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小說?

如何評價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小說?除了《罪全書》還有能與之比肩的同類小說嗎?


《心理罪》若要貼個標籤,應當是懸疑/驚悚/推理小說。《心理罪》立意較為新穎,角度選取獨特並且,作者通過儀式感強烈的犯罪現場和犯罪手段,很好的營造出懸疑/驚悚的氛圍。

在寫作上,作者更追求的是情節的緊張和連貫性。所以閱讀流暢,而有些細節缺經不住推敲,可以說是缺點,但也是為懸疑這一元素服務的。然而心理罪配角人物塑造的有些平板,為了營造一些巧合,導致人物動機顯得比較牽強。

《心理罪》可以看做是國內對推理小說的一次很好的嘗試。因為推理這一類型已經有一百多年了,經典的如三巨頭那樣的使用純粹的軌跡作為賣點的小說已經不太好寫了。因為一是經典詭計實在是用的太多,複雜到原創新的經典詭計比較困難;二是原創詭計即使能保持詭計的質量水準,然而大多數都會顯得有些複雜,另非推理愛好者望而卻步。社會派是一條很好的出路,淡化推理元素,融入其他元素。而《心理罪》不但將推理元素轉接到犯罪心理畫像上,而且融入是一些懸疑/驚悚的元素,就讀者的反應來看,是十分成功的。

《心理罪》也有些其他作品的影子,如《沉默的羔羊》等,但這是很正常的。不應該被過度貶低,也不應該被捧殺。


我完全不能接受匿名用戶對《心理罪》系列嘲諷

心理罪是我最喜歡的犯罪小說,不誇張,不造作,看著方木從學生到警察,看著他慢慢成長,看著他承受那些苦難,看著他周圍的人一個一個離開,包括陳希,廖亞凡。。。。

這真的是有感情啊,我完全不能忍有人嘲諷啊

心理畫像沒有那麼神乎其神,但它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起源於FBI,有些事情不是你不能理解,就不是正確的,當年日心說剛出現的時候,一定有人高叫「你他媽逗我」

你憑什麼就靠幾段細節就去鄙夷別人的作品,文學作品僅僅是文學作品,不喜歡請你去看警察局卷宗

不辯

對心理畫像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犯罪心理畫像——行為證據分析入門》 ,譯者是 李玫瑾教授


作為一個讀完所有心理罪系列作品的讀者,對於某些知乎用戶的看法表示不能苟同。

近些年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文學性」來評判作品本身,強行用文學性解讀作品,有種無理取鬧,突出某種格調(沒錯,就是逼格)的嫌疑。

第一點,《心理罪》作為懸疑小說,用「不夠嚴謹」來評價它,是不合情理的。

其一,完全符合現實的偵破沒有觀賞性,完全屬實,只能寫出紀實小說;其二,小說就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作品,懸疑小說也不例外——警察會翻著《福爾摩斯探案集》破案嗎?並不能,大家都知道那些小說在推理上是不嚴謹的,但我們不能因此說它們不精彩。

客觀來講,但凡偵破文學,從現實角度來看都是不嚴謹的,你很難找到有一部文學作品是完全寫實的。

我只想表達一個看法,人們對於作品的評判,往往建立在某種立場和不完全客觀的印象上,以至於對其產生認知偏移。

第二點,對於人物的形象,我們的哈姆雷特各有不同。

或許其中的人物你不喜歡你很討厭你很難感同身受……

只有一點很難否認,雷米把他們寫活了,他把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

回味這本書時,不自覺會在腦海中浮現他們的形象。

第三點,那就是,這本書瑕疵的確很多。

暗河中神乎其神地破解了小美的六位密碼……魏巍卧床那麼久,每夜都偷偷跑出去卻從未被發現不是植物人……以及完全避而不談兇手的作案手法,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兇手帶給死者的恐懼,而關鍵的——「他如何做到殺死這個人」這一點,雷米很少涉及。

總之,我不希望雷米與《心理罪》被捧殺。

——也不希望被低估。

一本沒有硬傷的佳作,縱然我們知道它不是神作……至少也是值得一閱的好書。

謝謝


並不算推理小說迷,老實講心理罪看的我挺壓抑鬱悶的,心情非常不好。可能是犯罪心理研究的推理小說,比起推理情節,我對人物刻畫印象反而更深刻。就像教化場里說方木可能不是一個好警察一樣,從第七個讀者到畫像到教化場到暗河到城市之光,方木不像很多推理小說里的神探一樣冷靜,理智的那種形象。會帶入情感到畫像,會犯錯會崩潰。最後甚至賭上性命去設局,這不太像個傳統意義上的神探形象。至於推理,我覺得邏輯不自洽的地方確實蠻多,當然,瑕不掩瑜。


雷米最讓我覺得牛逼之處在於作為專業人員寫類型小說不炫技,在賣弄成風的小說界里文筆很平實不矯情。他的心理罪系列帶入感很強,節奏也整體比較緊湊,題材來自於成書當時的社會熱點,非常有看頭。


