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羅馬為什麼被稱作永恆之城?

一個朋友問我的,我不知道該從歷史角度去回答還是引申到情感角度


所謂的羅馬永恆,指是羅馬這座城是「永恆之城」(Urbs Aeterna/the eternal city)。後世也有用永恆去形容羅馬帝國的。不過準確來說兩個不是一個概念。

最早提出羅馬是永恆之城這一說法的應該是古羅馬詩人提布魯斯:

Romulus aeternae nondum firmaverat urbis Moenia...

這一說法也被奧維德,李維等詩人採用。那麼永恆之城這個概念是詩人們的靈光一現,還是有具體的歷史背景呢?一種說法是詩人們受到當時小亞細亞希臘人把羅馬神格化的影響。我們知道希臘多神教里偉人死後是可以封神的,最出名的例子就是奧古斯都的封神。但是在多神教里可以封神的不僅僅是偉人,城市也可以。

比如在位於今日安卡拉的加拉太奧古斯都神廟(Monumentum Ancyranum)出土的銘文

...θε? Σεβαστ?? kai θεα Ρ?μη...

...God Sebastos and Goddess Rome...

God Sebastos就是神格化之後的屋大維。

同樣還有帕加馬的1世紀錢幣。可以看到左側有羅馬女神(ΘΕΑN ΡωΜΗN)的字樣

在希臘多神教信仰下,希臘人把凱撒,奧古斯都和羅馬城當成神來崇拜。這種膜拜國家領導人和特定城市的風氣從希臘和小亞細亞傳入西部,並逐漸流行開來。提布魯斯可能正是在這種神格化潮流的影響下,認為羅馬城作為一個神祇得以永恆。尤其此時屋大維結束了羅馬的長久內戰,羅馬正處於一個和平而欣欣向榮的時期。

隨後永恆之城的稱呼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不過羅馬女神作為一個神祇正式在羅馬城裡享受祭祀還是要到維斯帕先時代聖城神廟(Templum Sacrae Urbis)的建立 。圖拉真時期羅馬開始和永恆女神(Aeternitas)聯繫起來。

右側為永恆女神Aeternitas,兩隻手分別舉著太陽和月亮。

最終,哈德良皇帝在維納斯和羅馬神廟的銘文中正式把永恆(aeterna)從眾多形容詞中挑選出來,欽定為羅馬的尊號,並鑄造到發行的銅幣上。

右側為端坐的羅馬女神,身著武裝,左手持的小人是勝利女神。外側是羅馬永恆(ROMA AETERNA)。這也是羅馬女神最著名的形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希臘多神教下羅馬女神形象的演變的脈絡。隨著哈德良皇帝的欽定,永恆之城羅馬不單是人們對於城市神格化的膜拜,同時也是官方的尊號。並在接下來的一千年多年裡傳承。

然而這裡的羅馬永恆,指的是羅馬城的永恆而非帝國的永恆。塔西陀有提到過羅馬帝國的永恆性:aeternitas rerum (immortality of our empire),不過很難說這是當時的一個普遍概念。實際上羅馬帝國和永恆概念聯繫起來,大抵要到基督教流行乃至中世紀,附會《但以理書》的四獸異象預言。

我在別的答案里提過。中世紀的「帝國性」是一套普世性的敘事:羅馬之內無論何種膚色語言階級的人,都相信著七日創世、天堂地獄、無罪始胎的那套說法,遵循著相同的倫理和戒律,這種人類的組織形式是嶄新的。所以在基督徒看來,羅馬之所以沒有像波斯和馬其頓一樣毀滅,是因為基督教賦予其以永恆。這種觀念附會到聖經就是《但以理書》的四獸異象預言,人類歷史上會出現四大帝國:傳統上一般解釋為巴比倫,米底,亞歷山大馬其頓和羅馬。用羅馬去附會第四獸的暗示比如吞吃全地,改變曆法,與基督徒征戰云云。根據這個神學讖緯,羅馬帝國是最後的帝國,將存在直至世界末日。

不過隨著天主教教權的衰落,《威斯特伐利亞合約》撕碎了神羅的神學優越感,這套說法也不怎麼流行了。而真正信仰所謂羅馬永恆,大概只有在喜歡大英繼承莫卧兒,歐洲只能有一個皇帝云云的我國特色法統論愛好者,或者姨學裡才能找到。

當然羅馬法對大陸法系影響綿長,說句永恆也無不可,不過這也只是修辭手法。

那麼問題似乎就到此為止,但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回答:羅馬只有一座嗎?

在尼基弗魯斯皇帝收到教宗約翰十二世的信函,並稱呼羅馬皇帝是「希臘皇帝」時,拜占庭官僚怒不可遏,怒斥教皇使節。

Hear then! The stupid silly pope does not know that the holy Constantine transferred hither the imperial scepter, the senate, and all the Roman knighthood, and left in Rome nothing but vile minions- fishers, namely, peddlers, bird catchers, bastards, plebeians, slaves.

