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腔是怎麼來的?
————————————————————————————(簡單粗暴的下面為安利內容的分割線)
最近剛剛錄完了「一分鐘解決一個語音問題」系列視頻,前幾期講基本功練習,後幾期將實踐。
內容不深,適合對此想要自我提升的朋友們觀看。
有興趣可以進我的專欄 看看:沒時間解釋了!快上車! - 知乎專欄 傳送門在這裡。
————————————————————————以下為原答案:
在專業評估中,分多個語音檔次。現在大家口中所謂「播音腔」不是半罐兒水響叮噹,而是逐步改善整體語音過程中所必經的一個「過程」。最多可近乎理解為「習慣性的非完全成熟的『播音狀態』」。
而所謂「播音腔」根本而言不是錯誤,是「播音主持學習過程中改善語音所帶來的一系連鎖反應」。
第三,解釋所謂「播音腔「的由來。
中國第一代播音員應是葛蘭老師一系。葛蘭,著名播音藝術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指導,新中國第一代女播音員。本名王靜蓉,生於北京。1951年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工作,1999年離休後開始從事播音教學工作。在近50年的播音生涯中,不斷鑽研,熟練掌握了多種節目的播音技巧,尤以新聞、評論性節目見長。形成了清新明快,樸素大方,感情真摯、剛柔得體、平中見奇的播音風格,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各位聽眾朋友,現在是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時間。」喜歡聽廣播的聽眾一定對這個聲音特別熟悉。她是中國第一代播音員,18歲時就進入中央廣播電台工作;她在話筒前工作了半個世紀,幾代聽眾已經習慣了聽著她的聲音了解國家大事;她是葛蘭,中國著名播音藝術家、教育家。1956年,葛蘭開始擔任《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的播音員,直至1992年離開工作崗位。
以葛蘭老師為代表,後續所誕生的一系播音員都基本以葛蘭老師這一批老播音員為標杆而進行後續的持續性進擊與升級。
直到1978年北京電視台正式更名為中央電視台後,新一代的新聞欄目出現,《新聞聯播》名稱正式啟用,第一代出現在銀幕的播音員以李娟、趙忠祥、邢質斌、劉佳為代表。
到後續的盧靜,羅京。李瑞英等進入《新聞聯播》,播音主持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逐步的李修平,楊柳開始搭檔主持《新聞聯播》直到1997年楊柳調入中央電視台文藝節目中心國際部環球組工作單人節目主持人及編導。
中間歷經幾代變更直到如今的李梓萌、康輝、海霞等人加入至今。就《新聞聯播》欄目而言經歷了一段漫長的升級道路。
然而,不論時間如何變遷,《新聞聯播》節目作為光電行業中的標杆式欄目,它所造成的影響力是無論哪一個時代的任何一個欄目都無法企及的。所以,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新聞聯播》整體就代表著一個又一個播音主持時代的最高水準。 而於此過程當中,對於這樣的欄目當中主持人的說話方式以及語音狀態,便開始有人稱呼其為「播音腔」 其特點:字正腔圓,發音有力,整體感覺四個字概括:擲地有聲。這對於播音員本身的要求是很高的,首先是對於氣息的控制和使用,講求「深、勻、通、活、穩定、持久」,而用氣發聲的過程則使得主持人聲線明亮、大氣、穩重。而這樣的播音方式,亦成為對於新聞主播的最基本要求。
直到現在,諸多老一輩導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都會給自己的學生強調「我要聽到的是一口純正的新聞播音腔」
那麼回過頭來我們再來思考,什麼是播音腔?
是不成熟嗎?這絕壁不是。是不成熟的表現么?或許我們可以更加貼切的稱之為「職業病」會貼切一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從1951年葛蘭老師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始播音主持工作到現在各種傳媒渠道引發的時代式的專業技能爆炸,這60多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思想認知度和開放度也在逐步提升,傳媒的生存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同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是每一個行業都需要並且必要的過程,平時大家有空可以多關注關注現在的《新聞聯播》主持,再拿50年前的《新聞聯播》播報來進行對比,如今的《新》少了「神壇味兒」,多了「親切感」,這就是時代的發展所帶來的改變。
回到專業領域上。
現在的播音主持專業的整體要求也已是有個大幅變化,更加針對性的去調整和打造播音員主持人本身的能力水平,降低了對這個專業人才選拔的硬性條件,打個比方,10年前,我們師姐的那一輩,學這個專業的非常少,因為嚴進嚴出,進去的都是一等一的帥哥美女,走新聞的就必須得是國字臉並且普通話水平必須要極其過硬,國字就算了,還得巴掌那麼大個的巴掌臉(臉小上鏡)。你再看看現在的播音主持專業,若按照10年前的要求,幾個能上?