剛看完《心理罪》系列(除了第七個讀者)。【簡單直觀】地說說閱讀體驗吧:開頭很有讓人向下讀的慾望,幾個看起來簡單不相干的案件能夠有機串聯起來,給人以驚奇感。具體到內容,比較偏懸疑,不是很正統的推理,多利用作者和讀者的信息不對稱(個人口味比較偏本格)。邏輯上漏洞稍多,劇情進展略顯牽強,很多時候無法自圓其說。

最大的問題在於人物刻畫上。一部推理偵探小說里,有個別的矯情的人是正常的,但幾乎所有人都矯情的話,可以考慮往瓊瑤言情小說靠攏了。

在感情線方面,體現的是【loser式愛情觀】。作者本人應該是比較偏技術型的工科男,與女性交往經驗不豐富但是渴望異性的關懷內心深處充滿自卑(無惡意,模仿一下故事裡的犯罪心理畫像)。大多數與主角方木接觸的女生都受到了【暖男】式的英雄救美並不可自拔地愛上了他,而方木人如其名,在感情方面的確很木,這像不像是生活中屌絲的幻想呢?【女神落難,英雄救美,女神愛上呆萌的我】。但是有一點讓人很不舒服,作者似乎刻意塑造了【不貞潔】的女性角色(廖亞凡,邢璐,米楠,陸春燕,裴嵐甚至大反派魏巍),顯然,這隱喻的是主角只有在【不貞潔】的女性身邊,才能感到安全感,享受自卑、搖尾乞憐的女性們的仰慕和崇拜。

本人較懶,估計這個問題不會有人關注,先發這麼多吧。歡迎理性探討。


心理罪

這部愛奇藝號稱總投入5億的超級網劇,遠沒有馬東所呈現出的浮誇嘴臉。

至少景框里所呈現的綠藤市的一切,都是那麼樸實。彷彿原著作者雷米,這個中年男人就在你的耳邊,對你娓娓道來方木的故事。

不同於電視劇的拖沓,本劇所呈現出來的緊湊感,能夠對觀眾產生極強的代入感。然而,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所孕育的具有獨特審美情趣的觀眾,愣是硬生生把「希望本劇一個故事3-5集」的訴求頂上了本劇在愛奇藝的熱門評論第一條。

比國產劇侮辱觀眾智商更可怕的是,觀眾的智商僅限於觀賞國產劇。

如果硬要挑一點刺的是,既然號稱5億投資,那麼請問為什麼連片頭都要把尼桑的logo給剪進去?

另外,與其找一個跟學生時代何以琛神似的陳若軒,為什麼不加把勁把羅雲熙捧火?普遍發展最終導致的是普遍平庸。

所以,雖然《心理罪》的IP近幾年火了,但並不代表可以複製《匆匆那年》從好劇到爛片,走上一條恬不知恥的路線。

《心理罪》的精彩來自「犯罪心理畫像」。

不同於《大偵探福爾摩斯》的案件重演,過於細緻,產生的不真實情景再現。

又不同於《神探夏洛克》的神經質推演。

當然,更沒有《名偵探狄仁傑》的無聊和《名偵探柯南》的奇思妙想。

而是融入了生活的細節,有點類似《紅色》里的徐天,不同的是案件本身所帶有的真實感。把國內外的經典案例改編重現,然後融入虛構的綠藤市,當然這座城市肯定有指向性,如同方木的一些特質也指向雷米一樣。

美中不足的是本劇的對小說的一些呈現方式明顯沒有深思熟慮,聽到偉哥複述「他在強姦這座城市」的時候,我承認感覺到了改編劇的軟肋:就不能換一種好的方式呈現,非得用這種第三人稱轉述嗎?

演員演的痕迹過重,偉哥來圖書館找方木就這麼唐突地大聲喧嘩?

偉哥的小弟來找方木,就這樣直接打斷了球賽?

陳希就因為方木跳車所以要跟方木談談人生?雖然這樣的理解確實有新意,但換言之就是no zuo no die。

整體來講,本劇應該是迄今為止我看到最好的網劇了,別跟我談《靈魂擺渡》,這劇的bug層出不窮,竟然還有腦殘粉天天追著看,也是醉。

更別說《探靈檔案》,這就是一部根據故事會改編的10則短故事,去看的唯一動力就是陳冠希。

當然,不同類型的就不參與比較了,如《匆匆那年》《屌絲男士》《極品女士》《萬萬沒想到》《報告老闆》,請不要提《名偵探狄仁傑》,這部劇將成為繼《高科技少女喵》《學姐知道》之後,萬合天宜第三枚奇恥大辱。

另,本劇依舊是由指導張譯刷過車的五百執導,說到這裡,不得不岔開話題捧一下張譯了,他的四部微電影《老人願》《刷車》《寬容世界》《盲鑽》,每一部都可以點個贊,人丑技佳的好演員,大抵就是這樣了。


