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對話》這本書怎麼樣?
最近同學推薦了一本書《與神對話》,關於人生方面的哲學書。
目前看了一小半,不知是否因為自己還是太浮躁,所以不太能體會書中的表述,而且,書中有一些觀點有唯心的嫌疑,比如在第23節第12天(1)中說道:「絕對的領域裡沒有經驗,只有認識。認識是神聖的狀態,然而最大的歡樂卻是存在。存在惟有於經驗之後才能實現。其先後關係是這樣的:認識,經驗,存在。這就是三位一體--這三位一體就是神。」 此外,造成難以理解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它是一部英文書籍,一些富於哲理的語句經過譯者的翻譯後,會有失偏頗呢?
關於這本書的話題我比較能回答,中英文我都通讀過一遍,相關材料我也讀過不少,等下我列一個清單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讀一下。P.S. 樓主,不是有一些唯心的「嫌疑」,整本書就是純唯心的好么,書裡面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唯心唯物的誰對誰錯不要在這裡爭論了。哪個先知是真哪個假這個種爭論了幾千年的問題也不需要在這裡來爭論,你信哪個哪個就是真的,其它就是假的,done。
Conversations with God.
作者露臉
大概看了看回復,有不屑一顧的,有強烈反對的,有極力褒揚的,但是沒有系統分析的。 那我就來補一下缺。我個人不站在任何宗教,或者哲學,或者心理學的觀點上來總結一下關於這本書,和這本書相關的運動。
首先,這本書在美國分類非常明確,屬於新紀元運動(The New Age Movement)一類的靈性圖書,作者背景也非常明確,前天主教或者新教信徒(至於有多信,估計不是太虔誠的那種,不然也不至於會流落大街,教會裡面熱心幫忙的人多了去了,要是虔誠的信徒長期在一個教會落難的時候都是整個區有時候整個州的教會給你禱告啊,送吃的啊什麼的)。 這本書在美國之前是非常暢銷的,在其它地區估計沒什麼動靜,文化背景問題。總體是基於基督教的思想的一本書,不過附加了新的定義,像樓主說的三位一體神(trinity of god)的概念。 關於新紀元運動,我這裡覺得wikipedia上總結得比較好,quote一下:
「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社會現象,起源於1970至80年西方的社會與宗教運動。新紀元運動所涉及的層面極廣,涵蓋了靈性、神秘學、替代療法,並吸收世界各個宗教的元素以及環境保護主義。它對於培養精神層面的事物採取了較為折衷且個人化的途徑,排拒主流的的觀念。另外,自我心靈(self-spirituality)、新心靈(New spirituality)以及身-心-靈(Mind-body-spirit)等詞彙指的都是新紀元思想。「文化創造(Cultural Creative)」與「新範型(New Paradigm)」也都是新紀元的用語。新時代運動發端於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早期,流行於1960-1970年代,鼎盛於1980年代晚期的諧波俱進運動。「新時代」一詞指的是即將來臨的寶瓶座年代。在不同人身上都可看得到新紀元思想的影響力,例如一個人會將他的個人化信仰與傳統的宗教信仰融合在一起。
新時代運動吸收東方與西方的古老的精神與宗教傳統,其中有許多已經同現代科學的觀念融合在一起了,特別是心理學與生態學。新時代思想汲取世界各大宗教的靈感(猶太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印度教 中國民間宗教以及佛教),特別是來自新思想,西洋神秘學,新異教主義,諾斯底主義,普世主義,東亞宗教以及印度宗教等思想的影響。
新時代宗教(雖然在新時代運動裡大有去掉「宗教」一詞的趨勢)和哲學的派別眾多,有無神論,一神論,古典泛神論,也有自然泛神論或萬有身在論。
新時代運動並沒有正式的定義。一些人認為只要把主流與傳統的元素融 入自己的個人化信念的都算是新時代。
新時代思想與行動涉及的範圍很廣,次文化的成員自由選擇某一種思想加以認同。至於到底哪一種當代的文化元素能夠被稱作「新時代」則是很有爭議的。
新時代運動並沒有特定確實的發起人或是團體,不過都不約而同的提出共同的概念。主要的概念有:
- 萬物歸一(All is one)
- 一切都有神性(All is God)
- 人性即是神(Humanity is God)
- 世界與人均會產生一種意識的大改變(A change in consciousness)
- 一切宗教最終會歸於一統(All religious are One)
- 相信宇宙的進化,包括意識人性的進化,進化使世界最終是樂觀的(Cosmic evolutionary optimism)
- 信念創造實相(You create your own reality)
其實其他宗教也有提到這些概念,只是改用現代人的用語來說。
代表作品方面有海倫舒曼所著的《神蹟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詹姆士雷德菲爾德所著的《聖境預言書》(The Celestine Prophecy)以及尼爾瓦爾許的《與神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God)."