聽啊,這個傻子教皇不知道聖君士坦丁把帝國的權柄,元老院和所有的羅馬德性遷移到(君士坦丁堡)這裡了嗎?羅馬城裡除了一幫漁佬,販夫,抓雀人,私生子,庶民和奴隸之類的粗鄙賤民之外什麼也沒留下。

正如君士坦丁大帝對他的新首都的寄望,

Pro commoditate urbis, quam aeterno nomine, iubente Deo, donavimus

新羅馬也是永恆的。中世紀的東帝國顯然認為,羅馬不是水泥、磚石和瓦礫,而是超脫其上的神聖性。羅馬是作為羅馬文明首都的羅馬,而不是作為建築集群的羅馬。

我們知道東帝國的希臘人稱呼君士坦丁堡一般就是簡單用"城"(η Π?λη/i poli)來指代,那麼在稍正規的場合希臘人是怎麼稱呼他們的新羅馬的呢?答案就是羅馬,希臘人稱羅馬為老羅馬(elder Rome/πρεσβυτ?ρα? ??μην)而稱君士坦丁堡為尊貴的羅馬(respectful Rome/σεβαστ?ν ??μην)或者是:

?μετ?ρα? ??μη?(our Rome)

我們的羅馬

當提布魯斯以永恆之名稱頌著羅馬,他是否知道這座城市代表的語言,文字,宗教和律法依然在二千年後影響著這個世界。人們雖然不再懷著當初帕加馬和以弗所居民奉神的心情去看待羅馬,但是從萬神殿的晨光,到聖索菲亞的夕陽,我們依然可以在兩座城中感受到文明的恆久永續。這種感覺,也許是同兩千年的膜拜之情是相同的吧。

回到問題,羅馬憑什麼永恆?

我們清晰地看到,永恆之城羅馬是希臘多神教神格化羅馬的象徵,這個意象在去多神教化(de-paganize)之後,其內核被基督教所接受並繼承。所以答案是憑羅馬公民們自發的宗教活動。

亞美尼亞人社團為永恆的新羅馬的慶祝晚宴,永恆統治者巴西琉斯陛下與普世牧首參加。


呆過四天,震撼至極,趕文章隨便說幾句。

從斗獸場出來,去古廣場轉。雖是斷壁殘垣,但是你要是想到這是公元2年的石柱,這是公元2年的磚瓦,你摸著一面牆就彷彿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沒法不心砰砰直跳。

吃完晚飯出來逛街,暴走了四個多小時,途中路過萬神殿。黑壓壓一大房子向你襲來,廣場前就是歌劇街頭表演,男子一絲不苟,聽眾聽的入神。再隨便走,轉彎就冒出一巨宏偉巨有氣場一古建築,恰當好處的稀疏燈光,沒有半個人的氣氛,遙遠流浪老頭的歌聲,濕的一談糊塗。


有個姐姐問過羅馬當地同學,得到的答案是這樣的:

Roma(羅馬)倒過來就是Amor(愛),愛情是永恆的,因此羅馬也是永恆的。

=V=


噗,要說單一個羅馬城的話,在君一之後就已經不是最大的城市了。君一把羅馬城裡面的免費食品停掉了之後,周邊來蹭飯的閑雜人等直接都跑完了。到了查士丁尼的時候羅馬城連地區中心都不是,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文化中心,也就是一個羅馬教宗給你續著。空剩著一堆大而無當的建築。

但是羅馬城不是只有一個。


因為天主教文明就這一個古典帝國,不吹成永恆不行啊。

拜占庭帝國雖然除了武力外都比古羅馬發達得多得多,而且還是根正苗紅的純羅馬,都被人忽視,為毛,還不都是因為東正教嘛。

一提到波斯帝國,為什麼大夥只會想到阿契美尼德王朝,後面的就被忽視了?因為就這一個曾經無敵過嘛。

一提到阿拉伯帝國,為毛只想到倭馬亞和阿巴斯,因為就這倆牛過唄。

而中國呢,好像就太平白無奇了是吧?人們啊,還真是喜歡厚此薄彼啊。


下一次,如果有人問你,「羅馬,為什麼永恆?」

無論這是一個歷史還是一個情感的問題,你都要說:「來吧,我帶你去看星星~」

因為,我們可以從以下視屏開始:

How Europe』s Culture Moved Around over the last 2,000 years

需要翻牆,小夥伴們趕快紅杏吧,截圖如下:

長夜漫漫的時候,羅馬是不滅的孤星;直到群星璀璨的時候,她依然晶瑩~~

如果這還不夠,那麼,我們一起訪問Orbis吧,地址如下:

ORBIS: The Stanford Geospatial Network Model of the Roman World

在這裡,我們可以自己動手,生成一張羅馬世界的交通圖吧~ 比如:

再比如:

說好我們要有星星點點的樣子,嗯,我們可以有:

總之,歡迎來到「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世界~(之前的視屏呈現的是歐洲精英在過去兩千年中的遷徙,基於大約十五萬個個案,它勾勒出人們他們從哪裡去到哪裡。它是由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的Dr. Maximilian Schich領導完成的。後三張圖則是羅馬世界的交通地理。他們幫助我們想像一幅或許已經成為往昔的圖景:羅馬是歐洲與地中海世界的中心~)


