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作品對政治傾向的塑造作用如何?

最近一直在思考人們政治傾向的形成方式。最典型和經典的還是利益和identity,這毫無爭議。然而,日常生活中感覺到,很多二次元尤其是看日漫的朋友政治觀點偏保守和威權主義,而不怎麼接觸二次元或者著重看歐美圈兒作品的偏自由主義。那麼幻想作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大家的政治觀點呢?會有系統的理論可以研究它嘛?


第一,關於問題描述,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知乎左圈一石,圓學與LL各三斗。

第二,關於你的問題,雖然沒有什麼系統的研究存在,但是作為從「幻想鄉降臨計劃」,七拐八拐到現在我簡介里的觀點的,大齡中二設定廚+初代次元小將來說,我自忖剛好有回答的資格。

藝術作品使用的藝術手法,會使得現實生活中由於身份和人際而隱藏的觀點得到凸顯,從而使得其觀賞者擁有一種「心有戚戚焉」的感覺——一個國族主義者看了《那兔》肯定會熱淚盈眶,一個推崇革命的人(比如@秋明 阿爾罕布拉 桑ww)對於焰魔的行為一定大加讚賞,一個唯生產力論分子(比如我)對於圓神成為牲畜之神赫爾墨斯也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可以理解的事情。

簡而言之,不是藝術作品塑造人,而是人根據自己的觀點,與不同的藝術作品產生共鳴。而用表現手法(「動漫」/「美劇」)來給藝術作品及其觀賞者貼上固定的思維標籤,是一種對其二者都非常不公平的做法。


知乎 - 如何看待共青團和紫光閣的"紅色奇蹟"微博?砍掉重練的回答

很多二次元尤其是看日漫的朋友政治觀點偏保守和威權主義,而不怎麼接觸二次元或者著重看歐美圈兒作品的偏自由主義。

我建議仔細研讀一下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由於某些舉報狗和不可說明的原因,就不引用了,

其實吧,小資產階級內部的左右鬥爭看起來比較激烈,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卵用。


市場經濟下的主流文化產品 一定程度還是能夠反映特定消費群體的價值觀和政治傾向的

但問卷調查最大的問題就是 現實社會投票不是用手 是用腳的

在消費理想主義 浪漫主義 荒誕主義的時候 雖然精神得到滿足

但不代表他們在遇到現實生活中的選擇題時 會選擇自己消費的立場

就像經濟學 最大的問題 就是假設每一個人的個體都是理性的

所以被政治學摁在地上摩擦

遇到現實問題怎麼選 當然是選胸大的啦~

大眾有什麼固定的政治立場么?別逗了

並不是說他們是烏合之眾 而是屁股決定腦袋

你在什麼階層必然選擇對自己生活和發展有利的立場

即使底層人民貪婪又短視 但切身利益還是很清楚明白的

除了利益相關 個人的政治立場還和社會的大環境有關

畢竟不同的政治形態都有著不同的社會作用~

再回到國內二次元消費群體 大多以學生為主

去掉鳳毛菱角 被打通任督二脈有覺悟懂政治懂哲學的

大多數用著父母的錢 消費著各種童話 在象牙塔裡面還抱怨著學生會的那點黑暗

他們有什麼切身利益?

學校門衛又攔著外賣不準進?還是九點宿舍要斷電還沒空調?

他們能有什麼真正的政治立場? 他們的政治立場好比大風天的雞毛

這麼一個還沒有在社會上紮根的無根群體 沒有利益就沒有立場

像一朵朵白蓮花腳下站著的永遠是道德制高點

最後回到問題吧 文化產品能夠影響和塑造一個人的政治立場么?

可以 這叫軟實力 但前提是沒有硬實力影響的前提下 軟實力才起作用

簡單點說 你和別人比月薪 小數點前面的數字完全一樣

小數點後面的數字大小才起到決定勝負的作用

沒有硬實力支撐 只有軟實力影響的出來的政治立場是什麼

這叫意淫 叫自嗨 叫精神XXX 也都是嘴上說說而已

在我看來除了象牙塔裡面的小萌新會被文化產品洗刷三觀 塑造政治立場外

大多數成年人都是在娛樂消費 喜歡就安利三刷 不喜歡就吐槽取關

至於為什麼從文化產品 和消費者的政治立場 看上去有那麼一些對應關係

重點來了 咳咳 我們先捋清邏輯

個體人呢 可能有較堅定的政治立場 也可能搖擺不定 也可能沒有利益相關沒政治立場

於是呢 有這麼一個文化產品 滿足了某個政治立場 人群的精神需求

讓這個文化產品和這個同一個政治立場的群體 對應了起來

注意 這些都是政治立場已經產生之後發生的事情

而這些人的政治立場是如何產生的?

