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期俄羅斯軍隊表現如何?

從一戰爆發到俄羅斯退出一戰,這段時間俄羅斯軍隊在戰場的表現如何?


蒸汽壓路機名不虛傳,人力肯定是很強的。

至於作戰,1914-1915追著奧匈打,當然,奧匈在對俄作戰期間取得了一些戰術性勝利。

1916的布魯西諾夫攻勢打的很精彩,但是後勤跟不上,導致德奧聯軍發動反攻。1917的克倫斯基攻勢,策劃時間不充分,沒有太大作用。

總得來說,俄軍對奧追著打,被德國吊著打。最主要原因還是俄軍高層的指揮和軍事觀念一定程度的落後導致的。


贏德軍是不可能贏德軍的,這輩子都打不贏魯登道夫。打日本人又打不過,只能靠虐虐奧匈菜雞才能維持得了政權這樣子的。

打仗的感覺比在家裡的感覺好多了!在家裡的感覺就很危險,彼得格勒都是遊行,莫斯科全是刺客,進了坦能堡個個都是人才,打仗又賊菜,超喜歡在裡面的。


感謝答主翻譯的這個紀錄片給我們中國人另一個觀察一戰的視角,傳統上我們了解一戰都是根據英美學者的著作,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俄國的作用,非常不客觀。

西歐和美國黑沙俄,是為了給自己帶上主角光環,彷彿戰勝德國安全靠他們,二來後來和莫斯科關係不好,俄國的作用當然更不能提及了。

蘇聯黑沙俄,是為了給自己的革命找合法性,還有把舊政權舊軍隊說的如此垃圾,來反襯自己政權和軍隊的好

中國黑沙俄,是因為中國的官方史學很大程度繼承蘇聯,民眾一般又看了太多英美法視角的著作,沙俄也沒啥存在感。

如今俄聯邦不黑沙俄,問題大家一不會俄語二沒人翻譯,而且大家對沙俄的印象已經先入為主了。。。所以還是覺得沙俄就應該垃圾

再次感謝答主的翻譯,能讓中國人更加客觀的了解這段歷史,而不是長期聽一家之言


首先提醒的一點,紀錄片只能當娛樂片看看,千萬不能太當真。如果你要是想去了解真正的歷史,最好還是看書。書都是由學者編寫的,權威性更強,而且對待zhengfu行為一般採取批判的態度,比較客觀,更能反映現實的殘酷。而紀錄片主要是給大眾看的,起到的更多的是宣傳作用,受到意識形態影響比較大。所以,一般都會把自己國家拍得特別厲害,從而起到激勵愛國主義和民族自信的作用。

好了,下面我來講講我看到的沙俄一戰。

沙俄的軍隊在當時的歐洲被稱為"壓路機",可見其數量規模相當龐大。但是,其戰鬥力卻能把人雷得外焦里嫩。

其一是國內的鐵道運輸能力的問題,動員速度相當慢。這就是為什麼德軍在制定施里芬計劃的時候,估計能夠有40天左右的時間來擊敗法國。因為德軍預計,沙俄要動員足夠的部隊開往前線,之前要40天時間。而這段時間裡,相當於東線幾乎沒有威脅,德軍只需防禦即可,這樣就能避免陷入兩線作戰。

但是實際的情況也不一樣。因為當奧匈帝國還在處理薩拉熱窩事件的時候,俄國為了威脅奧匈,已經提前開始動員了。這裡就要講到俄國戰略的變化。由於日俄戰爭的失敗,俄國向東發展的計劃已經落空了。又在巴爾幹問題上也已經兩次讓步了。這對於俄國來說,是顏面盡失。這就是為什麼俄國在一戰前態度強硬,鷹派始終掌握實權。這和你在紀錄片中看到的俄國愛好和平是相違背的。由於提前動員,導致德國的預留時間越來越少,所以激化了戰爭的爆發。而在開戰之後,在協約國的催促之下,俄國調動了僅有的兩個集團軍進攻東普魯士,這就是坦能堡會戰和馬祖里湖戰役,結果一塌糊塗,被魯登道夫按在地上摩擦。這是鐵路運輸的問題。