在我看來,《心理罪》不是推理小說,而是犯罪小說。

如果說《心理罪》誕生時被擺在了神壇上,那麼現在再看《心理罪》感覺就有點不合時宜。

這麼說有兩點原因:

第一,《心理罪》的文筆是多年前流行的小說筆法,即沒有現實感。這種筆法清晰地把現實和小說劃分開來,小說中的很多語言和心理描寫,都讓人有隔閡感,現實中沒有人去這麼表現。這也就導致了無論方木的遭遇多麼悲慘,選擇多麼感人,我都只能有同理心,而沒有同情心,因為文筆無時無刻提醒我這只是一個小說人物。

第二,這是一本犯罪小說,但是對犯罪心理的形成卻語焉不詳。我知道一些小事會刺激犯罪,可也有僅此而已了。這本書沒有去嘗試探討更深層次的犯罪成因,只是告訴讀者結論,但我會懷疑結論的得出是否正確,讓我再次確認這只是小說,沒有代入感,對於現實更不會有什麼啟發。

過去的2、3年中,很多影視書籍都紛紛涉入推理探案領域,該領域的作品也快速成熟起來。2017年的現在,再度《心理罪》未免略有不合時宜。


抱著看本格推理的憧憬入的坑,結果發現作者開始走社會派的路子,結果最後開始網文化,失望...


你們先看一段《心理罪.畫像》的原文,自己感受下:

  2001年夏天,C市連續發生四起強姦殺人案。四個被害人都是25-30歲之間的白領,兇手將被害人強姦後再用繩子將被害人勒死。案發地點分別發生在C市正在興建的四座高層建築的頂樓天台上......方木 (主角) 在仔細看過了所有資料之後,又在某天深夜(屍檢結果顯示,案發時間應該在夜間10點至11點左右)去了一趟案發現場,這一次丁樹成也陪同前往。這個男孩在其中一個樓頂上(同時也是所有案發現場中最高的一個建築)站了很久,最後說了一句讓丁樹成印象頗深的話。

  「他不是在強姦那個女人,他是在強姦這座城市!」

  回到局裡後,他向專案組提出了如下建議:第一,調查全市範圍內的低檔錄像廳,特別是附近有正在施工的建築工地的錄像廳,尋找一個年齡在20至25歲之間,偏瘦,短髮,身高在165-170公分左右,習慣手為右手,並且左手帶著一塊手錶,左手手腕處有一條抓痕,具有高中左右文化的戴眼鏡的男子;第二,在全市正在作業的施工隊中,尋找具有上述特徵的人;第三,在C市周邊的鄉鎮尋找一個高考落榜,進城打工且具有上述特徵的人,尤其是那些家中只有男性長輩的獨生子或者只有男性兄長的人。他甚至說兇手被捕時應該穿著一件白襯衫。

 ......

  方木的解釋是:從現場來看,被害婦女的褲子被脫到膝蓋以下,而且膝蓋處都有擦傷,並且在天台的圍欄上都發現了被害人的少許皮膚組織,這與被害人胸乳處的擦傷吻合。這意味著兇手進行強姦的時候是採取後入式的體位。

  這是一個頗有意味的姿勢。

  首先,女性在採取後入式進行性交的時候,如果被男性從身後按住上身或者抓住雙手的話,掙扎的幅度是最小的,加之褲子被脫到膝蓋處,雙腿的活動空間受限,因此,是最不可能遭到激烈反抗的姿勢。

  其次,從性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後入式的性交是最為原始的性交體位,由於在性交時會使男性產生強烈的征服感和滿足感,因此,後入式帶給男性的心理刺激要遠遠超過其他體位。那一晚,方木站在夜色深沉的天台上,整個城市的夜景盡收眼底,看著遠處燈火通明的高樓大廈,腳下光影搖曳的車河。

  粗暴的前後聳動,身下服飾高貴的女人在無力的掙扎。在視野開闊的高處痛快地一瀉而出。

  方木閉上眼睛。

  這個城市某個高檔住宅中,那個焦急地等待自己妻子的男人,你沒有想到你的老婆正在我跨下像狗一樣的被我凌辱吧?

