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地域歧視嚴重嗎?

首先是外省對浙江的歧視如何,其次是浙江自己對外省人大概的態度,以及浙江對自己內部的地域觀點。


一、東西南北四區劃分與從北向南的文化過渡

內部歧視的話,不是很明顯。但是地區之間仍然是有差異的。

浙江基本是四個板塊。東南西北。

  1. 浙北杭嘉湖即杭州、嘉興、湖州三市,古時是勾吳、于越兩國交界地,以杭嘉湖平原為主體,中心城市為杭州。浙北為典型的水鄉,物產富饒,民風安逸,古代水運便捷,人文教育突出,和蘇南相接近,是典型的江南。

  2. 浙東紹甬舟即紹興、寧波、舟山三市。古時是于越中心地帶,以寧紹平原為主體,中心城市為寧波。浙東由北部狹長的濱海平原和南部的丘陵組成,水鄉和海洋風貌並存,性格更顯激越剛硬,既會讀書,也會經商,是浙江人文商業最耀眼的地區,是實質上的浙江核心區,也是浙北到浙南的過渡帶。
  3. 浙西金衢嚴,即金華、衢州、嚴州(杭州下面原屬老嚴州府三縣,包括桐廬、建德、淳安),古時是姑蔑所在,以金衢盆地為主體,中心城市為金華。浙西既有盆地,也有丘陵,性格上與浙東一樣,安逸與豪氣並存,教育與商業亦並舉,文化上接近徽、贛,是浙江到內陸的門戶。

  4. 浙南溫台麗,即溫州、台州、麗水(古稱處州),古時是甌越所在,其中溫台主體在浙東南沿海狹長的平原上,中心城市為溫州。此地平原狹小,前海後山,古代交通閉塞,因此性格上倔強敢闖,最擅經商,也是東南沿海閩粵文化區的起點。

清時曾設四道,即杭嘉湖道、寧紹台道、金衢嚴道和溫處道,道治分設杭州、寧波、金華和溫州,與今天的東南西北四個區域大致相同。

四個板塊圍繞杭州為中心,呈現放射分布。

  • 浙北:古時杭州通過江南運河勾連嘉湖二府,近代為滬杭鐵路,今日有滬杭、寧杭兩高鐵。
  • 浙東:古時杭州通過浙東運河勾連紹甬二府,近代為杭甬鐵路,今日有杭甬高鐵。其與浙北又合稱滬杭甬鐵路(高鐵)。
  • 浙西:古時杭州分別通過「錢塘江上游的富春江—新安江」勾連嚴州,通過「浦陽江—衢江」勾連金華、衢州,近代為浙贛鐵路,今日有杭黃、杭長兩高鐵。
  • 浙南:古時可通過寧波出海經浙東南沿海線抵達台州、溫州,與杭州的聯繫相對遠離,今日有甬台溫沿海鐵路。

附圖:摘自《中國國家地理》卷首語:浙江有個王士性

文化上存在明顯的南北差異。從北向南,平原比例不斷減小(較大的杭嘉湖平原—&>較小的寧紹平原—&>各種丘陵包圍下的小平原、盆地),參見下圖:

故越往南,在古代,農業生產條件越惡劣,人多地少的矛盾越突出,因此文化氣質愈激越、倔強,同時外出開拓經商的傾向、宗族意識越來越強

說明:

  • 經商特點可參照歷年浙商500強名單對照。

  • 浙北杭州不納入,因此地匯聚本省外市人多,許多特點不具備代表性(如浙商500強前20位多有杭州企業,但這些並非土著企業,多是浙江外市人在杭州創辦的)。

  • 宗族意識的表徵即是是否看重家族血脈延續(男丁)及家族規模(多子女),因此可以從男女地位、子女數量這些指標中進行評價。

  • 政府地位和宗族意識成負相關。一般來說,政府越強勢,則此地宗族意識越弱,這是因為兩者具有代償性。

小彩蛋:從房價看浙江南北差異

農業社會,人地關係(指可耕種平原)決定的是種地能養活多少人,現代社會,則決定了住宅土地供應量的多少(同樣主要只能是平原,山上是沒法造太多商品房的)。所以浙江從北往南,房價/收入比也是逐步增高,房價壓力越來越大。

二、各地個人印象和內部看待彼此的態度

我也是浙北人,歧視談不上,但是省內各城市親疏感並不一樣。總體來說:

  1. 浙東浙北都覺得比較熟悉(除了舟山作為海島孤懸,也比較小,覺得有些陌生),也覺得比較親切。

  2. 浙西印象中就是比較落後閉塞的山區,尤其是衢州、淳安。

  3. 浙南是另一路數,山區多些,和浙北平原不同,但是民營經濟發達,出了很多土豪(名詞:溫台老闆),這其中越往南就越覺得疏離一些,因為語言已經差的比較遠了,浙東浙北基本上是非常接近的。

