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成立海巡署的時代背景?最初為何要用憲兵改制而成?


現代民主國家,有一個共通的觀念是,軍人只能向外禦敵,不能對內治安。

因為軍隊是國家暴力機器,若是將槍口轉向自己的人民,會使得軍隊的歷史,沾染永久不滅的污點,也會讓服役的軍人,產生了意識上的紊亂,不管是集體或個人,都會有立足點上的巨大矛盾,和無法解釋的衝突。

台灣成立海巡署,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海巡署,除了稽檢海防等等常務工作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岸上要管理漁港漁民,出海要管束漁船撈捕作業,很多時候,為防漁船走私,海巡署得要展現公權力,用槍口對向漁民。

若是這樣的工作,讓軍人來作,如上所述,會有極大的問題。

至於「為何用憲兵改制」?其實這是由「外界」來看,產生的錯誤「提問」。

台灣海巡署,是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也就是俗稱的「警備總部」)直接轉型接管。國民政府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所謂的軍警一家,打從民國初年開始,就有類似「警備總部」這樣的組織,協調軍隊和警察,一同管理國內治安。

(其實也就是專制極權國家,常見的「槍口對內」行為。)

這個組織,當然隨著國民政府到了台灣,所以在台灣,也有一個「警備總部」的建制,這個半軍方,半官方的組織,其實就是結合軍隊(主要是憲兵)和警察的力量,居中協調,以便管理社會治安。以我繼父為例,他就是國防部的國軍上校文職退役,轉任警備總部文職人員。

後來解嚴後,警備總部這樣的「槍口向內的軍隊組織」撤裁,是民主發展的必然結果。

將「警備總部」的力量,轉為「海巡署」,其實是當時國防部長陳履安的創見,跟軍方的想法是有大衝突的,原來軍方的想法,為了因應政治解嚴,又不放棄既得利益,所以計劃中是要把「警備總部」,學以色列,改為「安全防衛司令部」(類似大陸的武警組織),正是陳履力排眾議,跟軍方對著幹,趁軍方領導人出國,快刀斬亂麻,把「警備總部」,直接改制為「海岸巡防司令部」,才解決了問題。

陳履安也是類似這樣的作為,受到台灣人民肯定,後來才有參選總統的本錢,雖然陳履安的作為,跟他身為陳誠的兒子,離不開關係,(不是陳誠兒子,誰又有實力,和軍方硬著頭皮來呢?)但,其功厥偉,不可磨滅。

總之,這個回答,讓我一邊查資料,一邊勾起了當年的回憶,台灣海巡署的成立,其實是一場激烈的政治角力鬥爭,讓後人慶幸的是,這個鬥爭,產生的是「良性」結果。

換個角度來看整個成立「海巡署」的過程,其實是可以被借鑑的,是所有國家,在「民主」被實現的過程中,都會發生類似的事。事隔十數年來看,確是非常珍貴的回憶。

作為台灣人,是要感謝陳履安的。

這個陳誠的兒子,十足十的官二代,不畏軍方保守勢力,站在到人民的一邊……。


台灣海巡署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護漁,性質本應是對外的,前兩年台灣漁民在台灣漁區被菲律賓的「漁政船」 掃射 追殺了幾個小時,船長死在台灣的領海,從被掃射到被追殺到人死了之間好幾個小時,台灣的直升機還在走行政審批程序沒有起飛,軍艦也沒趕到現場,菲利賓方面表示遺憾但是不道歉,我作為大陸人都氣的肝疼。後來我在youtube上看死者家屬指著海巡署官員的鼻子哭罵,我腦海里就一個字,慫。 後來台灣開出去了紀德艦 idf 跟幻影兩千 出去晃悠了一圈 美其名曰演習。還得繞一圈避開理論上屬於台灣的爭議海域……

至於某答案里說什麼民主國家槍口不對內,我只能說泰國的軍政府在鬧紅衫軍的時期乾的漂亮。中國的漁政和海監船也是屬於邊防海警的編製,不屬於軍隊編製啊。 是個問題都往體制上扯 我也是醉了。

希望寶島人民可以在大量民意代表有黑道背景的民主大環境下生活的幸福吧。


推薦閱讀:

羅馬為什麼被稱作永恆之城?
文史老師說「定都杭州的朝代都很短命」,這是正確的嗎?
共和化後的國家再重回君主制有多難?
為什麼知乎上沒有歷史話題的優秀回答者的標誌?
凡爾賽玫瑰瑪麗安托瓦內特和路易十六是真愛嗎,縱觀世界歷史,NO.1公主病非她莫屬,可是她真的是個公主?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