耶林,《羅馬法的精神》:

羅馬帝國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


忽然有很多話要講,希望貧乏的語言,能將真正的本意表達傳示。

我們來到了偉大的古羅馬遺存前。在萬神殿,在斗獸場,在凱旋門,有可能會有靈感的啟發,寫下《羅馬帝國興衰史》、《基地系列》,如愛德華吉本、如阿西莫夫。有可能會自拍,曬朋友圈裝B,如那些剛有錢能夠走出國門的新貴們。有可能會發出讚歎,借古抒懷,啊,永恆的羅馬。

古往今來,我們為之驚嘆,為之吸引的難道僅僅是那些偉大的建築么。

公元前1300年,拉美西斯就統一了上下埃及,一千年後,凱撒大帝才開始遠征高盧。

公元前16世紀,古埃及人就在羅克索建立了偉大的神廟,直至留存今日。即使時光又流逝千年,羅馬還僅僅是台伯河岸邊的小村莊。

更不要提胡夫金字塔了,公元前2600年,就已經聳立在地球之上。直到人類工業化之後的公元1888年,324米的埃菲爾鐵塔,才超越了金字塔的高度。

你要說是羅馬的思想影響了人類,那人類文明的真正起源,農耕,小麥,難道不是發韌於兩河流域。

但如今,你們誇讚的是永恆的羅馬,並沒有說永恆的埃及。文藝青年們心中嚮往的還是羅馬,有多少人會去沙漠中觀賞獅身人面像,木乃伊。所以說,真正吸引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建築。

當我們在討論「永恆」時,我們到底在關心什麼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講道,雖然天空中沒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曾經飛過。我們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你害怕死亡么?

我們絕大多數人,甚至是一直迴避思考這些問題吧。因為,我們清楚的知道,這是每個人的宿命。

人活著有意義么?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講,思考這些問題幹嘛。因為,我們清楚的知道,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找到人生的意義。

於是,我們就將這些問題,寄託於其它事物之上。譬如說,永恆的羅馬帝國。

在驚嘆羅馬遺存的碩大,驚嘆於羅馬文明的光榮,於是,我們作為旁觀者,心中的空虛會得到些許填補。也許,會讓我們更加可以遠離於那些終極問題。這才是羅馬吸引我們的真正原因。

在遊覽過程中,你也跟本不會關心,什麼是永恆。你需要的,只是讚歎,只是想要分享羅馬殘留的一點榮光。

如果你僅僅是作如是觀,你還是無法領略羅馬為何永恆。

但我們更要問,羅馬真正永恆么?

羅馬這座都市本身,早已終結,何來永恆。

公元前九年,羅馬軍團覆滅於條頓森林,失敗擊碎了奧古都斯的雄心壯志。從此,羅馬帝國的向東停止於帕提亞帝國,向西停止於萊茵河畔。羅馬帝國數百年的擴張停止了。

羅馬的精力從征服轉為財富和享受。幾百年的征戰之後,羅馬人終於可以安心享受前人奮鬥的勝利果實。金錢、美女,糧食,奢侈品從被征服各地湧向羅馬。奧古都斯建立了消防隊,警察。他曾經講道:「在我手上,羅馬從一座磚城,變成了大理石城市。

於是羅馬人將光榮讚譽獻給屋大維,稱之為神,奧古都斯。換取的,則是安心躺在浴場內,享受奴隸的服待。甘甜的美酒,國家的麵包,香醇的橄欖油。美食,性,生理慾望得到了充份的滿足。至於祖先留傳下來的戰鬥慾望,不是有大斗獸場嘛。

觀賞角鬥士們的殊死搏鬥,血染黃沙。嗜血的慾望即可以得到滿足,還很安全,生命不會受威脅。那不是很爽嘛。

慾望的滿足,真的是件很快樂,很爽的事情嗎?

慾望的滿足,帶來的唯有腐朽和死亡

西羅馬帝國滅亡於公元476年,人類從此進入中古時代。但實際上,在奧古都斯把羅馬人的注意力轉向慾望滿足時,羅馬精神就已經消失,羅馬帝國就已經不可阻止的衰亡了。哪還有什麼永恆。

你去今日羅馬,奧古都斯所誇讚的大理石之城早已剝落朽壞,蝕壞的白色大理石之下,還是黑色磚塊。你們只看到萬神殿的光輝,可有注意到萬神殿背後的殘破不堪,曾經美麗奢華的破舊大理石,訴說的是羅馬城被數次佔領,被征服的悲傷。

永恆的是羅馬的征服精神。當羅馬失去擴張征服精神時,那些表面偉大的建築又有何用。

你們在討論永恆的羅馬,你們為何不提及永恆的長安。大唐帝國的榮光。

秦始皇陵,世界第九大奇蹟兵馬俑,龍門石窟,中華民族的象徵,偉大的長城。

金字塔。國王谷無數的陵墓,木仍伊,黃金面具,石棺,壁畫。

所有的一切,大都已經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西部世界》里講,人類的智慧如同孔雀的羽毛,極盡炫耀,只是為了吸引異性。所有藝術和文字作品,比如莫扎特,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還有帝國大廈,都是精心策劃的求偶儀式。也許吧,性本來就是人性最要的推動力。

