佛在《法華經》里的總結,只是直接告訴你:「你就是佛」。於是很多聽經人直接就明白而成佛了。

法華經里的很多比喻,都是用方便之法引導人們走出自己的妄想執著,而去相信:「我即是佛」,一旦你真信了,你就是佛了。

回到佛悟道時說的話,只要你不妄想執著就可以證得「我即是佛」。

大部分人修行,就象是忘記了自己的密碼,拚命的尋找自己的密碼,做各種嘗試,結果密碼卻是沒有密碼,哈哈。


菩薩-法華思想的研究 法華經 大乘佛法 菩薩小乘聲聞 成佛之道 供養舍利

造佛塔佛廟佛像畫佛像拜佛念佛功德

爵士貓

1 分鐘前

菩薩-法華經典 思想的研究

1.我們要讀一下大乘佛教初期的佛經。

爵士貓

【中觀的空觀,唯識的實修方式,藏傳的大圓滿、大手印,與真正自如的聲聞止觀】本就是佛祖的原始佛學演化而來,怎會不一樣。佛學不論大乘小乘都是佛祖原始的佛學發展而來,都是源於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而來,說來說去,就是緣起性空,止息業力與輪迴。至於大乘宗教,小乘宗教,漢地佛教之宗教、藏傳佛教之宗教部分,就有了千差萬別的區分,畢竟時間、地點、民族、文化大大的不同,宗教要適應時間、地點、民族、文化,就肯定要做重大變動。

狗進炮 (作者) 回復凌風

同意您的看法,尤其是關於從法蘊足論開始的那個觀點,法蘊足論類似於手把手教輔書,結合阿含看真的非常好。此後有部一系的大論,部派佛教里自成一派的俱舍,大乘中觀、唯識的論典,都可以學,乃至於大乘經,金剛經、解深密經都挺好,能學到有利於知見、實修上都很可貴的東西。但是我個人仍堅持一個立場,就是要有歷史的觀點,知道所謂的二轉三轉法輪,是佛教理論學術成果的一個大爆發,那些經,是不可能認為是佛說的。一旦接受為佛說,對佛法僧三寶的形象破壞太大了。取其法義,去其謬論,的確可以學到很多。

爵士貓

[知道所謂的二轉三轉法輪,是佛教理論學術成果的一個大爆發,那些經,是不可能認為是佛說的。一旦接受為佛說,對佛法僧三寶的形象破壞太大了。取其法義,去其謬論,的確可以學到很多。]

此句為經典,贊一個。

二轉三轉法輪,以及大乘佛教的佛經基本可以定為不是佛祖親口說,但是二轉三轉法輪的佛經,就佛學而言是繼承了佛祖之法衣。

而大乘佛教之宗教神話肯定是為了佛教的傳播而創立佛經,至於後來的【佛性說】【真心妙有】【法身】【化身】等說法,是因為佛祖寂靜涅槃說與大乘佛教宗教神話矛盾太大。【佛性說】【真心妙有】【法身】【化身】,都是為了否定【佛祖寂靜涅槃說】。

有了【法身】【化身】說,那麼漢地佛教的【人人成佛說】【四大菩薩說】【凈土信仰】【念佛號可進西方極樂世界】【佛七】,統統就合理了。

狗進炮 :目前佛教史界對於大乘經典最初的來源有了一個方向,最初的大乘經應該來源於大眾部的問答風格阿毗達磨,使用佛陀時代的求法者請問,說法者回答的形式來探討法義,隨著歷史的流變這種問答的參與者從法師變成了佛陀及菩薩、弟子,可以參見辛島老師的論文:

辛島靜志,(2017),〈誰創造了大乘經典—大眾部與方等經典〉,《佛光學報》新三卷第一期(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專刊)

狗進炮 :這種風格最初只有大眾部進行,此後上座部系統里的部派也開始接受這種形式和菩薩思想,例如接受大乘思想的有部、經部僧人,最終演化為瑜伽行派。

爵士貓 受教。我研讀大乘佛教初期的【菩薩思想經典】,

也發現【菩薩思想經典】初期,只是佛祖原始佛學+佛祖前世七佛故事,

後來就是佛祖原始佛學+佛祖前世七佛故事+佛祖出家與度化的故事+般若思想,

到後來就是淡化佛祖原始佛學,強化菩薩思想,淡化般若思想,就演化為佛祖出家與度化的故事+菩薩思想+割肉喂鷹+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而不涅槃。