  也許在他眼裡,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巨大的女性生殖器。

  他一定在那一瞬間感到了征服這座城市的快感吧。

  那麼,在現實中,他就一定是一個失敗者。

  將不正常的性虐殺行為作為發泄對社會仇恨的方式,這意味著性行為對他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既讓他感到超乎常人的好奇、神秘、興奮,又讓他感到羞恥。如果男性能夠在早期與女性建立起正常關係的話,那麼這種對性的過分強烈的感覺會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加而慢慢消除。因此,兇手很可能是一個與女性無法建立正常聯繫的人,而這種人,往往在一個缺乏女性關懷的環境中生活。同時,具有這種性心理的人年齡不會太大。一來,如果年紀較大,就可能通過其他正常的社會經歷及時消除這種心理,二來,這種心理往往在青春期出現,那麼,如果他年齡較大的話,早就會犯案,而近年來並沒有類似案件發生。

  因此,兇手:男性,年齡不會超過25歲,家中沒有女性長輩,或者只有兄弟,具有挫敗的人生經歷。

  關於案發地點。建築工地的頂層,誠然是滿足兇手征服城市心理的好地點,同時也意味著他對於這類場所的熟悉。因此,兇手應該是一個在建築工地有從業經驗的人。

  而這樣一個性心理異常的低收入者,可能去過某些色情場所。嫖娼?應該不會,即使有,次數也不會太多,因為他的經濟條件不允許。

  比較合適的地方是那些低檔的,常常在午夜之後放黃色錄像的錄像廳。

  屍檢表明,其中一個女性被害人左手的指甲斷裂,而斷離的指甲就落在屍體仰卧的位置附近。奇怪的是,在所有被害人中,這名死者身上的傷痕最少。這說明死者對於強姦並沒有進行過分激烈的反抗,結合指甲就在屍體不遠處找到的情況,指甲可能是在兇手強暴被害人之後,在動手勒殺她的過程中,由於被害人的拚命掙扎造成的。在斷離的指甲中發現了不屬於被害人的皮膚組織(血型為A型),那麼死者的指甲很可能是在和兇手的身體接觸後被撕裂的。由於兇手採用的是背後勒殺的方式,所以被害人的雙手能夠接觸到的部位有限,最大的可能就是兇手的雙手。方木注意到指甲是被撕裂而不是折斷。這就意味著指甲在劃破兇手的皮膚的時候,肯定與某種物品接觸後發生撕裂。手上的什麼東西能夠把指甲撕裂呢?方木首先想到的就是手錶,而且極有可能是金屬質地。一個在建築工地從業的人,戴一塊金屬質地的手錶,這本身就有點不同尋常。那麼這個人一定是想表現出他的與眾不同。

  那他就應該是一個具備一定文化水平的人。

  在建築工地打工——具有一定文化——有人生挫敗的經歷——年齡不超過25歲。

  最貼切的答案是:一個來自農村的高考落榜生。

  如果是這樣一個人,那他一定還有其他的方式來表現他與其他在工地打工的農民工的差別。

  例如,與農民工們油膩的長髮不同的乾淨利落的短髮、表明他「知識分子」身份的眼鏡,也有可能是一件區別於沾滿水泥的工作服的白襯衫。

因為用了某個體位,所以兇手就是一個不超過 25 歲的 loser;因為兇手熟悉工地且帶了一塊表,所以兇手就是農村的高考落榜生,而且穿白襯衫。看了主角的推理邏輯,我已經被嚇尿了。推理當然可以推導出結果,無論怎樣不可思議,如果排除其他所有可能性之後,也是成立的。但是毫無證據,直接得出一個奇怪的結果,無疑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簡單而言,推理小說有兩大最重要的因素,即 trick(詭計)和 plot(情節)。一般來說,本格推理講究 trick,作者會絞盡腦汁構想各種詭計。在《心理罪》里就簡單了,兇手致力於模仿史上各個著名的連環殺手,然後作者就很 happy 的把各種犯罪手記搬到自己的書里,還真是輕鬆啊。

在這部書里,兇手先後七八次犯案,警察沒查到任何指紋、DNA 殘留、腳印、也沒找到攝像頭監控,找不到很多案子的第一現場,也不知道兇手是用什麼工具搬運屍體的。下文里 邰偉 就是負責偵辦此案的警察,你們感受一下他的工作水平:

  「你說什麼?」邰偉一下子從方木的床上跳起來,「圖書館的那個人?就是戴個眼鏡那個?」

  方木點點頭。

  ......邰偉皺著眉頭,「可是他看起來挺斯文的樣子啊,真是人不可貌相。」

  「我也沒說兇手就一定是他。只是我們曾經分析過,兇手應該是一個精通心理畫像的人。現在看起來,這個學校里,除了我和喬老師,就只有孫普了。」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從目前來看,好像沒有證據能證明他是兇手。」

  方木想了想,「我們都見過兇手,你還追過他一段。怎麼樣,能不能跟孫普對上號?」

  邰偉冥思苦想了一陣,「身高好像差不多。可是那天晚上兇手穿著一件長風衣,而且光線很暗。我也確定不了他們是不是一個人。」

  方木有點泄氣,不吭聲了。

  ......

