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Schlegel說的「每一個人天生不是柏拉圖主義者就是亞里士多德主義者」?

這兩人的思想代表著哲學思維的哪兩種范型?


每一個人天生不是哈姆雷特就是唐吉柯德——這般不動聲色的恭維確實很讓人受用。

智識菁英發明範疇,不相干的人對號入座。

施勒格爾同學,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相似遠大於不同好不好?!倆人都是思想者,都創設了大學,都曾經作過帝師冀望實現其政治理想,分明與泯然眾人一點干係沒有呀!

以賽亞伯林評論托爾斯泰時想破了頭最後擠出這麼一句話:「一個人或是什麼都知道點兒的狐狸,或者是只知一件大事的刺蝟」。高呵!大伙兒聞風而動,照花前後鏡,看看我像誰呢?也不多琢磨一下伯林之前的念白里哪兒有碌碌之輩?

王陽明老師說:「致良知」。台上台下一片叫好。角落裡羅念庵同學小聲嘀咕道:「世間哪裡有現成的良知」?

如果你還是喜歡學究氣的回答,那麼請讀周輔成《尼各馬可倫理學》譯註本序言。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分歧,在拉斐爾的《雅典學院》中可見一斑。

柏拉圖手指著天,代表一切來自於神靈的啟示,亦代表他對理念世界的推崇。

而亞里士多德手掌向下,代表現實世界才是他所關心研究的。

一般來說,柏拉圖代表了理想主義者,而亞里士多德代表了現實主義者。

我對斯萊格爾不是非常熟悉,但是斯萊格爾作為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說這句話的哲學意味不是很濃重,應該是強調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後世長久而深刻的影響。


這種說法有誇大其詞的成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分歧體現在:

1一元論與二元論

2個體與普遍者何者有存在論上的優先地位

3非現實概念是否實在

4形式與質料可否分離


我不是來回答問題的,我只是來關注問題並吐槽的。

我最早看到這句話,是在羅斯巴德的兩卷本經濟思想史著作當中。由於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們將本學派的思想淵源和方法論基礎上溯至亞里士多德,使得我不得不對這個問題加以更多的關注。

樓上摘錄的那篇文章,大體上是將「柏拉圖主義」和「亞里士多德主義」簡單地界定為「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但這種簡單粗暴的界定顯然是有問題的。

我們來關注文章當中的這段話:「在歷史上,亞里士多德的弟子包括古羅馬的西塞羅、中世紀的邏輯學家彼得·阿拉拉、啟蒙時期的亞當·斯密和美國的國父們,甚至包括馬基雅維里。柏拉圖的弟子有神學家聖奧古斯丁、藝術家米開朗琪羅、盧梭、馬丁·路德·金,以及伽利略和愛因斯坦。」

應當重點關注一下原作者提到的斯密和盧梭。首先呢,斯密也是一位神學家,文中所謂的「如果你是基督徒,你有可能是柏拉圖主義者,如果你相信進化論,你應該是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基本是沒有什麼道理的論斷。

如果我們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看,斯密是「蘇格蘭哲學家」的典型代表(其他的還有休謨、洛克、弗格森等人),這些人和法國的托克維爾、孟德斯鳩等人都隸屬於「盎格魯經驗主義傳統」;而盧梭、霍布斯和名聲響噹噹的笛卡爾,以及法國重農學派的那群人都隸屬於「高盧理性主義傳統」。

在思想史上,我們總能發現,從亞里士多德到英國傳統到英國「光榮革命」再到奧地利經濟學派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同樣地,從柏拉圖到法國傳統到法國大革命再到馬克思也可以找到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兩股思想脈絡恰似花開並蒂、各自綿延,在千百年的爭論博弈與互相影響中顯得日漸清晰。剝開世間萬象的紛繁外衣,或許很多不可調和的爭論與分歧(比如馬克思與奧派、激進與保守、唯理主義與經驗主義……)都是根源上的問題。故而溝通與相互的理解才是要務,各說各話的嘲諷與爭論以及不假思索地一句話拍死對方都是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根本。

所以我覺得我似乎能夠理解,把柏拉圖全集讀過三遍的 @魏紫豪 為何對馬克思有著如此深刻的認同了。

----------------------------------------------------------------------------------------------------------------------------------------------------------------------------------------------------------------------------------------------------------------------------------------

附帶一些無關的吐槽吧:以上內容居然被系統審核了好半天,說什麼「可能有不適宜公開討論的政治內容」。我一直想吐槽知乎的低效和不靠譜,以及定位模糊,一個SNS平台做成這麼個德性,真的是貽笑大方了!


推薦閱讀:

亞里士多德的成就有多高?
邏各斯與努斯的關係?
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三人的哲學思想差異在哪?
亞里士多德說「喜愛孤獨者,非神即獸」是什麼意思?

TAG:哲學 | 柏拉圖Plato |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