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教育」對嬰幼兒的發展有怎樣的影響,哪些益智產品是有效的?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新手爸媽備忘錄,更多「嬰幼兒」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嬰幼兒的啟蒙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的大腦可持續發育至25歲,但總體來說0-3歲是人腦發育最關鍵的時期,之後的結構性的變化會少很多。恰好應了那句俗語,「三歲看老」。

除了精心的照料,健康的飲食,嬰幼兒需要大量地與周圍環境互動,尤其是人的互動。在我看來,沒有一款益智產品可能適合所有的孩子。

有一個幼教領域的研究發現我認為很有價值:控制其他變數的前提下,幼兒的自由玩耍(free play)時間和成人後的智力呈正相關。西方一些國家的幼教理念在最近10年里有了根本的變化,也許和這個發現有關。

過去:

  • 一個美國的母親、心理學家告訴我,20-30年前美國的幼教強調知識的灌輸,使用大量的知識卡片(flashcards)。

現在:

  • 據說在北歐,幼兒直到小學3年級以後才有固定課程。在此之前,不要求小孩學習任何知識。學校的安排是,小孩提出第二天想要玩耍的活動,老師按照實際情況盡量滿足要求。比如,老師問小孩第二天想做什麼。小孩說,想要學火車,畫畫等等。小孩的要求會被記入TA自己的第二天的課程安排。

  • 再說下我比較確定的澳大利亞的情況。澳洲的幼兒園老師一般負責30多名學生。但是每天班級里最多只能出現15個學生(很多小孩是part-time去幼兒園的)。每個班級有一個老師及一名助手。2012年,政府要求全澳洲的幼教老師根據幼兒的興趣為每一個幼兒量身定做教學計劃。幼兒園班級裡面有各個不同的station(比如,這塊空間是畫畫的,那塊空間是學恐龍的等等)。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這個改革有利於小孩的發展,但客觀上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據說,全澳洲的老師,只有南澳洲的老師對此表示很輕鬆,因為他們已經這樣做了15年了。

再分享下我知道的嬰幼兒教育的重點

  • 幼兒大腦的發育依賴於周圍環境的刺激(enrichment)。家長需要提供各種感官的刺激,比如各種色彩,聲音(音樂),觸覺,嗅覺。但是注意過度刺激會給幼兒大腦造成負擔。
  • 在嬰幼兒期間,經常擁抱、親吻、鼓勵兒童,盡量不要哄騙、嚇唬、打罵兒童,幫助TA建立安全感,形成secure attachment style。這一點極其重要,與成年後的性格甚至是心理疾病發病率有關。
  • 很多益智產品依賴電子產品實現。然而電子產品並不是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所存在的,它不能替代與人互動的過程。甚至有研究發現,在控制了其他變數的情況下,兒童與電子產品接觸的時間(screen time)越長,智商測試的分數越低。所以,儘管電子產品是最佳的保姆(兒童看電視的時候總是很安靜),家長還是應該盡量抽時間和兒童互動。

總結

教育是個持續的、終生的過程。對於嬰幼兒來說,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無可替代。我個人認為,在這個階段,知識的灌輸是次要的,提供一個溫暖、安全的環境,允許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按照自己節奏來「學習」這個世界更為重要。在這個原則下,如果一定要使用益智產品,那麼選擇權自然應該在幼兒手中。如果家長擔心益智產品的質量或者價格,可以事先選擇幾款高質量的產品,然後讓孩子從中挑選TA最喜歡的那(幾)款。

另外,我理解中西方升學體制的不同,但在家長可控制的範圍里,還是可以參考上述做法。


感謝劉柯邀請。針對題主的問題,對於嬰幼兒啟蒙期的發展,提出了幾條建議。

  • 首先,什麼是啟蒙教育?

針對嬰幼兒,由於思維能力的發展有一個長期的「幼態持續」的過程,並帶有顯著的特點,比如思維不可逆、自我中心、關注狀態而非過程、難以轉換推理、難以有效區分表面與實質等等。因此,在兩三歲之前,根據他們的思維特點,更適合讓他們通過親身的感知、運動以及「試誤」等方式,習得基礎知識或入門知識,並在感知、運動以及「試誤」中,逐漸獲得使用簡單符號進行思考的能力,初步發展理解因果關係能力,初步獲得關於數、分類等的知識,初步具備守恆概念以及同理心的能力,等等。為達到這些目的而進行的教育,都叫嬰幼兒的啟蒙教育。

雖然啟蒙教育對於嬰幼兒的發展十分重要,但是近年來,啟蒙教育更強調為嬰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嬰幼兒可以自由地感知、運動以及「試誤」,而非啟蒙教育本身的「教法」或者「教具」。為此,我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經典理論,歸納了一些建議,供參考。

  • 促進嬰幼兒啟蒙期良好發展的11條建議:

建議內容:

1.出生後前半年內,有意天天堅持給孩子提供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刺激(可參考感覺統合練習的方法)。但避免過度刺激。

2.當嬰幼兒逐漸長大,創造一種能促進學習的環境,如擺放書籍、有趣的小玩具或教具(有兩個注意點:一次性不能擺放過多;擺放的玩具最好稍微有點難度,但又可以在父母指導下或者稍微努力探索下很快學會,然後再增加更有難度的玩具),並提供一個舒適的玩耍空間。

3.從小就堅持用柔和、關懷的語氣對嬰幼兒朗讀

4.與嬰幼兒交談,盡量避免使用錄音機或電視來代替交談。

5.與他們交談或玩耍時,跟隨他們進入其感興趣的任何話題,而不要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其它任何事物。如果他們表現出想自己獨自呆一會兒或玩一會兒,照顧者在旁邊靜靜觀察,不要來回徘徊或干擾(這一點就是同步互動原理的應用,不僅發展嬰幼兒的專註力,對於嬰幼兒形成安全依戀,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6.給嬰幼兒探索的「充分的自由」,白天不要將其限制在嬰兒床或其它狹小的空間中,要讓嬰幼兒充分探索周圍的環境。(為了避免探索時發生危險,照顧者提前盡量在家裡採取一些預防措施,而不是經常即將出現危險時對孩子大喊大叫。)

7.給嬰幼兒提供練習控制變化的能力的機會,如給他們提供可以搖動、捏塑或移動的玩具。幫助他們發現門把手轉動可以打開門、按開關可以開燈、打開水龍頭可以流出水等等,掌控感帶來的自我效能感是嬰幼兒自信心的重要來源,同時通過有效掌控的過程,嬰幼兒更容易習得大量的因果關係。

8.給嬰幼兒學習基本技能的機會,如識物、比較、分類、排序、觀察等等。

9.為他們習得的新技能鼓掌祝賀,並幫助他們拓展和練習。

10.對嬰幼兒發出的需要連接的信號積極回應,幫助他們感覺世界的友好,同時幫助他們建立信任感和控制感。

11.避免懲罰,由於「運動」是嬰幼兒認知發展的「引擎」,因此他們會出現很多「嘗試錯誤式的探索行為」,不要因為嘗試錯誤行為給照看者帶來麻煩、弄壞東西或者傷到他們而進行懲罰或呵斥。