  「那我們豈不是什麼也做不了!」邰偉有些不耐煩了。

作為外行我們都知道:對於嫌疑人,可以調查他的不在場證明,可以調查他的犯罪動機,可以搜查他的住宅查找證據(需要一些手續),最不濟還能盯住嫌疑人避免他繼續犯罪。結果呢,這位警察什麼也做不了,後來還被兇手綁架了。廢材到這種程度,我已經不知道是警察弱智還是作者弱智了。

當然了,trick(詭計)不夠可以用 plot(情節)來湊,社會派推理小說講究動機,能把這塊寫好也不容易。

在《心理罪》里,兇手是一個大學圖書館助教,早年研究犯罪心理學,後來協助警察破案,因故被擼了下來。後來他的學弟,也就是本書的主角方木,也研究犯罪心理學。因為嫉妒學弟在學校大會上受到表揚,兇手犯下模仿史上多個變態殺手犯案,只為跟學弟爭風吃醋。我擦,冤有頭債有主,三十多歲的學長嫉妒學弟被老師表揚,已經夠弱智了。你殺了他也就罷了,非要殺一圈主角周圍的人,還希望主角猜不出來誰是兇手。這樣相愛相殺的劇情也太爛俗了。主角也是一樣的瑪麗蘇,動不動就「我是全世界XX,你們不要靠近我,否則會帶來不幸哦」。我不禁想到一張神圖:

雖然說推理小說里中二的偵探和中二的兇手都有不少,不過配合這麼默契的不多,真不愧是師兄弟啊。看了這麼多,這本書到底是什麼玩意,你們也都知道了。我其實也不想這麼吐槽一部國產推理小說,不過看了豆瓣上幾百個五星好評,還是不吐不快。國內不缺炒作誇張的人,就缺扎紮實實寫一些好作品的作者。都是看推理小說的人,還能被你們這些書托騙了不成。


國內的推理性質的懸疑我覺得《心理罪》《死亡通知單》這兩部暫時無人超越

無論是雷米還是周浩暉都是有專業背景的,這一點別人比不了。

心理罪看的比較早,好多情節都已經模糊,但印象中他的推理情節確實有許多邏輯漏洞,所以真的不能算特別優秀的推理作品,但作為國產懸疑已經算很優秀了,具備了懸疑小說該有的特點。

不過作者的文筆感覺一般,許多描寫過於生硬,書的閱讀效果有點不夠流暢,而且本來也不是恐怖小說,沒有必要加入那麼多恐怖元素,當時真有點會做噩夢呢。

總之我認為雷米比蔡駿之流更好。大量雷同情節和藐視讀者智商的推理,以及填不了的各種各樣的坑還有狗血和無恥的宣傳,硬生生的把蔡駿整成了一個暢銷懸疑作家,呵呵。

當然啦寧航一什麼的就更沒有啥討論價值了,《1╱14》也就是個笑話。

當然了,國產作品向大家推薦紫金陳,看他的推理真的有點東野圭吾的感覺,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他的作品!!


額…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只能說故事不錯但作為推理小說來說不怎麼樣…

很明顯方木真的很倒霉所有大事最後都能查到自己身邊人每次都是九死一生身邊稍微親密點的貌似除了父母都不在了…最坑的是在劇里連父母都不在了…

破案的時候的確有勇有謀,而且按順序看的確是方木一點點老去,本來機智勇敢的他開始遲鈍,開始渴望愛。不過最後和江亞準備同歸於盡的時候真的是虐。幸虧有人救了他…

看熱鬧的話還是很有意思作為推理的話個人感覺還是本格推理更有代表性…雖然我一次都沒猜對…

這種類型的話…其實感覺跟 法醫秦明 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 法醫秦明 我都不好意思叫ta推理小說


1.27有話要說

最近聚會有朋友讓我推書給他,他問我,是不起心理罪整個系列的小說真的有大家推得那麼好?我覺得不管是作家還是其他什麼職業的人,都會存在成長,而這個成長是需要一定過程的,我不贊成腦殘粉過度解讀這部書,因為這樣做會讓更多的人錯過這部值得一看的懸疑小說。

好的作者寫出好的懸疑作品需要認真構思,巧妙鋪墊,好的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同樣需要自己認真思考。我覺得這是我對懸疑作品的基本尊重。如果單純地被作者對書的設計牽著走,那隻能叫打發時間。

我之所以覺得《心理罪》好,是因為它經得起我思考,儘管我確實有所疑問,也會發現一些構思上不足的地方,但是我覺得這就像見證了作者成長一樣,是很有意義的。

不要因為「好看」而過分崇拜,也不要因為「跟風」把一些值得看的小說一竿子打死。

書荒,同求推書。

…………手機如何畫分割線的分割線…………

(原答案)《心理罪》是我最喜歡的懸疑小說之一,

可能有些人確實因為這部書被無數人推,而覺得這其中有書托,或者過分解讀的讀者,但是無法否認《心理罪》在眾多讀者中的地位。

個人認為,一部懸疑小說是否成功的關鍵,情節的邏輯嚴密性是首要的,《心理罪》從第七個讀者開始,到最後的城市之光,每一部的劇情都是經得起讀者和主人公一起推理,一起思考的,這是我喜歡這部書的原因。

