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屁股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嗎?當你家的孩子犯錯的時候,你是如何教育他(她)的?
看著上上下下的這麼多回答,我想說:大家還是找點專業書看看吧。
所有打孩子的家長。我想說:當真的打出問題來之後,基本上很難回天的。
科學調研都在這裡了。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節選自:並沒有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
並非是懲罰,可能帶有虐待性質。打孩子的教育與道德關係。取消關愛:家長將關注從孩子身上回收的訓導方式。權利壓制:家長試圖控制孩子或者孩子的資源的訓導方式。說服誘導:家長運作講理解釋孩子的行為後果的訓導方式。前兩種訓導方式會激起孩子的高水平的覺醒。但取消關愛會造成嚴重焦慮,權利壓製造成嚴重敵意。
關於內疚感,內疚感是自我道德控制機制的原動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素質和修養好的人臉皮薄。
權利導向的訓導方式養出來的孩子表現出的內疚感較少。
打屁股會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有利於幼兒腦部發育...哈,玩笑了。打屁股是否影響智商,我也不清楚。我女兒兩歲多點,她犯錯時,我與老婆有兩個原則來處理:1. 非常嚴肅的口吻,蹲下來,將道理講給她聽;2. 教育時,爸爸媽媽得意見統一。不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爸爸明顯指出這個行為不對,但媽媽卻在邊上說「這個沒什麼吧」,這樣會導致寶寶不知道聽誰的意見。另外,我與老婆一般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比如我嚴肅教育時(有時可能會把寶寶弄哭),媽媽會在一邊以比較溫柔的語氣輔助傳遞道理。目前來說,教育效果還不錯。--另外,作為兩歲女孩的父親,我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所有的犯錯、調皮、搗蛋,不過都是她們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比如:把手指伸向插頭孔,手抓著米飯往臉上、頭上塗,比如小拳頭往小朋友臉上揮過去。我女兒剛剛學會「鬧事」那會,我的確不能忍受,因為她的行為帶給大人「麻煩」,要為她「收拾作案現場」,但後來,我更多的是帶著好奇心、包容心來看待她的這些行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不要忘記,咱們也是從小孩子長大的。
打孩子屁股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嗎?
答:至少會影響0-6歲孩子的思維方式!尤其在0-3歲中,正發育的時候,暴力侵害孩子身體!真的會啊!!!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影響?因為0-3歲是孩子神經元發育的爆發期。
而家長的暴力侵害會改變孩子的思維方式。
通俗來說,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生長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方式是遇到新奇事物,就去探索,就去深度認知,對世界是好奇和探索性的。這種探索和認知是發散性的,沒有固定領域。每個腦區都自由發育。而在危險環境中(比如不由分說打一頓)生長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方式是隱藏,是隱忍,是戰鬥或逃跑(男孩),是結盟或努力做好(女孩)。處理應激事件的腦區就會特別發達。總之,你打他,你就變成了他生活中一個大BOSS大魔王,先想明白了怎麼過你這個副本,才有時間和精力想別的。由於認知資源專註於「對付大魔王」這件事,因此會影響其他腦區的正常發育。而別的不打副本的,開心自在的滿世界轉悠呢。總之,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打0-3歲孩子的屁股,有可能會影響孩子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腦區神經元的正常發育,從而影響孩子的智商。
第二個問題:當你家的孩子犯錯的時候,你是如何教育他(她)的?
上個問題說完,我想會有朋友不屑:不打,不打上房揭瓦啊,我家孩子給你,你管一個試試!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其實,我沒有說不能打,而是說「家長」不能打。
家長不打誰打?如果真的上房揭瓦了,那麼讓規矩來打!