備註:其中第5、6、11點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又是最重要的地方。

另外,關於啟蒙教育中的「益智產品」,如果家長能當著嬰幼兒的面,利用家裡的一些「邊角余料」,和孩子一起做,就是最好的「益智產品」。即便非要買益智玩具,最好一次性不能買過多;而且最好稍微有點難度,但又可以在父母指導下或者稍微努力探索下很快學會。一些家長這方面不注意,同時在孩子面前擺放過多的玩具,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另外,給孩子的益智玩具大大超出孩子的能力,即便手把手教也難以學會的話,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一段時間,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作者:vivi

鏈接:如何發現和培養孩子的天賦 - vivi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每個孩子都是帶著自己獨一無二的不同基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至少目前我們還無法解讀每個孩子的基因秘密,要想打開這個基因秘碼,只能靠家長對孩子全方位的觀察和培育了。因為基因不同,所以同一個家庭養出的孩子天賦卻完全不一樣!即便是雙胞胎,在不同的環境下長大,成人後的個體稟賦也會有很大差別!天賦不僅和基因有關還和後天的環境刺激有關!環境的刺激對發現和培育孩子的天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天賦與其說是發現的還不如說是激發和培育的!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基因默默的隱藏在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如何讓它顯性的展現在我們面前還真是一個不小的課題!通過感官刺激和參加興趣課程不斷激發潛在的天賦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人的智能大體分為八種:包括1.語言智能
2.數理邏輯智能 3.空間智能 4.身體運動智能 5.音樂智能 6.人際智能 7.自我認知智能 8.自然認知智能。不同年齡段有不同智能發展的敏感期!依據敏感期來制定合理的激發和培育時間表比較合理!

第一個時間段:0到3歲的感官刺激階段

0到3歲這個階段非常重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教階段!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剛剛出生的孩子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50億個神經間連接傳輸信息的突觸,一歲後突觸數目會增加20倍,3歲時已經是成人的80%。這個階段是孩子們語言智能和運動智能發展的高敏感期!也是孩子視覺 聽覺 嗅覺 味覺 觸覺發展完備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都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

1.語言智能的培養:從孩子幾個月就可以開始。最簡單有效的方式是多對孩子說話,抱著孩子不斷的指認實物。孩子的聽力和記憶能力是先於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你和孩子聊天的內容和實物名稱,已經刻在孩子的大腦皮層中。在孩子一歲多開始可以用完整的發聲系統表達時,他會用這些辭彙給你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奇!家長剩下的職責就是認真仔細有耐心的聽孩子的表述,不厭其煩的糾正孩子不標準的發音和病句了。

2.身體運動智能的培養:多數的孩子在1歲多一點已經可以自由跑動和跳躍了。這個時間點他們已經有一定的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也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如果不再做感官刺激,能力也僅限於此。此階段不妨提供些安全係數高的兒童用三輪腳踏車 小滑板車 電池驅動的小汽車等。可以讓身體的運動協調力和靈敏性再上一個台階,為後期的運動智能培養打好基礎!

3..培養自我認知智能:建立錯誤反省區是培養自我認識自我反省智能的最簡單有效的好方法。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在反覆測試家庭規則的底線,通過錯誤反省區可以讓孩子慢慢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也可以讓孩子開始試著思考和判斷自我行為的對錯!反覆清晰的告之犯錯的節點很重要!

4.養個耳聰目明的寶貝:通過對身體五官的刺激,包括對視覺 聽覺 味覺 嗅覺 觸覺的刺激,可以大大的提高各個器官的敏感度!為發展音樂智能和自然認知智能提供一個好的物質基礎。音樂 短句唐詩可以培養孩子對旋律 音調 節奏的敏感度。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可以提高對物體的辨別和分類能力。如果阻止寶寶對各種味道的嘗試,就有可能在你的手裡抹殺了一個美食家!條件允許要儘可能的為寶寶提供力所能及的嘗試機會!孩子的智能發展取決於你給了孩子多少感官刺激!

天賦只有在發揮出來時才叫天賦。多數情況下,孩子的天賦一直處於沉睡狀態,就像是一塊有皮的玉,等待著家長們去發現它、激活它、雕塑它。而90%的人可能一生中從未發現和好好運用過自我的天賦和才能。

第二個時間段:3到6歲是潛在天賦的激發和篩選階段

因為是天賦的激發階段,所以沒有對孩子有很多硬性的指標要求!最基本的原則是:保護好孩子的興趣之心,儘可能比較全面的讓孩子接觸到8種智能方面的內容,以遊戲和玩樂的形式呈現給孩子!

1.音樂智能的激發:孩子的音樂天賦和其他天賦一樣,剛開始是沉睡的,需要外界的刺激。開始可以讓孩子生活在一個有音樂的環境中,播放鋼琴曲 現代音樂 古典音樂 流行歌曲等等。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節奏和音調很敏感,屬於音樂的灌輸期。如果孩子自身條件不錯,可以適當的選擇一門樂器讓孩子接觸和學習。而是豐富的音樂環境會為以後的潛能開發奠定很好的基礎!

2.繪畫智能的激發:每個孩子都喜歡塗塗抹抹,只是孩子表達出來的線條和圖案大人可能無法理解,他們有自己的世界和表達方式。這個時段最忌諱家長用像還是不像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家長的職責就是做一個聆聽著和欣賞著,讓孩子告訴你他們的畫面故事,欣賞他們沒有任何限制的想像力!如果有可能請儘可能多的提供各種形式的工具和材料給他們,讓他們自由表達!

3.語言智能的激發:3歲的孩子已經具備基本的語言溝通和交流能力,可以固定每天的一個時間點給孩子講故事書。孩子這個階段對感興趣的故事會反覆要求家長講述,家長一定要保持耐心,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的重要方式,反覆的聽講會提高孩子的記憶力!也可以要求孩子給大人講聽過的故事,鍛煉語言的口頭表達力!

4.數學智能的激發:孩子的記憶力很好,剛開始可以教孩子數數,首先要學會數1到10的數,再擴展到10到20,以此類推到100以內的數。孩子對一個兩個實物有概念後,就可以開始用實物圖片讓孩子建立實物和數的關係的概念了,也就是建立數的概念,這個過程對孩子理解抽象的數的概念很重要!還可以通過積木遊戲認識顏色 形狀 幾何體 長短 大小的不同。從5,6歲開始也可以和孩子玩一些雞兔同籠的數學遊戲,鍛煉孩子願意嘗試的意願!

5.人際智能的激發:基本上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已經進入幼兒園,開始融入集體生活,會接觸到很多同齡的孩子,孩子在玩耍打鬧的過程你一定會產生矛盾。處理矛盾的時間點是教會孩子學會和人相處的最好時機。可以學會不自私,學會分享,學會等待等等好的品格。

6.自我認知智能的激發:3歲的孩子已經有很強的自我意識,開始有獨佔的念頭,開始把玩具和物品做成「我的」標籤。通過建立家庭錯誤反省區,可以讓孩子慢慢知道那些事情是錯誤的意識。也可以讓孩子開始試著思考和判斷自我行為的對錯!在孩子受到處罰前一定要清楚明晰的告訴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什麼要處罰他!