了解了背景知識以後,我們就能更深刻的分析這本書了。以個人觀點,這本書不能歸類為「人生方面的哲學書」。哲學是存在信仰真空的,而這個真空是由宗教來填補的。有些人願意接受宗教的答案,找到永恆的真理; 其他人更願意不停探索,擁抱無限的神秘。這些都與個人意願,與個人經歷有關。相對來說遭遇極大挫折的人更願意擁抱宗教。但是這本書對也不能完全歸類於宗教類。其中內容有很多挑戰傳統基督教的成分。比如推崇想做愛就做愛的觀點,外星人到處都是的觀點, 原罪是原賜福的觀點,地獄不存在的觀點,希特勒去了天堂的觀點 blah blah blah。總體來說,整本書是個大雜燴,你在其中能找到各個宗教的影子,還能找到很多哲學流派的思想。所以大有統一各個宗教的趨勢。 不過肯定是統一不了的。。。很多人都說看完這本書整個人三觀都翻天覆地的,是一本等待一生的書。我上次跟一個清華心理學教授聊天她還說她一個清華的朋友極力推薦她這本書。這個我就不置可否了,不過對於平時壓根沒有深入想過書上談論的那些問題的讀者肯定是三觀盡毀,節操遍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進程,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這個路不是 別人能夠幫助你的,真理如果真的這麼容易就被你掌握了,那人生未免也太無趣了。
看完這本書的同學想看看其他的新紀元運動的文學啊,視頻啊,我這裡一大堆。youtube上是新紀元運動的集中地(有些非常離譜)。想spirit science系列,還有亂七八糟的來自更高緯度生物的通靈(tunneling),外星人用愛拯救地球,阿奴納奇,陰謀論(羅馬俱樂部啊,911啊,世界陰影政府啊,蜥蜴外星人化妝成政要統治世界啊),靛藍青年(indigo children),我有段時間挺迷這些的時候還幫字幕組翻譯校隊了不少視頻。。。麥田圈,法蒂瑪聖母降臨事件,昴宿星人,尼古拉特斯拉是外星人,光明外星人與黑暗外星人在爭奪地球,新的金融系統,約櫃的秘密,方尖碑是約櫃到達某個地方的標誌etc...國外人就喜歡這些東西,中國人民就比較踏實喜歡賺錢,還是唯物主義大法好,是不。
so,說了這麼多,除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實在不容易分辨信息的真假。而且這些信息也不能說有真假之分,都是信仰問題。需要讀者們自己查亮雙眼去鑒別。隨時懷揣一顆懷疑好奇的心,深入的做一下研究。
還有一個作者寫的一系列的書在美國引起過極大的轟動的。1980s, Carlos Castaneda,UCLA大學秘魯籍作家和人類學家,以唐望(Don Juan)書系列而著名,書中記載了他拜墨西哥印第安人薩滿巫師唐望為師的經歷,主要是知覺轉換。此書不屬於新紀元運動,可以歸類於神秘主義和人類學。作者因此登上1973年時代雜誌封面,我有幸在舊書攤上淘到一本原版,Kamehameha!!!
要說震撼和毀三觀的話,這個系列書秒殺與神對話(我就不舉例了,會被和諧的)..有興趣的朋友百度一下,有大神翻譯的中文版。這本書前兩本沒啥,作者那個時候雲里霧裡的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啥,只是純粹以觀察者的方式記錄唐望第一步幹了嘛,第二步幹了嘛,第三部幹了嘛。 然後就被唐望各種折騰,吃一些仙人掌然後產生幻覺之類的。然後後面幾本作者終於有點明白唐望在幹嘛了,開始以另外一個角度記錄整個過程,說是對讀者產生震撼都不足以描述了。如果作者紀錄是真的的話。不過bbc的一個紀錄片說這些故事都是杜撰的。
總結一下,世界是很大的,我們是很渺小的。很多人讀完一本書就覺得掌握世間真理了,那我只能說你讀得太少。每個人都要去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與這個世界交流的方式。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別人的選擇。Quote電影THE MAN FROM EARTH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里生物學家說的話:「我是在猶太教家庭長大,我妻子是在穆斯林家庭長大,我最大的一個兒子是無神論者,最小的一個兒子是科學教信徒,我女兒在研究印度教,我想像我家客廳都可以來一場聖戰了,但是事實上我們互相幫助,並且相安無事。」 所以誰對誰錯並不重要,我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 Maybe we will never know what is the truth.
讓我以與神對話裡面quote的莎士比亞的這句話結束這個亂七八糟的回答,「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荷拉修,天地之間有許多事情,是你的睿智所無法想像的。」 The end.
