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名詞解釋: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 Basic income)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包括部分基本收入(Part Basic Income),「全額基本收入」(Ful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例如:芬蘭國家無條件提供的每月560歐元基本收入,實驗選定的560歐元發放水準,只是「部分基本收入」(Part Basic Income),而非「全額基本收入」(Full Basic income),後者在芬蘭的標準在1000歐元以上。也就是說,560歐元的補貼雖然讓人餓不死,但其實不足以讓受益人在芬蘭獲得足夠自由體面的生活,這樣可以激勵失業人員去尋找工作,滿足個人和家庭的「發展性需求」。隨著計劃的推行,相關補貼標準也將逐步提高,從而測算出哪個段位的補貼額既可以給失業者以最大幫助同時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動就業。如果各項實驗順利,基本收入計劃將覆蓋全體國民,無論窮人富人,即實現「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相關:

如何看待芬蘭政府試行向全民每月發放 800 歐元?


沒想到這兩天內突然有大量回復/評論(估計是大佬引流話題的作用),感謝大家對本答案的關注。學業繁忙,可能無法一一回復,也請見諒。暑假前參加了個學校活動,其中有個主講人提到了這本書,暑假買來看了,很受觸動,加之個人觀點上一直是偏向關注弱勢群體,自然也會偏向UBI,知道自己難免偏頗。來知乎瀏覽這個問題,就是希望找到點不同意見,無奈當時這個話題不熱,兩邊都沒有太系統的答案,於是就以當時的心境站在Guy的角度寫了這篇東西。

如今剛讀完此書的熱情褪去,自己的許多觀點也在轉變。越學習越發現自己還是低估了事情的複雜性,現在覺得自己更願意採取一個中立的態度。看了 @司馬懿 的答案,覺得說的很不錯,逐條分析的很紮實。尤其同意他的第一段,探討問題要謹慎。尤其是當今時代,各種『主義』瀰漫,我倒更願意潛心學習踏實做事。

自認原答案還是把Guy書中的要點都講出來了,希望對大家認識UBI有所幫助。

原答案:

加個視頻,方便喜歡視聽輸入的知友了解UBI。

視頻封面【TEDx】我們為何應給每人無條件基本收入?_演講?公開課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bilibili.com視頻

間或聽各種教授提起過Basic Income,總覺得聽起來倒是好,會不會太理想主義?錢又從哪兒來?直到有教授推薦了本書《Basic Income: And How We Can Make it Happen》,作者Guy Standing,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的教授。讀過之後,覺得這個理念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值得去細細了解的,絕不是一句太理想化或者『養懶人』就可以否決的。這書是2017年5月新出的,找了半天似乎還沒國內版本,在此就搬運一波書中的主要觀點結合自己的看法談談這個話題。先得坦言,我是比較偏向支持Basic Income的,因此難免有偏見或盲區,歡迎知友們的質疑,大家共同探討加深理解吧。

(本文不少內容來自該書,推薦有條件的朋友閱讀原著,部分詞句翻譯水平不高也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提到的一些數字和實例也源於該書,我尚未自己去查證,如果知友有需要的話我可以去查找相關資料。)

這個,一不小心寫了上萬字,知友們慢慢看吧,沒時間的小夥伴可以直接跳到感興趣的部分。

  • 一、什麼是無條件基本收入(UBI)?
  • 二、憑什麼要實行UBI? UBI的理論基礎和合法性
  • 三、現實層面上實行UBI的好處
  • 四、UBI是『獎懶懲勤』嗎?--UBI與工作、勞動
  • 五、對典型質疑的回應
  • 六、錢夠嗎?
  • 七、總結

一、什麼是無條件基本收入(UBI)?

作為一個悄然興起的概念,媒體流傳的UBI定義其實並不明晰,有些政府開始利用這個理念蹭熱度,其實只是博取關注或者賺選票罷了。因此本文首先確定UBI的定義和它的主要性質。

Basic Income(基本收入)有許多種叫法,Universal Basic Income(普遍基本收入)用來強調針對所有人,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無條件基本收入)用來強調無條件,等等,本文就以題主所用的名詞-無條件基本收入來指代這個概念,簡稱UBI好了。Guy對它的定義為:『A modest amount of money paid unconditionally to individuals on a regular basis.』 也就是:有規律地,無條件地,向個人支付的適當金額的款項。

從定義可以延伸出UBI的幾條關鍵性質:

基本收入basic。什麼是基本收入,量是多少,這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是要考慮好的。

普遍的,universal。有的人認為這個普遍應該針對全體公民,有的人認為應該針對全體居民,Guy的想法是公民和居住了一定時間的居民,我也同意這一點。

個人的,individual。這條很重要,因為現存的很多福利政策是以家庭(family)或者家戶(household)為目標的,這就導致了家庭內部或者男女權利的不平等,資金難以到達真正需要的人手裡等等的問題。UBI針對個人,就是不讓人的家庭、婚姻、配偶等等狀況影響個人的權利。

無條件的,unconditionally。這個又分三點,一是沒有收入條件,不需要申請,只要是公民和時間夠的居民,不管有沒有工作有多少收入,一視同仁都發錢。現存的福利政策需要各種收入審查(means-test),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用在審查上。而且許多需要幫助的人不願意接受這種審查,不想被分類和標籤化,所以福利政策並沒有達到其目的,這個之後還會仔細說。二是沒有花費條件,就是把錢給你,你想怎麼花怎麼花,有人因為這條覺得會養懶人之類,之後會解釋。三是沒有行為條件,就是說直接給錢,不要求你必須工作或者必須做什麼。所以說有些打著UBI旗號,說只要怎麼怎麼樣就發錢的政策,並不算是UBI。

有規律的,regular。比如定了每月發,那就是每月發,保證按時發。這點很重要因為有沒有規律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有規律同時意味著這個是不能退,不用還的,這是為了政策的穩定性。同時,要持續不斷的給,而不是一次給完。有的國家有那種成人之後給一大筆錢的政策,那個並不能算是UBI,還是心理原因,一次給一大筆和分段有規律地給對人的心理影響是不一樣的。

還有一點就是實行UBI政策當然是對福利政策的巨大改革,但不意味著廢除所有其他社會福利政策,比如殘疾或者特殊疾病補貼之類的。

二、憑什麼要實行UBI? UBI的理論基礎和合法性

許多人聽到UBI的第一反應就是,扯淡,比現行福利制度還扯。現行福利制度已經被批評『養懶養窮』了,無論貧富都發錢,那豈不更是浪費?真的是這樣嗎?

1.憑什麼實行福利政策--福利政策與公正

在社會政策和收入再分配的領域,有兩派主流思想,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和自由主義(liberalism)。狹隘地說,功利主義偏向『平等』,認為社會政策的目的是讓總體利益最大化,必要的時候可以犧牲個體利益;自由主義偏向『自由』,認為社會政策的目的是保證個體利益的最大化,政府的職能越小越少越好(太具體深入的本文沒必要展開說, 關鍵是我也不懂o(╯□╰)o)。兩派都有淵源的理論基礎但也有明顯的問題,互相之間常常出現矛盾,實際的社會政策往往是不同派別博弈的結果。

UBI,顯然功利主義者是不會反對的,關鍵是自由主義這邊。自由主義者認為,個人權利神聖不可侵犯,我自己的錢,是我誠實勞動合法致富掙來的,我可以選擇拿錢來做慈善幫助別人,像比爾蓋茨一樣,但政府不能要求我做慈善,也不能給我加重稅拿我的錢去幫助別人。同時,經濟自由主義者也認為,富人稅會打擊投資者和創造者的積極性。但要注意的是,這條並不是自由主義者針對UBI的反對,而是對當今許多福利制度的反對。福利制度、收入再分配,多多少少是要富人多出點錢的,那麼憑什麼我們要收入再分配呢。

人道主義的角度用不著說,信人道主義的自然信,不信的這條就沒有說服力。還有個角度是權力均衡角度,富人花一定的錢『買通』窮人,不然他們不會從事低端勞動給富人服務,甚至要造反。這個角度也沒啥可多說的,我是覺得,一方面,造反是很難了,又不是以前拼人數;另一方面,機器人大概是會大面積取代低端勞動者的,所以這條很勉強。

我個人覺得之所以要收入再分配,主要是兩條。一條是,Guy也提到了,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無知的面紗』(veil of ignorance)許多人應該都知道。為了社會公平,我們討論政策的時候,要假裝自己帶著無知的面紗,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會處於什麼地位,這樣對可能處於不利地位的人就應該有相應的傾斜政策,因為自己也有可能處於不利地位。當然了這條只對認同『公平』的人有說服力,你要覺得自己反正已經生在豪門,踏破凌霄放肆桀驁,不用那麼矯情還帶個無知的面紗,那我就,恭喜你好了。

還有一條,就是富人財產的來源和合法性(這裡用了『富人』這個詞,確實指代不明,就權當是擁有資源和優越條件的人吧)。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得考慮歷史的進程吧?巴菲特的『卵巢彩票』說的就很好。一個人積攢財富的過程,自我努力當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絕對不是充要條件,往往會結合各種時運、社會因素。這個點我覺得不用多說吧,以貴乎的水準應該認得很清楚。

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可以先達成一個共識,實行福利政策、收入再分配,是有道理的。

2、憑什麼實行UBI--UBI與公正

我想許多人會覺得我前面說的全廢話,大家同意福利政策,只是不同意給每個人都發錢罷了。不急,我們先理一理我們現在的共識:同意福利政策和收入再分配;同意『公平』作為一個社會政策的制定依據;同意財產積累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那我們就著財產積累這一點往下說。財產這東西,現在是錢,是房,是銀行賬戶和股市的數字,那以前呢,在地球遠遠沒有被人類完全統治之前,財產主要是各種自然資源,當然現在自然資源也是極重要的財產。那麼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也是自然資源的一種,但是隨著人類的認知革命啊農業革命之類,人開始有了私有制,有了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獲得的財產,那麼問題來了。你的財產是你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獲得的,那憑什麼這塊自然資源,你可以用我不可以用?你擁有所有權還是使用權?你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合法性又在哪裡?(憑什麼歸你不歸我?)