是毫無遮掩的現實 是切膚冷酷的經歷 是工作 家庭 社會地位 生活狀況 未來期望

是這些 加上個人的思想覺悟 形成了每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政治立場

至於那些文化產品 引用港劇的經典台詞

當然是開心(爽)最重要啦~


(A1)年輕人的政治立場很容易被自身常駐網路社區的網友的觀點所影響。並且越極端的觀點對其影響力越大。

(A2)不管有沒有聽說過「二次元」,我國相當一部分人的政治傾向是偏保守與威權主義的。

(A3*)傾向於威權主義的觀點在網路社區上更容易被看到,或自由主義觀點在網路社區上更不容易被看到。

(A4)二次元觀眾普遍比較年輕。

(A5)二次元觀眾會在二次元相關網路社區發表自身的政治觀點。

給定(A1)~(A5),即使假設「二次元作品」的政治立場與價值觀是「中性的」(neither Authoritarian, nor Libertarian),依然可得「二次元觀眾的政治立場會偏向於威權主義」。

換言之,你無法通過二次元作品國內觀眾群體的政治立場來判斷二次元作品本身所傳達的政治立場。

———

三句話總結上文:

二次元作品所共同傳達的政治立場不存在。

即使存在,根據(A3*),我們依然無法判斷其觀眾群體的政治立場傾向。

即使可以判斷其觀眾群體傾向於威權主義的政治立場,我們依然無法斷定二次元作品所傳達的政治立場是「威權的」還是「中性的」。

———

思考題:

1 - 作為一個智商健全的未成年人,你認為你的政治立場與價值觀會被《革命機》這類作品所影響嗎?

2 - 請問含有龍傲天式主角的作品更容易喚起觀眾對於哪種政治立場的認同?

3 - 請問大部分二次元作品在其立場上是否具備同質性?廢萌系作品反映了怎樣的政治立場?

4 - 對於普通人而言,Authoritarian Right, Libertarian Right, Libertarian Left 之中哪個立場更極端?

5 - 將(A1)~(A5)之中的「二次元」替換為「歐美作品」,已知「歐美作品觀眾的政治立場會偏向於自由主義」,請問「歐美作品」的價值觀是否可以是「中性的」?

———

參考答案:

1 - lim_{n 
ightarrow infty}{frac{1}{n} sum_{i = 1}^{n}{MDZZ_i}  } =  E(大河內一樓_i)。

2 - 對於起點中文網的認同。

3 - 具備,女權主義。

4 - 不讓看動畫片兒的最極端。

5 - 請務必考慮去將美劇與進口電影作為您未來的工作重點。


謝邀,中二化。什麼自由主義保守主義,什麼右啊左的,大多數萌豚的政治不過是一句「我兔XX」而已……


國內大部分年輕人都是政治上的廢物

國家不大希望有人認真思考自己政治立場,長期以來政策決定的結果

較早的一代例如八零九零可能是以國際右高度傾斜上發展

但新一代的更年輕的人,因為國家政策宣傳的需要,所以我認為基本上都是國際極右,沙文主義與民族主義傾向非常強,有極端化趨勢。

新權威主義搞的那一套還是很容易讓人屈服的,畢竟自由主義思考與堅持的成本更高。

關鍵詞:極端化

愛信不信吧,反正我不覺得他們的政治立場有多明確,但思考模式高度保守是沒跑了。

一代人辦一代事,也不指望他們有什麼出息,別在未來搞極端化把中國弄亂就行。


謝邀。

常有人用「我比富野懂高達」來嘲諷某些觀眾。這大部分情況下是沒問題,但小部分情況下.....比如安彥良和來講類似意思的話時,就有點意思了。(畢竟如果說高達的爹是富野,那高達的媽大概算安彥良和)

事實上,安彥良和也批評過高達Z和創作Z時的富野,認為高達Z所體現的理念背離了高達的創作宗旨。

不知道富野同不同意他的看法就是了。

而我們這裡要講的是,安彥和富野的政治立場是有明顯區別的,安彥是左派,而富野雖未必是右派卻也決然不是左派,政治立場的相左或多或少讓他們對於同一部作品的理解有所不同。哪怕這部作品還是他們基情的結晶。

創作者尚且如此,觀眾呢?

當然,我不是說幻想作品對於一個人政治立場的塑造就決無作用,這也是胡扯。一個人價值觀的塑造,政治立場的形成是有環境的作用的。你自小接觸多哪類人物,哪類作品,對哪類作品又比較有好感,你敢說沒有影響?(在三觀尚未確立形成的孩提時代,當然會有影響。除非你想說一個人一出生就天註定了。)

你小時候看EVA喜歡綾波麗,長大點後看涼宮喜歡長門有希,再之後對悶聲發大財就沒有多點理解嗎?