家規打人的情景事例:
小明3歲,家裡有個家規,長18厘米,寬和高都是8厘米的一個紅木矩形,有點兒像鎮尺或驚堂木。平時掛在家裡客廳的正中央。家中的紙板家規,羅列著詳細的「家法」,頂撞家長打5下手心,欺負小朋友打 3下,飯前不洗手打1下等等。 一次小明,在外面玩兒餓了,回家就用手抓蘋果吃,爺爺說他還打爺爺。這些都被爸爸看到了。爸爸叫住了他,讓小明自己去拿家規,然後拿出家法讓小明自己算該打幾下。最後,打完6下,讓小明自己放回去。案例分析:
1.為什麼用家規?家規就像成人社會中的法律,個人只能做執法者,而法律是社會公約,是保護所有人利益的準則。使用家規,個人便可以抽離,讓孩子覺得我是違反了家規,而不是觸犯了家長。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規矩只要不犯就好,家長喜怒無常的,誰知何時就要遭殃。2.為什麼讓孩子去拿家規?情緒受激素控制,理智受大腦皮層控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系統。情緒來得快,一般會先於理智控制你的身體。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去拿家規,這段時間,可以讓家長慢慢冷靜,使激素褪去,不會打得太重。家長一生氣,一嘴巴抽過去,趕上個練拳擊的爹,恐怕就得再生一個了。。。3.為什麼打手心而不是屁股?懲罰孩子的目的是以後相同錯誤不再犯,打的狠並不會有這樣的效果,震懾才有。手心被打是可以看到的,看著被懲罰比看不見被懲罰,其震懾作用翻倍。因此,知道厲害永遠比嘗到厲害要重要。以上,是關於打的,但是最好的懲罰並不是打。那麼,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1.弄清情況!這個太重要了,一定要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才能真的知道誰對誰錯,不要覺得是孩子就簡便處理,那樣對於他們的傷害太大了,永遠不要只聽一面之詞!孩子嘛,多問兩句,一定能問出真相。2.讓孩子感同身受的知道他做的不對疼痛概念只有兩個,肉體疼痛和心理疼痛。肉體疼痛好理解,磕了碰了。心理疼痛,對於孩子來說,就是負懲罰(拿掉有利刺激),比如:找不到媽媽了,小朋友不跟你玩兒了等等。寥寥幾句,就能解決問題,讓孩子明白。比如:我在的早教中心有個兩歲的法國小男孩(以下簡稱B),可愛的稀里嘩啦的,就是淘氣,愛打鬧。有一次,他又推了小朋友,我把他叫到一邊,只有我倆的一個角落(訓孩子不能讓其他小朋友知道,會傷害自尊)。對話如下:我:Were you pushing?B:Yes. 我:Can we push? B:No. 我:Why? B:It hurts.這裡面用的是肉體疼痛的感同身受。3.平靜且堅定的心態家長的心態平靜向孩子傳達的是:我都知道,我罩得住,我是公平的,這樣的氣場。而堅定向孩子傳達的是:我做的決定不會輕易更改,所以哭鬧耍賴,撒潑打滾是沒用的。還是上面提到的小男孩B,在當天下午,又推了一次小朋友。我們還是繼續了上午的對話我:Were you pushing?B:Yes. 我:Can we push? B:No. 我:Why? B:It hurts.一字不差。我並沒有跳著腳的罵他:你這個不長記性的東西,我上午剛跟你說過吧!然後施加加強懲罰。也沒有扼腕嘆息,怎麼就是記不住呢,跟你說了多少次了!而是同樣的方法,同樣的表情,同樣的懲罰方式和力度。因為孩子是十分真性情的生物,他如果真的明白了他的行為是會傷害或侵犯到別人的,他一定會主動避免這樣的行為。只是你需要3-5次的強化幫助他記住這種感覺。B同學也在一周後就再也沒有推人行為,轉而與小朋友合作遊戲了,甚至還比較有領導力~最後給一些小福利,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獎懲方式:
獎懲原則:獎勵:對什麼感興趣,就獎勵什麼。懲罰:對什麼感興趣,就拿走什麼。比如獎勵:幫媽媽刷碗,幫媽媽倒垃圾,幫媽媽掃地,幫媽媽晾衣服。是的,你沒看錯!這些是獎勵!獎勵!!!兩歲的孩子就會開始對大人做的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時候抓住這個敏感期,解放一下自己,就是很好的選擇了~我叫雷鋒,不謝~
懲罰:
表情(低),語言(中),行動(高),這是由低到高三個層級。表情:熟練使用一個生氣表情即可。我們上早教課的時候,孩子不聽話了,先會叫孩子的名字,比如:小明!然後指自己的臉,連上是生氣的表情。一般的孩子這時候都會乖乖的老實了。語言:要言簡意賅,語氣堅定。