其次,《心理罪》的內容確實與書名相符,從犯罪心理的角度,刻畫了不同的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在這部書中,我喜歡方木,喜歡邰偉,喜歡廖亞凡等等,無關他們本身的性格或者行為是不是我欣賞的,僅僅是因為這些人在作者的筆下都很生動,作者沒有用自己的三觀為書中的人物貼上善惡的標籤,閱讀這部書會給我們自己帶來思考。

引用一段作者的話

「我想,每一個寫作者都應當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在你寫下文字的同時,要對那些可能會受你的文字影響的人們負責。所以,恐怖也好,懸疑也好,永遠只能是外衣。我們要用作品表達出對人性善良一面的追求與讚美,扶助羸弱者,警示驕橫者,給苦苦徜徉於塵世間的飲食男女們些許安慰。——雷米」

歡迎書迷交流討論 (*≧▽≦)

至於題主問的有沒有其他的書,推薦《死亡通知單》,情節很有亮點,和《心理罪》在我心中有同等地位。

喜歡法醫知識的,可以看看 法醫秦明系列 ,書里用死者屍體的信息還原案件的可看性很高,不過從整本書來看,情節連貫性略差一點,畢竟是單獨的小案件連起來。


在我心中這個系列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推理小說!借這個機會慢慢寫一下吧!

「我們都不能否認,這個城市已經因為『城市之光』改變了許多。對於我們來講,也曾經動搖過。『城市之光』究竟是對的還是錯的?在法律之外,殺人是不是唯一實現公平和正義的辦法?江亞做過的事情,我也曾經做過。但是,我想告訴這個城市裡的所有人,以暴制暴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信仰暴力,只會帶來更慘烈的暴行。」——《城市之光》

這段文字就是整個系列小說的內質!對我影響很大,然後有了這樣兩個答案!

二戰時期日本帝國軍對亞洲女性進行了大規模有組織的戰爭強姦,為何在大陸地區少見因此產生的後代? - 龍隨風的回答

網劇《心理罪》怎麼樣? - 龍隨風的回答

題外話,其實有心的朋友還可以看看這個世界,對比這個系列小說里的罪惡。你就會發現這個系列小說,絕不僅僅只是推理小說!

武漢6名醫護被打傷!暴力傷醫何時休,欲語淚先流!

女小偷遭脫衣圍毆 別用「正義的暴力」觸犯法律

霍計武:是誰在縱容城管的暴力執法?--觀點--人民網

14歲女孩遭脫衣欺凌 未成年校園暴力緣何屢禁不止?

……

扯遠了,說回這個系列的小說吧。其實整個系列的小說的構架:《第七個讀者》——《畫像》——《教化場》——《暗河》——《城市之光》,可以說文筆刻畫是比較粗糙的,但這不影響它在我心中的地位!

因為,雷米在用方木的視角,講述了我們這個真實的世界可能發生的罪惡,苦難以及心中的良善:這是我在其他推理小說里少見的!而這裡面表現的人文關懷,是這個系列的小說最偉大的地方!

我睡了多久?

現在探討這個已經沒有意義了。我不情願的睜開眼睛,鼻子里充滿了各種可疑的味道。我吸吸鼻子,分辨出康師傅紅燒牛肉麵、大蔥、肯德基新奧爾良烤翅、劣質白酒、豆瓣醬以及一些剛剛脫掉的鞋子的味道。

中國的火車永遠是這樣,像一個營業到很晚的食堂。如果你不幸沒有買到卧鋪票,而只能擠在這硬座車廂的話,那麼這個食堂買的就像是隔夜的食物一樣,不管你喜不喜歡,接不接受,都要咽下去,而那味道就像有質感的霧一樣,厚厚的,黏黏的,蒙住你的眼睛。——《第七個讀者》

初讀到系列之初的序的部分,就是這樣的!有過坐長途列車經歷的朋友,都可以從這段描寫中感受到——2000年到2010年之間,火車上的真實環境,這是很平實的語言,但是很生活。

三巨頭、江戶川亂步等一系列推理小說巨匠們他們的作品都很優秀,人物也都極其出色,只是,抽開掉那些炫目的推理,我覺得找不到任何進入那個世界的切入點!

而這個作品也讓我感受到了!——這也是這個系列,整個小說的基調!——生活,現實,以及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的眾人物的心理

而這裡面最出彩的是這一節:

第十八章 孫梅的日記——單身中年女性的生活描寫!