7.運動智能的激發:可以讓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運動,或者參加輪滑 游泳 乒乓球培訓班。體育運動可以強身健體,促進孩子的生長發育,鍛煉肢體的靈活性和敏捷度,提高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還可以鍛煉孩子的毅力和吃苦精神。

8.自然認知智能的激發:大自然是很好的教科書,帶孩子親近自然,引導孩子對自然的觀察。通過郊遊 探險 參觀博物館和科技館等各種形式,為孩子展開一個廣闊的世界。引導孩子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經過3到4年的智能激發階段,孩子會對某些專項很感興趣!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往往蘊藏著自我的天賦,但興趣愛好不等於天賦。我們可以從自己眾多的興趣愛好中尋找自己的天賦。天賦通常表現為一種學習的能力。擁有某種天賦,學習這方面的東西就會比一般人快而且好,有很好的悟性,某些方面甚至無師自通!在孩子智能激發階段,家長至始至終要帶著一雙觀察者的眼睛。5,6歲的孩子基本上可以看出在哪幾個方面的智能會比較突出了!

第三個時間段:6到18歲天賦的篩選和培育階段

這個階段的家長要依據孩子在不同智能的表現,為孩子篩選出1到2項智能發展比較優越的方面,進行更深一步的培育。天賦只是你的潛力,只有經過不斷的學習和磨練,它才會變成的你的能力。培育階段一定會經歷很多困難,也會產生逃避和堅持不下去放棄的念頭!家長要鼓勵孩子堅持下來,克服一個又一個瓶頸,天賦才會變成你的核心競爭力。才會為你帶來美好的前途和光明的未來!每種智能有很多外在的表現形式!也有適合它的不同工作!

(1)具有語言智能和天賦的人,適合的職業有:主持人、律師、演說家、編輯、作家、記者、教師等。喜歡說話 ,願意和人爭辯,喜歡講故事,編故事,願意在大家面前做表演的人,適合做語言運用和表達相關的工作。

(2)具有數學邏輯智能和天賦的人,適合的職業有:數學家、會計師、統計學家、工程

師、電腦軟體研發人員等。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有條理性,會總結規律,學和數字相關的內容很容易,可以從事和數學學科關係密切的工作。

(3)具有音樂智能和天賦的人,適合的職業有:歌唱家、作曲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調琴師等。喜歡聽音樂能夠辯識各種樂器的聲音,有很好的樂感和節奏感,學會一首歌很快音階也很准,可以從事和音樂相關的工作。

(4)具有空間智能和天賦的人,適合的職業有:室內設計師、建築師、攝影師、畫家等。喜歡塗塗畫畫,願意自己動手做些小東西,對動漫電影的人物很感興趣,可以從事和設計相關的工作。

(5)具有身體運動智能和天賦的人,適合的職業有:運動員、舞蹈家、外科醫生、工匠、機械師等。好動停不下來,身體協調性強,能很快學會使用各種運動器械,可以從事和運動相關的工作。

(6)具有人際智能和天賦的人,適合的職業有:政治家、外交家、領導者、公關、營銷等。 喜歡發號施令,願意協助老師為班級同學服務,喜歡拉幫結派,善於溝通協調的孩子具有組織和領導才能,將來有做領導者的潛質!

(7)具有自我認知智能和天賦的人,適合的職業有:哲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心理學家等。對自己有比較準確的認識,會反思自我,會觀察發現別人的情緒,對其他人也能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的人,適合從事和心理研究方面相關的工作。

(8)具有自然認知智能和天賦的人,適合的職業有: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地質學家、考古學家等。喜歡刨根問底,對任何事情都比較好奇,經常問各種各樣的問題,願意深入研究和自我去找尋答案的人,適合從事科研工作。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同時擁有8種智能,只是多數人只在一兩種智能上比較出色!這些出色的智能就是天賦所在。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孩子們培育和找到自己的智能強項,讓孩子們能夠通過這些智能強項發揮自我!一個人成功與否,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天賦。


正好不久前看到一篇從嬰幼兒大腦發育角度講早教的文章,經作者授權轉到知乎及我個人的微信公眾號。原作者郭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士,美國霍普金斯醫學院神經科學博士,公眾號「健康不是鬧著玩兒」(jiankangkp)聯合創始人。

文章很長,給太長不看黨提煉一下中心思想:

1,胎教沒必要,早教很重要

2,早教對孩子的音樂和語言能力影響最大;對運動、人格和認知有一定影響,但可以通過青春期乃至成人期的教育彌補;對數學能力、抽象思維和圖像創造力沒什麼用,這幾項基本靠遺傳。

3,即使針對影響不大的幾項能力,早教也可以讓孩子比同齡人領先一步,從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4,早教對不同的孩子產生的作用不一樣,父母不要期望太高。

5,早期教育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絕對音準;在6-12個月的嬰兒期給孩子聽多種語言和方言,有助於幫助孩子的大腦分辨不同語言發音的細微差異。

6,雖然早教對培養孩子的能力有一定幫助,但父母對孩子期待過高有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發育造成終身性的影響。

原文如下:

神經科學博士:如何把寶寶養成人生贏家

作者:郭霆

培養聰明寶寶是億萬父母的共同心愿,良好的家庭教育將為孩子打下一生的基礎。而正確的教育方法,必須和寶寶大腦自然發育的過程緊密切合。一些育兒理論脫離發育實際,聽著似乎有理,其實經不起推敲。

那麼,如何科學地培養聰明寶寶呢?

胎教基本沒用

胎教是許多虎媽虎爸功課的第一步,常見形式包括給未出生的胎兒放音樂、講故事。胎教可以說是一種中國特色,準確說是中韓特色。

然而,我要無情地揭露一個事實:胎教沒用

為什麼說胎教不做也罷?在媽媽肚子里的小胎兒,聽覺系統還在發育中,聽力就更不行啦。無論是講故事、唱歌、放莫扎特,還是父母的日常交談,寶寶根本分不清。

我特意搜索了關於胎教的科學研究,國際論文庫里只有少數論文談論胎教,發表的雜誌水平普遍偏低,而且絕大多數來自中韓兩國。在歐美,人們不流行胎教,也幾乎沒有科學家在研究胎教。

胎教,就像在電腦的麥克風還是半成品的時候,急著去優化語音識別、提高正確率,結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早教很重要

但是!早教還是要的!要的!!要的!!!

人類嬰兒出生時,大腦是個高度可塑的半成品,可以接受情感、運動、音樂、語言、社交的鍛煉,這是人比地球上其他動物聰明的重要原因。

剛出生的嬰兒只有觸覺和痛覺比較敏銳,視覺非常模糊,只能看見光暗,無法分辨人臉。聽覺也比較湊活,能聽見響,聽不清頻率和節奏。至於邏輯、語言等思維,更是八字沒一撇。

但人腦0-6歲都處於迅猛發育狀態,到十幾歲才算基本發育完成,這種獨特的大腦發育周期給早期教育創造了重要的機會。

贏在起跑線

關於嬰幼兒(6-8歲以下)早教,科學上有許多好玩兒的結論,但種種方法都離不開基本的神經發育原理。我總結,嬰幼兒早教主要培養三種能力,遵循三個原理。

  • 三種能力

早教對嬰幼兒各項能力所能產生的影響各不相同,這是由大腦發育的順序決定的。

1,音樂和語言:早教影響最大

對聲音的辨別能力,嬰幼兒期的培養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過這村沒這店兒」。最好的培育期約在6個月到5歲。

