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很少看見真正有設計感的「民族飾品」品牌?難道傳統首飾很難走出一條「品牌化」和「創作」之路?必須在金玉上面原地轉圈?

「例外」和「無用」高定的走紅,我們發現服飾領域的"中國元素"影響力還是很大的,無論是款式、面料,還是圖紋和公益,都有共鳴空間和向奢侈級邁進的可能。
職業原因,我查看了很多資料、也進行了走訪。稍作總結:
1:中國(特別是漢民族)首飾傳統深厚,但由於宗教和文化影響,我們對材質看中遠大於設計,如黃金、銀、玉石等等,設計的附加值被忽視。
2:由於傳統首飾材質本身價值較高,且附加了傳統文化意義,很難進行再創作,這也就更缺乏設計的操作空間。如綠松石之於藏飾,瑪瑙、沉香之於佛教。
3:國際大牌的強勢佔領和品牌優勢,引領了審美話語權。
大家可以去東方金鈺或各地珠寶城看看,每個店除了門頭不一樣、其他都一樣。


因為人們只想出個金價 有時候加工費都不想出

你指望他們出設計費?


說白了,現在國內的設計在我看來都是吃老底,總是擺脫不了傳統文化的影子,很難有大的突破。這並不是在說我們國家就沒有敢於大膽創新的年輕設計師了,而是我們受傳統文化影響太深了。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既是我們的財富,同時也是負擔,壓在了廣大設計師的肩膀上。這個影響深入到每一個國人的骨髓中,因此大眾對帶有傳統風格的飾品比完完全全的新穎設計更容易接受。迫於銷售量的壓力,設計師們只能畫出符合大眾口味,普通人易於接受的作品,這樣的風險小的多。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拋棄了以往的傳統觀念,勇於接受新事物,相信未來總有一天會形成新的社會風氣。只是這段時期也許會很漫長,需要我們耐心等待。


第一:東方金鈺或各地珠寶城是銷通貨的渠道,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就和你吃魚,菜市場就是銷售幾塊錢一斤鯉魚和草魚的地方,因為這種普通需求非常大,也非常正常。第二:這個和浮躁什麼的炒作什麼的有關係,但沒多大關係,短期社會現象和群體態度不會所以事情,一遇事就拿這些解釋,太牽強。第三:憑什麼要大眾人民接受「民族飾品」,「傳統設計文化」這個事情?難道美國人都得戴牛仔帽,挪威人必須喜歡劃捕鯨船,否則就是不共鳴?第四:以傳統文化為理念,做銷售的品牌,成功的,普遍是定位高端的,比如珠寶界的昭儀。這個不是為了裝逼,而是更高端的人群受教育程度高,物質生活豐富,無生存壓力,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接觸美學,較為容易接受和欣賞傳統文化。第五:你發現沒,很多傳統文化設計,都在走簡約設計路線,而不是非要把八卦圖原封不動的綉在衣服上就是傳統了。現代理念引導傳統文化設計,讓全球化和互聯網影響下的人們的審美觀接納,相對容易成功。


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實這種現象不單純在飾品行業,凡是涉及的傳統手工行業均普遍存在這個現象。非行業內人士,但作為第三方設計公司服務過相關客戶,略回答一二。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思考……)

1國內消費市場不成熟!雖然傳統文化在升溫,但大眾的消費及審美水平並非有質變,特別是審美被主流的歐美及日韓引導,存在盲目性,民族自覺性還不普及。傳統目前只是一種時尚風,還遠未達到「骨子裡的中國」之境地。

2產品設計的盲目表達——傳統不是單一一種風格,由於設計師對傳統的認識表面化,不能產生持續的深入人心的設計產品,往往是設計語言紋樣化,沒有自身設計思想的注入和對當下生活的關注,對材質的認識及開發應用缺少創造力。

3品牌的高端定位決定了高門檻——精緻的傳統飾品我認為還是適合走中高路線,這個市場的人群小,渠道窄,資金需求量大,非一般小生可以操作的。

4目前品牌擁有者的經營理念問題——我接觸的老闆大部分都是60年代或70年代早期的人,他們的行動力強,創造力強,一部分老闆缺乏對品族文化的認同感,甚至缺乏傳統的美感,就認為市場上需要的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這些產品。新的風格他們認為有風險,不願冒險。

5中國目前的大環境都是以各種成功為目標的,急功近利、價值觀單一,進一步減少了實驗的空間和時間。

最後,只有更具冒險精神的人,在外部資金的幫助下,可以操作類似傳統風格的品牌,「上下」、「SU素」都是先行的嘗試。


忍不住來發言。

3年前在首都發現一家世世代代做掐絲琺琅的首飾人,惜才狂喜之下決心把我們的傳統工藝包裝出來賣到法國。

初生牛犢不怕虎吧。

三年間遇到無數的困難,作為外國人在法國創業的艱難,海關的刁難,經濟上的困境。

然而最難的還是逆流而上,在身邊創業同仁都選擇把法國商品賣回給國人的時候,非要砸錢給法國人洗腦說中國不是只有廉價的產品,也有文化傳承,有正在消亡的手工藝人。法國人應該是全世界最固執的人種之一了吧,要改變「made in China" 就是廉價貨的固有成見,很難。

另一個難題就是設計,中國近幾年確實出現了一些年輕的,願意用腦子用心去設計,現代和古典傳承相結合的品牌,然而還是極少數,大環境作用之下要靜下心忍住誘惑專心做設計做文化太難了。最初的設想是將結合現代審美的設計用傳統的工藝表現方式表現出來,可是找不到願意一起闖關的設計師,似乎做著一件里外不討好的事情。


什麼叫民族飾品呢?以我國歷史之悠久,審美層次的不斷豐富,變化,什麼是民族的呢(漢民族)? 我們民族的審美經驗如此豐富,每個年代,都追隨著當時的社會實用性和時尚風潮而變,從上古的快樂樸拙,到青銅時代的獰厲,從漢代的樂天到唐代的胡風,哪個不是中國的呢?