  4. 浙中(浙西的金華)的印象可能介於浙東浙北與浙南之間,沒有那麼遠,會親近一些,但認為經濟社會形態和浙南類似,都出了不少鄉鎮老闆(主要是義烏、東陽、永康)。

附:各地印象圖:

(特別註明:以上屬個人的不準確感性主觀印象)一定要說歧視的話,大概有兩方面:

  • 橫向:

    1)浙東浙北地區對浙南地區沒文化,暴發戶的評價。

    2)全省其他經濟較好地區,對浙西、麗水等較落後地區比較窮的評價。

    3)浙南地區反過來,對浙北地區經濟落後的評價。
  • 縱向:

    1)」市對縣「:地級市老城區對郊區、下屬縣的優越感。

    2)」縣對市「:強縣對經濟活力弱於自己的地級市市區的優越感。

    3)雙向疊加:即縣與地級市城區互相有優越感。

列表:

特別說明:引發這種存在雙向優越感的原因有:

  1. 浙江的強縣現象。浙江經濟更市場化,起於底層(鄉鎮經濟、縣城經濟),故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不一定同構。地級市城區往往只代表一市的政治中心,但不一定是經濟最發達處(尤其是民營經濟的活力);反而許多縣經濟較為活躍發達。
  2. 浙江的省管縣體制。縣財政與所在地級市財政是獨立的,故地級市並不能依靠財政體制完成對下屬縣的財富集聚。

  3. 浙江的小市模式。浙江的地級市城區都較小,區的數目較少(多為1-3個),其城區規模與下屬縣差距較小。如表所示:

由於台州的3區地理上相互獨立,故只有杭州、寧波、溫州有3個及以上的主城區,這也是浙江省最大、最重要的三個中心城市,簡稱杭甬溫(有時也稱杭寧溫)。其餘地級市都很小。

特別說明:寧波只用一個字表述的時候,是用寧還是甬?

寧波城市簡稱只有一個,就是甬,但在一些特定片語下,或者兩字均可,或者只能用寧。

兩字均可的場合:使用省市名字首字進行簡寫時,如杭寧溫。類似的用法還有江浙滬、北上廣,都屬於取首字,而非真正的簡稱。不過因為和南京衝突,而南京極少取首字寫作南,故簡寫成寧的時候只用在省內場合。

只能用寧的場合:專有名詞,如寧紹平原、寧紹輪船公司、錢塘江管理局寧紹管理處。

其他大部分情形下都只能用甬。

這3點,在浙江管這種現象叫「弱市強縣」,目前,許多地級市「撤縣並區」,就是要做大做強地級市城區,類似古代的削藩。

典型的弱市強縣有:

  • 浙北:舊蕭山VS杭州;長興、德清VS湖州;桐鄉、海寧VS嘉興;

  • 浙東:舊紹興縣、舊上虞市、諸暨VS紹興;慈溪、餘姚VS寧波;

  • 浙西:義烏、東陽VS金華;

  • 浙南:瑞安、樂清VS溫州;青田VS麗水;溫嶺VS台州。

不過我覺得以上這些,使用樓上說的隔閡一詞更為準確。

三、浙江作為整體一省的內部團結性

總體來說算比較團結的省份,因為:

  1. 文化上的統一性。浙江從文化上來說,屬於吳越文化,錢塘江以北地區,即杭嘉湖,「浙西」下三府處於吳越交匯帶,偏於吳;錢塘江以南地區,「浙東」上八府基本屬於越,吳越文化互有交融,從語言上來說也是統稱吳語,其文化從北往南處於一種連續漸變的狀態
  2. 政區上的穩定性。浙江成省歷史也非常長,已有千年,政區一直比較穩定。
  3. 省會的強向心性。省會杭州正好位於錢塘江畔,吳越文化分界點上,也能為南北共同接受,其向心力比較強。

所以作為一個整體的省份意識還是比較明顯的。如樓上同學所說,人在省外,仍然對同省人有較強烈的認同感。

對年輕一代來說,由於本省經濟還可以,所以求學就業,在外省的比較少,很多人都在省城讀大學。由於浙江高校對本地生源的傾斜政策,所以杭州高校基本是本省學生的天下(許多學校本省比例&>50%,浙大也曾是這個比例,但近年似乎有所下降),這對塑造年輕一代作為整體的浙江意識有比較強的影響。很多人直到大學畢業之前,可能都沒有接觸過太多外省同齡人;而婚戀方面由於這種結構,也往往會在同鄉、同省人之間展開。總體來說,是一種較為封閉的狀態。

附:本地高中校友群排列順序(從中可看出就業去向)

嘉興(本地)、杭州、上海、北京、江蘇、粵港澳。

其中嘉興、杭州大概佔據全部人數的一半以上。

這是浙北的情況,也歡迎其他城市的知友提供本地的情況。

四、浙江對外省的排外與地域歧視現象

除此之外,浙江各城市的排外程度和原因也有差異。

  1. 在浙東浙北地區,此處自古富庶繁榮,居民對本土的歷史、經濟和文化有優越感,且多守土戀家,因此排外主要源於強烈的鄉土意識。改革開放後,伴隨著本地經濟發展,一方面加劇了居民的優越意識,另一方面也使得此地受到更多外來者的衝擊(製造業發達,吸引大量打工者)。