其二,就是裝備問題。當時俄軍基本上是三個人共用一挺槍,一個人死了,第二個人接過接著用。而且也沒有很好的防護,幾乎只剩下士兵的胸膛了。所以跟德軍作戰,殺傷完全不成比例,幾乎就是一年一百多萬的損失,相當的恐怖。

不愧是和奧匈一樣搖搖欲墜的帝國,兩國戰鬥力半斤八兩。正是鑒於俄國又窮,戰績又差,傷亡還大,國民已經幾乎喪失戰鬥的信心了。所以才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反對zhengfu。

當然,俄國也不是一無是處。在前兩年,俄國首先是攻入了東普魯士,但是隨後就被趕了出來。單獨和奧匈帝國打,貌似還可以,但是遇到德奧聯軍,基本上就雞雞了。所以東線並沒有像西線那樣陷入消耗戰,而是一場單向運動戰,不斷朝俄國深處推進。那時的英國,為了給俄國運輸補給,試圖打通加利波利海峽。結果丘吉爾(就是二戰中的英國首相,一戰的第一海軍大臣)指揮失利,全軍覆沒,被迫下台。

於是到了1916年,協約國決定配合作戰。西線爆發的戰役我們非常熟悉,就是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可是我們都忽略了俄國在東線的作戰,紀錄片里也提到了,就是勃魯西洛夫攻勢。這是被稱為一戰中俄國唯一一次重大勝利,而勃魯西洛夫將軍也被稱為俄國唯一一個清醒的將領。可是迫於補給問題和損失巨大,攻勢最終停止。俄國少有的勝利就被淹沒在凡爾登和索姆河的慘烈之中。

1917年是士氣崩潰的一年。雖然有美國參戰,但是到了年中法國兵變,而年初更是爆發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這場二月革命還得多說兩句。二月革命是俄國資產階級和布爾什維克共同發動的,而布爾什維克的領袖就是列寧。之前,列寧流亡國外,是德國人出錢將列寧送回國內,希望資助革命事業,瓦解東線戰局。所以,俄國的革命是德國人一手策劃的。

二月革命之後,克倫斯基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迫害布爾什維克,將他們打入地下,並且在協約國的支持下,繼續參戰。但隨著克倫斯基攻勢的慘敗,俄國人民再也忍受不了了。在列寧的和平呼籲下,十月革命爆發了,推翻了克倫斯基,建立了蘇俄。

蘇俄一經建立,便開始和德國談判。在這場談判中,德國明顯佔據主動,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列寧起初拒絕了。但是到了1918年年初,第一批美軍到達西線,德國開始威脅蘇俄,再不和談就繼續進攻。在這樣的情況下,列寧被迫接受《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割讓了東歐糧倉烏克蘭、波蘭和白俄羅斯等大片領土,俄國終於退出一戰。

俄國雖然退出了一戰,但是日子並不好過。首先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不久便爆發了蘇俄內戰。協約國支持下的白軍、高爾察克、鄧尼金、叛變的捷克軍團和日本人開始和紅軍作戰,企圖將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扼殺在搖籃里。但是這些人並不團結,有的人想恢復沙皇,有些人想恢復資產階級,並且他們手中沒有莫斯科這樣的大城市,所以戰鬥力不如紅軍。再加上有托洛茨基(斯大林的政敵,後來在大清洗中被刺殺了,非常可惜)這樣的紅軍領袖,蘇俄終於贏得了勝利。之後的歷史就和一戰沒什麼關係了,蘇聯沒有參加巴黎和會,與魏瑪德國交好,兩次五年計劃,避免了經濟大蕭條,斯大林的大清洗,再往後就到二戰了。

這都是我在書中看到的,全部手打,希望能夠幫到你。我很開心能有人問一戰的問題,因為我覺得可能是zhongguo沒有深入參與的緣故,導致我們對一戰太不關心了。但是一戰對於二戰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對於西方人來說意義比二戰還重要,簡直是顛覆拿破崙時代的重大事件,二戰只是其延續罷了。所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心一戰。