嗯,上面的例子請無視。

PS.下次盡量不要在我在廁所蹲坑時邀請我,邊開大邊強答我也是很辛苦的,手機都差點掉坑裡。


我覺得幻想作品容易把人的政治傾向塑造得淺薄而極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這些作品首先是商品,然後才是藝術品,其目的是獲得利潤而不是引發思考,所以必然會優先考慮迎合受眾的政治傾向而不是而不是改變它。而受眾的平均政治素養又不高,因此作品探討的問題自然也不可能很深刻,只能講一些老生常談的話題(電車難題從《F/Z》討論到《心理測量者》還沒討論完),吸引來的受眾也都是政治傾向原本就和作品表達的觀點一致的人群。

比如說像《三體》這種給讀者提供一種新角度去看問題的作品很容易就受到追捧。《三體》所表達的政治觀點很深刻嗎?沒有,只不過讀者以前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過而已。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心理測量者》還在用《少數派報告》的老梗。

幻想作品只能提出問題讓受眾去思考,而不能用來塑造某種政治傾向,除非受眾是什麼政治觀點都沒有的白紙一張,那樣就會出現很多高呼:「消滅人類暴政,世界屬於三體!」的淺薄腦殘粉。


其實政治等,也可視為一種故事,和其是否出現在幻想作品中無關。

人類歷史,貫穿著各種故事。

童話書哈利波特是故事,行軍途中長官告訴你前邊有梅子樹或綠洲也是故事。

兩者(所講述的對象)你都沒有看見和摸到,但兩者都能讓你感受到某些內容。

幻想作品,本身就是一些故事,在故事(幻想作品)中引述其他故事(政治等)是非常有可能的。但考慮到政治風險等因素,許多幻想故事的作者,在實際創作中,是迴避政治等敏感話題的。

而幻想作品對於讀者政治傾向等的塑造,是極其有限的,以至於可以忽略不計。

大多數成年人看幻想作品,也就是個娛樂的需求。

未成年人看同樣的幻想作品,比成年人更容易產生激動,感動等情感反應,但很少有未成年人看了政治傾向偏激的幻想作品,就去當恐怖分子報復社會的。

而幻想作品作者對政治等敏感話題的刻意迴避,以及出版審查等機制,更能將這種幻想作品中的政治傾向進一步弱化。

但你是否反思過,生活中的政治等,也只是另一種故事,甚至只是另一種幻想故事?

考慮到人類歷史實際上是一部故事家,以及故事受眾的歷史,嚴格地說,所有的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宗教,政治,歷史等學問,都可以視為某些講故事的人,以及這些人講的故事在大批故事聽眾和信眾之間傳播的過程。

這可不是我發明的新概念,早有社會學家研究過相關內容了,他經過研究分析得出結論,人類歷史貫穿著各種故事。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查找相關內容,暫不贅述。

而這麼多講故事的人,這麼多故事,有的熱門,有的冷清。無非是有的故事相信的人多;而另一些故事相信的人少。

有的人講的政治故事,相信的人多,就會出現一大批信眾,來為他做事,甚至為他賣命。

否則你怎樣解釋二戰時候,日本軍國主義者的煽動,櫻花式自殺飛機,回天魚雷的駕駛員,會甘願為了虛幻的王道樂土的理念,而甘當人彈。

而換做當代,某些恐怖分子進行人彈襲擊,持刀持槍濫殺無辜,駕駛自爆卡車炸大樓,他們為什麼而死?為他們心中虛幻的理念而死,為他們聽到的故事而死。深信死後上天堂(這個信念是講故事的人講給他們聽的),為了一個別人講述的,他們相信的故事而死。

有的人為了講一個和生活中觀察到的情況符合的故事,會不斷做實驗,如伽利略和牛頓,通過做實驗,來研究一些物體的運動規律。

而另一些人則會在故事中塑造美好的願景,如未來理想社會,以及宗教神話中說的各種來世天國。

遠古時期,部落中最善於講故事的人,常常將一些樸素的生活哲理安放在故事中,講給部落的人們聽,人們聽了以後,吸取了生活經驗,規避了風險,部落因此發展壯大。這些最善於講故事的故事家,就成了最早的部落首領,最早的政治家。

後來,隨著人類社會一步步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各行各業越來越專業,因此也產生了各行各業的故事家,如著書立說的物理學教授,哲學教授,畫漫畫寫小說的作者,新聞媒體撰稿人,編寫音樂旋律的音樂家,組織施工的老闆,編寫軟體的程序員……人們在自己的領域中,用自己的專業的故事技能,講自己的故事。

所有人都是講故事的人,所有人都是聽別人講故事的人。

生活就是故事,學問就是故事,各行各業都是講故事和聽故事。

這些故事,未必是客觀真理,而只是人們選擇相信哪些故事。

綜上簡述,人類生活充滿各種講故事的人。

有人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而從各行各業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可以說,人是一切故事的總和。