表情不管用的時候,使用語言。比如上面提到的小明,如果使用表情之後還是在鬧,我就會說:小明!坐!語氣嚴厲,聲音大一些。如果還不管用,我就會說出我下面要做的事:小明,如果你現在不坐下來,老師會請你到後面的小椅子上休息一會。行動:再不行,我就會讓助教抱小明到後面的小椅子上,坐五分鐘再回來。
懲罰過程中,低層級有效就不使用高層級。要知道,對於孩子來說,家長不高興真的是一件天大的事兒。平時大家不覺得,是因為你並沒有真的不高興,一定要讓孩子覺得你是真不高興了,你的表情才管用哦!經常說完媽媽不高興了,然後寶寶一抱就笑的媽媽,躺槍了哦~此外,懲罰還要有及時性,也就是說,錯了,立馬就教育,不要等。家長:你這麼不聽話!周六我不帶你去動物園了!(此時是周一)這樣的懲罰,孩子是不會及時體會到「疼」的,懲罰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最後,教育路線要全家一致,不能有人鬆動。寶寶不吃午飯,媽媽說要餓到晚上,奶奶偷偷塞零食的事兒可千萬不能再發生了。根據家裡情況不同,可以有一個自己的一致性表格。如下表:一致性表格中第一行列出全家都嚴令禁止的事兒,就是「不」行,這樣的事兒一般是會影響今後社交行為的事兒,這樣的事兒一般不同的家庭會不一樣,比如軍人家庭可能會嚴一些,IT男家庭可能會松一些,總之,列出了「不」的事情,一定要保證全家都禁止孩子做,看到了都會教育,才會有效果。第二行是可以自己決定的事兒。但自己決定就要自己承擔後果,這個後果,家長要在他選擇之前就告訴他。比如:如果你很想吃,你可以吃,不過你的腸胃不好,吃雪糕有可能會拉肚子,還記得你一個月前拉肚子來著嗎?那種感覺不舒服吧。自己選擇吧~或者:飲水機的熱水可以摸,但是媽媽跟你說,這個水很燙,媽媽都不敢碰,如果你想摸可以輕輕的摸一下,不過你可能會燙傷傷,自己選擇吧。當然,這時飲水機燒的最好不是已經開了的水,這個靠家長把握。總之,嚴令禁止的事情和自己做主的事情一定要分開,用不同的規則去對待一致性表格中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慢慢的,你就會發現,你的寶寶不但很守禮,還很有主見,有擔當,讓家長頗為省心~謝邀。
影響智商應該不會但是會影響情商吧。我那幾近荒廢的 blog 里有一篇日誌說的就是關於打孩子的問題:http://kaix.in/daddy/2012/01/do-not-hit-your-kids/不過現在我回過頭來看那篇日誌似乎說的也不太好,沒想的太周全,想到哪說到哪了。所以我也不轉貼過來了。我的觀點是堅決不要打孩子,但是如果爸爸打孩子呢媽媽出來和爸爸鬧說不應該打,我覺得情況更糟糕。所以父母要在私下裡達成共識,意見統一,都不要打孩子。會變m。
感謝邀請。
不太清楚打屁股是否會影響智商,但我本人非常非常反對打小孩,甚至責罵也不好。這裡大部分爸爸媽媽已經說得挺多了,我就不重複了。設身處地得考慮,我們自己受到他人冤枉誤解,或者確實做得不夠好被上司責備時,心裡肯定不爽,換作那麼小的小孩,影響可大可小。我覺得大人和小孩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我們要做的是保護孩子的成長環境,包括外界環境心理環境等等,小孩自有自的發展模式,只要健康成長總會不錯的。最近一段6歲小姑娘被打後,哭著跟媽媽講道理的視頻爆紅網路,網友表示:我6歲只會哭,現在小孩6歲就會跟你講道理。
6歲小姑娘挨打後哭著跟媽媽講道理 長篇大論有理有據 - 萌寶 - 騰訊視頻視頻
視頻對話不是很清晰,小編特意整理了文字版:
女兒:媽媽,你把我養了這麼大,還打我,是可以,每次打我的時候都是很重的打,我的腿都疼死了,你打我的時候我都會哭,你是不是很想讓我哭?我哭了你就開心了是不是?
媽媽:不是,是因為我說了你都不聽
女兒:但是,你說了我,如果你說了我不聽,你也要好好說呀,也不能打人啊。
媽媽:那我知道了,下次不打了好不好?
女兒:好的。
媽媽:那說的時候你要聽啊
女兒:恩,我跟你說啊,就是,你把我養成這麼大了,還打我,還鬧我,還在我耳邊叫,你有什麼道理啊。媽媽。
媽媽:恩。沒道理,媽媽是錯了。
女兒:媽媽,我跟你說啊,你在車上說,你今天不打我的,你還騙我,你還騙我,你想怎麼樣?媽媽?這段話是不是很接受不了?
媽媽:恩
女兒:恩,但是你要接受這些話,把他拍走。
媽媽:我拍走後,我經常看視頻,然後看著看著我就知道你說的那些話。我就記在心裡。
女兒:好的,但是媽媽,你看妹妹剛才都嚇到了, 都不要你抱了,只要爸爸抱了,你看到這樣子的情況下,我都不要你,妹妹嘛又不要你抱,2個人很不喜歡你,為什麼呢?妹妹嘛,看到你每天打我,我嘛有點傷心了, 我都沒有原諒你。
媽媽:那你什麼時候原諒我
女兒:要很久很久到明天我才原諒你,明天!
媽媽:那我要不要走掉?要爸爸來陪你?