2,運動、人格和社交:早教影響較大

但青春期乃至成人時期的學習可以補足這幾種能力。

3,數學、抽象思維、圖像創造力:早教影響相對較小

很遺憾,成年後這幾方面成就的70-80%都是基因決定的。

  • 三個原理

1,即使那些受早教影響相對較小的能力,早教也能把發育曲線顯著前移。

也就是說,通過嬰幼兒教育,家長有可能讓基因普普通通的娃娃變成數學小神童。只是如果沒有足夠的天賦,數學神童有不少人成年後會回歸平均,「泯然眾人矣」。

今天的教育體制能讓小朋友6歲干8歲的活兒,也能讓他/她「贏在起跑線」。自信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即使孩子智力一般,及早為孩子建立自信,也許走的路就很不一樣。而缺乏適當的教育,可能會讓孩子連天賦的80%都發揮不出來。由此可見,家長的作為影響孩子的一生。

順便說一句,早教的意識和投入可能是固化社會壁壘的重要成因,英美在這方面有許多研究。就中國國情而言,調查顯示2010級清華大學農村生源佔總人數17%。而當年的高考全國農村考生比例是62%。

2,嬰幼兒大腦有神奇的自我學習能力。

想讓孩子對語言特別敏感?讓他們多聽不同語言、不同發音,大腦對這些語言自然會比處在單一語言環境時更加敏銳。想讓孩子有良好音感?讓他們在6個月以後多聽「賦格的藝術」。想讓孩子有陽光向上的性格?父母要做好榜樣,在家裡說話聲音自然,表情豐富溫暖。

在給啥學啥的階段,家長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多給孩子各方面的接觸,多跟他們說話,多給他們聽音樂,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創造好的環境,做個好的榜樣。

3,早教不是萬能的,不能把所有人都變神童。

雖然耕耘都會有收穫,但有些寶寶一分耕耘只得一分收穫,有些天資良好的寶寶一份耕耘十分收穫。早教就像對大腦的整容,雖然都能變美,但基礎決定了成品質量,不是所有人都能整成高圓圓。家長應對孩子有合理預期。

音樂和語言

我再著重說說音樂和語言這兩種「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能力。

  • 絕對音準

學樂器要從娃娃抓起應該是常識,我說說音樂早教研究最深入的另一個領域——絕對音準(perfect pitch)。

什麼是「絕對音準」呢?就是能不給任何基準音、準確唱出或彈奏指定音符(比如C#)的能力。

大約萬分之一的人有絕對音準。莫扎特就有絕對音準,符合他一貫下筆如神的天才形象。貝多芬就沒有絕對音準,符合他十易其稿的苦吟形象。

有絕對音準雖然不是成為大音樂家的必要條件,但對氣場的提升相當大。

研究表明,具有絕對音準的天才中,大約85%幼年受過樂器熏陶——要麼自己學過,要麼家裡有人會玩[1]。而幼年學樂器或常聽樂器演奏的人,即使沒有嚴格的絕對音準,不是萬分之一的天才,音準能力也遠遠好過普通人。

提高音準能力的關鍵詞:常聽。在聽覺神經發育中,讓大腦反覆聽不同音高的音、不同音階、不同調的相同旋律。大腦聽覺系統經過神奇的自我學習,會形成對絕對音高的記憶。

更有意思的是,母語的音調還和絕對音準有關。母語帶語調的人(比如中國人),有不少能夠在唱熟悉的歌時,總是在同一個音高起調,而母語沒有語調的人(如歐美人),則普遍沒這能力。看來,單單學習對說話聲調的控制,已經讓中國寶寶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了音準的早教。

  • 讓口音贏在起跑線

語言早教也是大熱門,這裡舉一個有趣的例子。

我們學外語有口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耳朵聽不到語言發音細微處的差別。

比如,英語的b和d發音與中文不同 (比如boy和「波」的聲母有差別,day和「大」聲母有差別),但絕大多數國人聽不出來。

又比如otto和auto,母語為英語的人快速朗讀這兩個詞的時候,絕大多數中國人分不清。耳朵聽不清,當然沒法發出標準音。

學習外語要去掉口音有多簡單?簡單到許多人只要小學在國外呆一年,基本可以抹去所有的口音!這是成年後無法企及的學習能力。

要抹去口音,甚至不用等到上小學。雖然語言學習主要在1歲以後,但1歲以前的早教也可以對語言能力產生終身影響。

研究顯示,嬰兒在6-12個月聽力迅速發育的時期,會發展出對母語語音的細微辨識能力,並開始喪失對非母語語音的辨識力[2]。

拿日本人舉例。大家知道,日語沒有「r」聲母(如「嚷」),只有「l」(如「朗」)。事實上,6個月大的日本寶寶和美國寶寶都有天生超強可塑的大腦,都可以聽出「ra」和「la」的區別。

但在接下來6個月的關鍵時期,由於日本寶寶很少聽到「r」聲,大腦在發育中也就不再划出專門敏銳區分這兩聲的模塊。聽覺神經開始把「r」「l」這兩個相近音簡併歸類,聽到「r」自動做「l」處理。於是,成年的日本人往往聽不出「ra」和「la」的區別。

儘管語音分辨能力在幼兒、兒童期可以得到部分糾正,但6-12個月的關鍵期奠定了最早的語言聽力基礎。雖然掌握一門語言不是聽聽語音這麼簡單,但給6-12個月的寶寶放點純正英語,也許可以讓TA的口音贏在起跑線哦。

另外,想讓寶寶以後學各種語言更加輕鬆,就多給他們聽不同的發音吧!不光是外語,方言也可以!各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你們早教的機會來了!

最後的一點小思考:

到底要不要把小盆友培養成「贏家」呢?這些小贏家真的能「贏」嗎?

願意持續投入培養「小贏家」的父母,往往對孩子抱有強烈期待。肯花這麼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培養孩子,同時打心眼兒里覺得孩子快樂比什麼都好的神仙父母,一定是鳳毛麟角。

於是,從一方面來看,「贏家」小朋友的智力、特長勝人一籌;從另一方面來看,父母持續的期望也給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了負擔。

一些最新研究認為,虎媽虎爸式教育培養的孩子,心理缺乏安全感(insecure),不善於勇敢承擔風險(risk averse),有強烈的群體心理(pack mentality),哪個行業看著火就去哪,經常準確地在泡沫吹起來還沒破之前跳坑,而不是引領潮流去開拓天地。

最後,絕大多數確實也挺成功,收入很高,社會中上,但活得很累,也很難成為喬布斯、馬雲這樣真正的大贏家。

各位父母/准父母們,你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參考資料:

[1]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98:280-282 (2000)

[2] Cheour et al., 1998; Rivera-Gaxiola, Silva-Pereyra Kuhl, 2005


我一直特彆強調,環境非常的重要。

孩子的心靈,是有吸引力的心靈,在這個前提下,提供什麼環境他就吸收什麼。

西方的教育體系里,學前貌似什麼都不教,但是提供了非常優質的吸收養分的土壤,所以西方的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發展自己的思考力和想像力,進一步發展了創造力,也就是說,西方人不僅培養了吸收知識的能力,也培養了創造知識的能力,他們的孩子傾向於去思考知識的來源和原理以及發展的趨勢,進一步的引導趨勢,所以他們漸漸的可以成為創造者。

而我們善於用大人的權威為孩子提供各種知識,讓孩子儘可能的吸收,so我們的孩子傾向於去處理知識和運用知識,所以我們的孩子漸漸的成為國外科技園裡的各種工程師...

