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史實是怎樣的?


辛亥革命勝利,是革命派之勝利,亦是立憲派之勝利,是孫中山之勝利,亦是袁世凱之勝利。袁世凱並非「竊取革命果實」,而是歷史選擇了袁世凱。

一、辛亥革命之前之政局

1.1 晚清的政治勢力

晚清之政局,可以分成三股勢力:

一為革命派。以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為首,領導以留日學生為主的革命力量。

二為改良派。改良派分為溫和改良派與激進改良派。溫和改良派包括以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及袁世凱代表的官員洋務派,以盛宣懷、張謇、周學熙等為首的士紳階層,以及持改良立場之留學生與士子階層(如楊度、辜鴻銘等)。激進改良派則是光緒皇帝,以及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士子階層。

三為頑固派。頑固派有極端頑固派與清流派。極端頑固派有倭仁、徐桐、剛毅等;而清流派前有李鴻藻、中有翁同龢、後有瞿鴻禨。清流派並非絕對反對變革,例如翁同龢便立主政治維新;瞿鴻禨便是廢科舉之支持者;張之洞還是從清流派轉型為洋務派。

1.2 清末新政

庚子事變,京畿淪陷,兩宮蒙塵;慈禧太后大徹大悟,由半頑固派半洋務派立場徹底轉向洋務派,與民更始,推舊出新,便有了綿延十年的「清末新政」,十年新政期間,振興實業、興建鐵路、發展教育、改良法制、改良政治等等,清末新政最大的事情一是1905年的廢科舉,二是立憲運動(清末十年的不少政策還沿用至今)。

自然改良派政治觀點與政治立場成為朝堂之主流,清末新政以袁世凱之北洋新政、張之洞之湖北新政為圭臬;尤以袁世凱之北洋新政最為耀眼。

袁世凱北洋新政大致羅列如下:

一)、振興實業。

提拔周學熙等人,發展了中國近代化金融業,建立經濟管理制度。

直隸創辦了大量的工廠與工人培訓基地等。

興建鐵路,例如中國前兩條自主設計自主籌款的鐵路清西陵鐵路、京張鐵路便是詹天佑設計、袁世凱主導。

創造中國第一套城市交通系統。

二)、振興教育。

創辦近代化學堂,中國女子教育亦是袁世凱嚴修主導,呂碧城是中國第一位女校長。

三)、政治革新。

創辦近代警察制度;創辦憲兵制度,創辦政府公費制度,改善監獄,改善法制,把古典的流放制度改為勞改制度等等,不勝枚舉。

四)、振興軍事。

創辦了當時中國最強的近代化武裝北洋新軍。

中國各派別勢力在庚子事變後發生重大變化。

極端頑固派隨著徐桐剛毅之死被逐出歷史舞台,清流派亦接受了改革立場,隱隱有改良派味道。光緒、康有為等激進改良派,因戊戌政變而失勢,康、梁流落海外,成為海外立憲派之主流。但由於其不合法性加上康有為私德問題,海外立憲派影響甚微。

洋務派成為朝堂之主流;革命派成為反對派之主流。中國的道路只有兩條:要麼君憲,要麼共和。

由於慈禧的清末新政,大大緩和了朝廷與立憲派(洋務派+地方士紳+部分士子留學生)的矛盾。立憲派不持革命立場,不與革命派合作;而滿漢矛盾亦隨之有所緩和。所以孫文前期的革命均慘痛失敗告終。

但慈禧太后一死,風雲變色,人亡政息。載灃等人強化滿族權力,削弱漢族與立憲派勢力,罷免袁世凱、氣死張之洞,兩大新政名臣退出政局;成立皇族內閣;扼殺請求國會運動,扼制諮議局與資政院;將民辦鐵路收歸國有等,惡政連連,敗筆不迭,遂至立憲派憤然與革命派合作,方才有了辛亥革命。

在清末新政前期,孫中山發動了無數次起義均以失敗告終,未得到立憲派支持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分崩離析的南方政權

2.1 敗筆連連的孫文

作為革命首倡者之孫文,誠然實力太弱,得不到立憲派支持是客觀原因,但自身也犯有嚴重錯誤,造成了嚴重後果。

一是迷信會黨,不信任新軍。會黨只知打家劫舍,戰力微弱;而新軍訓練有素,戰力強盛。 同盟會朱和中早勸孫中山把宣傳重心放在新軍上,為孫中山所拒。等到雲南廣西慘痛失敗後,方才轉移到新軍來,已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