女兒:不用,不用走掉,但是你要把他記錄下來。
媽媽:我記錄下來了
女兒:還有些話沒跟你說呢。
媽媽:你全部說完,我都聽著
女兒:你看你這麼像個女僕和女巫,你們2個人都這麼像,能不能安靜一下,讓我失望了一下還,你想讓我怎麼樣?
媽媽:我想讓你乖乖的睡覺
女兒:但是,你也不能這麼凶的跟我說啊。我跟你說啊,好好的,陪我長大,長到6歲,長到6歲了你還打我,打我打我,打到我幾歲為止?你想要我讓幹什麼?
看完後,小編覺得,小孩是父母最好的老師 這話沒錯。不聽話就不能好好說,一定要打?
打會訓練出孩子本能:暴力傾向
在一次教育講座中,一個教育專家曾經分享了一段他童年的往事。他說他就是被媽媽打大的,犯了任何錯誤,都是要打。打完了事情就結束了。直到成年後,他對於犯錯誤的人第一反應就是:打!
這種本能即使從事教育工作很多年,也很難完全消失。只是通過不斷的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正確的行為模式,並且付出很大的努力,這種本能基本上不會表現出來。
當我們知道責打或者懲罰不是對待犯錯誤孩子的正確處理方式時,我們開始探索一個積極的引導模式——把錯誤看成一次親子共同學習的機會。、
犯錯後,我們要讓孩子學會3件事:
1、 承認錯誤—學會原諒與自我原諒。
我們知道承認錯誤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那時基於「如果承認了,就將面臨重大懲罰!」的錯誤認知。所以,如果從小就讓孩子知道「犯錯誤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
舉個例子,當孩子把拼圖拼錯了一塊,你是不是本能的試圖引導他:「你再看看,是這麼拼的嗎?」,孩子反應過來時,就會說「哎呀,對啊,我放錯地方了!」這個錯誤,你不認為有什麼,他也不認為有什麼。基於你的引導,孩子會大方的承認錯誤。
但在另一件事情上,你可能就不那麼nice了。孩子吃飯,飯勺永不利索把飯吃的到處都是,甚至開始玩起來了,你一急,脫口而出「再不好好吃,晚上就要餓肚子了!」
你覺得孩子的得到的信號是什麼?——必定是,在吃飯這件事上,我做的不好!媽媽總是發脾氣。因為他的探索行為都被被批評。久而久之,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吃飯了。
2、 和好——學會愛與尊重。
同樣,當你做錯了一件事,比如對孩子說」你怎麼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這樣的話時,你有沒有勇氣道歉?如果你嘗試著和孩子道歉,你會發現:孩子很容易就原諒。「爸爸,沒關係。我原諒你了。」同時,因為你的道歉,他更願意把玩具收拾好。
如果你換一種方式:「我擔心你會不小心踩到地上的玩具,劃破皮,甚至流血。所以我提醒你,把玩具收拾到箱子里,這樣不僅你安全了,大家也都安全了。」
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來自媽媽的關心,然後是如果他把這件事情做好,不僅大家安全,通過他的努力,還能為這個家付出自己的力量,大家都能開心。正能量的力量,會積極的影響孩子,讓他有歸屬感、有成就感。
3、 解決問題——學會思考、承擔後果。
犯錯直接面臨的是,解決問題。孩子3歲以前,認知、行為能力都有限,父母應該協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我們一起來把玩具收到箱子里吧。」這樣的解決方式會比你站在一邊,監督孩子收拾的效果好得多。
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只能暫時恐嚇住孩子。而且孩子面臨錯誤第一反應是害怕,而不是如何挽救和解決。
小寶寶尿褲子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每次小寶寶尿褲子了,你都告訴他「寶寶,你尿褲子了。下次尿褲子之前,請媽媽幫忙。」逐漸,他有尿意了就會喊你「媽媽!尿尿!幫忙!」
所以,孩子「犯錯」了,如果大人引導正確,錯誤就會越來越少,並且孩子會越來越知道,面對錯誤,應該如何去做。
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文章來自:樂樂爸(森巴育兒)
添加微信號:senbayuer1 為好友,森巴將邀請你進群一起聊聊育兒經和婚姻八卦
從動物的測試結果看,確有證據顯示在幼兒大腦未發肓十分完全的階段打幼兒會影響智商的發展,具體是指3歲前,因為3歲前是幼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幼兒需要接觸豐富多彩的環境大腦才會有良好發育,大腦神經元突觸的聯繫才會多,如果經常打幼兒禁止他對環境的體會,幼兒確有可能會變得遲頓。