以前小學的時候流傳這一個笑話,一個人一支槍是不可能的,兩個人一支槍也是不可能的,三個人一支槍是可以的,但是木頭的。

說的就是一戰時期的沙俄軍隊。反正沙俄軍隊遇見奧軍就摁這奧軍打,遇見德軍就被德軍摁這打。


你們又不分時期說又說不準總的缺少額,我很為難。

我提醒你們缺乏槍支總額是三分之一不是三分之二


其實我覺得俄國在歐陸東線打得並不是那麼慘,畢竟考慮到100年前迎戰科西嘉矮子以及30年後迎戰小鬍子的「偉大的衛國戰爭」中俄羅斯都是誘敵深入,利用大戰略縱深和人口眾多迅速補充兵員,在加上相對於入侵者的惡劣天氣,才一路轉進到巴黎、柏林的,至於1917年的兩場革命,其主要是由於當時前線指揮官的軍事冒險,裝逼不成遭雷劈,讓革命士兵深刻地體會到了統治者的無能

而真正的丟人的其實是這個資本主義最薄弱的一環和封建主義最強大的一環之間的戰爭(什麼,你說大清國?大清早亡了!

沒錯,俄國是贏了,戰損比是比對方好看,也在埃爾祖魯姆暴打了對方,但問題是開戰前兩年你幹嘛去了?慢慢吞吞地到了凡城,這時候整個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人都快被殺光了好吧?是,你是把凡城內的亞美尼亞起義部隊解了圍,可然後就通知他們收拾細軟準備跑路,你這東正教的保護人可真夠厲害呀!結果就是今天整個凡省一個基督徒都沒有了,只剩下庫爾德移民了

接著勝是勝得如艱難,敗倒是敗得一瀉千里,17年彼得堡革命了,高加索戰線竟然也跟著崩潰了,說好的吊打土雞呢?特拉布宗,理澤這些希臘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都丟了也就算了,合著整個南高加索一直到巴統豆丟給了奧斯曼,沒錯,當時掌握這些土地的是孟什維克分子,但也不至於戰敗於一個遲早藥丸的不可描述教的封建國家吧。總之俄國在高加索的表現幾乎就讓當地的一些東正教民族亡國滅種,讓亞美尼亞人世世代代只能遠望停泊著諾亞方舟的聖山而不可近得,讓整個安納托利亞半島失去了回歸歐洲文明的可能!這才是俄國在一戰中最羞恥的地方,至於俄德戰爭,有道是「君子報仇 十年不晚」


一戰在軍事思想上有三個重要進步。

一是西線協約國發展出以現代管理模式管理軍隊,到後來二戰中美軍壓路機式的戰略戰術和這個不無關係。

二是德軍總體戰思想

三是俄軍的突破戰術,源於布魯希羅夫攻勢,後來德軍借鑒去用於1918年聖米夏埃爾攻勢。俄軍總體上表現是很差的,但這個只是表明老舊的帝國無法適應工業化戰爭。

但是傳統大陸強權比起英美海權國家依然有優勢,就是在陸戰戰略戰術上的敏銳。

不記得誰說過,美軍可能直到海灣戰爭才第一次跟俄國人在陸戰上平起平坐,或者是超越。


畢竟沙俄要面對三個方向的進攻,在面對土耳其和奧匈基本能保持優勢。

但畢竟主要對手是德國。。。所以坦能堡之類戰役被打成狗。。


主要參戰國裡面最差勁的是義大利,接著是奧匈,第三名的桂冠非沙俄莫屬了。


推薦閱讀:

土耳其的外交政策是不是很失敗?
如何看待普京視察軍工廠時軍官拉斷所察汽車門把手這一事件?
俄羅斯為什麼給IS做「無罪辯護」?
如何看待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軍對大馬士革附近杜馬地區進行無差別轟炸造成平民死亡的新聞?

TAG:戰爭 | 軍隊 | 俄羅斯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沙皇俄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