節選一部分:

第一本日記。

1998年7月14日,晴。

今天是克儉的忌日。心情不好。

上午請了假,帶著凡凡給她爸爸掃墓。給她穿上了他最喜歡的那件小花格裙子。當時好貴呦,要一百多塊錢,可是克儉毫不猶豫地買下來了。

這一幕,好像就發生在昨天似的。

凡凡已經8歲了,裙子有點小,撐在身上緊繃繃的。凡凡很聽話,一句話也沒有說,還早早的幫我收拾好東西。

孩子長大了,不像前兩年,掃墓的時候像春遊一樣,只顧自己東跑西跑的玩。今天不僅很安靜,還給爸爸磕了兩個頭。

……………………1998年7月29日,小雨。

後勤處帶來了一個男孩,叫吳涵,說是勤工儉學的大學生。人長得瘦瘦的,營養不良的樣子。

我不太高興,說是幫助我管理舍務,卻分給我一個這麼瘦小的,能幹什麼?

吳涵人怯生生的,說話的時候,眼睛也是低垂著,不敢看人。可我卻注意到他的眼睛始終在亂轉。搞不好又是一個心眼很多的小子。

總之,我不喜歡他。

……………………….1998年8月3日,多雲轉小雨。

孫荷給我介紹了個男人,這個多事的妹妹。

實在拗不過她,就去見面了。很久不穿高跟鞋了,磨得腳很疼。

對方是個退休的中學教師,和我一樣,喪偶。

人倒是長得很精神,體體面面的。剛開始我說我在師大後勤處工作的時候,他還挺客氣,後來知道我是宿舍管理員,馬上就是一幅盛氣凌人的樣子。

吃飯的時候,我要了清蒸桂魚,他居然一幅心疼得要死的樣子,最後給我換了鍋包肉。

後來下雨了,他極力邀請我去他家坐坐,哼,以為我不知道他打什麼鬼主意么?

…………………………….1998年8月4日,大雨。

昨天心情不好,吳涵下午來幹活的時候,就把一肚子火都撒在了他的身上。

外面明明下著大雨,我偏偏讓他去擦廁所的玻璃。他卻一聲不吭的拎著水桶走了。他可真有勁,滿滿一大桶水很輕鬆的拎起來了。別看我瘦,骨頭裡面全是肉,這句話是誰說的來著?

傍晚的時候,他滿頭大汗的回來了,怯怯的說外面雨太大,窗戶外面怎麼也擦不幹凈。我的心一下子軟了。

……………………………1998年9月17日,晴。

今天早上洗臉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白頭髮又多了幾根,眼角的魚尾紋也更深了。

我老了么?

……………………………1998年10月22日,晴。

小吳今天情緒不高。我問他怎麼了,他吞吞吐吐的說自己丟了300塊錢。

我嚇了一跳,300塊錢,這相當於他一個月的生活費啊。

我問他怎麼辦,這孩子倔強的很,強笑著說沒關係,大不了吃一個月的饅頭蘸醬油。

一個月啊,他正在長身體,每天還要干那麼多活,怎麼受得了。

下班的時候,我在他的書包里偷偷地塞了100塊錢。不為別的,只是可憐他。

……………………………1998年10月23日,晴。

一整天小吳都沒說什麼,我懷疑他到底看沒看到那100塊錢。

下午收拾東西的時候,我在我的包里看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孫姨,謝謝你,我會把錢還給你的。

這孩子,還挺客氣。

第二本日記。

………………………………1998年11月2日,小雨。

中午吃飯的時候,我給小吳帶了一飯盒排骨燉土豆,我自己做的。他吃得很香,吃完後把飯盒刷得乾乾淨淨。

鄧姐看到了,取笑我找小情人,這老不正經的,我和她打鬧了半天,回過頭了才發現小吳的臉都快紅到脖子根了。這孩子,還當真了。呵呵。

……………………………1998年12月11日,大雪。

昨天看見小吳只穿著一件薄薄的單衣,掃門前的雪的時候,凍得直打哆嗦。這麼冷的天,只穿著那件衣服可不行。

我回家找出了一件克儉的棉衣,樣子老了一點,可是很暖和。

小吳接過棉衣的時候顯得很害羞,我讓他馬上穿上,他很聽話的照做了,衣服有點大,可是從背後看,竟有點像克儉。

小凡睡了之後,我在衛生間里用手滿足了自己。之後我哭得很厲害。

克儉,我好想你。

………………………………1999年1月16日,晴。

明天就正式放假了,學生們走了一大半。滿樓都是學生們扔掉的垃圾,好在有小吳幫我。

幹活的時候,小吳說他要回家過年,我問他要電話號碼,說過年給他打電話拜年。他說沒有。也難怪,他家住在那麼偏僻的地方,連用電都很費勁,更別提電話了。

我給了他一個醬肘子,讓他在路上吃,他說孫姨謝謝你。

孫姨孫姨,我真的有那麼老么,突然有點生他的氣。

…………………………………1999年2月15日,陰。

今天是年三十,小凡在看春節晚會,我不想看,千篇一律的節目,沒意思透了。

不知道農村怎麼樣過年,應該比城裡熱鬧吧。殺豬、放鞭炮、包餃子、請財神、串門。

突然對現在的生活有點厭煩。

…………………………………1999年2月16日,小雪。

今天說好要去孫荷家的,臨出門的時候,意外地接到了小吳的電話。

他氣喘吁吁的,先跟我說了一句過年好。我吃驚極了,問他在哪裡,他說在鄉里的郵局。我又問他那裡離他家有多遠,他說要走10多里的山路。

大年初一的早晨,跑了10多里的山路,就只為了向我說一聲過年好。

這樣的描寫,其實有很多,他將方木所觀察的環境,呈現出來。而這個環境和我們的現實一樣無情——朝夕相伴的室友死了,親密相隨的初戀死了,每天照面的樓管大媽死了,毫無交集的借書同學也死了!