現在我快看完第一部,對我來說此書給我的啟發很大。
1. 很多人讀不懂是正常的,可以達到「完全讀懂」此書的只能是此書的作者。
道理很簡單,就像書里所說的:我們的話語是不太精確的交流工具,所以神想用「溝通」來代替「說話」(溝通包含:感受,思維,經驗,語言)。
我與別人交流觀點時發現每個人都在講自己的故事,因為觀點必然出自於個人經歷。雖然他們沒對我說過個人經歷,但我可以從他們的觀點上間接知道他們的人生歷程。所以無論是題主還是我,都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思想。因為我們都沒法去體驗作者的人生,即使他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寫出來,文字的表達力還是很有限。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無限接近作者想表達的東西。
2. 關於唯心和唯物,我是這麼理解的。
首先自從高中學在課堂里學過這東西以後就沒有再研究過這東西,但中國所教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是為了政治目的而服務的。雖然各個國家都有洗腦教育,但中國的尤其嚴重吧。中國的哲學,政治學,歷史都需要重新探討。而且我們教科書里寫進去的東西未必是客觀的。想正確認識這些東西就必須得翻牆了。
按照危機百科的觀點(唯心主義), 唯物和唯心並不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而且唯心和唯物也沒有嚴格的分界線,其實講的都是同一個事情。所以不要把唯心和唯物對立起來,感覺兩者水火不相容,科學與信仰同樣也是如此。
3. 關於23節第12天的話我是這麼理解的。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相對領域,而神所生活的世界是絕對領域。我們看到一座山之後產生高低的判斷是因為有比較對象的存在。比如這座山比山谷來說是高的,但比遠座的更高的山來說是矮的。假如有一個世界除了這一座山,沒有其他任何東四的話我們是沒法判斷出他的高低了,因為沒有了比較對象,這種世界就是絕對領域。
絕對領域是沒有高低,好壞,男女,陰陽之分的世界。可以把它看做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混沌」狀態。所以也說明了「絕對的領域裡沒有經驗,只有認識」,因為沒有比較對象存在,所以你沒法去評價(經驗)它。
絕對領域只有「認識」,而相對領域有「認識」,「經驗」,「存在」。 相對領域中因為有比較對象存在,所以我們不僅可以「認識」某物,還可以「經驗」某物,以至於對於它的體驗「存在」與我們的頭腦中。
我們通過教科書「認識」到珠穆朗瑪峰是最高的山峰,所以我們有一天攀登征服了它(「經驗」),從此我們對珠穆朗瑪峰有多高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存在」)。所以神說「認識是神聖的狀態,然而最大的歡樂卻是存在。存在惟有於經驗之後才能實現」。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知道茅台酒好喝(「認識」)。所以湊了錢買了一瓶茅台嘗了一口(「經驗」)。 從此我們知道茅台是什麼味道和多好喝的感覺(「存在」)。 我們能有這樣的體驗和感受是因為酒的世界是相對領域,也就是各種各樣好喝難喝的酒都存在。如果有一天國家頒布法令:白酒只能生產茅台,其他白酒一律停止生產。 這時候我們能喝到的白酒就只有茅台了,但你還會覺得好喝嗎? 因為沒有難喝的其他酒的比較,我們沒法做好壞的判斷了。
最後想說,對於我來說這本書是鍛煉思維的書,他說的人生道理少之又少,但看明白神的話語需要不一般的思維能力。對於翻譯,我還是比較滿意的。
世上沒有什麼好書,只有適合自己的書。比這個書稍微容易的我推薦:「少有人走的路」。 當然題主不喜歡哲學,心理學,宗教方面的書的話也沒有必要看。 看自己喜歡的書,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了。謝邀。
「絕對的領域裡沒有經驗,只有認識。認識是神聖的狀態,然而最大的歡樂卻是存在。存在惟有於經驗之後才能實現。其先後關係是這樣的:認識,經驗,存在。這就是三位一體--這三位一體就是神。」
「絕對的領域」,就是沒有相對。這個是一個比較難解釋的概念,因為我們沒見過「絕對」。如果以近似的方式解釋「絕對領域」,可以這麼看:我們的物理世界,究其本質,是各種分子原子構成,而原子和分子,是由更細微的質子中子電子構成。所有的質子都一樣。所有的中子都一樣。所有的電子都一樣。比它們三者更小的結構暫時沒有定論,不談也罷。
以質子中子電子的角度看這個世界是非常簡單的,無非是這三種元素的組合,沒有其他。這裡的經驗極少,只需要知道這三種微粒就行了,但你會認識到,這三種微粒可以變化出無窮無盡的物質世界。這個狀態非常接近於「絕對領域」,也許「絕對領域」只有一種微粒,也許「絕對領域」只有能量沒有任何微粒,只有一種微粒或者只有能量沒有微粒,就沒有經驗了,但你會認識到,這種微粒或者能量,有無窮無盡的變化,這就是「沒有經驗,只有認識」。
「認識」,就是「知道這是可能的」。「經驗」,就是「把可能變成現實」。「存在」,就是變成「現實」的結果。