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3歲的孩子處於遊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強烈,同時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 現,而3歲前的孩子,這一切都沒有出現,或者只是剛剛發展。即使是有的孩子過於頑皮,體罰他的時間也只能提前到1歲半,對於1歲半以內的嬰兒是絕對不能進 行體罰的。因為在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為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 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歲的 階段,孩子處在自主性與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兒童迅速學會走、爬、推、拉和交談等許許多多的技能,學會了如何抓握和放開。他們不僅把這些能力應用於 物體,而且還應用於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換句話說,兒童現在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須按照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兒童行為的任務,而又不能傷害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小時候每每我犯了錯,我爸就會把我叫到他跟前,拿把尺子(以前的尺子是木塊做的,很結實),我倆面對面,他坐著我站著,然後一句一句地理清楚今兒犯了什麼錯,應該打幾下手心。理清楚了我就把手攤開,他拿尺子使勁兒打一下,我疼得話可以搓兩下,搓完繼續,直到打完。有時候我為了少挨幾下,會跟他爭論,比如這個事兒不能全怪我有時還他也有責任之類,說通了有理就減一兩下,沒理就繼續打。這種懲罰方式大約持續到初中以前。初中後我便很少挨打了,用我爸的話說,娃長大了自尊心強了再挨打面子上掛不住。
強烈反對打孩子。
我是女的,今年33歲,小時候經常挨打,最後一次挨打是高中報道前一天。挨打原因:比如叫我吃雞蛋,我不愛吃,說「誰愛吃誰吃」,頂嘴,打。回家來說學校里不公平,老師當眾說我土氣,說我不尊敬師長,打。放學和同學玩把鑰匙搞丟了,回來害得家長撬門,打。叫同學來家裡玩,沒發現我媽在睡覺吵醒了她,打。父母同事來家裡作客,忘了是為什麼又說我頂嘴,當著客人面就是一腳 。問我媽襪子在哪,我媽說就在那看不見啊,因為還沒睡醒不太清醒就說了句「沒看見」,被她撲過來就撕我眼睛。初中畢業保送高中,報道前一天又在教訓我不可驕傲自滿,看別人家某某,考得全校第一,比比人家再看看你,我說了句為什麼要和別人比,我最討厭和別人比,打。還有很多。到底什麼才「做錯事」?
基本我爸負責精神攻擊,我媽負責物理攻擊。全是用工具的,比如竹條,掃帚,棍子,夏天不能穿短袖短褲,瘀青集中在手臂,腿,最後那次是用扇子打臉,直接打出鼻血,報道那天半邊臉是紫的。
智商應該影響不大,我一直成績都挺好的,雖談不上學霸,但在年級都基本屬於第一梯隊里的。大學畢業考了公務員,比較穩定。
但是從來沒有自信過,從來沒有和他們聊過天,小時候真的相信他們說的我是撿來的,也想過自殺。因為害怕他們不要我即使被關在門外幾小時也不敢離家出走。
大學聽同學說從來沒被父母打過,無論如何不能相信。反覆求證後心酸沉默。原來還有不打孩子的父母。直到現在,看到別人家的爸爸抱著小女兒,牽著手上學,都覺得不是正常的事,親近到讓我覺得不舒服。
沒有學壞,沒有不良嗜好,沒有積極心態,也沒有進取心。找的老公他們不滿意,我堅決要跟。一是因為缺愛,一是因為遲來的叛逆。實際上不管是選擇還是相處,事實證明我都是有問題的。習慣怒吼,沒有耐心,比較強勢,在意別人的眼光,在外面就是個包子。還有很多。當然這樣教育出來的也不是一無是處,這方面就不多說了,也不是什麼突出的優點。算是個好人。
現在叫我生孩子,不願意。一方面還是因為遲來的叛逆,另一方面沒有自信以自己的水平,可以做到無論如何不打孩子。
我曾經問過我媽,她說這些事她都不記得了。我也想忘記,但是忘不了,也想原諒,卻沒有原諒的對象。
我覺得我也是在報復,但這種對自己生活的自毀毫無快感,只覺悲傷。
我希望為人父母的,無論如何不要打孩子。我不確定打孩子屁股是否會影響孩子的智商,但我從來不打孩子,今後也不會打。如果孩子犯錯,關鍵是要告訴他錯在哪裡了。如果孩子還小,基本上只能身教;孩子大了點,能夠和父母交流後,做為懲罰,可以少給零花錢、罰倒垃圾一個星期之類。總之一句話,不能打孩子。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連我們受過這麼多教育的人都會犯錯,更何況未經教化的孩子呢?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必經的體驗,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應該給予他們犯錯誤的權利。
分享一個史蒂芬·葛雷的故事,很值得一看。
這是一位在醫學領域曾有過十分重要的發現和突破的科學家。當記者採訪他,問他為什麼會比一般的人更有創造力,究竟是什麼妙法能使他能夠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讓人意外,他說:「這和我幼年時,我母親對我身上發生的事情的處理方法有關。有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我沒抓牢,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簡直就是牛奶的海洋!」
我母親看見了,但她並沒有批評懲罰我,她只是說,「哇!你製造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一汪牛奶呢!哎,反正奶瓶已經摔碎了,那麼在我們把它打掃乾淨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鐘呢?」