    全國其他類似的城市:蘇南地區的城市,如蘇州、無錫等。

  2. 浙南地區有所不同。此地古代較為落後,原本宗族意識就較強。近代以來,居民多外出全國各地闖蕩創業,原本的宗族意識和商業活動結合起來,就形成了老鄉抱團、家族企業等現象,更強化了宗族意識,表現為家族意義上的排外,在婚戀觀上較為封閉保守。

    全國其他類似的城市:閩南地區,如泉州;潮汕地區,如潮州、汕頭。

  3. 由於兩地的排外原因是不同的,所以在婚戀觀上,浙南顯得更為保守,往往只能接受同一個地級市甚至縣級市;而浙東浙北則可能可以接納同屬這一地區的人(也包括蘇南、上海)。不過,這也和兩地地理條件差異有關(浙南多山,交通閉塞;浙東浙北大部為平原,且自古水網密布,航運便利,市鎮的密集度也以後者為高,因此同樣是相鄰兩縣,其地理距離上,可能浙南更長,加上交通便捷度問題,心理距離上又要更長一些)

浙江人對外省的歧視有兩個層面:

一個是現代的現實的歧視。主要是外省民工

在浙江的民工籍貫組成,基本上是中西部南方省份,即:

  • 安徽、江西(靠近江浙的兩個內陸省)
  • 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大西南)
  • 河南(中原大省)
  • 湖南、湖北(兩湖地區)

不過直覺上,前兩部分省份民工在浙江的「存在感」更強烈一些,尤其是雲貴川渝,應該是受歧視最嚴重的省份。

附:全國「六普」其他省份流入浙江省人口圖

其他省份人口通過鐵路進入浙江的示意圖:

  • 南部內陸省份人口通過滬昆鐵路,經衢州進入浙江。其中江西人口因老浙贛鐵路緣故,早先聚集於金華地區。
  • 北部安徽、河南兩省人口通過京滬鐵路,經上海進入浙江。
  • 安徽皖南、北部分地區也通過公路客運方式進入浙江。皖南人口在浙北地區(杭嘉湖三市)有集聚。

二是歷史的觀念上的歧視。主要是「江北人」。

這類是在晚清到民國時期長江以北的江淮流域,即皖北和蘇北地區的逃荒逃難人群。多為逃水災(淮河流域以前常有水患)、逃饑荒,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平原,以及和浙江接壤的蘇南、上海地區,同樣有對這部分人的歧視現象。如今這部分群體其實已經消失,但是這種歧視觀念仍然停留在尤其是上一代人的內心裡。如大人嚇小孩時候常用「江北人抱去」或是「你是江北人船上抱來的」。

描述這一群體的作品:1956年上海滑稽戲改編電影:三毛學生意 (豆瓣)

引申名詞:江北船、江北船民:舊時江北人來江南,主要是划船通過水運進入,故有江北船的說法,且很多人來江南後依然以水運運輸謀生,同時住在船上,故又稱江北船民。

小彩蛋:在浙江的安徽人:皖南與皖北。

  • 皖南,主要是安徽江南幾市。其中以古代徽州府為中心,大部分屬於徽文化區,向來有徽商入浙(經新安江水道去往杭州)的傳統,杭州的胡雪岩即為典型代表。徽文化與吳越文化相互影響,語言、文化相似。如今,皖南人入浙求學、工作和創業,仍然是傳統之一。
  • 皖北,屬於江淮和中原文化區,目前在浙江的安徽人打工群體,主要來自這一部分,其中外出群體人數最多的城市是阜陽。描述這一群體的作品有:2011年秦海璐主演電影到阜陽六百里 (豆瓣)

對其他一些省份,浙江人其實了解不深,即華北、西北、東北地區,因為這些地區來浙江的人不多,不成規模。當然,由於全國性輿論的存在,河南人、東北人可能是這些地區中形象較差的。

對比較熟悉的省份,基本上是東南沿海(江浙閩廣),具體的來說就是:

  • .最親近的是江蘇、上海(浙北人尤其,因為直接就接壤),江蘇又以蘇南親切感最為強烈(因為同屬吳越文化區),且蘇滬兩地,都屬於很早就實地遊玩過的地區(尤其是蘇州、上海),有更加直觀感性的認識。對江蘇城市,往往大部分都知道蘇州、無錫、南京、南通、揚州。
  • .福建、廣東都會覺得相對熟悉一些,不過限於地理距離的遙遠,比不上江蘇和上海,很多人並未真正去過,對城市的了解也偏少。福建一般只知道廈門、福州,廣東則是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

五、蔣介石失敗對浙江的負面影響

蔣的失敗,對浙江產生了很大影響。民國時期,浙江靠近民國政治中心南京和經濟中心上海,中央文官要員、軍隊將帥一半以上均為浙江人。浙江是名符其實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