「最大的歡樂卻是存在」,這句話的意思是,最大的快樂是「造物」,也就是實現「夢想」。當你渴望一個事情,然後親自把它實現了,在實現的一剎那,是最快樂的。人類在不停地追求這一剎那的快樂,這種快樂有很多種,小時候是搭成一個積木,上學時候是拿到錄取通知書,在gf/bf答應的一瞬間,在高潮的一瞬間,在孩子生下來的一瞬間,是最快樂的。這就是「認識,經驗,存在」的三位一體。
《與神對話》第一卷,講述神將自身化成無數個局部的神,由此將絕對領域的認識,藉由無數的局部之神經驗這種認識,由此創造出存在,體驗自身的萬能。人,就是局部的神。人以為自己是孤立的,其實只是並不自知自己在更大的神之內,並不知道自己的認識,經驗,體驗屬於整個神的世界,而不僅僅屬於自己。這三位一體就是神的本身。這是我自己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突然有靈感,就畫出來的,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理解。
畫的內容是,與神對話3中的內容。 畫的真心一般,希望大神少噴一些。之後我會一直這麼畫下去的。大一時候匆匆翻閱過此書,那時候因為思維的頻率跟不上以及經驗的淺薄,這本書在我眼裡不過是一本充滿形而上的「心靈雞湯」,很快就被我不知道扔到哪兒去了。
經過這幾年在宗教以及靈性領域的閱讀,這本書很好地整合了我在各處吸收的觀點,也逐漸消融了我曾在各個宗教領域所設下的界限。我是一個喜歡追求真相的人,雖然已經皈依佛教,但這並不妨礙我去了解甚至是認同其他教派的一些觀點,我認為不同的宗教里的教義是殊途同歸的,譬如基督教里講的「愛」和佛教里講的「慈悲」,又譬如靈性學裡講的「指導靈」、「天使」和佛教里講的「護法」(只是個人觀點)。當然,這本書里的「神學」不隸屬於任何宗教。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覺就是,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沒有什麼是「必須」、「應該」的,所有的教條,包括對「業力」的恐懼,通通消泯。在神的眼裡,沒有對錯,只有客觀上進化程度的高低。但,沒有「對錯」,不代表我們要胡作非為。我們不胡作非為,僅僅是因為我們選擇不去那樣做,而不是由於害怕業力的懲罰。也有可能是我們的靈魂在過去世早已胡作非為過,在那些世,我們明白自己的靈魂不願意成為那樣的自己,所以這一世我們會一出生就自帶各種偏好和習氣。
一切只是經驗,經驗本身沒有好壞(認知心理學也認為,在刺激和情緒之間有個中介變數,就是我們的認知,而認知才是導致我們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的關鍵,所以同一件事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意義可能完全不同,就是由於每個人不同的認知造成的,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由自己的觀念所塑造出來的主觀世界),它只是讓我們更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喜歡什麼,厭惡什麼,而這些構成了我們對自我的認識。我們對自我認識得越多,就越回歸神性(自性)。我們本來就是神的分身(所以在女媧造人的傳說里,人是女媧按照自己的模樣捏造的不無道理),輪迴的目的只是憶起的過程,憶起你是神,你具有神性,你具有創造自己生活的天賦,而不需要天天祈求「天上」的神的恩賜。
要學會百分之百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
活出靈魂最高的樣子,就要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儘力做出符合最高價值(也就是出於愛)的選擇;要能夠在選擇的時候不稀里糊塗,就要時常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覺察自己有沒有處在「愛和慈悲」的頻率。這本書,僅僅是覺醒的開始。
我們所有「召喚」而來的物質或精神,原本就已存在,就像佛教里所說的「阿賴耶識」,裡面囊括了無盡的種子,就看你選擇澆灌哪一顆。你覺得你的生活算是負面的,那是因為你選擇活得負面或者只看到負面,或許是無意識的,但那一定是自己的選擇。同樣,哪怕只是從這一刻開始,你驚訝地發現了自己有選擇的能力,開始調頻,把思維的電台調到歡樂滿足台,你的生活將從當下開始變得不一樣。
說點書中實用的小技巧,關於如何祈禱,如何向宇宙「下訂單」。我們祈禱時不要說我們「想要」什麼,因為那意味著我們認為自己的匱乏的,我們要感恩自己馬上就會變成或者得到某樣東西,全然地相信宇宙會賜給你想要的一切,才能做到真實地去感恩,感謝自己即將得到的東西。你騙不了你自己,所以當你沒有真正相信的時候,祈禱會不好用。佛教也極為強調「信力」的重要性,譬如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關鍵點就在於「相信」有個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佛會來接引你,就這麼簡單!但是能夠全然相信有個極樂世界,說簡單也不簡單,因為很多人根本信不起來,所以說,能夠全然地相信,也需要因緣和福報吧!