並不完全,他們其實還在追求永恆。

古住今來,所有的帝王,所有的英雄,一心想要追求的,不就是永恆么。

但為何唯有羅馬更吸引人心。我們只是在討論永恆的羅馬,從不提永恆的長安。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東羅馬帝國滅亡。

老大帝國滅亡之時,正是新生世界的開始。

文藝復興再次發源於羅馬帝國的殘軀之上。人性的釋放,給予了新羅馬人向外探險,不斷擴張的勇氣。地理大發現,全球化的征服。對人性的挖掘,使得羅馬精神重返人間。

新羅馬帝國已經重新崛起於西方,在過去的幾百年內,我們人類一直在向外探索末知的邊疆,我們登上月球,探索火星,飛離太陽系。用科技武裝的人類,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真正支撐這樣文明進步的,其實不就是羅馬精神的重現么。

冥冥之中,羅馬是在吸引著我們,但吸引我們的,絕非是建築,而是永恆的羅馬擴張征服精神,這也是現代文明社會的主要驅動力。

羅馬,其實是我們每個現代文明人的精神之都。

我們討論羅馬的永恆,更應關心羅馬的衰落腐朽。

羅馬精神的興衰史告訴我們,在我們逃避死亡時,在我們逃避尋找人生意義時,當我們將精力時間轉移到慾望滿足時,我們就將不可避免的腐朽衰落。

死亡真的可怕么?

永恆之神會羨慕人類,因為人類會死亡。

我們都不清楚末來如何,也許就在明天,死亡,意外就會降臨,加諸你我之上。

那麼,今天,此時此刻,就是最光榮最美好的那一刻。

而這樣的光榮和美好,是永恆的神們永遠都體驗不到的。

就在今天,去擴張,去征服,而非被慾望本能所束縛

這才是我們討論「羅馬憑什麼永恆」的真正意義所在。

最後一張圖片,才是羅馬最打動我的地方。

清楚的知道旅程的終點在何處,就能無懼死亡,避免迷茫,勇於進取。

教堂的銘文上講道:Quello che voi siete noi eravamo. quello che noi siamo voi sarete.

既然如此,那今天就馬上出發吧,

共勉


在沒有去羅馬之前,我對羅馬的印象片段就只有斗獸場,幾部電影中反覆出現的地標。

我喜歡奧黛麗赫本,也喜歡羅馬假日這部電影,所以我期待去羅馬玩一玩。但去羅馬之前,我也僅是知道ROMA倒過來AMOR就是永恆,他為什麼是永恆之城,甚至他有多美,都未曾期待。

所有的一切只有出現在面前,真實的觸碰到,所見所聞才變得壯觀、永恆,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可以用偉大形容的城市。

你難以想像千百年前的輝煌,穿越歷史的厚重依然在今天真實的存在,地上走的隨便一塊石頭都可以是千年之前,建築之壯美、大氣處處令人震撼。而街角不經意間就是一座教堂,精細輝煌,伴著絲絲入耳的管風琴和虔誠的信徒。我曾經在奈良看到久違的中式古建築時候非常激動,原來我們的歷史可以是這樣的。羅馬則用這城市遍布的古迹告訴我,歷史比我所接受的教育遠遠厚重,甚至超乎想像。

我沒法在朋友圈發彩色的照片,因為我覺得那無法代表羅馬。希望我可以很快回到羅馬,也希望大家可以都去看一看。

附朋友圈照片,聊表心情。



為啥說的都是些有形的東西!來來,讓我來建設一下精神文明。

先來看這個,十二銅表法Twelve Tables - Wikipedia

這部法典是羅馬最早的一部成文法。(但是不是全世界最早的,世界最早的是《烏爾納姆法典》)。

這部法典被刻在十二塊銅板上,遺憾的是,原始版本並沒有保存下來,只有內容流傳了下了。

所以,關鍵點來了,這部法典牛X之處不在於它早,也不在於它的文本被保存下來當做歷史文物瞻仰,而在於它已經深深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無論東方還是西方

先來看看這十二塊銅板都寫了什麼:

第一表 傳喚;

第二表 審理;

第三表 執行;

第四表 家長權;

第五表 繼承和監護;

第六表 所有權和佔有;

第七表 土地和房屋;

第八表 私犯;

第九表 公法;

第十表 宗教法;

第十一表 前五表的補充

第十二表 後五表的補充

細則我就不詳敘了,大家自己搜索一下很容易就能找到。裡面的名詞兒看著眼熟不?是不是很多詞兒現在經常能夠看到?

來,拿裡面的第九表為例,那個「公法」,指的是「不得為任何個人的利益,制定特別的法律。」,那麼犯事兒了以後後由誰來起訴呢?