生活就是故事,故事就是生活。

認真講好故事,就是認真生活。


此問題類似於人類早期神話對塑造政治共同體認同的作用。

雖然有一定的區別,但是科幻故事、童話、寓言等想像敘事的文藝作品與神話極為相似,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神話的變體。在現代社會,文藝作品承擔起早期神話的部分功能,比如塑造價值尺度、身份認同以及政權合法性。

寓言和童話故事的起源晚於神話。寓言和童話故事常通過賦予無生命物體以生命活力,講述極具哲理性、諷刺性的故事;而科幻故事則是以當代或者未來科技知識為基礎,作家通過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大膽描繪未來科技圖景,是文學與科學的結合。

神話是人類在探索人的本質的過程中自然衍生而出、以語言為媒介進行傳播的產物。語言是思維的外在形式和顯現,而神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語言的弱點和缺陷。語言在本質上是模糊的,語言與思維無法產生重合,在這種模糊性之下產生的「同源形似現象」是神話存在之源,神話是語言投射于思維之上的陰影,最高級的神話,是語言在一切可能的心理活動範圍之內施加于思維之上的勢能。

在人類早期歷史中,神話曾扮演著無比重要的角色,神話是承載著共同體記憶的共同敘事,它是共同體意識、文化符號和標誌的來源,是夢的源碼與萬神殿。它解釋了共同體的起源,決定了所遵循的價值尺度和集體認同,以及共同權威和權力關係結構。

神話具有簡單、通俗化和易傳播的特性,我們通過語言敘事描述地理、血緣、共同經歷、分工協作等事務來完成社會不斷迭代的過程。根據權力關係建立起公共權威,並以語言敘事將之合理化,通過儀式、文本和符號等方式將神話具象化,合法的秩序得以建立起來。我們通過神話敘事明確了共同體的來源,闡明了政治權威的合法性,建立起共同遵循的價值尺度,加強了群體身份和認同感。神話敘事幫助我們建立起對自然世界的認知,並通過對符號、文本和文化的紀錄、再加工和流傳促進了文明的傳承。

隨著人類文明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信息成本下降,社會關係趨於複雜繁瑣化,作為單一敘事的神話也在不斷祛魅的過程逐漸失去了吸引力,而逐漸被宗教、民族主義、自由、共和、平等和民主等各種意識形態和宏大敘事所取代;但神話不會全然消失,語言與思維無法完全重合,如今我們仍然生活在神話的陰影之下,人類在真理的光芒照射之下顯得如此渺小,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我們仍然偶爾需要神話的想像與啟迪。

神話塑造價值尺度和共同體意識的作用被文藝作品所取代,神話只是不再通過單一的故事來承擔這些功能,但我們出生在這個人類文明,仍然沉浸在類似神話的宏大敘事框架之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得以自明,甚至我們才有自我。

當我們在接觸類似神話的幻想敘事作品時,我們思維也在與幻想作品文本中所蘊含的觀念意識產生交互,在無意識中對我們自身觀念的塑造產生了影響。這些幻想作品參與到了我們的自我意識和身份認同的塑造過程。

神話是否真實存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理解神話與如何應用神話。如今我們仍然在不斷創造出種種現代性神話。比如各種英雄的塑造。

比如理查德·羅蒂認為哲學並不是真理的體系,而是「開啟心智」的知識、審美與道德實踐。而知識分子與藝術家的職責在於通過構造民族歷史敘事和英雄人物形象的方式來塑造民族認同和國家理念。

重要的不是真實而準確地再現歷史現實和真理陳述,而是通過對歷史故事和英雄形象等「表象」的解讀向國民灌輸價值觀念,塑造出一種精神認同,以激發和鼓舞國民積極投入社會政治改革,幫助國家實現其內在理念。

當然,羅蒂是從維護美國民主理念和國家認同的目的出發的。他認為美國民主和國家理念是一種具有烏托邦色彩的希望哲學,在國家政治生活實踐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必要性。「民主是一種宗教。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承認它的失敗。信仰和烏托邦理想是人類理性最高貴的表現」。民主是面向未來的,給人帶來理想和希望,並為美國理念和民族認同等政治實踐指明了方向。


今年才開始看美劇的表示我個人感覺自己是自由主義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星球大戰:原力覺醒》是奇幻片,而不是科幻片?
德魯伊變成某種動物時,要不要考慮這種動物的五感、飲食、思維、晝夜節律等與人類不同的問題?
看過《冰與火之歌》小說後,美劇《權力的遊戲》中有哪些選角和改編令你不滿意?
如何評價雜誌《今古傳奇·奇幻版》?
如何評價韓劇《河伯的新娘》?

TAG:政治 | 科幻 | ACG | 奇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