附:浙江籍部分官員列表:

其中:

  • 文官以浙北湖州、紹興、寧波三市居多;
  • 武官主要是黃埔系,集中在浙江南部的台州、溫州、麗水等。
  • 軍統系多來自浙西衢州江山。

蔣失敗以後,起碼有以下幾個重大的影響:

  1. 商界:浙江資本家群體,尤其是寧波幫遠走海外(香港、美國),本地商脈斷裂,民間實業和金融發展停滯。
  2. 學界:伴隨文化中心轉移,學人北上北京。浙大排名下降。
  3. 政界:民國時期,浙江的中共根據地較小,不成氣候,所以建國後迅速淪為政治小省,在中央政要人物極少,喪失話語權。(這點上,鄰省江蘇因為蘇北新四軍的存在而倖免)。

所以建國以後,直至改革開放,浙江其實度過的是暗淡的,失落的三十年。在國營經濟為主的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在浙江的投入極少。直到今天,作為那個年代留下的政治遺產,浙江的國企、軍工國防單位數量也偏少。

浙江的重新崛起源於改革開放後對東南沿海經濟發展的重新重視,不過也晚於廣東的珠三角,總體來說,直到90年代中後期(1993年上海浦東大開發後),浙江才真正迅猛發展起來。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草根出身,一心賺錢的溫州人代替了淘金上海、聯姻政治的寧波幫。今天的浙江雖然經濟復興騰飛,但是政治上卻還難以重現當年的輝煌,好在當下的高層官員,也已經多了不少浙江人的身影了(主要是寧波紹興地區),相信這會是件好事。


浙江人。

上大學以前一直沒有南北方偏見,一度很嚮往東北的大興安嶺和冬天。

上大學以後才發現其他省份(尤其是西北地區)的同學對浙江人很有偏見,一開口就是」我們北方人怎麼怎麼樣,你們南方人怎麼怎麼樣「,覺得」你們浙江人很斤斤計較「、」有錢看不起人「之類的。

覺得這些認知有些莫名其妙。

大一軍訓一周,大家都還沒熟識,某西北的室友就指責我說」你們浙江人怎麼這麼小心眼,有話直說,不要藏著掖著「。而我的本意只是委婉地提醒她的偏見而已。

至少在我的教育里,直接指責別人的錯誤是沒有涵養的,應該私底下婉轉勸告,不傷其面子。

——從那以後,我一點也不嚮往北方了。

————————2016.12.13更新————————

感謝大家的點贊與評論,不知不覺這個問題竟然也是2年前的回答了。

回復一下某位知友的評論:

我對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區)的嚮往消失了,僅此而已。

直到如今,西北地區那位同學的做法依然警示著我,謹言慎行。至少我從來沒有當著面對別人說「我們南方人怎麼怎麼樣,你們北方人怎麼怎麼樣」。

放小了看,我在浙江也不會說「我們寧波人怎麼怎麼樣,你們溫州人怎麼怎麼樣」。

回答這個問題2年後,我的感悟是:何必非要把人放在對立面來看?


我感覺都是浙北人在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浙南人不能忍,溫州人怒答一發!

在溫州人眼裡,根本沒有什麼浙東西南北中這種概念,只有浙南和浙北。

你可以看見,浙南不僅溫州還包括麗水的青田和台州玉環和溫嶺的,因為這兩個地方親戚多撒!

至於對其它地方的觀感嘛,是時候上這張圖了。

2333333,只是一個浙南人的玩笑,不是地圖炮!!

從溫州人的角度來談談我們對省內的觀感。

雖然溫州人也是說吳語,屬於吳語甌江片,但是簡直就是外語般的存在,同省同學簡直覺得我們就是外地人啊!!!!!!不是我們排外,確實融進來難度比較大好嗎,沒有共同「語言」,這個是真的可能實現的。

對於外省人的觀感:

就我認識的人來說,你們猜猜看溫州比較討厭哪裡人?

答案是:上海寧!

因為溫州人在外主要是做生意,覺得上海人小氣不痛快,舉個例子,AA制本來沒有問題,但是你要精確到幾毛幾角的地步了,會讓溫州人很不齒,他們寧可出個大頭,零錢讓你出,也不願意算得太清楚。當然我知道不是所有上海人都這樣,但是確實很少有溫州人會嫁上海人。

其它地方說不上鄙視,因為都是賺錢的地方,各地溫州商城都有,溫州人有機會,不會嫌棄機會在哪裡的,而且溫州人團結各地商會也很多。

唯一可能會覺得不好的是,溫州人要找溫州人。

嘿嘿,我媽說我找外地姑娘要是用溫州話罵他,就是欺負她!

回來補充!