Guy在書中提到,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主要有兩派觀點,一派認為,自然資源最初不被任何人所擁有,但是誰先聲稱一片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不需經過其他人同意,便可以獲得這片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另一派認為,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屬於全體人類,它的使用權則是由契約和民主方式決定的。仔細想想,當今社會的國界、領土、財產權之類,其實也是兩派觀點摻雜的結果,只不過達成契約有時候靠的是戰爭等暴力。

從前一派觀點出發,我們人類共同的祖先,『』聲稱『』擁有了一片自然資源的所有權,然後子孫後代繼承了不同的部分並加以擴張,形成了今天人類佔據全球的局面,所以對於自然資源,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繼承人,每一個人都應該享受合理的份額。同樣,從另一派觀點出發,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屬於全體人類,只是使用權不同,那麼,就像出租房子一樣,這個大房子,所有人都是房東,租客們用這個房子掙了多少錢房東們可以不管,但是基本的租金總要出的吧。

這便引出了書中提到的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社會紅利』(social dividend)論。Paine認為,我們今天的收入和財富很大部分源於我們祖先的努力和成就而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奮鬥,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享受一定程度的我們人類共同祖先遺留的社會紅利。Guy認為,這一點可以作為UBI的最最基本的理論基礎。也就是說UBI的最最根本的合法性,是我們每一個人生來就應該擁有的社會紅利,這是作為我們人類共同祖先的後代生來的基本權利

到這裡,UBI和其他福利政策,或是私人慈善就有了本質的不同,福利政策和私人慈善的本質還是建立在強者同情和幫助弱者,不管怎麼說還是把人分成了『需要幫助的人』和『不需要幫助的人』。而UBI則是一視同仁。

3、UBI與自由

說完公正的角度,我們再來聊聊自由的角度。之前也提到過,收入再分配有侵犯富人自由資產的嫌疑,但我們也同意了收入再分配有其合法性和必要性。但政策應該是均衡的,公正是我們人類承認的價值,自由也是人類的共有價值。那如何從自由的角度論證UBI的合法性呢?

自由這詞很大,定義很多,我們盡量找一些簡明的共識來說。最基本的,自由是人有權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但很明顯這個『想做的事情』是有其限度的,正如康德所說,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同樣,盧梭也說自由不僅僅是有權選擇去做什麼,而且還是選擇不去做什麼。舉個也許不恰當的例子,自由不是你想胡吃海喝就胡吃海喝,那樣的話你反而是自己慾望的奴隸,自由是知道胡吃海喝對健康不好,於是選擇去減少胡吃海喝的次數。簡單總結說呢,自由是在一定條件下,擁有選擇做或者不做一件事的權力。

這還不是全部,以賽亞-伯林提出『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分別,拓寬了人們對自由的實質的理解。積極自由就是上面說的,有自主選擇權,有去做什麼事情的自由;消極自由呢,是指人有不受別人干涉的自由,其實就是講的削弱政府的權力。

那麼這些自由的基本理念如何支持UBI呢?

從積極自由的角度說,UBI保證了所有人都享受相對自由的權力。因為所有人都有了能夠滿足基本生活的資金,所以他們不必要為了生存而接受自己不願意做的工作。人們可以用更長的時間去探索真正適合自己的事情,而不用『將就』。那有人說了,那樣的話人也可以選擇永遠不工作,是的,從自由的角度說,選擇永遠不工作,是他自己的自由。UBI正是促進了所有人可以選擇不工作的自由權,有人會說如果所有人都不工作那我們的生活需要哪裡來,所謂『獎懶懲勤』,這條我們之後會細說。

從消極自由的角度說,UBI極大限制了政府的權力。現存的福利政策,政府掌控著稅收的分配,而需要幫助的人想要獲得應有的幫助,可以說完全被政府靠著冗雜的條款和官僚主義把控著,而且申請這些福利需要各種各樣的條件,申請到了又被要求要做這樣那樣的事情。這樣的福利政策是一種變相的家長制,它假定政府比受幫助的人更了解他們的需求。UBI則可以把人們從這種限制中解放出來。

三、現實層面上實行UBI的好處

到現在,我們也只提到了理論上UBI有其合法性,所謂促進公正和自由,但畢竟我們不是活在夢裡,政策需要實打實的作用,那麼UBI在現實層面上有什麼好處呢?

1. UBI可以幫助低收入群體逃離『貧困圈套(povety trap)『和不安圈套(precarity trap)。

貧困圈套,是指在現行福利制度之下,身處貧困的人群只能世世代代地處於貧困之中,很難翻身。這個很好理解,就是沒錢,沒有醫療,沒有教育,一代又一代困在貧困的處境之中。有人說了,不是有針對性強的福利制度嗎?但是現存的有針對性的福利制度問題重重。其一,官僚主義和複雜的文書工作讓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望而卻步。其二,許多人不願意接受貧困補助,因為接受補助意味著自己成為『接受貧困補助』的人,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社會的蛀蟲』啊,『懶人』之類的恥辱烙印。其三,接受補助後的部分人,由於環境原因和外界的誤解,受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簡單說就是別人說你是怎樣,你本來不是的,但慢慢就連自己也信了)的影響而放棄了生活,真的成為了『社會的蛀蟲』。其四,接受了補助但沒有放棄生活的人,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面臨高昂的代價。西歐現行的福利體制,規定了有了一定收入就停止補助金的發放,可問題是領補助金的人群能找到的工作零零碎碎加起來收入根本比不上補助金,Guy提到對於這部分糾結自己工作還是領補助金的人來說,邊際稅率達到80%,從政策上說不公平,因為巨富的邊際稅率也就40-50%更別說巨富們往往有手段『合法』避稅,讓稅率低於20%;而對於補助人群,如果工作意味著80%的邊際稅率,那不如靠救濟金生活。總而言之,低收入群體被現行福利政策困在貧困圈套里難以抽身。

但還不僅僅如此,貧困圈套往往使人陷入不安圈套。由於貧困,生活沒有任何可預測性和安全保障,不為自己的未來負責。最簡單的體現就是不學習、不培養職業技能、不考慮養老金。貧困圈套只是外在條件的限制,不安圈套則從心理上徹底斷絕了人改變命運的可能性。

UBI恰恰可以改變這些不利因素。

其一,UBI省去了繁瑣的官僚主義和大量文書工作,只需要每年根據通貨膨脹預測制定好合適的金額,發放給所有公民和長住居民就好。其二,因為所有人都領一份同樣的錢,沒有人會受到與領錢有關的歧視。其三,UBI是無條件的,所以不會影響低收入人群選擇工作。其四,UBI是有規律的,在經濟上和心理上都是巨大的保障,人可以去著眼未來不用太擔心眼前的困苦,有些人常常指責窮人鼠目寸光,但沒想過人不是因為目光短淺而貧窮,而是因為貧窮逼的只能得過且過。在印度、納米比亞等地的UBI試驗都證明了UBI讓人開始著眼未來,開始重視教育。在納米比亞的試驗更是有出人意料的利好,在沒有任何提前計劃或組織的條件下,當地居民竟然自發成立了UBI諮詢委員會(Basic Income Advisory Committee),由當地的老師和護士牽頭,建議居民們如何理性地花費UBI。

2. UBI對全社會的價值

UBI看起來是花了很多錢,但這些錢不白花。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一方面,UBI可以促進需求,提升購買力。有人說UBI可能會導致通脹,但是經濟發展哪那麼簡單,又不是錢多了就會通脹,相反,人均購買力的增加和需求的增加,可以促使供給增加,供給的增加又需要勞動力,所以減少了失業率。另一方面,在經濟衰退期,UBI可以保證一定程度的購買力,使得經濟不會一蹶不振。在金融層面,在印度中央邦的試驗證明,UBI可以降低借貸利率,增強貨幣的流動性。在實行UBI之前,資金匱乏,物資也匱乏,許多人需要借錢又沒有幾個人願意借出錢,利率就被推高。實行UBI之後,他們有的人先把債還了,開始正常生活,即使暫時還不清,UBI帶來的穩定性和資金流動性使得他們有底氣去理性投資,選擇更低利率的債務。不僅如此,UBI還可以促進投資和中小企業的成長。投資層面,UBI使得更多人有底氣和資金去投資和冒險,虧就虧了,反正生活是有保障的。供需層面,更多人有更高的購買力意味著市場需要更多樣的選擇,這就給予了小企業和當地企業發展的機會。

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說,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述的各種發展、投資可以促進社會各方面的革新和繁榮。但除了經濟發展帶來的福利,UBI本身就裨益多層面的社會進步。

其一是平權運動。由於UBI是給予每個個體的,所以說沒有任何家庭條件婚配限制,這就給了每一個個體自由選擇的底氣。我作為一個合法公民,有我自己的基本收入,可以合法地過我想要的生活而不受生存的擔憂和其他的制約。比如,不得不承認,當今時代男權依然盛行,依然有許多女性儘管不願意也不得不依附於丈夫,而UBI可以給她們離開不幸婚姻的物資基礎和勇氣。還是在印度中央邦的實驗,在其中一個村,實驗開始時,年輕女孩子註冊的照片都帶著面紗,但幾個月後研究者回訪的時候,發現沒有一個年輕女子帶面紗。一個女孩子被問到的時候說,以前長輩說什麼她們就得做什麼,現在她們有了自己的錢,自己可以決定去做什麼。