我聽母親這樣說,簡直高興極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來。幾分鐘後,母親對我說,「你知道,今後無論什麼時候,你都必須要把它打掃乾淨,並且要把每件東西按原樣放好。那麼你打算怎麼收拾呢?我們可以用海綿、毛巾或者是拖把來打掃。你想用哪一種呢?」
我選擇了海綿,我和媽媽一起把那滿地的牛奶打掃乾淨了。
科學家說到這裡,連記者都很羨慕他有一位如此寬容、可愛的母親。科學家接著說:「這還沒完,等我們打掃完之後,我母親說,『剛才,你所做的用你的兩隻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試驗已經失敗了。現在我們到後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有沒有辦法把它拿起來,而不讓它掉下去。』我很快就發現只要用雙手抓住頂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會從我的手裡滑掉了!」
科學家說,「從那以後,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錯誤了。因為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良機。科學實驗也是這樣,即使實驗失敗了,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里,像弄灑牛奶這種小意外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既然牛奶已經灑了出來,已經發生的事實是沒辦法改變的。或許我們只是想讓孩子吸取教訓,以後做事不要再這麼粗心大意、毛毛躁躁。通常在這種時候,你會對孩子說些什麼?
「這麼不小心啊。」
「跟你說了多少遍,小心一些,你看,又XX了吧。」
「跟你說了多少遍,別亂動XXX。」
但是,這個時候如果只是責備或者說教,並不會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1.像這樣的小意外總會發生,即使我們大人也不能保證一定不會犯這樣的小錯誤。
2.過多的責備只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鼓勵孩子為自己犯的錯誤承擔責任並且找到解決辦法,才是讓孩子學到有價值的生活技能和人生態度的恰當方式。
這位科學家的媽媽給他上了一堂很棒的課!並且讓他的孩子受益一生。
配圖:《犯錯誤沒關係》
作者:[美]托德·帕爾
孩子犯錯,懲罰孩子的八個科學方法,太好了!
懲罰,是每個家長糾正孩子錯誤行為習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今很多家長仍採取「好孩子是打(罵)出來的」魯莽懲罰方式,或是單一耐心說教方式,前者常常會造成孩子行為逆向發展和導致孩子性格的缺陷的危險,後者則經常讓孩子不能真正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收效甚微。那麼如何懲罰孩子才是最科學有效的呢?以下為豬豬整理出的各方權威總結的方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家長。一、警告適用情境:搶奪玩具、第一次說謊罵人、和同伴吵架......
懲罰方式:用眼神告訴孩子事情的嚴肅性和嚴重性,正面果斷地警告
建議: 1、放下自己手中正在做的事情,走到孩子的面前,讓孩子知道你對他行為的注意和事情的嚴肅性。 2、詢問孩子爭吵或說謊罵人的原因,注意不要打斷孩子說話,耐心傾聽。3、表示你對他的情緒和情感的理解,但說謊、吵架、罵人是錯誤的行為方式,盡量不用「你覺得這樣做對嗎?」「難道你覺得打架是好的嗎?」等反問句、疑問句等方式,採取直接肯定的句式,如「罵人這種行為是錯誤的」等。 4、教會孩子表達情感、處理事件的正確的行為方式:如如何使用禮貌用語、教會孩子誰先拿到玩具誰先玩的規則、如何正確爭取自己的權利等。 5、最後詢問孩子是否知道自己的錯誤之處,要求孩子承認錯誤,並說出自己錯誤的原因,複述一遍以後會怎樣做。
注意:不要用很大的聲音鎮壓或威脅孩子;不要說髒話;言語中不要帶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詞句
二、引導孩子主動認錯,並儘力彌補
適用情境:不小心弄壞了別人的東西、不小心打擾了別人......
懲罰方式:讓孩子主動承擔錯誤,了解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後果,想辦法幫助孩子彌補過失
建議:
孩子的心智尚不成熟,常常會有一些過失之舉,如沒注意別人的感受,打擾了別人的休息;不小心弄壞了別人的東西等。在別人眼裡,可能會覺得他是熊孩子,但作為孩子的父母,你要冷靜判斷事情的嚴重等級,別急著責怪自己的孩子,也許孩子真得是無心之錯。
注意:不要因為著急,自己首先認錯,讓孩子誤以為這樣的行為與自己無關,從而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不要因為面子大聲呵斥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三、冷處理
適用情境:撒潑、吵鬧不休、吵架、故意從高處往下跳等危險行為......