作為一個寧波人來回答一下。

外地人對浙江的評價大概就是有錢。。。不多說了

浙江對於外地的話。。作為年輕人其實並不在乎外地人什麼的,我們只在乎是不是同一類人,比如興趣啊,大學啊,專業啊之類的。你要是一個很邋遢,長相猥瑣,很小市民那種的外地人,誰喜歡呢?如果是姿態大方、有禮貌的,我們是很樂意打交道的。不幸的是外地人前一種居多。

以上是我們年輕人的想法,但是老一輩人,乃至父輩都是對外地人有歧視的。比如我媽就很希望我找一個寧波本地的姑娘戀愛結婚,一個是她覺得外地人七大姑八大姨難伺候,另一個居然是她不希望和以後的媳婦用普通話溝通!按她的話說,跟自己兒媳婦說個話都要說普通話累不累啊。

(筆者對此也是無語的,經過筆者多次抗議、最終成功把範圍擴大到吳語區。。。。。簡直欲哭無淚。)

省內未見歧視。一般我們寧波人注重經商能力,對溫州,義烏比較佩服的,相應的溫州人義烏人也會回之以禮。要說不服,我們寧波人唯一不服的就是省會杭州。寧波是計劃單列市,而且還擁有一流港口和完整工業,海外還有超強的寧波幫,的確是想也是有實力和杭州一較高下的。這股浪潮在06年杭州灣跨海大橋開通後達到了頂峰。那段時間杭州也的確是比較凄慘的,大橋開通去上海的車流量少了一般多,不過杭州人也是靈敏,很快轉了方向,往人文,旅遊方向去了。這幾年,互聯網興起,大學和人文的重要性被放大了,杭州趕上了時代的前沿,寧波卻慢慢轉往外貿和高精尖工業,這股浪潮才平息了。

另外我們寧波人會把舟山人看成是自己人。一方面是因為舟山自古歸寧波府管轄兩地文化習俗基本一樣,連方言也是互通(這在一個縣一種方言的浙江簡直是奇蹟)只是建國後特殊原因划出去的。第二是因為舟山跨海大橋開通後,輪渡已經不再適用,所有人要進入舟山本島就必須先經過寧波。另外舟山是海島不通鐵路,外省的一般要先高鐵到寧波在換乘大巴,外地人分不清就會以為舟山也是像奉化,餘姚一樣屬於寧波的一個縣級市。

至於老蔣,本人就是寧波人,對此比較了解。當年上海灘,寧波幫掌金融,蘇南人掌握工業,是老蔣兩大支柱。當時寧波幫幾乎49年後都走光了,連帶寧波人口少了三分之一,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美國和台灣的最多,少部分去了香港。但是就靠這些少部分人就造就了香港的繁榮,包玉剛,邵逸夫,周星馳,董建華,趙安中都是寧波幫的。至今香港還有高中叫寧波公學。可以想像若是留下來,江浙一帶早就不是現在這樣了。


浙江哪的呀

溫州

啊 溫州人呀 家裡肯定很有錢吧~

並沒有…

浙江溫州!浙江溫州!黃鶴帶著小姨子跑了!

我一臉冷漠。

大一開學買自行車

學長:你是溫州的呀 溫州人不是從小就坐私家車出門的 你咋還會騎車啊?

我:我幼兒園開始就會騎了……

【我感覺身為浙江人還是很自豪的~但也不歧視別的地區的人。】


公司是做工程的 此為前提。

浙江杭州的政府官員 口碑在我們公司 奇好。

因為他們 真的和你討論工程!!!!討論 投多少錢,惠多少民。

某些地方 比如山西 東北 官員是和你討論錢。

作為一個外地人,還是對浙江印象不錯的。


衢州一直被黑啊。。。

————分割線——————

最可氣的是,每次都有人問: 徐州不是江蘇的嗎?

麻痹


我只知道溫州人覺得溫州人只能和溫州人結婚


在13年菲特,浙江處於水深火熱中,尤其餘姚水災更是吿急。此間微博的熱點不是一片祈福,而是刺目的#浙江滾出中國#

瞬間感受到了來自全國森森的悪意,我們大概是受歧視的。


浙江溫州人。

溫州這兩年發展速度全浙江倒數第二,溫州是真的不行了。我們都笑在浙江的溫州人是窮人,有錢的在外地。

經過幾次民間借貸危機,溫州更不景氣了,我對這座城市的發展保持悲觀態度。但是畢業後仍舊想回家工作,因為真的愛它。

新一代溫州人的思鄉情結怕是北漂一族無法理解的。

其次溫州人抱團精神確實有,大概方言增強了我們的凝聚感。走出去說起溫州話總有點親切吧。

以前的鄰居在義大利發展,夜路劫匪,不自禁的用溫州話喊到救命,就被路過的老鄉救了

再然後就是覺得溫州人有錢。

錯覺。

我家境一般,中等偏下,最看不慣別人說我有錢。事實上杭州人和寧波人有錢多了,在杭讀大學,杭州拆遷能分到一千多萬,溫州拆遷根本分不了多少錢。

去外地旅遊,你要說中部城市之類的這麼說我也理解,但是去香港旅遊,香港帶團的也這麼覺得就過分了吧。

很多時候我只是不小氣也不大氣,比如不會在小錢上糾結,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比如買書時候就很慷慨,但從沒自己盲著家長買手機之類的。