公訴人,這個我們如此熟悉的角色,就是羅馬時代形成的。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這部法典的內容已經和我們今天的生活密不可分。

馬克思這樣評價這部法典「簡單的商品生產即資本主義前的商品生產的最完善的法。」

你說,這算不算「永恆的羅馬」呢?

再來看,拉丁語

這個影響就更大了。

儘管今天拉丁語已經被認為是一種「死語言」,但是那種西方語言敢聲稱自己沒有受到拉丁語的影響?!

最直接的,我們今天背的英語字母表,那二十六個字母,叫做拉丁字母。當然,你可以說這些起源都是希臘,可要是沒有羅馬的繼承,希臘的遺產又怎麼會發揚光大?

拉丁語雖然「死了」,但是它融入了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繼續被人們使用。

再從這種語言所承載的內容來探討。

牛頓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初版 使用拉丁語寫成

西方的大學,拉丁語一直是必修課,神學、科學著作全都以拉丁語寫成,直到20世紀初還在教授。

最早留學西方的那一批民國才子,像是趙元任、陳寅恪等,哪個不會拉丁語?

甚至沒了拉丁語,現在我們連生物分類都沒法分。

林奈所發明的雙名命名法_百度百科,根本就是拉丁語的屬名+種名。

你說,這算不算「永恆的羅馬」呢?

競技場在宏偉,總有一天也會歸為塵土;道路網、排水系統再發達,新的科技總會抹去歷史的痕迹,但是這些,只要人類存在就會一直延續下去,不是么?

這才是永恆的羅馬啊!


那天夜晚我從破破爛爛的羅馬地鐵出來,金色的斗獸場就那麼突然地矗立在我的面前。深藍的天空上掛著一輪明月,右手邊的廢墟大道旁,羅馬特有的高聳的狀如蘑菇的樹下,有人在彈琴。原諒我對樂器的不了解,就算是七弦琴吧,是那麼清脆悠遠的琴聲,彷彿愷撒屋大維們正紛至沓來。

後來的一部義大利電影《愛你如詩美麗》,它的片頭藝術化再現了我當時所見。


就像張國榮,盛極而死,身後溢美之詞無以復加。

羅馬多麼偉大,美麗,震撼,反正也亡了,就由後人評價吧。


羅馬的偉大,在於每一項遺留都有意氣昂揚的姿態,每一個姿態都經過藝術巨匠的設計,每一個設計都構成了前後左右的和諧,每一種和諧都使時間和空間安詳對視,每一回對視都讓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過,因此,羅馬的偉大是一種永恆的典範。

-余秋雨


在義大利的一年,我游過十幾次羅馬,每次都是和不同的人。現在閉上眼睛都記得從聖彼得大教堂出去,一路走到聖天使城堡,再走啊走,走到威尼斯廣場,走到許願池的一幕幕。

所有和我同游過的人,都不是很喜歡這座城市。他們不喜歡這個城市裡犄角旮旯里的垃圾,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混亂的交通,甚至無處安放雙手的小偷。

但是這是我最願意停留的城市。哪怕什麼都不做,只是再一次在遺址廣場外的馬路上夜奔,不經意間抬起頭環顧四周就是白色的威尼斯宮。那個城市沒有華燈初上,入了夜就很暗,但是走在那些古老建築的腳下你就會覺得時間又有什麼關係,白天黑夜又有什麼關係。那些綿延了幾千年的人類文明早已變得像大自然一樣,不知是神力還是人力,在陪伴你。

很小的時候去開封的清明上河園,也有過類似的細微感受。但也許是那時還小,不懂人世幾回傷往事吧。

於人類的文明,於我的一點記憶。羅馬是永恆的。


回顧希臘的城邦世界,他們基本上是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六種政體,君主 貴族 公民(共和) 僭主寡頭 平民(民主) 。最初是一個阿伽門農式的傳統君主和貴族的統治,然後貴族削弱了君主的權利,平民削弱了貴族的權力,政體又逐漸演變成暴民政治。暴民統治最後演變成僭主,僭主不受傳統習慣的約束,是最差的一種政體。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個天然的循環,起點是根據傳統統治的君主,終點是根據自己意志統治的僭主,到最後,城邦的末日也就到了。

希臘人認為城邦的動亂由於民主化群眾化走的太快,上述演變過程在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斯巴達政治之所以穩定,是由於他的民主化進程很慢,但是它也逐步向民主方向改革,最後出現了利用群眾一直來推翻檢察官和元老的國王,從而增強國王的個人權利,但也最終導致斯巴達的政體的瓦解。

但是羅馬給希臘人帶來的一個奇特的印象就是羅馬政體似乎是永恆的。羅馬似乎是處在混合政體的均衡狀態,於是他們就以為羅馬人得到了諸神的保佑。其實我們把整個羅馬歷史前後連貫起來就可以發現其實亞里士多德的那一套還是適用的,在格拉古兩兄弟當執政官以後群眾運動發動起來,得到民心的凱撒主義者最終還是得到了權利,只不過希臘是一個城邦式的規模,而羅馬最終變成世界的統治者,因此羅馬的民主和群眾化,是跟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平行而互相支持。