其二是身份認同、公民權和社會穩定。接受這個社會共同的遺產,使得人們更加認同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因此,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成為每一個人共同的目標。同時,由於這份穩定收入,使得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實踐自己的公民權、

其三是生態發展。UBI使得人們擁有更多選擇,去做有創造性的工作,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去做開採資源這類工作。而追根溯源,資源的開採和環境的污染是剝削社會而讓少數富人受益,因此UBI可以看做是對社會的賠償。這裡就要配合給污染環境的產業和化石能源多加稅了。Guy指出歐美財政支出中的化石燃料補貼應該挪給UBI,讓人民自己去選擇怎麼花這筆錢。不然的話用化石燃料才有補貼,不用的話就沒有。

從個人成長的角度說,就像之前說過的,UBI讓人擁有更高的自主選擇權,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或者選擇先花時間在技能培訓和教育上。Guy還指出,UBI的無條件和可預測性,有助於增強人們的『大腦帶寬』(mental bandwidth),就是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更著眼未來等等。當然每個人的基本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也會提升。而每個人的個人成長,又會反過來反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UBI可以使社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當然了,UBI不是萬能葯,實行UBI也不是要創建烏托邦,實行過程中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到現在至少可以看出,UBI是比現行福利制度更好的一種選擇。

四、UBI是『獎懶懲勤』嗎?--UBI與工作、勞動

『獎懶懲勤』論看似簡單直接,但其實有許多值得質疑的假設,從理論上和實證上都可以加以反駁。

1. 最基本的一條就是有了基本收入人就沒有了工作的動力和必要。許多人都毫不猶豫地默認了這個假設,好像這是條公理一樣,但真的是這樣嗎?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能多掙錢還是會多去掙的。人不僅僅懶,還貪啊。吃飽穿暖了,放著那麼多空閑,真的就是混事情嗎?納米比亞和印度的UBI試驗都證明UBI不僅不會減少工作量,反而會鼓勵工作,而且促進生產力。

有一個調查非常有意思。在2016年瑞士的UBI公投之前,有過意見調查,僅僅2%人認為自己在UBI之後會停下自己的經濟活動,但有1/3的人認為別人會。看了這個我真的是要笑出聲,人們都認為自己不會偷懶,但是別人會,其實別人也不會的。在其他一些國家的調查有類似的結果, 人們都認為UBI之後自己不會變懶,但是別人會。所以說UBI會讓人們放棄工作,只是一種對別人的不信任。

還有就是,什麼叫工作呢?簽合同收錢辦事才叫工作嗎?許多反對UBI的人喜歡舉在美國1968到1980年間和加拿大1970年代做的一系列向貧困家庭提供最低收入的試驗,試驗中參與者的就業率有所下滑。哦,所以拿了錢就開始不工作了是嗎。但是Guy指出,仔細研究這些試驗會發現,許多參與者雖然暫時不工作了,但卻是花時間在上學、陪孩子等等事情上,這些確實不是簽合同拿錢的工作,難道你能說這些事情對他們個人,對整個社會沒有好處嗎?其他地方的基本收入試驗都有類似的共同點,在開始的時候許多人會暫時不工作去學習,但這恰恰是理性地對未來投資不是嗎?還有的人終於抽出空來陪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可以減輕家庭和社會未來的負擔,還可以提供更優質的人才。UBI讓人們抽出時間來做個人的教育和陪伴家庭這類看似『懶惰』但長期來看是高效的事情

換句話說,我們有時候會把工作(work)和勞動(labour)混為一談。勞動是機械化的,是給錢辦事,但工作不同,工作可以是出賣勞力,但也可以是一份事業。UBI可能會讓人們不願意再去出賣勞力,但不會影響人們去追求事業。而且,越是出賣勞力的工作,越是可替代的,AI時代就更加容易替代,所以說UBI讓人們不願意出賣勞力,並不會降低整個社會的生產力。

再退一步講,人是不是非工作不可呢?我們現在往往把工作當成一個義務,一個責任,有工作總是好過沒工作。但工作這件事情,應該作為一個權利,人應該有選擇做或者不做,做什麼樣的工作的權利,UBI正是把這種權利歸還給人們。

再說了,一點點的『懶惰』又有什麼關係呢?Guy提到,從伽利略到亞當斯密,許多學者能對社會做出貢獻恰恰是因為他們在傳統意識里『懶惰』。達爾文說自己要不是不用擔心生計就不會去加入航行,那也沒有後來的進化論了;笛卡爾說,感謝上帝,他不覺得自己非得靠數學或哲學來維持生計。我們的社會現在只是重視工作層面,但人生不應該也有休閑層面的東西嗎?而況創造力和生產力並不一定是從日復一日的繁重工作之中得到的。

2. 還有一條假設就是底層人會亂花錢,會去買毒品啊,賭博啊等等,發UBI就是浪費錢。

首先,實證上,幾個例子反覆提過了,UBI的試驗里並沒有人拿領來的錢去吸毒,納米比亞甚至自發成立了諮詢委員會,建議大家怎麼合理消費。

其次,人是有權利去試錯的。什麼叫『亂花錢』,那些指責底層人民亂花錢的人,敢說你們從小到大花的每一分錢都是理性投資嗎?人花錯過地方,才知道改怎麼更好的花錢,UBI就是給更多人試錯的機會。那如果有人就是吸毒呢,這種人畢竟少數,說難聽點,也活不久,不會浪費多少錢(呃,政治不正確了一波,絕沒有歧視的意思,只是無奈吧)。

再有一條,是我自己的推想,暫時還沒有實驗驗證。在沒有UBI的時候,吸毒賭博成癮的人一旦沾染上這些惡習,慢慢地自己也明白自己出不來了,便多少放棄了自己。未來已經沒有希望了,就混著算了。但是如果有UBI,一個人不論淪落到何種地步,都是知道自己每個月有錢領的,人生總是有希望走回正規,心理上就不太容易陷入死局。

五、對典型質疑的回應

Guy這裡引用了Albert Hirschman在他的書The Rhetoric of Reaction里提到的,對於任何大的社會政策的新觀念,都可以被三條規則反對:futility(無用性);perversity(邪惡性,這個政策會有不好的後果);jeopardy(危險性,這個政策會影響其它政策)。對UBI的質疑也不外乎此。

1.UBI是烏托邦,從沒人做過

這條完全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哪件新事是有人做過的?以前沒做過是因為以前沒條件,現在能做是現在有條件。

2.承擔不起

一般人的一聽就覺得錢不夠,許多人也會粗略算算,立馬得出不夠的結論。但說實話,這都是情感上不願意承認夠,所以怎麼算都不夠。Guy首先問了一個問題,如果細算算出來夠,你願意接受嗎?還是你不願意接受所以不考慮去算呢?這條我們之後會專門說。

3.影響稅收

用新的方法利用稅收而已。

4.UBI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窮人不僅僅缺錢

當然了,UBI不是萬靈藥,只是相對來說更好的選擇。

5.把錢又給窮人又給富人很傻

從基本理論上說,UBI作為社會紅利,就是要給每個人的。同樣之前強調過多次,給每個人才可以免除歧視、節省行政手續。有針對性的政策反覆被證明是很低效的。而且富人是會上更多稅的,錢會回來。

6.憑什麼白給錢

已經說過了,社會紅利。而且難道所有人的錢都是自己掙來的?個人遺產是遺產,社會遺產也是遺產。

7.移民問題

這個要配合嚴格的移民政策。但UBI的好處是,移民者不會像現在一樣受歧視,因為UBI會促進身份認同和社會凝聚力。

8.有政黨會利用承諾提升基本收入這種方法操縱選舉

基本收入數據的制定不歸政府,有獨立機構做。

六、錢夠嗎?

Guy是以英國為基本算的,具體計算我還沒認真看,先不提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書里看,如果想看的人多的話我可以研究研究發上來。Guy提到了幾個為什麼錢夠的點。

一個是改制後節省的行政支出。反覆提到過,以前的福利制度有大量的文書、流程要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Guy提到2013-14,英國勞動保障部有1720億英鎊預算,其中80億是用於行政流程,這些錢中很大部分花在了繁瑣的福利制度審核上。不僅如此,有關福利的中介、私人公司靠著信息不對稱等等掙的錢也有幾億英鎊,這些都是現行福利制度的額外支出,可以靠UBI省下一部分。

第二是財政支出的劃分。英國有超過930億英鎊的公司補貼,更有趣的是,越是大公司拿的補貼越多,而且化石燃料公司補貼也極多,這些錢都可以更好地去分配。

第三是稅收。大公司和大資本家們不僅接受大量補貼,而且有各種避稅手段,這些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巨大數額的損失。哎。我覺得都不用論證,大家都知道錢肯定是夠的,只不過分配不出來。

Guy也說了,所謂的錢不夠,根本不是經濟上的,而是分配上的。錢足夠多,只是如何花的問題,可是既得利益者憑什麼吐出來掙的錢呢?