最後【菩薩思想經典】就是否定原始涅盤思想,而創新了【無餘涅盤】【有餘涅盤】【法身思想】。

可以讀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六度集經《六度集》八卷。三國時代吳·康僧會在太元元年至天紀四年間251~280所譯出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菩薩本緣經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佛說生經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佛說菩薩本行經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大方便佛報恩經七卷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悲華經》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翻譯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大乘大悲分陀利經八卷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以般若、維摩、法華、華嚴、涅盤等思想為基礎 建立三界唯心唯識說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菩薩本生鬘論 投身飼虎 屍毗王救鴿命 兔王捨身供養梵志 慈力王刺身血施五夜叉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佛說德光太子經 行平等心 等心於一切 解了空行 得不起法忍 乃往過去無央數劫長遠不可計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普曜經 轉輪王種 寂然心淡泊 心寂等安定今適寂凈眠 解之悉本無 得道染以慧 梵天行寂然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方廣大莊嚴經 體性空寂無主亦無我 寂滅之法識不在境根境識中本無有見分別妄計

菩薩思想研究 大乘初期宗教神話 為使有情接受原始佛學 但最終有情接受了大乘宗教神話 丟棄了大乘佛學

菩薩思想研究 大乘佛教與南傳佛教之關係 二者均出自佛祖原始佛學 如同猶太教與基督教之關係

菩薩、轉輪聖王思想重要經典 佛本行集經 本經保存了這些各部律有關佛傳的異說 轉輪聖王 轉輪王十五世佛

菩薩、轉輪聖王思想重要經典 佛本行集經 本經保存了這些各部律有關佛傳的異說 轉輪聖王 轉輪王十五世佛 2

菩薩、轉輪聖王思想重要經典 佛本行集經 成無上道品第三十三 3

菩薩、轉輪聖王思想重要經典 佛本行集經 二商奉食品觀十二緣 轉妙法輪品苦集滅道 色受想行識不受有 4

菩薩、轉輪聖王思想重要經典 佛本行集經 大迦葉因緣品 優波斯那品 5

菩薩、轉輪聖王思想重要經典 佛本行集經 優波離品 羅睺羅因緣品 阿難因緣品 6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眾許摩訶帝經 轉輪王十二緣 色受想行識 度三迦葉證阿羅漢 苦止息得涅盤 我相永斷正滅非轉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佛本行經 審覺十二緣起 轉法輪品 泥洹寂滅 轉輪王 三千大千界 解脫道 脫塵勞寂滅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僧伽羅剎所集經 菩薩道無餘涅槃解脫 識子心所空無願無相三三昧 第一空寂無所住取滅度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大莊嚴論經 譬喻佛典之研究 不著於二邊 十二緣不受身增廣智慧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大莊嚴論經 譬喻佛典之研究 寂滅道一切種智說 心起諸作業 遇緣還複發不樂寂定法一切智3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大莊嚴論經 解脫三昧 離二邊中道涅槃 我應入涅槃 度眾生住於世 割肉與鷹一切智趣寂滅4

菩薩思想重要經典 賢愚經 賢愚因緣經

【菩薩思想經典】的神話故事越來越精緻複雜,佛國凈土的思想也就出現了。

隨著【菩薩思想經典】的神話故事越來越精緻複雜,宗教崇拜越複雜,人人有佛性,人人可成佛,念佛號可以進入進了極樂世界的信仰思想,也就水到渠成,大乘佛教的規模與傳播範圍就不斷擴大。

應該說,大乘佛教是非常成功的宗教。大乘佛教遠比佛祖的原始佛學更吸引了中亞、東亞、北亞的眾生。

初期大乘佛教的經典,還是圍繞佛祖做大乘佛教的神話故事,以大乘佛學的初步宣講,還沒有與佛祖的原始佛學進行重大衝突

第一,菩薩故事還只是以佛祖為中心

第二,還是尊重阿羅漢道,同時提出了菩薩道

第三,還是堅持佛祖原始佛學的五蘊、十二因緣、寂靜涅槃思想

第四,成佛思想還沒有提出,只是誇大的宣講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菩薩為了度眾生而不涅槃,提倡投身食虎、割肉喂鷹的渲染力。