羅馬憑什麼能夠永恆,我覺得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是世界性的轉移支付

羅馬發展到最後,他的政體可以稱得上是軍事民主制,羅馬的凱撒主義和羅馬帝國,本質上羅馬共和國民主化的一種產物,在雅典民主化產生了僭主,而在羅馬,產生了世界帝國的元戎,而羅馬帝哦國的主人或者元戎,他在羅馬城邦以外是可以有權行駛戰爭權力的,羅馬人維持國內的高人權和高福利是以被羅馬征服的戰敗者來維持,因此羅馬的制度最終和全世界體系結合在一起。

羅馬得到全世界的轉移支付以後,就有義務為全世界提供秩序。像埃及和敘利亞發生衝突時,安條克已經打到亞歷山大,但是在羅馬元老院一聲令下他們也得乖乖的撤出埃及,羅馬的這種權力就相當於新的國際法,外邦在發生糾紛時,他們的外交比內政要重要的多,無論你如何準備軍隊如果你得罪了養老院的話你還要輸的,所以不論是城邦和城邦之間的衝突,城邦內部的不同黨派之間的衝突,所有的參與者都清楚,他們的最終命運都取決於他們派駐羅馬的院外活動集團的能力,這種情況固定下來:第一這是外邦本身憲法的核心,第二,這變成羅馬帝國國際體系的正常組成部分。

第二是羅馬的法律

羅馬的法律是習慣法,執政官做出的判決如果長期沒有受到公民大會的挑戰,積累足夠的判例以後,它就可以被納入羅馬法之中,當西塞羅等人把羅馬法加以規範就形成了萬民法。

在羅馬帝國皇帝統治時期,羅馬的法官即使是屈從於皇帝的淫威,他也得必須要參考幾百年的羅馬先人的判決,這種法律體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緩衝作用,阻止最橫暴的軍人皇帝胡作非為。

除此之外,羅馬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羅馬的法學家們將他們的習慣法當做一種學科來加以研究,利用各種邏輯推理加以整理,這種現象是歐洲特有的,一直影響到中世界的那些蠻族。蒙古人也有自己的習慣法,但是他們沒有接觸到羅馬法的科學思維,那麼它的發展就缺少一個重要的刺激因素,這種因素是羅馬留下來的給後世歐洲文明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是羅馬的普世觀念

當羅馬行使自己的仲裁權的時候,逐漸形成了普世的正義觀念。城邦本身是沒有正義可言的,他們隨時可以發動戰爭,沒有普遍正義觀念。即使當羅馬政治結構架空以後,這個關鍵仍然存在,替代羅馬的那些蠻族們就抑制不住繼承普遍正義的衝動,把整個基督教世界看做是和古代羅馬沒有什麼區別的普遍整體。從查理曼大帝到奧託大帝,羅馬的普世觀念都能在他們身上部分體現。

最後補充一點,二戰後的歐洲和晚期希臘非常相似,國內政治向極端民主化方式發展,希臘人自己不用做太多的事情,只要充分開發自己的福利,再把先人的遺產作為旅遊資源賣給邊陲和土鱉的羅馬人就好了。這正是現代歐洲所做的事情,維持自己本國的福利制度,保衛自己的任務大部分通過北約而轉移到美國。而它贏得美國的方式就是它的歷史遺產。因為歐洲畢竟是美國的歷史源泉。羅馬對埃及可以無情的實施武斷權力,但是對於希臘總是要手下留情,因為它的文化之根在希臘。無論希臘各城邦的道德水準衰落到什麼地步,羅馬總是沒有辦法完全捨棄它。

北約中真正有行動能力的還是美國人,歐洲其他各國只是象徵跟著美國走一走,這種搭便車的邏輯和過去希臘人利用羅馬人是一模一樣的,它反映了一種可能是不可逆的過程,逐步將擁有古老歷史的歐洲,像古代希臘一樣,變成一種依附於最後的邊陲國家也就是美國或者羅馬的一個寄生性體系。

這個文章內容來自於劉仲敬的新舊羅馬與現代世界的演講。


在米蘭一家餐廳吃飯,等待的時間順手翻了翻店裡的一本英文圖冊,好像是房產廣告之類?印象模糊了,只記得裡面同樣是用eternal city來稱呼羅馬,而米蘭則是fashion罷了,看人家自己也這麼認為的嘛╮(╯▽╰)╭

說笑的。那樣厚重的城市,卻有著那樣熱烈明媚的天空,兩廂結合,產生出一種透入心扉的奇妙時空感。以下三個節點,讓我對「永恆之城」有更加直達靈魂深處的深刻記憶。

傍晚時分,天空中飛舞著潔白的海鷗,當真正是金黃色的燦爛餘暉,映在矗立於市中心威尼斯廣場上由同樣白色耀眼的大理石砌成的紀念堂上時,無疑是一種攝人心魄的盛大之美,是最可以正確使用「美輪美奐」這個成語的意境。雖然這個紀念堂只是十九世紀末期為義大利統一而建,相對於羅馬漫長而輝煌的歷史來講,白駒過隙般難具代表性,但唯因這座城市的分量,才能夠作為深厚的根基,托得起這樣一件年輕建築而不至於顯得輕浮,反而散發出生機勃勃的美感。

