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吉他從高溫環境移到低溫環境,音調會變高還是變低?為什麼?
暑假學吉他,每次將吉他從沒有開空調的房間拿到開了空調的房間,吉他的音調都會變低,這是為什麼?好像與熱脹冷縮的原理相反啊?
一言難盡啊。【對我的答案並不是100%肯定】。這不是一個簡單問題,我儘力而為了。其實,它與濕度的關係會更大些。
----------
提醒q某答主=。=,介質中的波速是不影響頻率的啊,空氣密度隨溫度變化的確會改變聲波速率,然而,波的頻率永遠與波源相等。
----------
首先,上一個公式。不要緊張,我會解釋清楚。
對於一根兩端固定的弦,其基礎振動頻率為 .[1]
其中,L為長度; T為其所承受的張力,以牛頓為單位; μ為線密度(單位長度的質量)。
而我們知道,當一根彈性物體被拉伸時,其伸長量△L與拉力T成正比(T=k△L)。若記該弦原長為L?,則L=L?+△L. 又則,線密度μ=m/L.
因此, .
可知,如遇冷導致琴弦收縮,降低原長L?,則頻率(音高)升高。若相反琴身收縮,則降低琴弦受拉伸伸長量△L,則頻率(音高)降低。
----------
現在的問題是,究竟何者發生程度更高呢?
我們來查看幾件事。
1、線性膨脹係數α
材料的線性膨脹係數定義為α=dL/L/dT,即單位溫度變化下的膨脹率,單位為K^-1。
可知,兩種琴弦材質,尼龍的膨脹率約為50~90*10^(-6)K^(-1),鋼為11~12.5*10^(-6)K^(-1),若為其他金屬,則相差也不遠(落於10~20*10^(-6)K^(-1)範圍內的樣子)。[2]
而木頭的膨脹率為3~5*10^(-6)K^(-1)。
這樣看來,若不考慮濕度變化,則琴弦遇冷收縮的效應將顯著於木質琴身變化,因此,琴弦遇冷收縮,頻率(音高)升高。
2、然而,不考慮濕度變化的結論在實際當中往往不靠譜。我們再來看看關於濕度的數據。
首先,木頭中的含水率(Moisture Content)是與空氣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掛鉤。大致規律為空氣相對濕度每提高5%,木頭含水率提高1%。最高達23%~30%左右。[3]
而不同木頭在含水率提高1%時,其線性膨脹率約為0.25%左右。[4]
這是什麼概念呢?
假設我們要通過改變溫度使木質琴身膨脹/收縮1%,則根據上述數據,溫度需要改變至少2000~3000攝氏度。嗯。。。……
但是,如果我們通過改變濕度做到這一點,則只需要改變木頭含水率4%左右,即空氣相對濕度20%左右。顯然,這距離實際生活中的改變並不遙遠。
而在這裡,1%只是一個比方。我無法知曉多大的改變會導致人耳可辨的頻率變化,但是生活環境中濕度的變化在這個問題中遠比溫度要重要,這一點至此昭然若揭。
通常我們單純描述「從高溫拿到低溫」時,往往忽略了這兩個環境的濕度差別。諸如冬天夏天,空調與室外,若能獲取他們相應的濕度信息,則能驗證上述邏輯是否正確。
比如,由上可得,使得音調變低的條件是濕度減小,木頭收縮。那麼就要問問題主,是否如此了。
----------
參考資料:
[1]String vibration
[2]Coefficients of Linear Thermal Expansion
[3]Understanding Moisture Content and Wood Movement
[4]How to Calculate Wood Shrinkage and Expansion
[5]Wood Movement
[6]Temperature Your Guitar』s Health
這個問題很複雜
我給出一點粗淺的看法
隨溫度的變化,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音調
- 溫度影響弦長,弦長直接改變頻率。
- 溫度影響吉他其它結構,其它結構也會收縮,可能吉他其他結構和弦的收縮率不一樣,導致弦處於相對鬆弛狀態。
- 溫度影響空氣密度,從而影響弦與空氣的振蕩和能量傳輸。
我猜是因為琴體主幹的彎曲變形導致的琴弦張力變化,導致的聲調變化。
因為經驗中,木材,竹材等有機材料在溫度濕度變化中彎曲變形會比線性變化更明顯。
驗證可以考慮比較金屬吉他(不了解吉他的材質,也許還有其他的無機材料吉他)和木吉他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金屬吉他的聲調溫漂應該會顯著的小。
因為吉他收縮了。
變高哇。吉他一冷他就打顫呀。
爬過來更新一下。。
話說,這點來討論一下,求科普,這種帶諧振腔的樂器,聽到的聲音,是諧振腔中按固有頻率振動的空氣呢,還是諧振腔本身的振動。。
諧振腔對於弦樂器的的意義是什麼?