你是好人,你會死,你是密友,你會死,你是戀人,你還是會死——這一切,只因為吳涵和孫梅的不當關係,只因為吳涵和我們大多數一樣窮困的世界,只剩下毀滅可以證明自己的存在!而這,就叫罪惡!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中吳涵是大學生,孫梅是樓管大媽,可是,樓管大媽的質樸的善包圍了大學生的惡。善惡,本就不是靠學識能力來區分的!這對當年我這個高中生,得出的這個感受是自然而然的!

這就像極了後來發生的柴靜《看見》第十八章 葯家鑫的家庭教育觸動我心中的葯家鑫、拿刀砍姐的抑鬱症的宋、還有酒後駕車沒有敬畏的高曉松。。。

在這之後的《心理罪》的方木的形象基本定調:敏感、木訥、自卑、慈悲、責任、堅強。這個帶著佛性的人!

未完待續……


針對某些反對意見說說男主的犯罪方法吧……原本寫在評論里發現太長了乾脆亮出來

匿名用戶對兇手犯罪動機的吐槽是很有道理的,小說後半部確實有為了撒狗血強行降低智商的都合主義存在,

但書中男主角的破案手法並不是作者拍腦袋空想,在很多其他作品裡也出現過「犯罪心理畫像」這種描寫,這是一種通過犯罪心理學,通過蛛絲馬跡來描繪(猜測)兇手性格、年齡、社會地位、潛意識訴求、宗教信仰、性癖好等心理形象。

它尤其經常被運用於對變態殺人犯的搜索,因為對這些形形色色的殺人狂,一般通過排查死者社會關係分析殺人動機之類的太難了。起源於美國,據說現實中有成功案例。

《沉默的羔羊》系列,尤其是美劇《漢尼拔》就是圍繞這種破案手法來講故事的,裡面男主角威爾的破案方法更是玄之又玄,不喜歡的罵一句扯淡不為過

但畢竟,解決一個案子的手法有多種,有警察會去化驗毛髮,有警察會從嫌犯言論中發現漏洞,有警察會排查監視錄像,有警察去找心理醫生幫忙也不是不可以的啦

不過兇手動機這部分真的很牽強


我在入手第七個讀者以後瘋狂購買了心理罪全套。

我之前一直更喜歡十宗罪和屍語者那種專業性比較強的,心理罪卻是感染力遠遠大於前面二者,看的我渾身顫抖不能自拔,有幾處更是淚流滿面。

個人評價,暗河&>城市之光&>教化場&>第七個讀者&>畫像

不管十宗罪遭遇再糟糕,仍然是專案組幾個人齊心,同理屍語者秦明,也是一個看客。

心理罪太殘酷了,方木除了爹媽什麼都快沒了,從大學校友到工作戰友到戀人,我看崩潰的就是暗河,流淚的城市之光,唏噓的教化場,這三部忘都忘不了


就看了第七個讀者,開頭就知道兇手是誰了,這是我這輩子看小說第一次沒等到公布結果就發現兇手的,我也是醉了

正常這種案子不應該是一個一個人排查嗎?兇手根本活不過第一個案子好嗎,還能讓他殺了七八個,把警察玩弄在股掌之中,真當警察是豬啊


我覺得評價一部作品可以從很多角度,比如有人說它文筆一般啊,推理生硬啊,情節不合邏輯啊,這些都可以,我比較看重的是一個作品帶給人的整體感受,以《暗河》和《城市之光》為最,讀過覺得溫暖動人,我覺得就是好作品。

「在人人成為兇器的當下,方木這個名字成為一段傳奇。它代表先卸下的盔甲,先露出的笑容,先伸出的雙手。

暴力固然強大,然而,更強大,是勇氣和彼此的原諒。」


承認黑暗,相信美好


雷米的書很有畫面感,也會討論罪惡深層的人性問題,尤以城市之光這最,從個人的犯罪上升到了集體的犯罪,每個人都是殺人犯,我覺得這本是巔峰。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韓庚的《夜伴三庚》這本書?
<殺戮之病>這本小說該怎麼正確的評價??
如何評價唐七的《枕上書》?
如何評價島田莊司的占星術殺人魔法?
應該怎樣 全面 看待白落梅寫的林徽因傳《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這本書?

TAG:小說 | 心理 | 書籍評價 | 心理罪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