祈禱的最大目的不是求神賜給你什麼,而是明白你就是神,你要求宇宙給你想要的,宇宙一定會滿足你。這裡面有些微妙的心理是不一樣的,需要仔細體會和辨別。
作者確實是在與神對話,這不是他的臆想。在靈性修行的圈子,很多靈療師都可以和自己的「高我」連接與對話。就像作者這樣。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與神對話,這不是什麼難以得到的天賦,當我們把心輪的頻率調到愛的狀態時,你心裡出現的聲音就是「高我」的聲音,就是神性的聲音。
推薦感興趣的人都去看一看這本書,靈性革命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到來。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吧:如果這本書是引起我的思考或者更深一步,改變的,那我的答案就是經過思考後的答案,如果這本書沒有我引起思考和改變,那和沒看過這本書給出評價沒有兩樣了。------我認為是很棒的書。
================================以下一些體會============================這本書我也看了第一本,第二本一直在枕頭邊,很久沒有拿起來了。由於我自己沒有良好的習慣,讀書不多,也總是斷斷續續的。但是這本書,不管隔多久我拿起來,總覺得是一種機緣,或者說就是應該這時候來看了。像書里說的一樣。當時這本書也是朋友推薦給我的,那一陣子特別奇妙,有人給我傳福音,有小吃店主跟我談人生談我的缺點 談佛,有朋友跟我談與神對話。一時之間,我的腦子裡充斥著各種人生觀等等。對傳福音的朋友:我一開始是以各種固有的知識委婉的反駁,後來我覺得,我才多大,怎麼能一直活在固有的東西里,且不論對與錯。後來我開始每個周學習聖經,- -其過程特別艱難,因為我是個特別多問題,特別愛較真,愛抬杠的人(我自己真不是故意抬杠的,我甚至現在也搞不懂什麼叫抬杠,我只是不懂一直問)。。(例如,我曾經深深地糾結在這個問題里:為什麼亞當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之後才開始同房呢?結婚後就同房的話他的後代就不會有罪了!他是故意的,還是上帝是故意的?(依然求解)這裡我必須得提到,我開始學習聖經的心態是這樣的:對這個受眾最廣發行量最大的讀物,為什麼不了解呢?無關宗教的心裡,我試圖客觀的了解他。對於小吃店老闆,由於她是女性,自身神神叨叨氣質比較重,再加上她一直試圖使我相信一些東西,我一直是在用這個模式回答:反駁---傾聽----沿著新的話題問回去---反駁。最後得到了我實在是太愛抬杠了答案,導致我很難過:為什麼這樣說我! 和你不一樣不能說么?對於《與神對話》這本書,我選擇了借朋友的書看,裡面有他的札記,思考,這更讓我對這本書感興趣,我覺得,當自己有大量疑問的時候,也可以有別的角度的(他的筆記)理解,有一種交流存在。 我覺得,單純講這本書的話,最最最基本的是:你有多大的開放的心態。你對自己已知的東西存在疑問么?有多疑問?可以否定么?可以全盤否定么?你對這本書上講的東西會畫問號么?(在此推薦一篇文章,《GROUNDLESS BELIEFS》----Alfred Ernest Mander.你談到書裡面有些東西有唯心的嫌疑,這個用詞很傳神,由此看來你的觀點是支持唯物的。假設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唯心是正確的呢?題主還會用嫌疑這個詞么? 我並不想說唯物唯心誰對誰錯,(這個對我難度比較大)。類似此,如果題主抱著一種:我試圖了解一些事情,一些觀點。而不是判斷一些事情的心態,我想讀這本書 會有更多的體會吧。 這本書對我而言,是讓我對外界有著更加開放的心態,我覺得開放的心態是好事,所以也希望你可以獲得~ 你談到裡面有很多不解的地方, 我想說,我也有很多體會! 我想了想可能的原因:1. 儘管對話採取了盡量簡單的話語,但是由於之前我們對此了解較少,對書中龐雜內容,觀點的背景知道不多,所以很多難以理解。2 思考水平的高低,或者說階段不一樣。3翻譯的問題。4固有知識,態度,觀念的羈絆。對此,我覺得,多多思考,交流,再思考。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 =我這個人說話比較混亂,勿怪。感覺很難理解。
按理來說,宗教僅僅比哲學多出了上層建築,但這本書僅僅給出這些高端深奧的句子但卻並沒有給出系統的世界觀的邏輯體系,對認識,經驗,存在的關係論述又不符合任何已知的哲學觀點,所以想表達什麼可能只有作者知道了。。。
1. 開始很欣喜,覺得很有道理。2. 然後是質疑,有點害怕。我是一名基督徒,裡面的道理很像魔鬼的教導。3. 幾年後的今天打開再看。發現裡面的內容雖然很多晦澀或者離譜,但是還是非常接近這個世界的本質。4.不過這本書總的來看並沒有什麼突破,與其說是與神對話不如說是與他自己對話。這本書只能反映他對新時代運動的一些認識及自己的世界觀。