是把振動的弦按照諧振腔中空氣的固有頻率進行了選頻呢,還是僅僅把弦的振動放大了?管樂器的話,聽到的聲音應該是來自諧振腔(或簧片)的振動,還是諧振腔中的空氣的振動?
簧片對於管樂器的作用,跟弦線對於弦樂器的作用有什麼不同?
原答案:空氣的密度對溫度的依賴,比吉他的熱脹冷縮敏感多了。。先給個我的答案作為參考吧。高溫音調高,低溫音調低。這是有一些前提假設的。首先,聽到的聲音音調,也就是頻率高低呢取決於三個因素:
- 發音源固有頻率分布
- 傳播介質固有頻率分布 ,
- 聽者耳朵的固有頻率分布 。
那麼最終腦子得到的就是:
我們這裡假設聽者是同一個人,20度的溫度變化不會影響樂器的固有頻率分布,那麼剩下來的就只有傳播路徑了。樂器的發音大都靠與共振腔體的耦合發出的,那麼我們在這裡考慮一個最簡單的情形:將其等效為一個赫姆霍茲共振腔。其共振頻率為
正比於聲速。其實,當赫姆霍茲腔體向外輻射聲波時,共振頻率 幾乎可以認為是其發射譜帶的中心頻率。那麼可以直觀的知道當聲速下降的時候,其發射譜中心頻率也是下降的。而溫度與聲速的關係可以表示為: ,那麼當從高溫變到低溫時,聲速是下降的,那麼中心頻率也就降低了,那麼音調也就下降了。
下面稍微嚴謹的推導下溫度變化對發射譜中心位置偏移帶來的影響。赫姆霍茲腔體向外輻射聲波的發射譜為
;
其中 為赫姆霍茲腔體的聲阻抗
那麼最終
那麼接下來需要估算下上式中的一些參數了。假設天氣比較冷的時候,這裡假設為 ℃ ,我們彈奏某根弦的時候,其振動的基頻為: ,那麼根據共振頻率的公式我們得到
簡單粗暴的估計下 估算下得到 。簡單用MATLAB算算不同溫度下的發射譜
f = 20:0.1:20000;
w = 2*pi*f;
L0 = 8.4*10^-2;
S0 = 100*10^-4;
V0 = 3000*10^-6;
c1 = 331.8 + 0.6*(-10);
T1 = 2./( 1 + j*w*L0/c1 + c1*S0./(j*w*V0));
c2 = 331.8 + 0.6*30;
T2 = 2./( 1 + j*w*L0/c2 + c2*S0./(j*w*V0));
plot(f,abs(T1),f,abs(T2),"linesmoothing","on")
legend("-10 Celsius","+30Celsius")
xlabel("f(Hz)")
ylabel("| T(omega) |")
在零下 10℃ 時候,發射譜線中心頻率為 315 Hz, 30℃ 時中心頻率為 355 Hz。差了40Hz。我覺得人的耳朵還是可以區分的吧。
當然,我的分析前提還是假設溫度對樂器的固有頻率影響不太大,可以忽略。但是實際情況還是需要考慮很多因素的。如果有實驗表明溫度越高音調約低,那麼這裡就權當我胡說八道了。
短時間溫度影響的主要是金屬琴弦張力的變化,影響木器形變的長期主要因素是濕度。
肯定有影響啊,熱脹冷縮嘛。前幾天天氣很熱把吉他拿出來調好音,聲音都是正常的,但是後來下雨,天氣只有二十多度,聲音明顯有變化。
將吉他從高溫環境移到低溫環境,音調會變低。(此處只談論金屬弦的民謠吉他)
原理很簡單,熱脹冷縮。
當吉他從高溫環境進入到低溫環境中,由於物體的熱脹冷縮原理,整個吉他會收縮,但是這個變化是很微小的,肉眼分辨不出來。而琴弦是金屬的,琴體是木的,溫度對木材體積的影響比對金屬物體體積的影響要大一些,所以琴體的收縮程度要大於琴弦,因此琴弦的繃緊程度降低,音調也降低了。推薦閱讀:
※數據在電腦內是如何進行傳輸的?
※物理專業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勸退貼?
※將保溫壺放到了深海 3000 米,上岸為什麼會變成這種形狀?
※像圖中這樣玩插座會被電死嗎?
※當人類能夠達到光速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快,平常生活中都無法忽略相對論效應時。倫理、文化發生怎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