七、總結

說到這兒UBI的基本情況算是介紹完了,說來說去,政治理論、道德理論、制度的可行性、對比現行制度的優越性、可負擔性等等可以說都說過了一遍。我覺得可以說,UBI不是空中樓閣,不是烏托邦,不是幼稚的理想主義者的意淫。UBI可以負擔得起,不會獎懶罰勤,對經濟,對社會,對個體都有諸多好處是現行福利制度不能比擬的。但歸根到底,其實我們發現,不是UBI不好,而是人們不願意去做。Guy也說了,UBI最大的阻力不是哲學上的,不是經濟上社會上的,而是政治上的。UBI是對全社會好的,但需要既得利益者的犧牲,但掌握權力的人又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憑什麼犧牲呢?已經躺在了頂端又何必在意低端人們的生活呢?同情心?我覺得不是所有頂端的人都有比爾蓋茨巴菲特裸捐而且去做慈善那種想法吧,大多人還是死死守住自己的利益才好。我不敢說自己懂美國醫保,但最近川普要改奧巴馬醫保這件事,想想奧巴馬一個醫保八年定不了,定了又改,但其實改來改去,醫藥、保險、律師、政府圍著醫保錯綜複雜的利益集團,誰改也難啊。醫保都如此了,更何況UBI這種福利制度的大變呢。

但也不必那麼憤世嫉俗,Guy也說了,也許當今世界極右派的抬頭會引發人們的反思,也許AI的發展會方便人們或者迫使人們做出選擇。政治上和制度上確實難改,但是至少可以在思想上激發人們的討論吧。討論的人多了,也許未來真的有希望呢?即使UBI實現不了,討論出更多的可能性也沒啥不好。


關於這個話題,我的觀點是:UBI代表社會對AI給人類帶來失業潮的關注,是嘗試找到解決方法的良好開端,但這還不夠。僅靠UBI,遠遠無法讓失業工人贏得一個穩定的未來。

根據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在未來的十年內,近一半的美國工作崗位將被機器人取代。這種情況在其他國家也不樂觀

矽谷之外,對UBI的討論已遍及全球。在瑞士、芬蘭、法國、荷蘭、加拿大等國家,UBI或已開始付諸實驗,或被引為競選綱領,甚至有望成為國家政策。

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

因為大部分失業工人並不具備先進技術或人脈網路,也沒有足以應付人工智慧挑戰的前瞻性。雖然可以憑藉意外之財找到新工作,但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被辭退,或者再次被人工智慧替代。

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尋找一種全面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分配資金。只有這樣,驚人的AI革命才會帶領我們實現創造性的文藝復興。

1、「全民基本收入」並不能刺激大多數人實現自身專業重塑

未來十年,約有一半的工作將不再需要人類勞動力。

在不久的未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代全球範圍內的普通職業和機械職業。

這一巨大的挑戰為傳統的「全民基本收入」(英文縮寫: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這一概念注入了新的活力。「全民基本收入」,是指在不考慮每個人的需求、就業狀況或者技能水平的情況下,政府為每位公民提供固定的津貼。

在這樣的假設下,我們是不是還要盲目地向每位員工發10000美元的薪資呢?絕對不是。

「全民基本收入」能發揮作用實現價值,需要所有被辭退的員工,具備和矽谷領導者一樣的素質。樂觀主義者天真地認為,「全民基本收入」將會刺激員工努力提升專業水平。

但事實上,一個成功的矽谷企業家,擁有多項能力,以及企業家精神、經驗以及人際網路,這些能幫助他們實現從賺取中等「全民基本收入」到擁有新一代科技帝國。

但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普通的失業工人身上,由於他們的技術較為落後,肯定不會成為新一代科技帝國的締造者。

分給失業工人的意外之財可能會幫助一部分人找到新的工作,但在多數情況下,這類工人在找到新的工作之後,在較短的時間內會再次被辭退。

多數失業工人並不具備前瞻性,無法預測人工智慧時代社會還需要哪些崗位的專業人員,因此也無從了解如何理智地使用「全民基本收入」來為自己贏得一個穩定的未來。

2、表面是就業問題,實際是社會就業和分配結構面臨轉型挑戰

我們必須努力尋找一種全面的解決方案,包括創造新的職業、價值和社會規範,而不僅僅是重新分配資金。此外,我們需要重新進行培訓教育,確保所有人都能夠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下列五項是當前需解決的緊迫任務:

a:保障生存

當務之急就是創建並支持項目發展,確保所有人都能有所食、有所居,並享基本醫療保障。

b:提升創造性工作的價值

只有人類能夠創造和提出創新項目。目前,人工智慧還不能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只能根據人工設定採用最優化的方式處理問題。

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我們必須確保教育系統不會成為好奇心、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個性發展的絆腳石。我們要增加對初中和高中天才和資優教育計劃的投資。而在高等院校方面,我們需要創建項目,幫助具有創造潛力的學生掌握人工智慧工具。

c:增加社會就業

人工智慧既不能表達愛意和同情,也不能建立無可取代的社會關係,但是人類可以。創造性工作雖然無法輕鬆學會,但社會職業培訓可以。

我相信,隨著人工智慧將產生的數萬億投資,人與人服務方面的消費性支出也將水漲船高,需要人類接觸的社會工作者、醫生、教師以及人生導師等服務性工作的需求,將會高居不下。

此外,客戶與人工智慧之間的中介這類新型社會工作將會被創建。例如,醫學顧問可能會使用人工智慧診斷工具幫助患者解決問題並提供補充性建議。此類工作往往屬於高薪工作。

d:鼓勵志願者服務

我們需要創建更多的志願者服務項目,為對高技能專業不感興趣或者擁有全套高技能的退休工人以及失業工人提供幫助。此外,我們還應該考慮向志願者提供報酬。

e:重新定義職業倫理

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從而相信自身的存在是有意義的。然而,工業革命灌輸了一種錯誤的社會規範思想,即自我價值主要源自傳統職業倫理——如果你努力工作,就會得到報酬。但是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不斷從事重複性工作的職業在未來將會完全消失。

因此,我們就需要根據新的工作模式重新定義職業倫理。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不應該僅僅取決於這份工作的經濟價值,也取決於其創造的社會價值。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工作時間越長實現成功的幾率就越大。我們應該摒除這種觀點,並摒棄對服務行業的歧視態度。

3、總結:

人工智慧革命即將到來,與之而來的將是最好的時代或者是最壞的時代。革命的成果將取決於我們是選擇被天真的樂觀主義毒害,還是努力全面解決問題。

「全民基本收入」代表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很顯然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認真探討並在短期內進行實驗。只有這樣,這一驚人的革命才會帶領我們實現創造性的文藝復興。


學術型建議和社會活動型建議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學術型建議一般都非常的保守,會有層層的限制條件,最後得出一個『可能』的結果,這顯然是沒有號召力的。但是社會活動家們提出的建議就不一樣了,往往能刷刷12345的列出很多條條框框,看上去很真的很有道理,人的情緒就很快的被調動起來了。比如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所引用的Guy的觀點,很多並不讓人信服,我把他的主要論據引用一下:

1. UBI可以幫助低收入群體逃離貧困圈套和不安圈套。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有一些,都是關於福利制度的,有一些有限的證據表明,福利確實可以幫助人逃離貧困圈套,在人最需要救濟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讓人從生活的困窘中解脫出來,找到更好的工作。這並不是UBI特有的。

然後他下面舉出了四點UBI比福利好的例子:

其一,官僚主義和複雜的文書工作讓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望而卻步

這一點其實是好處。因為複雜的文書工作和官僚主義可以幫助政府篩選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只有那些非常需要幫助的人才會忍耐官僚主義和複雜的文書工作繼續申請福利,所以這可以讓資源分配給真正需要的人。

其二,許多人不願意接受貧困補助,因為接受補助意味著自己成為『接受貧困補助』的人,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社會的蛀蟲』啊,『懶人』之類的恥辱烙印

其三,接受補助後的部分人,由於環境原因和外界的誤解,受自我實現預言的影響而放棄了生活

這兩個問題確實存在。但是要看到這個社會上吃福利的人是很少的,大部分人都在自食其力,而這10%的人中,又只有一部分會出現這兩個問題。我們需不需要為了這10%的人能夠心安理得的接受福利,從而給另外90%的人發放同樣的社會資源?這些社會資源可否用到更有效的地方?

其四,接受了補助但沒有放棄生活的人,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面臨高昂的代價。

有了工作就斷了福利,所以很多人就不願意去工作了。所以取而代之,不管有沒有工作,錢都給。一樣的,福利制度之所以是現在這樣子,就是因為要節省資源,讓這些接受補助的人斷斷續續的工作所創造的價值,是不是值得我們多發出去的錢?這依然是個可以討論的話題。

2. UBI可以促進需求,提升購買力。

這一點沒什麼好洗的,在現有的基礎上UBI,比如中國15億人,每個人每個月1000元,就是1.5萬億的支出,三個月的UBI就趕超當年的四萬億了,一年下來18萬億發出去,房價怕是要突破宇宙極限了?…… 這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什麼會造成通貨膨脹?