很久就買來了,一直期盼著看這本書,今天第一次讀。。。。剛開始非常激動,認為真的會提供新鮮的思維方式,中期開始逐漸質疑他的觀點,後期咬著牙才把這本書勉強讀完這是我的個人感受:對於無神論者和自由主義者來說,本書的表達形式可能不太好接受,但是內容可以相當於他們的《聖經》對於基督徒(比如我)來說,本書很多地方是對神的褻瀆,但是今天,我只表達本人對這本書的觀點結合內容以及作者寫這本書時本人的環境,可以說,這本書正能量滿滿,對於低迷的人來說是一針絕對的強心劑。個人感覺這本書本著最大程度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創造,強調歡樂與愛,這些都是不錯的。可是在有些章節可以看到滿滿的抱怨和迷茫,神的解答,也變得非常的接地氣。簡直就像在縱容一個任性的小女孩一樣。所以說,《與神對話》完全可以改名為,與自己內心的對話個人意見,這本書謹慎推薦,讀這本書的時候一定不能迷失自我,就是說,一定要帶著自己本人的人生觀去讀,吸取裡面正能量的內容,無神論者可以豐富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基督徒可以利用歡樂真相愛更好的理解聖經中神的話語以及日常事情中神賦予的美意。至於裡面很多誇張的內容,當做科幻小說讀也未嘗不可
非常棒的書,一起看的還有(告別娑婆),都給我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對照佛法的一些觀點,我覺得他們在高處相遇,更多的是從現代人的角度切入,「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首先我支持《與神對話》的觀點,絕大部分。現在的聖經不應該全信,即使是按照神的旨意編寫的,原始的版本和現行的版本根本不是一回事,被不同的人修改過,早已不是原本的意思,甚至有可能加入了根本和原意不同的內容,用來約束統治信眾,請問你在堅持的是什麼?你確定還是神原來的意思嗎?還有,教會裡大多是窮人、社會底層的人,他們接受各種所謂的約束,認為自己這裡不好那裡不好,連自己都不敢肯定,只接受所謂的安排,一直停留在社會的底層,痛苦掙扎,一天一天地浪費自己的生命,等待所謂的天堂,多麼可笑!
與神對話,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解決我們無法把教義和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根本問題,通俗易懂,讓人醍醐灌頂。 一句話,你們宣言的都是假大空,你們嘴巴里只有「NO!NO!NO!」只有「你們不好,你們不行,你們敢有自主思想敢思考敢懷疑就有罪!就不應該!你們只能接受現狀,看到不公,只能祈禱,只能無所作為!」統統放屁!人性是源自神性,是神性的一部分,如果你們宣揚的連人性都否定,還宣揚什麼神性?你們懂神性是什麼?你們教會裡的傳教素質參差不齊 ,什麼都不能自圓其說,一問到教義核心都在躲,甚至自相矛盾!還是看看高級知識份子通過人生歷練寫出來的集大成之作吧!只寫才是真正有用的理解!這些才是信仰的正解!如果信你們所謂的東西不能讓人生變得更好,只能和弱者抱團祈禱,有個屁用?與神對話里對我們說的都是 「YES!YES!YES!」YES!我們能過上我們想要的生活,健康,幸福,美滿!
∠( ? 」∠)_我只是放一下第一本的讀書筆記
本書致力於讓讀者通過閱讀神對一些常見問題的解答,去除掉一些對人生的懷疑和痛苦。
1. 為什麼會痛苦到「幾乎開始懷疑人生」?
我們並不痛苦,痛苦是社會價值觀賦予我們的。
怎麼這個答案聽上去有點MDZZ呀,一直做著令自己討厭的事情難道不是痛苦么?遭遇天災人禍RP跌爆難道不是痛苦么?
首先要做到的是直面這一切所謂的痛苦,以一個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它們。例如突然遭遇了八級大地震(請原諒一個成都人的災難觀),雖然這對於個體來說損失慘重,但是你也可以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待它「這僅僅是地殼的規律性運動而已,也許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災難,但是放在更大的宇宙中,這只是一個自然規律而已」,雖然這麼說好像很薄情的樣子,但是誠然,在這個上帝視角下,我們不會感到多大的痛苦。就像相比自己打遊戲,看舍友打遊戲被團滅的時候,情緒波動也會比較小吧。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痛苦可以通過改變視角來克服。
既然改變視角可以克服這些痛苦,我們就可以引出作者的一句原文了。
「首先要明白的是,宇宙間沒有「好」或「壞」的狀況。一切都是現實。所以請停止做出價值判斷。 其次,要明白所有的狀況都是暫時的。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靜止的狀態。事物以何種方式改變取決於你。 」
2. 但是這麼開著上帝視角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要活啊?
「人類靈魂的目標是去經驗它的一切,以便它能夠成為它的一切。」
回憶起遙遠的初中,我好像寫過一篇中考作文:
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美麗的雕塑,有人問他:「你是怎樣雕出這座完美的雕塑?」雕塑家回答:「這座雕像原來就在那裡,我只是將它多餘的邊邊角角去掉而已。」其實,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邊邊角角,就能獲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根據以上材料,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或敘寫故事,或發表議論,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對!就是這個味兒!