二是迷信邊地革命戰略。孫中山迷信從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發起起義,最後燃至中原,奪取政權。這一戰略由於離清廷中樞太遠,起義很快就撲滅了。黃花崗起義後,宋教仁等把革命重心轉到了中部,方才有了武昌起義之勝利。

但由於孫中山的錯誤,導致了革命黨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孫中山的聲名下降,暴發了兩次倒孫風波,同盟會分崩離析,陶成章、徐錫麟脫離了同盟會,成立光復會,自行其是。各省同盟內內部亦招兵買馬,各自發展,導致武昌起義驟然爆發時,全國起義沒有統一的領導核心,統一的組織結構。革命黨內部爭權奪利,亂相不斷。

武昌起義爆發後,擺在孫中山面前有兩條路,其一是迅速回國,領導革命;其二是遊走西方,爭取資金。可憐國父選擇了後一條路,導致的嚴重後果就是:革命黨沒迅速形成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孫中山當時仍是聲望最高的革命黨魁,關鍵時刻不在中國;滬軍陳其美與鄂軍黎元洪爭奪領導權,頭破血流。等到孫中山回國時,革命黨已軍心瓦解了。孫中山一輩子未能掌握到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就是因此造成。

2.2 武昌革命後的南方黨爭

革命黨立憲派均非不食人間煙火,而辛亥革命各地是自發獨立的革命,而不是有組織有綱領的起義,造成的後果就是各都督誰都不服誰,都想染指最高權利。

最大的黨爭就是黎元洪與陳其美鄂滬都督之爭。後由於黎元洪面對北洋軍節節敗退,陳其美擊敗了北洋系統巡防營張勳,滬軍在政治上擊敗了鄂軍,黎元洪投向了袁世凱,而陳其美名聲臭了,兩敗俱傷。

第二大黨爭是革命黨與立憲派之爭。立憲派雖然參加了革命,與革命黨政見相左,在政府中掣肘抵制時有發生。如譚延凱在湖南抵制焦達峰陳作新。

第三大黨爭是同盟會與其他革命黨之爭。同盟會藉助其影響力,壓制其他革命黨。最嚴重的事情就是陳其美命蔣介石把光復會首領陶成章幹掉了。革命黨之間因陶氏之死而矛盾激化。

第四大黨爭是同盟會內部之爭,對於革命後之同盟會,孫中山黃興認為其仍是「革命政黨」,而憲政專家宋教仁則傾向於盡快改組同盟會為現代政黨,參與內閣政治;章太炎鼓吹「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等

2.3 內外交困的南京臨時政府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來,面對最大的困局就是財政危機。隨著革命興起,革命軍軍餉與物資需求增大,南京臨時政府薄弱的財政難以維繫。

孫中山任職期間,採用了沒收清朝官員財產、海外借債、發行內債均得不到充足資金。最終只有舉借外債一途。

孫中山任期有所謂輪船招商局貸款、漢冶萍借款、華俄道勝銀行借款、滿州租借案,其間不乏出讓主權,為後世詬病。但處於孫中山當時位置,已無可奈何了。

綜上,黨爭與財政危機導致了南京政府內部瓦解,就等袁世凱來收盤了 。

三、為什麼必然是袁世凱

3.1 袁世凱縱橫捭闔

面對清軍節節敗退之勢,清廷被迫起用了袁世凱。袁世凱是軍事家、政治家;清軍主力北洋軍多是袁世凱私屬,袁世凱不出,這幫北洋將領根本無法調動。

袁世凱借勢而出,此時袁世凱針對南北兩方採用了不同縱橫策略

一、對北方採取穩定後方,恫嚇清廷策略:

1、軍事措施穩定後方,刺殺吳祿貞平定灤州兵變,平定山西閻錫山,收買張作霖平定東北,策反山東都督,平定河南革命,穩定了大後方;