(照片都是當年用很老的Nokia Lumia拍的,現成的直接拿來用,就懶得找相機圖了,意思到了就好。。)

而在天色將暗時,聖堂般的萬神殿前的一場街頭藝術家的小型演出,更是此行最大的收穫之一。萬神殿是迄今為止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本身的結構之美和古典韻味已令人高山仰止,而那天遇見的大提琴+古典吉他的組合,更是用輕盈流暢的吉他,將大提琴深沉舒緩的音色襯托得淋漓盡致,具有無限古典主義美學的音樂,縈繞在聖殿肅穆的花崗岩柱廊中,流淌在殿前鋪滿踩磨的光可鑒人的石塊的廣場上,在那種氣氛的感染下,我瞬間淚崩,心裡驚嘆這究竟是音樂的感染力呢,還是神跡的感召!

當時聽了三首半的曲子,一首是大眾熟悉的巴赫G大調大提琴第一組曲,另兩首風格現代些的。後來買了CD才知道,其中幾首是原創。這些有相當水準的街頭藝術家,一般都會灌制自己的唱片,在表演結束後介紹給聽眾,10歐六首曲子(當年歐元是1:11來著。。。),用國內唱片的價格來看,不算便宜,但在發現能夠如願留住這些音樂時,自然是毫不猶豫。雖然英語都不是母語,不可能深刻地表達心情,但和大提琴手的短短的交流還是很開心,我們一致贊同這裡的環境會給古典音樂大大加分,音樂與神殿,誰讓誰更加不朽?(後來發現果然是的,離開那個環境,當時的情緒就不復存在了,儘管還是很好聽的)

其實在羅馬,會有一種奇怪的親切感,也許是國人的許多現象這裡差不多都有的緣故?車站拉客,景點擺攤……可是,慢慢地,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越發清晰地浮現出來: 一條絲綢之路,隔著迢迢歐亞大陸,我在這端,你在那端。當然了,絲綢之路的終點是威尼斯,至於起點,西方人根本懵圈⊙﹏⊙ 然而古老文明的韻味總是相通的,無論如何滄海桑田,再多的金錢也砸不出這種時間才能沉澱下的氣質。

習慣於用「他」這個指代,實在是因為這樣厚重的歷史,太容易被賦予雄性化的色彩了。 儘管羅馬旅遊業有相當大的功績要歸因於《羅馬假日》這部極度柔化了這座城市的硬度、滿足了無數有著公主夢的女性的浪漫幻想的電影,以至於原本在眾多建築中並不起眼的西班牙廣場,以及更不起眼的真理之口,因為奧黛麗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的演繹而名揚四海,人滿為患,除了數人頭便是排長隊合影。

雖然並沒有興趣去湊那個熱鬧,但我的這一點點小女人情懷,在進入羅馬城中最讓我目瞪口呆的那個地方之後,還是被震碎得片瓦不存。這就是——卡拉卡拉大浴場遺址。這是某人之前就向我極力推薦的,說我肯定會喜歡。嗯,看來還是蠻了解我的嘛(≧▽≦)/ 景點非常冷門,簡直是門可羅雀。其實我無法想像,如果像斗獸場、萬神殿那般擁擠不堪,這片廢墟還會不會給我如此大的心靈衝擊。

如果說那些教堂廣場城堡博物館帶給我的是說教——羅馬帝國曾經多麼輝煌:建築的宏偉,雕塑的栩栩如生,那麼卡拉卡拉浴場遺址,則用最直白的方式,用它壓倒一切的氣勢,讓我徹底臣服。站在空無一人偌大的露天浴場斷壁殘垣內,那些需仰視目光才可及的穹頂,那些潔白精美的廊柱頂飾殘片,那些所剩不多的休息室內色彩繽紛紋樣精緻的細小馬賽克地磚,無一不昭示著這裡曾經的窮奢極欲。當得以站在這裡,史學界的戲謔:羅馬帝國亡於澡堂,便不再像是句玩笑。斗獸場講述的是人類還未完全開化的獸性,血腥而殘忍; 卡拉卡拉浴場則將步入文明期的慾望徹底的昭示,驕奢淫逸。曾經多麼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從內部便被蠶食,直至土崩瓦解,如今只剩這座僻靜的廢墟,寂寞的存於世間,用殘存的隻言片語,向人們講述著它雲煙一般消散的過往。

西方建築因為材質的原因,以及沒有改朝換代就要來一次付之一炬以炫耀勝利的習慣,得以基本保存,這是讓身為中國人,尤其是像我這樣有歷史情結的西安人羨慕嫉妒恨的事情。任憑史料再詳細,考古再實證,都完全無法讓人像感受卡拉卡拉大浴場遺址一樣感受到全盛時期的大唐帝國那出檐深遠、斗拱壯麗、建築美學超越故宮(在我看來)的宮殿群——大明宮的恢弘,以及「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長安城。