本書指出,我們其實都是神的孩子,我們是神的一部分。
但我們的人生意義在於找尋自己的身份,在找到自己的過程中不斷地去認識自己,享受這個過程。
我們所努力作出的那些嘗試,實際上是在幫助我們去回憶起自己完美的為神的樣子。
而這個過程是不可以省略的,有些人會為了圖省事,草草地做一個測試就給出答案「我是一個樂觀理性的人」,那麼這一輩子就活完了么?並不。
「最深層的秘密是,生活不是發現的過程,而是創造的過程。 你並不是在發現自我,而是在創造新的自我。因此,別試圖解答你是什麼人,要試圖確定你想成為什麼人。 」
為什麼呢?套用一句歌詞「你說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麼白」,你如果沒有感受過黑色,當白色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就無法知道這是白色;你不去經歷那些反面的你,就無法確定這個正面的你。
3. 那所以我們要怎麼做才能體會這個完美的贏家人生呢?
這裡決定全部用摘抄:
「首先,樹立關於你自己的最高觀念。設想每天依照那個觀念生活之後你將會是什麼樣子。設想到時候你的所思、所為和所說,以及你應對其他人的行動和言語的方式。 」
「這要求你不停地、無時無刻地監視你的每個思維、話語和行動。這牽涉到持續地、有意識地做出選擇。這整個過程是通往覺悟的偉大運動。如果你執行這個艱巨的任務,你將會發現你生活的一半是在無意識中度過的。也就是說,你並沒有從意識的層面領悟到你通過思維、話語和行動在選擇的是什麼,直到你經驗到它們的後果。接著,當你經驗到這些後果的時候,你拒絕承認你的思維、話語和行動與它們有任何關係。 」
「當你擁有的思維與你更高的憧憬不符,請即時換個新的思維。當你說的話與你最美好的觀念不符,請提醒自己下次別再說同樣的話。當你做的事與你最好的意圖抵觸,請確保那是最後一次。如果可以的話,請你去安撫每個牽涉其中的人。」
總之,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要受一些世俗的眼光牽絆,要明確自己這一生是為了重新創造自己,既然知道了自己曾經為神,做什麼事都要有一點「要做就做第一名」的態度。
這個世界上有一些書籍存在的意義旨在解決人的困惑,提供一種處世的哲學,與神對話就是這樣一本書,類似功效的書籍還有道德經、莊子等。人類有很多的煩惱,煩惱根源當然來自意識,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然要從心裡開始,且單純的改變外部環境來規避煩惱也不現實,工作上遇到了煩惱難道頻繁換工作嗎?生老病死也不是想改變就能改變的。 那麼要解決困惑,必須從內心裡作出改變,從意識層面上來解決的方法看似的確更像是一種唯心主義,然而這不是本書的重點,重點是給予讀者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可以實際解決困惑的根本方法,這才是最重要的!
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找到我,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經常把此書放在床頭,沒事就翻翻,感覺受益匪淺。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神」,Ta可以以任何形式出現在你的身邊,但 「問題不是在我跟誰說,而是誰在聽?」 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有世界觀和哲學方面的指導意義,它還很有實用價值。舉個例子,我以前不太明白人為什麼要真實(true),也不明白為什麼身心靈要一致,我們為什麼要選擇愛而不是恨。讀了這部書,通過自己的實踐,我逐漸領悟了: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神」,我們通過自己的意念、語言和行動向世界/宇宙散發出我們的信息,如果我們的信息是混淆的,那宇宙接收到的信息也是混淆的,指令就不可能實現。在這所有的信息中,愛的信息是最強烈的,也是最穩定的,所以往往能得到宇宙的回應。 有些人總是碰得頭破血流,就是因為他們發出的信息不對稱,不是出於愛,或者恰恰相反,所以等待他們的往往是失敗的人生,就像本書的作者開始對話前一樣。
只是想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因為這三本只看過一遍 捂臉
與神對話 名字聽起來特別騙人對不對
我當時對神處於一個極度質疑的狀態(我不會說原因是由於我八歲的時候在一個較缺乏書籍的環境下收到了一本我爸寄給我的兒童聖經...)因為以前對神的信仰差不多是恐懼中形成的(當然其中也含有美好的部分,但那也是基於「怕」的層面上的),「教會頒布的條例越來越多—其中許多是武斷而多變的,而且每道戒條都假借了神的威勢:你要是違反了它,就會受到神永恆的詛咒;當然,你要是懺悔,那就另說啦。人們只要懺悔就能得到神的原諒,避免受到詛咒。」—《與神對話》
但仔細想一想,如果神果真不希望人類違背ta的意願,那麼由於神是無所不能的,為什麼ta不從一開始就不賦予人類這種能力呢?