懲罰方式:設置處罰區,罰坐或罰站
建議:
孩子吵鬧不休、在公眾場所撒潑常常是為了爭取大人的注意力,或讓大人妥協,如果大人一次妥協,聰明的小鬼頭們便會故技重施。所以不妨對他們進行冷處理懲罰,讓他們無可奈何,不得不放棄。(但切記不可過度,不要像最近新聞里的某爸,扔下孩子自己坐高鐵走了,給孩子帶來危險。)並且回家後一定要給孩子一定懲罰,讓孩子記住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當孩子做了危險的事情時,不僅當時要制止,回去後也要給予懲罰和嚴肅教育,讓孩子從身體上就記住這件事的厲害,孩子安全教育家長千萬馬虎不得。
注意:懲罰時間過長,會造成孩子更頑皮的反效果。處罰時間內任何人都不許和孩子說話或有任何互動。
四、做家務
適用情境:亂畫,亂丟東西、不講衛生.....
懲罰方式:為孩子提供工具,教會孩子做適宜的家務,如擦東西、清掃、整理物品等
建議:
孩子不講衛生、亂丟東西、在家裡亂寫亂畫,經過提醒還是照舊怎麼辦呢?不妨為孩子提供工具,教會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提供抹布將自己亂塗亂畫的地方清理乾淨;為孩子提供箱子,自己將玩具分類整理;給孩子提供小掃把,將自己的「戰場」打掃乾淨等。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也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注意:提供給孩子的工具一定要安全,在做家務前告訴孩子應該注意的地方,做好安全提醒和防護。
五、沒收心愛的東西
適用情境:做家務後仍改不了亂丟亂放、亂塗亂畫的習慣或拒絕做家務
懲罰方式:沒收孩子亂丟的玩具、沒收孩子喜歡的物品等
建議:
如果孩子仍然吵鬧著不肯整理玩具、不清理自己的「戰場」怎麼辦呢?
注意:不要在孩子認錯後就把沒收的東西還給孩子,如要還給孩子也要要求他們做到你要求的事情:如做家務、完成規定的學習項目等,否則孩子下次就不會懼怕這種懲罰措施了。
六、畫畫、看書、寫字等
適用情境:吵鬧、暴力行為、罵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動作、沒有耐心
懲罰方式:有要求的讓孩子畫畫、看書、寫字等
建議:
孩子對你的詢問表示抗拒、悶不做聲或仍然吵鬧怎麼辦?你可以給孩子安排任務,讓孩子畫出或寫出他們的想法,或者完成看書、學習的任務量作為懲罰。
注意:懲罰畫畫、寫字、學習的桌子要和平常學習的桌子不同,一是讓孩子注意到這是在懲罰,二是避免給孩子造成學習陰影的可能。
七、禁止某項權利
適用情境:不愛刷牙、挑食、不洗澡、亂丟東西等
懲罰方式:禁止孩子的某項權利,如規定時間內不許吃冰淇淋、不許穿心愛的漂亮衣服、不能玩心愛的玩具等
注意:不是威脅孩子,是真要這麼做,並嚴格執行。
適用情境:比較嚴重的打架、順手牽羊、多次說謊或其他比較嚴重的錯誤....
懲罰方式:用較輕的材質,如塑料、硬質紙殼等做場棒子的形狀,在外層包上外皮,賦予懲罰棒等名稱敲打孩子手心。 建議: 1、平時,和孩子一起製作懲罰棒,警戒孩子如果犯的錯誤很嚴重的話會用懲罰棒懲罰他。 2、懲罰前讓孩子說出被懲罰的原因和以後該怎樣做的承諾 3、以手心、屁股為主進行懲罰 4、懲罰後讓孩子再次說原因,和以後該怎樣做,警告孩子要記得今天的懲罰
注意:家長教育孩子的聲音切忌過大,但語氣要嚴肅;懲罰棒的重量和材質要掌握好,太輕會讓孩子沒有記憶,太重會造成危險。建議塑料、紙殼為主。
很多家長在懲罰孩子的時候,總會遇到孩子反應遲緩、半天認不清自己的錯誤,也說不出改正錯誤的正確做法,這個時候切忌心急生氣,要留出充分的預熱時間給孩子。很多孩子的動作、理解能力都會比較延緩,這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現象,這個時候,家長的表情一定要放鬆,不要硬逼著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耐心。
另一方面,家長平時要注意言傳身教,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最後,懲罰孩子切忌翻舊賬,懲罰過後就已翻篇,不要抓住孩子的錯誤日日提醒,造成孩子的反感。
希望本篇文章能給家長以幫助,幫助我們的孩子更加優秀、健康地成長哦!
「屁股決定腦袋」原來是這麼來的?!!