差別在哪呢?就是授之與漁VS授之與魚。

如果教育是蓋房子,那麼西方人注重的是地基使用年限和建房材料設計方案,我們注重的是軟裝,牆面的顏色,西式還是中式的裝修風格,匹配什麼沙發,或者買什麼牌子的沙發。

所以他們是設計師我們是蓋房工人。

出發點不同導致結果不同。


一個字「愛」


教育要求家長:一,不玩手機。家長帶孩子的同時還不斷的玩手機。看似陪孩子玩,實則徒有其名。孩子體會不到任何陪伴,反而使得孩子對電子產品上癮。二,切忌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今天聽說誰家寶寶學了這個,明天聽到那個寶寶會那個,然後不斷焦慮,不斷為寶寶設計未來,設計方向。完了,所有的選擇都是父母的,還怎麼找到擅長的。三,切忌放任不管。很多家長聽了很多教育課,然後就走入另一極端,對孩子完全自由放任不管。不是不管,是引導。


一個家長對我說過,孩子的啟蒙,不在於學到了什麼。而是思維有沒有得到鍛煉和提升。


我個人是非常注重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的。我女兒馬上兩歲了,從來沒有因為感冒生病而進醫院打針吃藥,一次都沒有過。行為性格方面,我的教育宗旨是讓女兒成為——遵紀守法、有責任感、有理想、善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就不多贅述了。

對於我們大多數父母來說,對啟蒙教育的理解,或者想要做到啟蒙教育,都是藉助別的方式來完成的:早教-託管-幼兒園。

居住地:上海

早教中心:金寶貝

我個人是非常認可金寶貝的,寓教於樂,不會抑制孩子本身的特性,不是填鴨性的教育,不講究「結果」,不是讓孩子真正學到多少東西,好讓你在別人面前各種炫耀顯擺,而是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引起他的興趣。我觀察到的,在金寶貝有兩種家長:

1.積極配合老師的家長。

舉例:這節課的內容是up(上)down(下),這類家長腦子反應特別快,他們的心裡活動是——我知道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對哪一個遊戲項目和遊戲設施感興趣,或者,我觀察他,通過他的表現能夠判斷他對什麼最感興趣,立馬找到這個項目中可以做「上」、「下」這兩個動作的地方,跟孩子一起玩,邊玩邊理解,什麼是上和下。

2.消極等待,坐等老師的教育成果。

舉例:課程內容同上,孩子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想在哪裡玩就在哪裡玩,教內容是老師的事情,孩子懂了沒,是老師的責任。結論:金寶貝不咋地,孩子就在裡面玩玩而已。

我想說的是,孩子從小到大的教育,千萬不要認為交給老師就可以了,老師不是保姆,孩子的事情,需要家長自己操心的,你要積极參与,要敏感的收到孩子給你的反饋,再作出積極恰當的應對。

托班

托班分兩種,民辦幼兒園自己設置的托班,或單獨的托班。有三家距離我較近的民辦幼兒園,他們的托班在3000到6000不等,明文規定,必須在我這讀托班了才能上我的幼兒園。

單獨的托班,托班的環境有些參差不齊,老師的配比是差不多的,我女兒現在就讀的是單獨的小托班,一個班10個小朋友,配一個上課老師,一個生活老師(保育員)。在這個托班的教育上,我是覺得趕不上金寶貝的,但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就這個價格而言,老師確實已經很負責任了。在生活上我是不用擔心的,教育上暫時就只能將就一下了,回到家我自己再慢慢教。

我們以前是周一和周四去金寶貝上早教,現在入託了,就調整了一下,周一到周五,入托,周末去金寶貝。

幼兒園

這個話題能讓我吐槽一天一夜,我滴乖乖,拼爹的年代。

分公辦和民辦。公辦幼兒園:難進,有戶口,有房子。舉例:xx知名實驗幼兒園,招收附近xx、xx兩個高檔小區的小朋友,而且必須有房產證,有戶口,你就算有房子,但還是拿的居住證,不好意思,你被拒之門外了,除了這兩個高檔小區的小朋友,其他名額,面向全市招生,方式:搖號!(天哪!這是在買車?還是在買彩票?)

民辦:千萬不要以為你有錢就能進,明年9月份入園的小朋友,現在報名早就截止了。很多幼兒園都規定,你必須從小在我這裡讀早教,然後讀托班,才能上我這的幼兒園,這叫占坑。附近最貴的一家民辦幼兒園的托班,入托時間:半天,一個月費用5000多。我也去參觀了,真的不值5000多!還是半天吶!!!各種家長前赴後繼,擠的頭破血流!心裡在呼籲:我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題外話:我在這家幼兒園教室外面的牆上,看到很多小朋友畫的畫,我的結論,這家幼兒園即使學費一個月50,我都不讀,他們所有的畫都是一模一樣的!比如畫一塊西瓜,所有的小朋友畫的西瓜都是一模一樣的!形狀、顏色,全是一模一樣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模一樣!一模一樣!一模一樣!這樣教出來的小朋友還有什麼創造力、想像力?!在我的腦子裡,幼兒園的小朋友就應該是亂塗鴉的,他可以把西瓜畫成方的、圓的、三角的、甚至不規則的,不是完全寫實的,完全畫的一模一樣!)

我還在積極的給孩子找合適的幼兒園,這周周末,去參加一家幼兒園的開放日活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下面留言,到時候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句話,建議爸媽陪伴下對寶寶的早期引導和陪伴,不建議送到功利性的早教班!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在孩子1歲甚至幾個月起就開始上早教班,以為能讓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讓媽媽有機會抽身出來,發展自我。幼兒說提醒大家的是,3歲前早教,弊大於利!請爸爸媽媽們謹慎而行!

1.缺少媽媽陪伴,易導致寶寶心理缺陷

1歲半至2歲半期間,寶寶對母親的依戀情感最為強烈,若此時讓孩子經常與母親分離對孩子不利。孩子容易產生分離焦慮,致使孩子沒安全感、焦慮不安、情緒低落、食慾減退等負面影響。這類孩子長大後性格冷漠,不會關心他人,容易患抑鬱症等心理障礙。

據育兒專家統計,由父母養育的孩子比在早教班、幼兒園、由保姆照顧或交給親戚照顧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現得都更為優秀,他們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於其他對照組的孩子。

2.缺少性格和行為的引導,寶寶人際交往欠缺

3歲前的寶寶,」玩「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如果這時父母強迫讓孩子進行早教,這類孩子的童年是缺失的,同時由於缺少與同齡小朋友的接觸,容易讓寶寶變得內向、不合群。除此之外,過多地關注孩子的知識學習,往往會忽略了對寶寶性格和言行的培育。而實際上,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性格和品行,而不是知識。

3.早教的孩子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許多心理學家發現,接受早期教育的兒童,容易出現厭學情緒,這類孩子往往還會出現「三年級效應」,即原本成績優秀的學生,到了三年級成績突然下滑。

4.早教容易導致」嬰兒精神疾病「

韓國曾掀起周歲嬰孩補習英語、學瑜伽、學哲學,甚至學走路的風潮,產生了不少嬰兒精神病患者,引起反思。因為家長的強迫性早期教育的壓力,導致這些嬰幼兒情緒不安、注意力障礙、認知發達不均衡等。

早教教育出來的孩子,其智力上的成長是否優於同齡人,尚未有任何科學證據證明其成立。即使由於早教導致孩子成績優秀,也會讓孩子在心理、性格方面帶來不可彌補的缺陷。所以,3歲內寶寶,幼兒說建議,還是讓孩子以」玩「和父母陪伴為主,學習為輔!