愛上羅馬這座永恆之城,因為東西方相通的歷史之美。


這個問題很含糊,

  因為羅馬永恆這個命題是否真的存在還不確定,怎麼能如此快速地就說為什麼說羅馬永恆

  如果扯到情感角度,則所有說羅馬永恆的都是羅馬人,羅馬人以外的誰會說、會知道呢?所以如果一定要將此提到全球範圍看,歷史(包括未來,因為涉及永恆)角度偏重性絕對應當大於情感角度偏重性。

  既然是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們又怎麼知道羅馬永恆呢?絕對是羅馬帝國留在歷史上的印記是一個極重要極響亮的名字。提到羅馬帝國,又免不了要提到聖經,因為羅馬的名號,就像巴比倫的名號,是一直存留到世界末日的,聖經曾預言到羅馬帝國的興盛,卻沒有提到羅馬帝國的滅亡,從這個角度看,羅馬(帝國)在人類歷史上也的確算是永恆了,因為直到人類世界末日為止。並且,羅馬帝國是與聖經記載(包括產生於聖經的宗教信仰)息息相關的。

  根據歷史記載,亞述亡於巴比倫,巴比倫亡于波斯,波斯亡於希臘,希臘分裂為馬其頓、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之後羅馬迅速興起,攻佔了原希臘屬地。羅馬帝國始建於公元前27年,公元117年版圖擴張至最大。

該版圖如今所分布的國家(自己對照世界地圖查吧,國家太多,不好記)

(圖片來自Wiki)

  到公元200年左右,羅馬共和國(帝國)達到鼎盛。(公元四世紀前,羅馬帝國數位皇帝十次逼迫基督徒,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06~337年在位】皈信基督教,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對基督徒的逼迫進入停止階段)

  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開始衰敗,內部分裂為東西羅馬,西羅馬名義上亡於公元476年,被哥特人亞拉里克一世佔領。但隨著日耳曼族興起,終於公元962年建立日耳曼/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最終亡於公元1806年。東羅馬帝國則支撐到1453年亡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穆罕默德二世入侵。從人口民族組成及版圖位置,神聖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沒直接關係,只是維持一個永恆羅馬的稱號。隨著東西羅馬相繼衰亡,羅馬永恆的理念應該也就結束了。

  但是呢,聖經上預言的又有所不同……

  在舊約先知書中的《但以理書》預言說人類最後一個強大帝國(第四獸)就是羅馬帝國,這個羅馬帝國要一直存到基督復臨,但依據歷史,羅馬帝國已經不存在了,這個羅馬象徵什麼,聖經解經家也作過許多猜測,多集中在羅馬帝國這個形式上:

羅馬帝國曾統轄許多不同民族、地區、國家包括宗教信仰者,並維持一個共和、民主的統治方式,這最後一個國家可能指的是一個多國聯合體,並且擁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宗教信仰者相互混居的政治、經濟實體。

  頗為奇特的是,就在先知但以理為巴比倫王解夢時說到巨大的雕像(金頭、銀胸、銅腹、鐵腿、半鐵半泥的腳)的腳部,是半鐵半泥的,正是一種混雜的現象(但沒有能說明是民族混雜、國家混雜還是宗教信仰混雜,也可能都是,預言嘛,還沒有發生的,誰能理解得那麼准呢)。

  聯繫起來看,也就是說,這個以多民、多族、多國、多宗教信仰者混居的帝國將會以政治、經濟實體的方式直存到世界末日。如果有興趣看看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還真得說,這個隱形的「羅馬帝國」雖然並不再稱為羅馬,但確實是以羅馬帝國的形式存在著。(各個經濟、政治、軍事同盟,各個不同民族、種族、地區、宗教信仰者的國家聯盟,當然,還有聯合國……)

  那麼,綜合以上分析,羅馬帝國確實依舊延續其榮耀的光輝,繼續著它的永恆傳說。

  這樣看來,羅馬還真是永恆的呢……

(非官方回答,當然,各方資料來源真實,還請各位看官謹慎點贊)


每次在地鐵經過騾馬市的時候,聽著播報,我總想下一站是不是應該叫ATHENS,亦或是BERLIN,抑或THEBAN,抑或其他。羅馬就是這麼奇妙。


當年,古羅馬人在宏偉華麗的浴宮中吹著口哨,認為帝國就像身下的浴池一樣,建在整塊花崗岩上,將永世延續。

現在人們知道,沒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有個盡頭。


推薦閱讀:

文史老師說「定都杭州的朝代都很短命」,這是正確的嗎?
共和化後的國家再重回君主制有多難?
為什麼知乎上沒有歷史話題的優秀回答者的標誌?
凡爾賽玫瑰瑪麗安托瓦內特和路易十六是真愛嗎,縱觀世界歷史,NO.1公主病非她莫屬,可是她真的是個公主?
有哪些人因為在某一方面成就太突出而使得人們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TAG:歷史 | 羅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