2、借南方威脅恫嚇清廷。先排斥了載灃良弼鐵良等滿清勢力,又控制北京禁衛軍,恫嚇滿清權貴,逼迫他們交出軍資,到最後交出政權。

二、對南方採取了「打和並用」的策略

1、集中北洋優勢兵力,擊垮黎元洪,逼迫黎元洪講和。先以主戰的馮國璋攻下漢口漢陽,再以主和的段祺瑞推動和談。漢陽敗後,黃興退出武昌走南京,給鄂軍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影響,自此黎袁合體了。

其間南京張勳已被江浙聯軍打垮,但袁世凱並未援助,以免多線作戰,削弱了北洋軍戰略。

2、對南京臨時政府適時和談,並借清廷與革命政府中立憲派壓製革命派。袁世凱代表唐紹儀方才到南方,馬上與張謇趙鳳昌聯繫。

最終無論清廷、立憲派、革命派均為袁世凱玩弄於鼓掌之中。

3.2 眾人企望袁世凱

此時西方列強已在一戰邊緣,日本在日俄戰後主動修復與俄國關係,英俄法日協約國架構成功,對抗德意奧同盟國。列強不願意中國再興戰火,希望中國有強有力的統治者,袁世凱自然是首選。

袁世凱是北洋新政及立憲運動之主導者,為其攢得了上佳的聲望。

南京臨時政府因財政危機與黨爭已然分崩離析。

立憲派舉足輕重的人物張謇、趙鳳昌以及從清政府轉過來的官僚像程德全等在清末新政時期與袁世凱多有來往,頗有好感;與革命黨政見相左,看不慣革命黨黨爭不斷,亦希望袁世凱主持大局。

辛亥革命四巨頭之一黎元洪先被馮國璋打趴下了,後來又由段祺瑞來和局,自然感恩戴德。湖北軍政府中黃興離鄂赴寧,削弱了革命派影響。黎元洪也擁戴袁世凱。

革命派其他派別因為同盟會殺陶成章之死,不滿情緒洶湧,亦擁戴袁世凱。

同盟會中宋教仁希望儘快結束紛爭,以實現自己夙願政黨政治,亦願意交權與袁世凱。而孫中山、黃興等無力挽回大勢,交權與袁已是大勢 所趨。中山黃興在私底下對袁世凱頗有好感,孫中山說道:「維持現狀,我不如袁,規劃將來,袁不如我。」舉國皆呼袁世凱為「中國之華盛頓、拿破崙」。

袁世凱縱橫捭闔之下,獲得了國內外的支持。辛亥革命後,歷史已選擇了袁世凱。

PS:由於趁著工作間隙碼字,立意不算清晰,待有時間再修改。


1武昌起義只是推翻了封建政權,實現了革命的第一步而已,沒有果實,何來竊取果實

2.革命第一步之後是復辟勢力與革命勢力長期鬥爭交織的時期,袁本身就是復辟與革命的混合體。辛亥革命中有袁的一份,復辟中也有袁的一份;包括後來的老蔣也一樣是復辟與革命的混合體,只不過老蔣革命的部分多於老袁。

3.民初四大人物,孫黃袁黎,人家本來就有資格當這個總統

4.如果老袁叫竊取革命果實,那麼果實原本應該是誰的?

辛亥革命成功原因是四川保路運動,這與立憲派更接近,是不是該說革命黨竊取了立憲派的果實?

武昌首義與孫中山革命無關,是不是該說孫中山竊取了武漢新軍的果實?

黎元洪本身更傾向於立憲派而不願革命,是不是該說黎元洪竊取打響起義第一槍的那批人的果實?

那麼誰當總統才叫做沒有竊取革命果實呢?

當然,在另一方面

袁基本上就毀在復辟這件事上,雖然也有很多解釋說袁想解決中央權力喪失的問題,但我覺得復辟就是復辟了,袁本可以當華盛頓,卻選擇去當拿破崙。

也推薦《袁氏當國》


1,袁是合作者,也有投機心理。但若無袁之合作,南方軍隊實力必然不足以抗衡北洋。2,讓袁當老大是革命派拉人家入伙時講的條件,憲法是為防袁獨裁專權。3,袁最終大權獨攬於北洋系,但當國期間著實做了不少實事,體現出治國之才。ps,袁稱帝一步走的蠢,是楊度和他兒子的慫恿,合法性流失,非如此,中國華盛頓的稱號還能繼續流傳