溫州人娶溫州人是真的,但父母更偏向娶一個經濟實力不錯或者接近的。而且最好是特別近的,比如我媽媽更喜歡鹿城龍灣的女孩子。

浙江人也勤快。家裡親戚在福建寧德辦企業,就覺得寧德人特別懶,干幾天工就辭職之類的。我覺得他們會享受挺好的。

出省讀書的同學也覺得,自己在省內不算用功,但是在中西部的大學裡已然學霸。同時生活在海邊的秀氣,讓他覺得自己氣質特別好吧。

浙江這塊也特別重視教育,結果就陷入了高考高分,國家不投資教育的惡性循環。

北京暴雨都有人鼓舞捐款。

浙江颱風受災就是「浙江滾出中國」。

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初二,班級的捐款中人均捐款大概500,我當時捐了1000(原先500,但是家長會的時候老師又提了一下這事情,我媽又捐了500)。後來聽說全被貪污了。

所以餘姚那次我捐了300(當時大一也沒什麼錢,生活費),浙江人自己捐給浙江吧。

那次以後除了一些眾籌的個人愛心捐款外,我就再沒給什麼重大災難捐款過。

自我認同感還是很強的,喜歡這個城市和省份。事實上浙江,尤其是溫州,國家一直在抽血一直在壓榨,但是浙江人依舊能把浙江發展成全國領先的地位,因此多少心裡有些看不慣趾高氣昂的北京、上海的吸血鬼。

浙江高考卷也是全國僅次於江蘇的難度,錄取率也很低,省內211、985隻有一所浙江大學。

這些都是國家政策對浙江的不公。

最心酸的就是溫州人自己出錢修路,自己出錢造機場,還不了錢就弄了個機場建設費,結果全國的機場就都設立了機場建設費。


高中的感覺是金麗衢十二校聯考的試卷難度明顯被其他市級聯考的難度吊打。。sad


利益相關:外地來杭務工人員。(綽號「新杭州人」)

浙江人基本不歧視「外地人」,只是會根據你個人的表現做出評價,基本要歧視也是歧視「你這個人怎麼這樣」而不是「你們這個地方的人怎麼這樣」。當然地域文化越接近認同度越高。

新一代繼承老一代會對「江北人」產生不屑心理,但我感覺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連該歧視的是長江北還是錢塘江北的人都沒搞清。


金華義烏人,就是你們經常說的那個小商品。關注這個問題有點久了,今天怒答,怒答,真的是怒答。

媽的,寢室部分來自西北某地區(我會告訴你們是以牛肉拉麵出名的那個省~_~)又一次又一次有一次成功打破了我的睡眠計劃,在床上開著燈,玩著電腦,聊著天,注意:現在已經晚上12點多了!!。所謂的地域歧視大部分與評價者省份無關,更多的是對方日常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不講衛生,不熱愛學習,整日遊盪,這就是我對他們的評價。不要告訴我不應該以偏概全,可是對於外省人不會等深入了解後再下結論,他們在我眼中就是一個省。就像有中國公民在國外旅遊時破壞公物讓外國人認為中國人是習慣醜陋的一樣(雖然大部分中國人還是有素養的)

出門在外,個人即代表一方水土,注意言行。

心情稍微平復,發現有些跑題了,拉回來。 不喜歡同學說「你們南方人…………,我們北方人…………」大家不都是中國人嘛。我開學時一說我是浙江的,就有人表示「哇,土豪」=.=!搞的好像每個浙江人都是馬雲一樣。當我說我是義烏的時,一位同學竟表示「你就那麼便宜嗎?」Orz義烏小商品就給她留下了便宜的印象嗎::&>_身為浙里人,義烏人中部分有莫名的優越感,看不起其他縣市,尤其是麗水,衢州,覺得比較窮(主要是父輩吧)。現在在學校里,浙江的夥伴們都很團結、熱心不會因浙東南西北而分派,新生快來了,大家都討論怎麼招待學弟學妹了。^O^。浙江文化挺雜的,沒有統一語言。當有同學叫我說幾句浙江話時,我 。。呵呵。然後解釋沒有浙江話這一語種,每個地方都有不同方言,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當然我不會告訴他們我義烏都有義烏十八腔 。浙江人都比較喜歡浙江,認為浙江經濟發達,環境良好,思維新奇,大多數人喜歡待在這裡,從高考的錄取分數線就可以看出:省內即使是一些二流院校分數線也相當高,大家都不想出去。同樣的分數出省就可以上更高檔次的學校。

至於老蔣,放下不談,歷史沒有假如。

發現已經1點多了,不寫了,明天還要看閱兵。

一名在北方讀書的孩子的看法。如若不同意,不要打我,怕疼。

還是說一句,出門在外,記得自己代表的是一個地方,注意言行舉止。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決定了他人對你所在地區的看法。


