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中「外延」與「內涵」是什麼意思?

英文的 intension、connotation 一般都翻譯成內涵;extension、denotation 一般都翻譯成外延。這四個詞有什麼區別?


@普普米 說得很好了,我只舉個例子示例一下。

考慮如下這個集合:正整數集。

這個集合的內涵可以理解為規定集合元素的性質;如其名字所指示的,其元素全都是正的整數

這個集合的外延則是這個集合具體的對象,1, 2, 3, 4, 5, ...


每一個概念都包括內涵和外延。

內涵:概念中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屬性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所有事物

比如百度百科對水果的定義是:

水果是指多汁且有甜味的植物果實,不但含有豐富的營養且能夠幫助消化。水果是對部分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實和種子的統稱。這個是內涵。

它的外延包括了一切符合定義的事物,如:蘋果,梨子,香蕉

概念的內涵增加,外延就變小。

也就是定義得越細緻,更具有針對性,所包涵的符合定義的事物越少。

大概就是這樣吧。


用集合論來理解比較方便。

外延就是這個集合的全部元素,而內涵就是這個集合全部元素共有的屬性。

這個集合,就是概念。


從面向對象的思想上來說,內涵就是類的定義,外延就是類的實例


首先,外延和內涵是相對於「概念」來說的,所說的外延是概念的外延,內涵也是概念的內涵。

其次,外延是指概念所指的對象,內涵是概念對象的性質,概念比較好的定義:具有確定內涵和外延的思維對象


簡單點說,內涵是是什麼,外延是有哪些


這麼說吧 我們認識一個對象通常可以用兩種方法 一種是向內研究其屬性構成來源 一種是向外研究其意義以及與外界產生的影響價值 而正是在這種基礎上產生了關於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區分


概念有內涵也有外延,外延比較容易理解,比如我給老虎下個定義,老虎是體型大的動物,外延就是一類對象,它的外延就有獅子,大象這些具有一類特徵的對象,他們體型都大嘛。然後內涵=種差+屬,比如蘋果就是種概念,水果就是屬概念,蘋果是水果中的一種,種差那就好理解啦,種差指的就是這個事物區分於屬里其它事物的區別特徵。我來造個句,蘋果是紅色、類似愛心狀的水果。蘋果是個概念,水果是屬概念,紅色、類似愛心狀的這個特徵是它區別於梨、葡萄這些水果的特徵,所以這個特徵就是種差。我們定義一個概念,解釋它的內涵時,就可以按照種差加屬的方式。


我記得看邏輯相關的書是在初中

正好有學說明文的10種方法

大概可以這樣認為

內涵就是下定義 外延就是舉例子


學習中,說說階段性理解。

外延和內涵是概念的兩個屬性。

概念是什麼呢?

打個比方,你面前有一些梨子、蘋果、香蕉、菠蘿,它們雖然樣子不同,但它們都富含"水分",以及它們都是植物的"果實",我們抓住它們這兩個特徵,就把它們簡化叫"水果"。當我們面對這堆東西,腦海中對這兩個特徵有一種模糊的感覺,為了把這種感覺說出來,我們用了一個漢語辭彙"水果",不過我們也可以用英語辭彙"fruit",用什麼樣的辭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辭彙代表了一種我們對這兩種特徵的總結。

除了水果以外,我們對很多東西都有這樣的總結,這些總結彼此不同,但它們又有兩個共同特徵:"特點的總結"、"能和其他總結區別"。我們就把對這些總結的總結取個了名字,叫"概念"。

再拿"水果"這個概念來說,"富含水分"和"植物果實"兩個特徵,是被"水果"一詞包含在內了的,我們叫它"內涵",當把這個內涵發散出去,對應到具體的例子:蘋果梨子香蕉菠蘿,這裡的具體例子,就是"水果"這個概念的"外延"。

~~~~

這只是一個比較簡陋且未必準確的比喻,不過希望你能通過這個比喻來漸漸理解"概念"


我沒有學習過邏輯。

但從單詞角度貌似有點蛛絲馬跡,供你參考!

denotation-definition;de-作為來源於拉丁語的前綴,按照詞源學上的解釋是:向下的,離開,分離,從上到下.

connotation-concept;con-作為又一個重要的前綴,其意思是「一起,和*** together, with」


上面的說的很好了,我舉個例子。

比如說「人」這個概念,內涵是「有兩隻腳兩隻手會思考的哺乳動物(你也可以自己腦補人的其他特徵)」;外延是你,我,他即人的這個類

內涵增加外延減小。比如「亞洲人」「中國人」「湖南人」「長沙人」「長沙的20歲的年輕人」等等,外延一個比一個小。


推薦閱讀:

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
在不危害他人和社會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有權自由選擇生活方式而不受指責嗎?
為什麼道教文化的精髓發揚不廣?
讀現代科學出現以前/初期的哲學作品怎麼能拋開自己受到的自然科學教育的影響?
有哪些「實際已成為常識」,而很多人卻以為「大家很多人都不懂」而要反覆講的知識或道理?

TAG:哲學 | 單詞辨析 | 形式邏輯 | 邏輯學 | 邏輯哲學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