發UBI不會在短期內改變社會的生產率和社會的生產人數,但是卻極大的增加了貨幣的供給……這個不通脹,什麼通脹呢?小國或許可以,因為小國增發的錢引起的通貨膨脹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和匯率變化來對衝掉,大國搞這個,世界接不下來這個盤。

至於平權運動,生態發展和身份認同,這個我承認UBI的正面作用。對於『獎懶懲勤』,這一點我倒覺得UBI比福利制度好。因為福利制度中存在著福利和工作的替代關係,但是UBI體系內,所有人每個月定期領工資,其實對工作激勵的打擊沒有現行的福利制度大。真正需要擔心的是:

還有一條假設就是底層人會亂花錢,會去買毒品啊,賭博啊等等,發UBI就是浪費錢。

為什麼很多時候給窮人的救濟是以發食品券的方式? 因為如果政府給錢的話,對方不知道會花到什麼地方去,從而得不到充分的營養。之前知乎上討論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很火,彷彿人轉變一下思維就變富了,其實這個邏輯也可能是反過來的,也就是說,對比一個人長期處在窮或者富的狀態,其思維方式可能會被影響的顯著不同。比如說,長期的窮日子會讓自己變的更加的短視,也就是對資金的分配會變的偏離最優解很遠,這個時候是需要某種程度的矯正機制,讓很窮的人逐漸適應寬裕的生活。發UBI給他們,對他們的幫助未必比直接發定向的食品券好。

最後,說一下是否付得起的問題,答案是付不起。文中用英國做例子,我就拿英國的數據來算。文中列舉了這麼幾個資金來源:

一個是改制後節省的行政支出。反覆提到過,以前的福利制度有大量的文書、流程要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Guy提到2013-14,英國勞動保障部有1720億英鎊預算,其中80億是用於行政流程,這些錢中很大部分花在了繁瑣的福利制度審核上。不僅如此,有關福利的中介、私人公司靠著信息不對稱等等掙的錢也有幾億英鎊,這些都是現行福利制度的額外支出,可以靠UBI省下一部分。

第二是財政支出的劃分。英國有超過930億英鎊的公司補貼,更有趣的是,越是大公司拿的補貼越多,而且化石燃料公司補貼也極多,這些錢都可以更好地去分配。

第三是稅收。大公司和大資本家們不僅接受大量補貼,而且有各種避稅手段,這些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巨大數額的損失。哎。我覺得都不用論證,大家都知道錢肯定是夠的,只不過分配不出來。

第一個,勞動保障部的80億行政預算,這個其實省不下來很多,因為很多其他的福利,比如殘疾人福利等等依然存在,所以估計行政預算短期內還要增加,因為多了一個UBI管理體系。

第二個是公司補貼。這筆錢其實根本沒法用。政府給燃料公司和電力公司的補貼確實多,因為這些公司和生活密切相關,政府如果撤了補貼,汽油、電、水的價格分分鐘漲上去。到時候吃虧的是誰?

第三個是稅收,說的就跟實行了UBI,就能從富人手裡多收稅一樣。這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的關係。富人的稅是收不上來多少的,因為富人轉國籍很容易,真的逼急了,富人換了國籍,可就一分錢都收不上來了。所以稅收這個倒U型的線,短期是不會改變的。富人和窮人交的少,中產階級做納稅的主力軍,實行不實行UBI都一樣。

這三個來源不靠譜,我們來算算英國需要多少錢來實行UBI。假定每個人每個月800磅,按照現在的物價水平,這個價格足以讓人在城市邊緣租一個過得去的小房間並且吃的還可以了。英國6000萬人,一年的支出就是五萬七千六百億英鎊,也就是576 Billion GBP。而英國2016年財政總收入是多少呢?716 Billion。

也就是說80%的稅收要拿來發UBI,剩下的20%,英國政府要養所有的公務員,然後健康、教育、國防…… 即便是只每個人每個月300磅(這個價格基本就是夠吃的夠用的,住房只能住政府幾十磅月租的廉租房),那也是216 Billion, 幾乎已經等於去年英國花在Social Protection上的所有開銷(240 Billion),結論就是,在Guy舉例的英國,是真的負擔不起全民的UBI。

最後一段我比較反感,因為這是典型的社會活動家煽動性的說法了:

UBI最大的阻力不是哲學上的,不是經濟上社會上的,而是政治上的。

因為政治是可以被選票改變的,是人為的,還可以樹立一個稻草人做敵人,激發自己支持者同仇敵愾的效果。其實UBI最大的阻力是經濟實力,目前主要的幾個大國,沒有什麼國家能承受的起,恐怕也只有一些富裕的小國可以先做做這個實驗。

最後,不要誤會,雖然我上面懟了Guy的很多理由,但是我這是就事論事,我反對他的論據,不代表我認為UBI沒有未來。相反,我堅信未來是UBI的。當人工智慧取代了我們現在的日常勞作,不會有太多的低級職位留給人類,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都願意從事複雜的智力工作的,那麼這個時候,確實應該把這部分人用UBI的方式養起來,隨便想做點什麼就做點什麼,不做也一樣。這樣的好處就是,一方面從價值觀上,讓所有人有尊嚴的生活確實是更高級社會所應該做的;其次,這樣也確實有助於維持社會穩定和諧。


我覺得很好。

拋開失業率這些考慮,勞動價值會回歸到本質。也就是勞動者是為了自我價值實現和促進社會繁榮進步的需求,而不是以往的養家糊口的必要方式。

試想一個創造者,可以無視僱主公司的限制或發展要求,自主追尋自己所創造的新價值。可能更有潛力和激情。而現實,這些自雇者或打工者會因為生活費妥協自己的創作。

試想一個未來企業家,本可以實現自己價值,開拓新的業務模式。但目前現實里,可能因為飯碗問瞻前顧後,沒能跨出第一步,只能給人打工。

這個我理解為最低標準的財務自由狀態,再差情況,失敗也不會落入生活無保障,也不擔心一家老小的開銷。這樣的條件下,才敢真正去開創自己的事業,追求自己的價值。


長篇大論之前先亮明我的觀點:我認為UBI跟西方目前的福利制度比,有非常多的好處,很少的壞處。UBI並不是在遙遠的將來AI把人的工作搶光了才需要的東西,它現在就可以施行來代替西方的福利制度。

西方現在的福利,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對申請者的評估,這個評估的本意是好的,就是指幫助需要幫住的人,但是在施行過程中造成了非常多的弊端,福利欺詐,開著寶馬領食品券在美國不是罕見的事兒。中產階級作為納稅主力,等於接受對領福利者幫助的責任,自己卻沒有任何好處。另外,福利水平高,造成了找到一份低工資工作反而不如失業領福利的現象。這些都是明顯的弊端。總體來說,社會弱勢群體的確需要幫助,比如孤寡老人,殘疾人,你無論如何不能逼他們去工作賺錢。但是另一方面,社會的公正性和對勞動的激勵也很重要,西方福利制度在這一點,做的並不好。

相比之下,UBI就是完全另外一種思路,它遠遠不是「不勞而獲」這麼簡單。它的主要目的,其實在於幫助弱者的同時,保持社會的公平,不減少對參與勞動的激勵。下面詳細說說。

假設有這麼一個國家,給每個公民每月發1000美元,可以維持溫飽的水平。無論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還是億萬富翁,人人平等,每人發1000。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保證了弱勢群體可以得到幫助。無需申請,弱勢群體自動得到可以溫飽的資助。

第二:保證了公平性。無論你是中產還是富豪還是窮人,每人得到相同的收入。

第三:徹底消滅了福利評估這一環。福利申請評估是欺詐最多,最不公平的環節,有了UBI,完全不需要任何評估,自然也不會有欺詐。

第四:鼓勵勞動。有了UBI兜底,你沒有工作,收入就是UBI,找到工作,收入就是新工作的工資加上UBI。無論如何不會出現找到工作反而比吃福利收入降低的情況。

總之,UBI作為一種簡單直接的手段,消除了極為繁複的福利制度的絕大多數弊端。當然,成功施行,肯定還是有很多細節需要考慮,但是我認為從根本上講,這是一種更透明,更有前途的方案。


這還真是無知以無知為榮,無條件基本收入一個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提議竟然被無數人套上共產主義的標籤,我也是醉了。無條件基本收入是全民共有,什麼意思?那就是無論貧富、工作與否,都有的一份收入,在這種情況下,你工作賺來的每一分錢都是「多得」的,而歐美現行的福利制度,是「失業保障」,也就是說,你不工作才能得到這份收入,哪一個是獎懶罰勤?

無條件基本收入不僅能夠幫助市場自由化,還可以減少政府的在監管稅收方面的開支和福利制度的維持開支,同時芬蘭的無條件基本收入,不僅不會增加政府開支,反而還會減少,無論怎麼看都不是紅色風格吧?

最後說一句,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成立基礎並非自動化機器人取代人類,所以人類需要一份保障,而是在ai綜合智力還不如人類的時候,人類對自身大腦的一項最終開發。

有人說谷歌這家公司,10%的人用來工作,90%的人則複雜胡思亂想,谷歌的工作風格,產業鏈,才是無條件基本收入真正的成立基礎。


我不是經濟學專業,不好評價UBI在今日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但我想說,UBI並不是什麼新東西,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就開始為所有的羅馬公民提供免費的食物,這個政策維持了差不多三四百年,期間即使強如凱撒和奧古斯都,也不敢取消這項政策。

不僅如此,食物也從剛開始的免費穀物,逐漸被不同的皇帝們增加了免費的橄欖油、免費的鹽、免費的豬肉和免費的酒。

因為奴隸和非公民的存在,當年的羅馬公民和今日的許多人一樣,也面臨著被「機器人」取代而無法就業的困境。

如果你好奇這個政策都影響到了哪些方面,以及最終走向了何方,那麼可以找來相關的歷史書籍看看。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傳道書 1:9


自從Facebook於2011年落戶Menlo Park,Facebook總部周圍10英里範圍內房子的價格和租金就開始全面上漲,且漲幅超過其他地區。Menlo Park不用說了,本來就靠近宇宙中心Palo Alto,2011年的房屋均價就已經在$600/平尺左右,Facebook入駐以後,那房價真是像坐火箭一樣,輕而易舉就翻了個跟頭達到$1200/平尺。隔灣相望的Newark,本身地處東灣,勉強夠得上矽谷的邊緣地帶,Facebook入駐前的房價也就是$250/平尺,而今天也翻了一個跟頭達到了$550/平尺左右。最大漲幅的還屬有名的壞典型East Palo Alto,房價從Facebook入駐前的$200/平尺一路漲到$700/平尺。

房市反彈當然主要是大環境的因素,但為什麼Facebook周圍的城市漲幅更大呢?

