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孫輩沒再有特別有能力的人?
曹丕神經質的宗室管制政策所致。
《三國志 武文世王公傳》陳壽評日:「魏氏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 壅隔,同於囹圄;位號靡定,大小歲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義廢。為法之弊,一至於此乎!」
《三國志 武文世王公傳》注引《袁子》: 「魏興,承大亂之後,民人損減,不可則以古始。 於是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無其實。王國 使有老兵百餘人,以衛其國。雖有王侯之號,而 乃儕為匹夫。縣(懸)隔千里之外,無朝聘之儀, 鄰國無會同之制。諸侯遊獵不得過三十里,又為 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為布衣而 不能得。既違宗國藩屏之義,又虧親戚骨肉之 恩。」
《三國志 武文世王公傳》注引《魏氏春秋》載宗室曹同上書:「大魏之興,於今二十有四 年矣!觀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長策,睹前車之傾 覆而不改於轍跡;子弟王空虛之地,君有不使之 民,宗室竄於閭閻,不聞邦國之政,權均匹夫,勢 齊凡庶;內無深根不拔之固,外無盤石宗盟之助, 非所以安社稷,為萬世之業也。且今之州牧、郡 守,古之方伯、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軍武之 任,或比國數人,或兄弟並據,而宗室子弟曾無一 人間廁其間,與相維持,非所以強幹弱枝,備萬一之虞也 。
曹彰,死的莫名其妙。
曹植,餘生在老哥的莫名憤怒中顫抖致死。
曹丕自己,生的兒子很容易夭折,又遲遲不確立曹睿的地位。
在這裡我要贊同一下儒家學說——家和萬事興啊。老把鬥爭的矛頭指向自己人,便宜了誰呢?
謝謝邀請。最關鍵的原因是曹家對權力理解不深刻導致的
曹丕的政治水平遠遠不如曹操,比如曹操唯才是舉,只要是人才都用,就是說他用而又疑,疑而又用,能駕馭人才
而曹丕由於爭儲時候的心理陰影,對宗室採取了過於防範的措施---曹丕將自家人視為最大的敵人,以至於對宗室採取了制衡與限制的措施;而宗室恰恰是皇權的基礎,曹丕這樣做,等於無意中挖空了皇權的基石第一,大自然賦予鳥兒翅膀,就是讓自由飛翔,可有些人偏願意把鳥養在籠中.我就聽說過有一隻養在籠中的虎皮鸚鵡,飛回大自然,因為不會找食物餓死了; 鳥養在籠中,自然失去了飛翔與覓食能力,這不能怨鳥,只能怨養鳥人;
鳥如此,人亦如此,由於皇權過於防範宗室,宗室失去了鍛煉的機會,同時也失去了對付戰爭該有的統帥能力---應變能力、統帥能力、判斷能力、駕馭能力,這是曹家貴不過三代的悲劇根源;
奇怪的是曹睿也不相信自家人,反而讓門閥來制衡自家人,而不是相反,此時完全可以起用曹彰與曹植(慈禧還啟用鬼子六奕訢呢,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最終奕詝成為道光帝;跟曹丕曹植爭儲一樣)第二 由於宗室被防範,權力被剝奪,就沒有辦法去制衡最大的勢力:門閥;所以,高平陵之變後,曹家幾乎沒有翻身的機會
所以,曹丕是埋葬曹魏政權的第一人
這種問題很惹人厭,能力到底是靠什麼體現出來的?我知道曹髦是一個很悲劇的人,但他的悲劇真的是因為他能力不濟嗎?我還知道我身邊那些看起來過的很糟糕的人,他們的遭遇可能是少年時學習很棒,無奈家徒四壁沒錢上學。也可能是家中老人病殘,錢都花在了看病上,可仍積極生活,積極賺錢。而我們看一個人時,該不該忽略掉他們的心酸背景呢?