第一部中最開頭就有提到愛與怕兩種感情特點,對於當時的我簡直是一種精神解放(因此現在並不信仰任何宗教啦)
因此當初也是想看看它是怎麼騙人的才翻開的
不過現在讀完才覺得真的是值得用一生來等待的書
它裡面的神與宗教的神很不同,更像是能量或者一些我們現在語言所以無法描繪的東西 書是以作者發問 神答的形式進行的,裡面講很多宇宙和人的真理啊,各種各樣的質疑等等
而且裡面提到的大師們(像是佛陀 耶穌)一點也不局限於宗教的不同,因為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多宗教它們的核心理念是相同的,像是包容、愛、經驗自己 等等在後文有提到高靈生物(I guess we can say aliens) 如果他們的確存在,並且欲加害於人類w……那麼以他們的能力,應該是毫不費力的。我們現在處於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發展的這麼快,書里的意思是高靈生物隱藏在我們中間在幫助我們 其實想想還是蠻有可能的。其中有一段對話記憶還挺深刻的:作者問神關於他自己的前世,神說你曾是國王也是王后、是最富有的人也是乞丐、是科學家也是文盲、既是拯救過世界的人也是一個普通人(不好意思 原話實在記不得了 但意思大概是這樣的 歡迎改正)
也就是說我們是所有,這樣想來就會特別神奇,多奇妙,我們是一體,因此包容我們生活中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便是在包容自己
經驗自己可以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
#(在這裡有一個問題 因為我只看了中文版 書里的「憶起自己」 始終想不通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直把它當「經驗自己」來理解。我會去看英文版且持續的多看 然後求討論 (?????)不能算作brainwashing 因為作者有什麼理由這樣做呢?
以下摘自第三部的Chapter01第二段話(作者的口吻):
「書的第一卷主要討論個人的問題:如何看待戀愛關係,怎樣找到合適的工作,怎樣處理各種和錢、愛、性、神等有關的強大能量,以及如何將它們整合進我們的日常生活。第二卷拓展了這些話題,進一步闡述各種宏觀的地緣整理論題:政府的本質,創造沒有戰爭的世界,統一國際社會的基礎。第三卷是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我獲悉它將會關注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各種和異界域、異次元有關的概念,以及如何理解整個複雜的宇宙。先後次序是這樣的: 個人的真相 全球的真相 宇宙的真相」我比較笨拙,說不出這部書的好,但非常推薦大家來讀一讀的
歡迎小夥伴們前來討論 ????? ???當有些人極度痛苦或消沉 可能會患上精神病或者抑鬱症 精神狀態的痛苦與消沉給生理狀態帶來了影響——感到身體某個部位或者全身酸痛 體型乃至走路姿勢發生變化 要麼身體某部分機能退化當看到情緒的反作用足以顛覆或者摧毀一個人的生活時 我無法再忽視人的主觀意識的作用 強力的消極精神狀態可以使一個人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同樣的積極的精神狀態也可以做到人總愛用大量的文筆和精神力去體驗感受負面的情緒 卻很少主動像體驗負面情緒一樣去體驗正面情緒這本書也就是把人的主觀作用描述到了最大 人們為悲劇痛苦不堪 墮落消沉 從而影響正常生活 是意識的反作用 為喜劇歡呼雀躍 鼓掌喝彩 創造更多的喜劇 也是意識的作用 為什麼總是把前者當做理所當然 而對後者視而不見?你可以選擇 隨時隨地 重新選擇
第四本快看完了。好奇心趨勢百度了下。先答題。這本書怎麼樣,相信每個人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人嗤之以鼻有的有會覺得受到啟發。對與我,它是一本可以把我看過所有的書穿起來的書,很多體驗,感覺,感受,甚至記憶都得到了印證和解釋。甚至遺忘的,被重新想起。感覺,這本書,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明白,因為不符合他們的認知。看它,需要開放的心態,和一些體驗的支持,還有興趣,對內在的了解,還有一定相關類似書籍的閱讀量。不過,看書,,,還是適合自己最好。題主提出的那個問題,不是很好回答,有的東西屬於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至於唯心,它本來就是一種定義,分類,甚至分裂,分裂我與世界的關係,用來區別我與別人的不同,用於區別光明黑暗。站在這個分的角度之外去看,會發現更多。
每個人都不是分離的,每個國家也不是分離的,是一個整體。愛別人,就是愛自己。人類的科技在近100年神的幫助下大步前進,可是人類的文明卻是很原始的。大部分的人認識不到「我們是一體的」,絕大多數人信奉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孤立的看待自己和比別人,自己的國家和別的國家,那些苦難、災難、可笑的政治制度都是人們集體的選擇。看這本書,要追求「懂」基本沒有「懂」的希望了,基本男人能讀懂也很難,因為他們大多不關心靈魂和精神,除非遇到麻煩。神是存在的,而且無處不在,是任何東西。神愛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
第一本里表達的內容私以為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對話版和秘密的原理探究…裡面很多話都挺有啟發的。雖然被饒得有點暈……額,可能是翻譯問題?
哈嘍,我也是與神對話的讀者,第一部已經開始看第二遍了,看的也是比較慢,今天又找到第二部,很興奮也很期待。有時候有些地方看的不太懂,希望有意願的話,有沒有一起看書的讀者,可以找時間討教下,不知意下如何?
推薦閱讀:
※有什麼讓人覺得腦洞大開的書值得推薦?
※年輕人讀文學作品的意義在哪?(除了休閑、慰藉與談資)
※尼採的著作按照怎樣的順序閱讀比較好?
※讀完 10000 本書有什麼意義?
※讀傳記類書籍,能從中收穫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