因為Facebook的房補啊。

Facebook提供一次性幾萬美金或者按月補助上千美金的補貼,給在公司10英里範圍內買房或者租房的員工。現在的行情好像是2000美金每月。這直接帶動了周圍的賣房租房市場。當地居民「親切」的稱這些外來戶為「los Facebuqueros」。

而且別忘了,矽谷如此做的公司可不只Facebook一家,Palantir,SalesForce都有相似的項目,這些旨在幫助自家員工安居的項目,最後都為舊金山灣區的高房價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是為了給大家一個直觀的例子,現在回來說UBI。

如果今天在一個地區全面實行UBI,我們設想一下會發生什麼。

首先,沒有實行UBI地區的人口會想方設法的進入實行UBI的地區,享受UBI,而這會引起原住民的強烈反彈,很快也會導致本地區的財政破產。

如果全世界都實行了UBI呢?那麼由於經濟水平的不同,不同地區UBI的水平就不太可能相同,那麼又會回到第一種情況,人口從UBI低的地方向高的地方流動,挑動社會矛盾,惡化財政狀況。

如果全世界的UBI都相同呢?這等於是將系統封閉,因為人類暫時還不能離開地球,同時不限人數的真正UBI,會不會成功呢?還是不會。因為UBI的存在是為了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如果大家每人每月都能拿到1000美金,那麼物價會相應上漲,使得1000美金很快就不能保障最低生活水平,民主社會一定會不斷投票,一路加碼,提高UBI,最終的結果就是UBI爆表,引發通貨膨脹,UBI名存實亡。

一切憑空想像的制度設計都不太可能成功,UBI也不例外。


美國這邊也在小規模的考試ubi的實驗,比如舊金山附近的Stockton市就拿到了投資準備做一個30萬人規模每個月500美元的實驗。集體報道看這裡: https://www.vox.com/policy-and-politics/2017/10/18/16479796/stockton-california-basic-income-economic-security-experiment

順便打個廣告,Stockton市的市長通過朋友聯繫過我們組說是希望找到對相關政策有興趣有經驗的經濟學家和數據科學家幫助他們。不知道有沒有知乎上的大神碰巧在美國也有時間的。


對於芬蘭人民來說。

這是有錢的芬蘭人民賞給沒錢的芬蘭人民的嗟來之食。

這種方案不是公平,更加不公正。

因為它其實是一個維穩手段。

想要靠維穩手段來扶貧,

那無疑是天方夜譚。

這種手段和明朝時期的南北榜沒有根本性的差別。

北方人鬧一鬧,得到了些名額,但是沒有北方人在這個過程當中學會了怎麼讀書。

窮人鬧一鬧,多拿點錢,但是沒有人在這個過程當中學會了多搶蛋糕的技能。

故稱之為:嗟來之食。

更何況,

根據溫酒的勞動力守恆定理,

每有一個人吃到一塊肉,就一定有這個世界上某個地方的人被割掉兩塊肉。

為什麼多一塊?因為幫你割肉的人不是無償的,他要分掉一塊。

所以,芬蘭人民每享受一個不需要勞動力就可以換來的硬幣。

就是這個世界上某個角落的人某一個人被割走了兩個硬幣。

你猜這個角落在哪裡=_=


Bryan Caplan認為,比現今的福利制度更糟糕。

逼迫所有人為那些需要緊急救助的人出錢,好歹說得過去。逼迫所有人為四肢健全有工作的人出錢,根本說不過去。任何一家心智正常的慈善機構,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都會花心思有效分配資源,不會完全不做甄別,因為無差別發慈善是對捐助者的不尊重。對捐助者不能不尊重,難道對納稅人就可以不尊重了?如果說現今福利僅僅是定向對部分窮人提供負面工作激勵,那麼UBI則是對所有年齡階段和所有收入層次的人提供負面工作激勵,畫面太美不敢看。

另外,UBI要給多少呢?如果要給到讓人活命的數目,那可是比最低工資可怕許多倍的經濟扭曲。所謂最低工資,無非是老闆本來要給1800,國家強迫老闆給1900。UBI則是本來要給0,國家強迫其他人湊錢給你1500。呵呵後。


那麼人類大概會像細菌一樣繁殖了吧。

要避免這個問題,一定會伴隨著生存權和生育權的上交。

我倒是無所謂。不過這是你們想要的么?


隨著近期深度學習、人工智慧AI、機器人和自動化等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些技術會引起的大規模失業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作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之一,無條件基本收入這個概念也進入了大眾的視野,而且在一些國家小範圍內也開始了進行一些實驗。維基百科上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定義如下:

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簡稱 UBI ,又稱為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基本收入(Basic Income),指不論工作、收入、財產等任何條件,人人皆可領取由政府或團體組織定期定額發給全體成員(人民)基本生活條件之金錢,只需要是該國的國民或某地區的居民,或某團體組織的成員就足夠了。無條件基本收入讓任何人,即使無法從事謀生活動,包括工作、創業、投資等,也能享有基本生活所需,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而不會因經濟問題而無法生存,且不必因為經濟壓力,而被迫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勞動,並改善現行社會福利體制的不足。

無條件基本收入UBI可能會是解決未來因為技術進步所造成的失業問題的一個方案,但是從目前來說UBI還不是一個現實的方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資金的來源問題,以現階段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即使是發達國家也很難承受UBI的資金需求。

如果以增加稅收或者是印鈔等方式來作為資金來源,那麼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會使社會陷入類似委內瑞拉那種萬劫不復的境地。

即使有某些計算方式把現有福利保障開支來轉變為UBI模式有可能會收支平衡,但是由於UBI會造成對人們勞動意願的負面影響,所以實行UBI後就業率肯定會大幅下降,原有平衡會被迅速打破。

所以現階段UBI並不是一個可行的方案。那麼如何應對未來因為技術進步而可能會發生的失業潮呢?其實以前就有過另一種解決方案,就是Job guarantee,工作保障,這裡也可以對應的稱為無條件基本工作(Unconditional/Universal Basic Employment),簡稱UBE。無條件基本工作就是無論任何情況,只要你向政府申請工作,就能獲得政府提供的工作機會並獲得有保障的基本工作收入。這個收入可能不高,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無勞動能力或者勞動能力有限者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勞動服務,獲得相同的基本工作收入。

那麼誰來提供這些工作呢?這基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工作是政府負責的社區服務,另一部分是納稅企業和個人按照納稅比例能夠獲得分配的僱傭點數,使用這些點數就能免費僱傭勞動力來給自己進行服務。

UBE既能解決失業問題,又能解決基本勞動服務價格過高問題。勞動服務價格過高問題在發達國家尤其嚴重,因為完善的福利體系,發達國家失業人口沒有動力找工作,不工作也能獲得收入。而工作的人期望獲得的收入就會水漲船高,造成一些基本的勞動服務項目也會有非常高的收費。

而作為納稅人的中產階級和企業在繳納了高額的稅收後享受不到應有的服務,反而要承受高額的勞動力價格,這造成了很多人對福利制度的不滿。實行無條件基本工作UBE制度後,繳納稅收的個人和實體就能按照自己的納稅額度享受免費的勞動力服務。比如可以給納稅者按照納稅額度分配服務點數,一定的點數就能獲得一定的免費服務。納稅者向政府支付點數就能獲得免費的服務,而這些服務是由加入UBE的勞動者所提供的。

UBE相比於UBI,既不會造成對勞動者勞動意願的負面反饋而最終引起無法填補的資金漏洞,也不會像現有福利制度這樣使中產階級和企業有繳納稅收養懶人又獲得不了任何服務並造成勞動力服務價格過高的消極影響。

在人類進入因為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而使生產力極大提高,物質極大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前,UBE無條件基本工作比起UBI無條件基本收入來說,可能會是一個更加現實的方案。


砍掉所有福利項目並全部轉化為UBI,當然支持,而如果僅僅是在歐美當下已有的福利體系下額外增加UBI,無疑是不可行的。


@李開復 老師已經說的很好了。 我斗膽發揮一點點。先說,以下是個人推測,沒有經過論證,當雜文看。

1 保守估計,全世界90%以上的人享受不到 @溫酒 也提到過,全民收入是只有高福利國家能玩得起的。短期不可能全人類都實現。甚至絕大部分國家實現不了。

  • 知乎更關注一個國家內的不平衡,整天就討論階級固化。但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同樣嚴重。 我看《湄公河行動》的時候就感慨,金三角那麼小的孩子就去給毒梟當兵了, 不到10歲賭毒俱全,動輒開槍打人,還能當人體炸彈恐怖襲擊。後來我就想明白了,世界之大,緬甸這種國家,已經沒有他們的位置了, 如果你讓毒梟改邪歸正,正道沒他們走的路啊。 美國輸出科技,經濟體系,中國印度輸出產品,中東俄羅斯輸出資源,日韓輸出文化,歐洲輸出機械,奢侈品。 如果世界是一個社會,國家是人,緬甸這種,已經想做點貢獻都做不了了。泰國稍好,起碼貿易順差,人均GDP強於中國,但也是立於危牆之下。
  • 想做貢獻也做不了,這個狀態,下文還會提到,這也是未來很多人在社會中的尷尬局面。
  • 多少理解點半島鄰國了,以前老覺得他們愚民,他們1984,但是真讓所有老百姓看見外面的世界,又無法致富,真不見得幸福感會更高。
  • 我曾經在論壇上看見中美地區一個小國對中國的怨念,說中國製造業太發達,把他們的小公司都擠死了。其實以後肯定是大公司擁有更大的市場和銷量,帶來邊際成本下降和價格優勢,進而擁有更大市場,小公司被擠死。國家也是一樣。那這些沒法作出貢獻國家會成為什麼樣呢?上限是半島鄰國,反正勉勉強強自給自足,好日子沒有,下限就是委內瑞拉。我說個例子,我聽PODCAST說的。說服裝生產為什麼不能全自動化。因為布料軟,機械手抓不住,所以需要大量工人。但是已經有方法能解決了,先把衣服泡一種硬化劑,然後剪裁,縫,釘扣子這些全機械化完成,再過水把硬化劑洗掉。如果低端服裝生產自動化了, 對全球經濟有什麼樣的變化,中國,巴基斯坦這樣高度依賴服裝出口國家馬上要少掉10%的出口額。
  • 美國算社會福利不差的了吧,比上不足比下有餘。16年用於社保+醫療 2.5 trillion 美元, 就算什麼都不幹,都給大家發工資,少算點美國人,算3億, 每人每年才8000多塊,每個月700塊錢。 反正要想活也能活,不能養車不能得病不能買任何除了衣食住行的東西。政府再把這堆錢散出去,窮人得了病,是不是等著死?
  • 注意,美國人均GDP排名大概第10,第11這樣。前面的幾個還有一堆小國,聖馬利諾,新加坡,還有幾個開了掛的賣油國,卡達,阿聯酋,科威特這些,萬一有一天石油不值錢了呢?所以90%說不定都說少了,也許有99%。