黃易《覆雨翻雲》中曾借龐斑之口點評明朝國運:「朱元璋、鬼王、燕王這類不世之雄,豈會長於深宮婦人之手。」 得出結論是明朝將一代不如一代。
其實一代不如一代的何止是明朝,你所熟知的英雄人物閃光閃耀在一瞬之間,但在此之前哪一個不是早早就經歷磨難和歷練?
孫輩中再無特別能力的人,又哪止曹操一個?其實答主這個問題可以和另一個問題來類比「為什麼豐臣家族的統治在豐臣秀吉之後就結束了」?曹氏和豐臣家的特點很類似:曹操和豐臣秀吉都發跡於非掌權階級,曹操從宦官養子的家族,秀吉是農民。
這兩者背後的最大問題就是:宗族素質普遍不高,沒有太多宗族人脈可以用。曹操的大部分宗族都集中在曹操、曹仁、夏侯惇、夏侯霸幾個人的後代,沒有經過幾代人的政治資源積累,沒有門生故吏,征南掃北的時候,唯才是舉,用軍功籠絡人心還好說,到了和平年代,就會顯得力量不足。為啥袁紹袁術初期聲勢那麼浩大?就是因為門生故吏遍天下,具有普遍的階級向心力。
豐臣家更甚,農民的兒子,親族小早川戰神,豐臣秀次,木下勝俊,都是才能平庸的人,這些人早年沒有執政經驗,他們的父母叔伯也都是第一次當官,自己二三十歲就要君臨天下,不出問題才有鬼。
個人認為,主要癥結在於士大夫政治和曹家出身法家寒族的錯配。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世家大族政治的興起,九品中正制之後,門閥的出身決定了政治的作為,這點在東漢末到東晉尤其如此。曹家出身不過是宦官之後,為了能夠代漢自立,曹丕接受了陳群的九品官人法,導致政治資源大亮壟斷在世族手中,很多曹家世族進入政權核心之後需要尋求和士大夫合作才能在政壇上有所作為。
這樣的主流政治氣候形成之後,曹家變得進退維谷:曹操的唯才是舉,包括曹丕曹睿如果要實行「親親睦睦」的宗族政治,也必須通過世族的力量來具體執行,而這恰恰意味著對自己出身和政策的背離。不論如何,他們手中的政治資源逐漸會聚攏到一個更能代表世族政治的大家族手上,比如,司馬氏、王氏、荀氏。這個時期的政治,就是大族政治。
多說一句曹丕的宗族管理政策,我覺得跟曹丕爭儲位有關係,但關係不大。曹氏宗族並不是在曹丕一代無所作為,他所限制的是和自己最親近的一圈,曹彰、曹植這幾個親弟兄,而他使用的是遠枝,曹仁、曹真、夏侯霸、夏侯尚,都是沒有繼承權的幾個人。我覺得曹丕在這個問題上的考慮首先是皇權或政權的穩定,嚴禁後宮、宗室干政,然後才是誰有才能誰沒才能的問題,曹丕的威望不如曹操,舉措不同是理所應當的,審時度勢來說,這應該也是明智之舉。
如前所述,所有宗族如果要有所作為,都需要和大族合作,甚至曹丕自己也不例外,他自己就是靠陳群這幫大族推上去的皇帝。如果放任宗族出來做事情,那麼必然和各個大族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一來二去,尾大不掉,曹丕的皇帝就坐不穩了。我覺得政治的問題,不能太理想化,不能說唯才是舉,就什麼才都能放出來做事情,還是德才兼備更好一些,有些才,放出來,皇帝就要換了,估計曹操在世也不能放出來。
最後,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寒溪筆談(uthuamanlou),謝謝!曹丕、曹睿都非常牛,但是對後代的管理太嚴了,曹睿的時候曾經想讓曹宇輔國,結果兩個親信因為害怕曹宇,讓曹爽鑽了空子。