打孩子,不管是屁股還是其他地方,只是父母沒有教育能力的表現。你打孩子,傳遞給TA的信息無非是弱肉強食的概念,也許對當時的行為進行了糾正,但對父母的信任感降低和暴力傾向增加是無法避免的。對於父母,如果從開始沒有養成跟孩子正常交流,用語言表達並溝通的習慣,動手只能是有其一必有其二了。請平等的對待孩子,你會打你同事的屁股嗎?請寬容孩子,你的世界有很多人,而他們的世界只有你。對於孩子,不同的孩子對於挨打的內心反應是不同的,挨打傳遞的負面信息能否成為激勵TA成長的動力?沒有人能證明。你我他不都挨過打,也挺好嗎?但哪怕只有1%的可能使他/她成為葯家鑫,我都不會去嘗試。
瑞士最近有一新研究成果指出,打屁股可提高大腦儲存和記憶資料的能力! 一位心理學家指出,打屁股,可使人的腎上腺素比率大幅上升,體內為了減低被痛楚而產生的內啡肽,在結合腎上腺素後,使末充分利用的神經系統全面發揮其功能。
重醫附二院內分泌科主任楊剛毅說,腎上腺素是人體分泌的一種應激類激素,被打屁股時,腎上腺素升高一些很正常。內啡可以緩解疼痛,還能讓人的精神產生舒適和愉悅感。「但人在應激狀態下,反應力、記憶力有階段性提高,這是可能的,但這和智力沒有直接的關係。」這是在網上搜到的。另外在幾年前的科普雜誌上也看到過類似說法,但記不清是來源了。歡迎指正。很明顯這背後是與家庭教育相關的系列問題,打屁股影響得更多的是人格的養成,但是這個手段很微妙,具體影響各位應有闡述。無論如何,如果是抱著增加智商的目的打孩子的屁股,那絕對是不靠譜的。因為如果家長都聰明到研究出一套能有效增加智商的打屁股法了,還有必要用這種辦法?高三的時候,班主任還拿著凳腿站在門口等我們遲到,每次都是走廊上遠遠站一排,至少是狠狠抽十下,先是受力部位立馬就麻了,之後就是慢慢發燙髮熱,剛打完的時候根本就邁不開步子,得在欄杆上趴半天。校長說了也沒用,管不了。其人說是可以刺激什麼激素分泌,有利於提高記憶,後來查了一點資料,好像是這樣的,但是效果其實微乎其微。
我打啊。。剛開始我覺得不應該打,後來忍不住打,現在覺得適當打打有好處,尤其是過了5歲之後。孩子給爸媽打一下就會有不可逆轉的壞影響?我覺得不是父母敏感就是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低。
知乎的問題挺有趣,這個問題可以參考 http://www.telegraph.co.uk/health/healthnews/6926823/Smacked-children-more-successful-later-in-life-study-finds.html 一個美國的研究表明, 與從來沒有挨父母打的孩子相比,6歲前被打屁股的孩子,上學時成績更好,生活態度更樂觀。非虐待性的打屁股,通常是規則教育的一部分,對孩子有好處,不過不能濫用,否則就會失效,非研究結果,經驗總結。
一、思過室技巧(Naughty zone technique):
思過室是一個單獨用來懲罰孩子不良行為的房間,房間內布置簡單,沒有電器和玩具。也可以使用房間的一個角落、一塊墊子、家中的樓梯,因此類似的技巧還有 「頑皮牆角」(Naughty corner)、「頑皮墊子」(Naughty mat)、「頑皮樓梯」(Naughty step)。步驟如下:
1、之前要預先給孩子警告。 2、如果孩子知道警告還是表現出不良行為,就把他/她帶到思過室(或者頑皮牆角等)。 3、蹲下來到孩子的高度,有目光接觸,用有威嚴的聲調,解釋帶他/她到這裡是因為他/她的哪些壞的行為。 4、懲罰的分鐘數等於孩子的年齡數。如2歲懲罰2分鐘,4歲懲罰4分鐘。期間忽略孩子試圖引起父母注意的行為。 5、時間到時,再次解釋孩子的行為,要求孩子道歉。不道歉就繼續懲罰。道歉則擁抱,並且要讚揚。這很重要。二、沒收玩具技巧(Toy confiscation technique):懲罰壞的行為,鼓勵好的行為,同時教孩子學會珍惜。 1、告訴孩子只能留下十個玩具,裝在自己的小箱子里。 2、設置一個大箱子用於存放沒收的玩具。每表現出一次壞的行為,就沒收一個玩具。 3、每表現出一次好的行為,就歸還一個玩具。推薦閱讀:
※嬰兒握拳的力道很大(比如抓東西,抓媽媽手指等等),這是為什麼?這和他們心理安全感缺失有關嗎?
※因為寶寶不親近我 ,所以我想虐待他,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