2. 多數人會變成想對社會做貢獻也沒法做

  • 人工智慧取代大多數人的工作,我好幾年以前就在想了。我14年就開始跟我帶的本科生說,想考醫學院,可以,但千萬別當PRIMARY CARE-家庭醫生,會被演算法取代的。前兩年大家還在爭,一派說,AI取代人類就是杞人憂天,總會有新職業出現的。另一派說,這次不一樣,多數人都得下崗。到17年不怎麼爭了, 後一種觀點得到了認可。
  • 人類最後還能守住的崗位, 我說的是狹義的崗位,總裁董事長那種先不算,可能只有創造性崗位了。(我說的是比較長期的以後, 近期外科醫生也不會被取代,但是誰也不知道,哪年也許自動手術儀器就出現了) 創造性工作不是誰都能做的。因為創造性崗位只有最好的能生存下來。無論是寫小說的,寫歌的還是做科研的,只有超過了同業的大部分人,才能活下來。 做科研的尤其,比如我辛辛苦苦幾十年,弄出一個癌症治癒率70%的葯,人家同時弄出治癒率90%的。我加上投資我的公司,都會虧的渣都不剩,winner takes all. 相反,如果是公交車司機這種工作,你不需要比旁邊那輛車的司機更優秀。
  • 上面兩條都被說過無數次了。重點是,多數人會變成,想為社會做貢獻,也沒法做。想被剝削也沒法被剝削。再說的直白點,社會用不著這些人了。無論你生在哪國,所有人都接受著,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種教育。突然有一天很多人發現,他沒法為社會做貢獻了,不是他笨,不是他懶,就是他沒用了。多可怕。他就算想上街上清掃垃圾,都用不著他。他可以各種努力,但是他做的不會讓人類社會變得一分一毫更好(100個人都有志向去創新,去改變,但可能九十多個人發現自己徒勞無功)。這種日子不知道多數人怎麼想,我估計是會瘋的,活著沒目標啊。要說這種情況下,能給我大量資源,我可能也能開心的活一段時間,起碼想旅遊就旅遊,想吃好的就吃好的。但抱歉,資源也沒有。
  • 知乎曾經有幾個熱火朝天的問題。類似於,剝削到底存在不存在。要我說,以前存不存在我不知道,以後肯定不存在了,工人都回家了。而且我們這代人就能見到。剝削是沒有了,但是貧富分化可能會達到歷史的最高點。因為中產階級,幾乎會變沒。保守說,一半以上的人得去拿政府的公民基本工資, 參見1, 還得你所在的國家發得起基本工資。基本工資能有多少呢?肯定又是一場左右大戰。我預計,將將停留在公民能活得下去,不造反不偷不搶這條線上。如果政府不管,可以預見的就是公司兼并,我實在想不到街邊雜貨店,在全方位全自動的情況下,怎麼能競爭的過Walmart, Target。誰市場越大,誰邊際成本越低。政府管呢?只要還有幾家寡頭存在,反壟斷法也沒有用武之地。
  • 總結,以後會有大部分人淪為無用之人。看生活在哪個國家了,生活也許能有保障,精神肯定空虛。這麼想想,Matrix也是有道理啊。也說不定國家會開發無數多個lol,榮耀那種遊戲給人們玩。 

3. 生物醫學科技的進步可能帶來人類部分進化和物種隔離

  • 最後說的這個最殘酷。前兩天朋友推了我一篇文,說階級隔離會升級到存活時間。主要說的是,現在個人醫療太發達。比如治白血病的CART 療法,美國定價46萬美元,無效退款。技術成熟的話,預計增加10年高質量生活。我不仔細說CART,我就說這東西是私人定製的。再不像抗癌神葯aPD-1, 丙肝神葯Harvoni一樣能從印度走私,患者只能老老實實去醫院和專業公司尋求服務。其結果,必然是誰花得起錢誰長壽。但是我說,這文章還沒說透。我遇見,最後人們爭奪的是,進化權。
  • 基因編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弄成功了。技術成熟的時候,一定能編輯精子卵子,讓小孩更健康,更聰明,更漂亮。這個攔不住的。
  • 人類出過智商200+的人,所以必然有辦法能編輯出智商200+的小孩。不是說所有編輯過的小孩一定都能長成200+,而是說有這個潛力,而且不會低到哪兒去。
  • 基因編輯不會便宜,多貴不好說,但指著全民基本工資,怕是買不起。社會上會有一堆智商180,各種好看,各種健康長壽的人,還有一堆現在這樣的人。
  • 我非典那年在家沒事幹,就想寫一部小說,背景就是基因編輯技術實現了,人類分裂成兩個社會。主角是沒有編輯的那個種群,最後通過各種努力,為自己的種群帶來了進化的希望。因為寫了1000多字,發現文筆自己都忍不了,放棄了。現在想想,這故事寫下去,估計我自己都編不出來男主是如何成功的。
  • 朋友問,會有你說的那麼嚴重嗎?我就反問,你如果是智商200,各種貌美如花的大小姐,你會不會被一個智商120的人吸引,給他生孩子。換句話,智商120的人,得怎麼掏心掏肺的對你,或者有怎樣的特殊, 才能換來你的青睞? 

怎麼辦?我也不是很清楚。我想了好幾年,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但是在寫文章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既然大家都覺得AI會代替人工,不如先投資AI.比如谷歌這種公司。我已經準備再多買點谷歌的股份,而且長期持有,作為戰略性投資。(不負任何責任)


我覺得現行的福利政策其實理論上更優越,有針對性的給予幫助.但是這裡我要用"信息"的角度去闡釋現有福利制度的缺陷.

1.分發救濟金理論上並不是問題,銀行打錢分分鐘的事情.但是裡面的核心問題在於信息的欠缺.制定政策的決策者是無法知道哪戶家庭年收入低於20000元的,在低收入人群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並存,收入多元化的情況下,更是很難得到真正的有用信息.而且家庭也有患病等特殊因素會推高家庭支出的需求,如果你說要醫保的賬單,那怎麼知道這家人是窮得沒錢醫病還是不需要去看病?到了某些更基層的地方,選取福利受惠人群就變成了一種近乎"為所欲為"的行為,被基層官僚所把持.

2.次要的問題是收集信息的成本過高.要保障良好的信息來源範圍,我們需要大量的基層官僚去搜集需要福利的人群的信息,這勢必會推高福利的成本.查資料2000年美國除開醫保教育之類的普遍性福利支出,光是用於窮人的福利支出每年就高達3000億美元.按照美國大約15%的貧困率大概有4200萬貧困人口計算,每年每個的支出就是7000美元以上.如果按照兩口之家計算,光是方法的救助金就可以讓兩口之家收入超過當年的美國貧困線了...要達到更好的對於貧困人群的篩查效果,我們需要給申請人更多的問卷,證明以及各種無謂的社區義務勞動作為考察工具,這也會大大增加貧困人口獲得福利的成本.尤其是在一些腐敗較為嚴重的國家地區,後者其具有的主觀性可能反而被基層官僚利用作為貪腐的一大來源.

__________________

無條件基本收入最大的優勢就是克服了信息的搜集成本的問題,也就是主要針對了上面的問題2.但是對於問題1並沒有真正的解決,只是直接無視了而已.無條件基本收入從來沒有正視過這個問題.本著削減信息收集成本開支而將窮人的福利變成社會大眾的福利,美其名曰為福利縮減.實際上很簡單口算一下按照每人皆得的標準,把政府的窮人福利變成全美國人均的無條件收入僅僅1000多美元一年,連吃飽都很難.要保障窮人的基本福利又要削減信息搜集的開支,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我覺得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在後現金時代,一切的流通環節全部在一個政府統一監管的無現金平台進行,信息得到充分且廉價的搜集的情況下才能完成.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提高有助於完成這個分析和分法的過程.舉個最基本的例子,中科大食堂的補貼"中科大大數據分析食堂消費 為真貧困學生提供補助"(注意這個案例有三個前提,首先是餐飲服務的必要性,人必須要一天至少兩道三頓的餐飲消費;其二是強制的非現金消費;其三是一種類似"壟斷"的單一平台以確保信息搜集的完整性).

現階段要達成這樣的目標說來也不是不可能的.因為首先演算法是很好解決的,其次一紙行政令下統一消費渠道的信息共享對中國來說是分分鐘的事情(就像前些日子房地產等級一樣).不過最難的反而是"無現金社會",立法通過禁止現金流,然後嚴查諸如比特幣之類的流通,這種需要立法通過而且利益面廣泛的恐怕有最大阻力.現階段的"無現金社會"只能說是一個幌子,充其量是"可代替現金社會"而已.