謝謝邀請。

我認為,對於新生兒來說,無論家長做什麼,對他們都是在「啟蒙」。

生活環境當中的所有刺激,都是新生兒學習的來源,也都會為他們的成長留下印跡。嬰兒的大腦基本上是在出生之後才發育完成的,他們的腦神經元會在外界各種聲、光、經驗的刺激之下形成聯結。而家長的育兒技巧則會對孩子發育中的大腦產生長久的影響。因為,親子之間的互動對於孩子的大腦機能和腦部的化學平衡有著深遠的影響。當我們與孩子建立起一種平衡而穩定的情緒交流時,這種情緒信息會影響孩子大腦額葉的狀態,並會對孩子大腦中關鍵的情緒系統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父母平靜的情緒、溫和的態度和細心的呵護會促使孩子大腦中釋放阿片樣物質,並且反覆刺激這些化學物質的釋放,從而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壓力應對機制。所以,我認為任何的「益智」產品都比不上父母平衡而溫和的陪伴更能幫助孩子成長。父母是孩子最佳的學習夥伴!


朝花夕拾:魯迅先生對童年的回憶,在我看來,從自身對比,他很小的時候就有覺悟去讀書,去追求一些有內涵的東西,感覺像一個文縐縐的男生,呵呵,不過得到的啟發是,我們這一代人也應該努力去用知識充實自己的大腦,如果不能夠做到極致,那麼下一代人要給他們提供條件去讀一些有用,有意思的書。

也表現他對白話文的普及方面的渴望,讓知識更好的傳播,尤其小孩子,更應該給他們提供通俗易懂的書籍,繪畫增加他們的興趣。

其實更反映家庭對兒童教育的重要性,這也是我自己童年缺失並十分看中的東西,如果要我去選擇一個人一輩子生活下去,那麼首先他要是個有愛的人,並且有一定的內涵,我見到過這樣子的人,但不知道緣分這個東西靠不靠譜,渴望的人,渴望的東西能否實現。或許我是個比較敏感的人,事事願意多憂愁。加油吧,少年。慢慢在長大,慢慢在成熟。喜歡現在的自己,積極向上,不管未來在何方,只要努力,就不會後悔。只要付出就人生就是充實的。

魯迅覺得24孝很難,但有些微小的事情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說黃香扇枕,呵呵,讓我覺得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就是以前對父母的怨恨,以及做事情不夠細緻,當然,前者,我上個周寫了一篇抱怨的文章之後就開始釋懷了,覺得或許造成我種種所謂的抱怨和不幸的並不是我的父母,他們也是這個社會,這個階層的受害者,生活在貧苦的山村,並沒有豐裕的物質享受,生活條件很差,精神世界就更不用多提,一輩子沒有走出過這個小山村,沒有看到外面的世界是怎樣,沒有自由去享受別的爸爸媽媽所謂的情侶游,出國游,甚至於連自己的健康問題都不能解決,如果生了病,只能自己忍受著痛苦,而不是立馬就去醫院,每年就靠體力勞動來得到少許的物質,支撐一年的生活所需,面對四個孩子的吃,穿,住,行壓力,只能捉襟見肘的滿足主要矛盾,所以我又有什麼資格抱怨他們對我小時候的嚴苛和要求,我又有什麼資格抱怨小時候吃過的苦比別人多,現在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你想要得到更多,就需要付出更多這樣的道理。而於後者,我想說的是,從小的教育,部分決定了孩子對於未來事物的眼光,缺失的那部分已經不能彌補,後來我還有幾十年的生命去聯繫和補償,去學著生活的更加精緻,更加像個女孩子,更加像個女人,去修鍊自己的內涵,或許這才是我以後人生的重點,增長自己的見識,增加對問題公道的看法。追求自己想要的美好,雖然比起周圍同學有些家庭條件好,從小就得到較好教育的美眉要差一些,但是自己何必自爆自棄呢,還年輕,還有機會,腦子還是靈光的,而且要和自己比,不能和別人比,這才是最重要的。做到內心忠於自己的自己就夠了,哪怕我這輩子沒有什麼成就。理想還是要有的。

不僅單純的吸收知識,在此基礎上了解知識的來源,歷史和發展趨勢,引導發展,增加創造

出發點不同,結果不同。

運用知識,創造知識


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感興趣的都不一樣,家長要想啟蒙自己的寶寶,就要先敏感的感受孩子想要你給予他什麼,然後有耐心的,平等的,和孩子親密的去互動,不要過多地約束孩子,最好的益智玩具也就是生活中我們經常用的吧,寶寶看我們在用,他們會好奇心倍增,也想自己嘗試,如打電話,拿鑰匙開門,用勺子筷子吃飯。


逛知乎的時候偶然看到這個問題,剛好跟我現在的專業有關,所以厚著臉皮在下面寫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嗯,也許許有些地方仍是存在不足,所以,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一下~

?…?…?…?…?…?…?…?…

先貼一個在網上找到的關於「啟蒙」及「啟蒙教育」的定義~~~

啟蒙:泛指通過宣傳教育使社會接受新事物而得到進步的運動。 ①開發蒙昧,使明白事理。特指教育童蒙,使初學者獲得基本的、入門的知識:祛蔽啟蒙|啟蒙教育。②指普及新知,使社會接受新事物,擺脫愚昧和迷信:啟蒙運動

啟蒙教育: 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論的人特別是兒童,不具備驗證科學知識的能力時,只能簡單使他們記住結果而應用科學知識,這種忽略證明過程的教育方法叫啟蒙教育。

?? ? ?? ? ?? ? ?? ??? ??? ? ?? ? ?? ? ?? 根據網上找到的定義來看,似乎嬰兒(特別是1歲之前)沒有什麼所謂的「啟蒙教育」,所以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嬰兒期是人類為了之後的啟蒙教育所進行的生理和心理準備的一個時期?那麼我認為嬰兒期的「啟蒙教育」主要是以促進嬰兒的感知覺發展為主。

個人認為在嬰兒期其實不是很有必要去買太多的益智產品。要促進嬰兒的感知覺其實很簡單,比如(早期)可以拿色彩鮮艷的物品在嬰兒面前輕輕晃動,刺激其視覺;可以在平時或者幫嬰兒洗浴後,輕輕撫摸.按摩嬰兒的身體或拿觸感不同的物品去輕觸嬰兒的身體;在三個月後(嬰兒會抬頭)開始嘗試將嬰兒豎著抱起,讓嬰兒聽爸爸媽媽頻率不同的心跳(嬰兒聽母親的心跳會覺得有安全感),也可以在平時播放一些樂曲給嬰兒聽……(年齡不同做法也不一樣,家長們可以根據嬰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所觀察到的嬰兒的反應,選擇適合的「刺激」,以促進嬰兒感知覺的發展。)