竊取?孫文倒是竊取了共進會的革命成果,人家共進會打生打死,拼上幾千顆頭顱在武昌起義,他孫文先生在美國刷著盤子玩著日本小蘿莉好不悠哉。革命一成功,就立刻回國去競爭什麼臨時大總統,黃興等人稍稍透露一點競爭的意思他就鬧罷工。

陶成章在國內,在滿清的屠刀威懾下,冒險組織共進會舉義,好不容易革命勝利了,共進會志士們也毫無戀棧之意,既不做官也不貪財,空身而去。孫文又是怎麼對待他們的?聖槍修女蔣志清這個諢號是怎麼來的?

孫文,用日人資金日本軍火,反政府也就算了,殺革命戰友算什麼?


袁未必就是竊取了。依當時南方革命軍的實力,並無力對抗袁的北洋軍。袁不過是利用革命形勢,竊取清政府的大權而已。我覺得袁的手段非常巧妙,利用革命軍來恐嚇清政府,又出賣清政府來拉攏革命軍,清政府依仗他做救世主,革命軍依仗他反封建,腳踏兩條船,成功上位。


如果可能,推薦您看下《袁氏當國》,再對照當時的歷史書,分析下。我只想說一句話,歷史永遠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具體當時是什麼樣子,單純從歷史課本去看,或者從那些之後當權者的嘴裡說出,他們的對手永遠是有一堆的不足,並且一般都會給你列出個1、2、3條出來,來證明這件事是多麼愚昧。

關於袁大頭,憑什麼說人家竊取果實?北方一直都是人家佔據的,孫不過是不想內戰而已,最關鍵的是當時中國南北政府哪家有錢?不靠袁大頭借錢,南方政府就真像大家所描述的那麼好嗎?


竊取果實的是以孫為首的革命黨人。在當時,從實力、從法理、從聲望各方面比較,唯有袁世凱。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也是爭權奪利的人。


革命黨想竊取北洋的果實,然後北洋掀翻了牌桌……


袁世凱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按公司來比喻的話即使不是絕對控股也是最大股東,當選董事長是天經地義的。革命黨本身組織就不算牢固,如果用武力與袁世凱爭奪天下的話,怕是會輸得更慘,合作起來倒是可以分一杯羹呢。


革命家僱傭軍閥作戰。

最大軍閥是袁世凱。

袁覺得與其被僱傭不如自己單幹。

袁撇開了革命黨,孫無法阻止袁。

說竊取十分不恰當也非常貼切。

把中國軍隊和精華土地分成十份。

袁佔九成,革命軍佔半成。

如果不竊取那就是豪奪。

歷史總有局限性。

當代的人看不清局勢,常常被蒙蔽。

後代的人自以為看清,常常被蒙蔽。


袁直接逼清帝退位。沒有袁何來革命果實


陳其美派蔣介石殺陶成章,這件事發生在清帝未退位前,蔣介石還在自己日記里記錄自己乾的這件事,革命都還沒成功,就殺革命同志。殺了居然沒有懲罰。看孫文在陶成章葬禮上大談陶成章對革命的貢獻,結果追查兇手不了了之,我就想說他大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不臉紅嗎?他有何德何能當臨時總統。


沒有竊取,是袁推翻了清


有讓在先,何竊之有.


復辟,尋求政權的合法性,保護已有的革命成果。


吳祿貞出身未捷身先死,革命党進取北京,南北夾擊袁世凱的計劃失敗。

孫中山先生手下本有較北洋六鎮多的多的軍隊(這可能是他一生中兵馬最多的時刻),可惜手裡沒錢,向列強貸款的計劃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北伐的宏圖也是胎死腹中(百萬軍隊去北伐北洋六鎮也是擋不住的)。

某些把袁世凱吹的天上的答案也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過反正都喜歡捧袁貶孫,也就無所謂了。


袁士凱當政是倒行逆施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有沒有像日本大鎧那種有代表性的武士盔甲?
《走向共和》講述的內容基本屬實嗎?
1948年美國大選,如果杜魯門失敗,杜威獲勝,蔣介石能否贏毛?
班固在《漢書》中寫漢武帝以前的歷史是與《史記》對照著寫的么?
解放戰爭中,「民主黨派」有什麼貢獻?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