________________

然後補充一下個人意見,我覺得未來應該是窮人針對性福利和UBI並存的局面.因為我認為UBI的本質並不是低保或者福利,而是一種應對機器人時代就業率下降導致收入分配失衡和經濟危機的必然.因此在機器人應用率高的國家,UBI會率先試行.雖然生產力提高到了過剩的地步,不過可能表面的經濟數據卻會下滑,因為參與這個社會生產環節的人反而變少了.個人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穩定要維持住就必須依賴UBI以及政府的組織安排,如何鼓勵這部分被機器撤換下來的人進行消費,進入服務業乃至進行創造升級更新自己經濟體的競爭力.

有人認為UBI是獎懶罰勤的典型,但是事實上我並不覺得如此.UBI是一個普適性的補貼,和窮人福利相比,變得更窮並不絲毫增加自己的收入,因此很難說是鼓勵懶人的策略.對於富人來說,有一萬種辦法拿到低保,但是富人不會為了拿到低保而故意變窮,這是中國非常清楚的實例.不過UBI因為面過於廣泛,所需要的資金缺口更加大,要實行UBI是不可能進行真正的福利縮減的,而是福利擴張.

未來針對低收入人群的特定福利有可能會變成階梯性"兜底保障"而不是給錢,比如更低收入的人享有醫保更高的報銷比例,教育補助,稅收等.而不是現在的低保現金(未來UBI會補充這部分).這些都能通過大數據分析拿到更好的針對人群.


支持無條件基本收入。

首先,並不比現有制度更加獎懶罰勤。拿到了無條件收入,人依然可以工作,工作收入越高可支配的收入仍然越高,只是稅率也變高,累進所得稅。

那些說無條件基本收入是用別人的稅款給人收入的,有沒有考慮我國是以公有製為主體的經濟,是可以開闢稅以外的收入來源的?依靠超大規模國企增產一些產品就可以獲取銷售利潤,無條件收入可以看成一種財政政策。

社會上有很多富人像馬雲王建林這樣的,不幹活也不愁生活,他們擁有的資產已經在給他們遠超基本生活的收入,難道他們現在就不勤奮工作了?

還有,為什麼「懶」就一定不好?不要混淆了局部和整體。現在大部分行業生產資料過剩,需求增長很慢的情況下,根本不缺勞動力,勞動任務總量是受到需求限制的,越多人勤於競爭勞動任務,大家都只要一口飯吃,工資越上不來。如果通過無條件收入給每個人偷懶的自由,客觀上懶人不幹活了,勞動力競爭減少了,主觀上樂意勤奮工作的人工資反而能提高。這才是對勤奮的獎勵。

90後民工總體比70後民工懶,可是勤快的那部分工資上升了,就是明證。90後沒有無條件基本收入,但是有很多可以啃老。

基本收入是基本生活所需的,不是奢侈生活費,是只要活著就得花的錢。除非讓沒工作沒資產的人都死掉,這錢必須得有人出,不是自己出就是向親人要、從盜竊搶劫詐騙受害者那裡奪。這些人無論實行不實行無條件基本收入都會是社會的負擔。我國的現實,只是把本應全社會共擔的成本加到一些隨機的沒有明顯過錯的人身上,既缺正義又缺效率(國家財政破產比眾多的私人破產要容易預防的多)


ubi試圖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現代社保政治, 財政的問題是什麼?

是pr man談論低保嗎?

不是。

是爆炸的醫保, 老寶

13個地區養老金支付能力不足1年 黑龍江養老保險虧空超200億 ,

美國政府3月預算赤字同比翻倍 達1080億美元 ,

美聯儲主席耶倫:20萬億美元債務「叫人晚上睡不著」_國際 ,

「歐洲養老院」陷入困境 德國養老成為一顆「定時炸彈」

全球養老體系面臨破產

Universal Basic Income(無條件基本收入)對應的很明顯的是Single-payer 和Universal health care 制度。

英國的nhs排大龍, 歐洲的Single-payer 靠廉價穆斯林移民, 西班牙的Single-payer把西班牙變成pigs一部分。

現代社保系統很明顯已經撐不下去了, 需要reform, ubi通過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來換取降低單人支出

@司馬懿 所說的每人1k撐不住, 明顯忽略了只要超過領取人(退休人)一人5k, 超過20% 會爆的更快。 然後還有實施ubi必然撤掉財政中教育, 醫保, 老保,

美國obamacare 近1/5的醫保稅, 0.5-2 %的 教育房產稅, 你天朝上國的土地財政,往ubi系統一轉移, 也不見得就花費更多


舊:

以人的基本生存為標線,工作激勵比低保平滑,財政成本/年輕人稅務負擔比老保低,可能是解決美國債務上限的方案,和移民法的結合是個問題

如果可以將最低工資法, 孕期僱傭法, 永久僱傭法, bail the big,休假補貼法, 全民醫保,退休老寶,壟斷性工會,央行失業率目標,義務教育全部替換掉, 對經濟自由是一個巨大的提升。將扶貧項目和發展銀行,錄取率歧視也替換掉是對平等原則的忠心承認。

經濟的最佳實踐是自由市場。

現在的老寶成本已經高到歐洲依賴非法移民(含穆斯林), 美國短時間連續觸發債務上限,prc嘗試放鬆計生和戶口,目前的福利系統這樣下去必然崩潰。

解決的辦法還是奧派和市場派的告誡: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如果有人想老後過的逍遙自在,請從自己的錢投資商業老寶,而不是把年輕人當奴隸,收人頭稅,人頭稅的結果是工資增速超越生產力增速,最後全體失業。

最低工資法,永久僱傭法,壟斷性工會這些扯淡的東西如果有無條件基本收入也會失去存在的基礎,而工資一旦停止超越生產力,制度性失業也會停止。

對於扶貧來說ubi比發展銀行和扶貧項目有少的多的腐敗機會, 也是真正的不漏一個人的扶貧方法。

無條件基本收入和民主政治在一起,也可以對政府的貨幣紀律,法幣信用形成強力約束


@豆子彩虹爸

的設想是單方面的

基於國籍的ubi和目前基於國籍的福利系統相比對非法移民的排斥性更強, 而不是更弱。

------------ 有了ubi, 醫院和學校幹嘛施捨付不起的人?

要國籍才有的ubi, 無國籍的人怎麼蹭?

不同地區的問題也不是必然存在

ubi的b是什麼意思? 保證你不死,

假設地球只有2個區, 富區r, 貧區p

現在有一個ubi價格水平, 定在低於r區生存線, 高於p區生存線, 人們為什麼必須去r區?

一路加碼就是真的憑空想像了, 瑞士幾年前才否定一個高價格的ubi方案

瑞士公民投票否決政府無條件發放「基本工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


這幾乎是必行的策略 因為未來機器人取代人工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失業

如何解決這些失業人員的生存問題?


資本主義的一個搞笑之處就是,人要和機器搶工作……

你原來用手洗衣服,後來家裡買了洗衣機,你會因此吃不上飯嗎?不會,你可以閑下來做別的事情。

可當全世界機械化智能化之後,竟然導致機器人搶走人的工作,人就沒飯吃的情況。

這是不是很可笑啊?哈哈哈哈

評論里寫了一些其他的

人類發展科技,發明機器人,是為了造福人類,是為了生活的更好。如果機器人跟人類搶工作,導致人類「被替代」,那還發展科技幹什麼?所以站在資本主義里,只能得出「科技越發展工人越悲慘」的結論。那麼是科技發展錯了嗎?科技發展沒錯,錯的是資本主義……理應由全體人類享受到科技發展的成果,而不僅僅是少數人享受,其他人「被替代」。我不完全接受「無條件基本收入」,但在資本主義下,這是一個臨時的妥協方案。很明顯,現在的生產力下,資本主義這種生產方式,已經在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了(其實20世紀上半葉就開始阻礙了),相信用不了多久,資本主義就會被扔進垃圾桶了。在資本主義沒結束之前,我不介意用「無條件基本收入」做個臨時措施或者說過渡階段。

試想一個極端情況,未來,所有工作都由機器來作,那麼只有兩種可能:

共產主義下,人類作為一個群體,共同擁有機器,享受機器的成果,可以隨意揮霍,玩樂,實現自身價值等等。

資本主義下,某個或某幾個人擁有機器,其他人要麼作為這幾個人的玩具而活下來,要麼去死。

針對「無條件基本收入」,比起其他福利,其實就是個計算問題。

因為甄別「誰需要幫助」是個麻煩活,即「精準扶貧」有難度,所以陽光普照式的福利操作起來比較簡便。但這樣就提高了對資金來源方面進行甄別的難度。

A收入10元,B收入100元。原有的稅收方式比如都是10%,那麼稅是A1B10。

精準扶貧就是全給A,導致A變成20,B變成90

現在陽光普照了,那麼如果還想達到原有效果,稅率是多少呢?

設稅率為X,則有:

(X*10+X*100)/2+(1-X)*100=100

則X=22%

換句話說,需要提高稅率了。

當然,累進式的話,可能簡單一些


推薦閱讀:

失業率下降會導致通脹率上升嗎?
每個人都有工作的社會會不會反而出現一些問題?
「留大城市還是回小城市」,能夠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嗎?
20 萬、50 萬、100 萬年薪的演算法工程師在能力素質模型上有哪些差距?
女性的教育回報率是高於男性嗎?如果是,為什麼?

TAG:倫理 | 如何看待評價X | 公共經濟學 | 勞動經濟學 | 福利經濟學 |