2大乘佛教成熟期佛經 妙法蓮華經

但是到了妙法蓮華經階段,大乘佛教有了重大變化,首先是對佛祖原始佛學進行重大修改,提出了【無餘涅盤】【有餘涅盤】【成佛道】【菩薩道】

下面依據【妙法蓮華經】一一分析

第一

《大乘妙法蓮華經》略稱《法華經》、《妙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該經採用詩、譬喻、象徵等文學手法讚歎了「久遠實成之佛」(即永恆的佛陀)。

經文的序文,說的很清楚,就是要大力推廣大乘佛教。

  【如來愍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歷劫纏繞無有出期,乃為此大事因緣現世,敷暢妙旨,作殊勝方便,俾皆得度脫超登正覺。此誠濟海之津梁,而燭幽之慧炬也。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能秉心至誠,持誦佩服,頂禮供養,即離一切苦惱,除一切業障,解一切生死之厄。不啻如飢之得食,如渴之得飲,如寒之得火,如熱之得涼,如貧之得寶,如病之得醫,如子之得母,如渡之得舟。】

第二,經文序品,就列舉了一些列的大乘佛教的菩薩,這些菩薩已不是佛祖的前世了,而是今世的菩薩。他們有

【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

特別有意思的是彌勒與文殊菩薩,彌勒是未來佛,理由很搞笑。

是妙光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 妙光所開化,

   堅固無上道, 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 隨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 號曰燃燈佛,

   諸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懈怠, 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游族姓家,

   棄捨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號之為求名。

   亦行眾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 隨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彼佛滅度後,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師者, 今則我身是。

第三,強調大乘佛教是最高的佛法。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

經中彌勒菩薩疑惑而問,【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文殊回答

大乘佛教是可以【我見彼土, 恆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詔, 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恆沙, 嚴飾國界。】

文殊以過去佛為證明,說明大乘佛教可是大乘佛教信徒入無餘涅盤,皆成佛道。

經文【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凈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眾生, 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 以眾寶莊嚴,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眾,

   乾闥緊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妙,

   如凈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凈戒, 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恆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第四,大乘佛教成熟期,

已經認為大乘佛經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可以無數方便引導眾生,特別是提出大乘佛教【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恆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第五,開始貶低阿羅漢道,說阿羅漢是聲聞,是辟支佛,是小乘佛教。宣講小乘佛教比大乘佛教低級,不懂【甚深微妙法】。

還是引用上段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恆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經文中,貶低侮辱阿羅漢道,說【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理解大乘佛法,【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到後來,阿羅漢中有【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這是公開否定侮辱佛祖的原始佛學!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接著,又提出【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暗示【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如果不聽聞大乘佛法,阿羅漢、辟支佛就是貶低為非佛祖弟子!十分霸道!哪有大慈大悲!

貶低侮辱阿羅漢經文如下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經文又抬高大乘佛教,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第六,經文公開宣講成佛之道,為了後來的佛性說,人人可以成佛的理論鋪平了理論依據。

同時還不忘記貶低阿羅漢為小乘。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凈,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凈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同時宣講大乘佛教的供養舍利者、造佛塔、佛廟、佛像、畫作佛像、歌唄頌佛德、拜佛、念佛等功德,可以成佛。所以,21世紀的漢地佛教,念佛拜佛,水陸法會,灌頂等大乘佛教禮儀,都是出於【法華經】為理論依據。

【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玻璃,

   硨磲與瑪瑙, 玫瑰琉璃珠,

   清凈廣嚴飾, 庄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沉水,

   木櫁並余材, 塼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鋀石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完整經文如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鮮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唯有諸貞實。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凈,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凈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誑,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眾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痴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 令入於佛道。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玻璃,

   硨磲與瑪瑙, 玫瑰琉璃珠,

   清凈廣嚴飾, 庄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沉水,

   木櫁並余材, 塼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鋀石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度,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恆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今我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慾,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嶮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氂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舍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痴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並余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凈微妙音, 喜稱南無佛。

   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柰。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從久遠劫來, 贊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咸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

   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 於諸菩薩中,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如三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於世, 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華,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贊,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過於優曇華。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眾,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秘要。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凈,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贊一乘道。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諸多14年的答案 現在看入門都沒做到啊


依你第七問所言,四十二章經就是在催眠了,哈哈


推薦閱讀:

你看(聽、觸、嗅、嘗、想)到的是你自己,什麼意思?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關於「一念生譏毀者」的慘重果報?
自我否定對修行的意義在哪裡呢?

TAG:佛教 | 佛經 | 修行 | 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