說道傳統材質,以我國自周就很推崇的綠松來說,戰國時期的金,銀錯綠松石製品,優美極了,現在祖國工匠反而不做,倒是美國人,追隨著印第安傳統,還做下這個工藝。

所以我不覺得傳統的材質和素材沒有什麼可挖掘的了。而是我們挖掘的範圍小,又下意識地把民族的和現代的對立起來,造成的一種不開放。


現在的設計水平跟設計師是否在風格上突破或者擯棄傳統根本沒有關係。看重材質大過設計這是消費觀念的成熟問題,盡可以批判,但這都是歷史必經階段,遲早會翻過這一頁。

具體來說,造成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 市場惡性循環:國人真多,於是360行,行行都是人擠人。商家往往價格戰,惡性競爭,使得成本控制成為保命手段。誰肯花錢在設計上?然後用造假來謀取利潤最大化,市場進一步失衡。

2. 藝術消費稚嫩:中國經濟水平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倉稟未實,安全感不足,根本還沒有到有時間可以享受安逸的下午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喂鴿之旅,有空來欣賞設計和藝術嗎?更別提為之買單了。只要挑個好的牌子,活在自己構建的品牌標識身份的虛無感里,以求得暫時的心理平衡。所以藝術消費的大氣候還未形成,自然設計師也會苦一點。

3. 設計師問題:設計師自己有品位嗎?設計師有堅守嗎?讀了個大學,上了個培訓班就會設計了嗎。或許有悟性很強的設計師,鳳毛麟角,在違法成本低的氛圍中,抄永遠比原創來的容易,於是就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你抄我抄大家抄,產品越來越單調。

4. 知識產權保護依然乏力:對於抄襲,在各行各業都普遍存在,國家要管,也要講個順序,還輪不到珠寶業。所以立法執法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在這種氛圍下,誰願意勞心勞力去創新?

小結一下:珠寶靠什麼?不是靠高端私人定製,是靠中產階級崛起。中產階級已被房地產,股市,教育,醫療,通貨膨脹,整體腐敗輪番打劫,消費能力孱弱,培養藝術情趣的艱巨任務,還是留給下一代吧。


做品牌難,做出知名品牌更難。

擁有真實手藝的匠人往往只會囿於三寸之地用心做設計,不考慮其他;而擁有商業頭腦的產品一般也會設計獨創性的靈氣,所以好的偏少。二者需要結合,但是在建立品牌的過程中,實在是有太多因素需要平衡:利潤、成本與定價,孤品還是複製,顧客至上還是設計至上等等。

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店鋪與愛。一個被現實捆綁的朋友。用故事和個性做獨立設計,卻被以金錢去衡量價值。我憐惜她的才華,也只是從側面告知題主,好的設計都在,信息代跡接收不平衡而已。下面放一些她的設計:(盜圖必究)

她做了一本畫冊,因為東西賣了就沒了,她會拍照紀念,題詩,畫圖。

「瞬蓮問香美學生活館」是店鋪的微信公眾號。她是設計的,卻不是賺錢的。

窮苦打工girl一個,以上。


作為飾品行業門戶媒體,我們也採訪了許多樓主所說的一些做民族飾品的業內人士,包括

朴善說的素的品牌主理人,張莎娃女士。中國元素在目前的飾品業確是廣泛運用,但是真正能夠做出精髓的,卻鳳毛麟角。許多飾品設計只是盲目機械的選擇古代的一些圖騰或者花卉鳥獸元素,而缺乏對古代文化本質上的了解。物非物,花非花。要在此領域中獨樹一幟,這與品牌創始人的內涵修養以及對生活與美的深刻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這年代大家都太浮躁,忙於打造概念,忙於跟風。看著文玩珠飾火爆,許多人就開始跟進。但不得不說,在瘋狂炒作的背後,個人還是覺得算是好事。因為看見許多原本哈韓潮流的年輕人也開始佩戴中國元素的飾品。凡事都有兩面性吧。


底蘊不足


推薦閱讀:

珠寶的會展管理要注意些什麼?
如何看待張藝興與尚美巴黎CHAUMET 的品牌合作?
雙槳商學院沈浩然老師有沒有服務過珠寶行業?
不同顏色18k金的製作工藝是怎樣的?哪些顏色佩戴時間久了會產生掉色現象?
作為一個寶石業餘愛好者,要看哪些書呢?

TAG:創意 | 珠寶設計 | 珠寶行業 | 珠寶鑒定師 | 奢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