曹宇非常強的,後來找司馬昭單挑的高鄉貴公也非常的強,之所以被司馬竊國,還是太過約束宗室了。不過像晉朝那樣也不好,因為借鑒了曹家的問題,司馬家大封宗室,結果剛統一全國,很快就八王之亂了不是么富不過三代
曹操&>曹睿&>曹丕,問題不成立。
三國孫子輩不行的是:孫堅孫策孫權英雄,孫權兩宮之亂之後,孫家孫子輩都成渣了;宣王景王文王也是英雄之輩,司馬炎就弱爆了。
曹家被竊,只能說命不好,遇上了司馬懿司馬師,曹睿快死的時候,對司馬懿猶豫了一下,司馬懿感覺不對,馬上從外跑回去當顧命大臣。曹睿在位搞浮華之亂,間接覺醒司馬師。曹睿因為老媽關係,對外戚格外厚待,司馬家又極力拉攏外戚。
這個問題請參照蔣介石孫代沒落原因
不是孫兒們不努力,實在是爺爺們太牛X了。
曹操打江山的初創團隊,基本就是以「諸夏侯曹」為代表的曹氏宗族。他們出身自下層士族,經過數十年的拼殺,成功整合了天下大部分豪族,創立曹魏政權。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就算曹操還在世的年代裡,曹魏內部的叛亂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僅僅是依靠曹操超強的威望和能力,加上創始團隊強大的凝聚力,支撐組織架構不倒。所以,儘管「太祖武皇帝生二十五男」,他們在治國理政方面得到的歷練卻十分有限,反而是對路線鬥爭的殘酷性深有體會。這就導致曹二代團隊整體素質明顯的下降,且文帝曹丕又不具備鶴立雞群的能力,主要還是靠嫡長子的身份即位。於是,曹二代內部的傾軋打壓不可避免,國家利益在路線鬥爭中被犧牲掉了。
此外也不要忘記,三國是後漢的延續,核心舞台上,無非是內朝:皇帝、外戚、宦官,外朝:士族——門閥。終曹魏一世,宦官都被嚴格控制,外戚始終抬不起頭,宗族的能力還不夠看,靠誰幹活呢?也只有仰賴士族豪強了。換句話說,曹魏代漢之後,就把自己放在了漢帝的位置上,正如曹操所說:是兒欲使我居爐火上邪?東漢以來,宦官外戚交相亂國的歷史教訓還歷歷在目,曹魏必須引以為戒。於是,政權的大旗要曹氏來扛,治國理政打怪升級的經驗值,卻大部分被外朝的官吏得去了。
當然,治國需要人才,也需要外朝的官員們,可惜自文帝以降,對世家大族的控制越來越弱,自然的,屬於曹氏宗族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雖然也有如曹真這樣的人物,終歸還是曇花一現,難以維繫大業。
其實三國都有同樣的問題,只是各有各的國情罷了。
總而言之,下層士族的出身是先天不足;第一代領導核心能力超強,造成接班人能力落差過大,大量問題集中暴露;皇帝的寶座是過於沉重的負擔,導致內部激烈的路線鬥爭。到了曹三代之後,曹氏已經完全被門閥勢力邊緣化,別說再出現比肩爺爺輩的超級強人,就連曹魏政權的堡壘也從內部被攻破了。曹睿天賦各方面都很優秀
可惜生做皇帝 也無人可以壓制他
如果是和曹操換個時空 曹睿應該是大有作為的 甚至遠勝曹操
所以上天的寵兒都是被自己給坑死的
推薦閱讀:
※東漢的荊州刺史治所為啥在武陵郡漢壽縣?
※曹操建造銅雀台的目的是?
※郭嘉在曹營是什麼職業?
※如何評價全面戰爭系列最新作:《全面戰爭:三國》(三國全面戰爭)?
※潁川陳氏出身較低,憑何資源炒作到和大貴族潁川鍾氏、荀氏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