對於3~6歲的幼兒,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可以購買一些蒙台梭利的玩教具(這些玩教具so貴,品種繁多,有些玩教具的功能是相似的),如果不想購買的家長也可以自己去查找資料,有空的話就去模仿或者創造一些益智玩具出來,現在網上有很多DIY教程(很美觀很厲害),我覺得這樣做很有愛,而且蒙台梭利最開始辦學也是採用一些自己製作或者現存的教具,只要具備教育功能就可以啦~

想要提到一點的是,希望家長們不要因為什麼「別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個人覺得本身就有問題,家長們可以到最下面了解一下「雙生子爬梯實驗」↓↓)之類的話而強迫幼兒去接受家長們(我接觸過的一部分「望子成龍」的家長)所認為的「啟蒙教育」,在幼兒期,幼兒是在「玩中學」(這樣看來,遊戲不失為對幼兒的一種行之有效並且適合幼兒的啟蒙教育),2016年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了遊戲要作為幼兒的基本活動。遊戲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有些心理學家還提出了「遊戲治療法」來解決兒童的心理問題。所以幼兒園和家長都要重視遊戲的作用,鼓勵幼兒遊戲。有些幼兒園或者早期教育機構為提高競爭力會辦一些興趣班,如果家長們對這些很心動的話,也希望家長們在報名之前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與興趣,學習是以孩子為主體的,畢竟顧名思義,「興趣班」重在興趣。(嗯,感覺有一種跑題的錯覺)

說明一下下,我並不是覺得啟蒙教育沒有作用哦,而是不支持不符合嬰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規律的,不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一些「啟蒙教育」。正規並且適宜的啟蒙教育對幼兒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上文主要是提了一些對益智產品及自己認為不適合的「啟蒙教育」的看法,作用等有空在繼續補充~~)

?? ? ?? ? ?? ? ?? ??? ??? ? ?? ? ??

最後貼一下上文提到的「雙生子爬梯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為實驗對象(代號為T)在他出生後的第46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代號為C)在他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的時候,T練了8周,C只練了2周。

這兩個小孩哪個爬樓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數人肯定認為應該是練了8周的T比只練了2周的C好。但是,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只練了兩周的C其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8周的T好,C在10秒鐘內爬上那特製的五級樓梯的最高層,T則需要20秒鐘才能完成。

格塞爾分析說,其實46周就開始練習爬樓梯,為時尚早,孩子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開始爬樓梯,這個時間就非常恰當,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覺得,有耐心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畢竟,帶孩子還是很瑣碎很磨人的,沒有耐心,再多的教育理念規律都得不到尊重與實施。


家長也需要學習,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尊重兒童,把兒童當做平等人格的人來對待,其次更應該了解和學習兒童的成長規律,不要違背規律!懂得了這些之後,選擇怎麼的玩具自我就有比較判斷了


我來一下叨叨關於英語啟蒙的那些事吧!

最近帶孩子玩起了英語,對,我沒說錯,是玩哈!

其實我個人覺得,當下教育大環境下,結合中國經濟的發展,家庭生活的富足,未來一代出國旅遊留學的機會越來越多,英語作為大多數國人包括我們這一代甚至下一代的第二語言,從娃抓起,勢在必得,不求通過這幾節課是試聽能給寶寶們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求在她們的啟蒙支出能熏陶點兒,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就當是在日常的親子時光里給他們培養寫興趣和愛好。

我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家庭英語啟蒙,並帶著果果一起學,稍有成就,於是,我也開始了做關於家庭英語啟蒙學習的自主創業,想把我與果果的這一路心路歷程,感悟感想跟各位寶爸,寶媽們分享。希望也能得到您的關注和支持,真的不是賣產品,就是在育兒成長的道路上多一個分享心路歷程的好夥伴。

在遇到寶玩之前,我自己也報過各種英語的集訓營,考察過三四個幼兒英語啟蒙的平台。最後決定選擇寶玩是因為它裡邊不僅有視頻,兒歌,繪本,還有專門的發音指導。

於是我毫不猶豫地在參加了為期十天的免費集訓營,並且在集訓營(當然是第二次參加,後邊詳說)結束之後又報了2年的親子英語課。

下面我詳細介紹下果果在這段時間接觸英語的情況吧!

我學習的第一首英文兒歌在去年12月份的第10期免費集訓營,名字叫《Apple tree》,那個時候果果一歲3個月,說實話,一直到集訓營結束我也沒有見到我想要的效果,真的很有挫敗感。我唱我的,她玩兒她的,根本不理我。

之後我有點迷茫了,也懈怠了,只是偶爾給他唱,磨耳朵,放音頻。就在上個月我竟然聽到了她蹦出Apple round,發音挺標準的,我心裡好驚喜,磨耳朵的魔力真的太強大了,我又重拾了堅信,真的越小的寶寶越要輸入,一直給他輸入,以後你一定會得到他的輸出。

我知道,肯定會有爸爸媽媽反對,這麼小,中文還說不溜,你竟然給孩子學英語! 說實話,開始的時候,我也感覺自已好像對著一塊石頭自說自話,得不到半點回應,但是某一天她突然飆出的那一兩句歌詞和小短句,我真的激動得想哭!

其實從懷孕開始我就一直忐忑,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去教育個孩子,然後各種狂購育兒書,在一本由華東師範大學行政管路學碩士、心理諮詢師、家庭英語啟蒙踐行者的想想媽所寫的《0-6歲 從嬰語到英語》里看到0-6歲是兒童的語言敏感期,雙語啟蒙越早越好,可以促進兒童智力發展。所以,我特別重視孩子的英語啟蒙。

因為英語啟蒙不是英語學習,而是給孩子消除語言的陌生感,給孩子建立語言場景,讓他在母語逐漸強勢的情況下也不會排斥第二種語言。

後來又陸續閱讀了關於孩子學習語言的一些資料,明白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不在於學習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聽覺記憶能力就越強。

因此,我現在每天堅持和果果用英語互動,帶著她唱英文兒歌,教她看圖認單詞,再累也堅持記錄親子英語啟蒙筆記。說真的,我自已在這期間也學到了不少的東西,比如大馬和小馬、母牛和小牛、鴨子和小鴨、大狗小狗、貓和小貓等等,都各有不同的稱呼,雖然上學的時候學了幾年的英語,但是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才感受到她不同於以往的魅力,褪去了功力色彩的學習,原來可以如此之美!

寶寶玩英語這個平台,我除了看中他的原版視頻和音頻這些資源外,更打動我的是他通過兒歌、繪本等資源,教會我們如何和寶寶互動,如何利用工具給寶寶建立一個雙語環境,如何在玩中學到知識。好看,好聽,好玩,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讓寶寶熟悉英語這門語言,這就是我選擇寶寶玩英語的最終原因。

現在果果經常一邊拍手一邊唱英文兒歌,有時候還會問媽媽這個怎麼說那個怎麼說,我經常被問倒了,誰叫媽媽的水平也就局限於過去那些課本呢!