所以,時代在發展,針對人們對於媒體的需求而進行的改善也是正常過程。
如今的播音主持對待播音腔,第一是不要神化,第二是不要妖魔化,很多人覺得身邊有學播音專業的平時說話就感覺拿腔拿調,純粹裝B,其實你沒有發覺真正裝B的是誰。
對於播音專業而言,練早功是個習慣,包括我個人而言,畢業6年,從事媒體行業工作已經是第八個年頭,為保持語音狀態和整體水平依然是每天上午都習慣性的起床進行晨練,在河邊兒對著對岸咿啊哦的喊個不停。
存在即是合理,人類之所以覺得身邊有裝B者,都是來自於新奇和不習慣以及自身的排斥。
試想,你每天都處於一個同樣的狀態之下,況且做的這事兒還是自己生活當中所無法避免的(說話),當人形成了習慣之後那麼他平時的狀態就TM是那樣的,他普通話有一甲,並且在每天至少10個小時的時間都是以一甲的基本狀態來進行說話,那麼好了問題來了,剩下的12個小時算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剩下4個小時要怎樣才能不帶任何日常狀態的來進行交流?
這和大家的微信朋友圈是一個道理,有的人經濟條件好一些,有的人經濟條件差一些,那麼經濟條件好一點的他所曬出的東西就是他日常生活的常態,比如旅遊,條件好的去了紐約旅遊一趟,發了張照片,說了句這裡陽光真明媚,相對發達的國家空氣質量能保持這樣真不容易。那麼作為經濟條件差一點的只能去山西旅遊的,看了作何感想?這就能理解為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就是裝B么?無稽之談。(這屬於部分吐槽,個人看法而已。不喜隨意。)這就是所謂的「術業」與「習慣」一說。
播音腔,總結來說,一非「裝B」但不排除有人用來「裝B」。
二非神壇,它只是一個習慣,真的,僅此而已。
三非錯誤,我說過它是一個必經的播音主持傳媒人語音的成熟必經的過程。
1.板板正正地練習拼字(要求字音圓潤,聲母打出去,韻母收完整之類),也就是每天出晨功時對語音的矯正2.對氣運用的長時間練習,使得不管在說話朗誦還是播稿子的時候時刻緊繃,提著氣說話。3.從不標準普通話到播音腔是一種進步,從播音腔到語音語氣語調自然的生活化普通話又是一種提升。
惹,我就覺得自己有播音腔。並不是刻意,一上話筒就會,算是工作狀態的自然反應?
不過倒是少有人講我說話拿腔調的,雖然我自己覺得還是自身能力不足啦~
所謂播音腔在真正專業的評價中就是不專業,叫做不說人話,就是專業沒學明白,一瓶不滿半瓶咣當
正兒八經坐那兒想像自己是個新聞主播其實我就是個業餘的
應該是學習到一定程度極有可能產生的一種語言習慣。大一的時候糾正語音錯誤和吐字飽滿,這樣容易造成播音腔,但是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最好逐步的去播音腔,做到自然。個人感覺是學習播音的一個階段,所謂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也。類比一下也就是 說人話,不說人話,說人話。
這是講究字正腔圓的結果。
先說字正,啊。。
1.所謂的一個字就是一個音節(除了兒話韻),聲-韻母讀準是基礎。最起碼別把"歡迎收看新聞聯播"說成"翻銀搜抗星翁粘播"
2.聲韻母都讀正確之後再來就是聲調,其實它和樂譜一樣也有固定的幾度,這個學播音的兔蟹都資到。預備起,(55,214,35,51)這就是所謂的調值,讀的准或是更誇張些,有時就像演話劇一樣-_-!深情的回想"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3.進階級的。。。噹噹當!-------咬字.它要求"準確,清晰,圓潤,集中"這是口腔控制的結果,要求字要像珠子一樣,一顆顆出來,但是別嘣字啊,大哥。啥么聲掛硬顎前端,咬字不緊不松,聲音沿著口腔中縱線出來,集中在嘴唇中間三分之一處。接下來說腔圓,啊。。。
1.說話多少加了一些共鳴。男聲胸腔共鳴多了一些,女生口腔共鳴捎帶些許胸腔可能有些人還有鼻腔。
2.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又來了。這是讓我們身體呈現最大氣囊的方法。不僅如此,呼吸的時候肩膀不會起伏很大,這樣上鏡很好看哦,美美噠~重要的是,這是用氣息的方法,小腹的抗衡力,不僅能讓聲音穩勁的出來,而且會讓聲音顯得厚實一些(看新聞就知道了,播報消息顯得真實,來,林志玲播一段,嗯?開了導航嗎。。。),不輕浮,不壓嗓。不自覺腦海中回蕩起,聲音像一根有彈性的帶子,下端由小腹牽出。。。還有,還有,現在的播音腔容易讓人覺得沒有交流感,所以像說新聞,談話類的講述方式就多了起來,對於播音員就一定有播音腔,這是外行的誤解,或許也是初學者走了偏路,刻意追求的。不是壓低嗓子,說話。