義烏人不說自己是金華人,諸暨人不說自己是紹興人,蕭山人不說自己是杭州人,反正幾個比較有錢的地方都直接中國-**。這樣也談不上歧視,畢竟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優越感。像我這種來自比較窮的地方就是要,浙江金華某縣市某地,好像外省真的知道義烏多一點,小商品真是威武!!對於省外的歧視感覺一直存在,太多的外來人口湧入肯定會有一些素質比較差的人,各種偷盜亂七八糟的事情,對於工地打工的一些印象都不太好。統稱外地佬。


說一件讀高中時候發生的好玩的事情。

本人衢州人,高中是在杭州某學校的地區班讀,也就是彙集了來自全省各地的學生。班裡大概一半是杭州人一半是外地人。

感覺和班裡所有人相處都是非常融洽的,平時談到地域時聊得最多的話題是「這個字你那邊方言怎麼念」和「你家那邊有什麼好吃的」。

那麼寢室里卧談會也就進行的非常...隨性...聊完了班裡的妹子二次元的妹子還有林志玲之後,某天有人突發奇想,說要不我們打電話給自己的初中同學吧。為了提高難度當然不能是自己打給自己的同學,得是換著打。哦對了是打給妹子的大家不要激動。

於是每個人提供了幾個號碼,假裝自己是某本知名教輔的售後服務人員,幾個逗逼就這樣走上不歸路。

第一個目標是溫州方向:

「喂,您好,我是balabala教輔的工作人員,我們的記錄里顯示了您之前購買過我們的教輔資料,我們想就此詢問一下您使用我們資料的感受,大概會佔用你幾分鐘的時間,以便我們以後能更好地為大家帶來服務。」

「啊...好的...您有什麼問題?」

「您是什麼時候購買我們的資料的?」

「嗯...大概半年前吧。」

「您購買了之後有做完上面的練習題嗎?」

「大概做了一半吧...」

「好的,那麼您感覺資料中習題的難度大嗎?對於您而言是偏簡單、正合適還是難度略大呢?」

「啊我感覺......」

......

「好的,謝謝您耐心的回答,我們會仔細考慮您提供的意見的,」

「沒事沒事,再見。」

然後寢室里綳了很久的笑終於爆發出來了...這種感覺實在太奇怪了。

之後幾個溫州方向的電話內容大同小異,除了有次非要換主題成「西湖夜色廣播電台」...總體感覺溫州的同學都是非常認真的在回答我們的問題,通話進行的非常順利。(還順便知道這位溫州同學的前女友們的手機號...唉打「們」的時候心疼我自己...)

下一個目標是金華方向。但是年代有些久遠我已經記不得具體的情況了,感覺也是比較正常。

再之後是湖州方向。很神奇的是那位被選中的同學居然聊著聊著感覺不對勁然後居然猜出了提供號碼的湖州同學的名字。嗯實在是太神奇了。

然後試了試高中班裡的杭州同學,奈何太熟了十有八九被識破,問了幾句就開始猜是哪個人打的電話了。

我要把自己的同學留到最後說hhh自己初中畢業還是個小屁孩呢也不知道存別人的手機號碼,導致我都沒法玩這遊戲。好不容易有了一個然後某天就讓某室友試試:

「喂您好......」

「dou nang la(誰啦)」

「您說什麼?」

「滴...滴...滴...」(電話掛了)

於是很難過的失敗了。

感覺確實手機上有個不知名的號碼打來電話不怎麼會接,而且平常和家長、親戚或是同學打電話都是用方言為主,一般也很少有其他需要聯繫的人。我倒是感覺前幾個電話能打成功才更加奇怪,大半夜打電話做客戶調查應該不會有公司那麼拼吧233333當然最後我們都讓提供號碼的同學解釋了一下大家不要擔心。

這麼看起來可能衢州人會更加保守一點吧,不過也僅僅是我認識的幾個人可能並不能說明問題。

說起地域梗我的麗水同學告訴我麗水人一般總是在說衢州的工業廢水什麼的污染了麗水地區。回想起來小學的時候確實每天傍晚在江邊能聞到奇怪的味道...不過最近似乎沒有了。

還有以前一直以為金華城區應該和衢州柯城區差不多,說起來都是地級市嘛。不過去了之後才發現呀似乎要大一點啊...而且晚上似乎比衢州熱鬧。

在北京讀大學一說起是浙江人總是跟一句「哦~浙江出學霸啊~」。出個毛啊我怎麼就不是。

比較熟的就是杭金衢溫了,作為衢州人說實話挺羨慕其餘幾個市的,經濟人文等等。不過現在衢州也在越變越好啊,在此安利江山江郎山,可好玩了hhhhhh


我是浙江人,發表下我的看法。

外省人看浙江人:

大概外省人(除上海)歧視浙江都是太」富「了吧。

在北京旅遊,北海公園的檢票員問我,你哪裡人啊。

----------浙江

------------哦,好地方啊。

大學在南京讀的,我有一次,打電話給吉他社長幫我買吉他,無意說了一句」錢不是問題「(其實我想說材質尺寸外形什麼的,後面還沒出來),旁邊剛認識的只知道我是浙江人的江蘇同學也不聽我是在說什麼,就哇哇哇驚嘆來了。

當然他們處久了,肯定也會知道我不僅沒錢,還是個扣逼。哈哈

浙江人看外省人:

我個人很喜歡外省人,喜歡學習漢族各地方言和文化、民俗。但是實際上接觸的部分浙江人(跟我同輩的)非常只認可吳越文化、浙江意識。甚至是本地區意識(寧波人、溫州人尤其)。

所以浙江人骨子裡還是有點排外的。能學會說方言,就能拉近非常大的距離了。

浙江內部歧視:

我來自浙南,浙江最窮的市之一。但是我很愛家鄉,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我發自內心覺得自己的家鄉比浙江其他地方好,環境美好,山清水秀,父老鄉親,民風淳樸,綠化覆蓋率高,宜居度高。在東南沿海很難找到這麼一塊地方了。

有山有水有靈氣,最重要是那裡有我家的歷史,先輩們生活的足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浙江人存在內部歧視,有一種是因為經濟情況不同的大概認識:

同學去杭州上大學,她跟我說一個女孩知道後來她是麗水的後,很誇張的說」原來你們那不差嘛「。 哈哈哈,無語。

不過我個人倒是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

還有一種是文化上的隔膜,北部是平原,吳文化。南部是山地,越文化。

這樣分還是太粗了,大體上這兩種風格。

兩地民風很不相同。

致學上什麼浙東學派、永康學派、永嘉學派......知識分子都喜歡搞小團體,對著干,嘻嘻。

下層社會嘛,一個縣一個方言的哇.......特別是南部,十里不同音

所以有點隔閡是正常的,但不能算是歧視,只能算是多樣化發展,彼此為正。

各自間有點」文人相輕「的味道吧

原來還有蔣公的問題。

我不是寧波人,對這個問題研究不深。

但是如果蔣主政,浙江肯定會比現在好,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浙江人的鄉土意識不是一般的強(鄉里鄉親的互助提攜精神)

但中國的版圖估計不會比南宋大到哪裡去。呵呵。

蔣公失敗對浙江的影響,應該對整個長三角影響都是一樣的吧。

政治體制變了,整個地區的工商業都停滯了吧。

打擊投機倒把

(不過浙江山高皇帝遠,特別是在廣大農村,禁不了。

我外公,這個不會幹活的富農兒子,在那個紅色年代就是堅持」投機倒把「養家的,什麼都做出來賣,肥皂啦。墨水啦。天天擔心生產隊隊長拿家裡拿家裡的商品走。按當時的物價,我外公一天賺的錢就夠買一套房子的。不過大多都被他天天大魚大肉吃進肚子了。誰家有肉票,都被他用幾倍價格收集來。

最後我外公年紀輕輕50多歲就得癌症去世的,我媽是說他自己弄原料做老鼠藥,在街上邊擺攤,邊煮鱉肉吃,這邊抓藥空閑那邊就徒手吃了,肯定這麼才得病的)


別的不說,杭州把蕭山撤市換區了。。但是優惠政策從來都是蕭山餘杭除外,而要出錢出力的時候,這句話就沒了,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不嚴重,浙江省內各個地方的人都喜歡自黑,自黑的人都挺有意思,不過對外省人可能會有點富人對窮人的優越感。


杭州:你們餘杭蕭山富陽再怎麼搞都是除外,我叫省城

寧波:你們鄞縣鎮海北侖再怎麼搞都是鄉下,我叫三江口(噫現在又多了個奉化)


浙江從來不分南北

浙江要分的話 就分 浙江西道和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就是杭嘉湖蘇松常(把嚴州 也就是千島湖剔除,把蕭山也要歸到紹興去)

浙江東道就是明台溫嚴婺衢處越,上下各八府。上八府也就是浙江東道適合搞技術 搞哲學佛學

浙江西道就是舞文弄墨,搞搞小工藝品

浙江換種分法的話

還可以分為 浙北杭嘉湖,不要把紹興寧波加進去,這倆是浙東的。浙東是寧波 紹興 台州 舟山 四個地兒 再就是金麗衢 (麗水的一部分)一塊兒的 溫州和麗水一部分是浙南的

浙江省內地域歧視 並不是很嚴重

全國最有認同感的省 沒有之一

就是麗水的存在感有點弱

浙江對其他地方還好吧 包容性還是比較好的


推薦閱讀:

你所在的地域治安如何?
如果能在神羅境內獲得一塊封地,你最想要哪塊?
浙江人對江蘇人的印象是什麼?
京滬穗等大城市的外來人口第二代對自己的地域認同是怎樣的?

TAG:政治 | 地域 | 階層 | 浙江 | 地域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