之所以啟蒙階段英文兒歌會多一點,是因為兒歌的韻律節奏能夠讓從未接觸過英語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對孩子將來的英語聽力、閱讀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兒歌中的音樂本身就符合孩子的特點,從小聽歌聽音樂的孩子樂感會更好,以後學習樂器也會更容易。

有些爸爸媽媽可能會有這樣的擔心,我自己英語不好,這樣給孩子啟蒙會不會誤導孩子? 其實學英語和學母語一樣,所有的家長都能確保自已的普通話標準嗎? 沒有口音嗎? 只要家長肯學,把自己當孩子的同學,和他們一起學,言傳身教的效果會讓孩子受用一生。0-6歲之前的親子陪伴閱讀和互動是任何早教中心和培訓機構都無法給予的。

說回果果的啟蒙之路。雖然我們才開始一兩個月時間,但是她已經讓我刮目相看。不說他學了多少單詞和兒歌,只說他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的快樂、自信以及逐漸生髮出的對英語的喜愛,讓我特別感謝當初自己的堅持,也特別美慕那些爸爸媽媽在孩子還只有幾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英語啟蒙,那種靜靜輸入,慢慢等待花開的感覺,真的很美好!

現在,果果自己看到一些英語視頻就能自己跟唱,雖然還不是特別流暢,但是已經讓我看到了希望的種子。英語啟蒙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如果急功近利,最終損害的不只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更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發展後勁。

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有時候我們大人覺得單詞或者句子很難學的時候,不要影響到孩子,我們只需要陪伴著他們學習,給他們聽原版音頻,看原版動畫,現在我給果果看的小豬佩奇都換成了英文版,記得第一次,他非常抗拒地跟我說,媽媽,不要,不要佩奇!但是現在,他沒再說過了。

有時候我也會唱錯單詞,也會發音不標準,但是看到孩子純真可愛的笑臉,我覺得那些都不重要了,有什麼能比得上有愛的親子互動和陪伴呢! 這種陪伴啟蒙也就只有這幾年,等孩子大了,錯過了,我們再也無法補償。

現在果果經常唱的一首歌是walking,我們出去散步,她會搭配動作把整首歌表演一遍,walking是走,hop是跳,running是跑,up和down的時候還會站定蹲下來。每次我都笑的樂不可支。我想所有的媽媽都是一樣的,看到孩子的一點點進步都會激動半天,沒錯,我也是這樣一個媽媽。

以上是我在接觸到寶寶玩英語之後,自己感觸最深的這一些感想,分享給大家,謝謝大家的認真閱讀,也歡迎大家一起在群里討論交流,一起學習,一起探討孩子的教育啟蒙問題。非常感謝!你們都是最用心的爸爸媽媽!

最後跟大家說一下我推廣寶寶玩英語的原因吧,我是去年從孕期開始成了全職孕媽媽,果出生以後就成了全職媽媽。說真的,大城市的教育資源是三四線城市無法比肩的,更別說我現在所處的小縣城了。

我留心觀察了一下我所在地區的英語教育機構,大部分都是針對小學生的英語培訓,我還特意實地走訪了一個英語培訓機構,了解了他們的課程設置,每一個進去培訓的小朋友一開始學習的就是自然拼讀,據我所翻閱的資料來看,在辭彙量未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學習自然拼讀並不科學。而針對低幼兒英語啟蒙的機構在我所在的這所小鎮基本沒有。

所以,我認同寶寶玩英語的理念:讓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網路普及到山區村落,延展至邊陲小鎮。這也是我今天在這裡跟大家推廣的原因,希望真正想學習的寶爸寶媽加入進來,也希望大家能把我們的免費課程宣傳出去,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

再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給寶貝做的英語筆記,當然,筆記只是載體,最重要還是家長的陪伴,我們是他們最好的啟蒙老師。

編輯於 17:14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毋庸置疑,學前階段是人生髮展的一個黃金時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們面臨許多發展的關鍵期(或敏感期),一旦錯過這些時期,之後再進行補償教育無疑是效率極為低下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教給孩子許許多多的知識,教他們多少詩歌認識多少漢字,相反這一點是我們十分排斥的一點。

市面上許多早教機構盛行,聲稱用國外這個理論那個方法對孩子進行各式各樣的高大上的啟蒙教育,這在我看來並非是必要的,最好的早教老師,是孩子的家人們,

家人們的陪伴與愛可以讓孩子產生安全感,擁抱、撫摸與按摩可以敏銳孩子的感官,花一些心思和時間陪孩子們探索世界、陪他聊天可以培養其科學探究的興趣與語言能力,帶著他去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人們交往可以提高他的社會適應性……

教育無處不在,學習也不只在學校里發生。

請尊重你的孩子,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請讓他感受到,他是被大家深深愛著的。??


我想說,所有的益智玩具,都比不上父母帶孩子出門好好玩上一天。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不僅僅有利於孩子的身體和眼睛,更有利於大腦溝回的發展。

日本曾經有過一個調查,「御宅族」組合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在國小總是多動調皮,精力難以集中。這讓日本的各界學者專家都很困惑,曾經從各個方面都有所研究,最後的結果卻簡單得不可思議:因為爸爸媽媽總待在家裡,孩子沒有接受新鮮環境刺激的機會,所以也就沒有好奇心去探索,更不需要發展出專註力去研究……

所以,一定要常帶孩子去各種環境!春天踏青,夏天游泳,秋天採摘,冬天打雪仗,不僅僅是生活的情趣,更是孩子專註力養成的必須條件!

我有一個小小的公眾號,歡迎你來交個朋友~

http://weixin.qq.com/r/4ihVTefEc7oMraMu933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東方之星幼兒園思維遊戲課程。

幼兒園思維遊戲課程選擇並採用了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理論」為核心理論基礎

這一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是由120個(後研究者認為150個)智力因子組成,他們分別負責著人類不同領域的智力活動。

智力因子相互間的關係可由一個三維「魔方」來表示。「魔方」的三個維度分別是內容,操作和結果。

內容是指每天輸入我們大腦中的各種信息,吉爾福特將之歸為四類,即圖形類,符號類,語義類和行為類信息

操作是指我們對輸入頭腦中的信息進行各種加工處理,即認知、記憶、評價、發散思維和聚斂思維。

產物是指我們對信息加工後產生的新的信息,包括單元、類別、關係、系統、轉換和推衍六種形式。

幼兒園思維遊戲課程著重對幼兒理解、記憶、集中思維、創造性思維、語言思維、評價決策以及社會性行為能力的培養。

另外,益智產品只是幫助孩子發展思維能力,但是不能過於依賴,最好的教育還是親子之間的互動。


從身邊的眾多例子,我認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和家庭教育關係最密切,和睦的家庭孩子性格開朗更容易成才


所有益智玩具都離不開家長與小孩的互動 益智玩具培養的是孩子思考,操作等的能力 在參與的過程中小孩如果能夠得到家長的稱讚以及關注 才會有繼續學習的動力 因此不是說哪個最有效 而是這個過程家長陪伴了多少?


推薦閱讀:

國內有哪些類Product Hunt的產品?
如何評價應用「女神叫你起床」?
當前有不少不錯的手機通訊錄APP(像qq、友錄)最近又有個雲號碼通訊錄在市場口碑不錯,為什麼大家扎堆做通訊錄?這些產品各自核心功能和價值是什麼?有前景么?
請問各位產品經理,如果讓你從頭開始你還會做這一行嗎?
小米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充產品品類,會不會造成大家對其產品質量的懷疑?

TAG:產品 | 育兒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