不是壓低嗓子,說話。不怎麼重要就說兩便吧。以前有段時間因為工作上常常要接觸配音,所以自己產生過想要學播音的意yin。總覺得一口播音腔的確挺裝逼的。後來就從優酷上搜了一下教程。有一個老師的課挺好,我到不是想說我專業。說說我的感受,對於像我這樣一時興起,學了一段時間的確發現所謂的播音腔,不是刻意發出來的。而是根據老師幫你糾正你的發音自然你就發出來了(當然肯定還是需要各種外加的訓練和糾正--請播音專業的大神見諒和糾錯我只是個愛好著)
所以對於想了解和學習的朋友,我建議你的心態不要急著想去裝逼(練好了有的是時間裝)。一定要糾正自己的心態----我是為了糾正我的普通發才去學的。這樣持續的興趣可能會長一點,而且周圍的人也會在短時間內感覺到你的發音。久而久之,在通過老師的輔導(一定是需要老師的-最好初期就找個專業老師)你自然會初見成效。完了 嚇我一跳差點坐過站播音腔在你藝考的時候可能比較能吸引老師的注意,但是看好了只是藝考的時候!當你真正踏入大學從事這門學科你會發現老師是不提倡播音腔,他們更鼓勵你說人話,給受眾親切的感覺,包括播新聞時也是。
真正學播音的人沒有什麼所謂的播音腔或者煙桑,這是一種專業認識上的誤區。
「播音腔」這個詞的發明者絕對別有用心。讓許多大眾誤以為新聞的播報方式就是「播音腔」。播音的概念很廣泛。有廣義的狹義的。我覺得這個總結不錯:用媒介傳播聲音。所以無論娛樂的還是新聞的等等播報形式都是播音。
為很多人所詬病的「播音腔」在我看來實際上是以新聞的播報形式去播娛樂、民生、訪談等等節目……包括以前的我在內,很多人喜歡用新聞聯播的語調與人交談,這種行為就是認識上的嚴重錯誤和審美出現偏差。但如果你說「播音腔」不好,這一點肯定是值得商榷的。因為無論是什麼節目都有它的播音腔調,比如港台腔也在港台地區也是「播音腔」,只是因為地域文化不同。所以不是「播音腔」有問題,而是有人用播新聞的腔調去播報其他節目,結果必然是很彆扭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播音者沒有分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節目,或者知道卻沒有能力表現出來。這個時候播音者就需要去努力學習和探索了。
我以為,大眾會對播音造成固有印象,主要是過去的播音員多以播新聞為主,再有時代不同,播報方式肯定也不同。如果現在的我們誤以為字正腔圓,聲調誇張就是播音的話,那麼我們一定誤解了播音。想做好這個事情,要學習老一輩播音員的艱苦奮鬥,為藝術肯鑽研的精神。感受老一輩播音員聲音里的精氣神兒。千萬不要徒學其形,只會弄巧成拙。時代向前發展,各行各業最好創造潮流,最起碼是順應潮流,千萬不要逆潮流而行,倒行逆施的結果大多是以失敗告終的。最後,藝海無涯,一望無際。可能我們在智慧的汪洋大海里都只不過是一個淺薄的搖槳人而已。願我們永遠對自然和大海,保持一個敬畏的心。(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播音腔之於播音主持,就好比表演做作之於表演專業
有播音腔不是什麼好事
樓上幾個說的都非常正確,現在好多學播音的同學真的是不說人話,而且當非專業問起的時候,還煞有介事的給人家展示自己的播音腔,作為一所不知名學校播音專業的學生,每每看到同學們在做那樣的示範動作時,總想罵娘,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
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覺得正常高考把握不大於是報了播音主持突擊班後產生的。
像我這種半吊子水平的人是不是冒出幾句播音腔……反正讓人覺得高冷不親切。如果你需要的話,給你好了,畢竟我是看過十幾年《新聞聯播》的人了……現在需要的是語言更標準一點,還要消除播音腔。
我只是想說話聲音好聽點 像客服那麼好聽
簡單來說就是過分追求字正腔圓和好聽的聲音
播音腔讓人感覺有距離感,應該摒棄!
我認為播音腔是一個播音員或者主持人通過自己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舞台言語方式,這是好事,如果有些許不得當可以溝通意見,採取建議,好好改善,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謝謝
天生的好音色才是根本,喜馬拉雅FM 搜 「離騷試播」 鹿鳴播音。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人把「微」讀成wéi?
※普通話的韻母ao/iao為何轉寫到外語里多是a-o而非a-u?
※最難的qq語音口令紅包有哪些?
※「炸」到底讀幾聲?
※「什麼」讀作「shén me」還是「shě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